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70周年 重温那些年陪伴长大的中国动画片

加拿大都市网

■ 三毛发现洋娃娃的价钱比自己还贵。

身形瘦小,圆圆脑袋,脑袋上仅有三根头发,由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以三毛为主人翁的漫画《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开始连载发表,吸引了众多读者。今年《三毛流浪记》诞生70周年,张乐平之子张慰军表示,中国动漫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有三毛,黑猫警长、葫芦娃等众多动漫人物都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谈及父亲创作的《三毛流浪记》,张慰军充满了怀念,他说,父亲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当年众多贫苦儿童流离失所,张乐平亲眼见到两个流浪儿童已因冻饿而死亡,非常难过。

为了控诉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激发了张乐平帮助流浪儿童的念头。从第一篇画作「孤苦伶仃」开始,《三毛流浪记》拉开序幕。帮扶小朋友,却被误会欺负小孩;售卖自己,却发现假洋娃娃比真人标价还高;辛苦工作却连剩饭剩菜都吃不上……三毛的种种遭遇,反应了当时社会真实黑暗情况,张乐平用画笔勾勒出了现实,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互联网时代,中国动漫作品仍有长路需走。张慰军直言,「中国的动漫有自己的风格和题材,还有很多热爱它们的年轻人,相信未来会发展更好。」他透露,今后准备推出以「三毛」为主题的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

那些年的中国动画 蕴藏多少艰辛与荣光
过去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是追着中国国产动画成长起来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鹿铃》;木偶动画《神笔》、《阿凡提》;剪纸动画《渔童》、《猴子捞月》;敦煌壁画动画《九色鹿》……创立于1960年代的中国动画学派,曾在中国动画发展历史中掀起令世界瞩目的浪潮。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痴迷于中国学派的动画电影,最为推崇的就是中国水墨动画,只因其间蕴含着极致的艺术追求。水墨动画,完全是「中国制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 1960年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卡通。这部卡通只有短短14分钟,却震惊了整个国际动画界,一连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捧得荣誉。水墨动画的具体制作工艺也一度成为「机密」,不采用一般动画从草稿到线稿再到填色的工作步骤;国画的写意性以及水分的不可控制,也决定着基本不可能画出两张一模一样的画面。从静态的国画到有着那么多连续动作的水墨动画,中间夹杂着难以想像的繁琐工序,需要逐帧逐秒精心斟酌。水墨动画仅仅是国产动画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尝试,那些年上海美影厂出品的国产动画中,运用皮影、木偶、剪纸、折纸、敦煌壁画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特色艺术。

1955年出品、取材自神笔马良故事的《神笔》,就是一部木偶动画。影片在制作中采用逐格拍摄、连续播放的手段,实拍木偶角色的运动变化。创作者在造型设计上大胆采用了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将明代服饰加以大胆取舍,除注重刻画其外形特征以外,也着力于以角色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猪八戒吃西瓜》这部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在1958年9月试制成功。

1958年出品的《猪八戒吃西瓜》,增添了剪纸动画这么一个新品种,将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剪纸运用到了动画作品中。人物造型依靠平面雕镂,动作吸取皮影戏装配关节以操纵人物动作的经验,环境空间则由绘制的纸片及贴在玻璃上的前后景构成,拍摄这样的剪纸动画,需要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摄。第二部剪纸动画——1959年出品的 《渔童》,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这一形式酿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只见片中作为神话人物的主人公渔童,呈现出了舞蹈化的肢体动作,颇具装饰化的美感。

风靡1980年代的《九色鹿》,采用的艺术形式居然是敦煌壁画。片中的九色鹿基本保持了壁画中的造型,却又愈加优雅、灵动。山的造型,湖水以及陆地的色彩,也几乎与壁画如出一辙。 1980年,创作团队沿着丝绸之路从东到西,求取艺术创作的「真经」。在敦煌的千佛洞里,五个主创人员呆了整整23天,对着丰富绚丽的壁画临摹了五大本速写,只为完成影片中所有的设计。最终《九色鹿》成片只有24分钟,创作者们却画了近两万张动画,仅背景就画了200多张。根据壁画故事,创作者们还添加了比如神鹿救小动物以及漫天大雪等壁画中没有的场景,与原壁画的北魏风格保持一致。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郭晋安和妻子欧倩怡宣布离婚!当年无惧年差15载结婚 已分居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