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就能吃到冰淇淋?你还真别不信!

加拿大都市网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采冰的传统,《诗经·豳风·七月》里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古代的冰窖,当时只有天子才能开采并储藏冰块,《周礼》中有“凌人”一职,专设为采冰、储冰、运兵、分冰等事务,当时贵族如果死于夏天,为了防止尸体发臭,会根据职务专门赐予冰块来进行保存,而当时盛冰多用盘或者是一种叫“鉴”的容器,形制较大,可以容纳较多的冰块,进行冰镇酒水、室内降温之用。

 

出土于曾侯乙墓中的战国铜冰鉴。《周礼·天官·凌人》记载“春始治鉴,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因此冰鉴多用于夏季事物的保存和冰镇

但是由于当时采冰大多为人力开采,需要在冬天前往深山中开采冰块,再运输回专门储存冰块的建筑——凌阴中,有点像今天的地下室,但是每年融化的量依然非常大,所以当时冰块是非常珍贵的事物,用来制作零食消遣的冰淇淋根本难以想象。

到了唐代,事情有了转机,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由此发明了硝石制冰的技术,并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少量的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冰沙和冰棍。之后逐渐出现了做买卖的人,他们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顾客。到了宋代,市场上冷食的花样就多起来了,商人们还在里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这和现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而在唐朝宫廷中,则是发明了另外一种吃法。在乾陵的陪葬墓——章怀太子墓的壁画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侍女捧着一盆“盆景”的造型,但经过专家考证,盆中所放置的物品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冰淇淋——“酥山”。

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手捧“酥山”的侍女造型

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有的还在期间点缀有花朵、彩树枝等等。而所谓“酥”,是一种乳制品,与我们今天的奶油、黄油大致接近,是从北方游牧民族喜食“湩酪”而传入中国,成为了唐朝常见的一种食物。在唐代,“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而关于“酥山”的制作工艺,其实也非常简单,一般是由女性制作,先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也有说在形状近似山脉的冰块上淋下),然后,放到冰窖里冷冻,就变成了人人喜爱的夏季消暑美食。五代时词人和凝《春光好·纱窗暖》一词中“玉指剪裁罗胜,金盘点缀酥山。”一个深闺里的女人,午睡才起,裁剪着酥山上的彩树、小花等装饰,为晚宴做准备,显出一幅别样的优雅图景。由此可见“酥山”在当时贵族中成为了一种风尚和流行。

(知乎日报,作者 / 寒墨夜殇)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独家专利!专业护膝原价特价仅售26.64

杜鲁多大势已去?民调显示2024年预算案未能起效果

400万加拿大人长居海外 经常纳税但却无法享受某些福利

新之美庆祝开业38周年 推出“一元一件”限量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