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06:25:59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蜱虫

小心!加國萊姆病呈上升趨勢 氣候變化成罪魁禍首

【加拿大都市网】每年加拿大都会出现成千上万例莱姆病(Lyme disease)病例,近年来这个数字有所增加,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 莱姆病是一种通过感染的黑腿蜱虫(black-legged tick)传播的疾病。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发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劳和扩散的红色皮疹。 有时,这种感染可能会恶化并传播到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导致严重症状,例如面部麻痺、神经疼痛和心律不整。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莱姆病会从人传播到人,或者从动物传播到人。 黑腿蜱虫喜欢在夏季出没,但它们在春季和秋季也被发现过。加拿大卫生部表示,气候变化使黑腿蜱虫有更长的时间滞留并进入新区域。 “最好的预防方法是使用驱虫剂避免蜱虫叮咬,穿着合适的衣物,在叮咬后尽快拔除蜱虫,并清除家园周围的蜱虫栖息地。” 加拿大卫生部提供了一张2022年更新的地图,相对较新且准确,显示了可能遇到黑腿蜱虫的地方。 喜欢露营、远足和在大自然中度过时间的人更有可能被黑腿蜱虫和其他携带细菌的昆虫叮咬。在长满草或树木繁茂的区域,以及参与活动例如远足、高尔夫、狩猎、钓鱼、观鸟、园艺和露营,或者在公园、农业或林业工作的人员,都应该谨慎,经常检查自己是否身上有蜱虫。 (图:Shutterstock/Health Canada)T10

蜱蟲快速擴散!加拿大今年萊姆病例料飆至歷來新高

【加拿大都市网】有研究预测,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今年受到蜱虫所带来的莱姆病(Lyme disease)患病率,将较过往任何时间都要高。 纽宾士域省Mount Allison大学Lloyd蜱虫实验室研究员兼研究总监Vett Lloyd表示,随着气候变化,每个蜱虫季节都可能比上一个季节变得更差。 Lloyd表示:“随着冬季变得越来越和暖,蜱虫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好,有更多时间来觅食并与蜱虫恋爱,一旦雌性蜱虫找到雄性及食物,便可以生产大约3,000个虫卵,当这情况发生时,(虫口)会迅速爆炸”。 他表示,新斯高沙省的蜱虫,与加拿大人口的比例最高,蜱虫总数,仅次于安省;但蜱虫实际已遍布加拿大各地。 人们在户外靠近长草时,会注意到有蜱虫,可能在他们的宠物或头发上出现;Lloyd表示,蜱虫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期间最活跃,之后一般在最热的月份休息;蜱虫的出现,在9月下旬至11月期间达到最高峰。 最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因为蜱虫会传播对人类与宠物有害的莱姆病。 Lloyd表示,并非所有蜱虫都携带有莱姆病细菌,但黑腿鹿蜱(black-legged deer ticks)最有可能被感染。 2020年至2021年期间,加拿大因蜱虫而传播疾病的病例增加150%,2021年向联邦政府报告了近2,900宗病例;该报告指出,莱姆病例的总数,可能仍然偏低,“因为有些病例未被发现或未有呈报”。 莱姆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疹扩大,一般始于蜱叮咬部位;其他早期症状包括发烧、发冷、疲劳及头痛;若果不及时治疗,感染会扩散至关节、心脏及神经系统。 安省蜱虫检测机构Geneticks行政总裁Justin Wood表示,蜱虫活动正不断扩大,“我想每个人都会指出,他们每年都会看到有更多蜱虫出现”。 Wood表示,Geneticks的实验室,于过去6周已收到超400个蜱虫测试;2021年的蜱虫季节,则有大约1,600只蜱虫被送到实验室。 Lloyd表示,蜱虫繁殖后,新的蜱种群会被引入迁徙的动物身上,一般会透过“搭便车”的鸟类;蜱虫也会在鹿或老鼠等哺乳动物身上传播。 加拿大兽医协会的网页指出,蜱虫在加拿大部分地区,活动范围正以每年大约46公里的速度扩展。 根据渥太华大学2019年的1项研究发现,渥太华地区的三分一黑腿蜱,是携带有莱姆病。 渥太华大学研究蜱虫与蜱传疾病的副教授Manisha Kulkarni表示,过去5至10年,研究人员注意到渥太华的黑腿蜱不断向北扩张。 Kulkarni表示,在渥太华市周边,越来越多地方及越来越靠近人们居住的地区有发现蜱虫,因此人们接触蜱虫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渥太华于2019年发现有180宗莱姆病例,2020年有120宗,2021年大幅增至290宗。 魁省也可以看到蜱虫向北扩展的趋势;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生物学副教授Virginie Millien表示,蜱虫的移动,意味它们现在可以在魁省南部的郊区找到,5年前,蜱虫仍没有生活在哪里。 她表示,大约10年前,在魁省的多处地方,研究人员发现已建立的蜱虫种群,这些地方都位于圣劳伦斯河(St Lawrence river)的南侧。 Millien表示:“现在它们已经过河,气温变得越来越和暖及湿度,温度也越来越高……条件十分适合蜱虫;在魁省南部地区,蜱虫已经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我家的后院。” 在新斯高沙省,蜱虫可以在任何地方,但在南岸与Annapolis Valley地区的数量最多,且经常出现于哈利法斯及其周边地区;根据收集与取样黑腿蜱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新斯高沙省,30%至50%黑腿蜱都带有莱姆病。 为使可能被感染的加拿大人能够控制莱姆病;Lloyd表示,医疗系统应提供更多莱姆病的检测;她表示,早期发现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 卫生人员建议,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要穿着长裤且将裤脚塞进袜子内,回家后使用驱虫剂并彻底检查是否有蜱虫。 (加通社资料图) T02

安省得這個病的人數不斷增加 少年因被咬6年沒上學!

■■安省居民巴奈特6年前患上莱姆病造成他无法上学。CTV 莱姆病(Lyme)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安省情况最严重,2017年确诊患者已近千人,由于难以医治及患者十分痛苦,故户外预防措施必须做足,免被带菌的蜱虫(ticks)所咬。 安省居民巴奈特(Brendan Barnett)多年来没有上过高中,原因是他于6年前患上莱姆病,而且病情一直没法好转;巴奈特的父亲(Dan Barnett)表示,巴奈特十分痛苦、感到十分疼痛及时常失眠,对巴奈特而言,简直是一场噩梦。 而居住在安省伦敦市的克鲁尼康(Deb Crunican),亦多年来一直透过使用抗生素来医治莱姆病;克鲁尼康表示,这是一种十分恶毒的细菌,影响人的大脑、心脏及肌肉,甚至关节与多个身体部位。 蜱虫已在全国扩散 莱姆病是由一种叫作“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细菌所引起,主要是透过被称为蜱的微小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 蜱在加国一直向北扩散,风险区域包括卑诗省、缅省、安省、魁省、纽省及新斯高沙省;而安省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确认及可能的个案,由2012年至2016年的平均314人,到2017年增至987人。 受莱姆病影响的人,多年来一直努力希望省政府能实施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控制及减少该疾病发生的计划。 缅省终于宣布,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提供全新莱姆病护理计划。 安省Fergus研究员史考特(John Scott)医生表示,莱姆病终于被当局认真对待,是一个好消息;他表示,必须让医生了解并掌握这种疾病的知识。 卫生部呼吁做足预防措施 居住在伦敦市的贺琦(Monique Hachey),是一直寻求更多协助的莱姆病患者之一,她只能前往美国进行诊断及治疗。她抱怨说,加国政府未能治疗这疾病之前,她会继续前往美国医病。 加拿大卫生部表示,户外工作或花时间打高尔夫球、远足、露营、钓鱼及打猎的人,患莱姆病的风险会较高。 卫生部向国民提供预防患上莱姆病的措施,包括须穿着浅色长袖衬衫及裤;将衬衫塞进裤里,以及将袜拉到裤腿上;在皮肤及衣服上使用含有DEET或Icaridin的喷雾剂;走在已清理的小径或行人路上;户外活动2小时内须进行淋浴或洗澡,并检查身上是否有蜱虫,尤其是头发、手臂下、耳朵内部及周围、腹部、膝盖后面、腿部间及腰部周围。 如果被蜱咬,之后的3至30天,可能会出现皮疹、发烧、发冷、头痛、疲劳、肌肉及关节疼痛、淋巴结或肿大。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在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更严重症状,包括严重头痛、皮疹、面瘫、疼痛、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关节炎。 本报综合报道

多倫多蜱蟲數目趨增 慎防叮咬感染萊姆病

■■星报资料图片 要小心!随着天气回暖,多伦多公共卫生局鼓励居民在市内进行户外活动,同时提醒公众留意黑脚蜱虫出没的地方,并且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感染莱姆病。遭蜱虫叮咬后出现的莱姆病症状之一即为牛眼疹。 黑脚蜱虫是安省唯一传播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细菌,引发感染莱姆病的带原体。这种蜱虫通常在浓密或树木繁茂的地区、地上布满大量树叶或长草中出没,最有效预防染上莱姆病的方法是避免被蜱虫叮咬。 多伦多出现蜱虫的数目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市内东部,但患上莱姆病的风险仍低。莱姆病的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疲倦及出现俗称为牛眼疹(bull's eye rash)的圆形皮疹。 穿浅色衣物易使蜱虫被发现 居民出外活动时可以进行简单的预防措施,包括: -使用含有DEET或icaridin成份的驱虫剂,可以有效避免被蜱虫叮咬,用时须留意制造商提供的指引。 -穿长袖衫裤,浅色衣服易发现蜱虫。 -从户外回家时查看衣服及身体,以及儿童和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附着。 -洗澡可以除去蜱虫,避免牠们附着在身上。 -如发现身上有蜱虫,可以使用细尖的镊子把牠从皮肤轻轻移走。 如能迅速清除在皮肤上的蜱虫,可以有效预防莱姆病,因为蜱虫须依附身上最少24小时,才可以传染细菌而引发病症。被蜱虫咬著一至两个星期才会出现莱姆病症状,有时是3天或延至一个月才病发。 如果被蜱虫依附超过24小时,除去牠时在30天内出现莱姆病症,请向医生求诊,并告知最近何时及何处被蜱虫咬著。 在黑脚蜱虫出没的地方,政府竖立警告牌提醒公众,在享受户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预防措施。如发现其他地方发现这类蜱虫,请告知多伦多卫生部,以便进行测试。 有关黑脚蜱虫及莱姆病的资料,可浏览网址﹕https://www.toronto.ca/community-people/health-wellness-care/health-programs-advice/lyme-disease/。本报记者

天氣漸暖萊姆病升溫 密市賓頓須慎防蜱蟲

■带有莱姆(Lyme)病毒的蜱虫   星岛日报讯   虽然气温仍处于个位数,但随着气温预计会逐渐升高,加上公园与绿带地段弥漫着春季气息,相信将有愈来愈多市民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皮尔区府提醒市民经过冬季后,勿对林木地带孳生的黑腿蜱虫掉以轻心,这些带有莱姆(Lyme)病毒的蜱虫(图),容易沾在人身体及衣物上,从而被带返家中,传播病菌,导致患者出疹及发烧等。 皮尔区域政府卫生部门指出,根据《安省2019年评估莱姆疾病之高危地带》,安省有2处地点是黑腿蜱虫(Blacklegged Ticks)活跃地段,当中包括皮尔区管辖之密市、卡里冬市(Caledon)及大部分宾顿市的林木地带,这些蜱虫一般会于距离草丛及林木地段之方圆20公里地段内出没。区府有见及此,趁春季温暖天气临近前夕,提醒公众若在周末期间,计划到访区内林木及较多草丛的公园地段,应该做好防止被蜱虫咬及沾在身上的准备。 可喷洒含“敌避”防蚊水 皮尔区府署理卫生官员Lawrence Loh医生指出,虽然根据过往经验,皮尔区内感染莱姆病毒病例并不常见,但如何在享受春季户外活动时,预防染上莱姆病毒仍然相当重要。 他建议计划到多林木及草丛之公园消遣的市民,在出发前先在身上及衣物上,喷洒含有“敌避”(DEET)配方的防蚊水;穿着能覆蓋手腕的长袖衣服与长裤,且将裤管套在袜子或鞋内;最好穿着浅色衣服,若有黑腿蜱虫沾在衣服上也能清楚见到;在户外活动时,需不时察看臀部及裤管上有否沾上了蜱虫,若发现有此情况应立即将其驱赶,若发现被蜱虫沾在皮肤上,应在2小时内洗澡,将其冲走。被感染的市民,大部分是沾上蜱虫超过24小时,而不自知;发病则会在3天至30天之潜伏期内出现。若不幸被蜱虫咬到,或感染了病毒,患处会出现痕痒、焯痛,甚至会有发烧及头痛等症状。Lawrence Loh医生建议市民如怀疑因感染莱姆病毒不适,应马上寻求家庭医生治疗,甚至可考虑到医院急症室求诊。 区府亦鼓励市民,若发现身上或衣服上沾有黑腿蜱虫,可将此样本收集起来,交到密市、宾顿市及卡里冬的皮尔区府服务中心,让区府进行化验。市民可登入皮尔区府网站,了解详情。本报记者

蜱蟲叮咬一家三口兩人喪命 被咬後應這麼做

蜱虫。网上图片 夏天到了,户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出行时多会选择树木、草丛较多的阴凉处躲避太阳,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的户外活动时要警惕一种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虫。 近日,家住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的宋先生(化姓)一家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后因为在当地医院迟迟未能确诊,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令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可谁知在宋先生为岳母处理丧事的过程中,裸露在外的右小臂也不小心被蜱虫咬了一口,这让他也在鬼门关走了一遭。在医院救治下,宋先生脱离了危险。 为什么蜱虫叮咬后会生病呢? 小小蜱虫究竟是什么?咬一口怎么还会致命?原来,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病是首先在中国发现的。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多个省份,当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区、丘陵和森林地带的农村地区,而发病的人群,主要是经常在户外劳动或热衷野外运动的人。除了在中国,邻近的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多的病例报道。而就诊的这家医院目前接诊到的约160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大都来自江苏和安徽交界处的农村地区,如盱眙、滁州、明光等地。 宋先生被蜱虫咬伤后留下的疤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呈现季节性的发病。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原因是蜱虫在这个季节范围里会大量生长、繁殖并在野外环境中活动,同样,这与人群也会在这个季节广泛地开展生产劳动以及户外活动有关。今年4月份以来,这家医院感染科已经收治了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其中有两例患者因为到院太晚、病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被蜱虫叮咬后,2天至1月后都有可能发病 医生介绍,被蜱虫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精神症状,预后较差。 该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者、治疗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后往往病情偏重,预后较差。但大多数患者经早期、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吴卫华提醒,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发热请及时就医。 高发季如何预防蜱虫咬伤? 首先,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必需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尿液、粪便、唾液中检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密切接触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导致感染。家人特别是陪护的家属要注意自我保护,接触患者时注意带防护设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或呕吐物等,因为,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近年来,我们医院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多例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的实例。因此,和其它通过虫媒传播的疾病不一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可以人传人,了解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对已经患病者的家人来讲,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顾病人而感染发病。 蜱虫咬伤后如何紧急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医生特别提醒,如果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应该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来源:中国江苏网

致命蜱蟲蚊子禍害夏令營 跟特朗普還有關係

蜱虫和蚊子。网上图片 星岛日报讯 暑假已知至,各类暑期活动即将展开,有活动主办者和专家警告,公共卫生部门尚未作好准备,控制蜱虫、蚊子等害虫传播致命疾病的风险。有专家批评,总统特朗普无视气候变化,是害虫数目激增的原因之一。 CNN报道,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CDC)5月的报告显示,全美夏令营协会旗下成员有超过1600项过夜露营活动,逾1/3在纽英伦和大西洋中部州份举行,而当地的莱姆病(Lyme Disease)却是特别流行。莱姆病是一种透过蜱虫叮咬来传播的细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会扩散到关节、心脏和神经系统。报告又指,由蜱虫、蚊子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个案,在2004至2016年间增长3倍。 卢特考斯基(Lauren Rutkowski)在宾州开办儿童夏令营机构,在2010年至2014年的夏天,夏令营每年都有7至8人确定或怀疑被蜱虫所咬,有3至4人确诊患上莱姆病。2014年,儿子也在夏令营中被蜱虫叮咬后,翌年她聘请灭虫公司在夏令营喷洒灭虫剂,并且听取对方的灭虫意见,夏令营自此再无参加者中招。 灭虫公司负责人汉尔表示,他以前曾担任夏令营辅导员,因有参加者感染莱姆病,因此开设公司灭虫。汉尔称有活动机构认为,参加户外活动期间被蚊虫叮咬是无可避免的事,因此轻视这类相关风险。专家们多年来一直批评,许多地方卫生部门没有防控有害蚊虫,限制疾病散播。全国县市卫生官员协会(NACCHO)报告报出,84%的控蚊计划力度不足,有待改善。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雷德莱纳医生(Irwin Redlener)称,蚊子、蜱虫和跳蚤,都可能传播或危害性命的严重疾病,而控蚊计划而大多没有充足资金和设备,不能妥善预防蚊患。 雷德莱纳等专家也批评,特朗普忽视气候变化,未有认真防控有害蚊虫,是导致有害蚊虫激增的原因之一。白宫未有回应有关忽视气候变化的说法,只是将查询转介CDC,并强调政府明年会投放逾4900万元防治蚊虫疾病。CDC网站资料称,气候变化会增加有害蚊虫的数量和出现范围。

太嚇人!5歲女童被蜱蟲咬致暫時癱瘓失語

■■5岁女童被蜱虫叮咬后出现暂时瘫痪,丧失语言及行动能力。 电视截图 星岛日报讯 密西西比州一名5岁女童被蜱虫(tick)叮咬后出现暂时瘫痪,丧失语言及行动能力,幸好及时治疗后已经康复出院。女童母亲呼吁其他家长提高警觉,以免再有小童受害。 综合ABC和霍士新闻报道,女童母亲格里芬(Jessica Griffin)忆述,6日早上爱女凯莉恩(Kailyn)起床后不但双脚无力,连说话也有困难,“她原定要去日托中心,可是双脚下床后完全无力,整个人倒在地上”。格里芬起初以为女儿只是睡醒后有点迷糊,但她为女儿梳理头发时,惊觉头皮上有蜱虫,才意识到事态严重,“女儿当时说话都出现困难”。 格里芬旋即赶送女儿到医院检验,医生为凯莉恩验血和进行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后,最终确定罪魁祸首是蜱虫,导致凯莉恩出现中风症状。医生指,凯莉恩身上抓得的蜱虫吸血后身体鼓胀,估计蛰伏头皮整整一夜,叮咬所释出的毒素是导致女童瘫痪的主要原因。 医生原本估计凯莉恩的症状要在12小时至24小时后才褪去,但凯莉恩12小时内已回复正常活动能力,可以继续跑步和嬉戏。凯莉恩的可怕经历,使格里芬平意识到蜱虫叮咬的严重后果,因此在脸书分享爱女患病的照片,可见凯莉恩当时瘫在病床上,全身软弱无力,手臂也要以夹板固定,格里芬希望以此提醒家长注意蜱虫祸患。 哥伦比亚大学莱姆病与蜱传疾病研究中心(Lyme and Tick-Borne Diseases Research Center)数据显示,全美常见的2种蜱虫分别为“狗蜱”和“洛矶山木蜱”,蜱虫唾液中的毒素会使患者麻痺或乏力,由于早期症状容易与感冒混淆,如果没有及时去除蜱虫,情况严重的人可能呼吸不畅,甚至危及生命。除此之外,蜱虫也可能传染莱姆病和洛矶山斑疹热等疾病。 专家提醒市民,倘若发现身上有蜱虫叮咬,可用酒精刺激使其脱落,尽量避免弹打虫子,以免刺激蜱虫释出更多毒素,另外也不应用镊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虫体,以免蜱虫口部倒钩留在皮肤内。市民外出郊游期间,应尽量穿着长袖衣物、运动鞋,外露皮肤涂抹防虫药物,也可有效避免蜱虫叮咬。

蜱蟲活躍季 多倫多衛生局呼籲公眾謹防被叮咬

根据市府网页资料,Rouge Park去年共录得63只黑脚蜱虫,属于记录上其出没最多的地方。星报资料图片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呼吁公众,提防被一种会吸血的蜱虫叮咬而患上莱姆病毒。夏天是蜱虫活跃季节,出没于灌木林地方。市政府亦已在蜱虫出没的高险地方竖立警告牌。 多伦多公共卫生局医官迪华莉(Dr. Eileen de Villa)表示,多伦多的夏天已经来临,其中一种黑脚蜱虫(Blacklegged ticks)是唯一的可在安省传播名为莱姆病毒(Lyme disease)细菌的虫。 迪华莉表示,虽然整体而言,莱姆病毒在多伦多爆发机会不大,但市公共卫生局亦劝吁在夏天热爱从事户外活动的人,应对这种吸血的蜱虫提高警觉,特别在市政府竖有莱姆病毒警告牌的地方,更应格外留神。 栖息于又长又密草堆 蜱虫通常活跃于灌木林地方,特别喜欢栖息满布又长又密的草堆中,但因体积微细,很难被察觉。公众如从事户外活动,在上述地方走动时,市政公共卫生局有以下数点提示,可协助公众减少,甚至避免被这种蜱虫叮咬。 蜱虫体积微细,难以被发现。多市政府网页 ‧可以使用含有DEET,或icaridin的驱虫喷雾剂,或蚊怕水,当可有效防止被蜱虫叮咬,但要注意及遵照使用说明。 ‧在户外郊野活动时,最好穿上长袖衫裤,同时浅色的衣服更易让大家发现蜱虫有没有附身。 ‧在蜱虫附身后,尽快淋浴将虫洗掉。同时,要全身和头要仔细检查,看看仍有没有蜱虫。 ‧切记要为小朋友或宠物检查,有没有蜱虫上身。 ‧如果发觉身上有蜱虫,可用尖细的镊子从皮肤箝出来。 多伦多公共移生局表示,黑脚蜱虫通常不会在家中前后园,或时常铲草的草地、运动场或铺砌的地方出没。 多市公共卫生局会在多伦多市发现有黑脚蜱虫的地方,竖立警告牌,包括Algonquin Island、Morningside Park及Rouge Park。如公众在市内其他地方发现类似蜱虫踪,请向多伦多公共卫生局汇报,这将有助公共卫生部追踪蜱虫散布情况。

拍死一隻小蟲子竟險些喪命?「奪命」蜱蟲活躍季到來

安省公共医疗局派员在郊外地区捕捉蜱,以便检验是否带有病菌。 资料图片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蜱虫又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今年的暖冬,专家预测2017春夏或将成为历史上“蜱虫灾”最严重的一季。蜱虫会叮咬人和动物,吸食血液后变大。 蜱虫叮咬吸血,传播疾病。若不及时剔除,可能引发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无形体病等疾病,严重的可致人死! 早在2007年,河南省就曝出过农民被蜱虫叮咬后感染无形体病不治身亡的案例。近几年,世界范围内被蜱虫叮咬以后患病的机率越来越高,并快速增长。比如, 2014年加拿大卫生部公布全国有149宗因蜱虫感染的莱姆病,但这一数字到了2015年快速增长,仅多伦多市就发生了304宗。全国共发生了500多例。 2014年韩国55人被蜱虫叮咬后感染莱姆病和无形体病,其中18人死亡。 2015年吉林一名13岁的男孩被蜱虫叮咬后感染森林脑炎,情况危机,在重症监护室带呼吸机治疗几天后才脱离危险。 2016年夏天,美国一名女孩在树林中玩耍以后回家发现了全身有很多芝麻大的黑色斑点,之后这些黑点变成脓包长满腹部和腿部,并伴有发烧,淋巴肿大等症状。事后医生证实这些正是被蜱虫叮咬以后的症状。    一开始,小女孩的妈妈以为这些黑色斑点是植物的种子。图片来自女孩妈妈Beka Setzer的Facebook.    很快小女孩的腹部和腿部开始起包发脓。图片来自女孩妈妈Beka Setzer的Facebook. 这么危险的虫子,到底是什么? 蜱虫是螨虫科的一种,身呈椭圆形。蜱虫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也就是需要从别的动物身上吸血才能存活繁衍的虫子。它也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大部分蜱虫有固定的野生动物宿主,但有一些蜱虫宿主更广泛,可寄生在人身上,所有要多加小心。    蜱的幼虫、若虫和雌雄成虫都吸血。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被蜱虫叮咬之后有什么危害? 蜱侵入人体后吸取血液,吸血时间的长短和蜱的种类有关。有的蜱可在体表停留1至数日,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后24~48h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 除了皮肤反应,重者还有可能感染疾病。最常见的几种被蜱虫叮咬后感染的疾病包括森林脑炎、莱姆病、出血热,无形体病等疾病。 在北美,被蜱虫叮咬之后感染最多的是莱姆病。加拿大歌手艾薇儿就在2014年被蜱虫叮咬后感染了莱姆病,由此几个月卧床不起。 艾薇儿2015年第一次在电视前敞开心扉谈论莱姆病,称“自己没想到被这些小虫子折磨的这么惨”。    回忆起当时的痛苦时光,艾薇儿痛哭不已,坦然这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打击。幸好目前艾薇儿治疗已经结束,身体已经康复,准备复出。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蜱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症状早期以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点,以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病变,多系统受损。1975年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生此病流行,1980年才被命名为莱姆病,并确定其发生与硬蜱叮咬有关。 莱姆病通常在夏季和早秋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与职业相关密切,野外工作者、林业工人感染率也会较高。宠物也可能因被蜱虫叮咬而患莱姆病哦,如果发现小猫小狗关节不正常,走路一瘸一拐,要及时去看兽医。 蜱虫这么恐怖,怎样避免被叮咬? 因为蜱虫一般在草丛,树林等地出没,因此户外活动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能更好的帮助预防被蜱虫叮咬: Tips: 1,穿著浅色的衣服,这样容易发现蜱虫。 2,不穿露脚趾的鞋子。 3,把裤脚卷到袜子裡面,防止蜱虫爬上脚部。 4,把衬衫掖好,防止蜱虫接触皮肤。 5,使用包含DEET或Icaridin的杀虫剂。 6,户外活动后,两小时内洗澡洗掉散在身上的蜱虫。 7,每天都要给自己,以及你的小孩,宠物做全身检查,看看是否有蜱虫。 8,如果发现蜱虫粘在皮肤上,在24~36小时内移除它。 如果还是不幸被蜱虫叮咬,我该怎么办? 如果被蜱虫叮咬,必须使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夹住叮咬在皮肤上的蜱虫,垂直向上取出。切记千万不要拍打,更不能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2010年,山东一名男子就是因为拍打了一只落在身上的蜱虫导致局部溃烂,差一点丧命。       曼尼托巴大学蜱虫专家Kateryn Rochon演示如何正确剔除落在皮肤上的蜱虫,图片截自曼尼托巴大学官方Youtube视频。 取出蜱虫以后要立即用酒精消毒做局部处理,如果出现发热,叮咬部位肿痛、破烂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被叮咬以后在24小时除去即可防止感染,因为蜱虫叮咬吸血,需要24小时才能有效传播螺旋体。 加拿大学者开发网页帮助鉴别和研究蜱虫 值得一提的是,Bishop大学的Jade Savage博士为了帮助民众辨别蜱虫,获得更多信息,同时也是为了研究加拿大蜱虫的发现和蔓延范围,特开发了eticks的网页。    图为eTick网页 Savage博士表示,加拿大民众能获取关于蜱虫的信息还比较少,公众对它了解不多,容易不慎感染,极易恐慌。她开发的这个网页可供网友们上传被蚊虫叮咬的情况,比如被叮咬的地区,时间,症状等,从而更好的了解蜱虫以及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图为eTicks网页截图,民众可以通过网站更多了解蜱虫。 加拿大最美的季节将要到来,喜欢户外活动的小伙伴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预防蜱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