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加美開戰 這些商品要大漲價了!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A US and Canadian flag fly at US Steel Hamilton Works, indicitive of cross border trade between both countries. The Canadian Press Images/Stephen C. Host

為了報復美國針對加拿大採取的鋼鐵稅,加拿大自7月1日起對於美國的126億美元的進口貨品徵收10%的關稅。

這些徵稅產品不僅包括鋼鐵和鋁產品,還有很多生活用品。例如酸奶、咖啡、橙汁、黃瓜、巧克力、番茄醬、披薩餅、洗漱用品、威士忌、沙拉醬、衛生紙,以及各種家居用品等。不僅是小用品,還有割草機、洗衣機、電冰箱、遊艇等,今後我們購買的電氣產品價格將會出現明顯上升,因為加拿大電氣80%都來自美國,這10%的關稅一征,商家順便再來點手續附加費。

同時,加拿大聯合工會提出「 I shop Canada 」的抵制美貨行動,即加拿大人買加拿大貨物的運動:希望本地人不要再南下美國,而是在本土買本地產品,支持本地企業。一場抵制美國的行動眼看就要興起,Abcus Data六月公布的抽樣調查顯示,2200名受訪者中,近一半的人表示將要避免購買美國產品。

現在美國和加拿大關於NAFTA協定的談判一波三折,特朗普總統本周表示,如果要簽約可能要等到中期選舉後,這顯示出美國對於NAFTA協議採取能拖就拖的態度。目前美國和加拿大94%的商品都是在NAFTA協議下自由流動,美國進入加拿大的商品總值為1100億美元左右。 AT Kearney 分析師對加拿大增加美國產品關稅表示擔憂,特別是加拿大的零售業會首當其衝。

據估計隨着貿易戰的升級,如果未來加拿大沒有NAFTA的話,所有產品都可能會增加10%到20%的關稅,加拿大零售業的成本將上升210億元,換言之,關稅每上升一個百分點,零售業的直接成本為十個億。別忘了還有間接成本,零售業企業的成本上升後,銷售量會下降。消費能力下降和商家成本上升的雙重作用,可能導致加拿大GDP放緩。

從歷史上看,美國和加拿大的商品差價大,加國消費者本來就很受傷。很多加拿大人之所以喜歡去美國購物,就是因為兩個國家之間顯着的零售價差。大到一輛私家車,小到嬰兒用食品或是一盒冰激凌,同樣的產品在美國顯然比在加拿大便宜。

國際經合組織OECD調查顯示,加元的平價購買力比美元差了22%。同樣牌子、款式、配置的汽車,美國比加拿大便宜11%。同樣一雙耐克鞋,隔着一個大瀑布,價差居然能夠達到37%。一本一模一樣的雜誌在美國只賣5.49元,加拿大要買6.49元。加拿大許多行業的競爭環境不如美國,加拿大相對壟斷的環境給加拿大商家更強的定價權。

即使沒有這次的貿易戰,加拿大早就對上千種美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從日用品的襯衫手套,到大件電氣,甚至汽車應有盡有,據估計,一年下來的關稅高達40億加元。如果政府取消這些保護性關稅,加拿大本土的製造業類似生產企業就無法生存,面臨大量就業崗位流失。

除了關稅以外,還有各省的消費稅的不同,美國紐約州最高的消費稅為8.875%,安省的消費稅高達13%,加拿大的商品價格遠高於美國就不奇怪了。因此每到聖誕假期,加拿大Boxing Day正式開啟打折購物的時刻,即使零下13度的嚴寒,也阻止不了大家的購物熱情,在各大購物中心想找個停車位簡直難於上青天。

加拿大針對美國的關稅懲罰,可能會增加一些政客的威信,對一些美國共和黨的政客產生壓力,但是,7月1日開始的關稅報復行動,最直接懲罰的卻是加拿大的消費者。看看徵稅的產品就心知肚明,我們加拿大主要的蔬菜水果等都是從美國進口,這幾乎是不可替代的。電腦、電氣產品可以等到Boxing Day打折的時候去買,難道日用品也可以不吃嗎?酸黃瓜可以不吃,果汁可以不喝,但是麥當勞和Timhorton的哪個Burger里沒有酸黃瓜,沒有番茄醬?關稅一來,所有相關的行業和產品都要面臨漲價。

楊凡
加拿大證券學院院士/特許金融規劃師
文中提及產品只作參考,不構成推薦。
閣下投資前需評估個人風險承受能力,並與專業投資人士商榷為準。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