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系列报道之一:南蒸北烤 水枯地干裂

加拿大都市网

■ 长期干旱缺水,整个水稻田的土地已经开裂了,这道裂缝可以放下两根手指。

星岛日报讯

编者按:全球暖化, 反常极端天气愈见频繁。今年入夏,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水枯地裂,生灵濒危。星岛日报将从今日起,连续六天推出特别策划系列,解读极端天气的原因、争议以及重重危机。

今年来,中国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高温天数超过20天,其中黄淮西部、重庆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等地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多10天以上。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李明媚称,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9℃,较常年同期偏高1℃。全国有94个气象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辽宁本溪县(39.2℃)、吉林集安市(38.4℃)等24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气象学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据统计,今年7月中国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多地气温破当地历史极值,重庆、长沙、武汉、杭州、南昌、合肥、西安、郑州、福州、南京10个城市一个月内频繁 “打卡” 高温天气。

今年夏天,热力分布呈 “南蒸北烤” 局面。 《西宁晚报》报道,华南、江南等地,空气湿度大、天气闷热,气象专家称,广州、合肥、长沙、南京、南宁等城市最易 “蒸桑拿”。西北地方水汽缺乏,兰州、银川、西安等城市呈 “干烤” 状态。每年夏天,重庆都会成为气温方面的网红城市。今年7月,重庆的高温日达20天,而降水量却偏少,由往年的 “桑拿城” 摇身一变成为了 “铁板城”。

■ 重庆高温持续, 局部地区气温超过40℃,众多市民涌向泳池戏水降温。中新社

 

位居东北、素来 “凉快” 的辽宁今年也一反常态,成为今夏高温中的一匹黑马。沈阳市气象局资料显示,7月31日,沈阳以37.6℃的高温 “秒杀” 许多南方城市。 “蒸烤双拼” 模式下,一些网友吐槽 “快熟了”。

此外,历史罕见高温 “燃烧” 半月,导致农业大省吉林旱情显现。 8月初,吉林大部分高气温达35℃以上,打破历史最高记录,“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历史罕见”。

■ 重庆持续高温,游客躺在放有冰块和干冰的小船内吃着西瓜消暑。中新社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主要的商品粮调出省份,承担着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今年春耕时吉林省即遭大面积干旱,整个4月几乎没有有效降水,干旱致玉米不出苗。

从7月中开始,持续的高温天气,也导致江西省内不少地方出现了旱情。在江西萍乡,持续干旱已导致当地水库见底,农田出现开裂。中央电视台报道,江西萍乡上栗县的星亮水库,现今里面的水只剩下了不到100万立方米,不到总库容的七分之一,基本上处于一个空库的状态。长期干旱的天气导致水库见底,不仅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在水稻田里面,由于长期干旱缺水,整个水稻田的土地已经开裂了,这道裂缝可以放下两根手指。

为了应对旱情,萍乡多地已经开始每天给干旱地区的居民运送纯净水,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当地还通过打井,采集山泉水,人工降雨等方式来缓解旱情。据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目前,江西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280万亩,14万多人因干旱饮水困难。连日来,罕见的高温导致大连地区森林火险指数不断攀升,同时全市近10万亩新植林木出现严重旱情。金普新区森林消防队班长柳君告说,“现在的草非常干,遇到一点火星就会着,我们现在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每日万人急诊 医护忙坏

高温来袭, 医院的服务量也随着气温大幅攀升,医疗机构纷纷进入 “战高温” 模式。统计显示,上海14家三甲医院日门急诊量连续超过1万人次,而连续的高温天,导致老年病人和急诊、重症病人增加。

“天气一热,就诊人数增多,下午和晚上的时候,输液大厅的座位都被坐得满满的。” 中山医院抢救班护士单明敏说,“每个病患每天至少输液3瓶,护士每天需要配备的输液袋就接近400袋。” 而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上午的门诊,直至下午3时诊治也成为家常便饭。

■ 上海连发高温橙色预警,儿科医院迎来暑期就诊高峰。新华社

而从辽宁大连市急救中心了解到,近期120平均每天接到求救电话600余个,日平均出车152趟,一个班次最多出车17趟,120急救人员工作量翻倍。仅8月3日一天,就出车205趟,43%为发热、中暑患者。

56岁的赵希伟是大连市急救中心的一名医生,高温天气下他每日接诊量达30余例。 “整天衣服就没干过,就像洗澡一样,汗顺着脸往下淌。就这样也不敢多喝水, 因为没时间上厕所…… ” 赵希伟说。

高温持续,很多医疗机构陆续收治中暑患者,其中也有情况较为严重的热射病患者。陕西西安44岁的魏师傅在一交易中心做保安,他吃完饭后不久突然晕倒,被同事送往唐都医院,经过30多个小时的抢救仍不幸离世,死亡原因为 “劳力型热射病”。上海仁济医院南院近日也收治一名28岁年轻男性,因长时间户外运动导致热射病,所幸送医及时,现已脱离危险。

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车祸案例成高发态势。从江西九江市紧急救援中心获悉,7月份,九江120共接到车祸救助案例达290余次,车祸小剐蹭未导致人员受伤的案例还要远远高于该数字。高温天气,容易造成司机行驶途中的烦躁感,开 “赌气车” 等行为,更增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玻璃热到爆 电梯“中暑”故障

多地气温居高不下,不仅人受不了,很多的物品也开始 “抗议” 这高温。近日,重庆九龙坡区华佳苑顶楼一住户家的玻璃就 “热爆了”,玻璃碎碴从18楼坠下,将楼下的5辆车也砸坏了。

吴女士家住华佳苑顶楼(18层),家里装了一块大玻璃用作落地窗。 《重庆晨报》报道,吴女士发现这块玻璃出现破裂苗头,当时并没太在意。直到次日,发生裂纹的玻璃突然碎裂,“哗” 的一声,整块玻璃变成碎片从18楼飞坠而下。

碎裂的玻璃将楼下停着的5辆汽车砸中。因为担心碎裂的玻璃还会继续掉落,吴女士拨打了119报警。消防员先用胶带把破裂的玻璃全部粘上,粘上以后,再慢慢脱掉,这样可以防止大块的玻璃往下掉落。 6名消防员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这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碎玻璃清除干净。

针对此事,消防部门表示,由于吴女士家在高层,采光好,最近高温天气,窗玻璃外部长期暴晒,可达到65摄氏度,室内又始终开着空调,内外两面造成温度差,加上玻璃的品质又不是很好,这才导致晒爆的情况发生。

■ 民众烈日下遮阳出行。中新社

 

除了玻璃,连电梯也受不了。受高温天气影响,大连市电梯故障发生率陡增,不少电梯竟然 “中暑” 了。据相关负责人分析,电梯频发故障的原因可能是高温天,也可能是电压低导致的。

大连湾的丽湾海景社区一部电梯突然停运,社区物业赶紧联系维保单位。抢修人员到场后,经过一番检查,发现电梯竟然 “中暑” 了,随后抢修人员在机房中安装了一台风扇,待电梯机房中的温度降低后,停运电梯也恢复了正常。

■ 天气炎热,在襄阳火车站,列车上的吸污工在短暂休息时擦汗。新华社

 

电梯维保单位的唐先生解释,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电梯机房中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到40℃之间,温度一旦超过40℃,会造成控制系统主机板等电气元件故障或者部件的过热保护装置启动,使电梯停止运行,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电梯“中暑” 现象。唐先生说,他们公司负责维保1000多部电梯,近一段时间他们公司维保的电梯故障报修量比平时增加了20%,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电梯 “中暑”。

 

昆仑山冰湖溃决下泄

位于新疆喀喇昆仑山高海拔无人区的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8月10日凌晨发生溃决,3500万立方米的融雪性洪水沿克勒青河倾泻而下,相当于三个西湖的水“从天而降”,致使下游的叶尔羌河水位迅速上涨。据了解,溃决事件发生前,南疆处于持续高温。

冰湖溃决型洪水指在冰川作用区由于冰湖突然溃决而引发的洪水,其爆发性强度及频率主要取决于冰川状态,而冰川状态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密切相关。央视网报道,此次冰湖溃决是由于克亚吉尔冰川跃动前进形成一条 “冰坝”,阻断随着温度上升不断的冰川融水,生成一个堰塞湖。

7月以来新疆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冰雪消融强烈,堰塞湖面积、容量不断扩大,同时挡住堰塞湖的 “冰坝” 自身因升温而融化。 8月10日,湖水冲垮冰坝倾泻而下。喀喇昆仑山是中国冰湖溃决洪水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近年来冰川灾害愈加频发。据了解,克亚吉尔冰川堰塞湖形成于2017年,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今年7月以来该堰塞湖湖面固体水源基本融化,形成长约3500米、宽约300米,储水量600万立方米- 1000万立方米的水体。

根据叶尔羌河流域冰雪洪水灾害防治方项目案负责人,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沈永平研究员对叶尔羌河多年的研究和记录,叶尔羌河流域冰湖溃决洪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由60年一遇到30年到10年,再到现在的几年一遇。

早有研究表明,中国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温升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准的2倍。叶尔羌河流域气象站的监测资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点,与1961年相比,叶尔羌河流域山区升温幅度范围在3-3.5℃,高于平原区升温幅度。

 

中国“火炉” 城市 (统计至8月14日为止)

城市           高温天数
   
重庆             44
西安             40
杭州             38
南昌             36
武汉             34
福州             34
郑州             32
合肥             31
长沙             31
天津             27

备注: 气象学将最高气温超过35度的日子定为「高温日」,是定调地区天气是否炎热的主要依据。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