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白衣天使」移民加拿大後,如何重拾「醫生夢」?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移民加國,如何能繼續做原來專業的事情?在重回專業路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走對的路,用最少的時間,順利獲得對接呢?

本報記者 文琪

《加拿大都市報》記者最近參加了中國醫科大學(China Medic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醫大)多倫多校友會名為「歲月如歌」的2019年度校友聚會。 50多名目前生活在多倫多的校友歡聚一堂,交流經驗,彼此促進。

中國醫大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遼寧省瀋陽市,是中國國內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它的歷史頗為豐富,前身為1931年11月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在那個年代,中國醫大是唯一一所以學校名義走完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全程,並在長征途中繼續辦學的院校,也是中國最早進行西醫學學院式教育的醫學高校之一。

聚會中,校友們編自導自演了一場豐富的歌舞晚會。不同級的校友回顧了當年在校的同窗情,也分享了各自紮根在加拿大的打拚奮鬥史。中國醫大現任校長聞德亮特意為本次校友聚會發來了慶賀的視頻,在視頻中與海外校友分享了學校近年來的發展建設。他表示母校沒有忘記身在海外的校友們,還特地漂洋過海為多倫多校友會的校友們寄來了印有「中國醫科大學」以及每個校友名字字樣的畢業生戒指,在晚會當晚由校友代表為參會校友頒發。

正是因為中國醫大的西醫學院式教育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促使不少優秀的醫生前往西方繼續深造學習和生活。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短短几年時間已經聯絡上百名分佈在加拿大各大城市的校友。這些當年在中國從事一線醫生工作、頗有醫療經驗的專業人才,繼續在加拿大的醫療領域發光發熱。

重新開始回到醫生行業

到會的50餘位校友中,移民加國後不但有從事家庭醫生、牙醫、兒科醫生、病理科醫生、自然療法醫生等不同種類醫學工作的校友,還有在藥廠從事研發的研究員、營養師、超聲診所創辦人、護士、影像技師、針灸師、IT等其他相關領域的校友。其中更有多人是在加拿大完成了博士以及博士後學位的攻讀。

▲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會長、家庭醫生王綻菲

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會長、家庭醫生王綻菲(Flora Wang)在會上感慨時光荏苒。她於1993年在中國醫大畢業,在國內從事了多年的心臟內科醫生工作,2002年移民到加拿大。 2019年,她最終重新做回執業醫生,拿到了加拿大的行醫執照,成為一名家庭醫生。這條路走得不快,並且頗為曲折。但她說她享受這個過程,認為「這是夢想的職業,因此一切都值得。」

據王綻菲分享,她移民加拿大後以優秀的資歷和語言條件順利進入西安大略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攻讀博士後學位,為了讓自己儘快地融入加拿大的環境、更多地了解醫學領域,此後她還從事了醫療領域的研究技術員(research technician)的工作,深度鞏固科研知識。而當她決心重回醫生崗位後,她先學習了兩年理療,取得了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的從業資格,這樣可以在不同的領域服務病患。 「但歸根結底,從事醫生職業,依然是我一生的熱愛和夢想。所以我移民後,多年來堅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最終通過了所有加拿大的醫學考試。」

外國醫生想要在加拿大從醫,除了語言、臨床上的高要求,最難的部分是獲取住院醫生(residency)的實習資格,因為這需要和本地醫學院畢業的精英共同競爭少之又少的名額。王綻菲稱,「加拿大提供給外國培訓醫生的機會極少。每年都有許多外國醫生雖然通過了醫學考試,但是礙於沒有住院醫生的位置,無法完成住院醫生課程,進而取得醫生執照。我還算比較幸運的,花了三年半的時間通過了所有的考試,配對(match)到北安省醫學院(Northern Ontario School of Medicine),做了兩年住院醫生。這個過程非常艱辛。」

在中國時已攻讀了博士學位的王綻菲,在國內有7年多的心臟內科醫生從業經歷。因此在北安省醫學院進行住院醫的實習時,最初給她匹配的是內科。她對記者坦言:「內科的住院醫時間太長了。我移民多年,太迫切回到醫生的崗位,並且因為移民後就發現加拿大的家庭醫生職能是中國沒有的,我對此非常感興趣,也做了很多功課和了解,所以我最終轉到了家庭醫學科,在北安省醫學院做了兩年住院醫。」

走彎路也是經驗

▲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合影

王綻菲目前在在奧羅拉(Aurora)的一家診所做家庭醫生。剛移民來加拿大時,由於訊息並不像現在如此發達,她並不了解可以有重新拿回醫生執照的這條路。在獲得加拿大醫生從業資格的過程中,她自認走了許多彎路。 「我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雖然曲折,中間做了許多額外的工作,但我並不後悔。加拿大本地的博士後學歷,鞏固了我的醫學背景和語言。甚至我做理療師的經歷,在我申請住院醫時都有很大的幫助。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在外國有過從醫經驗的醫生來說,移民後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可能都會對將來申請執照最關鍵的一步有所幫助。所以,那些沒有一下子重回醫生崗位的華人朋友們,也不要灰心。只要堅持,都會有所回報。」

加拿大作為移民國家,從來不缺在海外擁有過專業訓練的專科移民人才。但在移民後,能夠跨越重重困難,再度做回到本行的,卻非常稀少和難得。王綻菲認為,全面的信息的和全盤的規劃對於這些擁有專業技術的新移民非常重要。 「我對此是很有感觸的。申請加拿大的住院醫生,最重要的是他們非常在意你離開臨床的時間有多長。這個限制大概是三年之內為好。另外,很多華人移民後由於面臨生存、照顧家庭等壓力,會把自己的起點放得特別低。在這點上,我們跟其他族裔的外國醫生不一樣。他們來了以後就認為’我就是醫生,移民後幹嘛要做別的事情’?然後他們會在短期內依靠政府的救助金度日,但把全部的時間精力都花在專門考醫生執照上。因此我也建議我們華人移民中有從醫背景的,來了以後要把起點放得高一點,儘快把這些考試都搞定,迅速申請,這樣的成功率會大一些。」

王綻菲認為自己在與本地人競爭住院醫的資格的過程中,勝在了專業的背景和不懈的堅持。 「我博士學位讀的也是內科。來了加拿大後攻下了博士後學位,做了臨床的研究,還做了理療師,持續與病人接觸,並對這裡的醫療系統逐步了解。我認為這些年的’彎路’恰恰在此時就幫助了我。另外,面試技巧也非常關鍵。因為我們面試時是和本地人競爭,要做大量的準備和培訓。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是付出了極大努力的。我什至去了專業的機構僱人做面試輔導,面對面、一點點地糾正我的問題。面試雖然只有20分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裏,你要推銷自己,顯示出強項。根據申請專業的不同,面試的形式也不一樣。家庭醫生是以panel的形式去面試的。不問臨床(clinical)的東西,而是看你的個性(personality)的問題很多。為什麼說面試對我們很重要,因為英語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很多華人可能顯示得不夠自信,說得不夠流利。前面很多筆試過了,但是面試會失敗,競爭不到住院醫的資格。」

移民考醫生執照這條路雖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王綻菲認為, 「醫生這個行業要救死扶傷,因此能成為醫生的人,都是有職業夢想的。我覺得移民來了後,值得再去努力一試在這裡成為醫生。但是也不是說在國內是醫生,移民後就一定要成為醫生,努力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可能也是有的。在我們校友會,也有很多人成為醫療領域裏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大家以前都是醫生,但走向不同的方向。還有的校友是做IT和理財規劃師的,這些都是和醫生不同的領域。所以考醫生不是唯一的一條路。」

我成功也希望你成功

當然,曾經是醫生但是沒能繼續在加拿大從事醫學專業的移民,多少都會有些遺憾。這其中的很多人,不乏是有能力在加拿大再度勝任醫生這個職業的。只是因為移民的原因,對新環境的了解和融入花費了大量時間,又恰逢人到中年需要顧家、照顧孩子,以及在這條艱難的路上心理和情感上缺乏支持,最終讓許多在中國擁有醫療背景的專業人士沒有能夠跨越最後的關卡。

王綻菲作為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的會長,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人遇到這樣的困境,就思考如何幫助那些曾經有醫學背景的同胞再度重新獲得行醫資格,這是她一直高度關注的事情,她希望建造一個平台,讓身在多倫多的這類人能夠聚集到一起,互相幫助,互通信息。

「移民十餘年,看到過許多外國的醫生,移民來後有做的士司機的,有做保安的,這確實曾被很多本地人惋惜,媒體都有報道。這些人有很多技能,但是移民後卻用不上。我個人在走獲得加拿大醫生執照這條路上,獲得過很多人的幫助,所以我也想幫助更多的人。我現在有建立一個名為’華人醫生執照考試’( Chinese MCC Preparation Group)的微信群,目前大概有50餘人,在不同的地域、處在不同考試階段的移民醫生都在一個群里。我們互相提供信息。還有幾個已經成功獲得執照做回醫生的人,都在這個群里幫助輔導大家。我也曾經試圖和Health Force Ontario聯繫過,他們可以提供信息支持。」

記者向王綻菲詢問都曾得到怎樣的幫助,她感慨說這個過程是很孤獨、很寂寞的,但臉上卻露出了溫暖的笑容。她自認是一個幸運的人,一路苦憂參半,得到了眾人的鼓勵與關懷。 「真的有很多人無私地給了我幫助,包括中國醫大的校友們。我有一個師弟在艾爾伯塔省(Alberta)行醫,他是內科醫生。在我面試和做住院醫的過程中,他給了我很多的支持和信息。Health Force Ontario也給外國醫生提供很多幫助,包括免費輔導面試、改簡歷、提供整個獲得執照過程的指導。還有很多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er)都有一些自助式的(self-guided)學習班,有很多學習小組(Study group)會給我幫助。大家互相鼓勵、支持很重要。我也是在考試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了我的學習夥伴(study partner )。想要放棄的時候、喪失信心的時候,大家互相鼓勵真的很重要。」

記者問起學習夥伴是華人嗎?王綻菲稱並不是。 「華人可能自己在一起自然而然會說中文。和其他族裔的同行搭夥學習,對語言有更大的鍛煉。畢竟將來的考試、面試、實習都是用英語進行的。面試、培訓都需要很高的英語要求。我和我的學習夥伴有時在網上,有時候也面對面找一個地方一起學習。當時花費了很多精力彼此互相模擬面試。我們那一年的考試有兩個筆試、兩個臨床考試以及一個英語考試。現在這個要求可能有些改變了。當時這兩個臨床考試,需要面對面地彼此在互相身上練習,大家要互相給反饋(feedback),確實很不容易。」

手牽手搭建就業平台

▲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2019年校友聚會大合影

總的來說,王綻菲認為重新獲得行醫資格的這個過程有苦有甜。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也會帶來一種自我成就感。 「我希望看到有更多有專業背景的華裔醫生,能夠撿起來這一行,在這裡繼續行醫。我也希望未來能夠團結更多同行,除了更好地為人們看病,也能為外國醫生爭取更多的利益,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支持能夠重回這個行業。」

採訪的最後,記者感慨王綻菲大半生的時間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挑戰自己,為了終極的目標不斷地努力着。作為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的會長,王綻菲表示,很多一起來到加拿大重新開始生活的校友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走在奮鬥的路上。 「別人看來我這一路很難,但我覺得我非常享受重新做回醫生的過程。醫生這個行業是終身學習的職業,不能停下腳步。如果你不是很愛這個行業,我覺得就沒有必要付出這麼多的辛苦。如果只是為了賺錢,也沒有必要非要再到加拿大考取行醫執照,因為其他各個行業都可以賺錢。醫生這個行業要有愛心、善心以及想幫助別人的情懷和大愛,才會願意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持走這條路。這是我夢想的職業,值得我去付出。」

在記者截稿的當日,又收到王綻菲發來的訊息。她與記者分享了一則喜訊:剛剛得知華人醫生執照考試群內的一位華人醫生在大家的幫助和鼓勵下,匹配到了美國一家醫院的住院醫生名額。儘管過程艱辛,花費了更多的努力準備兩邊的考試,但王綻菲為能夠團結眾人、齊心協力幫助更多有中國執醫背景的醫生在移民後重新走上白衣天使的崗位,感到由衷的高興。

最後,王綻菲提示,在中國有從醫經歷、希望考取加拿大行醫資格的移民,可以在臉書(facebook)等網絡平台搜尋同期考試的學習小組或互助的群體加入。

或如有人需要聯繫有考取醫生執照經驗的華人,可以通過本報記者熱線416-886-2746和王綻菲醫生取得聯繫,加入「華人醫生執照考試」群組。有尚未加入中國醫科大學多倫多校友會的往屆校友,都可通過如上電話號碼獲得校友會負責人的聯繫方式。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消息人士:安省国际学生名额 96%分配给公立学院和大学

三重优惠!MK海量包包清仓 低至3折+7.5折+8折!

至少286名联邦公务员因申领CERB而被解雇或辞职

Nike经典运动服饰低至5折 运动背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