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18:08:37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心理学

有趣又实用的6个心理学小技巧

01 登门槛效应-如何让别人接受你的请求- 又叫“得寸进尺效应”。 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维护前后一致的好人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Tips: 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情又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02 踢猫效应-安放坏情绪,才有好生活-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批评,回到家就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人撞伤了。 引爆负面情绪,就像在点燃一根导火索。 哪怕起因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在坏情绪的蔓延下,就可能会产生各种恶性循环,从而陷入更大的混乱。 Tips: 我们无法控制很多事情的发生,但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只有安放好坏情绪,避免它进一步扩散和恶化,结果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03 鸟笼效应-如何让自己做一件不想做的事-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 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一只精致的鸟笼。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Tips: 鸟笼效应的应用方式就是找到这个鸟笼,然后你总有一天会把鸟放入鸟笼中。 例如,可以将它用于提升自我: 我要学习英语,那么我会把单词书放在自己书桌上,这样总有一天会拿起来看的; 如果要练字,可以先买一支很贵的钢笔放在桌子上,你会为了不浪费而渐渐开始练字。 04 镜像自我-你眼中的自己是真正的你自己吗- 镜像自我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个体把别人当做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 他认为,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念(自我意象),是由别人对于自己的观点和反应来塑造的。这是角色理论的精髓。 我们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自我意象为镜像自我。而自我意象又影响着我们实际的自我。 Tips: 因此,远离对自己评价过低的人,这种人也许短时间会激励你,但长时间一定消磨你的动力,让人变得消极。 同理,无论是亲人、朋友、爱人,可以玩笑贬损,但若想获得长时间的和谐的亲密关系,则要懂得包容赞扬。 05 幸存者偏差-为什么学习差的人都挣了大钱- 为什么班上学习差、不读书的人都挣了大钱? 因为学习差、不读书还很穷的同学,都不显眼,你根本不关注人家;而学习差、挣大钱的人,才能获得你们的关注。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也叫为“生存者偏差 ”,是一种认知偏差。 其逻辑谬误表现为,我们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幸存了某些经历”,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 Tips: 当我们的资讯来源于“幸存者”时,我们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只向成功学习,无异于向“幸存者”获取信息。 那些“失败者”阵亡的地方,才是真正危险的地方,也是我们最需要夯实的地方。 06 叶克斯·多得森法则-学会利用焦虑感- 这个法则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 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Tips: 焦虑症日渐成为都市人的“心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焦虑,事倍功半;适度焦虑,事半功倍。 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来源:经济日报

只需要掌握这十招 就能让别人喜欢你

1.模仿他人 这一策略被称为是“镜像”,包括巧妙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当你与人交谈时,试着模仿他们的肢体语言、手势和面部表情。1999年,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记载了“变色龙效应”,当人们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行为时会促进好感。 2.花更多的时间相处 曝光效应显示人们倾向于喜欢自己熟知的事物。这一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发现,住得较近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朋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日常中会有更多的互动,比如在公共休息室或厨房互相打招呼。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互动可以发展成完全的友谊。最近,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让四名女性在一所大学的心理课上冒充学生。每名女性在课上出现的次数不同。当研究人员向男学生展示这四名女性的照片时,男学生对那些他们经常见到的女性表现出了更强的亲和力,即便他们从未互动过。 3.赞美他人 人们会将你描述别人的形容词与你的个性联系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自发性特质转移。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人们知道某些特征根本无法描述谈论者的时候,这种效应也会发生。《幸福计划》一书的作者Gretchen Rubin表示:“你对别人的评价,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将他人描述成真诚善良的人,人们也会将你与这些品质联系起来。反之亦然,如果你总是在背后诋毁他人,人们也会将这些负面品质与你联系起来。 4.保持好心情 情绪传染指的是受到他人情绪的强烈影响。俄亥俄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人们会无意识地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如果你想让他人在你身边时感到快乐,那就尽力表达积极的情绪。 5.和朋友的朋友做朋友 这一效应背后的社会网络理论称为三元闭合,这意味着当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时,他们的关系会更亲密。为了证明这一效应,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程序,人们可以在Facebook上与随机的人交朋友。他们发现,随着共同好友数的增加,人们更容易接受好友请求。 6.表现的热情能干 社会心理学家Susan Fiske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这是一种人们根据他人的热情和能力来判断对方的理论。根据这一模型,如果你将自己描述成一个温暖友好的人,人们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信任你。如果你看起来很能干,例如拥有较高的经济和教育地位,人们会更倾向于尊重你。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Amy Cuddy表示:“尤其是在商业的环境中,首先表现出热情,再表现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7.暴露自己的缺点 根据“失态效应”,人们在你犯错后会更喜欢你,但前提是他们通常认为你是个能干的人。暴露你的不完美会使你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共鸣,研究人员Elliot Aronson在研究简单的错误如何影响感知吸引力时发现了这一现象。 8.轻轻触碰 这就是所谓的下意识触碰,即在某人几乎难以察觉的情况下,微妙地触碰对方。比如轻拍某人的后背或触摸他们的手臂,这会让他们感觉到更温暖。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你和女性交谈时,轻轻地碰一下她们的手臂,这样开启谈话的成功率会提高一倍。密西西比大学和罗德学院的一项实验研究了人际接触对于餐厅小费的影响。事实证明,那些与顾客有轻微接触的服务员挣得小费要多得多。 9.告诉他们一个秘密 自我表露可能是建立关系的最佳技巧之一。当你逐渐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可以尝试这个技巧。例如,你可以询问他们最近一次看电影的经历,或是了解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人。当你了解到一个人的私密信息时,对方就会觉得与你更亲近,未来也会倾向于向你倾诉。 10.抱有善意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显示,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与期待是一致的。《哈佛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表示:“如果你认为某人是混蛋,那你就会对他们做出令人讨厌的行为。”另一方面,如果你期待别人对你友好,那么他们则更有可能友好待你。(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细思极恐!沙特记者被虐杀 关于人性的10个心理学发现

网上图片 近期,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的事件,占领各大媒体头条。 在沙特领事馆内,无任何犯罪记录的沙特记者贾迈勒·卡舒吉被国家机器公然虐杀,惨遭骨锯分尸。  CNN报道,土耳其官员表示卡舒吉被肢解了。报道截图 卡舒吉早在80年代就因多次采访本·拉登而声名鹊起。 人们为沙特政府的暴行感到震惊的同时,不由发问,人性可以丑恶、自私到何种地步? 心理学家曾做过诸多关于人性的实验,他们发现了以下十个细思极恐的结果: 1. 4岁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人们倾向于从他人的痛苦中取乐,研究发现这种倾向在孩子4岁时就开始出现了。 有一项行为实验,实验者给孩子一些硬币,让他们选择付钱去看“捣蛋的玩偶”被打,或者是玩贴纸。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花钱去看玩偶挨打。这可能也是校园霸凌存在的原因之一。 2. 少数群体、弱势群体被看做是低人一等的 人们倾向于歧视少数群体、弱势群体,这种倾向在儿童时期就显现了。 有一项研究,对被试的脑活动进行了扫描。 研究发现:相比看到社会地位高的人的图片,在看流浪汉、吸毒者时,人们与“人”相关的脑活动较少。也就是说,看到流浪汉、吸毒者时,人们较少想到“人”,有一定的“非人化”倾向。 3. “悲惨的人就命该如此” 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悲惨归咎于命运,认为穷人、癌症患者、性受害者遭遇不幸都是命。 根据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中的一个版本,被试们(均为女性)旁观一名女学生受电击,这名女学生每次回答错问题时都会被电击。实验者告知被试们:之后她们还会看到这名女学生被电击,然后让被试们给这名女学生的受喜爱程度等评分。 被试们都倾向给这名女学生“不讨人喜欢的”、“不受尊敬的”等负面评价。并且,被试越是感到她们无法帮助减轻这名女学生的痛苦,她们对这名女学生的评分就越低。 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将不幸归咎于命运,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有这些悲惨遭遇,都是她人不好造成的”,以此来减弱自己的无力感,说服自己世界还是公平的。 这种倾向也使得人们会责备受害者——“是你自己穿着暴露,才会被性骚扰”;“是你大半夜还出门,才会遇到危险”,以此对抗内心对施暴者的恐惧,好像只要我穿得多、晚上不出门,我就是安全的。 4. 人们喜欢神经质的领袖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比其他参选的政客来说,特朗普自恋、冲动、常态性撒谎等,并且从政经验较少,但他却击败了所有对手,得到了最多的选票。美国有学者认为,特朗普直接的攻击行为、辱骂的言语,对人们有原始的吸引力。而他煽动性的网络言论,更是迎合了有自我优越感的男性白人群体。 另一项对纽约金融领袖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研究表明,这些金融领袖们他们在心理变态特征上得分很高,但在情商方面低于常人。 5.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人们容易被具有黑暗特质(自恋、神经质)的对象吸引,“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可能有一定道理。 研究发现,个性、行为倾向类似的两组男性,一组有明显的黑暗特质、一组没有,相比发现,有黑暗特征的那组男性对女性来说更有性吸引力。 6. 人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意和自己的思想共处 2014年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进行15分钟的冥想,在这15分钟里其它什么都不能做。如果不能忍受这15分钟,必须选择接受轻微的电击。67%的男性和25%的女性都选择了接受电击,而不是忍受那“什么都不能做的15分钟”。 人宁愿电击自己,也不愿意和自己的思想共处,想想就可怕。 7. 人只看得见自己想看见的 1967年有一项经典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参与者被分为正反两方,来对是否该有死刑进行辩论。研究发现,参与者易于执迷于自己的初始观点,而忽略和他们观点不一致的事实。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更好的,自己的立场更重要,从而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不断远离事实。简单来说就是,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只听得到自己想知道的。 8. 越没能力就越自负 人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高估自己,并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越容易自以为厉害。 另外,人们在道德方面,往往对自己格外高估。有研究表明,很多监狱里的犯人都认为自己比外面的大多数普通人都善良、诚实、可靠。 这也是为什么网友好像总是占领着道德制高点,而现实中不道德的人却又比比皆是,到底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街上的人不上网? 9. “我说谎是情境所迫,你撒谎就是本性难移” 一项实验研究,揭露了人们是典型的“双标”。对同样的自私行为,当这一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对这一行为恶劣性的评分会大大减低。 另外,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恶行归结于环境所迫,将他人的恶行归结于自身品质恶劣。“我说谎是情境所迫,你撒谎就是本性难移”。 10.人人都是潜在的恶魔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有罪恶的影子。网络使得罪恶、暴行的滋生变得越发容易。因为在网络上匿名非常容易,很多不堪的想法都匿名地发表了,不道德言论、思想得到了纵容。当人们不再控制自己,并接受不道德言论的诱惑,恶魔就渐渐产生。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情绪不佳、并面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的时,容易受到诱导,发生共同的暴行。网络暴力、喷子就是这样滋生的。 虽然研究发现了人性有这么多的黑暗面,但这并不是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爱、宽容、怜悯等都是无比美好的,如果有机会,我们还想整理一期展露人性美好的十大心理学发现。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