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白衣天使”移民加拿大后,如何重拾“医生梦”?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移民加国,如何能继续做原来专业的事情?在重回专业路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走对的路,用最少的时间,顺利获得对接呢?

本报记者 文琪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最近参加了中国医科大学(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中国医大)多伦多校友会名为“岁月如歌”的2019年度校友聚会。 50多名目前生活在多伦多的校友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彼此促进。

中国医大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它的历史颇为丰富,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那个年代,中国医大是唯一一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途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中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

聚会中,校友们编自导自演了一场丰富的歌舞晚会。不同级的校友回顾了当年在校的同窗情,也分享了各自扎根在加拿大的打拼奋斗史。中国医大现任校长闻德亮特意为本次校友聚会发来了庆贺的视频,在视频中与海外校友分享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建设。他表示母校没有忘记身在海外的校友们,还特地漂洋过海为多伦多校友会的校友们寄来了印有“中国医科大学”以及每个校友名字字样的毕业生戒指,在晚会当晚由校友代表为参会校友颁发。

正是因为中国医大的西医学院式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促使不少优秀的医生前往西方继续深造学习和生活。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已经联络上百名分布在加拿大各大城市的校友。这些当年在中国从事一线医生工作、颇有医疗经验的专业人才,继续在加拿大的医疗领域发光发热。

重新开始回到医生行业

到会的50余位校友中,移民加国后不但有从事家庭医生、牙医、儿科医生、病理科医生、自然疗法医生等不同种类医学工作的校友,还有在药厂从事研发的研究员、营养师、超声诊所创办人、护士、影像技师、针灸师、IT等其他相关领域的校友。其中更有多人是在加拿大完成了博士以及博士后学位的攻读。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会长、家庭医生王绽菲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会长、家庭医生王绽菲(Flora Wang)在会上感慨时光荏苒。她于1993年在中国医大毕业,在国内从事了多年的心脏内科医生工作,2002年移民到加拿大。 2019年,她最终重新做回执业医生,拿到了加拿大的行医执照,成为一名家庭医生。这条路走得不快,并且颇为曲折。但她说她享受这个过程,认为“这是梦想的职业,因此一切都值得。”

据王绽菲分享,她移民加拿大后以优秀的资历和语言条件顺利进入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攻读博士后学位,为了让自己尽快地融入加拿大的环境、更多地了解医学领域,此后她还从事了医疗领域的研究技术员(research technician)的工作,深度巩固科研知识。而当她决心重回医生岗位后,她先学习了两年理疗,取得了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的从业资格,这样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服务病患。 “但归根结底,从事医生职业,依然是我一生的热爱和梦想。所以我移民后,多年来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通过了所有加拿大的医学考试。”

外国医生想要在加拿大从医,除了语言、临床上的高要求,最难的部分是获取住院医生(residency)的实习资格,因为这需要和本地医学院毕业的精英共同竞争少之又少的名额。王绽菲称,“加拿大提供给外国培训医生的机会极少。每年都有许多外国医生虽然通过了医学考试,但是碍于没有住院医生的位置,无法完成住院医生课程,进而取得医生执照。我还算比较幸运的,花了三年半的时间通过了所有的考试,配对(match)到北安省医学院(Northern Ontario School of Medicine),做了两年住院医生。这个过程非常艰辛。”

在中国时已攻读了博士学位的王绽菲,在国内有7年多的心脏内科医生从业经历。因此在北安省医学院进行住院医的实习时,最初给她匹配的是内科。她对记者坦言:“内科的住院医时间太长了。我移民多年,太迫切回到医生的岗位,并且因为移民后就发现加拿大的家庭医生职能是中国没有的,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做了很多功课和了解,所以我最终转到了家庭医学科,在北安省医学院做了两年住院医。”

走弯路也是经验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合影

王绽菲目前在在奥罗拉(Aurora)的一家诊所做家庭医生。刚移民来加拿大时,由于讯息并不像现在如此发达,她并不了解可以有重新拿回医生执照的这条路。在获得加拿大医生从业资格的过程中,她自认走了许多弯路。 “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虽然曲折,中间做了许多额外的工作,但我并不后悔。加拿大本地的博士后学历,巩固了我的医学背景和语言。甚至我做理疗师的经历,在我申请住院医时都有很大的帮助。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在外国有过从医经验的医生来说,移民后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可能都会对将来申请执照最关键的一步有所帮助。所以,那些没有一下子重回医生岗位的华人朋友们,也不要灰心。只要坚持,都会有所回报。”

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从来不缺在海外拥有过专业训练的专科移民人才。但在移民后,能够跨越重重困难,再度做回到本行的,却非常稀少和难得。王绽菲认为,全面的信息的和全盘的规划对于这些拥有专业技术的新移民非常重要。 “我对此是很有感触的。申请加拿大的住院医生,最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在意你离开临床的时间有多长。这个限制大概是三年之内为好。另外,很多华人移民后由于面临生存、照顾家庭等压力,会把自己的起点放得特别低。在这点上,我们跟其他族裔的外国医生不一样。他们来了以后就认为’我就是医生,移民后干嘛要做别的事情’?然后他们会在短期内依靠政府的救助金度日,但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专门考医生执照上。因此我也建议我们华人移民中有从医背景的,来了以后要把起点放得高一点,尽快把这些考试都搞定,迅速申请,这样的成功率会大一些。”

王绽菲认为自己在与本地人竞争住院医的资格的过程中,胜在了专业的背景和不懈的坚持。 “我博士学位读的也是内科。来了加拿大后攻下了博士后学位,做了临床的研究,还做了理疗师,持续与病人接触,并对这里的医疗系统逐步了解。我认为这些年的’弯路’恰恰在此时就帮助了我。另外,面试技巧也非常关键。因为我们面试时是和本地人竞争,要做大量的准备和培训。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我什至去了专业的机构雇人做面试辅导,面对面、一点点地纠正我的问题。面试虽然只有20分钟,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你要推销自己,显示出强项。根据申请专业的不同,面试的形式也不一样。家庭医生是以panel的形式去面试的。不问临床(clinical)的东西,而是看你的个性(personality)的问题很多。为什么说面试对我们很重要,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很多华人可能显示得不够自信,说得不够流利。前面很多笔试过了,但是面试会失败,竞争不到住院医的资格。”

移民考医生执照这条路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王绽菲认为, “医生这个行业要救死扶伤,因此能成为医生的人,都是有职业梦想的。我觉得移民来了后,值得再去努力一试在这里成为医生。但是也不是说在国内是医生,移民后就一定要成为医生,努力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可能也是有的。在我们校友会,也有很多人成为医疗领域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大家以前都是医生,但走向不同的方向。还有的校友是做IT和理财规划师的,这些都是和医生不同的领域。所以考医生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我成功也希望你成功

当然,曾经是医生但是没能继续在加拿大从事医学专业的移民,多少都会有些遗憾。这其中的很多人,不乏是有能力在加拿大再度胜任医生这个职业的。只是因为移民的原因,对新环境的了解和融入花费了大量时间,又恰逢人到中年需要顾家、照顾孩子,以及在这条艰难的路上心理和情感上缺乏支持,最终让许多在中国拥有医疗背景的专业人士没有能够跨越最后的关卡。

王绽菲作为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的会长,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人遇到这样的困境,就思考如何帮助那些曾经有医学背景的同胞再度重新获得行医资格,这是她一直高度关注的事情,她希望建造一个平台,让身在多伦多的这类人能够聚集到一起,互相帮助,互通信息。

“移民十余年,看到过许多外国的医生,移民来后有做出租车司机的,有做保安的,这确实曾被很多本地人惋惜,媒体都有报道。这些人有很多技能,但是移民后却用不上。我个人在走获得加拿大医生执照这条路上,获得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也想帮助更多的人。我现在有建立一个名为’华人医生执照考试’( Chinese MCC Preparation Group)的微信群,目前大概有50余人,在不同的地域、处在不同考试阶段的移民医生都在一个群里。我们互相提供信息。还有几个已经成功获得执照做回医生的人,都在这个群里帮助辅导大家。我也曾经试图和Health Force Ontario联系过,他们可以提供信息支持。”

记者向王绽菲询问都曾得到怎样的帮助,她感慨说这个过程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但脸上却露出了温暖的笑容。她自认是一个幸运的人,一路苦忧参半,得到了众人的鼓励与关怀。 “真的有很多人无私地给了我帮助,包括中国医大的校友们。我有一个师弟在艾尔伯塔省(Alberta)行医,他是内科医生。在我面试和做住院医的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信息。Health Force Ontario也给外国医生提供很多帮助,包括免费辅导面试、改简历、提供整个获得执照过程的指导。还有很多社区中心(Community center)都有一些自助式的(self-guided)学习班,有很多学习小组(Study group)会给我帮助。大家互相鼓励、支持很重要。我也是在考试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我的学习伙伴(study partner )。想要放弃的时候、丧失信心的时候,大家互相鼓励真的很重要。”

记者问起学习伙伴是华人吗?王绽菲称并不是。 “华人可能自己在一起自然而然会说中文。和其他族裔的同行搭伙学习,对语言有更大的锻炼。毕竟将来的考试、面试、实习都是用英语进行的。面试、培训都需要很高的英语要求。我和我的学习伙伴有时在网上,有时候也面对面找一个地方一起学习。当时花费了很多精力彼此互相模拟面试。我们那一年的考试有两个笔试、两个临床考试以及一个英语考试。现在这个要求可能有些改变了。当时这两个临床考试,需要面对面地彼此在互相身上练习,大家要互相给反馈(feedback),确实很不容易。”

手牵手搭建就业平台

▲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2019年校友聚会大合影

总的来说,王绽菲认为重新获得行医资格的这个过程有苦有甜。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也会带来一种自我成就感。 “我希望看到有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华裔医生,能够捡起来这一行,在这里继续行医。我也希望未来能够团结更多同行,除了更好地为人们看病,也能为外国医生争取更多的利益,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能够重回这个行业。”

采访的最后,记者感慨王绽菲大半生的时间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挑战自己,为了终极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着。作为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的会长,王绽菲表示,很多一起来到加拿大重新开始生活的校友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走在奋斗的路上。 “别人看来我这一路很难,但我觉得我非常享受重新做回医生的过程。医生这个行业是终身学习的职业,不能停下脚步。如果你不是很爱这个行业,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付出这么多的辛苦。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也没有必要非要再到加拿大考取行医执照,因为其他各个行业都可以赚钱。医生这个行业要有爱心、善心以及想帮助别人的情怀和大爱,才会愿意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走这条路。这是我梦想的职业,值得我去付出。”

在记者截稿的当日,又收到王绽菲发来的讯息。她与记者分享了一则喜讯:刚刚得知华人医生执照考试群内的一位华人医生在大家的帮助和鼓励下,匹配到了美国一家医院的住院医生名额。尽管过程艰辛,花费了更多的努力准备两边的考试,但王绽菲为能够团结众人、齐心协力帮助更多有中国执医背景的医生在移民后重新走上白衣天使的岗位,感到由衷的高兴。

最后,王绽菲提示,在中国有从医经历、希望考取加拿大行医资格的移民,可以在脸书(facebook)等网络平台搜寻同期考试的学习小组或互助的群体加入。

或如有人需要联系有考取医生执照经验的华人,可以通过本报记者热线416-886-2746和王绽菲医生取得联系,加入“华人医生执照考试”群组。有尚未加入中国医科大学多伦多校友会的往届校友,都可通过如上电话号码获得校友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Nofrills等西人超市最新传单!三文鱼鸡胸肉橙汁特价

多伦多Home Depot等大型商店最新优惠传单

安省男子来加十年后入籍申请被拒!原因很无语...

Tiger电饭煲10杯容量 打对折仅售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