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10:37:23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电玩成瘾

6种方法检测你的孩子是否电子游戏成瘾

【加拿大都市网】当人们在和新冠疫情大流行作斗争时,不少小孩和年轻人把精力投入到了玩电子游戏当中以寻求逃避现状。以现有情况来看,电子游戏对人们的吸引力确实是空前的,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游戏平台的数据都显示,疫情期间玩家数量和游戏时长暴增。但任何事情都应有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所以,究竟玩多久算多?爱好和成瘾的界限在哪?一位曾经的游戏成瘾者Cam Adair提醒父母要注意以下6种情况并自行检测,这是孩子游戏成瘾的征兆: 你的孩子是否在不玩游戏的时候也想着游戏? 你的孩子在结束游戏或者不能玩游戏的时候是否出现了焦躁、易怒、紧张、无聊、难过等情绪不稳定现象? 你的孩子是否觉得自己应该少玩游戏但又没法做到? 你的孩子是否因为游戏而丧失了对其他娱乐方式的兴趣或较少参与其他娱乐方式? 你的孩子是否在欺骗或不让家人、朋友、其他人知道他们玩了多少游戏? 你的孩子是否在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逃避或忘记个人问题,或减轻内疚、焦虑、无助或抑郁等不舒服的情绪? 这位前游戏成瘾者10年前因为沉迷于游戏失去了工作,还辍学了。他甚至考虑过自杀。但最终他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建立了一个为游戏成瘾者提供帮助的网站。 游戏会让人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会激发人的兴奋感。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教授Jeffrey Derevensky说:“多巴胺激增的现象与吸食可卡因时发生的药物滥用现象类似。”这位教授还表示电子游戏成瘾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疫情大流行期间。 Derevensky曾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的成员,将电子游戏上瘾列为一种失调。 尽管如此,Derevensky仍然认为加拿大在帮助电子游戏成瘾的青少年方面做得还不够:“我认为对电子游戏非常熟悉的专业培训人员,特别是心理健康人员还不够。联邦政府和省政府都应该拨款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www.ctvnews.ca/w5/six-ways-to-tell-if-your-child-is-addicted-to-video-games-1.5320645) (图片来源pixabay)

暑假为电玩成瘾高发期 应培养孩子多元兴趣

■■备受追捧的电子游戏《英雄联盟》宣传海报。网上图片   资深家庭青少年辅导员龙志光在接受《星岛日报》采访时表示,暑假是青少年“电玩成瘾”的高发期,因为相比平时,暑假生活较为缺乏规律和规范。家长应为孩子建立体育、音乐等多元兴趣,或参与一些夏令营,以取代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沉迷。 龙志光指出,暑期青少年生活较不规律,休息及起床时间皆难以保障,有时孩子在房间玩游戏至深夜家长也未必知道,加上有些父母白天皆要上班,造成对孩子日常生活的监管有些难度。因此暑期往往是“电玩成瘾”的高发期,家长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龙志光称暑假往往是青少年“电玩成瘾”高发期。受访者提供 切勿太溺爱孩子 免生后患 对此,龙志光称,家长可以与自家的网络供应商咨询,有些供应商可提供时段性服务,根据客户要求,在某些时段切断网络连接,令孩子无法在家长不能监控的时间玩游戏。 他指出,一些父母溺爱子女,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比如购买一些高性能的电脑或其他电子产品等,等孩子上瘾时却发现为时已晚。曾有新闻报道称,有青少年沉迷游戏,母亲几经劝阻他都不肯停止,在母亲强行拔掉电源后,该青少年恼羞成怒拿刀砍自己的母亲。 龙志光表示,家长若不想孩子沉迷电玩,应帮其建立健康的兴趣,以取代对电子游戏的迷恋。比如,在暑期可为孩子报名参与各种夏令营,寻找其沉迷游戏前热爱的体育运动或音乐爱好,如打篮球、弹吉他等。在询问孩子时亦应掌握技巧,不是问“你要不要参与某个夏令营?”,因为沉迷电玩的孩子很可能会回答“不要”,从而令谈话无疾而终;他建议家长使用选择问句,如“你要参与网球夏令营还是篮球夏令营?” 龙志光建议,若发现身边有人沉迷电玩影响到生活,应正视及尽早寻求帮助。

电玩成瘾被列为精神病 加国亚裔成瘾问题多

■■有电玩玩家指,《要塞英雄》是目前最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电玩游戏。网上图片   星岛日报   世界卫生组织(WHO)较早时决定把“电玩成瘾”(gaming disorder)列为精神病,并通知各国政府将其纳入医疗体系,有关规定上月19日生效。不过,卑诗省卫生厅暂未把“电玩成瘾”列入医疗保健计划(MSP)内。有资深青年及家庭服务辅导员对该政策表示欢迎,称卑诗省列治文市电玩成瘾者约有六成为亚裔,而年轻人出现成瘾问题不纯属个人问题,更是整个家庭的问题,亟需全家人一起努力才能改变。 有大学生就认为,跟其他玩家一起在线参与的游戏,往往会较易成瘾。 世卫组织今年首次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 (ICD)中加入“电玩成瘾”。其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越来越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知道有负面的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时间等。 患者病入膏肓才肯求助 列治文资深辅导员黄承斌对世卫组织出台这一规定表示欢迎。他指出,他在该领域工作十多年来,发现电玩成瘾现象日趋严重,不少患者“病入膏肓”时才来求助,且多数是其亲友代为求助。 ■■黄承斌呼吁市民发现“电玩成瘾”,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受访者提供   黄承斌说,世卫对“电玩成瘾”的定义非常具体,简单说来,市民可从三个“C”进行判断:一是“control”(控制),即是人在控制游戏,还是人被游戏所控制;二是“compulsion”(欲望),即是否存在不能自控的推动力,令其对其他事情心不在焉;三是“consequences”(后果),即因为沉迷电玩,令其睡眠不足,三餐不定时,影响到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及工作学习等。 他分析说,出现“电玩成瘾”的原因与其他成瘾症,如吸烟、吸毒、赌博等差不多,多数是在人们需要面对压力时,寻求一种较为熟悉的活动来纾解压力与焦虑。 因此,在治疗成瘾症时,辅导员会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本原因,从而将该压力先去除,才可解决“电玩成瘾”问题。 全家治疗时需作180度转变准备 黄承斌更指出,造成成瘾症并非患者一个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整个家庭造成。他称不少亚裔家庭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施加很大压力,有的堪称“残忍”,更有许多家长将自己的心情好坏,完全寄托在孩子的成绩单上。他说,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为自己的心情负责,孩子的人生更不是为了家长而活,因此在对“电玩成瘾”的治疗上,辅导员将会对家庭整体进行治疗,有时甚至成瘾者本人不出现都没有问题。他说,家庭在治疗电玩成瘾者问题时,全家都需要做好180度大转变的准备。如果家人对成瘾者进行责骂,家庭气氛不和谐,治疗效果只会变糟。 黄承斌还表示,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参与非电子类活动,同时家长自己减压,从而减少带给孩子的压力。若出现成瘾问题,应及早向专业人士或机构求助,如列治文癖瘾服务协会(Richmond Addiction Services Society)等。

在线电竞最易沉迷 家长应留意此类型

星岛日报讯 本地一名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令人沉迷的电玩,多数是有其他玩家同时在线参与的竞争型游戏,而一些休闲类的游戏通常不易令人上瘾。 即将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刘俊佑表示,他每天大约花1至2小时玩电子游戏,比如与历代英雄共同拯救世界的模拟角色扮演游戏《Fire Emblem Heroes》,也有玩《Pokemon GO》等,但每日只是在做完其他事情没事做的时候才拿来打发时间。 刘俊佑说,他个人喜好的是有一定故事背景的游戏,属于休闲类,通常不会令人上瘾。而一些有其他玩家同时在线参与的游戏有时就会令人沉迷,因为你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赢,从而令玩家们无法放低。例如游戏《要塞英雄》(Fortnite)及《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玩家每天必须要打3、4个钟以上,每年还有无数人参加比赛,沉迷程度堪称疯狂。他称,只要上网www.twitch.tv便会知道那款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家长应留意子女是否有参与。

医保无给付电玩成瘾 专业医生治疗可纳入

星岛日报讯 卑诗省卫生厅回复《星岛日报》记者询问时表示,卑诗医疗保健计划(MSP)暂无特别以“电玩成瘾”为名的费用项目,其他多数的紊乱症也没有特别名称,但由持牌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进行的治疗通常都属MSP覆蓋范围。 卑诗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海因策(Laura Heinze)日前接受本报记者询问时作出上述回应。她表示,本省MSP虽无特别以“电玩成瘾”为名的费用项目,但若成瘾者接受持牌医疗专业人士辅导及治疗,都应属MSP服务范围,以及其他相关公共资助的心理健康计划。 她还引用卑诗省司法厅“预防问题赌博计划”(BC Responsible and Problem Gambling Program)的内容称,省府对沉迷赌博及游戏的上瘾者提供资金及项目支持,包括GameSense Advisor项目等,为市民提供早期预防、咨询,以及减少伤害等服务。

网游成瘾=精神疾病?世卫组织确认了!

网游。网上图片 看到世卫组织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的消息时,张晓玲的第一个反应是“游戏成瘾终于被正视了”。 “这确实是一个进步。”张晓玲对此感触颇深,她知道对于国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高考前,一名“绝望”的母亲马女士给所有高考考生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马女士讲述了自己本来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沉迷网游导致高考失利,至今未曾走出的经历。 张晓玲将这封《一个心碎母亲致所有高考考生公开信》转发到了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张晓玲是北京的一名律师,从3月中旬决定为“被网络游戏侵害的未成年人讨个说法”起,截止目前,张晓玲接到了上百个暴怒无奈甚至处于绝望之中家长的电话,也看完上百封讲述自己孩子沉迷游戏的邮件。每一个电话、每一封邮件讲述的都是孩子因为打游戏不学习、乱花钱,甚至把规劝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当作仇人等。 在张晓玲看来,游戏具有致人成瘾的内容,很多对家人、对自身、对社会的伤害均与游戏有一定因果关系,“很多网络游戏利用精巧的设计控制玩家心理,使得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沉迷上瘾。作为游戏公司或者游戏开发商,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事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向游戏公司主张权益,如赔偿损失等。” 初二学生首次接触网游 高中逃学去网吧打游戏 马女士在公开信中写道:“从‘魔兽世界’再到‘英雄联盟’再到‘王者荣耀’,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一步步从阳光少年再到一个阴郁甚至陌生的青年,我们的心在滴血。十几年来,与其说我与孩子斗争了十几年,还不如说与网游斗争了十几年——但我输了,我们全家都输了,输的彻彻底底!” 日前,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联系到了马女士,她直言,之所以写那封公开信,也是想让张律师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为自己和孩子讨个说法。 “现在孩子已经23岁了,最近两年,孩子每天就是在家打游戏,不去工作,也不和人交流。”马女士说,她和丈夫在家的时候,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说不好就会刺激到孩子。“有一次不知道我们哪句话没说对,他一声招呼没打,就离家出走了。”尽管最后将儿子找了回来,但也将双方的家里折腾得够呛。从那以后,马女士和丈夫在家说话就谨慎了许多。 “原来聪明活泼的孩子,现在变得沉默敏感多疑,甚至每天都不和我们说一句话,这让人怎么能不难受。”电话里,马女士开始哽咽,她直言,从孩子沉迷“网游”开始,她和丈夫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特别到了每年高考的这几天,根本就无法入睡。“我们就是拿着手机,刷高考的各种新闻。” 马女士说,最早儿子接触网游是上初二的时候,一个班级的同学们总相约去玩,彼时,马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也没太在意,“当时觉得就是游戏,而且大家都玩,应该不会有什么。” 但事实证明,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也低估了网游对孩子的吸引力。“儿子最开始玩得是魔兽世界,那时候还有一些自控力,每天也就放学的时候去玩一会儿。”但让马女士和丈夫没有想到的是,时间长了,儿子居然开始逃学去打游戏,“老师请家长的时候,我们都很吃惊。”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马女士和丈夫才知道儿子逃学去打游戏的事情,于是马女士和丈夫加强了对儿子的监管,也控制了儿子的零花钱,“我和他爸爸开始各种绞尽脑汁,和孩子交流谈心,求测求助,但一直收效甚微。” 就这样磕磕绊绊到了高中,他们发现儿子打游戏的心思还是没有减少,商量后决定由马女士辞去工作,专心陪读。但儿子还是会在马女士发现不了的情况下,逃学去打游戏,老师也履次请家长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但事情还是有些失控了——儿子逃学去网吧打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高考考砸后出国留学 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打游戏 高中三年,儿子像变了一个人,“内向、不爱搭理人”。马女士和丈夫发现了问题,但却害怕影响儿子的情绪,不敢太说他。在临近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儿子却带领同班的三名同学不上晚自习,逃课去玩网游,被班主任勒令停课一个月,“我和他爸爸带着他找到学校,深刻检讨,苦苦求助,老师和学校才同意让他参加高考。” 成绩可想而知,“连本科线都没上。”这对于全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于是他们想到了出国留学,但500课时的语言关,儿子用了2年的时间才勉强通过,“高考过后,他打游戏就没停止过。” 原以为出国能够改变孩子,但事实还是给了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去留学的儿子再次开始不上课,不考试去打网游,“一天有十几个小时都在打游戏,我们的电话不接,信息不回,谁也不理。” 因为签证一直被拒签,马女士和丈夫心急如焚,甚至找了当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去帮助劝导孩子,“结果他索性搬家,并扬言要换手机号,还用自杀来威胁我们。”这对于马女士来说,简直如同天塌了一般。 回国后整天在电脑前打游戏 父母一说就要自杀 最终,两年后,儿子在亲戚的帮助下独自回国了,马女士的信中写道,“看到原先光彩无限的翩翩少年变成了眼前目光呆滞、衣冠不整的青年,我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酸楚和痛苦”。 回国后,马女士和丈夫也试图用旅游、找事做等方式分散儿子的注意力,但都不是很成功,儿子对于网游的痴迷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易怒、不听劝、反感任何人。”马女士这样形容现在的儿子。而就在马女士和记者通话的时候,她的儿子还在网游的世界里“奋战”。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玩十多个小时,吃饭也在电脑前。”马女士的声音里透露着无奈,“不敢管,一说就要自杀,就会离家出走。”马女士说,她甚至想了很多极端的方式,但始终没有付诸实施,“可是现在的生活真的让人绝望。” 网游开发商及运营商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谈及网友认为“孩子沉迷游戏主要责任在家长”的质疑,马女士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责任主要在家长。”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她说,“谁会知道网游有这么大的毒害呢?”她接着问,“我们又有什么方法能将孩子引导出来呢?”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想尽了一切办法,但都没有任何的用处。爹亲娘亲不如游戏亲,孩子只顾玩游戏不理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多难受?”马女士承认自己和丈夫之前的教育上存在问题,但现在他们希望孩子能不再沉迷游戏,“付出任何代价我们都愿意。” 马女士和丈夫也注意到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对于青少年沉迷游戏提出的诸多观点,他们特别赞同“游戏分级”以及限时封号。 马女士认为,目前网游系统当中的“防沉迷”软件其实并没有真正起到“防沉迷”的作用,“必须强制限时封号。”马女士说,如果孩子想尽办法每天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玩游戏,这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网游的防沉迷系统必须经过专家检测并对社会公布,不能让网游公司说了算。”和游戏斗智斗勇这么多年,马女士和丈夫也有了自己对于网游“防沉迷”的一点心得,“做不到的游戏不能发行,网游开发商及运营商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马女士建议,现阶段国家管理部门应该出台强制管理措施,限制玩网游时间,规定每天网游上限,各种不同游戏玩的时间累加,同时将已经超过上限玩家列入黑名单,扣减每天上线时间,游戏注册必须实名,对于连续上黑名单的注册户封号。 采访的最后,马女士再一次强调了国家管理部门对网游应该有强制管理措施,“还希望能对受害方启动索赔程序。” 网游成瘾列为精神疾病 为受害者提供索赔依据 “写进世卫组织也的确给网游受害者提供了索赔依据。”张晓玲说。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WHO称,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游戏成瘾被世卫组织列为精神疾病,在将其正式纳入医疗体系之后,意味着以后那些沉迷游戏的孩子家长有了索赔的依据。对于国内的游戏公司来说,要承担起社会、企业、医疗三重责任。目前,他们最应该做的是检查游戏产品是否存在设计缺陷等,并及时更改导致身心健康损害的问题游戏,同时配合社会监管部门重新优化设置“反成瘾”机制等。 来源:深读

在线电竞最易沉迷 家长应特别关注此类型

网上图片 本地一名经常玩电子游戏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令人沉迷的电玩,多数是有其他玩家同时在线参与的竞争型游戏,而一些休闲类的游戏通常不易令人上瘾。 即将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刘俊佑表示,他每天大约花1至2小时玩电子游戏,比如与历代英雄共同拯救世界的模拟角色扮演游戏《Fire Emblem Heroes》,也有玩《Pokemon GO》等,但每日只是在做完其他事情没事做的时候才拿来打发时间。 刘俊佑说,他个人喜好的是有一定故事背景的游戏,属于休闲类,通常不会令人上瘾。而一些有其他玩家同时在线参与的游戏有时就会令人沉迷,因为你一定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赢,从而令玩家们无法放低。例如游戏《要塞英雄》(Fortnite)及《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玩家每天必须要打3、4个钟以上,每年还有无数人参加比赛,沉迷程度堪称疯狂。他称,只要上网www.twitch.tv便会知道那款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电子游戏,家长应留意子女是否有参与。 来源:星岛日报

电玩成瘾暂未列入医保 但专业医生治疗可覆盖

资料图片 卑诗省卫生厅回复《星岛日报》记者询问时表示,卑诗医疗保健计划(MSP)暂无特别以“电玩成瘾”为名的费用项目,其他多数的紊乱症也没有特别名称,但由持牌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进行的治疗通常都属MSP覆蓋范围。 卑诗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海因策(Laura Heinze)日前接受本报记者询问时作出上述回应。她表示,本省MSP虽无特别以“电玩成瘾”为名的费用项目,但若成瘾者接受持牌医疗专业人士辅导及治疗,都应属MSP服务范围,以及其他相关公共资助的心理健康计划。 她还引用卑诗省司法厅“预防问题赌博计划”(BC Responsible and Problem Gambling Program)的内容称,省府对沉迷赌博及游戏的上瘾者提供资金及项目支持,包括GameSense Advisor项目等,为市民提供早期预防、咨询,以及减少伤害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