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21:24:01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专栏 / 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08】加拿大养懒人 你养的「懒人」就是你自己

【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周六中午和孩子去Walmart,在门口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这个面容消沉但衣着整齐的欧裔男人手里举著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失业了,请帮助。」他脚边的小油漆桶里,有一些硬币和两张纸币。 走过去以后,孩子说:「那个人看上去好可怜,我们可以帮帮他吗?」我说好。我从钱包里翻出一张五元纸币,孩子拿着钱飞跑过去放进桶子里,又很开心地跑了回来。 刚好那阵每个周六都去Walmart。我于是每次都看到那个男人。一次,他在旁边吃三明治。还有一次,他已经收了摊,正提着桶子,夹着纸板,走在马路边上。 这个看上去并无恶习的男人不知道遇到什么挫折,落到举牌求助的地步。我心里不禁有些唏嘘。与此同时,我想起当年刚到加拿大,参加同胞聚会,几个同胞提到和这个男人处境类似的群体时,不屑一顾的说法。「加拿大,就是个养懒人的地方。」这是同胞的原话。当时我不懂。多年过去,这句话变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指责别人是懒人,就是指责别人不努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指责加拿大养懒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些达到中产阶级及以上收入水平的成功人士,觉得自己如此「努力」,却要交金额不菲的税,而这些税款被用来补助和支持那些不「努力」所以收入低的「懒人」。他们觉得这不公平。 可是这里涉及几个似是而非的概念,需要理清楚。 先说「成功」。加拿大是渐进税制,也就是说,收入越高,交的税越多。抱怨交税养了懒人的人士,收入必然达到了一定水平,也就是说,是「成功」的。 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因素,如天份,也有后天因素,如努力,既有内因,如选择,也有外因,如时机。各种因素缺一不可。但是人一旦成功,往往喜欢强调主观努力,把成果归功于个人。人一旦失败,又往往喜欢强调客观环境,把不利归咎于社会。 那些嫌弃别人「懒」,占了自己便宜的人,十之八九是归功于己的前者。 再说「养懒人」。这个说法的意思,就是说政府收的税,都用在低收入者身上了。这当然是以偏概全。一切公共职能都需要钱。交通,医疗,司法,养老,哪样不用钱。政府收的税里面,用于补助低收入者的钱,诸如失业救济,租房补助,牛奶金之类,只占一小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其实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平和。否则,「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毛不拔的有钱人只怕一样每天睡不好觉。 更何况,你现在收入喜人,不表示你永远高枕无忧。人生变化无常,天灾人祸,从未断绝。疾病、车祸、官司,直至死伤,这些意外每天都在随机降临,谁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永不遭遇变故的幸运儿?如果自己遭灾,变成低收入者,你是自认倒霉,还是希望政府有机制救助你? 所以,「加拿大养懒人」这个说法,怎么听都像暴发户抱着钱箱的呓语。 最后再说说「个人选择」。不排除一部分低收入者是因为所谓「懒」,选择不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工作挣钱上。但是这部分肯定只占极少数。人性总是希望得到更多,即只要有机会,人们通常都会尽最大努力,获取最多回报。如果不能「成功」,很有可能就是和Walmart门口那个中年男人一样,遇到自己不能左右的困境。这部分低收入人士,假以时日,往往都能够走出低谷,重获生机。 而之所以有这个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提供了这个可能。在这个社会,只要你付出,就能够得到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回报,我的大部分同胞们在度过新移民的适应阶段后取得的成功,就是证明。与此同时,如果遇到困难,这个社会有兜底机制,让人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喘息,可以重新站立起来,而不是坠入永远无法翻身的无底洞。这种向弱者倾斜的社会,正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大爱。 反观另一种社会,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不得不「躺平」,因为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毕业即失业,中年遭解聘,你想出大力流大汗,而不可得。另一种情况是,你拼命努力,得到的回报却和你的付出不成正比。你没得选,从年头到年尾996。想要加班费,当然是没有,因为你还能够996,本身就是你的福报。 所以,如果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养懒人」的社会里,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们养的,就是我们自己。 隔了一阵没去Walmart,再去时,那个中年男人不见了。我希望他不管遇到什么,都已经度过了难关。毕竟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   文:语冰 图:Pexels  

【专栏 / 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02】如果你的孩子生来就是性小众

【专栏 / 华裔家长Jasime有话说】我家小朋友有个好朋友,名叫Jayden。小朋友每天回来,Jayden长,Jayden短,说个不停。有一天,小朋友偶然说了一句:「Jayden有两个妈妈,没有爸爸。」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来我送小朋友去参加Jayden的生日派对,心里就存了一份好奇。人对异于寻常的人和事有八卦心,我也有这个毛病。 Jayden的两个妈妈都温和而友善。我的好奇心,在和真人有过接触后,烟消云散。大家都是人,人都是一样的。 倒是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小朋友在学校新交了一个高年级的朋友,叫Wilson。我就问小朋友:「Wilson是什么族裔的?」小朋友说:「不知道。」说完,小朋友瞪我一眼:「你为什么想要知道?这有什么重要?」顿时让我感到羞愧。 今天在学校门口看到彩虹椅,不禁想起家长游行反对学校进行性小众教育的新闻。想起那桩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就想起这两件事。两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性小众人群,概指性向和异性恋不同的人群。这个人群的全称是2SLGBTQIA+, 也就是双灵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 ...... 等等不同性取向人群。 卑诗省和另外几个省份,将性小众包容性和多元化内容整合到教学课程中。这里面包括性别身分和性取向的确认教育,也包括尊重和支持性小众人群的教育,更包括针对性小众人群反歧视和反欺凌的教育。孰料这个教学课程的计划掀起轩然大波,遭到一些家长强烈反对。 但在我看来,这反对,恰恰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这些家长之所以反对,大概因为他们认为,性小众不是好事,他们不愿他们的孩子了解和接触性小众人群。这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观念是「习得」的。家长们对性小众人群持有的这种观念,是他们在传统、历史、教育和世俗中潜移默化的结果,这和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其实是一回事。而我家小朋友,对他的朋友们,就完全不持这种观念,因为他成长的环境没有让他「习得」这种观念。 第二件事,性小众人群古已有之,长期存在。这个人群并不是因为现在遭部分家长反对的「激进」教育才出现的。如果这个人群之前不存在,家长何以如此心知肚明,又如此害怕呢?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为什么家长如此害怕呢? 我也是家长。我冒昧揣测一下,应该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观念,观念大过天。人都不喜欢和自己价值观不同,取向不同,审美不同的事物。汉语里有句糟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以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反对做注解。那人是好人、坏人、内向、外向,都无所谓,只要那人不是异性恋,就是原罪,我的孩子最好躲远点。 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真正的痛点: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影响,加入性小众人群。 这两个原因中,第一个观念问题还情有可原,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更新观念并非易事。第二个原因则完全是杞人忧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性小众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的,是基因的,不是养成的。科学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没有人是会因为教育,文艺作品,或者朋友的影响,而变成性小众的。一个人如果生来是异性恋,就不可能变成性小众。一个人如果生来是性小众,那么迟早TA (编按:对性小众不强称他或她的友善称谓) 会发现自己的真实取向。这个过程中如果TA不得不逃避,隐瞒,或者欺骗,TA的人生必然不可能幸福。 所以我想问游行的家长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生来就是性小众,你还爱TA吗?你一定还爱TA。一定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生来就是异性恋,你何必害怕和反对性小众教育?如果你的孩子生来就是性小众,你难道不应该赞成和支持性小众教育? 你难道愿意见到你至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排挤、孤立和欺凌? 这再次说明,我家小朋友交朋友的那两件事,其实是一回事。 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性小众依然是少数和边缘群体,就像我们华裔,依然是少数和边缘群体。学校将性小众内容加入教育课程,和学校将反种族歧视加入教育课程,是同一回事。 你会反对学校将反种族歧视加入教育课程吗? 针对少数和边缘群体,展开包容、尊重、反歧视,和反欺凌教育,是时代的进步,我们华裔身为少数和边缘群体,更应该举双手拥护和支持。 世界风云变幻,谁知道华裔在这片大陆上,是不是真的已经苦尽甘来呢?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终于现世安稳,就不再愿意推己及人,那么如果真的出现逆流,到时候谁会对我们伸出援手呢? 文:语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