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病逝 加国文学界追忆其人其事

加拿大都市网

金庸
■著名作家金庸

星岛日报记者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笔名金庸的查良镛,晚年罹患肝癌,香港时间30日下午4时半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养和医院病逝,享年94岁。金庸著有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改编成无数电视剧及电影,在华文界有重要文学地位,早年创办《明报》,亦涉足政界。各界对金庸离世深表惋惜及哀痛,认为金庸是本世纪最杰出、最有深度的文化人;与金庸相识逾六十载的倪匡亦慨叹好友离世,认为金庸小说“天下第一”。

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据了解,金庸近两、三年因病入院,需要插喉,30日午安详辞世。内地传媒报道,家人稍后公布丧礼及后事安排,将会举行公众追思会,葬礼不会对外开放。

作家陶杰表示,查良镛晚年罹患肝癌,上周到医院探望他,在床边用上海话向他述说世界时局,当时他的眼睛发亮,全神贯注地听。陶杰指,29日还去医院探看查良镛,他在熟睡,面色很好,但30日收到消息查良镛在午4时半离世,“他走的时候,在默默聆听着一位亲友视像电话对他说话,听着听着,他含笑而逝”。陶杰指形容金庸是中国近300年来最杰出的儒侠,金庸有三点坚持,“有原则、有分寸和有底线”,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

金庸曾找倪匡在《明报》副刊代笔写小说,二人友好惺惺相惜。倪匡获悉金庸离世消息后,表示数月前曾经到医院探望金庸,当时金庸不能自行进食,需要插喉。

倪匡更以16个字赞扬其小说:“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写科幻小说的倪匡更大赞金庸聪明,“将金庸头脑保留做研究,之后再放入机器人身上,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咁聪明的人,可惜现今科技仍未做到”。

新华社当晚报道查良镛逝世消息,赞扬查良镛为香港回归祖国事务殚精竭虑,多次在报刊论述香港的前景,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持乐观态度。新华社指,金庸被喻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被誉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对查良镛辞世深表哀悼,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金庸曾接受《杰出华人系列》访问时表示,如果他死后一、二百年仍有人看他的作品,他便心满意足。

加国文化界 赞誉大文豪

对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去世,居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媒体人、专栏作家及金庸前员工等,周二接受本报访问,追忆金庸其人其事。他们盛赞金庸是“脚踏实地”的“谦谦君子”,是颇有见地的“大文豪”,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作品却可流芳百世。

温哥华专栏作家阿浓,回应金庸离世的消息时表示,“离开”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金庸作品都是传世之作,还可在未来的千百年继续与读者相伴。

■■阿浓回忆他当教师时,曾与同事争相传阅金庸武侠小说。资料图片
 

最初接触到金庸作品时,阿浓正在香港教书,每日乘船过海去学校。当时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新晚报》和《商报》连载,他与其他老师成为这些报纸的忠实读者,每天在船上争相传阅载有金庸小说的报纸及单行本。金庸创办自己的报纸后,他们也纷纷转买他的报纸。现在他家中也收藏金庸的全套14部36本小说,每拿出来读都像第一次读的新鲜有趣,每一部都是传世之作。

阿浓说,有些人认为武侠小说不算文学,这其实是一种偏见。金庸小说表面上是武侠小说,骨子里则是爱情小说,这也令金庸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石贝称前老板没有架子

曾担任金庸中文秘书兼健康版编辑的石贝,于2005年出版《我的老板金庸》,讲述金庸工作的点滴。石贝周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惊闻金庸去世的消息,她计划再把这本书逐章放到她的博客上,供读者在网上阅读。

当年从北京去到香港的石贝,不会说粤语,很多同事都笑她,金庸则是公司内为数不多与她以普通话交谈的人。石贝原姓欧阳,金庸则一直尊称她为“欧阳小姐”。她称金庸是“谦谦君子”,不会因是大老板就有架子。他对工作极为负责,即使报纸销量不错,他亦居安思危作出改革。金庸当时向石贝委以重任,要求她“检查报纸”,与其他几家发行量大的报纸作比较,要求每日写出报告向他汇报,他会以红笔批注,并交予编辑部传阅。

石贝笑称,金庸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却是一个“很抠门(孤寒、吝啬)的老板”。亦舒、林燕妮等专栏作家都曾向他要求加稿费,但他却找各种借口拒绝。他对亦舒说,她不爱花钱,加了稿费也没用;又对林燕妮说,她太爱花钱,加了也会花掉。

■■香港金庸博物馆,列出金庸作品目录。 本报记者摄
 

电梯口邀王亭之写专栏

专栏作家王亭之则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金庸因欣赏他所写的随笔,曾亲自登门拜访,谈天说地很久,直到王亭之送他到电梯口时,他才提出邀请王亭之为报纸写专栏。王亭之问他为何不早说,他则表示不想让王亭之有机会拒绝。

王亭之说,人人称呼金庸为“查大侠”,唯有他称呼金庸为“查小侠”,皆因金庸写“降龙十八掌”,王亭之认为最后一掌应改为“缩龙成寸”,这样才有威力,金庸承认其所言极是,王亭之便说金庸不是大侠,只是“小侠”,金庸听了哈哈大笑。

1967年难民潮时期,不少广东人南下香港,热心的香港市民为他们捐出食品和衣物。而当时适逢报业艰难,金庸派记者24小时在赒济难民的地方驻守采访,及时发布新闻,市民都极为关注难民潮消息,报纸也因此热卖。

金庸经常提点报馆的人如何写作,他也曾提点王亭之,写政论时小的问题不要讲,大的问题才讲,这样才有公信力。王亭之称赞金庸非常关心社会、维护香港,金庸认为对香港人有益的就是好事,对香港人有害的事就一定要反对,也非常注重文章的“以民为本”,而不是滥用“民主”这个概念。

■■金庸(左二)与1960年版粤语片《神雕侠侣》中,饰演杨过的谢贤(左一)和小龙女南红(右二)等合影。资料图片
 

张无忌:为人谦虚向后辈请教

曾应金庸邀请为报纸撰写专栏的温市媒体人张无忌表示,金庸离世是意料之中,毕竟他已经94岁,晚年又患上肝癌,也算撑过一段时间。他说,金庸是难得一个于在生时就有这么大名声和成就的大文豪,而香港特别的环境也造就了一些人的成功。

张无忌说,上世纪50年代,香港有两个武术流派在澳门打生死擂台,吸引不少媒体趋之若鹜,有电台甚至做即时旁述直播,令收音机销量大增。香港的报馆当时看到这种情形,开始刊登武侠小说以增加销量。金庸所任职《大公报》的姊妹报纸《新晚报》老板,也鼓励金庸尝试写武侠小说,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因而于1955年应运而生。

金庸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年龄可以做张无忌的父辈,但却尊称他为“张兄”,还曾经向他虚心请教其小说的问题所在。张无忌当时年轻气盛,当面评论金庸小说中的诗词和对联写得最差,很多都不符合平仄和韵律。当时金庸没说什么,但后来却把所有小说的诗词、章回目录等都修改成对的。

张无忌还称赞金庸是脚踏实地做事情的人。写完《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四部小说之后,金庸除去生活开支还存下八万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金庸虽有意创办报纸,并未贸然行之,而是告诉其武侠小说的忠实读者,《射雕英雄传》中人物的后续故事,将会在《神雕侠侣》中交代。1959年,当金庸创办《明报》时,《神雕侠侣》就是创刊时第一篇武侠小说,《明报》也因此取得不俗的销量。

张无忌说,金庸弱在口才,因此他们沟通多通过文字来往。金庸每年除夕喜欢与相近的员工一起玩纸牌,因为他聪明又能忍,有些员工年底出的“双粮”都会被他悉数赢光。(星岛日报记者王学文温哥华报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居住加国这些地区更有可能被外星人绑架

更年期每年给加拿大造成数十亿元的损失

加拿大人口突破新门槛 从4000万到4100万仅用数个月

去滑雪还是打高尔夫?天气反复打乱全加拿大春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