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19:35:2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健康知识

预防肾病8大方法 降低你染病风险

【加拿大都市网】肾病是隐形杀手,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病征,但严重时却往往对生活质素造成极大影响,幸好有不少方法,都能减低患上肾病的风险,乘着3月10日是世界肾脏日,就推荐多条“肾防”法则: 1. 勤做运动 由于过重和高血压是患上慢性肾病的因素,所以维持理想体重及血压尤其重要,透过步行、跑步及骑单车等健康运动,都是有效的方法。 2. 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有助维持体重及减低高血压,除可减低患上慢性肾病的机会,也可避免出现糖尿病或心脏病。特别要留意是饮食中应减少摄入盐分,每天只进食约五至六克盐,有助降低钠摄取量,而减少外出用餐及以新鲜食材自煮,都是控制盐分摄取的办法。 3. 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诱发肾病的原因,因此中年人士及长者,应在日常身体检查中进行血糖测试,如定期抽血及验小便,都可监测血糖状况,减慢对肾脏的损害。 4. 监测血压 高血压也是引发肾脏毛病的成因,所以最好经常量度血压,如血压持续维持高水平,便要改善生活方式及使用药物治疗。 5. 充足水份 充足水份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关键,一般人平日建议的正常水份摄取量是八杯水,但如进行运动,或是因天气、健康状况、怀孕及喂哺母乳等情况,便可能要多加饮水调节。 6. 戒烟 吸烟除会影响血液流向肾脏,降低肾功能的正常运作,亦会大大增加患上肾癌的风险,所以应尽量戒烟或避免吸烟。 7. 小心服药 经常服用非类固醇消炎药和止痛药,都会影响肾功能,而肾病患者及肾功能差较差的人士,服用少量此类非处方药物更会伤肾,所以应尽量减少,如要服用也可向医生或药剂师寻求意见。 8. 留意病史 如果个人属于肥胖过重,或是曾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甚至家族中有肾病病史,便得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及肾脏功能,也应多作身体检查。

当年使用含铅汽油 使现在一半美国人智商降低

【加拿大都市网】1923年,为了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人们开始在汽油中添加铅。然而,汽车健康是以我们自己的健康和福祉为代价的。 一项新的研究计算出,儿童时期暴露于含铅气体的汽车尾气,从今天活着的超过1.7亿美国人(约占美国人口的一半)中窃取了8.24亿智商点。 杜克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候选人Aaron Reuben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同事的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之前出生的美国人现在可能面临更大的与铅相关的健康问题,例如大脑过早老化。1996 年,美国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但研究人员表示,任何在那个时代结束之前出生的人,尤其是在 1960年代和1970 年代处于使用高峰期的人,儿童时期的铅暴露量都相当高。 铅具有神经毒性,进入人体后会侵蚀脑细胞。因此,健康专家说,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安全的暴露水平。幼儿特别容易受到铅损害大脑发育和降低认知能力的影响。 铅侵入血液的一种主要途径是通过汽车尾气。 研究人员对结果感到震惊。 截至2015年,超过1.7亿美国人(超过美国人口的一半)在儿童时期血液中的铅含量在临床上令人担忧,这可能导致智商降低,并使他们面临更高的其他长期健康损害风险,例如大脑体积缩小、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增加以及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增加。 含铅汽油消费量在1960年代初期迅速上升,并在 1970 年代达到顶峰。结果,Reuben 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基本上这两个十年出生的每个人都几乎肯定接触过汽车尾气中有害的铅含量。 更令人吃惊的是铅对智力的影响:儿童时期的铅暴露可能使美国的累积智商得分降低了约8.24亿分——平均每人近3分。研究人员计算出,在最坏的情况下,出生于1960年代中后期的人可能会失去多达6个智商点,而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最高的组别,是目前引发临床关注的最低水平的8倍,所以情况更糟,平均可能会失去7以上的智商点。 这些智商损失,平均到个人身上看起来可以忽略不计,但作者指出,这些变化足以使认知能力低于平均水平(智商得分低于85)的人被归类为智力障碍(智商得分低于70) 。 下一步将是检查过去铅暴露对老年人大脑健康的长期影响,基于之前的发现,即儿童期铅暴露高的成年人可能会加速大脑老化。 “我们中的数百万人都有铅暴露的历史,这不像你出了车祸,骨折愈合了,然后你就没事了。” (煎蛋majer,图片来源pixabay)

吃黑巧克力能减肥?其实是一场大骗局!

【加拿大都市网】“吃黑巧克力能减肥”这个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吧! 有多少减肥的小伙伴为了让自己更苗条,强忍着纯黑巧克力的苦涩每天都在吃,指望着靠吃它瘦一点,再瘦一点。甚至有很多卖巧克力的商家,还以此为卖点来销售巧克力产品。 其实,真的没必要吃这个“苦”,因为“吃黑巧克力能减肥”这本身就是个骗局。关于巧克力有两个传言,一个是能“减肥”,一个是能“开心”,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吃黑巧克力能减肥? 不能!还可能越吃越胖…… 其实,关于吃黑巧克力能减肥这件事只是一个并不严谨的传言而已。这项研究来自于一位德国的Johannes Bohannon博士,它并不是该方面领域的专家,而是细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博士。一篇国外的文章中写到了他对“吃黑巧克力减肥”这件事情的综述。 参与这项研究的受试人群仅有5男11女,年龄在19至67岁之间,并且都是花钱请来的。样本量很小,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很大,并且实验过程也不严谨,存在节食。 后期花钱跳过了同行评审。此文一经报道,多个媒体相继发布,也就传开了。 即便咱们抛开这项不严谨的研究,单从巧克力的热量上来看,也是不利于减肥的。 巧克力的热量是真的高!就比如下图这款没有添加糖的纯100%黑巧克力,100克的热量是2742千焦,折合为约655千卡,即便只是吃50克,也会摄入328千卡的热量,相当于两碗米饭了。 所以,吃黑巧克力不仅不能减肥,吃多真的会胖! 2、 吃了巧克力会开心? 是的 巧克力给人的印象是“纵享丝滑”且“甜甜蜜蜜”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咬一口巧克力,顿时就觉得“阴霾”散去,莫名的开心了起来。 这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有些巧克力中含有添加糖,吃起来比较甜,比如白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等,不仅口感香甜,还有奶香味。巧克力让你越吃越上瘾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可可的味道,还有“糖”。嗜糖是人类天性,它会让大脑产生多巴胺,吃了就会获得暂时的开心快乐! 有研究表示:适量摄取巧克力能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可能对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痴呆症以及改善抑郁症有效果。 这么看来,情绪低落的时候,吃巧克力确实会让人开心哦! 总结:吃巧克力减肥是个大骗局,巧克力热量高、脂肪也不低,有的还含有添加糖。指望减肥不靠谱,还可能越吃越胖!但如果你心情不好,倒是可以少吃点调整一下情绪哦! 另外,有的巧克力是代可可脂巧克力,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常吃不利于心血管健康。买的时候一定要看好配料表!(科普中国,营养师薛庆鑫,图片来源Pixabay)

每天一到两杯酒 大脑容量变少 等于衰老两年

【加拿大都市网】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最新研究基于3.6万人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每天饮用一至两杯酒,将对大脑产生一定变化,相当于衰老两年,过量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更多。   关于酗酒和大脑健康的科学关联非常清晰:酗酒会导致大脑健康恶化,长期饮酒的人,其大脑结构和容量大小会发生变化,并且直接影响认知障碍。   但依据最新研究结论,即使是在大多数人认为适度的饮酒水平——每周喝几杯啤酒或者葡萄酒,也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一定风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支研究小组对3.6万多名成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轻度至中度饮酒会导致大脑总容量减少。   研究人员指出,随着年龄增长饮酒量越大,对大脑的危害就越强,例如:当某人50岁时,随着个人每天平均饮酒量从1个酒精单位(大约半瓶啤酒)增加到2个酒精单位,他的大脑会比其他同龄非饮酒者衰老两年;从2个酒精单位增加至3个酒精单位,则比同龄非饮酒者衰老三年。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研究结果与相关机构提出的安全饮酒限量的指导方针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尽管某些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曾建议女性平均每天饮酒不得超过1杯,但建议男性饮酒量不得超过2杯,但事实上这个饮酒量已超过了影响大脑容量下降的饮酒界限值。   此前科学家大量研究调查了饮酒和大脑健康之间的关联,但结果并不明确,虽然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大量饮酒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包括:大脑灰质和白质大幅减少,但其他研究表明,适度饮酒可能不会产生影响,甚至少量饮酒可能对老年人的大脑有益。   然而,这些早期调查结论缺乏大型数据集的支持,在当前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拥有50万中老年人群基因和医学信息的数据集,特别是研究了该数据集中超过3.6万成年人的大脑核磁共振成像,这些数据可用于计算大脑不同区域的灰质和白质容量。拥有这样的数据集就像拥有一个放大镜,或者功能更强大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可以看到之前未观察到的模式和关联。   为了更好地掌握饮酒和大脑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控制可能影响这种关系的混杂变量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受调者的年龄、身高、用手习惯、性别、BMI体重指数、吸烟状况、社会经济地位、遗传背景和居住地情况,他们还对大脑容量数据进行了校正。   据悉,受调者回答了有关他们饮酒量的调查问题,从完全戒酒到平均每天饮用4个或者更多的酒精单位,当研究人员将受调者按平均消耗水平分组时,出现一个很小但非常明显的差异模式: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减少了,而这可能是由个体的其他特征所体现出来的。   每天饮用零到一个酒精单位对大脑容量没有太大影响,但从一个到两个或者三个酒精单位,则会导致灰质和白质的体积减少,这不是线性变化,如果人们喝得越多,大脑健康状况变越糟糕。即使将酗酒者从该分析中剔除,这种关联性仍然存在,科学家们发现,较低大脑容量并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大脑区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影响,研究人员将饮酒导致的大脑容量缩小与老龄化造成的大脑容量缩小进行了比较,依据他们的分析模型,平均每天多饮用1个酒精单位的酒水,大脑就会产生更大的衰老反应。每天平均从0至1个酒精单位的摄入量相当于衰老半年,但每天平均从零至4个酒精单位的摄入量相当于衰老10年。   这项研究关注的是平均酒精消费量,但让人好奇的是,每天喝1杯啤酒是否比一周工作日不喝但周末喝7杯更好,有证据表明,狂饮酒水对大脑有害,但还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研究人员还希望能更明确一些因果关系,而不是相关性,这可能与跟踪年轻人年龄的纵向生物医学数据集有关,随着时间推移也许能观察到这些影响,并与遗传学一起梳理出因果关系。   有证据表明饮酒对大脑的影响呈指数级变化,所以每天多喝1杯可能比当天的任何1杯饮料都有更大的影响,这意味着减少晚上最后1杯酒的摄入可能会对减轻大脑衰老产生很大影响。(新浪科技,叶倾城,图片来源Pixabay)

心血管疾病如何复健?每周运动3到7次

【加拿大都市网】心脏康复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病患者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心脏康复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很低,迫切需要通过居家心脏康复来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近日,《中国循环杂志》发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通过居家心脏康复,患者可以在远程监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克服交通、时间不便等诸多障碍。《共识》从居家心脏康复管理的路径及纳入标准、核心组成部分(运动、营养、睡眠、心理、危险因素管理)、质量评价指标、存在问题和开展策略等方面提出初步建议,提供居家心脏康复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质控措施,供拟开展居家心脏康复的机构进行参考,提供规范化的居家心脏康复服务。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介绍,每位患者在进行居家心脏康复前都应进行细致的医学评估和心肺运动试验,以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 据介绍,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风险可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个等级,对于大部分低危患者,直接推荐参与居家心脏康复;中、高危患者建议在医院或机构门诊进行医学监护下的康复训练,完成一段时间规律运动训练后,再回家进行自我管理的心脏康复。 根据《共识》,居家心脏康复运动推荐每次大约等于30分钟,每周3到7次,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如步行)或75分钟的高强度(如跑步)体力活动。 此外,《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还针对营养、睡眠管理、心理康复、体重管理、戒烟管理、药物依从性管理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新华社,图片来源pixabay)

肠道健康与精神健康相关 菌群失衡会影响大脑

【加拿大都市网】疫情间市民生活在抗疫压力下,或多或少都会有感焦虑,部分人的情绪健康更明显已受到影响,但大家有否想过,除了受外在因素影响情绪外,原来自身的肠道健康,亦跟精神情绪健康,有莫大关系,原因是早已有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和情绪,三者存在互联关系。 近日,加州理工学院,再就肠道菌群与大脑功能进行研究,发表了一项焦虑来源于肠道菌群的“脑肠轴”研究,发现了肠道内的细菌能够将饮食中常见的氨基酸酪氨酸转化为4EPS(4-乙基苯基硫酸酯),这种物质可穿过血脑屏障,降低于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的成熟状态,因而导致人脑出现焦虑情绪。 肠道菌群可影响人体内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过往,大量的肠道微生物学术研究已指明,肠道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体质外、甚至可影响性格及至思维。 疫情肆虐,固然是令大家压力倍增及不利精神健康的一大风险因素,建议若感若感焦虑不安或开始感觉情绪欠佳,除了及早寻求医护协助,亦不妨多加注意本身胃肠消化系统的状况,是否亦同时有不良状况,早点咨询专业意见,以助查找及解决根本性的情绪病病源。 图:Pexels

四类素食比荤菜还长肉?!教你避雷吸油大户

【加拿大都市网】减肥减脂期间,最让人关心的是吃的问题了,既不能多吃又不能不吃,因而不少人会选择吃素食,总觉得即使多吃也不用担心发胖。 但事实上,有些素食比荤菜还长肉,它们背后隐藏的油脂、热量比荤菜还高,吃一顿可能毁一天的减肥效果。 四类素菜是“吸油大户” 第一类:疏松多孔型蔬菜 代表:茄子、豆角 茄子本身很松软,含的水分又多,在炒制的过程中,水分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快速蒸发,就会进入大量的油脂。像豆角,内部的孔洞较多,一般都是切断烹调,也容易进入大量的油脂。 第二类:淀粉类食物 代表:土豆、红薯、山药 这类蔬菜的淀粉含量是普通蔬菜的近5倍甚至更多。如土豆淀粉含量最高可达25%以上,每100克的热量是93大卡;红薯淀粉含量是20~28%,每100克的热量是86大卡;山药淀粉含量最多达45.7%,每100克的热量是57大卡。 这些蔬菜的热量并不低,若是用清水煮或蒸着吃,可以代替部分米、面等精制主食,对减肥是有帮助的。 如果炒着吃,不难发现这类食物很容易粘锅,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添加很多油来避免此现象,这样也很容易成为高脂食物了。 烹饪建议: 先将切好的土豆丝、藕片等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等淀粉沉落到水里,再捞出来,控干净水分,这样炒就不容易粘锅了;也可以在倒油前,预先用生姜抹锅底,然后快速翻炒,也能减少粘锅的状况。 第三类:部分豆制品 代表:腐竹、油豆腐、油豆皮 一些豆制品是通过豆浆、豆腐等再加工制成的,多了几道手续,不但流失了较多的营养,还增加了不少脂肪。 ①100克油豆皮=2碗米饭。 ②100克豆泡=3碗米饭。是将豆腐切成小块后放在热油里面炸制而成,本身就吸收了不少油脂。 ③100克腐竹=4碗米饭。腐竹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脂肪含量也不低。 第四类:仿荤素食,特别菇类仿荤 代表:素牛肉干、素羊腩、素肉松 随着素食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仿荤食物也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菇类仿荤食品,口感近似肉,很受一些素食朋友的喜欢。 菌菇本身是很好的健康食物,但是做成仿荤菜以后,里面的营养成分被破坏不说,还可能加了高糖、高盐,吃多了只会越来越胖。 上述的这些食材做的时候要注意少放油,吃的时候更要控制好量。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37°C标准体温已成历史 人类体温正在逐渐下降!

 【加拿大都市网】在我们的认知中,特别是疫情以来,测体温这件事伴随着我们上班、下班、吃饭、逛街……一系列活动。   好像从学校起,老师就一直在说——人类在正常状态下的体温是37℃。但实际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发现,人类的正常体温(核心温度,非体表温度)一直在下降。   体温37℃的固有观念   人类记录体温的历史要从1851年说起,当时一位名叫卡尔·温得利希的德国内科医生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体温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发现,人体的正常体温大概为37℃,于是便将37℃作为人类的正常体温首次确定了下来,之后的将近200年间,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最广为人知的常识。   如果按照37℃标准体温来计算的话,专家们一般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体温,如果达到了37.7℃,就算生病发烧了。   然而现在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感觉眼睛胀痛不适,脑门发热的情况,但是一量体温却是在37℃以下。甚至有的人在37.5℃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发烧症状,同时可能引发头晕、乏力和腹泻等问题,可见标准体温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所以,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体温一直在变?   根据科学家长期的统计研究发现,原因主要是人类的核心体温在下降,现代生活中已经有人体温常年处在36.5℃,那么即使测出来体温在37℃,他都会感觉到发烧和不舒服。   人类的体温下降并不是没有人注意到,最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我们测体温的次数就变得非常频繁,在测量腋下温度时有时会出现35℃,甚至34.7℃这样的低温,标准的37℃已经很难在日常出现了,甚至有人还会以为是体温计坏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针对人类体温下降问题进行了有关调查,研究人员找到了1800年以后的近9万多份美国军人体温报告,并将这些体温数据与研究团队调查的体温现状进行比对,结果发现男性的平均体温从37.2℃下滑到了36.6℃,大概下降了0.59℃,而美国女性的体温也不例外,现有统计数据显示下降了0.32℃。   也就是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人类每十年时间平均体温就会下降0.03℃,不到200年间下降了0.4℃,从37℃降到36.6℃。   人类的体温为何在150年里不断下降?   科学家的解释是,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反应到了每个人的体质上,并与我们过去近200年间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人类的37℃,本来是为了用较高的温度来抵抗致命的真菌和病毒在体内的侵染,发烧的本质原因也在于此。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医疗卫生和饮食环境大幅改善,与古代相比,现在的人们已经很少因为食物染上疟疾、肺结核等疾病,而即使不幸感染了有关病原体,我们也会通过药物治疗很快治愈,减少发热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人体温度。   同时,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在隆冬腊月,天寒地冻加上吃不饱饭,衣服也不足以保暖,人体在这种条件下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就会非常“勤奋”,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用空调、暖气、电热毯来提高环境温度、吃高热量的食物来补充所需能量;炎热的时候,无处不在的空调都让人体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外界环境温度不再敏感,我们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同样变得“懒惰”了,身体的发热能力也下降了。   为了证明现在生活方式对人类体温的影响,科学家找到了依然依靠自然进行原始狩猎和生活的土著部落,结果发现原始生活的人的平均体温普遍比现代人高。同时科学家也发现,在受到病毒感染后,土著们身体代谢会明显加快,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与此相比,我们接触微生物和恶劣天气的机会减少,体内免疫细胞训练的机会也大为减少,在发病的初期就会服用特效药和消炎药来缓解病症,这样发热的机会便急剧减少,所以人类正常体温普遍呈下降趋势。   现代人还缺乏运动,基础代谢下降,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人体基础体温也会下降。   当然,可能还有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的缘故。在比较高压的条件下,人体会分泌皮质醇激素,分解肌肉并促进脂肪储存,人体代谢能力下降,体温也随之降低了。   发烧的标准该不该有变化?   按照统计数据,大部分人的正常体温已经下降到36.5℃,那原有的37.3℃发烧温度线还有适用价值吗?   目前的说法并不统一,这给医生判断病情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来医生可以通过测量体温来了解病情,但是现在更多的只能依靠病人的自述,所以护士住院时常常会记录患者的平均体温,方便在体温出现波动时判断发烧情况。   另外,人体恒定高温是为了抵御疾病,那是不是意味着体温下降,人体免疫力也在下降呢?   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挂钩的,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体温过低,可能意味着代谢不好。体温高时,血流速度快,白细胞就能更加迅速地发现体内异常,把病原体扼杀在摇篮里。   良好的免疫系统,对外可以快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对内可以及时监测并杀死癌细胞。但是,如果体温降低,免疫系统反应迟钝、消极怠工,病毒、细菌、癌细胞就都有了可乘之机。   不过,体温下降确实是人体适应当今生活环境的产物,准确来说,就是我们太依赖现代社会的便利导致的。以后发现自己体温低也不用惊慌,时代在变,身体总是适应环境的。(来源于数字北京科学中心,图片来源pixabay)

坚果为什么有时会有哈喇味?变味的坚果还能吃吗?

【加拿大都市网】坚果营养价值高又好吃,不吃坚果的理由,除了贵,还有就是它——有味了~ 和嗑到一粒苦瓜子一样败胃口的,是刚将一把坚果放进嘴里,就尝到一股浓烈的哈喇味儿。 坚果的哈喇味儿究竟是哪来的? 我们都知道,坚果通常含有较高的脂肪含量。 虽然坚果内的脂肪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由于它们是不饱和脂肪酸,从化学结构看,不饱和脂肪酸相比饱和脂肪酸,有不稳定的双键,导致其稳定性很差。这种化学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若加工、储存的过程中与氧气发生反应,就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哈喇味儿”。 除了上面提到的“不安分”的结构之外,导致坚果内脂肪氧化的诱因还很多。 坚果在加工过程中可能要经过油炸、裹面糊等操作,面粉中也含有不饱和的脂肪酸、活性酶等物质,同样可以引发氧化反应,产生哈喇味儿;油炸过程中的高温、后续的储存也会导致脂肪、微生物和食品残渣等发生氧化,导致味道的产生;除此之外,坚果包装材料如果不合格,漏气导致外界空气渗入包装袋内,坚果接触到氧气后发生反应。 以上这些都可能导致坚果产生令人难以下咽的哈喇味儿。 坚果如何保鲜? 坚果虽然好吃,但是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变质。坚果爱好者们一定很困扰,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直吃到新鲜、美味的坚果呢? 1.要买新鲜的坚果,一次不要买太多,吃完再买。 2.逢年过节坚果购买量大大提升,这种情况可以买回来后趁着干燥将它们分装成多份,密封、低温、避光环境下保存。 3.存放坚果的器具也有说法,首选用玻璃瓶存放。玻璃瓶清洗干净后,在太阳下暴晒晾干,这样可以避免坚果放入后受潮,也可以防止微生物繁殖。 4.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分装瓶内放入袋装干燥剂、脱氧剂等。干燥剂可以防止坚果受潮,脱氧剂顾名思义,可以减少瓶中的氧气含量。 变味坚果到底能不能吃? 答案是:不能! 哈喇味儿的坚果内部会产生大量氧化自由基。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产生很大伤害,轻则恶心、呕吐、腹痛,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过量摄入还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会破坏人体内的有益酶,使人体的正常代谢异常,引发食欲不振、失眠健忘等症状。 长期大量食用有哈喇味儿的坚果,还可能会引发癌症。这些坚果中会产生致癌物质--丙二醛,会破坏正常的人体细胞,诱发细胞癌变。 很多人会说,那我煮熟、烤熟之后再吃总没问题了吧?这样也是不可取的,不管怎么加工,这些物质的产生是不可逆的,所以千万不要掩耳盗铃,最后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当然,变味变质并不是坚果的特质,很多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腌制品、油炸食品等都可能产生哈喇味儿。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食物的保存,同时,遇到有哈喇味儿的食物不要觉得可惜,该扔还得扔。(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有删节,图片来源pixabay)

最有效增加寿命的方法 每天走上6000步!

【加拿大都市网】传统的智慧会让我们相信,通往健康长寿的秘诀是每天走上10000步。 对于那些久坐不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能需要花费一些努力才能维持的目标。 最近一项研究,通过分析15项现有研究中汇总的四大洲数万人数据,得出了一个更舒适的数字:每天走6000步就能长寿,超过6000步,并不会再增加寿命。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流行病学家阿曼达·帕鲁克(Amanda Paluch)表示,随着步数的增加,风险逐渐减少,直到趋于平稳。 人类在本质上是为了行走而生的。进化磨练了我们的生理机能,使我们能够长途跋涉,在我们像倒钟摆一样来回走动寻找食物和水的过程中,很容易散发热量。 这意味着我们的新陈代谢、心血管健康、对骨骼和肌肉的影响,甚至我们的心理健康都在享受一次愉快的徒步旅行。在我们繁忙的日程安排中,挤出任何形式的散步时间,都将有助于我们活得更长久、更健康、更快乐。 对于那些时间紧迫或缺乏动力的人来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是为什么科技公司发明了小型设备,帮助我们记录我们每天的步数。 半个世纪前,日本的Yamasa钟表和仪器公司试图利用1964年东京奥运会留下的轰动效应,生产一种名为“Manpo-kei”的计步器,这个日本发音的词可以翻译成10000步(听起来象中文万步器)。 为什么是10000步?这是很好的老式营销。这是一个不错的整数,听起来足以成为一个目标,但也足以实现,值得为之奋斗。它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去年,帕鲁克和她的团队发表了一项基于居住在美国各地的2000多名中年人的研究。他们发现每天至少走7,000步可以减少50%到70%的过早死亡几率。 他们最新的荟萃分析包括从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收集的47471名成年人的健康和步数信息。他们发现,与步数最低的25%的人相比,每天步数最多的25%成年人的死亡机会要低40%到53%。 对于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来说,这种降低的风险在每天约6000至8000步时达到顶点。进一步增加步数可能有其他好处,但减少死亡的机会并不是其中之一。 研究发现,那些年轻的人可以多走一点,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每天走超过8000至10000步就一定会活得更久。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会从其他锻炼方式中受益。 每天半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对我们这些经常坐着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在老年时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保持敏锐,让我们的心脏和骨骼保持健康和强大。 但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将我们的目标定在睡前至少走6000到8000步,可能是迈向长寿的一个更容易的步骤。(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sciencealert.com/huge-new-study-finds-the-optimal-number-of-daily-steps-is-far-less-than-we-re-told)

【视频】瑜伽导师教你伸展下背 保护背脊健身又健康

【加拿大都市网】相信大家在疫情期间都不时要清洁家居,令到背脊也绷紧,瑜伽导师Joey会教大家做伸展下背的运动。 Cat and cow x 5 Puppy pose 30s Extend puppy pose 30s Bow bow 10s 2times    

打呼会引起呼吸暂停?睡觉打呼为什么危害大?

【加拿大都市网】“听到你昨晚上打呼噜了,睡的真香啊!”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有不少人都觉得打呼噜就是睡得香,尤其是呼噜震天响的时候,就觉得是这个人睡得特别好。那么,打呼噜是否代表睡得香、睡得好呢? 实际上,打呼噜不等于睡得好!最近上热搜的一位大爷,就是这种情况。 打呼噜是种病,得治! 长期严重的打呼噜是一种叫做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病,是指响亮鼾声、短暂气喘及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且交替发生的呼吸方式,即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仍存在。在实际生活中,长达几十秒的呼吸暂停情况也比较常见。 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就会导致血中氧气减少。如果整夜打鼾,吸进去的氧气比正常人少,而缺氧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因此,长期打呼噜的人可能会影响记忆力,也有人会出现晨起头痛、脾气暴躁等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引发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甚至还会引起夜间猝死。 长期打鼾的人,经常出现白天没精神、疲劳、晨起头痛、迟钝,以及注意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抑郁、焦虑、易激惹、口干和高血压等症状。如果出现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日间思睡或睡眠中呼吸间隔太长,就要引起注意了。 在肥胖人群中,打鼾者的占比较高,在男女肥胖人群中,打鼾者的比例分别高达52.2%和34.2%。而且,体重指数每增加1kg/㎡,习惯性打鼾的风险增加19%;腰围每增加1cm,习惯性打鼾风险就增加6%。也就是说,人越胖,打鼾的可能性也越高。 打呼噜易引发多种疾病 1、高血脂 打鼾可能会引起慢性间歇性缺氧刺激,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异生等,使甘油三酯合成增加。研究显示,在我国35~59 岁的人群中,打鼾次数越多,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越多,而且打鼾声音越大,平均甘油三酯水平也会越升越高,且升高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 2、糖尿病 研究表明,打鼾易引发糖尿病,以打鼾且胖的人最为危险。与不打鼾或较少打鼾的人相比,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2%、14%。 3、高血压 打鼾易引发高血压,其风险明显高于不打鼾者。有一种打鼾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就是通过改善呼吸睡眠暂停来降低血压的。 4、脂肪肝 习惯性打鼾还可用来预测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发现,每周至少打鼾3次的人比不打鼾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增加29%-72%。 5、心肌梗死 严重打鼾时,呼吸反复停止,造成血液中氧气含量显著减少,会引起全身组织细胞缺氧。频繁缺氧也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引发心肌梗死。研究发现,每晚都鼾声大作的人,心肌梗死可能性比不打鼾者增加77%。每周睡觉时打鼾多于3次的人,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是不打鼾者的2.7倍。尤其是在男士和年轻人中,打鼾引发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 据相关报道,全球每天大约有3000人因打鼾所致的疾病而死亡。当发现自己有严重的呼吸睡眠暂停症状时,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呼吸睡眠暂停 呼吸睡眠暂停与普通的打鼾略有不同,要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呼吸睡眠暂停,就要看看自己有没有以下这些症状: 1. 打鼾声音大,十分响亮;鼾声不规则,时而间断;因憋气或喘息从睡眠中惊醒。 2. 白天乏力嗜睡,甚至一些严重的患者在开会、聊天、开车时都会出现打瞌睡。 3. 头痛,由于缺氧而导致晨起头痛。 4. 性格变化和其他系统并发症,包括脾气暴躁,智力和记忆力减退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则需要到医院就医,做呼吸睡眠监测,进一步明确是否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打鼾”病怎么治 1. 减肥。肥胖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肥胖患者,减重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2. 戒烟、戒酒。吸烟会刺激鼻咽腔黏膜水肿,产生慢性炎症;酒精则会麻痹神经,降低肌肉张力,加重症状。 3. 改变睡觉体位。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采取侧卧睡眠的方式减少重力影响,从而减轻症状。 如果以上方法效果不佳,还是建议尽快到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科学辟谣平台Science_Facts 出品,作者 | 王 星 三甲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图片来源pixabay)  

西柚真的有毒?食用不当真的很危险!

西柚(grapefruit)有“毒”? 是的!西柚虽然美味,但如果食用不当,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西柚又称葡萄柚(。味美汁多的柚子,很多人都爱吃。每天喝一杯西柚汁能让血管保持健康的状态,帮助人们远离心血管疾病,这主要是由于西柚等柑橘类水果中富含黄酮类物质,对心血管有益。 不过在服用某些药物时是不能吃柚子的,否则就会出现严重不良后果。西柚中含有化学成分柚苷、呋喃香豆素类和类黄酮化合物柑桔素,这些成分会抑制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CYP3A4,使得吃下去的药品停留在体内的时间延长,导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升高。 西柚汁中的上述成分的半衰期约为12小时,也就是说,过了12个小时,西柚汁对人体的作用才能减少到一半。当喝下一杯西柚汁后,其作用足以维持3天。 我们能够理解药物过量会产生毒性,却经常会忽略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这个时令的西柚上市季节,有研究表明:1杯西柚汁+1片药的剂量,有时相当于服用20片同种药!这不是危言耸听! 什么药物不能与西柚同服? 1、降脂药勿与西柚同服 如果在服用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降脂药期间吃西柚,患者发生肌肉疼痛、横纹肌溶解的可能性会增大,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 临床观察发现,高脂血症病人用一杯西柚汁送服一片洛伐他汀,结果相当于用一杯水送服12~15片洛伐他汀的降血脂作用,病人会因此出现肌肉痛,甚至肾脏病变。 2、降压药勿与柚子同服 由于柚子本身也有降压功效,加上它还能使降压药的血样浓度增高,服用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等降压药期间吃柚子或喝柚子汁,好比用药过量,使血压骤降,轻则引起头晕、心慌、乏力,重则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目前文献报道的与西柚汁有明显相互作用的降压药主要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例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因此,不是所有类型的降压药都不能与西柚同吃。 3、镇静安眠药勿与柚子同服 柚子会增大地西泮(安定)、咪达唑仑等药物引起眩晕和嗜睡的可能性,高空工作者和司机用药期间尤其要注意。 4、避孕药勿与柚子同服 网上流传的文章中说:如果服用了避孕药的妇女在性生活后吃了1~2个西柚,或者之前直接用一大杯西柚汁送服避孕药,那么她就有可能成为一名母亲,原因在于西柚阻碍了女性对避孕药的吸收。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目前市售的女性口服避孕药主要为甾体激素类药物,所含的主要成分炔雌醇、炔诺酮、去氧孕烯等均为CYP3A4底物。此类药物均经CYP3A4这种代谢酶分解代谢。如果和西柚或西柚汁一起吃,西柚中的呋喃香豆素会抑制人体CYP3A4的产生,使避孕药的血药浓度升高,药效和毒副作用也会增强。 5、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勿与柚子同服 有心脏毒性的药物,比如抗菌药红霉素和莫西沙星、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和多潘立酮、抗过敏药特非那定等,切勿与柚子同服,否则可能引起头昏、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6、免疫抑制剂勿与柚子同服 柚子可使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增高,增大肝肾毒性。若这类药长期与柚子等水果同吃,有诱发肿瘤的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食品加工的深入,很多饮料、糕点等食品中也含有柚类果汁或果肉成分,大家在购买时也应注意查看配料表,避免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必要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达医晓护,图片来源pixabay)

健康专家提醒你 在超市千万别做这些事!

【加拿大都市网】健康专家表示,有一件事让他非常困扰,那就是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触摸肉类包装。 不要触摸肉类包装,然后再去触摸其他食物,或者其他任何东西,因为肉类的包装很脏。 此外,专家强烈建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湿纸巾,它们就在超市门口。它们放在超市的前面是有原因的,因为那些购物车的把手是很脏的,不管工作人员清洗多少次。 在超市购买食物时还有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要带病去商店 如果你有咳嗽、流鼻涕、头痛、头晕或呼吸急促,你可能有轻微的疾病症状。然而,你的轻微症状对别人来说可能意味着更严重的疾病。病菌很容易从你在超市接触到的物品传给别人。你可以选择网上下单,送货到家。否则,最好考虑等一两天,直到你感觉好一点再去买菜。 在去商店之前、期间和之后都要洗手 许多超市在入口处有洗手液供你使用,他们也可能有消毒湿巾。在你把手推车推进商店之前,可以在你的推车上使用。对你的手和你的手推车进行消毒可以保护你和其他人不传播细菌。你也可以带着洗手液去超市,如果你处理很多物品或检查农产品,你接触细菌的机会就更大。 保持距离,不要挤在一起 保持社交距离不但在新冠疫情期间有用,也是应对流感和其他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的一个重要和有用的策略。当有人在浏览一个区域,而你在等待他们完成时,你和他们之间至少要留出六英尺(约2米)的距离。在排队或拥挤的地方,如买面包或者买熟食的区,不要站得离别人很近。保持社交距离是降低疾病传播率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不要在商店里吃东西或喝水 在商店里吃喝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新冠病毒很容易随着飞沫传播,你不知道你吃下的食物与饮料是否已经被病毒污染。另外,在购物时吃喝也很容易把食物屑或液体溅到其他地方。你留下的那些细小食物和饮料已经与你的嘴接触过,如果你携带病菌,就有可能把病传给别人。所以,不要冒险,等你到外面再吃或喝任何东西。 不要吃店内的食物样品 自从疫情开始后,大多数超市已经停止发放免费食物样品。如果你碰巧看到一个免费样品台或有人拿着一个托盘,请礼貌地拒绝。食物制作是病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一种方式,而免费样品台意味着许多人在该区域接触过食物。即使发放免费食物的人戴着手套,也不意味着其他停下来的人也戴着手套。(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news-never-do-this-at-grocery-store-say-health-experts/)

福之祸所依?心脏病患者不容易得帕金森

【加拿大都市网】我们知道帕金森病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但科学家们仍在试图弄清楚它是如何开始的以及要如何治愈它。 一些新的研究可能已找到了有用的线索,将心脏病发作与以后帕金森氏症的低风险联系起来。 根据对1995年至2016 年间丹麦卫生系统中 181994 名心脏病发作患者的分析,与 909970 名对照受试者相比,风险下降约20%,年龄、性别和心脏病发作诊断年份相匹配。 更重要的是,发展性帕金森症——它会导致与帕金森症相同的运动困难和其他症状,但在这项研究中,并不属于帕金森症本身——被发现也降低了28%。研究人员对研究参与者进行了长达21年的随访。 “与普通人群相比,这些心脏病患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似乎降低了。”新论文的第一作者、丹麦奥胡斯大学医院的流行病学家 Jens Sundbøll 说。 这是第一次研究心脏病发作幸存者患帕金森病的风险,现在要弄清楚为什么风险降低还为时过早。心脏病发作和帕金森氏症都有一系列复杂的诱发因素,它们的内在联系就隐藏在某个地方。 心脏病发作的某些经典风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和 2 型糖尿病——以前与也发现帕金森病的风险降低有关,因此这些联系可能推动了新研究中的结果。 但是,其他风险因素是相同的。老年人患心脏病和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更大,而喝更多咖啡和更运动的人则不太可能。 这项新研究为医生提供了更多方向,帮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从心脏病发作中恢复过来的人身上。 “这些结果表明心脏康复应该专注于预防缺血性中风、血管性痴呆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再次发作和心力衰竭,”Sundbøll 说。 然而,似乎降低帕金森病的风险是心脏病发作的结果之一。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尤其是在更多样化的种族和族裔群体中(尽管这项研究使用了大样本,但他们主要是白人)。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吸烟和高胆固醇水平对心脏病发作幸存者与帕金森氏症风险降低之间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并未仔细研究这一点。 “我们之前发现,心脏病发作后,缺血性中风 或血管性痴呆等神经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帕金森病风险降低的发现有些令人惊讶,”Sundbøll 说. 该研究已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煎蛋 majer,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大型研究出结果了!这是对你的心脏最好的咖啡习惯!

【加拿大都市网】来自英格兰和布达佩斯的医学研究人员经过11年的跟踪调查,分析了3万多名参与者的核磁共振扫描,以全面评估喝咖啡的习惯是如何影响心脏的功能。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研究显示: 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少量或适量咖啡可降低12%的总死亡率。 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少量或适量咖啡还能使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降低17%。 每天喝半杯到三杯咖啡可以降低21%的中风风险。 有趣的是,无咖啡因咖啡也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有关,而喝普通速溶咖啡的成年人中却没有显示出与心脏有关的好处和延长寿命。 研究人员表示,即使是那些大量饮用咖啡的人,我们也没有发现负面心血管后果的证据。然而,在这一组中没有观察到积极的健康益处。 曼迪·恩莱特(Mandy Enright),医学硕士,注册营养师,对这些最新的发现并不感到惊讶。 “咖啡中含有大量抗氧化剂,有消炎的作用,适量饮用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然而,速溶咖啡在加工过程中会失去很多抗氧化剂,这就是为什么喝磨碎的咖啡有更好的好处。” 由于所有的咖啡饮料都不一样,恩莱特对选择什么样的咖啡更有益于心脏健康,提了五大建议: 选择原味咖啡 选择原味的咖啡豆,而不是调过味的咖啡豆。你可以往咖啡里添加自己的味道,比如加上可可粉或肉桂,而不是直接买巧克力味或肉桂味的咖啡。 选择正确的牛奶 选择有营养的,如低脂或脱脂奶、豆奶或燕麦奶,而不是奶油,因为奶油是饱和脂肪的来源。 如果你喜欢多一点甜味,可以撒上天然替代品。少用糖或使用甜味剂,如甜叶菊或罗汉果,一点就够了。 点咖啡时选小杯 如果你喜欢买咖啡喝,建议点最小的尺寸,并放弃糖浆。糖浆往往是大量糖分的来源。 要注意你什么时候喝咖啡 咖啡因可以抑制食欲,这往往会导致一天中的饥饿感增加,所以要在吃饭时喝咖啡。此外,请记住,咖啡和压力可能不是最令人愉快的组合。当你感到焦虑时喝咖啡可能会导致胃部不适和压力水平增加。 喝咖啡不要过量 目前FDA的饮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的咖啡因不应超过400毫克,这相当于大约四杯咖啡或两杯星巴克大号咖啡。(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news-coffee-habit-heart-study/)

通胀加剧疫情没完没了 如何改善焦虑与抑郁?10个方法帮助你缓解

【加拿大都市网】据国外媒体报道,你是否会因为没钱给车加油,或者没钱购买日用品而感到焦虑或沮丧?你不是一个人。人们现在的生活成本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目前仍在受到新冠疫情封锁的影响。当然,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经济形势,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行动来保持理智,并改善心理健康。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焦虑和抑郁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健康,需要认真对待。在寻找官方机构医疗帮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自己就能做到的方法,或者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以下就是10个已有证据表明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对抗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到户外去,减少“恶性循环”   就改善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而言,户外活动能带来巨大的回报。201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户外散步90分钟可以减少“刍思”(rumination)。在心理学上,刍思是一种消极的、不断“反刍”受伤记忆的思维模式(有点类似于“恶性循环”)。研究还显示,相比于行走在繁忙的市区,走进大自然会减少大脑膝下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该区域与人的情绪有关),这表明自然空间能带来特别的益处。   2015年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对多项关于自然和情绪的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身处大自然的时间与积极情绪的适度增加有关,并且可以减少一定的消极情绪(具有显著性)。根据2019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最新指南》杂志上的一篇综述,户外时间也与注意力和心理灵活性的改善有关。   让身体动起来   当你感到沮丧时,锻炼可能是你能做的事情当中最缺乏吸引力的。然而,让身体动起来可以让你的大脑受益,有时甚至会带来惊人的效果。在2007年发表在《身心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小组锻炼、居家锻炼、服用抗抑郁药或服用安慰剂,持续16周。在研究结束时,进行小组锻炼和居家锻炼的受试者中,分别有45%和40%的成员不再符合重度抑郁症的标准。在统计上,这与服用抗抑郁药物组47%的恢复率相近。此外,从统计数据来看,进行锻炼和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效果都优于服用安慰剂,后者有31%的成员恢复了健康。   锻炼还可以训练大脑,使其在经历恐惧或担忧的身体症状(比如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时不会惊慌,从而消除焦虑,与不锻炼相比,进行什么锻炼并不重要——任何锻炼都能带来更良好的心理健康。团队运动、骑自行车、健美操和健身活动所带来的益处最大。锻炼得越多不一定就越好:每周三到五次,每次45分钟的效果最佳。   练习冥想以激活情绪控制   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冥想有益于心理健康。冥想练习可以激活与情绪控制相关的大脑网络,还可以降低血压和皮质醇(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的水平,基于正念的技巧似乎在治疗焦虑方面优于基础的放松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与许多治疗策略一样,有些人可能会在冥想中经历消极的副作用,甚至导致症状恶化。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8.3%的人经历过冥想的负面效应,通常是在冥想练习后症状恶化,或出现新的抑郁或焦虑症状。因此,如果冥想让你的感觉不好,就不要勉强自己。   与他人交流,打破消极的思维模式   对心理健康而言,孤独感与抑郁症状及一系列健康问题有关,从睡眠不足到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早逝。不过,的确有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可以被击退的:参加互助小组或增加社会互动等干预措施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人际关系,而培养社交技能并打破对社交的消极思维模式的效果甚至更好。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干预手段,有助于解开扭曲的思维模式,比如那种认为宴席上每个人都暗中讨厌自己的想法。   停止“末日刷屏”   不要再“末日刷屏”了。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压力和焦虑的关系并不大,但某些情况下,过度地刷屏绝对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在“FOMO”(害怕错过)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中,压力会导致他们过度使用智能手机,进而导致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出现睡眠中断的情况。那么,底线在哪里呢?如果你已经感到很大的压力,那么转向手机寻求缓解可能会适得其反。   拥抱他人   “拥抱”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举动,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让人感觉没那么孤独。研究人员发现,在英国——被认为是一个“低接触”的社会——日常生活中有过身体接触体验(比如轻抚背部)的人报告称,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较少受到忽视;缺少这方面体验的人则有更多被忽视的感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社交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那些被剥夺亲密接触(即与家人或伴侣的身体接触)的人报告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最高。   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当你感到生活中的一切都黯淡无光时,要找到一线希望并不容易。但是,寻找这一线希望的行动,即表达感恩之情,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以写日记的方式,记下日常的烦恼、让他们感激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参与者还记录了他们的情绪。结果发现,那些在21天内列出感恩之事的人比那些列出中立事件的人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情绪,以及更少的消极情绪。根据报告,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更加满意,也更加乐观。其他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效果。例如,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段关系中表达感激之情,可以提高人们在这段关系中的幸福感。   练习呼吸   在紧急事件中,人们(也包括许多动物)会出现所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身体会自动为危险情况做好准备: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瞳孔放大,以吸收更多光线。然而,当不存在实际威胁时,这些反应就不是特别有用了。有时,打破生理循环是对抗焦虑和抑郁的第一步。练习瑜伽呼吸——深、慢呼吸与快速、兴奋的呼吸交替进行——可以帮助那些对抗抑郁药没有良好反应的人减轻抑郁症状。   深、慢呼吸也可以通过激发副交感神经系统来帮助减轻焦虑。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中控制自动过程的部分,负责身体休息时的“休息和消化”或“进食和繁殖”等方面的活动,包括性唤起、流涎、流泪、排尿、消化和排便等,还具有镇静身心的作用。   把睡眠放在第一位   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是密切相关的。刍思和担忧会让你难以入睡;与此同时,睡眠不足又会加剧焦虑和消极情绪,当人们睡眠不好时,他们第二天会更容易生气。   睡眠不足,尤其是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不足,会损害内侧前额叶皮层,这是大脑中负责自我指思和情感处理的部分。失眠还会破坏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的通信。边缘系统是大脑中控制战斗或逃跑反应和其他基本生存功能的网络。   如何获得更好的睡眠呢?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床上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注意咖啡因的摄入量,以及在白天进行一定量的锻炼。   管理你的健康状况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抑郁发生率。据估计,有三分之一的慢性疾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在某些情况下,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例如,有40%到65%的心脏病患者会经历抑郁,疼痛可能是慢性病患者出现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   慢性疾病也会限制人们从事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活动。出于这个原因,建议患者与医疗人员分享与抑郁有关的一切症状。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以应对疼痛和情绪,或建议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但不会影响患者可能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新浪科技,图片来源pixabay)

一夜排尿多次是肾不好吗?为什么会夜尿增多?

【加拿大都市网】很多人岁数上去之后,就会没法睡整宿的安稳觉,每天睡觉时都要起夜2到3次。这难道是肾功能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排尿次数增加,但每次排尿量不多,而且尿得细而无力,排尿之后也是“意犹未尽”。这些症状不一定是肾功能问题,很可能是前列腺的问题。 什么情况算作夜尿增多 夜尿增多,不仅要看排尿次数,还要看排尿量的多少。 一般来说,人体主要在日间排尿,大约4至6次,每次300至500ml。在夜间,人体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会发挥到最大,对尿进行浓缩,通常排尿0到1次,以避免频繁起夜排尿影响睡眠。 当肾功能下降的时候,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尿浓缩功能下降,夜间排尿增多。如果夜间排尿次数超过2次,或是整夜尿量超过500ml,就代表夜尿增多。 夜尿增多的常见原因 1、排尿次数增多: 如果只是排尿次数增多,但是每次排尿量不多,很可能与肾无关,只是尿路出现了问题。比如尿路发生了感染,就会造成尿道炎症,产生刺激,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排尿时的刺痛感。因为女性尿道直而短,容易被细菌侵入,是尿路感染的易发人群。 中老年男性出现尿频的症状,很大可能是你已经患上了前列腺增生(俗称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有调查显示,中国50岁以上男性,超过40%的人患有该症。而过了80岁,80%的人会出现肥大。前列腺增生的早期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夜尿增多,是因为前列腺充血刺激引起。随着疾病的发展,增生的前列腺会使尿道变窄、尿道阻力增加,当膀胱肌肉收缩的排尿力量不能超过尿道阻力时,膀胱内的尿液不能完全排空,膀胱内的剩余尿量(残余尿量)逐渐增多,导致膀胱的有效容量减少,因此会使尿频尿急症状更为严重,严重者甚至不能自行排尿而需急诊来院就诊行导尿术处理。 另外,膀胱疾病也会造成排尿次数增加,常见的有膀胱炎、结石、肿瘤等疾病。 2、排尿总量增多: 如果出现尿量增多,整夜排尿量超过500ml,先要看自己是否在睡前饮水过多,或是晚餐吃得过咸。因为肾脏有强大的水钠调节功能,如果人体水、钠摄入过多,就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导致排尿量增多。 夜间尿量增多,也是肾功能减退的初发症状。长期的高血压或是糖尿病,不能控制达标,就容易造成肾功能受损。此时去医院检查尿常规是正常的,但是查尿微量蛋白,有可能出现超标的情况。 夜间尿量增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心力衰竭的患者,因为循环功能不好,白天直立时血液淤积在下肢。在夜间平躺睡觉时,血液回流增多,导致了尿量增加。心力衰竭的患者,在白天可能会有水肿的情况,平躺后可能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出现多尿的情况。而且因为血糖超标,会引起干渴的感觉,就会促使人多喝水,也会增加尿量。 总结 总结一下,夜尿增多并不一定就是肾脏出了问题,分为排尿频率增加与排尿总量增多,造成两种情况的常见原因不同。如果出现夜尿增多的症状,不要自己疑神疑鬼,尽早去医院检查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科普中国 原作药师华子 有删改,图片来源pixabay)  

奶茶和健康如何两全?全面分析奶茶对健康的影响

【加拿大都市网】奶茶早已成为了当下年轻人必不可少的饮品之一。走在大街小巷,你总能看到几个手拿各式各样奶茶的年轻人身影。他/她们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对奶茶的忠爱程度却极其相似,甚至还有不少人爆出要“靠奶茶续命”这样的口头禅。 虽然理解大家喜欢喝奶茶,但在面对健康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奶茶可以和健康两全吗? 奶茶顾名思义是由“奶”和“茶”组成的。但“奶”是否是真奶,那就另当别论了。营养师田雪曾在“丁香医生”平台撰写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奶茶丝滑般的口感主要来源于淡奶,而淡奶是奶蒸发掉水分后得到的。 尽管淡奶更加浓郁,但这其中的制作工序比较繁琐,成本也相对较高,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商家开始在奶茶里加入植脂末。虽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奶茶和用牛奶制作的奶茶在口感上很接近,但这极其不健康。 在“当奶茶遇到健康”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植脂末对人体健康最大的隐患是反式脂肪酸。虽然随着工艺的进步,奶茶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已经在减少,但这种成分仍然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甚至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反式脂肪酸能有效预防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的含量下降。另外,反式脂肪酸还会增加人体血液的粘稠度和凝聚力,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这对于血管壁脆弱的老年人来说,危害更加严重。 在认知障碍方面,不少研究显示,青壮年时期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老年时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比例更大。而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 除了这些危害,奶茶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危害恐怕就是肥胖了。相信不少减肥人士应该知道反式脂肪酸不但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反而更容易堆积在腹部,导致肥胖。喜欢吃薯条等油炸零食的人一定深有体会,因为这些油炸食品中也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当然,奶茶带来的危害并不仅限于反式脂肪酸这一种成分。2019年,深圳市光明区消委会也委托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对10款市售品牌的珍珠奶茶进行了比较试验。检测的奶茶虽没有检测出反式脂肪酸、甜味剂等,但均检出了令中枢系统兴奋的咖啡因,平均含量在258毫克/千克。 要知道一般一杯美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才约为108毫克,如果消费者摄入这种奶茶过量,极有可能会产生心悸、失眠等不良影响。 虽然现在的奶茶店越来越多,奶茶的口味也层出不穷,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清楚奶茶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怎样的影响。这里也提醒大家,如果能戒最好还是戒掉,如果不能,也请一定要少喝。 (科普中国,泽桥医生,图片来源unsplash)

颠覆你的认知!增加睡眠有减肥效果!

【加拿大都市网】在对80名通常每晚睡眠时间少于 6.5小时的超重成年人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平均每晚增加1.2小时的额外睡眠时间,可以使总热量摄入量平均每天减少270卡路里。 在实验的两周内,热量摄入——通过食物和饮料消耗的能量——减少到低于每日支出,从长远来看,这将导致体重减轻。 该研究与之前的几项研究采取了相反的思路,以往的研究成功地将睡眠不足​​与体重增加联系起来。 “多年来,我们和其他人已经证明,睡眠不足会影响食欲调节,导致食物摄入量增加,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面临体重增加的风险。”芝加哥大学主任 Esra Tasali 说,“最近,每个人都在问的问题是,'好吧,如果这是睡眠不足的情况,我们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并扭转不良后果吗?'” 研究人员说,如果这种热量摄入的减少持续三年以上,将导致体重减轻大约12公斤。 这项研究的好处之一是它是在现实环境中进行的,而非实验室里。参与者睡在自己的床上,使用可穿戴设备来跟踪他们的睡眠,并过着正常的日子——包括他们吃什么和锻炼了多少。 志愿者使用尿检来跟踪卡路里摄入量,目前被认为是在实验室外测量每日能量消耗的黄金标准。它涉及饮用水,其中氢和氧原子被其他易于追踪的天然同位素取代。 通过比较志愿者消耗的标记水与分解葡萄糖的非标记水,可以准确估计卡路里摄入量。 该研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参与者调整睡眠时间表的速度——在研究团队领导的一次咨询和建议会议之后,整体睡眠时间增加了。 “我们只是对每个人进行良好的睡眠卫生培训,并讨论他们自己的睡眠环境,就他们可以做出的改变提供量身定制的建议,以改善他们的睡眠时间。”Tasali 说。“重要的是,对于睡眠干预的盲人参与者,招募材料没有提及睡眠干预,这使我们能够在基准线上捕捉到真正的习惯性睡眠模式。” 研究人员表示,在睡前限制使用电子设备是研究中改善睡眠行为的关键方法之一。那些参与的人在报名时没有被告知他们正在参加一项睡眠干预研究。 目前尚不清楚睡眠减肥的确切机制,尽管如前所述,之前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和食欲增加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可能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没有被告知,大多数睡得更多的参与者自己就吃得更少,有些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减少多达500卡路里。 当然,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在各个方面对我们的健康都很重要,所以医生可能不会单建议多睡一个小时作为减肥的途径。然而,作为肥胖者更广泛的减肥计划的一部分,适当的睡眠模式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人正在努力寻找减少热量摄入以减轻体重的方法——嗯,只要多睡,你就可以大幅减少热量。”(煎蛋majer, 图片来源pixabay)

蹭一波冬奥会!15个动作让你在家进行冰雪体能训练

【加拿大都市网】为帮助大家居家也能提升冰雪运动体能和滑冰、滑雪技巧,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推荐了15个适合居家进行的冰雪体能训练动作。每个动作均做3组,每组16次。 一、横向蹲跳 蹲姿准备,两脚平行,下蹲时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双腿蹬地,横向跳跃,双臂配合摆动。下蹲幅度视自身能力而定,落地后不停留迅速向回起跳。此动作可提升冰雪运动中腿部爆发力及下肢关节受到横向冲击时的稳定能力。 二、俯撑开合跳 俯卧支撑准备,腰腹发力控制,臀部收紧。肘关节自然伸直,两腿进行开合跳,上身保持稳定。此动作可提升冰雪运动中肩关节和下肢关节的稳定及灵敏性。 三、单腿横向跳跃 蹲姿准备,单腿蹬地向另一侧跳跃,另一条腿不落地保持身体平衡,随后支撑腿蹬地向另一侧跳跃,悬空腿变为支撑腿,双臂同时协调摆动。此动作可提升冰雪运动中下肢关节的稳定性及下肢力量。 四、半蹲横向移动 半蹲准备,向一侧跨步,连续两步,然后反向做相同数量跨步,身体重心水平移动。此训练可锻炼冰雪运动中下肢平衡能力及身体稳定性。 五、毛毛虫俯卧撑 站姿准备,下腰撑地,膝关节可微屈,俯身双手撑地爬行,随后做一个俯卧撑,再爬行向后还原为站立姿势。此动作可提升冰雪运动中核心力量、身体柔韧性及稳定性。 六、后跨弓步转体 站姿准备,双手置于头后,左腿后跨下蹲为弓步,身体尽力转向右侧,稍作稳定后身体站立回正,随后反向重复。此训练可提升冰雪运动中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 七、俯撑横向移动 俯卧准备,臀部不要抬得过高,左手与右手交叉向右移动两次,同时右腿侧跨两步,身体平稳向右移动,随后以相同动作向左平移。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协调性和核心力量,以及身体稳定性。 八、移动重心 蹲姿准备,双腿分立,双手合握,身体向右侧移动,直至单腿支撑整个身体,在右侧稍作稳定后向左侧移动。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单腿支撑力和耐力。 九、十字变向跳 站姿准备,地上准备简单的标志物,双腿按照前后左右画十字的顺序连续跳跃,可逐渐加快速度。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动态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十、俯撑交替摸肩 俯卧支撑准备,双腿打开,两手交替触摸对侧肩膀,腰腹发力控制平衡。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核心力量及上肢关节稳定性。以上动作均做三组,每组16次。 十一、单腿平衡蹲 站姿准备,单腿支撑下蹲,双臂前平举,每蹲起四次换另一腿练习。此动作主要提升练习者单腿支撑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十二、蹲跳转体 两腿分开,深蹲后跳起,跳起的同时向右转体180度落地,落地后再次深蹲起跳向左转体180度回正,反方向重复动作。此动作可提高练习者在空中的控制能力和落地稳定性。 十三、提膝侧弓步 站姿准备,双手掐于腰间,单腿提膝后侧跨呈弓步,然后蹬起回原位,再做另一侧练习。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横向运动时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十四、跪跳 准备一张柔软的瑜伽垫,跪姿准备,身体伸展后收腹,腰腹发力迅速向上跳起呈蹲姿,跳起时双臂向上快速摆动带动身体。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腰腹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 十五、分并腿跳触脚尖 站姿准备,双腿并拢,腿部发力起跳后呈分腿站立,弯腰一只手触摸对侧脚尖,再向上跳起,回到双腿并拢站立,反方向重复动作。此动作可提升练习者的灵活性和心肺功能。(北京晚报,图片来源pixabay)

春节过后如何调整状态?

【加拿大都市网】春节假期结束,很多人从假期恢复到工作状态会有一定的不习惯的感觉,有些人的生物钟也一时调整不过来。以下几招可以帮你减少一些不适感。 深呼吸应对“上班恐惧” 假日期间,看电视、上网、和朋友聚会……人们往往打破平时生活规律,诸多反常的生活方式,扰乱了人体的生物钟,直接影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此时人体内部的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会乘虚而入。 专家建议,要想马上从假日松弛的状态转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中,必须有个短期休整,恢复工作时的起居时间。可以利用长假最后一天好好睡一觉,把颠倒的生物钟调整过来。专家还支招深呼吸应对“上班恐惧”。上班族一旦出现紧张、忧虑、厌倦工作的不良心态,可以进行慢而深的呼吸。 食物尽量清淡 主食以谷类为主 人的消化系统也有生物钟存在。不少人在节假日期间较日常工作的作息发生了改变,早中晚就餐时间也可能依据休闲娱乐的节奏发生改变,不规律的就餐时间可能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严重的会产生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专家建议,在长假后期的调整中,每日早中晚的就餐时间应对照日常作息进行调整。在选择食物时尽量清淡,主食以谷类为主,可适量增加玉米、燕麦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多喝开水可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类的摄入。 提前做好计划 慢跑等运动缓解紊乱 有些人因从节日的玩乐中突然回到平静而出现失落、抑郁、提不起精神等现象。 专家建议,上班后一定要给自己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做好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一天中要做几件重要的事情,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更多关注这些事情就会慢慢让自己恢复正常工作状态。也可以根据原有的计划与工作任务,给自己安排多一些的工作,多一些压力,让较大一点的压力促使自己快速恢复以往的工作状态。 对于因为假期作息不规律而失眠的人,正常工作日应做到早睡早起,每天保证6-8个小时的睡眠,同时以步行或慢跑等运动来缓解节假日带来的作息紊乱。 矫正“假日综合征” 别忘了孩子 幼儿园终究没有在家里自由,小朋友会对上幼儿园产生抗拒,尤其在长假之后,抗拒情绪会更加强烈。 “这个时候,家长们尤其别拿着像‘你要不怎么怎么样就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威胁孩子,这样会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专家提醒,家长应跟孩子多谈论些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多鼓励孩子表演一下在幼儿园所学的儿歌或舞蹈,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想要减去肚子上的肥肉?燃烧腹部脂肪最佳饮料是这种!

【加拿大都市网】很多人在减肥的时候往往会关注他们所吃的食物,但他们经常忘记考虑一下他们的饮料选择。 当涉及到腹部脂肪或“内脏脂肪”,那些包裹着你内部器官的危险脂肪时,饮料含有大量卡路里是增加它们最快的方式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苏打水、鸡尾酒和加工过的水果饮料等饮料都添加了大量的糖,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如果没有纤维等营养物质,这些含糖饮料会迅速导致不必要的体重增加。 还好你可以选择一些帮助实现你减肥目标的饮料。有营养专家认为,消耗腹部脂肪的最佳饮料之一是高蛋白的饮料,如蛋白质奶昔。 蛋白质奶昔如何支持腹部脂肪的减少 蛋白质在减掉内脏脂肪方面有许多不同的作用。首先,蛋白质饮料可以促进饱腹感并抑制饥饿感,这在试图燃烧脂肪时总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发现,高蛋白饮食与脂肪减少直接相关,因为它有助于增加饱腹感信号。而且不仅如此,蛋白质还有助于通过增加肌肉来促进你的新陈代谢。 我们的肌肉是新陈代谢活跃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肌肉越多,你的新陈代谢就越快,这导致整个身体和腹部燃烧更多的脂肪。正因为如此,蛋白质含量高的饮料有助于锻炼肌肉,同时也能燃烧腹部脂肪。 寻找最佳蛋白粉 在选择制作奶昔的蛋白粉时,有几件事你可能要考虑。你首先要确保该公司是经过第三方测试的,因为外面的许多品牌都没有经过这样的测试。这将有助于你放心,你正在消费一个安全的产品。 你可能想要寻找的另一件事是一个无糖或低添加糖的品牌,这将有助于你坚持你的减肥目标。(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best-drink-to-burn-belly-fat/)

喝水方式不对还会伤害心脏?必须注意这几点

【加拿大都市网】水是身体上必不可少的饮品,对人类的重要性仅次于氧气。成年人每人每天应喝1500毫升以上的水,能提高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肝脏和肾脏负担。不过,错误的喝水方式会伤害心脏,特别是心脏病患者更应该留意。 哪些喝水方式会伤害心脏? 1、喝水太多 心脏病患者喝水不能太多,不然会突然增加血容量,加大心脏承受的负担。喝水时注意小口慢喝,采取少量多次原则,每次喝200~300毫升就行。 2、喝水太勤 心脏病患者应采取间断补水法,约2~3个小时喝水一次,一次喝200~300毫升左右。特别是早晨醒来时、半夜醒来和睡觉前分别喝100毫升。 3、喝水太猛 喝水太猛可加大心脏承受的负荷,易造成呼吸困难和心悸,严重时可威胁生命。 4、喝太烫的水 温开水是最好的选择,水温约30~40℃。不能喝超过65℃以上的水或汤类,以免烫伤食道。 5、喝太凉的水 心脏病患者不能喝太凉的水,尤其是刚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不然会加快心跳速度,增加心脏耗氧量,从而导致心律失常或心绞痛。 冬季如何保护心脏? 1、起床不能太急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早晨起床时不能太急太猛,以免造成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眼花和耳鸣,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早晨醒来后先闭目养神,活动活动四肢,用手搓一搓脸,然后再缓慢坐起穿衣。 2、不可突然排尿 睡眠过程中身体上的每个生理机能运行速度都变慢,早晨醒来后立即排尿,使得膀胱快速被排空,再加上受到外界寒冷刺激就会诱发低血压,甚至引起排尿性晕厥。冬天早晨正是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高发时间段,晨起后立即排尿也有可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因此早晨起床去厕所时一定要注意动作缓慢。 温馨提示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度运动,每天的运动量达到30分钟,一周坚持4~5次,运动以身体稍微出汗,没有感觉到疲劳为度。通过运动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帮助降低血脂和血压以及体重,同时也能释放压力和愉悦身心。另外,合理安排饮食,吃得太油腻可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使得太多血脂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甚至生成血栓。因此应注意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果和五谷杂粮。(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老年人护脑应多吃哪些食物?

【加拿大都市网】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随之下降,做事情时总是丢三落四,刚刚说的话或做的事就已经忘记,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家中老人若发生严重的记忆力障碍,以至于在外总是迷路,多次找不到回家的路,就要引起重视,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年人应做好饮食支持,多吃以下几种食物来延缓记忆力衰退,降低患老年痴呆症风险。 老年人护脑应多吃哪些食物? 1、海产品 海鱼以及海带和紫菜等海产品中含有大量碘、钙、硒和铁等矿物质,也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蛋白质,能为大脑提供所需营养,帮助稀释血液粘稠度,降低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硬化。 2、高钾食物 大多数植物性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钾,如橙子、橘子以及香蕉、海带、菌菇类以及豆类和豆制品、新鲜的蔬菜等。钾元素维持大脑细胞中新陈代谢,又能维持神经兴奋性。 3、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之基础,因此保证每顿饭中都含有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肉、奶类、奶制品和蛋类等。对于身体肥胖的老年人来说,可选择鱼肉和去皮的禽肉以及蛋类,也可以从豆浆和豆腐等豆制品中获取植物蛋白质。 4、含叶酸的食物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就会升高血液中高半胱氨酸水平,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加快粥样硬化斑块生成速度。适当的补充叶酸能降低患脑卒中风险,因此中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适当的补充叶酸,可以从酵母类、豆类和菠菜以及龙须菜中获取叶酸。 5、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主要集中在深海鱼和坚果中,不仅仅帮助调节情绪,而且也能改善注意力,又能升高好胆固醇水平,降低坏胆固醇,维护心脑血管健康。 6、喝茶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这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能抑制胆固醇合成,因此老年人应适当地喝茶。不过不能喝浓茶,以免过度兴奋神经系统而影响睡眠。 温馨提示 老年人除了调整饮食外,也要适当的动动脑,约着朋友一起下象棋或猜字谜,多活跃大脑就能延缓脑细胞衰退;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一门新的技术如外语或摄影以及画画等。三高患者应积极稳定血压、血糖和血脂,以免这些指标不稳定而影响大脑健康。(家庭医生在线,,图片来源pixabay)

过半加拿大人认为抑郁是残疾 心理健康索赔案上升

(■■民调显示越来越多国民,视心理健康疾病是残障的一种。星报资料图片) 最新民调显示,分别有54%和44%受访者认为,抑郁和焦虑属于残障,这是自2019年以来新高的数字。同时,只有54%国民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处于极好或良好状况,比2年前的数据明显下降了12%。 由加拿大皇家银行保险进行的民调所得,越来越多国民视心理健康疾病是残障的一种。当中18至39岁的人士,有69%说出现焦虑,59%有抑郁;相对55岁或以上的分别是42%和29%。 这些数据反映该公司客户寻求赔偿的趋势,2021年18至39岁的年轻顾客新的个人长期残疾索赔中,有35%与心理健康有关,这是自2019年以来呈现上升趋势。 是次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心理健康对整体福祉的重要性。其中发现32%称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国民,较12%属于良好状况的人,更有可能因残障而休假。 在职国民中出现倦怠感,有42%认为压力是主要来源,这表明疫情产生的潜在影响,如恐惧、不确定性,以及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不稳定。另有39%称,财务、生病或感染新冠肺炎时的收入保护,是第二大压力来源;其次33%的人因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增加。 有效控制压力小贴士 要有效控制压力并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请参考下列贴士: 1)  维持健康习惯──无论是在家或办公室工作,在小休时做运动或静思,以及与他人保持社交联系。在工作和个人时间之间建立明确的界限,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这些对于支持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感最为重要。 2)  调整生活方式和开支──随着通胀上升,大部分人需要增加储蓄,并优先考虑那些事情是重要,以控制财务压力。在家煮食以限制外卖,避免冲动购买,并寻找可以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费用和服务。 3)  确保在受伤或疾病发生之前得到保障──积极主动并采取控制方法,有助于降低焦虑并提供更大的安全感。这种保障是在无法工作时可以确保收入保护,而且通过康复、工作再培训和其他服务等福利,帮助个人重返工作岗位。星岛记者报道

怎样吃西兰花最健康?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震惊西方!

【加拿大都市网】西兰花被誉为最健康的食物之一。它是一种含有大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蔬菜。像其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和卷心菜一样,西兰花含有一种叫做萝卜硫素(sulforaphane)的天然化合物,这与改善心脏健康和消化有关。 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甚至可能降低某些类型的癌症风险。一些人试图从膳食补充剂中获得这些健康益处,然而科学证据表明,食用真正的蔬菜比服用补充剂有更多好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决定找到烹调和食用西兰花的最佳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健康益处。 他们在《农业和食品化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结果,但是如果你喜欢不需要太多麻烦的清淡快餐,他们的发现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 首先,应该理解的是,天然状态下的西兰花中并不完全存在萝卜硫素。相反,这种蔬菜含有一些被称为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s)的化合物,还含有在植物中进化出来的芥子酶(enzyme myrosinase),以保护它们不受食草动物的伤害。通过芥子酶的活动,芥子油甙被转化为萝卜硫素,这是你希望发生的。 需要进行破坏才能获得好处 为了使芥子酶开始活动,你需要“破坏”西兰花。仅仅烹饪是不够的。研究表明,常见的西兰花烹饪方法,如在炉子上煮或在微波炉中煮,实际上大大降低了蔬菜中萝卜硫素的水平,即使你只快速烹饪几分钟。芥子酶对热相当敏感。因此,获取最多萝卜硫素的方法是吃生西兰花。 研究人员想到了测试另一种烹饪方法,即在中国最常见的方法:在平底锅中炒。研究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对在平底锅中炒过的西兰花含多少萝卜硫素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在当地市场购买了西兰花,然后开始工作。他们在准备过程的每个阶段测量了西兰花中各种天然化合物的水平。在第一阶段,他们将西兰花切成2毫米的小块,试图尽可能多地提取芥子酶。如前所述,芥子酶是在植物受损时才会分泌的。 然后他们将产品分成三组:一组留作生吃,另一组在切开后立即翻炒四分钟,第三组在切开后放置90分钟,然后再炒四分钟。第三组被放置一个半小时的原因是想看看额外的放置是否会让西兰花在被快速烹调之前产生更多的有益化合物。 而这确实是他们所发现的。切碎后立即炒的西兰花所含的萝卜硫素比有“休息时间”的西兰花少2.8倍。研究人员总结说,在将西兰花切成小块后,应让切好的蔬菜在烹饪前静置一个半小时左右。 当然,在切菜和烹饪之间需要一个半小时的等待,这样的准备过程有多实用还是个问题。研究人员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说等待半个小时也是不错的,尽管在实验中没有测试这个时间段。(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jpost.com/health-and-wellness/nutrition/article-694755)

新冠病毒为什么会进化?为何总是快人一步?

【加拿大都市网】只要存在易感人群,病毒就会进化。 2021年1月首现南非的新冠病毒C.1谱系当时看起来与其他变种相似,也并未传播太广泛,其基因组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病毒进化得异常之快,快过地球上其他任何生物。科学家近期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变率,结果发现新冠的突变数量与人类从250万年前首次直立行走到今天所经历的突变数量一样。 C.1谱系出现仅仅4个月后,南非遭遇由高度传播的德尔塔变体引起的第三波新冠疫情,而一支追踪该毒株的团队检测到新版本的C.1基因组发生了大量变化。他们很快发现,新版本为C.1.2变体,产生了比其他变异毒株更多的突变——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变体所拥有的关键突变,以及一部分与免疫逃避相关的突变,都在它身上出现了。 新变体的传播能力已经比阿尔法高了40%~60%,而阿尔法的传染性本就比原始毒株高出50%,演变成了一些流行病学家口中的“我们一生所见的最具传染性的疾病”。引起麻疹和水痘的病毒比德尔塔变体更易传播,但后者的传播速度极快,能在4天内完成从宿主A到宿主B的传播,而其他病毒至少需要10~14天时间。 只要存在易感人群 病毒就会传播、复制和变异 生命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生物学定律,正如万有引力是物理学定律一样。新冠病毒的持续传播将导致进一步变异,产生新的变种,导致更多的死亡和持续的大流行。 人类至今也未能控制住新冠病毒。SARS-Co V-2可以说是生命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一个典范,令低估自然力量的我们处于危险之中——正如我们过去曾经和未来仍将无数次经历的那样。 SARS-Co V-2基因组由3万个碱基组成,碱基存储蛋白质指令,蛋白质负责劫持我们的细胞并产生数十亿个新病毒。 当一个人吸入SARS-Co V-2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会识别并附着于人体细胞的蛋白质上。虽然感染过程始于喉咙和肺部,但SARS-Co V-2最终会攻击全身的系统,包括心脏、血管、肠道和肾脏等。 附着于宿主细胞后,病毒会将其基因组——一条由3万个RNA碱基组成的单链——注入细胞内部。在那里,病毒蛋白开始重塑细胞结构以适应其大规模增殖。SARS-Co V-2的基因组就像一座工厂的建筑师兼总经理,引领协调各方工作,以制造更多病毒。 病毒每次感染新宿主,产生新副本,都可获得或好或坏的新突变。人类每次感染SARS-Co V-2,身体都会产生10亿~1 000亿份病毒。每次感染期间,病毒基因组内可能会发生0.1~1次突变——如果我们保守地将新增突变数定为0.1,那么全球每天新增的425 000个病例就会带来42 500个突变,这意味着SARS-Co V-2基因组3万个碱基里的每一个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突变。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突变中能站稳脚跟的还是少数,因为存在传播的瓶颈,在一次感染期间发生突变很少会传染给另一个宿主。根据最近的两项研究,传播给他人的少量病毒通常与开始感染的毒株相同。 而不幸的是,有一个例外存在。如果病毒在某个体(例如免疫系统较弱、无法清除病毒的个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它将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广泛的相互作用并获得有用的突变来对抗免疫。举个例子,在过去的一年间,科学家观察到SARS-Co V-2变种获得了足以改变刺突蛋白形态的突变,从而使得保护性抗体难以再针对它。(抗体如钥匙开锁一般结合刺突蛋白,中和病毒。) 如何应对病毒的进化 也有一些好消息。在过去的20几个月里,科学家发现了病毒进化的蛛丝马迹。自然选择推动着病毒朝增强传播能力和获得免疫逃逸的方向前进,但未必会给人类带来更严重的病症。 减缓病毒进化并防止伴随突变和新变种出现的唯一方法是延阻病毒传播,每次感染都是病毒进一步进化的机会。 人类减缓新冠传播最有力的武器是疫苗接种。不同疫苗以不同方式保护身体免受入侵者伤害,而其共通的模式是,疫苗将灭活病毒或病毒片段(不具备传染性)摆到接种者的免疫系统面前,模拟病毒入侵场景,训练机体的防御能力。 接种疫苗的好处不只在于预防。接种者如果感染病毒,其体内产生的病毒量往往更少,也通常能比未接种感染者更快清除病原体,减少病毒变异的时间。 感染继续,进化也将继续。坚持佩戴口罩、做好消毒工作、保持社交距离以及接种疫苗,是我们保护自己和减缓新冠病毒进化的通用而高效的方法。(科普中国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台,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吃橘子后喝牛奶被送急诊?牛奶橘子能一起吃吗?

【加拿大都市网】近日,女子同食橘子牛奶上吐下泻被送急诊的新闻引起热议。 甚至报道显示医生诊断:二者不能同食。 难道橘子和牛奶真的不能同食? 橘子和牛奶不能同食吗? 牛奶和橘子汁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絮状沉淀,证明牛奶和橘子不能一起食用?错! 牛奶富含蛋白质,其中80%的蛋白为酪蛋白,酪蛋白等电点在PH4.8左右(偏酸性),当溶液PH值接近等电点时,酪蛋白则发生聚集。 水果中含有许多机酸、无机酸、酸式盐和酸性有机化合物等,水果的PH值是我们能品尝到水果有酸味的主要原因。 橘子汁的PH值在3.0-4.0之间,呈明显的酸性,当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时,牛奶的PH值逐渐变小,当接近酪蛋白等电点时,酪蛋白则发生聚集,牛奶出现沉淀。 相比而言,我们人体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间,属于强酸性环境,远高于橘子的酸性。酪蛋白在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彻底变性、分解,形成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多肽,牛奶中的游离钙也溶解于胃酸中,有助于这些物质在小肠的后续吸收。 因此,牛奶和橘子汁混合引起的絮状物大多是“感官”上的不适,在饮料工业中常可以通过加入一些亲水性胶体等物质去改善聚集,生产出“橘汁”牛奶,但是从食物安全性上来讲,牛奶和橘子一起食用没有安全担忧。 橘子和牛奶同食影响钙的吸收? 食用牛奶和绿色蔬菜都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钙质,在人体中,只有溶解状态的钙才能被小肠吸收,沉淀状态下的钙是不能被吸收的。 牛奶酪蛋白在胃蛋白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的磷肽可以使钙离子一直维持稳定的状态到小肠末端,有助于钙质的吸收,因此牛奶被认为是补钙佳品。 通常,一些蔬果中含有许多有机酸和无机酸,其中草酸、植酸、鞣酸等可与钙结合成为难溶的复合物影响钙的吸收;大量纤维素和轻甲基果胶也能阻碍钙的吸收。 橘子中最主要的酸类物质为柠檬酸(占85%),其余为苹果酸和琥珀酸,不宜与钙形成不溶性沉淀,橘汁中还含有大量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钙的吸收,所以橘子和牛奶同食并不会降低钙的吸收。 喝牛奶会腹泻是咋回事? 婴幼儿时期,人体肠道中含有一种能够分解牛奶中乳糖的酶,以帮助幼儿消化吸收乳制品。 随着年纪增加,对乳制品需求减少,成年人中乳糖酶的含量减少,于是很多成年人喝牛奶就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这就是乳糖不耐受。 这样的人群可以选择少量多次摄入牛奶,慢慢重新建立乳糖耐受,或者直接选择市售的无乳糖牛奶或者酸奶。 然而,还有一类人群在饮用牛奶时,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将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误认为是有害入侵者,从而进行对抗,产生“牛奶”过敏反应,症状类似于食物过敏。 “牛奶过敏”可以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出现症状,如出现皮肤麻疹、湿疹、消化道腹痛腹泻或呼吸不畅、气喘等,这类人群则需要完全避免饮用牛奶。 喝牛奶要记住以下几点:  乳糖不耐受患者不要空腹喝牛奶,以减少乳糖对肠道的刺激,避免产生不适,或者可以逐步建立耐受,牛奶过敏者避免饮用牛奶。 牛奶避免与茶、含草酸高的蔬果同时食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多晒太阳可以促进牛奶中钙的吸收。(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mRNA疫苗会改变你的DNA?包你能看懂的科学解释来了!

【加拿大都市网】疫苗已经大大降低了COVID-19的住院和死亡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然而,一些人,甚至一些老年人,决定不接种疫苗,因为他们听说辉瑞和莫德纳基于mRNA的疫苗可以改变他们的DNA。其实这些说法是错误的。 疫苗可以改变我们DNA的说法被用作一种恐惧战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甚至那些没有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DNA是我们的基因,构成我们自己。因此,关于疫苗可能会改变我们DNA的说法是在利用一种原始的恐惧:疫苗可能会改变我们人性的基础。其实,疫苗不会这样做,而且这种恐惧是没有根据的。 围绕着mRNA疫苗的一些语言一直很混乱,而这种混乱被那些误导性地将疫苗称为“基因疗法”的人加剧了。尽管疫苗中的mRNA确实含有用于制造蛋白质的遗传物质,但mRNA不是DNA。它不会影响我们的基因或改变我们的DNA。 由于我们细胞的工作方式,mRNA不会进入DNA所在的细胞核,它不能在我们的细胞中转化为DNA,也不能修改我们的DNA。因此,mRNA疫苗可能改变你DNA的机会基本上是零(或者说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最接近零的机会)。 关于COVID-19,我们仍有一些事情不知道。但有些事情我们确实知道是明显错误的,例如声称COVID-19是由5G网络引起的,或者基于mRNA的疫苗可以改变我们的DNA。这些说法类似于说大象因为有大耳朵,所以能飞。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解释什么是蛋白质开始。 蛋白质构成了我们身体中大多数事物的结构。它们是肌肉、脑细胞和抗体的组成成分。DNA位于我们的细胞核中,持有我们身体制造的所有蛋白质的遗传密码。mRNA是从DNA到蛋白质之间的短暂过渡。 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开发一种将合成mRNA注入细胞的过程,告诉这些细胞制造新的蛋白质,绕过通常的DNA-RNA蛋白质途径。这有点像告诉007该做什么,把信息交给他,完全绕过他的老板和正常的指挥系统。 然而,使用mRNA的一个挑战是,它很快就会被我们的身体降解。换句话说,给007的信息会自我毁灭。通过改变一些分子,科学家已经能够修改mRNA,使其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从而使其能够在被降解之前被细胞用来制造更多的蛋白质。因此,疫苗中的mRNA被修改以使其更好地工作,但这与我们的DNA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的DNA没有被修改过。 有人说,一旦疫苗中的mRNA被注射到体内,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包括改变你的DNA,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像新冠这样的病毒也是通过将它们的RNA注入我们的细胞,并欺骗我们的细胞使用这种RNA来制造病毒蛋白。疫苗中的RNA改变我们DNA的机会与COVID-19差不多,基本上是零。 有些事情的不确定性在医学上是很常见的。例如,考虑手术的患者必须权衡好结果的机会和并发症的机会,以决定他们是否想继续手术。在提供建议时,医生必须谨慎地描述风险,披露严重的风险,即使是非常罕见的风险,以及常见的风险。 在COVID-19疫情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是,尽管有明确的科学共识,但极少数的医生破坏了公众的信任,他们严重歪曲了疫苗的风险,而不提感染新冠会带来的更多风险的事实。 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现在医院里有些人因为COVID-19而导致肺部严重受损,甚至连呼吸机的支持都不够。他们正在使用心肺搭桥机,等待肺部移植,因为他们的肺部将永远不会恢复。但这种情况本来是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 水已经被搅浑了,所以让我们说清楚:虽然非常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如心肌炎和过敏反应可能发生,但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疫苗并没有修改DNA。误解可能会发生,但故意传播有关基于mRNA疫苗及其工作原理的错误信息是不可接受的,并会将生命置于危险之中。(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ref:https://nationalpost.com/opinion/as-infectious-disease-doctors-we-can-tell-you-for-a-fact-mrna-vaccines-do-not-alter-your-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