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团体发起社区推广 呼吁居民捐干细胞救人

加拿大都市网

■■图为代表参与“联合全国干细胞募捐运动马拉松”活动的不同本地团体代表,呼吁17至35岁青年人踊跃参加募捐行动。本报记者摄
 

本报记者报道

自1990年加拿大华人参与“救救小丽莎”捐骨髓义举,至今华裔国民参与募捐干细胞行动,估计数百名有需要患者因配对到合适干细胞而获得重生。本地逾11个华裔团体,开始在社区发起多场募捐干细胞活动,盼17至35岁青年积极参与登记,提供干细胞样本,尤其鼓励以往没考虑捐赠与刚踏入合资格年龄者,本着助人之心踊跃参与。

问到本国推动社区募捐干细胞行动,自90年“救救小丽莎”行动至今已有近30年,要登记捐赠及提供干细胞样本之有心人,早已参与募捐行动,若在现时尚未登记者,则未必对募捐干细胞有兴趣,王裕佳医生认为真正知道有募捐干细胞行动的国民,可能仅占全国10%甚至更少,故每次举办募捐干细胞活动,其实就是透过社区呼吁让更多国民认识此活动,以及让更多人了解何谓干细胞捐赠。

捐干细胞与捐血没太大分别

本身是“小丽莎骨髓基金会”成员的王医生形容,刚符合至少17岁资格的可捐赠青年,固然希望鼓励他们参与,但35岁或以下、现时才知道有此募捐行动之青年,亦是他们募捐的目标,他提到不少华裔人士,仍对募捐干细胞有误解,以为捐赠干细胞或会对自身健康有损,其实医学昌明,捐干细胞与捐血没有太大分别。

参与“联合全国干细胞募捐运动马拉松”的另一华人团体“展望青年”的李树德表示,今时今日仍有不少华人误以为,捐赠干细胞是需在脊骨位置注针抽取干细胞,而事实是误解,在现今科技下,捐赠干细胞与捐血之过程差别不大,捐赠者在捐出干细胞后,自身干细胞是可以再生,他希望能够改变部分社区人士,对捐赠干细胞过程之误解。

统筹该募捐运动的陈嘉年表示,原本仍有3名急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年轻人,希望能透过亚裔社区募捐行动,冀尽早在干细胞数据库找到合适干细胞,然而身在爱民顿的18岁华裔少女Melinda W,因病况相当危急,等不及寻找合适干细胞,为让她有机会生存,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Melinda,惟有接受母亲干细胞移植,现时仍未知其状况如何。

至于另外2名等候干细胞移植人士,分别是现时身处新西兰、刚为人母的中英混血儿丁颂欣(Jo Mitchell),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丁颂欣,经电疗后曾一度康复,但于去年8月却复发。
陈嘉年说由于丁颂欣是一名中英混血儿,增加了配对难度,他鼓励本身是中英混血儿的17至35岁青年,踊跃参加是次募捐行动,为该名刚为人母的病患者,重燃希望。

吁中英混血儿踊跃募捐救人

另一名焦急等候干细胞移植病人,是一名菲律宾裔、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温哥华男子Martin Lintag,现时在本国干细胞数据库中,只有少于2%捐赠者是来自东南亚裔,故希望本国菲律宾裔青年,能踊跃参加该场募捐干细胞马拉松运动。

王裕佳医生指募捐行动中,令人最鼓舞的莫过于协助濒于绝望边缘的病患者,寻找到可配对的干细胞,为他们重燃希望,过去多年以来,就他所知的已经有20多名病患者找到合适干细胞,包括去年全国募捐干细胞帮助的华裔女子侯欣欣(Gebbie Hou),王医生相信在过去多年以来,全国或有千名需干细胞移植病患者,配对到合适干细胞,令他们得以重生。

他形容不少捐赠者对于自己能帮助到有需要病者,感到非常欣慰,正如参与活动的多个宗教团体,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团体代表所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及“施比受更有福”,因为自己所捐赠之干细胞,能够帮助到病患,重燃病者及其家人之希望,当中的满足与快市民乐是难以言喻的。
陈嘉年除了呼吁市民踊跃参加募捐活动外,也鼓励参与义工工作。

团体促血库修改规则 容许留学生捐干细胞

加拿大不乏海外留学生透过校园干细胞募捐活动,认识此善举,但他们即使想成为捐赠者,却因医疗保险没涵盖此项目,而被拒诸门外,王裕佳医生坦言,知道有合资格海外留学生欲捐无门,认为加拿大血库应改变地域观念,尝试与全球相关医疗团体合作,为没有政府医疗保险的有心人,提供采集干细胞样本与资料储存,此举不仅有助加拿大急切病患者,更裨益于全球有需要病患人士。

本月安省约克大学、贵湖大学及布鲁克(Brock)大学,分别于校园举行募捐干细胞活动,然而一些非OHIP涵盖之海外留学生,即使他们年龄介乎17至35岁、很希望参加活动,也因为没有在OHIP保险下,而无法如愿。

王裕佳医生指出,不少留学生在原居地根本不知道有募捐干细胞活动,直至在校园认识此活动,认为非常有意义而欲参与,可惜因为其医疗保险不包括此项,而未可参与。他认为加拿大血库作为全国组织,应该改变一些因循想法,他举例说可考虑与世界各地的关注干细胞移植医疗团体合作,将干细胞捐赠行动推广至全球募捐行动。

小丽莎母亲吁公众积极登记 

■■1990年掀起本地华人捐骨髓热诚“救救小丽莎”行动,最终虽未能救回小丽莎,但小丽莎母亲对当年华裔社区的热烈反应,铭感五内。本报记者摄
 

他指出现今世代,即使有留学生在本国提供了干细胞样本后回国,若其提供样本与病患者成功配对,医疗团体也可透过社交媒体或电邮接触到捐赠者,其样本甚至可以配对到其他国家的有需要病者,此举大大提高病者找到合适干细胞之机率。

加拿大的干细胞募捐活动源于1990年“救救小丽莎”行动,虽然最终未能拯救小丽莎,但小丽莎母亲Phillipa Lue昨天呼吁公众参与干细胞募捐行动,她称完全感受到那些等待干细胞移植病者家属,他们心里有多难受与盼望,她忆述当时只有6岁的小丽莎,最初以为她是感冒病倒,之后确诊为白血病,虽然小丽莎最终不敌癌魔,但当年“救救小丽莎”行动之成功,华人社区的热切参与,令她们一家深受感动。

她相信小丽莎的心愿亦希望有更多病患者,有幸运之神眷顾,尽早找到合适配对干细胞,重燃生命希望,这也是成立“小丽莎骨髓基金会”的主旨。
陈嘉年表示,虽然募捐对象是17及35岁人士,但其他人士也可鼓励年青一辈,前往登记及做口腔采集样本等。

有兴趣参与该项活动人士,可向参与团体包括“展望青年”、“燃动青年”、105 Gibson Centre、慈济、多伦多天主教殉道圣人堂、圣曹桂英堂、旭康会、哥伦布骑士会、生命恩泉、多伦多天主教华人联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等查询。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10种让你疲倦的食物 10种提供能量的食物

双立人2024线上开仓来啦!Staub铸铁锅$200

限今天!Sorel高帮休闲鞋一律$99.98

老外如何清洗水果和蔬菜?注册营养师教你3个简单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