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易被误诊 90%被当成痔疮

加拿大都市网

A stock photo of a patient consulting doctor.

▲由于痔疮和直肠癌的发病部位相同,症状表现很像,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会被误诊为痔疮。   网上图片

直肠癌病人就诊时,以病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病理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可以误诊为多种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痔疮、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等。

1.痔疮

由于痔疮和直肠癌的发病部位相似,90%以上的直肠癌病例在初期会被误诊为痔疮。临床证实,因痔疮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有1%至3%最终被诊断为直肠癌。

由于痔疮和直肠癌的发病部位相似,直肠癌和肛管癌二者有些症状交叉或不典型时,二者临床诊断常相混,错误的诊断并非少见,把肛门直肠症状的疾患诊断为痔疮,延误直肠癌的治疗。诊断另一错误是某些肛门出血症状的直肠癌病,误诊为痔疮。

尤其二者伴存时,检查发现有痔疮后,即满足痔疮的诊断和治疗,而长时间不能得出全面的正确诊断。如果对初步印象为痔的患者,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就可以防止许多诊断上的错误。痔疮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身上,而直肠癌的患者多是中年人或老年人。

痔疮和直肠癌并不难鉴别,之所有会误诊,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轻视病情,未认真检查所致。

内痔疮一般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合,据出血量的多少而出现大便表面带血、滴血、线状流血、或喷射状出血。而直肠癌的便血常伴有黏液而出现黏液血便和直肠刺激症状。临床上所见的一些早期直肠癌病人仅有便血而无其他伴随症状,因此,对便血病人行直肠指诊就十分必要。

若为扩张的静脉团,直肠指诊不易检出,肛门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于齿状线附近见暗紫色痔疮核。待痔疮核逐渐增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开始常可自行回纳,如果病程较长可因反复脱垂道致肛周组织及肛门括约肌松弛,使痔疮核脱出。即使增加腹压动作,不能自行回纳,需要用手推方可回纳,因反复脱出和回纳而使黏膜经常摩擦增厚分泌物增多,肛门常因湿润不洁而发生瘙痒和疼痛,根据这些病史和直肠指诊,患者不难鉴别。

2.肛瘘

肛瘘常由肛窦炎而形成肛旁脓肿因治疗不彻底所致;高位肛瘘的外口距肛门多在5cm以上,低位肛瘘距肛门较近,这些病人常有肛旁脓肿的病史,局部红肿疼痛,与直肠肛管癌的症状相差甚大,鉴别比较容易,但当肛瘘久治不愈合,特别当肛瘘范围扩大且外翻呈蝶状溃疡时,需要注意具有恶变之可能,活检可行鉴别。

3.阿米巴肠炎

阿米巴肠炎以腹痛、腹泻,每日7至8次甚至10多次为主诉,若病变累及直肠时常伴里急后重。粪便带暗红色或紫红色血液及黏液,量多,典型者呈“果酱色”便,伴有腥臭味。

急性感染期的阿米巴肠炎,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有典型的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较为浅表,基底有棕黄色坏死组织,诊断并不困难。但是病变日久溃疡变成慢性期,溃疡可深入肌层,甚至穿透浆膜层,与邻近组织粘连,并有肠黏膜上皮增生,溃疡基底肉芽组织增生及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若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而呈瘤样增生者易误诊为癌肿,详细了解病情有助于鉴别。

4.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肠道病变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虫卵沉积于肠黏膜使局部充血水肿、坏死,若坏死黏膜脱落后即形成浅表溃疡,产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急性炎症改变消退以后,继而出现结缔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甚至肠腔狭窄,反复重度感染而黏膜增殖明显者形成血吸虫性肉芽肿易与癌肿混淆,病理可诊断也可鉴别。上海医科大学病理教研组对肠癌伴有血吸虫病的切片进行分析,发现部分病人的腺瘤中有较多的血吸虫卵沉着,并见别处虫卵沉着区内有腺上皮增生,甚至癌变。为此,病理诊断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者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复查。

5.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大都发生在直肠与乙状结肠,其主要症状是便血,血为鲜血,不与粪便混淆。有些病人还可有脓血样便,X线检查均表现为充盈缺损。如不作纤维结肠镜活检病理检查,则可将息肉样直肠癌误诊为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肛直肠常见疾病之一。当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或息肉同时有直肠炎性病变时,便后不但出血,且常有脓血及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