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造成了海歸們的今日悲哀?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星岛环球网

海歸」可選擇二三線城市就業

  如今,隨着「海歸」的增多,他們的就業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海歸」回國後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些大城市就職,造成「海歸」就業分佈的不合理,「海歸」就業更加困難。海外歸來的學子應該放棄非大城市不去的觀念,到二三線城市尋找發展的機會。

  日本《新華僑報》報道,「海歸」回國後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廣州等這些大城市就職,造成「海歸」就業分佈的不合理,是「海歸」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海歸」應該多考慮到更多需要人才的二三線城市和廣大城鎮發展,比如溫州、珠海、煙台、青島等地。在中國國內沿海的城市,有些企業每年的訂單都是好幾個億,但是這個企業裏面卻沒有一個懂外語的人才,都是日本的客戶拿着訂單帶着翻譯人員來。實際上國內大量的二線、三線城市都很缺乏人才。目前,在中國,已經不能說上了大學就是人才了,現在需要的並不是光有學歷的大學生,真正的人才應該反映在能力上。

  目前來看,中國國內大學生里的「國際化人才」還是比較少的。麥肯錫的調查報告表示:中國大學生畢業中只有不到10%的人擁有為外企工作的國際化技能,而印度為25%。中國每年新培養的60萬工程師裏面,只有16萬具備為跨家公司工作所需的實用技能和語言技能。今後五年,中國將需要7.5萬名具備國際化素質的經理人,但是中國目前只有5000名這樣的人才。

  因此,在海外的中國留學生,至少在「國際化」這一點上要高於國內的大學生。在中國的國際化人才非常緊缺的背景下,海外中國留學生如何發揮自己的強項,在學習乃至工作期間讓自己的「強項更強」,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問題。如此,或許「海歸」回國後就業的道路才能更加寬闊。

優勢喪失 今日「海歸」職歸何處?

  十年前,「海歸」是非常令人艷羨的群體,是就業市場中企業爭相追捧的「金領」人才,月薪動輒上萬;五年前,部分「海歸」變成「海待」,蜂擁的留學潮使他們與本土人才相比,逐漸喪失頭頂的光環;而今,金融危機來襲,不少「海歸」面對海外惡劣的就業環境,開始選擇回國尋找工作。今日的「海歸」又將「職」歸何處?

  招聘回歸理性

  據《新民晚報》報道,有關資料顯示,在過去的20年中,有近50萬中國人留學海外,學成歸國的人數佔三分之一左右,並且每年以13%的速度遞增。與數年前「一張洋文憑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相比,如今多數「海歸」在招聘會現場已經沒有明顯優勢。僱傭成本高、不了解國內形勢、容易眼高手低,這些理由讓有些企業將他們拒之門外。

  小吳今年夏天即將從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法律系畢業,如今在一家中國企業的英國市場部擔任法務助理。她坦言,當初從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時,抱着深造的念頭選擇了留學,想為今後的職業發展積澱更深厚的基礎。「沒料到竟然遭遇金融危機!」雖然她在公司實習期間表現很不錯,但英國的經濟形勢卻對海外留學生畢業求職較為不利。「畢業後如果不能留在英國工作,我自然還是會回上海找工作!」如今,專攻國際法的她已經在廣泛搜集國內企業的招聘信息,為求職做好兩手準備。

  但是,國內企業聘用「海歸」的態度卻顯得較為謹慎。某著名國企的人力資源經理陳先生將「海歸」形容為「空降兵」,兩年前一次招聘應屆「海歸」的經歷,讓他對這個群體有些「感冒」。「他們開出了很高的期望薪水,但卻不是很了解國企的運作情況。」陳先生表示,如果從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成本角度考慮,本土人才比大多數「海歸」更符合自己企業的招聘要求,因此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海歸」適應國內人才市場的這個過程,似乎成為不少企業婉拒人才的重要原因。本市一家人才服務公司經理也表示,如今無論國企還是外企都已經在用人觀念上產生變化。出於節約開支、注重效率的考慮,很多進軍中國的知名外企也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進程。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回國找到比較理想的職位。對那些毫無工作經驗或只有一兩年工作經驗的「海歸」來說,與迅速成長的本土人才相比,優勢並不明顯。因此,應對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僱主們日漸挑剔的目光,「海歸派」如果不重新估計自己的價值,給自己在市場中找一個合適的定位,就有可能會在競爭中遭遇失敗。 www

政策環境優越

  2月中旬召開的2009年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年上海促進就業、優化人才環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等多方面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從政策角度對海外人才實施引智工程,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

  據悉,2008年27家在滬金融機構先行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緊缺金融人才的「海外招聘團」,共招聘崗位170多個,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依託國家啟動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上海2008-2010年引進海外智力行動計劃》將全面推進,同時啟動的還有「3100工程」,即用3年左右的時間,從海外引進約100名各領域領軍人才。其中,相關政策將支持在歐洲增設的海外聯絡處,拓展海外工作網絡,加大海外人才跟蹤和服務力度。此外,也將以留學人員創業園為載體,結合實施「上海浦江人才計劃」,推進「歸谷工程」,啟動1至2個創業示範點建設。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鮑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四個中心」建設,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助力。如果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識、甚至是失敗的教訓帶過來,對於上海的發展將非常有益,而「引進一人,未來有可能培育出一個部門,從而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政策環境的優越無疑為高端「海歸」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回家求職」的理由。

  找准求職定位

  與「海歸」中的中高端人才相比,初出茅廬的「海歸」新鮮人境遇多少有些尷尬。

  某網站日前針對海歸最新就業形勢的調查分析,其實目前「海歸」回國就業機會並不少,但就業路上最大障礙來源於他們自己——對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對就業城市、企業的挑剔。調查顯示,有四成以上的「海歸」表示,他們在國內求職的期望月薪至少10000元,超過20%的「海歸」期望在國內的月薪不低於6000-8000元,只有2%主動表示,如果實在沒有退路,可以勉強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職位。此外,有近90%的出國留學人員表示希望畢業後回國工作,但理想的就業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從就業職位來看,幾乎所有的「海歸」都希望在公司中處於中高層職位。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的Fiona表示,父母為自己出國留學花盡了積蓄,如果不能在五年內賺回一百萬,總覺得留學有點對不起他們。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實中「海歸」月薪三千元左右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工作經驗的「海歸」新鮮人來說,找到高薪工作更是難上加難,他們更需要找准自己所處的位置。一方面,目前這一群體逐年膨大、國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加上部分海外學歷含金量的降低等因素,都造成了「海歸」就業發生轉型的局面。另一方面,留學歸國者除了具備國際化學習背景,還要兼具海外工作經歷,才能為求職或創業增加砝碼。

  「海歸」在吸收外來文化一段時間後,回歸本土往往會出現對本國文化的不適應,在行為上常常表現為不容易溝通、沒耐心等。專家表示,如果「海歸」能夠及時調整求職心態,盡量獲取海外有價值的實習甚至工作經歷,踏踏實實做事,他們的「雙文化」背景對職業整體規劃還是很有益處的。

「海歸」職業規劃要精準

  提到「海歸」,更多人馬上想到的是諸如「海歸」成「海待」,「海歸」就業難等字眼。以下是三個拿到國外碩士學位的學生成功就業的小例子,他們對自己精準定位,加強職業生涯規劃,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處處留心處處動腦。每一個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希望他們的經歷可以給更多處在求職迷茫中的畢業生一點啟示。
 
  海外就業進入管理層

  人物:王艷

  留學國家:日本

  專業:自動化控制

  《齊魯晚報》報道,王艷到日本去留學,是以上海大學與日本交換學生的身份去的,還是繼續攻讀自己的老專業——自動化控制。一年的本科課程結束後,由於考慮在日本呆的時間較少,不論在知識還是能力上都沒有太大的提高,於是,王艷選擇攻讀碩士。  在攻讀碩士期間,除了勤奮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外,王艷開始有意識地尋找一些工作的機會,她的目標非常清楚,「一是與自己的專業相關,二是公司要在上海有分公司。」這樣的工作崗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跨文化交流的優勢,而且若有可能,畢業後可能被正式錄用派到中國工作。

  目標確定之後,王艷通過朋友、網絡等方式,開始時刻注意這方面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臨近碩士畢業的時候,正好有一家公司的跨國事業部招人,王艷非常輕鬆地通過了面試。在日本,技術人員畢業後辦理就業簽證比較容易,所以畢業後王艷順利留在日本工作了兩年。今年,公司正好準備擴大在中國的投資,於是總部派她到上海負責統籌工作。王艷每一步的成長,完全在她的計劃之中。

  專家點評:機會永遠青睞有準備的頭腦是一句眾人再熟悉不過的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卻不是很多。精準的專業定位,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踏實的工作,使王艷成為海歸成功就業的典範,也使她藉助海外的高學歷更快地走向了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階段。

  100個問題與百萬高薪

  人物:李琳

  留學國家:英國

  專業:經濟與法律

  李琳16歲就去了英國。讀完全封閉的女子中學後,她進入英國一重點大學讀經濟與法律。這個專業是父母跟她一起精挑細選出來的。中國留學生出國,選學校勝過選專業,大多數人都選擇隨大流的商科或者管理、經濟等,專業細分度差,就業針對性不強。經濟與法律專業的設置,正是針對經濟合作與競爭中出現的與法律產生的交叉領域展開研究,這類人才兼通經濟與法律,目前比較稀缺。

  在之後的學習和打工中,李琳還跟父母通過網絡視頻研究了一套非常細密的考試問答,設置有100個問題,囊括學習和職業規劃的主要方面,並且總結了相當完備的回答內容。憑藉這個,李琳順利通過了大學和碩士生涯的所有考試。

  在最近一次英國本土金融機構的招聘中,李琳從一千人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年薪約百萬人民幣的崗位。

  專家點評:不要因出國而出國。一定要有自己的發展目標。選擇管理類或文科類的專業時,一定要慎重,並不是讀了這些專業就能當管理者。專業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增加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性。比如德國的製造業和化工業非常強,而這也正是國外一些大城市今後重點發展的行業,但是很多留學生都擠着去讀管理,實在太盲目了。

  曾經只有800月薪的「海歸」

  主人公:小蔣

  留學國家:澳大利亞

  專業:國際貿易

  小蔣大學畢業後去了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留學,獲得碩士學位的他回到國內給自己開的月薪只有800元,如今已坐上副總經理的他當然月薪已遠遠不止800元,而他也已從當初的小職員成為現在公司老總面前的紅人。

  小蔣說他並不後悔當初的選擇,自己那時雖說是個留學回來的海歸,專業面寬泛,國內國貿專業的畢業生也非常多,自己的優勢就是英語(論壇)口語,但工作經驗一欄卻是空白,從大學到碩士生,他一直都在讀書,尤其離開大學到國外留學的幾年,更是對國內的一切都非常陌生。因此,工作之初更多的是向公司學習經驗。

  如今,小蔣已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副總經理,月薪也從當初的800元升到數萬元。小蔣覺得自己最初的低工資就業磨練了現今的堅強的意志,心態也逐漸成熟和平衡,他感到那段經歷是非常有意義的,將讓自己終身受益。

  專家觀點:如今單位用人,不是根據你是不是海歸來作判斷,而是從崗位的要求來選擇。任何崗位都有相應的知識能力要求,誰符合這些要求,且符合企業的用人成本,那麼企業就錄用誰。

  所以,海歸和非海歸的標籤是隱性的,只有能力和素質才是顯性的。不管你的學歷多高,如果你沒有真才實學,低工資就業的情況並不意外。如果沒有能力,就算降低薪資要求也沒用,而如果確實有實力,那麼用人單位也不會保持不合理的薪資待遇。

  對於金融危機下的海歸群體來說,保持平常心,準確定位,踏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海歸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在外留學人員掀起的新的一輪迴國浪潮。海歸是個令人仰視的名詞,標籤上都打着高級的烙印。從1872年第一批出外留學生開始,中國已陸續向各國輸出多批留學生,從最初的公費留學到現今的自費留學,到海外學習的人員逐年 遞增,熱情不減。

  僑報網消息,中國第一個留學生是近代改良主義者容閎先生,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他赴美學習,三年後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咸豐四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在他的推動下,留學熱潮從此掀開嶄新的一頁。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視外派留學工作,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學生赴蘇聯及東歐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同他們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們完全為公派留學。這批留蘇(東歐)的學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陸續歸國,起初分佈在工業、國防及科學技術諸領域,並逐步領先於其同代人,擔任中級官員。至文革後及八、九十年代,這批「海歸」達到國家權力的頂峰,包括中共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李鵬、李嵐清、尉健行等。

  留學生對新中國教育科學文化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中國科學院於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屆學部委員共172名,(不含哲學社會科學部)有158位是歸國學者,佔92%。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學專家46名,佔48%。留學生在新中國建設的幾乎所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兩彈一星、航天技術、醫療科技等領域。

  但是,反觀當代留學生群體的成就卻一落千丈。近些年,中國留學生在外犯罪率普遍上升,手段殘暴,駭人聽聞,並有低齡化趨勢。如:2004年美國肯塔基大學中國留學生張棟涉嫌殺害女友,被警方逮捕,並被控一級謀殺罪。2005年,中國留學生王亮、楊寧和魏巍涉嫌參與殺害日本松本真二郎一家四口。2009年,來自中國的博士生、研究生的朱海洋用廚刀殺死女友楊欣,並兇殘地把她斬首。

  這一樁樁一件件鮮明的對比,令人咂舌,為何現代的留學生相比之下有這麼大的落差?其中的原因有:

  一、大部分留學生帶有「殘疾」。 由於留學生大多是有一定年紀才出國留學,普遍思維已經定性,在國內所受的教育和國外教育差異大,一時難以完全承接得上。加上本身語言障礙大,聽不見說不清看不明,無法與外國人正常而流利地溝通,導致許多學子總體學業成績一般,被認為是帶有「殘疾」的群體。

  二、表面自負傲氣實際已被邊緣化。留學生的強烈自豪感從國內到國外,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後蕩然無存。留學生們依舊以曾漂洋過海而洋洋自負,表面風光無限,一回國儼然是「衣錦還鄉」、高人一等。但實際上,留學生在國外基本上是過着底層的生活,因為高額的留學學費已經讓眾多留學生們不得不選擇自力更生,即使在國內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國外也得依靠洗盤子刷碗等底層手工活維持生計。有經濟基礎的留學生們卻缺乏進取心,以到處玩、飆車、談戀愛等為主,普遍淪落到小混混層次,自甘墮落地在邊緣徘徊,鬱郁不得志,此時正易受不法分子的蠱惑和拉攏,成為徹頭徹尾的邊緣人。

  三、意識形態自相矛盾。出國後,留學生們因國別、文化、種族等方面的差異,加上自身缺乏普世價值理念、缺乏國際視野、缺乏本土文化根底,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宗教信仰,對內受到排擠,對外被宗教異端勢力糾纏。所接受的先進教育與國內的傳統教育迥然不同,國別間的文化衝擊令留學生們無所適從。茫然回國後的留學生們又遭遇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尷尬,跟不上改革開放後日新月異的變化,「海歸」文憑不再吃香,原有的環境、文化等再受到折騰。於是,許多留學生們憤世嫉俗、人格分裂、挫折感強烈,找不到精神家園,越發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是誰造成了海歸們的今日悲哀?

  專家認為,首要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制約了海歸們的創新思維和潛力。國內的教育一直都尊崇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只一味要求學生接收知識,而不允許學生質疑知識,抑制了學生們的創造力和新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在外語教學上,沒有提供適當的環境給學生們操練,僅僅教會外語的語法、知識點,忽略了說讀寫聽的重要性。而且,很多落後地區根本無法做到外語教學從娃娃抓起,直到初中階段才授課,先天外語能力的不足結合後天教育的錯誤方式,導致了學生們學外語一知半解,運用能力低,無法達到外語要求。

  其次,對海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事實上,國家還是比較注重海歸們的回國創業和就業問題的。但是在兩個方面上其實可以再給予放寬:一是收稅稅率過高。大部分海歸們回國的薪水起點較高,但國家的徵稅點一直沒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致使海歸們要繳納很高的稅費。二是國籍問題太過約束。中國至今仍未採用允許國民帶有多國國籍的政策,使得許多帶有外國國籍的海歸派們對回國創業猶疑不決,流失了許多有意向有能力在國內創業的海外精英分子。因此,要重振海歸派們的輝煌,應該下決心率先解決這些問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當今困難時期,不僅要廢除阻礙海歸派們回國的政策,千方百計吸引海歸精英回來創業和發展,還要從源頭上對未來的海歸派們進行更優質更先進的教育,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力促中國新一輪的成功改革。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博朗Braun迷你食物处理器 打6.2折特价49.99

多伦多市将推出“新式增强型”人行道垃圾箱!

Sporting Life闪售 大牌低至5折+免邮!最后机会!

Tim Hortons新纸杯盖被网友吐槽:能喝到碎片太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