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日本30年 全球最大快餐店Subway兵败如山倒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在日本,有Subway特许经营商近日接获法院通知,须为旗下20间Subway加盟店展开清盘程序,破产收场。

全球最大快餐店,坐拥超过三万五千间连锁店铺的“潜水艇三文治”Subway近年风光不再。随着业绩滑落连年亏损,店铺更是一间接着一间关门大吉。单是美国,去年便关掉五百家分店,两年已有逾千分店关张。

至于另一个主力市场日本,情况同样不堪入目,短短四年多内分店已大减超过一半。雪上加霜的是,早前有Subway特许经营公司接获法院通知,须为旗下20间Subway加盟店展开清盘程序,破产收场。

进军日本近30年的Subway兵败如山倒,一方面是经营不善,未能追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则是竞争对手甚至便利店纷纷抢攻健康快餐,不断削弱Subway的最大卖点和优势。

撰文:韦宁

1991年,日本大型餐饮企业三得利(Suntory)买入Subway的特许经营权,原本打算大展拳脚,但业务一直不算突出。踏入2000年虽然一度靠引入“健康食品选项”,迎合日本新一代对营养餐单的追求而略有起色,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再堕入深渊。

▲日本Subway短短四年多内分店已大减超过一半,掀起倒闭潮。

三得利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始终一无所成,2016年开始撤退,将特许经营权退回给Subway的总公司。自始日本Subway便加快裁减分店数目,最新削减至227间。

雪上加霜的是,早前有Subway特许经营公司接获法院通知,须为旗下20间Subway加盟店展开清盘程序,意味日本店铺数目将会进一步减少。

现时Subway的日本门市,主打自由组合面包、蔬菜和酱汁为卖点。根据公司做过的市场调查,约七成顾客帮衬的原因是“蔬菜”,为了健康饮食而光顾Subway。

便利店狂抢生意

因此2010年至2014年期间,公司在日本的分店数量激增一倍,多达480家。狂开新分店下,Subway成为全球最大快餐连锁店,分店超过4万间。连原本一哥麦当劳也瞠乎其后。

然而2014年之后,日本Subway便走下坡,不断关闭分店。据日本业内人士分析,箇中原因是日本原本就不流行以三文治作午餐,走过车站或街头不难发现,日本人偏爱旅行便当和街边小吃。而Subway的产品又未能与时并进;不少店铺装潢更颇为残旧,墙色暗淡,店内狭窄,难以吸引新一代帮衬。

另一方面,Subway的竞争对手近年纷纷抢攻健康快餐,不断削弱公司的最大优势,例如吉野家便推出蔬菜丼。

此外,日本便利店如Lawson等亦不断加强快餐食品款式。除了三文治外,还有饭团、便当等等,售价比Subway低一大截。单是三文治,便利店只售200至300日圆,比Subway便宜近半。

Lawson近年甚至增设沙律,平均销量比年前高出五成。凡此种种,都令Subway不断流失顾客。

由于Subway近年业绩欠佳,已效力45年的行政总裁Suzanne Greco早前要“背锅”辞去CEO一职退休,由首席商务发展主任Trevor Haynes暂代。在她任内,Subway多次爆发丑闻,如食物有死老鼠、面包内添加用来制造橡胶鞋底与瑜伽垫的化学物质、生菜大肠杆菌超标等等。

经营一间Subway究竟有多艰难,可以从其收入看到。根据一项在美国的调查,一间Subway加盟店每年营收仅42.2万美元,即约329万港元,每月平均收入约274000港元。

负评缠身掀倒闭潮

▲以分店计,Subway超过麦当劳,是全球快餐店“一哥”。

骤眼看似不太差,但扣除灯油火蜡及人工开支,其实只有微利,甚至要蚀住经营。若与麦当劳每年营收比较,更加小巫见大巫。因为“麦记”每店平均年收超过2000万港元,即月均169万港元,足足比Subway多逾五倍。

营收的巨大差距,解释了Subway的特许经营权价值,何以远远落后于麦当劳。调查显示,Subway的特许加盟费仅为1.5万美元,开铺及其他成本介乎10万6千至39万美元。加起来最多也不过是40万美元左右。

相反开一间麦当劳便贵得多,单是加盟费便要4.5万美元,比Subway贵两倍。连装修随时要花费220万美元才可以开铺。

随着业绩转趋疲弱,单是美国市场便连年见红,Subway开始调头缩减分店。最近三年,Subway全球分店数目已削减超过1600间。日本更是重灾区,较高峰期大减逾半。

五十多年历史之中,Subway其实有过不少惊人之举。例如找来声称改吃Subway食品后减磅逾200磅的科格尔做代言人,以标榜其健康食品;2007年又推出《5美元呎长($5 Footlong)》三文治,犹如香港酒楼推出的“一蚊鸡”,成为平价战的先行者。

谁料这两个创举最后成为公司的负累。科格尔因罪入狱,固然令Subway形象大插水;曾引起热论的《$5 Footlong》也愈做愈差。去年9月公司干脆宣告《$5 Footlong》“已死”。可惜一切为时已晚,Subway想大翻身,恐怕并不容易。

创办人 医人变 医肚

在美国和日本讲起Subway,想到的很可能是地下铁;在网上输入Subway搜寻,出现的也多是地下铁的资讯。 Subway不像麦当劳,大家不易联想起已经有超过半世纪历史,由佛烈.迪卢卡(Fred DeLuca)和彼得.巴克 (Peter Buck)一起创立的“潜水艇堡”连锁店。

▼佛烈.迪卢卡(Fred DeLuca)自小发梦做医生,日后却成为一家全球大型快餐连锁店的揸弗人,由医人变成“医肚”。


 

 1965年,年仅17岁的迪卢卡向家族朋友巴克借了1000美元,成立一间三文治铺。当时他原本只是想为读大学筹一点学费和生活费,谁料开张当日,其门如市。
  

在电台卖广告时,他们决定采用“彼得潜艇堡”(Pete’s Submarines)作为店铺名称。在发现名称近似另一家餐厅后,他们决定改名“Pete’s Subway”,之后再简称“Subway”,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一个适逢其会的创业故事,两个Subway创办人与快餐事业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当时巴克已是拥有博士衔的科学家,迪卢卡仅是一位发梦做医生的年轻人,岂料成就一家日后的全球大型快餐连锁店,由医人变成“医肚”。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