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19:07:19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金庸

金庸“晚年知交”陈乔恩送别查大侠难掩伤感

新浪娱乐讯 据香港媒体报道,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查良镛)30日病逝,享年94岁。今日在香港殡仪馆设灵,与金庸夫妇感情要好的台湾女星陈乔恩今日专诚从大陆飞到香港出席丧礼。今日约5时,她在女助手陪同下抵达殡仪馆,一身穿黑服、戴了黑色太阳眼镜的她,难掩伤感神情。 她到场后没有接受访问,匆匆进入灵堂吊唁,由于她与金庸夫妇感情特别好,每次来港总会抽时间与他们见面,有时甚至住在查家,因为查太与乔恩感情很要好,查太很喜欢乔恩演的电视剧,在杨天命介绍下互相认识了,自此他们成为忘年之交。乔恩于2013年曾演出金庸作品《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还获得金庸青睐。 另外,马云今日一身黑西服独自来到灵堂向金庸凭吊,两人相识于2000年,当时马云托人约来金庸,结果谈了3小时后两人更成了忘年交。金庸以“神交已久,一见如故”相赠对方,金庸还曾送马云别号“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 来源:新浪娱乐

金庸笔下这些人物的“英文名” 猜得出来是谁算你狠!

同Laugh die me有何分别? 武侠小说泰斗、笔名金庸的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查良镛曾创作多部武侠小说,闻名于世。有内地网民就列出24个金庸笔下人物的英文名“进阶版”,扬言“我不信有人能全答出来!”,引发网民广传。 经过众说纷纭,有网民推断,“Whatever Zhang”应该是《倚天屠龙记》张无忌;“Make the fox rush”是《笑傲江湖》令狐冲; “Look crazy”是《天龙八部》乔峰;“Hi Baby”是《鹿鼎记》韦小宝;“Let me go”是《笑傲江湖》任我行;“Red Seven Male”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的洪七公;“Dr . Huang”是《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黄药师;“Fault Young”是《神雕侠侣》杨过;“Health Young”是《射雕英雄传》杨康、 “Don' t worry Lee”是《神雕侠侣》李莫愁。 而「“Miss Little Dragon”是《神雕侠侣》小龙女,“Old...

金庸的作品在日本影响到底如何?看日本网友是如何追悼金庸

作者:人民中国 10月30日,金庸去世,一代武侠传奇谢幕。当晚各大社交媒体纷纷被这一消息刷屏,一时间众人都在哀悼这一青春记忆的消逝。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毋庸赘述,那么他的作品在日本的影响如何呢? 《神雕侠侣》销量最好 相较东南亚国家,金庸小说在日本的翻译起步较晚。1994年,德间书店才决定斥巨资买断金庸武侠小说所有日文版权,并开始大规模译介金庸作品,历时7年,在学界、媒体、出版界的共同配合下,对金庸小说全集(长篇12部、中篇2部、短篇1部)进行了精译。90年代中期,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股中华武侠热潮。 德间书店出版的部分金庸作品 金庸作品日文版译者冈崎由美说:“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多数都有自己的特点,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日本读者未必能明白金庸作品中的诸多武功招式,但也会觉得武功名称富有诗意,相比武打场面的描写,日本读者普遍对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更感兴趣。”当记者问起金庸笔下的哪一本小说在日本最受读者欢迎,她表示《神雕侠侣》的销售情况最佳,日本读者对书中小龙女和杨过的师生恋反应良好。另外,《雪山飞狐》被日本武侠迷称为“武侠小说的入门书”,而《射雕英雄传》被日本读者视为励志之作。她希望日本读者可以通过金庸武侠相关的影视作品更好地了解中国武侠小说。 在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方面,日本NECO收费电视台2000年开始以每周两集的速度播出了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并发行了DVE正版影碟。2005年月1月,日本NECO电视台开播新版《神雕侠侣》,由于播放以来收视率高升,电视台从当年5月起再用4个月时间重播该剧。日本电视剧分为主力档和白天档播放,《神雕侠侣》一周播放两集且安排在夜间播放,无疑是被视为主力档电视剧。 文艺界粉丝众多 日本艺术界名人对金庸小说的认同和推荐,为武侠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科幻小说家田中芳树和著名动画片导演今川泰宏,都是金庸的书迷。田中芳树精通中国古代历史,读完了所有金庸小说后,他把对金庸小说的理解和看法发表在杂志上,为促进武侠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比如,他认为《鹿鼎记》是在历史的大框框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虚构,是既没有累赘感又不违背历史大事件真实的优秀小说。今川泰宏为日文版《连城诀》撰写了注释性质的专文,收录在德间书店的《连城诀》后半卷。 网上曝光的虚渊玄家的书柜 而以《Fate/Zero》《魔法少女小圆》闻名的动漫编剧虚渊玄表示,他本人非常痴迷中国武侠小说,并极其推崇金庸。他说:“我在创作时受金庸先生的影响非常大。”另一名日本轻小说作家柳野かなた在推特上疯狂推荐《射雕英雄传》,并表示早在六十年前,金庸先生就把所有二次元套路都写过一遍了。 日本网友悼念金庸 如今金庸逝世的消息在日本网络上也激起了不小的反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日本网友是怎么说的: 有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的金庸作品 有网友为了纪念金庸打算开始刷剧 有网友讲述了自己与金庸作品的邂逅,回顾了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的改变 金庸的作品还是很多日本人读的第一本全中文作品 金庸先生去世了。因为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才有了通读汉语长篇小说的能力。自从在台北的租书店里借到《射雕英雄传》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金庸先生的作品不知被翻拍成多少版本的电影及电视剧,简直就像是中华娱乐界想象力的源泉。 来源:今日头条

导演张纪中筹拍《飞狐外传》, 曝金庸曾买房打算搬到杭州

张纪中与金庸先生(资料图)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金庸先生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 著名导演张纪中是金庸先生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两人多次见面喝茶聊天,结下了深厚友谊。10月30下午,张纪中得知好友金庸去世,心情很难过。他在当晚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电话釆访时,一声叹息:武侠江湖从此见不到金庸。 张纪中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一夜没有睡。他对封面新闻记者说:“回忆起和金庸先生二十多年的交情和友谊,我睡不着啊!” 10月31日早上,封面新闻记者再一次电话采访张纪中,他深情缅怀金庸先生对中国文学、对中国影视剧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张纪中再一次讲述了金庸生前的难忘的故事。 张纪中说,从去年开始,金庸其实身体就越来越不太好,已经卧床不起了。当时,我一直说去看他,金庸夫人说稳定一下再看。我一直期盼他早点好,但后来住院了,这一住,就再也没有回家。 金庸一直和病魔做斗争。我最后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我在为他做93岁的生日时。生日那一天,我认真抱着他亲了他一下。生日结束,我把他一直送到车上。推着那个他的轮椅,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金先生,我就这样送你走吧?!临走的时候,我亲了他。金庸夫人说,金庸一生当中唯一被一个男人亲过了,这个男人就是张纪中。 浙江是金庸的故乡,金庸在杭州住过几年。他住杭州时,我们经常在杭州碰面,其实,在杭州,我的朋友,包括马云,我们经常一起和金庸先生喝茶聊天。金庸好客,和朋友喝茶,他非常高兴,非常开心啊。 金庸常常回到杭州,尤其是在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季节,他最喜欢到杭州。所以每次他都到杭州来,我们都会在杭州见面。本来我们为拍戏可以去香港见面,他考虑到说你们那么多人去香港,花费很多费用,那我还是到杭州见吧。 金庸名气很大,但他为人谦和。我们每次在杭州西湖喝茶,他都会很有兴致,那些老百姓、读者请他合影照相啊,他都不厌其烦,来者不拒,逐一满足。 金庸在杭州买了房,他带我去看过那个房子。他说,我想把它装修好了从香港搬过来住,而这个愿望他最后也没有时间来实现。后来金庸说,其实,一个人、一个家庭,搞那么多房子真的没有用处,家还是只有一个好。搞得太多了,反而不好。所以金庸对我说,你看我把这些房子都处理掉算了。后来,金庸决定把杭州的房子送给杭州市政府。金庸说,房子留给杭州人民吧,我自己其实不需要。 《飞狐外传》   谈到了把金庸的作品全部改成影视剧的话题时,张纪中对封面新闻记者说:“金庸虽然走了,但金庸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的。其实,现在金庸的小说所剩下的作品,其实不多了。像《雪山飞狐》,很适合拍个电影。雪山飞狐,当我去买版权的时候,这个版权却被别人买走了。我现在只能拍电影《飞狐外传》。《飞狐外传》现在正在筹备,筹备得很顺利。金庸走了,我用好作品来纪念金庸先生。我们力争把这个电影拍好,拍成精品,把金庸的味道拍出来,以此来纪念我永远的良师益友金庸先生。” (记者 杜恩湖) 来源:封面新闻

去香港都住金庸家 陈乔恩听闻噩耗情绪崩溃

陈乔恩与金庸 金庸大师殒落,不仅书迷难过,不少演过他的作品窜红的大明星,也纷纷上线表示哀悼。陈乔恩和老师更是忘年之交,除了每年定期送上生日祝福,只要人到香港,都会借宿金家,一度被误以为是老师的干女儿,感情之好可见一斑,听闻噩耗,经纪人接受访问时证实她目前情绪无法平复。 陈乔恩2008年演完《命中注定我爱你》,红遍两岸三地,事业版图往内地拓展,因金庸的妻子May是剧迷,因此和老师结缘,3人很有话聊,一拍即合成为好友,当时师母曾对她说,如果来香港,可以到家里住。她某次单独到香港,真的打了电话,也真的在金庸家借宿,2013年的跨年还跟金庸夫妻一起欢度,之后演出《笑傲江湖》中的“东方不败”,更成了她在内地影视圈打出名号的重要代表作,也成了老师晚年最亲近的艺人。 陈乔恩饰演东方不败 对此,陈乔恩曾说:“金庸老师太太是我的朋友,她喜欢看我演的偶像剧。我陪在老师身边安静地看书,他太太说:‘你们2个真是外星人。’老师的太太和我相差20多岁,但是我们很聊得来,像这样真实的友谊,我很珍惜,每次去香港都会特地去看他们。”虽和老师是相差55岁的忘年之交,好交情不言而喻,经纪人代为回复,坦承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她很震惊难过,且情绪“一时间缓不过来”,已主动慰问了老师的家人,感谢外界关心,也恳请大家给家属一些空间。 来源:人民网

昨夜,整个襄阳城为他点亮!众人齐聚城下烛火送别金庸

金庸迷用烛火点亮“襄阳城” 李兴会 摄 中新网襄阳10月31日电 (胡传林)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当晚9时起,湖北襄阳市民陆续前往襄阳古城墙上,用烛火点亮襄阳城,以此悼念平生未到襄阳,却爱用笔墨描写襄阳的金庸先生。 有人说,没有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襄阳城是不完整的,很多外地人初识襄阳,源于金庸。 金庸迷用烛火点亮“襄阳城” 王雨婷 摄 在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中,据统计,有260多次提到襄阳,其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襄阳城、襄阳保卫战。《神雕侠侣》是三部曲中让襄阳扬名的“主力”。从第二十回起,有很多篇目都以襄阳一带为背景。郭靖、黄蓉夫妇坚守襄阳城的故事,妇孺皆知,更使襄阳声名远播。 襄阳金庸迷谢洪成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庸先生对襄阳这座城市是偏爱的,在他的小说中,再也没有其他城市串联起这么多故事。 金庸迷用烛火点亮“襄阳城” 金成岑 摄 2015年,经金庸特别授权改编,由香港、武汉、襄阳三地艺术家联袂打造的武侠舞剧《射雕英雄传》,曾在全国各地巡演。 然而遗憾的是,金庸因身体原因没能亲到襄阳。金庸先生曾在采访中遗憾表示:“我本来还想去郭襄的出生地襄阳,可是因为坐火车不舒服,也没有去。”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5部提及武当派。武当山方面也多次向金庸发出邀请,可惜最终都没能成行。2002年9月,金庸在写给武当山的亲笔信中,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武当山之行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因身体原因又不得不放弃的遗憾。 来源:中国新闻网

周星驰当年这一举动,让金庸对他赞赏有加

周星驰为《功夫》六个词付版权费 据台湾媒体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30日病逝香港,享寿94岁,一生留下无数部影视经典,也捧红许多明星,其中一位便是跟他成为朋友的周星驰(星爷)。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应是周星驰14年前为了《功夫》6个词主动上门付了6万港币(约6万人民币),他前一阵子为了版权争议走上法庭,再度公开表扬这段往事。 周星驰的偶像是李小龙,虽然后来成了喜剧天王,骨子里还是有着武侠情节,他曾演过金庸无数部影视作品,就连2004年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功夫》,也用了金庸的《神雕侠侣》里面的人物名称和作品的名字,像是“包租公”、“包租婆”便用了“杨过”、“小龙女”的名字,更自称“神雕侠侣”。 为此周星驰特别拜会金庸,主动表明要支付版权费用,“这部电影用了您小说中的几个名字,咱们数数,都要给您版税的。”金庸听完相当讶异,因为《功夫》并未改编《神雕侠侣》,而且很多人用了他作品的名字都没收钱,连过问也没有,因此不打算向周星驰收费。 然而周星驰坚决表示,这些作品影响力巨大,这些人物早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具有版权的,“我们一起数一数总共有多少地方用到了,然后您开个价。”两人仔细查对后,找出电影《功夫》里面一共有6个地方使用了金庸的《神雕侠侣》里面的人物名称和作品的名字。 最后确认有6个名词源自著作,分别是杨过、小龙女、神雕侠侣、杨过的太极拳、小龙女的狮子吼、火云邪神的蛤蟆功。金庸先生笑著对周星驰说,“你用了6处地方,每个地方给1万吧”,总共支付6万港元,而金庸则将这笔钱捐给南亚海啸的重灾区。 以金庸当时的身分和地位,6万金钱对他吸引力已经不大,但是他很欣赏周星驰对于版权的重视,两人私下也结为好友,周星驰甚至在他90岁大寿时,写了一幅字联作为贺礼。金庸近年来控告大陆作家江南小说《此间的少年》侵权,便以周星驰《功夫》为了6个词付费为例,“你是小孩子,我不来理你,要真理你的话,你已经犯法了。在香港用我小说人物的名字是要付钱的。” 来源:人民网 北青网娱乐 综合报道

你一定知道金庸 但你不一定知道他为什么叫金庸

作者:物道 1955年2月的一个夜晚,冷冬还未过,暖春亦未到。一个男人刚完成了他小说的开头,还缺一个笔名。交稿时间快到了,他突然灵光一闪,把他姓名最后一个字“镛”一分为二,是为金庸。 自此,世人大多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查良镛,是谁? 是徐志摩的表弟。 是钱学森的表小舅子。 是诗人穆旦的堂弟。 还是琼瑶的三舅妈的堂弟。 但这只是他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名门世家-初露锋芒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海宁的名门世家。海宁自古有文脉,金庸的海宁查家,则是这条文脉中显赫的一环,康熙曾为查家祠堂题:“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家家风儒厚,虽以文起家,却有一股侠气潜藏浮动。 金庸至今记得,他爷爷查文清的侠义之举。查文清任江苏知县次年发生“丹阳教案”,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了数十具儿童尸首,其状残忍。他们怒烧天主教堂,引起一系列反洋教运动。当局迫于列强压力只能抓捕,查文清虽为知县,立场却非常鲜明:放走肇事百姓,扛下“纵逸”罪名。 查家重气节,有侠气。多年以后,金庸在郭靖乔峰等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昭示着少年金庸侠义人生的开始。 图片|年轻的查良镛 初中毕业后,金庸进入浙江联高读书,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发在校园壁报上。写阿丽丝漫游联高遇到眼镜蛇,眼镜蛇毒舌喷射着毒液,恐吓着学生们:“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远不能超生...如果...如果。” 联高的学生知道这个“眼镜蛇”就是训育主任,因为他有句口头禅“如果...”,而且带着一副眼镜,非常不近人情。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走近一点,开除;如果同学们休息时间下围棋,没收。大家敢怒不敢言。 金庸少年侠气,敢做敢言,为同学们出了一口气,但结果是,他被“退学”了。 这件事件让他安定了一阵子。所以他进入中央政治学校后,一直默默读书。当时学生之间有派系斗争,“守旧派”经常殴打“开明派”。金庸觉得思想不合也不应殴打,因此,就找训导主任辩理去了。但他人言轻微,还是刺头一个,又被“退学”了。 对于年少的金庸来说,未来或可成为律师、法官或者外交官。可时局混乱,这些都不是救世之道。时代选择了他,他也成就了时代,知识分子世家的金庸注定要拿起他的笔,去写这个时代的伤痛。 图片|1960年金庸与电影《神雕侠侣》演员在一起 投身江湖-得遇名师 金庸拿起笔,带着一身侠气和仗义敢言进入了报界江湖。 1946年11月20日,金庸正式进入杭州《东南日报》。他似乎就像一个游荡的无名小卒,怀着在武林扬名立万的心愿终于找到了帮派。可他实际上只是负责收听国际广播,然后翻译,再写成国际新闻。 图片|杭州《东南日报》 金鳞岂是池中物,他自感这离执笔写江湖的梦想还很远,于是选择了离开。而这次的离开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郭靖遇到江南七怪得以入门,洪七公则让他武功渐臻极境。《东南日报》就是金庸的江南七怪,而《大公报》就是洪七公。 《大公报》在晚清创办时,就以敢言立世,随时局几度易主。1926年被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接办后,提出了“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图片|杭州《东南日报》 这样的精神传统在报界独树一帜,《大公报》如深山幽谷的方外高人吸引着青年金庸。1947年秋,金庸打败了一百多名竞选者进入了《大公报》,后南下香港版《大公报》。最初直笔敢言、骨气凛冽的《大公报》让金庸武功精进,他兢兢业业地修炼着。但骨气如《大公报》,也有质变的一天。十年后,“大跃进”运动开始,虚、假、大、空的信息充斥着香港版《大公报》的头条。 图片|《大公报》刊登启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编辑。 “全国六十五县市粮食增产指标提前十年到达”、“我国煤、钢产量十五年内定超英国”。 金庸在内地见过实景,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他说道:“我离开那里,是因为不能发表反对错误路线的意见,这实在太违反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本意。” 道不同,不相为谋。1957年冬,金庸离开了他的恩师。十年,质本洁来还洁去,金庸还是当年侠气凛然、直笔敢言的金庸。 图片|1950年,《大公报》旗下《新晚报》创刊,查良镛被调到《新晚报》,做了副刊编辑。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杨过学过全真教、古墓派、蛤蟆功、打狗棒等武功,中年独创黯然销魂掌。查大侠亦如是。 从《东南日报》到《大公报》,金庸终成独当一面的侠客。在融汇两段报馆经验后,中年的他创立《明报》,确定了鲜明的立场:“不左不右,绝对中立”。同时,编辑方针要中立客观、公正真实。金庸说道:“报纸不应该歪曲事实,应该讲真话,不好讲的可以不讲。” 《明报》中立敢言是其一,心系民生更是它作为文人报纸的精髓。 图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金庸找到昔日同学沈宝新,两人一起出资,创办了《明报》。 三年困难时期,内地许多人逃往香港,1962年5月达到高潮。香港弹丸之地,承载不了,只能将人堵在深圳的梧桐山一带,他们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一直保持中立的《明报》本不愿报道。但记者们从前方带回来的眼泪,让金庸不能视如不见,即便得罪一些人,他也要真实报道这些苦难。 《明报》开始与其他大报抢新闻,这是金庸第一次勇立江湖潮头。 金庸派遣了所有记者在前线采访、拍摄,甚至每天都送食品给难民,读者也受到感染,连日捐款。其他大报在这场无声硝烟中渐渐失声了,使得《明报》仅5月平均日销量就达到三万份。 图片|1963年,金庸(右)出售《倚天屠龙记》版权,此照片为签约仪式现场。 期间金庸写了篇标题为“火速!救命!”的社评,一下子赢得民心。 ……想到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极盼中共当局派人去救援,也极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如果要问,金庸笔下的侠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图片|1989年金庸在明报大厦办公室。 风云际变-英雄铩羽 但侠,也是需要淬炼的。 1963年,中国有一个“核裤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文人金庸并不十分赞成造核武器,于是大笔一挥,写了一篇社评:“......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众媒体无不觉得核武器对于积弱的中国是一剂强心剂,但金庸看到了国家积贫的一面。他如此敢讲敢言,报业震动了,香港五大报纸群起围攻金庸。各大报纸指责他,“是毒蛇嘴里的玫瑰”,“坏人”,“伪善面孔”,“不是中国人”,但并没指名。 图片|金庸(查良镛)年轻时标致又帅气。 大侠金庸单挑五大报,连日又发了几篇社评,表明自己反对核试验的立场,矛盾的种子因此种下。文革爆发后,香港工人暴乱,金庸发社评表示同情工人,也表明要克制暴力。但这遭到了政治异己的笔讨。报纸上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词语:“汉奸”、“走狗”、“卖国贼”,甚至还有一篇奇怪的文章: 绿村电台《特种狗经》介绍最佳汉奸狗胆豺狼镛是一只反骨阴湿恶狗 而这些所指向的人,便是金庸。但他远没有想到的是,除了这些侮辱,更危险的还在后面。 大时代激烈变幻,“查良镛”登上了暗杀名单。金庸在家收到了一个邮包炸弹,幸好被警察引爆,他只好暂避海外。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明报》大楼经常受到异己捣乱。 在这样的境地里,金庸时常想到自己笔下的英雄,“虽然害怕,但不可卑怯退缩,以致被我书中的英雄们瞧不起。” 图片|邓小平接见金庸 在连续遭到精神侮辱,生命威胁后,他依旧不改初衷:“每一个阶段中,在坚持自己的主张时,都面对沉重的压力,有时甚至成为暗杀目标,生命受到威胁,但是非善恶既已明确,我决不屈服于无理的压力之下。” 时人常感叹,金庸武侠世界里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多么精彩,殊不知,金庸的报业人生亦不输他武侠的江湖。 图片|老年金庸 金庸本人便说过:“写小说是副业,办报纸是主业”。人们记住的是他“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的风月江湖、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铁血英雄、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侠义风骨。 唯独很少有人记住“为国为民,侠肝义胆”的报人查良镛。金庸之所以是金庸,固然因为他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武侠世界,但更多的,也是因为他为时代发出的声音。 倪匡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是的,但我更希望世人记住他是查良镛,而非金庸。

金庸胸襟学识广 曾移民加国获批未成行

■■2014年10月,阿乐(右)回港时,与陶杰(中)及金庸(左)饭局。 受访者提供 星岛日报记者冯瑞熊报道 与金庸共事和相交逾60载的著名专栏作家阿乐(原名王世瑜),对金庸去世感到十分伤心。他表示今年年初返港,往探望金庸时,金庸虽然已不能说话,但透过手指活动仍能与他沟通。他赞扬金庸不单聪敏过人、过目不忘,学识广博外,更有大侠般的胸襟,可以海纳百川,在主理《明报》时,鼓励报社仝人向当时的星岛报业集团董事长胡仙学习。 曾是金庸私人助理及《明报》总编辑的阿乐,周二在他温哥华寓所内接受《星岛日报》记者独家访问时,忆述当年金庸如何破格起用他。他16岁进入《明报》当校对时,不到数天已被金庸破格升为编辑,他说其后金庸创办多份报刊时,都是派他当“开荒牛”,在上世纪60年代时,阿乐更成为金庸的私人助理,因此他对金庸十分熟悉。 ■■与金庸共事及相交逾60年的阿乐,感激金庸给予他很多机会。 冯瑞熊摄   曾建议同事学习胡仙 他说当年在《明报》任职,每天都与金庸及著名作家倪匡共事。他和倪匡对金庸的博学和记忆力,虽然十分佩服,但两人仍想办法去考他。有次他们问金庸,蟑螂的古名是什么?金庸想也不想就答是蜚蠊,阿乐等不信,翻书查证后才知是无讹。阿乐指金庸虽然聪明绝顶,但从不会“弹人”(说人家不好),相反指他拥有广阔胸怀,当年就在《明报》内贴出标语,叫报社仝人向当时的星岛报业集团董事长胡仙学习如何用人处事。 阿乐指金庸不单文才出众,是“天下第一笔”外,办报也是百花齐放,一手创立不同报刊,除《明报》外,更有《明报晚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和《野马》杂志等。办《明报月刊》时,金庸不时会到日本领事馆找资料,又曾重金买下中国共产党创办人之一张国焘撰写之《我的回忆》的中文版权,显示他办报态度十分认真。 ■名人哀悼金庸   移民加国获批 没有成行 阿乐指金庸有三任妻子(现任妻子是林乐怡),育有2子2女,而他最疼爱是大儿子查传侠,查传侠19岁自杀身亡,丧子之痛成为金庸一生中最大憾事。他又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金庸一同申请移民加拿大,当时金庸一申请便得到批准,但金庸担心加国税务太高,最后没有成行,阿乐则在1991年移民加国。 ■■金庸1979年与小他29岁的第三任妻子林乐怡结婚,1989年5月把结婚照赠予温哥华专栏作家阿乐。阿乐提供   移民后,阿乐每年返港,都会往探望金庸夫妇,2014年10月回港,更与另一名专栏作家陶杰和金庸饭局,当时金庸精神很好。阿乐称,近年金庸的健康转差,说话能力大不如前,今年1月回港,他到金庸家去探望他时,金庸已不能说话,但看到他的手指仍在活动,相信是认得出自己。 阿乐称,金庸是“非常之好”,缺点是看不到,也给予他很多机会,令他铭记于心。他向记者说:“不知等多少年才会有这样一个人走出来。”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病逝 加国文学界追忆其人其事

■著名作家金庸 星岛日报记者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笔名金庸的查良镛,晚年罹患肝癌,香港时间30日下午4时半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养和医院病逝,享年94岁。金庸著有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改编成无数电视剧及电影,在华文界有重要文学地位,早年创办《明报》,亦涉足政界。各界对金庸离世深表惋惜及哀痛,认为金庸是本世纪最杰出、最有深度的文化人;与金庸相识逾六十载的倪匡亦慨叹好友离世,认为金庸小说“天下第一”。 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据了解,金庸近两、三年因病入院,需要插喉,30日午安详辞世。内地传媒报道,家人稍后公布丧礼及后事安排,将会举行公众追思会,葬礼不会对外开放。 作家陶杰表示,查良镛晚年罹患肝癌,上周到医院探望他,在床边用上海话向他述说世界时局,当时他的眼睛发亮,全神贯注地听。陶杰指,29日还去医院探看查良镛,他在熟睡,面色很好,但30日收到消息查良镛在午4时半离世,“他走的时候,在默默聆听着一位亲友视像电话对他说话,听着听着,他含笑而逝”。陶杰指形容金庸是中国近300年来最杰出的儒侠,金庸有三点坚持,“有原则、有分寸和有底线”,值得后人敬佩和学习。 金庸曾找倪匡在《明报》副刊代笔写小说,二人友好惺惺相惜。倪匡获悉金庸离世消息后,表示数月前曾经到医院探望金庸,当时金庸不能自行进食,需要插喉。 倪匡更以16个字赞扬其小说:“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写科幻小说的倪匡更大赞金庸聪明,“将金庸头脑保留做研究,之后再放入机器人身上,这个世界永远都有咁聪明的人,可惜现今科技仍未做到”。 新华社当晚报道查良镛逝世消息,赞扬查良镛为香港回归祖国事务殚精竭虑,多次在报刊论述香港的前景,对回归祖国后的香港持乐观态度。新华社指,金庸被喻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被誉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对查良镛辞世深表哀悼,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金庸曾接受《杰出华人系列》访问时表示,如果他死后一、二百年仍有人看他的作品,他便心满意足。 加国文化界 赞誉大文豪 对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去世,居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媒体人、专栏作家及金庸前员工等,周二接受本报访问,追忆金庸其人其事。他们盛赞金庸是“脚踏实地”的“谦谦君子”,是颇有见地的“大文豪”,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作品却可流芳百世。 温哥华专栏作家阿浓,回应金庸离世的消息时表示,“离开”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金庸作品都是传世之作,还可在未来的千百年继续与读者相伴。 ■■阿浓回忆他当教师时,曾与同事争相传阅金庸武侠小说。资料图片   最初接触到金庸作品时,阿浓正在香港教书,每日乘船过海去学校。当时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新晚报》和《商报》连载,他与其他老师成为这些报纸的忠实读者,每天在船上争相传阅载有金庸小说的报纸及单行本。金庸创办自己的报纸后,他们也纷纷转买他的报纸。现在他家中也收藏金庸的全套14部36本小说,每拿出来读都像第一次读的新鲜有趣,每一部都是传世之作。 阿浓说,有些人认为武侠小说不算文学,这其实是一种偏见。金庸小说表面上是武侠小说,骨子里则是爱情小说,这也令金庸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 石贝称前老板没有架子 曾担任金庸中文秘书兼健康版编辑的石贝,于2005年出版《我的老板金庸》,讲述金庸工作的点滴。石贝周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惊闻金庸去世的消息,她计划再把这本书逐章放到她的博客上,供读者在网上阅读。 当年从北京去到香港的石贝,不会说粤语,很多同事都笑她,金庸则是公司内为数不多与她以普通话交谈的人。石贝原姓欧阳,金庸则一直尊称她为“欧阳小姐”。她称金庸是“谦谦君子”,不会因是大老板就有架子。他对工作极为负责,即使报纸销量不错,他亦居安思危作出改革。金庸当时向石贝委以重任,要求她“检查报纸”,与其他几家发行量大的报纸作比较,要求每日写出报告向他汇报,他会以红笔批注,并交予编辑部传阅。 石贝笑称,金庸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却是一个“很抠门(孤寒、吝啬)的老板”。亦舒、林燕妮等专栏作家都曾向他要求加稿费,但他却找各种借口拒绝。他对亦舒说,她不爱花钱,加了稿费也没用;又对林燕妮说,她太爱花钱,加了也会花掉。 ■■香港金庸博物馆,列出金庸作品目录。 本报记者摄   电梯口邀王亭之写专栏 专栏作家王亭之则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金庸因欣赏他所写的随笔,曾亲自登门拜访,谈天说地很久,直到王亭之送他到电梯口时,他才提出邀请王亭之为报纸写专栏。王亭之问他为何不早说,他则表示不想让王亭之有机会拒绝。 王亭之说,人人称呼金庸为“查大侠”,唯有他称呼金庸为“查小侠”,皆因金庸写“降龙十八掌”,王亭之认为最后一掌应改为“缩龙成寸”,这样才有威力,金庸承认其所言极是,王亭之便说金庸不是大侠,只是“小侠”,金庸听了哈哈大笑。 1967年难民潮时期,不少广东人南下香港,热心的香港市民为他们捐出食品和衣物。而当时适逢报业艰难,金庸派记者24小时在赒济难民的地方驻守采访,及时发布新闻,市民都极为关注难民潮消息,报纸也因此热卖。 金庸经常提点报馆的人如何写作,他也曾提点王亭之,写政论时小的问题不要讲,大的问题才讲,这样才有公信力。王亭之称赞金庸非常关心社会、维护香港,金庸认为对香港人有益的就是好事,对香港人有害的事就一定要反对,也非常注重文章的“以民为本”,而不是滥用“民主”这个概念。 ■■金庸(左二)与1960年版粤语片《神雕侠侣》中,饰演杨过的谢贤(左一)和小龙女南红(右二)等合影。资料图片   张无忌:为人谦虚向后辈请教 曾应金庸邀请为报纸撰写专栏的温市媒体人张无忌表示,金庸离世是意料之中,毕竟他已经94岁,晚年又患上肝癌,也算撑过一段时间。他说,金庸是难得一个于在生时就有这么大名声和成就的大文豪,而香港特别的环境也造就了一些人的成功。 张无忌说,上世纪50年代,香港有两个武术流派在澳门打生死擂台,吸引不少媒体趋之若鹜,有电台甚至做即时旁述直播,令收音机销量大增。香港的报馆当时看到这种情形,开始刊登武侠小说以增加销量。金庸所任职《大公报》的姊妹报纸《新晚报》老板,也鼓励金庸尝试写武侠小说,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因而于1955年应运而生。 金庸为人非常谦逊,虽然年龄可以做张无忌的父辈,但却尊称他为“张兄”,还曾经向他虚心请教其小说的问题所在。张无忌当时年轻气盛,当面评论金庸小说中的诗词和对联写得最差,很多都不符合平仄和韵律。当时金庸没说什么,但后来却把所有小说的诗词、章回目录等都修改成对的。 张无忌还称赞金庸是脚踏实地做事情的人。写完《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四部小说之后,金庸除去生活开支还存下八万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当时金庸虽有意创办报纸,并未贸然行之,而是告诉其武侠小说的忠实读者,《射雕英雄传》中人物的后续故事,将会在《神雕侠侣》中交代。1959年,当金庸创办《明报》时,《神雕侠侣》就是创刊时第一篇武侠小说,《明报》也因此取得不俗的销量。 张无忌说,金庸弱在口才,因此他们沟通多通过文字来往。金庸每年除夕喜欢与相近的员工一起玩纸牌,因为他聪明又能忍,有些员工年底出的“双粮”都会被他悉数赢光。(星岛日报记者王学文温哥华报道)

金庸本人希望做段誉,最喜欢和最讨厌笔下的哪些人物?

金庸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香港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去世,享年94岁。金庸生于1924年3月,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据大白新闻了解,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更屡被翻拍电影。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 据香港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去世,享年94岁。据悉,他的代表作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其作品流行的程度,被誉为“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公开资料显示:金庸,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家世系浙江海宁查氏,其家为书香门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1948年移居香港,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 据悉,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更屡被翻拍电影。金庸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间写下15部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联中的14个字,正是他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不在其中的,便是《越女剑》。金庸武侠小说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的欢迎。1972年,《鹿鼎记》连载结束,金庸宣布封笔时,不少读者为之遗憾。 “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 据媒体报道,对于金庸突然离世,很多武侠迷、影迷表示难以接受:“金庸也去世了,这个月有点伤悲”、 “这个月到底怎么了,好多大事,一个时代真的要结束了,文坛巨匠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还有网友表示,“一个时代的结束啊,我想您应该去找您的武侠梦了,感谢您带给我们的欢乐”、“如果是真的,悲伤到极点,我的童年在10月终结了,从李咏到金庸,头皮发麻,从此,祝安好”、“一代大师的陨落,江湖中依旧有你的传说!老先生一路走好!”。 据悉,虽然因创作出许多豪气万丈的大侠形象而被称为“查大侠”,但是金庸却觉得这个称谓实在过誉:“如果在我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我做,我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此前,金庸也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自己有空的时候,坐车、坐飞机的时候就会胡思乱想,想如果自己是侠客、大侠,会怎么样。在多部代表作的男主角中,金庸本人最喜欢令狐冲,同时也喜欢乔峰,非常不喜欢韦小宝,“见到这种人要远而避之”。 此外,他还曾表示:“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成都商报、央视等】 来源:网易-大白新闻

两年前今日 金庸梦中情人夏梦去世 曾是王语嫣、小龙女原型

夏梦 多么希望这依然是一场虚惊!“被死亡”5次的金庸先生,在2018年深秋,再次传来了的仙逝的坏消息!封面新闻记者多次拨打金庸先生儿子查传绸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河出版社媒体联系人和办公电话一直也无人接听。作家祝勇在朋友圈说,“作家香港陶杰先生对我说,金庸先生快不行了,没想到这么快。”   网络出现了清一色的刷屏,以及怀念金庸,回忆自己武侠阅读时光的狂潮。“我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读金庸小说的,读的第一本是《连城诀》,因为在同学抱来的一大摞金庸全集里,它比较薄。但读完后很后悔第一本读它,因为它实在是太灰暗了。多年之后,我又很庆幸第一本读它,因为它让我很早就懂得,人性光芒的难得与可贵。”“以前通宵通宵读金庸的书,另一个是古龙。影响太深!”     有位令人唏嘘感慨的是,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仙逝是在2016年10月30号。两年后的10月30日,大侠与夏梦的忌日都一样,也许冥冥之中也印证一种别样的深情吧。   夏梦原名杨濛,1933年2月16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是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首席女演员。   1957年,金庸化名“林欢”,为长城写剧本。由此认识夏梦。金庸为夏梦量身制作的古装片《绝代佳人》大获好评,并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荣誉奖。金庸难得的一次当导演,就是夏梦主演的戏曲电影《王老虎抢亲》,这部电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掀起了中国戏曲电影的热潮。金庸曾说:“西施长什么样不知道,不过她至少要有夏梦之姿,才算名不虚传。”据说金庸小说中的王语嫣、小龙女等美人的原型都来自夏梦。 金庸与夏梦     夏梦主演过38部电影,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公司的当家头牌。1967年,夏梦在最美丽的年华告别银幕,移居海外。她是后来许多香港明星心目中的“大明星”。2014年是夏梦从影65周年,这位生于上海的“明星中的明星”回到上海,和老友影迷共同庆祝。2014年11月15日,夏梦还在淮海路的三联书店举办了画册的签售会。11月16日,夏梦在电影博物馆举行了影迷见面会,比夏梦还大10岁的秦怡也作为“影迷”来为她祝贺。2016年10月30日夏梦去世,享年83岁。 来源:封面新闻 新浪娱乐 综合报道

金庸今天九十四了,细数他书中四种女人的爱情观

作者:刘启豪   视觉设计:杜佳亮   “杨不悔留在武当山服侍殷梨亭。当时男女之防虽严,但他们武林中人,也不去理会这些小节。”粗看完金庸全集后,这句话一直萦绕着我,好像是《红楼梦》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一回里,宝钗笑道“‘又要照着这个慢慢的画’,这落后一句最妙。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是淡的,回想却有滋味。”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但他们武林中人,也不去理会这些小节”,这一句话语气入神,写得极妙,虽然平淡冲和,却隐隐道出武林人之所以为武林人的诉求与自我实现。没有庙堂便没有江湖,然江湖也不是庙堂在社会意义上的绝对对立,只是普通人寻求自我的地方。想来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侠?”“江湖究竟在哪里?”这种非造物主不能答的天问原是百万字巨著也无法尽叙的。人生境遇致使各人对抽象概念体会不同,也只有落到实处的淡然细节,于武林画卷上只得幽微一角,却已得江湖之意的神髓。   作为武侠世界的泰山北斗,金庸用一支笔杆创造了众多引人入胜,姿态各异的女性角色,而她们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熟读武侠的男男女女,给他们的爱情提供参考和模板。在性别权益争论愈发激烈的今天,研究这些角色的超越性和局限仍有着很高的现实意义。   妇女节之后,金庸生辰之前,我们想谈一谈他的武林中女性角色的爱情观。   “大理段家有六脉神剑,你打死了他们镇南王,他们岂肯干休?大哥,那《易筋经》上的字,咱们又不识得……”,很长一段时间,我独自一人时,阿朱死前的场景会毫无征兆地跳进脑海,我想象着她凄惨无力地倒在萧峰怀里,殷红的鲜血顺着嘴角流下,将半扇白衣染红,一个人怀着对情人的爱竟然能如此慷慨勇敢地赴死,每次都禁不住热泪盈眶。直到有一天,我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将阿朱和《三体》里的庄颜相比,才一下晃过神来,是我把期待被爱的自己想象成了萧峰。   大侠萧峰是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苦孩子,乔三槐夫妇始终像客人一样对待他,七岁杀医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他性格背后凶狠血腥的一面,一方面也道出他从小就不得不面临家庭中支柱角色缺失的事实(想一想身为父亲的乔三槐要多懦弱才会让一个七岁的孩子愤怒到杀人的程度)。萧峰的前半生完全是孤独的,而且是那种明明身处于人群之中,却又疏离于世界的孤独,在家里他是客人,在少林寺他是俗家弟子,教他武功的玄苦自然深知他的契丹人身份,也就不难想象萧峰会如何被区别对待。   乔峰双手抱头,说道:“那也不单因为他踢我妈妈,还因他累得我受了冤枉。妈妈那四钱银子,定是在大夫家中拉拉扯扯之时掉在地下了。我……我生平最受不得给人冤枉。”   可是,便在这一日之中,他身遭三桩奇冤。自己是不是契丹人,还无法知晓,但乔三槐夫妇和玄苦大师,却明明不是他下手杀的,然而杀父、杀母、杀师这三件大罪的罪名,却都安在他的头上。到底凶手是谁?如此陷害他的是谁?   便在这时,又想到了另一件事:“为什么爹爹妈妈都说,我跟着他们是委屈了我?父母穷,儿子自然也穷,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只怕我的确不是他们亲生儿子,是旁人寄养在他们那里的。想必交托寄养之人身分甚高,因此爹爹妈妈待我十分客气,不但客气,简直是敬重。那寄养我的人是谁?多半便是汪帮主了。”他父母待他,全不同寻常父母对待亲儿,以他生性之精明,照理早该察觉,然而从小便是如此,习以为常,再精明的人也不会去细想,只道他父母特别温和慈祥而已。此刻想来,只觉事事都证实自己是契丹夷种。   加入丐帮后,酒和朋友成了他最大的安慰。在丐帮中大放光彩是他用集体认同缓解孤独感的过程,不过他很快跨过了这个阶段,一旦一个人把侠义之道内化为行为准则,孤独对他就不再是煎熬,而是甘之如饴的宿命。当然,他的一生始终被侠义二字所裹挟,杀死阿朱的,并不是康敏的谎言,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爱情,而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侠义信条。   参透了种族界限的萧峰最终在这个问题上失去理智,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质疑(为什么不再多谈谈?为什么不能等一段时间再报仇?)都是对他大侠身份和人生原则的亵渎。根深蒂固的仁义道德把萧峰变成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的孪生兄弟,即使他们已经不再想“荣誉谋杀”,千万个亲朋好友死死攥住他们的手,将刀架在了受害者脖子上。   萧峰不觉得自己的信仰需要改变,观众不觉得他需要改变,阿朱不觉得他能够改变。换句话说,阿朱死于对萧峰的顺从。对于男人,阿朱是天底下最理想的妻子,对于女人,阿朱是天底下最恐怖的噩梦。   小昭是未长大的阿朱。她始终认定自己的婢女身份,张无忌是唯一珍视她,信任她的人,让她第一次在人生中体会到了爱和尊重,于是感激之情变成了爱情。   小昭的美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她身负上乘武学和领导力但从不张扬,美貌动人又刻意扮丑,简而言之,对自己的美毫不自知;其二和阿朱一样,是顺从,这种顺从的表现方式是对张无忌的绝对信任,不管他做什么,我都绝无异议,不管他喜不喜欢其他女人,我都始终爱他。   阿朱和小昭的角色设定,背后是从小得到的爱很少,不知道如何去爱,在爱情中不愿意付出的男性对于爱情的单方面想象。面临事业与家庭矛盾,两性生活或寡淡无味,或冲突不断的他们为自己创造出了这样的女神,她疯狂地爱着自己,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舍弃,但出于崇高的原因和自己天人永隔。不能在一起是这段想象中最美妙的地方,因为他们深知即使真的存在这样一个理想女性愿意和自己结合,自己也过不好“在那之后”的生活。   所以小昭用献身来报恩,不是以身相许,而是用一种更加高级的方式死去。她用自由换了主角的性命,终生怀着对他的爱保持圣洁,让情人的一辈子都被这弘白月光照亮,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电视剧和人们的想象中,阿朱在死前穿的一定是白衣。   贾静雯和章子怡在表演风格上差别不小,但是赵敏和玉蛟龙两个角色却有很大的相通之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便对她们进行比较。   智计:赵敏起初对张无忌好奇,初见面时动静就极大,在绿柳山庄用妙计下毒瞒过熟读毒经的主角,暗地里更是早已在张无忌于光明顶为明教解围后就掳去了六大派高手,不仅心智之高异于常人,而且不讲江湖道义,心地十分毒辣。   玉娇龙在贝勒府初遇俞秀莲,吐露结婚前自我遭受束缚的困扰,态度不可说不真诚。但晚上立马一身夜行衣来偷剑,打起架来也丝毫不含糊。   矛盾:卧虎藏龙现实主义背景更浓,玉娇龙的父母是她最直接的枷锁,她负剑闯江湖,对他们也全然没有留恋和担心。赵敏得益于自己的蒙古人身份,可以从中原礼教中脱身,但最终还是要面对和父亲哥哥的决裂(实际上是不得不表明政治立场),之后也很快从被迫离开原生家庭的痛苦中走了出来。   追求:两位女性的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玉娇龙走天下,为了抒发自我,实际上就是为了好玩,亲情爱情对她来说都可有可无。虽然在大漠中爱上罗小虎并和他立下约定,但那时她举家在伊犁,罗小虎对她,意味着一片前所未知的自由天地。   来到北京和李慕白俞秀莲交手后,她一方面发现北京看起来死气沉沉实际上卧虎藏龙,比鸟不拉屎的大漠好玩程度高了不止几个量级,同时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武功在江湖上的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的师父二流高手玉面狐狸),情状就好比一个守望先锋前500玩家时而高端局上险象环生,时而在低分段畅游鱼塘,要她回去单机war3,虽然那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回忆但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毕竟人还是要move on所以萨尔吉安娜我们有缘再见了。之后罗小虎来北京找她,果断被拒后又大闹闹市街抢新娘,样子既不快也不帅,可以说狼狈至极,蛟龙就更是不放在心上,走得越远越好了。   自我实现:赵敏在一开始和各门派周旋,或许是出于对中原武林的好奇,或许是对蛮子结党的不屑,也或许是有心要觅一个豪杰良婿,但综合起来,目的其实和玉娇龙相差不大,但赵敏毕竟不是主角,把江湖闹了个遍之后江湖还是不能围着她转,和张无忌几次照面之后,爱情诉求成了最高诉求,行事就收敛了很多,道德层面也从女魔头倾斜向了教主的小棉袄。   玉娇龙之痛又恰恰在于她正是主角,而她的武功又已经是第一流的程度,碧眼狐狸和李慕白同归于尽,俞秀莲心灰意冷,这个江湖游戏她又走到了单机的地步,同级别的玩家一走,余下的菜鸡玩家对她而言如同野怪。审视前情,九转紫阴针虽然不是她放的,但是世事盘根错节,武林第一人李慕白终究是因她而死,蛟龙反思后的心情和张翠山自刎时相若,唯有自裁以谢罪,她也意识到江湖这个游戏玩到尽头,又很不好玩,武当山上凌虚一跃,成了她唯一的结局。   相比玉娇龙,赵敏要幸运很多。她捅出的篓子实际上很大很大,万安寺囚禁六大派,杀了空性,伤了张三丰,人人恨她入骨。张无忌罩着她,什么都往明教身上揽,最后也捉襟见肘,十分吃力。少林寺里明教群豪解救谢逊,和空闻空智对峙时,如果不是杨逍灵机一动,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解的地步。金庸毕竟厚待赵敏,同时给了她美貌,家世资源以及极高的政治才能,她温婉动人起来,要比玉娇龙可怜可爱多了。   空智冷笑道:“百万之众便怎地?莫非要将少林寺踏为平地?魔教辱我少林,原非自今日始。我们失手被擒,囚于万安寺中,只能怪自己粗心大意,自来邪正不两立,那也没有甚么。你们来到我少林寺,在十六尊罗汉像的背上刻了十六个大字,嘿嘿,‘先诛少林,再灭武当,惟我明教,武林称王!’好威风,好煞气!”   这十六个字,乃是当日赵敏手下武士将少林僧众擒去之后,以利刃刻在十六尊罗汉的背上。范遥一待众人出寺,便即飞身回到罗汉堂中,将十六尊罗汉像移转,仍是背心向壁,以免赵敏嫁祸于明教的阴谋得逞。后来杨逍等发觉,看过后仍将罗汉像移正,没料想还是给少林僧众知悉了。张无忌口才不佳,又想到这是赵敏胡闹,内心有愧,不禁无言可答。   杨逍却道:“空智大师的话,可让我们不懂了。敝教张教主是武当弟子张五侠的公子,江湖上尽人皆知。我们就算再狂妄万倍,也决不敢辱及教主的先人。张教主自己,又怎会刻甚么‘再灭武当’的字样?方丈大师与空智大师乃有德高僧,岂能于其中这小小道理也不明白?在下相信决无其事。”这几句话振振有辞,立时令空智为之语塞。   不过要说赵敏的结局绝对意义上好于玉娇龙,似乎又过于武断。张无忌武功虽高,性格却软弱,钟情的四个女子,最后虽然承认爱赵敏多一些,可金庸自己都坦言,写到后来,他也不清楚主角到底爱哪一个。赵敏在乱世中和张无忌经历了最好的江湖,可若把决定权交给玉娇龙,恐怕她见到左右为难,模棱两可的张无忌,绿柳山庄中就一剑刺死了他,赵敏对这样一个人念念不忘,她自然不会引为知己,对她而言,恐怕还是要冷笑一声,带着天生的高傲与倔强飞下山崖。   神雕结尾,杨过朗声说道“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为一代传奇画上句号,却仍旧留下一个哀伤动人的音符。倚天屠龙记未问世前,不知道有多少追求爱情而不得的男女将自己代入郭襄而大洒泪花。郭襄感情上自我放弃,才智和精力让她在事业上大获成功,直到我们在倚天的后半段,看到她成为渺远的传说,给自己的徒弟起名“风陵师太”,才意识到,当时的音符已被谱进如泣如诉的乐章,一直在金庸的世界里回荡着。   郭襄,瑛姑和杨不悔三人,跟其他的少女角色一样,在自己的爱情故事中以情窦初开,天真无邪的姿态进入情节,很快遇到唯一的心上人,从此便矢志不忘。将她们和其他角色区别开的,是她们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人生时表现出的罕见的主动性。心灰意冷的杨过和古怪的周伯通在郭襄和瑛姑的故事中皆处于被动地位,杨过本来天性风流,遇到郭襄时却早已和小龙女定情,且又倍受相思煎熬之苦,对于郭襄自然流露出的好感,他便以冷静克制的态度对应,之后用玛丽苏到极点的安排给郭襄祝寿,让郭襄情难自抑,其实是他不安分的本性作怪。   恋情中的周伯通在遇到外界压力后,立刻逃之夭夭,他选择武学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因为他既不懂礼教,更不懂爱情。瑛姑于他是伊甸园的蛇,引诱他尝到苹果的滋味后立刻使他陷入自己不可理解的原罪中。男主角这么早早下场,瑛姑修炼武艺,学习算数,设毒计报仇,一直在演独角戏。对数学后发的痴迷赋予了她一种非常现代的学者气质,不同于黄钟公这样以收藏天下珍品为乐的上层阶级雅痞,她在各个方面都更接近一个真正的隐士。   凭着自己汹涌不息的执着,瑛姑用灰头土脸的姿态把自己活成了最真的女性。   郭靖跟他越说越不对头,只有空自着急。周伯通道:“当年我若不是失了童子之身,不能练师兄的几门厉害功夫,黄老邪又怎能囚禁我在这鬼岛之上?你瞧,你还只是想想老婆,已就分了心,今日的功夫是必定练不好的了。   若是真的娶了黄老邪的闺女,唉,可惜啦可惜!想当年,我只不过……唉,那也不用说了,总而言之,若是有女人缠上了你,你练不好武功,固然不好,还要对不起朋友,得罪了师哥,而且你自是忘不了她,不知道她现今……总而言之,女人的面是见不得的,她身子更加碰不得,你教她点穴功夫,让她抚摸你周身穴道,那便上了大当……要娶她为妻,更是万万不可……”   “苦恋情人无果,若许年后,他见到她留下的女儿,一瞬间恍若雷击,立马不由自主地再次陷入了爱情。”   殷梨亭和杨不悔这一对雷点非常大,也因此让我们看到打破常规的人物塑造对小说会有怎样起死回生的效果。殷梨亭武功虽高,性格却软弱,遇挫时常哭鼻子,全无一点大侠风范。他对于不悔的移情是合理且真挚的,并不是像网文中的男主角因为曾经在一个女人身上失败,成功后便要征服所有和她相像的女人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不管自己在接触后是不是真的爱她,也不在乎自己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手段。   不悔真心地爱着殷梨亭,因为“他后来清醒了,瞧着我的时候,眼光和神气一模一样”,她知道母亲不会成为她的敌人。殷梨亭只会用眼神和暗示表达依恋,因此不悔先表明心迹。情理上他们亏欠张无忌,也由不悔站出来向他解释。她在自己的爱情关系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换作任何一位女性角色,这段感情都将无疾而终。   杨不悔道:“我的脾气很执拗,殷六叔是我第一个喜欢的糖人儿,我再也不喜欢第二个了。无忌哥哥,有时我自己一个儿想想,你待我这么好,几次救了我的性命,我……我该当侍奉你一辈子才是。然而我总当你是我的亲哥哥一样,我心底里亲你敬你,可是对他啊,我是说不出的可怜,说不出的喜欢。他年纪大了我一倍还多,又是我的长辈,多半人家会笑话我,爹爹又是他的死对头,我…我知道不成的……可是不管怎样,我总是跟你说了。   不悔的形象不算复杂,但胜在完全自发的赤诚和鲜活,有可贵的超越性。听到容祖儿《搜神记》里的“只要敢远飞,亦能自创我的搜神记”时,我总会想象真实的生活中有多少不悔这样的女孩子,并从这幻想中得到安慰。   众多女性角色中,要数康敏的性经历最为丰富,她对于色即是空的色字也最为执着。金庸书中挣脱道德伦理束缚的女性不多,但个个不同凡响,李莫愁,童姥,李秋水,每一个都心狠手辣,坐拥珍贵武学资源。康敏手无缚鸡之力,却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童姥三位角色的叛逆都来自于对爱情求之不得的愤怒,得不到爱人,对爱情本身的执念成了她们杀人如麻,纵横江湖的潜在动力,她们得到江湖地位后在感情境界上却没有像现实世界中的女性因为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而获得新的体悟,反而嗔痴心更重,最终也命丧于此。   康敏和她们不同,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倾心过任何一个男人,她仿佛是自恋的水仙花少年,武林豪侠的双眼是她沉醉于自己美貌的镜子。乔峰为丐帮所弃,从策划到推动,万千长老的功劳不及她一个,不管是要利用社会对女性弱势地位的固有观念,还是要用性和美貌来交换,一旦她拿定主意,乔峰不毁,她就誓不罢休。   女中诸葛阿朱和她交锋,一个回合就酿下大祸。没有性经历的她万万没想到这个身处悲剧中心的刚烈女子会有那么多豪侠情夫,更没有意识到这种想当然的忽略会导致怎样恐怖的恶果。   连锁的逻辑反应(遇段正淳,母亲和阿紫)像定时发作的毒药一样,阿朱几乎是拱手把自己的性命送到了康敏手里。   而康敏的资本呢,道学家至色鬼,没有一个逃出她撒下的网,乔峰天性不近女色(水浒写法),和灵魂伴侣阿朱都严守礼法,却在目睹她和段正淳调情时不由自主地为声色所迷。这一切的缘由,只因为她认为乔峰在武林大会上否定了她的吸引力。   马夫人微微一笑,站起身来,慢慢打开了绑着头发的白头绳,长发直垂到腰间,柔丝如漆。她拿起一只黄杨木的梳子,慢慢梳着长发,忽然回头一笑,脸色娇媚无限,说道:“段郎,你来抱我!”声音柔腻之极。   萧峰虽对这妇人心下厌憎,烛光下见到她的眼波,听到她“你来抱我”这四个字,也不自禁的怦然心动。   可惜的是康敏至死也不知自己的甜言媚语最终还是征服了乔峰,比起其他男人的猥亵和谄媚,那不由自主的荷尔蒙反应对她无疑是更高级的赞美。   除了美貌这一点,王语嫣(没有自我)的一切几乎都是康敏的反面,她也是金庸的作品里除了香香公主外最不可爱的女性角色。她不通世故,胆小懦弱,在感情上痴恋表哥,很大可能是常年生活在性情古怪的母亲的阴影下,对接触到的第一个男子产生的过分依赖。   对于慕容复的冷酷,阴险和薄情,她选择紧闭双眼,没有一丝属于自己的看待事物的原则。“枯井底,污泥处”虽然让人拍案大喊“Finally!”,回想起来却不是滋味,假如没有因易筋经而生的那一推,王语嫣仍旧不能正确认识慕容复,这也就意味着,段誉对她的追求能否成功并不在于段誉如何打动她,而在于慕容复是否决定放弃。现实中就很难想象像段誉这样背景好,才学高,完全符合水浒王婆嘴里龙门快婿五项标准的卡萨诺瓦,会察觉不到令白莲花对自己的感情产生变化的本质原因。   男性在爱情面前坚持原则是伟大的体现,女性的原则却常常因为爱情而牺牲,这恐怕是金庸心中最根本的刻板性别观。穆念慈身为爱国的有识之士,却无法下定决心离开杨康,这在正面的男性角色身上几乎无法想象,比如赵敏如果不和父亲决裂,张无忌就绝不可能不违心地和她相爱。   郭靖在黄蓉和华筝之间犹豫不决,最后也并不是对她的爱胜过了自己守信的原则。大汗攻打大宋之势在所难免,华筝间接害死了自己的母亲,恰恰是政治原则推了他一把,否则我们仍不知道他最终会选择谁做妻子。   美当然是万能的,但单纯的美貌却不是,否则照片将成为最完美的伴侣。段誉和无崖子爱上同一座雕像,不把一干伶俐通透的女性放在眼里,终生为其神伤,恰恰说明再优秀的人也要体验先于想象,时刻反思自己的爱情观,避免走入死角。   王语嫣仅仅比画像和雕塑可爱那么一点点,因为她是三维的投影,有着表情和温度。有一天,未来科技会造出感官上与人类毫无区别,从内到外立体到无以复加的机器人,并为其配置定制的标签化性格AI,人类的感情和性不再需要第二者的参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腾讯文化

金庸: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吞并中国?

1 大家希望听我讲小说,其实写小说并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喜欢看也就过去了。我对历史倒是有点兴趣。 今天我想简单地讲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民族如此长期地、不断地发展壮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规律? 这几年我常在英国牛津大学,对英国文学、英国历史和中国历史很有兴趣。大家都知道,英国对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他写了一部很长很长的《历史研究》。 他在这部书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说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历史进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现在仍真正兴旺发达的文明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欧美文明,一个是东方的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则又是世界唯一的。 2 虽然古代有的文明历史比中国早,有的文明范围比中国大,如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但这些文明却因遇到外力的打击,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渐衰退、消亡了。 汤因比说:一种文明总会遇到外来的挑战,如果该文明能很好地应付这个挑战,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挑战,就会衰退,甚至消亡。 这里也有多种情况:一种是遇到强大外族的打击,整个民族被杀光杀尽,消灭了;一种是民族内部长期僵化,没有改革,没有进化,像活的木乃伊,结果衰落了;有的则因自己的腐化而垮台;还有一种就是分裂,国家的内战不休。 我们的国歌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在抗战前后写的,它表示了一种忧患意识。那时候我国遭受外族敌人的侵略,处境确实非常危险。 就我看来,我国历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险时期有七个: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西南北受到外族进攻;第二是秦汉时期匈奴的进攻,时间长达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晋时鲜卑等五胡的进犯,时间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时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时间约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时间大概也是400年;第六是元、明、清时期蒙古、满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我们的民族先是统一强盛,后来慢慢腐化,组织力量衰退。此时如果出现一些改革,那么就会中兴。如果改革失败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敌人就会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时候,我们民族有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们民族的转机。以上所讲的我们民族七次大的危机,又都是七次大的转机。 历史上常常是外族人来了之后,我们华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们华夏民族就壮大起来,统一起来。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来了,我们民族再融合,又壮大,如此循环往复。 其他国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赢,要是打不赢,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会垮台。我们中华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时,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况也很多,但却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们又很开放,在文化上同它们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变成一个民族,我们的民族从此又壮大起来。 其中第一个原因是我国一开始就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高、技术比较先进,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发展文化;第二个原因是从西周开始,我们已有了一个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后世讲到中国封建社会,总认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缚人的思想,很束缚人的行为,那当然是对的。 4 其实这种宗法制度也有它的历史作用,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本来很强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们民族从西周开始,虽然自己内部斗争也不断有,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世袭制度,即父亲死了,嫡长子继位,这是当时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制度。一个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会就会很稳定,内部斗争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民族强盛的重要环节。 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对外族是很开放的。从历史上看,中国很长很长的时候是外族统治的,如北魏。其实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数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鲜卑人。 有一个情况不知各位想到没有,我的小说中写过一个人叫“独孤求败”,独孤求败很骄傲,他一生与人比剑比武从没有输过,所以他改个名叫求败,希望失败一次,但却总没有败过。这个“独孤”就是鲜卑人。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是鲜卑人,就姓独孤。“鲜卑”这两个字,有些学者说“西伯利亚”就是“鲜卑利亚”,鲜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亚那一带。但这不是很一致的意见。 北周的时候,有个大将军叫独孤信,他有很多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皇帝,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唐高祖的父亲,第七个女儿嫁给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炀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则应叫隋炀帝为表叔。他们都有鲜卑的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妈妈姓窦。唐太宗的皇后姓长孙,长孙和窦都是鲜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鲜卑人。 据《唐史》记载,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鲜卑人。那时候说“胡人”就像我们现在说“洋人”一样,没有歧视的意思。 在唐朝,有二十三个外国人当“国务院总理”,可见唐朝对外国人一点也不歧视。 再说汉朝,汉武帝与匈奴交战,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个匈奴王子叫金日蝉,在汉朝做官,很受汉武帝重用。汉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给了两个人,一个是霍光,一个就是金日蝉。由此可见,我们民族壮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开放。 5 中国人不太擅长打仗,与外国人打仗时,输的多,赢的少。但是我们有耐力,这次打不赢没关系,我们长期跟你干,打到后来,外国人会分裂的。 匈奴人很厉害,我们打他不过。汉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围困,没法脱身。他的手下便献了一条妙计,去向匈奴皇后说,汉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汉朝皇帝抓来,把汉人打垮了,俘虏了大批汉人中的漂亮女人,你这个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中了这个诡计,影响匈奴首领,便退兵了。 匈奴后来分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则向西走,一部分到了法国,一部分到了西班牙,一部分到了英国,以至灭亡了整个西罗马帝国。 西方历史中的匈人是否匈奴人?史家意见不一致,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国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却把整个欧洲打垮了。隋唐时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们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华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则向西行,来到了土耳其。后来土耳其把东罗马帝国打垮了,把整个君士坦丁堡占了下来,直到现在。 所以我们不要一提起历史就认为我们民族不行,其实我们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纪以后的三四百年的事情。 最近我在牛津大学的一次聚餐会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东亚经济的学者,他和我谈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时说,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才慢慢被英国赶上去。而国民总收入却是到了1820年才给英国超过。中国国力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 那位学者对中国经济前途非常乐观,他说大概到2020年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收入又会是全世界第一,并能长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后的四五十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赶得上。我听了之后很兴奋,问他是否有数据?他列举了很多统计数字。他是专家,不会随口乱说。我觉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6 实际上我们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是很先进的,到宋朝尤其先进,大大超过了欧洲。那时我们的科技发明,欧洲是远远赶不上的。如造纸、印刷、火药、罗盘等在宋朝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 现在大家用的钞票也是中国发明的,在宋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那时我们的金融制度相当先进,货币的运用相当成熟。 那么欧洲人什么时候才开始转机呢?应该说是到了中国的明朝,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落后了。 我想其中原因,一个是政治上的专制,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很严,一点也不自由开放,动不动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吓得人们不敢乱说乱动,全部权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里。 另一个原因就是明朝对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异想天开,实行所谓海禁,把航海的船只全部烧掉,以为如此一来就能断绝与倭寇的来往,饿死倭寇。这是对日本完全不了解。这种愚蠢的禁令,当然是永乐皇帝时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事情了。 明朝一实行锁国政策,整个国力便开始衰退。与此同时,西方科学却开始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了。 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纪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权威,反对神权控制,就在这个时候,我国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个很无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干了许多荒淫无耻的勾当。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国是很富庶的,到了宋朝、元朝也还可以,那时候科学发达、交通方便、对外开放。而欧洲正是封闭的时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学术思想不自由。你如说地球围绕太阳转,他便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闭的。 到了十六世纪,欧洲自由开放了,科学发明开始了,可是中国反而长期封锁起来了。这是最大的历史教训。 7 今天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大家明确两个观念,那就是改革和开放。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改革和开放。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内部要积极进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难,改革成功了,我们的民族就会中兴。同时我们还要对外开放,这点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我们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强大,外来的武力或外来的文化我们都不害怕。 另有一个重要观念,今天没有时间详谈。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我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 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上面我讲到的那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初期写《历史研究》这部大著作的时候,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到他快去世的时候,他得出一个结论: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 他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 现在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地球就这样大了,无止境地追求、扩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国的哲学,要平衡、要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要相互协作,避免战争。 由于科学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今后的世界大战将不可思议。一些疯狂的人也许执意要打核战争,殊不知道这种战争的结局将是人类的同归于尽。这可能性不能说没有,我所接触到的西方学者目前对打核战争都不太担心,他们最担心的是三个问题:第一是自然资源不断地被浪费;第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这三个问题将关系到人类的前途。 所以,现在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国,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心理状态可能是解决整个人类问题的关键。 十九世纪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伦敦,二十世纪初转到了纽约,到了战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则转到了东京,而二十一世纪肯定要转到中国。至于这个中心是中国的北京还是上海,其实在北京或在上海都不是问题,只要是在中国就很好!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