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11:09:45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干细胞

4岁混血女孩急需合适的干细胞捐赠!

【加拿大都市网】现年4岁的混血女孩Minh Nguyen,过去7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度过,须定期接受输血,主要原因,是医生至今没法为她找到合适的干细胞。 Minh被诊断患有骨髓再生障碍,这是一种罕见血液疾病,会影响她的骨髓产生白血细胞的能力;过去3周,她一直需要留院。 Minh的母亲Diem Nguyen(上图)表示:“对她而言十分困难,因为她不再拥有一名4岁儿童应该有的生活”。 Nguyen于上周六(16日)在蒙特利尔一间餐馆内接受采访,在场有数十名与Minh具有相似基因构成的人士,希望可以捐赠干细胞。 有2,500万人提供了同意与遗传讯息以捐赠干细胞的国际登记处,这些干细胞来自健康成年人的骨髓。 但登记册中大约70%是白人,这令来自其他种族须捐赠的人士处于困境。 参与这项活动的Marie-Cindel Surprenant(上图)表示:“如果我能以某种方式协助她,我会去做,所以,我认为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十分好的目标”。 Surprenant有一半亚洲人,一半白人的血统,就像Minh一样。 Nguyen表示,Minh在留院期间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韧性,“她在笑,她在读书,她在玩耍”。 但Nguyen表示:“就寿命而言,她可能活不过我”。 Minh对母亲表示:“请不要这样说,妈妈,我知道你在哭”。 Nguyen表示:“我只想尽可能长时间与她在一起”。 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学生Samuel Sassine为一个名为Swab the World的基金会工作,该基金会由同样努力寻找干细胞捐赠者的越南裔妇女Mai Duong而创立,希望鼓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士成为捐助者。 Sassine表示,目前,世界上没有人与Minh具有相同的DNA背景。 她表示:“白人比其他种族背景的人士,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同样参与这项活动的Alex Fong表示:“当我发现没有很多亚洲人愿意捐赠干细胞时,我认为需要参与这项活动”。 Sassine表示,希望看到有更多有关干细胞捐赠者登记处缺乏多样化的知识,在学校中传播开去;希望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士,不论种族,都注册成为干细胞捐赠者。 在魁省,干细胞捐赠者登记是通过Héma-Québec进行,只要在网上填写一份问卷,然后用邮寄的工具包,擦拭嘴里的细胞;Sassine表示,一旦把它寄回去,你就可以成为捐赠银行的一部分。 (图片:CBC) T02

4混血儿病情危急 急切寻找亚裔干细胞匹配者救命!

■Jeremy Chow ■丁颂欣 ■Martin Lintag ■Melinda   在启动《全国干细胞募捐-第四波-混血病者的需要》登记大行动中,特别为居住本国及新西兰4名混血儿病患者,急切寻找配对的干细胞进行移植手术。 居住于卑诗省维多利亚的中英混血儿Jeremy Chow,与妻子育有两名女儿,去年12月圣诞节前确诊患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nia)。由于他拥有两个族裔血统,在捐赠库未能找到配对的干细胞,需要相同混血族裔背景的人士捐赠。 另外,居住于新西兰的丁颂欣(Jo Mitchell)为高加索及华裔血统,这位年轻母亲刚生了孩子后,于2013年证实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经过化疗后原本已康复,但去年8月白血病复发。由于其血统背景,即使在环球干细胞捐赠库3,200万名登记者及新西兰国内,暂时未有配对的干细胞。 居住在温哥华的Martin Lintag是中菲混血儿,现年30岁的他本来甚为健康,却患上两种罕见的血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他的病情严重,急需配对的干细胞续命。他的家庭在2009年已失去小儿子,家人希望Martin能够有生存的机会,可惜在捐赠库的菲律宾血统只有0.85%。 年仅17岁的华裔Melinda,为爱民顿12班学生,去年9月确诊患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虽然她已接受化疗,但需要移植干细胞。由于在加拿大血库及环球登记者未寻获配对的干细胞,因病情危急,其母捐出干细胞,却出现抗体情况,因而需要另觅华裔或亚裔的配对者。 本报记者

华裔团体发起社区推广 呼吁居民捐干细胞救人

■■图为代表参与“联合全国干细胞募捐运动马拉松”活动的不同本地团体代表,呼吁17至35岁青年人踊跃参加募捐行动。本报记者摄   本报记者报道 自1990年加拿大华人参与“救救小丽莎”捐骨髓义举,至今华裔国民参与募捐干细胞行动,估计数百名有需要患者因配对到合适干细胞而获得重生。本地逾11个华裔团体,开始在社区发起多场募捐干细胞活动,盼17至35岁青年积极参与登记,提供干细胞样本,尤其鼓励以往没考虑捐赠与刚踏入合资格年龄者,本着助人之心踊跃参与。 问到本国推动社区募捐干细胞行动,自90年“救救小丽莎”行动至今已有近30年,要登记捐赠及提供干细胞样本之有心人,早已参与募捐行动,若在现时尚未登记者,则未必对募捐干细胞有兴趣,王裕佳医生认为真正知道有募捐干细胞行动的国民,可能仅占全国10%甚至更少,故每次举办募捐干细胞活动,其实就是透过社区呼吁让更多国民认识此活动,以及让更多人了解何谓干细胞捐赠。 捐干细胞与捐血没太大分别 本身是“小丽莎骨髓基金会”成员的王医生形容,刚符合至少17岁资格的可捐赠青年,固然希望鼓励他们参与,但35岁或以下、现时才知道有此募捐行动之青年,亦是他们募捐的目标,他提到不少华裔人士,仍对募捐干细胞有误解,以为捐赠干细胞或会对自身健康有损,其实医学昌明,捐干细胞与捐血没有太大分别。 参与“联合全国干细胞募捐运动马拉松”的另一华人团体“展望青年”的李树德表示,今时今日仍有不少华人误以为,捐赠干细胞是需在脊骨位置注针抽取干细胞,而事实是误解,在现今科技下,捐赠干细胞与捐血之过程差别不大,捐赠者在捐出干细胞后,自身干细胞是可以再生,他希望能够改变部分社区人士,对捐赠干细胞过程之误解。 统筹该募捐运动的陈嘉年表示,原本仍有3名急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年轻人,希望能透过亚裔社区募捐行动,冀尽早在干细胞数据库找到合适干细胞,然而身在爱民顿的18岁华裔少女Melinda W,因病况相当危急,等不及寻找合适干细胞,为让她有机会生存,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Melinda,惟有接受母亲干细胞移植,现时仍未知其状况如何。 至于另外2名等候干细胞移植人士,分别是现时身处新西兰、刚为人母的中英混血儿丁颂欣(Jo Mitchell),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丁颂欣,经电疗后曾一度康复,但于去年8月却复发。 陈嘉年说由于丁颂欣是一名中英混血儿,增加了配对难度,他鼓励本身是中英混血儿的17至35岁青年,踊跃参加是次募捐行动,为该名刚为人母的病患者,重燃希望。 吁中英混血儿踊跃募捐救人 另一名焦急等候干细胞移植病人,是一名菲律宾裔、患有急性白血病的温哥华男子Martin Lintag,现时在本国干细胞数据库中,只有少于2%捐赠者是来自东南亚裔,故希望本国菲律宾裔青年,能踊跃参加该场募捐干细胞马拉松运动。 王裕佳医生指募捐行动中,令人最鼓舞的莫过于协助濒于绝望边缘的病患者,寻找到可配对的干细胞,为他们重燃希望,过去多年以来,就他所知的已经有20多名病患者找到合适干细胞,包括去年全国募捐干细胞帮助的华裔女子侯欣欣(Gebbie Hou),王医生相信在过去多年以来,全国或有千名需干细胞移植病患者,配对到合适干细胞,令他们得以重生。 他形容不少捐赠者对于自己能帮助到有需要病者,感到非常欣慰,正如参与活动的多个宗教团体,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及佛教团体代表所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及“施比受更有福”,因为自己所捐赠之干细胞,能够帮助到病患,重燃病者及其家人之希望,当中的满足与快市民乐是难以言喻的。 陈嘉年除了呼吁市民踊跃参加募捐活动外,也鼓励参与义工工作。 团体促血库修改规则 容许留学生捐干细胞 加拿大不乏海外留学生透过校园干细胞募捐活动,认识此善举,但他们即使想成为捐赠者,却因医疗保险没涵盖此项目,而被拒诸门外,王裕佳医生坦言,知道有合资格海外留学生欲捐无门,认为加拿大血库应改变地域观念,尝试与全球相关医疗团体合作,为没有政府医疗保险的有心人,提供采集干细胞样本与资料储存,此举不仅有助加拿大急切病患者,更裨益于全球有需要病患人士。 本月安省约克大学、贵湖大学及布鲁克(Brock)大学,分别于校园举行募捐干细胞活动,然而一些非OHIP涵盖之海外留学生,即使他们年龄介乎17至35岁、很希望参加活动,也因为没有在OHIP保险下,而无法如愿。 王裕佳医生指出,不少留学生在原居地根本不知道有募捐干细胞活动,直至在校园认识此活动,认为非常有意义而欲参与,可惜因为其医疗保险不包括此项,而未可参与。他认为加拿大血库作为全国组织,应该改变一些因循想法,他举例说可考虑与世界各地的关注干细胞移植医疗团体合作,将干细胞捐赠行动推广至全球募捐行动。 小丽莎母亲吁公众积极登记  ■■1990年掀起本地华人捐骨髓热诚“救救小丽莎”行动,最终虽未能救回小丽莎,但小丽莎母亲对当年华裔社区的热烈反应,铭感五内。本报记者摄   他指出现今世代,即使有留学生在本国提供了干细胞样本后回国,若其提供样本与病患者成功配对,医疗团体也可透过社交媒体或电邮接触到捐赠者,其样本甚至可以配对到其他国家的有需要病者,此举大大提高病者找到合适干细胞之机率。 加拿大的干细胞募捐活动源于1990年“救救小丽莎”行动,虽然最终未能拯救小丽莎,但小丽莎母亲Phillipa Lue昨天呼吁公众参与干细胞募捐行动,她称完全感受到那些等待干细胞移植病者家属,他们心里有多难受与盼望,她忆述当时只有6岁的小丽莎,最初以为她是感冒病倒,之后确诊为白血病,虽然小丽莎最终不敌癌魔,但当年“救救小丽莎”行动之成功,华人社区的热切参与,令她们一家深受感动。 她相信小丽莎的心愿亦希望有更多病患者,有幸运之神眷顾,尽早找到合适配对干细胞,重燃生命希望,这也是成立“小丽莎骨髓基金会”的主旨。 陈嘉年表示,虽然募捐对象是17及35岁人士,但其他人士也可鼓励年青一辈,前往登记及做口腔采集样本等。 有兴趣参与该项活动人士,可向参与团体包括“展望青年”、“燃动青年”、105 Gibson Centre、慈济、多伦多天主教殉道圣人堂、圣曹桂英堂、旭康会、哥伦布骑士会、生命恩泉、多伦多天主教华人联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等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