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病逝 加國文學界追憶其人其事

加拿大都市网

金庸
■著名作家金庸

星島日報記者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筆名金庸的查良鏞,晚年罹患肝癌,香港時間30日下午4時半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養和醫院病逝,享年94歲。金庸著有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改編成無數電視劇及電影,在華文界有重要文學地位,早年創辦《明報》,亦涉足政界。各界對金庸離世深表惋惜及哀痛,認為金庸是本世紀最傑出、最有深度的文化人;與金庸相識逾六十載的倪匡亦慨嘆好友離世,認為金庸小說「天下第一」。

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海寧人。據了解,金庸近兩、三年因病入院,需要插喉,30日午安詳辭世。內地傳媒報道,家人稍後公布喪禮及後事安排,將會舉行公眾追思會,葬禮不會對外開放。

作家陶傑表示,查良鏞晚年罹患肝癌,上周到醫院探望他,在床邊用上海話向他述說世界時局,當時他的眼睛發亮,全神貫注地聽。陶傑指,29日還去醫院探看查良鏞,他在熟睡,面色很好,但30日收到消息查良鏞在午4時半離世,「他走的時候,在默默聆聽着一位親友視像電話對他說話,聽着聽着,他含笑而逝」。陶傑指形容金庸是中國近300年來最傑出的儒俠,金庸有三點堅持,「有原則、有分寸和有底線」,值得後人敬佩和學習。

金庸曾找倪匡在《明報》副刊代筆寫小說,二人友好惺惺相惜。倪匡獲悉金庸離世消息後,表示數月前曾經到醫院探望金庸,當時金庸不能自行進食,需要插喉。

倪匡更以16個字讚揚其小說:「金庸小說,天下第一,古今中外,無出其右。」寫科幻小說的倪匡更大讚金庸聰明,「將金庸頭腦保留做研究,之後再放入機械人身上,這個世界永遠都有咁聰明的人,可惜現今科技仍未做到」。

新華社當晚報道查良鏞逝世消息,讚揚查良鏞為香港回歸祖國事務殫精竭慮,多次在報刊論述香港的前景,對回歸祖國後的香港持樂觀態度。新華社指,金庸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被譽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對查良鏞辭世深表哀悼,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金庸曾接受《傑出華人系列》訪問時表示,如果他死後一、二百年仍有人看他的作品,他便心滿意足。

加國文化界 讚譽大文豪

對於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去世,居於加拿大溫哥華的媒體人、專欄作家及金庸前員工等,周二接受本報訪問,追憶金庸其人其事。他們盛讚金庸是「腳踏實地」的「謙謙君子」,是頗有見地的「大文豪」,雖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作品卻可流芳百世。

溫哥華專欄作家阿濃,回應金庸離世的消息時表示,「離開」是人生的必經之路,金庸作品都是傳世之作,還可在未來的千百年繼續與讀者相伴。

■■阿濃回憶他當教師時,曾與同事爭相傳閱金庸武俠小說。資料圖片
 

最初接觸到金庸作品時,阿濃正在香港教書,每日乘船過海去學校。當時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新晚報》和《商報》連載,他與其他老師成為這些報紙的忠實讀者,每天在船上爭相傳閱載有金庸小說的報紙及單行本。金庸創辦自己的報紙後,他們也紛紛轉買他的報紙。現在他家中也收藏金庸的全套14部36本小說,每拿出來讀都像第一次讀的新鮮有趣,每一部都是傳世之作。

阿濃說,有些人認為武俠小說不算文學,這其實是一種偏見。金庸小說表面上是武俠小說,骨子裡則是愛情小說,這也令金庸的讀者遍布世界各地。

石貝稱前老闆沒有架子

曾擔任金庸中文秘書兼健康版編輯的石貝,於2005年出版《我的老闆金庸》,講述金庸工作的點滴。石貝周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驚聞金庸去世的消息,她計劃再把這本書逐章放到她的博客上,供讀者在網上閱讀。

當年從北京去到香港的石貝,不會說粵語,很多同事都笑她,金庸則是公司內為數不多與她以普通話交談的人。石貝原姓歐陽,金庸則一直尊稱她為「歐陽小姐」。她稱金庸是「謙謙君子」,不會因是大老闆就有架子。他對工作極為負責,即使報紙銷量不錯,他亦居安思危作出改革。金庸當時向石貝委以重任,要求她「檢查報紙」,與其他幾家發行量大的報紙作比較,要求每日寫出報告向他彙報,他會以紅筆批註,並交予編輯部傳閱。

石貝笑稱,金庸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卻是一個「很摳門(孤寒、吝嗇)的老闆」。亦舒、林燕妮等專欄作家都曾向他要求加稿費,但他卻找各種借口拒絕。他對亦舒說,她不愛花錢,加了稿費也沒用;又對林燕妮說,她太愛花錢,加了也會花掉。

■■香港金庸博物館,列出金庸作品目錄。 本報記者攝
 

電梯口邀王亭之寫專欄

專欄作家王亭之則回憶說,上世紀70年代,金庸因欣賞他所寫的隨筆,曾親自登門拜訪,談天說地很久,直到王亭之送他到電梯口時,他才提出邀請王亭之為報紙寫專欄。王亭之問他為何不早說,他則表示不想讓王亭之有機會拒絕。

王亭之說,人人稱呼金庸為「查大俠」,唯有他稱呼金庸為「查小俠」,皆因金庸寫「降龍十八掌」,王亭之認為最後一掌應改為「縮龍成寸」,這樣才有威力,金庸承認其所言極是,王亭之便說金庸不是大俠,只是「小俠」,金庸聽了哈哈大笑。

1967年難民潮時期,不少廣東人南下香港,熱心的香港市民為他們捐出食品和衣物。而當時適逢報業艱難,金庸派記者24小時在賙濟難民的地方駐守採訪,及時發佈新聞,市民都極為關注難民潮消息,報紙也因此熱賣。

金庸經常提點報館的人如何寫作,他也曾提點王亭之,寫政論時小的問題不要講,大的問題才講,這樣才有公信力。王亭之稱讚金庸非常關心社會、維護香港,金庸認為對香港人有益的就是好事,對香港人有害的事就一定要反對,也非常注重文章的「以民為本」,而不是濫用「民主」這個概念。

■■金庸(左二)與1960年版粵語片《神鵰俠侶》中,飾演楊過的謝賢(左一)和小龍女南紅(右二)等合影。資料圖片
 

張無忌:為人謙虛向後輩請教

曾應金庸邀請為報紙撰寫專欄的溫市媒體人張無忌表示,金庸離世是意料之中,畢竟他已經94歲,晚年又患上肝癌,也算撐過一段時間。他說,金庸是難得一個於在生時就有這麼大名聲和成就的大文豪,而香港特別的環境也造就了一些人的成功。

張無忌說,上世紀50年代,香港有兩個武術流派在澳門打生死擂台,吸引不少媒體趨之若鶩,有電台甚至做即時旁述直播,令收音機銷量大增。香港的報館當時看到這種情形,開始刊登武俠小說以增加銷量。金庸所任職《大公報》的姊妹報紙《新晚報》老闆,也鼓勵金庸嘗試寫武俠小說,金庸的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因而於1955年應運而生。

金庸為人非常謙遜,雖然年齡可以做張無忌的父輩,但卻尊稱他為「張兄」,還曾經向他虛心請教其小說的問題所在。張無忌當時年輕氣盛,當面評論金庸小說中的詩詞和對聯寫得最差,很多都不符合平仄和韻律。當時金庸沒說什麼,但後來卻把所有小說的詩詞、章回目錄等都修改成對的。

張無忌還稱讚金庸是腳踏實地做事情的人。寫完《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四部小說之後,金庸除去生活開支還存下八萬元,這在當時已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當時金庸雖有意創辦報紙,並未貿然行之,而是告訴其武俠小說的忠實讀者,《射鵰英雄傳》中人物的後續故事,將會在《神鵰俠侶》中交代。1959年,當金庸創辦《明報》時,《神鵰俠侶》就是創刊時第一篇武俠小說,《明報》也因此取得不俗的銷量。

張無忌說,金庸弱在口才,因此他們溝通多通過文字來往。金庸每年除夕喜歡與相近的員工一起玩紙牌,因為他聰明又能忍,有些員工年底出的「雙糧」都會被他悉數贏光。(星島日報記者王學文溫哥華報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警告!加拿大卫生部召回这款汽车座椅 亚马逊有售!

杜鲁多党内劝退声大起 致力于留任总理一职

困境!曾产出世界最大桃子的果农 亲手毁了珍贵桃树!

家有冷暖气者注意了!这些品牌热泵需要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