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11:14:44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基金年增27%至532亿美元 成全球最富裕高校基金

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的捐赠基金年增27%,基金存款达到532亿美元(约4,140亿港元),相当于南非或荷兰央行的准备金。哈佛捐赠基金由去年6月至今年6月,回报率为高33.6%,使得基金规模大幅上涨。 捐赠基金在美国高等教育十分常见,大多数是来自民间捐款,其中大多数资金都有用途的限制,例如特定计划或研究领域。哈佛捐赠基金中只有5%到5.5%是用来资助大学实际经营,例如在2020至21学年为20亿美元(约155亿港元) 哈佛大学获得的捐赠基金已是全球最多,在截至6月底的会计年度捐款增加27%,总额达到532亿美元。哈佛也把资金投入活络的金融市场,由去年6月底至今年6月底,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3.6%。 不过,哈佛大学首席投资总监、哈佛管理公司行政总裁纳维卡尔表示,如果哈佛大学投资于风险更大的资产,其收益会高得多,但他警告称该捐赠基金不会每年产生如此高的回报。 对比同期高校基金的投资收入,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回报率为56%,规模达到274亿美元(约2,131亿港元);布朗大学捐赠基金回报率为52%,规模达到69亿美元(约536亿港元)。 建立时间 17:58 更新时间 23:55

哈佛收生被指歧视亚裔人 上诉法院驳回诉讼

早前地方法院裁定哈佛大学的收生程序没有歧视亚裔学生,有组织其后不服上诉。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昨日驳回上诉,提出诉讼的学生公平录取组织表示失望,誓言会上诉至最高法院。 提出诉讼的学生公平录取组织指,哈佛收录本科生时偏袒非裔及拉丁裔学生,即使亚裔学生学业成绩优异,但获录取的比率仍然偏低。哈佛大学则否认指控。 第一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时指出,哈佛在收生准则上,考虑种族因素的程度并没超出许可范围,符合最高法院种族多元化的要求。上诉法院法官林奇写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有限地使用种族因素,以便在相关时期实现多元化,是否符合最高法院判例的要求。我认为不存在错误”。学生公平录取组织主席布卢姆表示失望,又指此案可能最终将由最高法院做出裁决。他说:“虽然我们对第一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感到失望,但我们并没有失去希望,这宗诉讼目前正在向美国最高法院上诉,我们将要求大法官们结束哈佛和所有学院的不公平、违反宪法及基于种族的录取政策”。 去年10月波士顿地方法院裁定该组织败诉,组织其后上诉至第一巡回上诉院,但上诉法院维持原判。该组织声称会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司法部在此案中公开支持亚裔学生,还于上月对耶鲁大学提出诉讼,声称耶鲁大学在严格的录取程序中,歧视白人和亚裔申请人。和哈佛一样,耶鲁也否认自己的政策具有歧视性,称其招生过程遵循联邦法律和最高法院的裁决,而这些裁决普遍支持平权行动。 法律专家认为,司法部针对耶鲁大学的诉讼,是保守派法律努力的延伸,目的是结束基于种族的大学招生政策,这些诉讼极有可能上诉至最高法院。

哈佛提议间歇社会疏远 加国学者评方法无效

【星岛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指出,间歇性社会疏远,短期内可能是最有效预防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亦可避免医疗系统压力增加,因为要达到足够人口免疫力,令病毒停止传播,可能需要至少2年时间。 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于4月份进行的研究指出,防预病毒传播,最佳的方法,是定期采取间歇性社会疏远措施。 研究报告共同撰写人Christine Tedijanto表示,要达到足够人口免疫力,令病毒停止传播,仍需要至少2年时间。 她表示,根据研究得出的模型,只要有25%至75%时间进行社会疏远,全球人口便可以提高免疫力,及可以防止医疗系统出现超出负荷的情况。 但安省Wilfrid Laurier大学流行病学家兼卫生科学助理教授Todd Coleman医生将社会疏远交错式进行称为“赌博”。 Coleman表示,哈佛大学假设的免疫力模型,需要的时间十分长;他指出,间歇性社会疏远,不是将感染曲线变平,而是将感染数字变得起伏,而人们会在起伏及高峰时被感染。 对于人们对新冠病毒会产生抗体的问题,Coleman表示,至今不清楚这些抗体是否可以防止再次感染新冠病毒;若果试图使感染最大化来实现畜群免疫,死亡率将会十分高。 他表示,已经看到在疫情下,年长人士或长期护理院住客,不少感染新冠病毒后最终会死亡;他承认,周期性感染个案上升,可能对医疗系统造成重大负担。 多伦多大学感染控制流行病学专家兼助理教授Colin Furness表示,间歇性社会疏远是具吸引力的选择,但必须假设“已经关了门”,彻底消除社区传播才可。 Furness表示,不支持间歇性社会疏远的策略,更佳的做法,应该是试图消除病毒在社区扩散,这才会令感染及死亡人数降至最低。 (图片:Global News) T02

哈佛大学胜诉 华裔以后审请美国名校更难了

美国哈佛大学被控歧视申请入学的亚裔学生,开审近一年后,判决在周二出炉。法官裁定,哈佛考虑种族因素的招生方针符合宪法,并没有蓄意歧视亚裔申请人,而且可以确保哈佛校园多元化。提出这宗诉讼的非牟利组织“学生公平入学”誓言上诉。   “学生公平入学”(SFFA)组织于二〇一四年入禀法院,指控哈佛大学招生时从事“种族平衡”,对亚裔美籍本科生的录取数量设限。哈佛大学表示采用全面入学评估,以保持学生种族比例,不止考虑申请人的学业与考试成绩,也包括活动、成长经历、个人特质。“学生公平入学”指控哈佛以较高标准评估亚裔美籍学生,等同是“惩罚亚裔学生”;亚裔生虽然在SAT分数较其他族群为高,但大学优先录取成绩较低的非裔和拉美裔美籍学生,因此哈佛涉嫌非法歧视。   该组织声称,哈佛大学内部资料显示,亚裔美籍学生学业和课外活动评分在所有种族中居首,但呈现幽默、勇气、善良等个性分析的“个人评分”却敬陪末座。哈佛则强调种族只是复杂评估因素之一。在法院文件中,哈佛将亚裔美籍学生“个人评分”偏低,归咎于师长推荐函、申请人论文与面试产生的“不可观察因素”。   麻省联邦地区法院法官女伯勒斯的判决书说,哈佛大学招生作业“不完美”,招生人员可接受反种族偏见培训,但法院不会因招生存有改善空间,就摧毁一套通过宪法规定的良好程序。伯勒斯裁定,哈佛大学至少自一九七十年代便考虑种族的录取标准与程序符合最高法院判例,没有违反联邦民权法,原告提出哈佛蓄意歧视亚裔美籍人士等四项指控,全数遭驳回。   对于原告指哈佛大学将考虑种族的“积极平权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当作对付部分种族的武器,使其他种族申请者获益,伯勒斯不认同此论据。她说,哈佛大学招生程序考虑种族,符合严格司法标准,学生组成多元也有益处。她在判决书写道:“就本案而言,至少到目前为止,考虑种族的招生是确保哈佛校园多元的基础之一。”她表示,获哈佛录取的学生将在充满各种经验、信仰与才能的人群中生活与学习,有机会了解彼此比种族更多的事,进而认识具备独特经历的完整个人。   “学生公平入学”主席布卢姆在法庭宣判后誓言提出上诉。新墨西大学法律教授哈尔帕拉尼表示,“学生公平入学”可能会在上诉中指出法官伯勒斯的决定不正确。一些专家指此案可能会缠讼多年,案件可能上诉到最高法院。然而,一些专家说,法官伯勒斯的一百三十页判决书已非常全面,所作判决不大可能在巡回法庭被推翻。   据统计,二〇一〇至二〇一七年,哈佛大学亚裔美籍学生约占两成,拉美裔与非裔美籍学生各占一成,白人等其他族裔占六成左右。校方说这反映申请人种族比例稳定,原告则指控这是非法种族配额的证据。美国司法部和哈佛案原告站在同一阵线,前年发动民权调查,探究哈佛是否歧视亚裔美籍申请者。教育部与司法部近年也对耶鲁大学展开类似调查。  

哈佛歧视亚裔案历时5年宣判:哈佛胜诉 原告或上诉

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亚裔歧视案开审近一年,当地时间10月1日,该案判决出炉。据路透社报道,联邦法官裁定,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招生计划没有歧视亚裔申请者,从而驳回此前诉讼。   报道称,法官艾莉森·伯勒1日裁定:尽管哈佛的录取程序“并不完美”,但她不会“仅仅因为它可以做得更好,就废除一个通过宪法规定的、非常优秀的录取程序”。   在伯勒130页的判决书中,她强调说,将种族问题考虑在内的招生计划“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确保学院和大学提供多样化的氛围,促进学习(效率),提高学术水平,并鼓励相互尊重和理解。”   此外,伯勒还表示,哈佛大学的录取计划通过了严格的审核,符合宪法规定。据报道,哈佛虽胜诉,此案原告仍有可能继续上诉,此案可能最终会出现在最高法院的法庭上。   2014年,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入学”曾状告哈佛大学在招生中系统性歧视亚裔,以“种族平衡”政策为由,压低亚裔申请人的个性评分,把很多成绩优于其他族裔的亚裔申请者排除在录取范围之外。   对此,哈佛大学方面辩护律师否认上述指控,并坚称哈佛大学招生程序合法,考虑种族因素是出于保障校园多样性需要,从未将种族作为消极因素对待。代表哈佛大学的律师批评控方数据不全,结论片面且具有误导性,   此案件历时五年之久,2018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歧视亚裔案在波士顿联邦法院开庭。随后,地区法院进行了为期3周的审判,引发全美热烈讨论种族与族裔在大学招生中扮演的角色。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案可能成为围绕平权行动展开的漫长辩论中的又一里程碑。《纽约时报》称,此案是有关平权法案未来命运的战斗。美国平权法案始于上世纪60年代,意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少数族裔、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不过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招收某族裔学生的比例,因此会引发“逆向歧视”的争议。

哈佛器官打印突破 买手机卖掉的肾能打印回来不?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实验室里进行器官生长的实验,但这项技术离成熟还需要几年时间。 实验室培养的器官往往太小,无法供人类使用,也缺乏有效的供氧机制。 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Wyss Institute)的一组科学家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在活体组织上3D打印血管。 他们的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进展》杂志上,解释了一种名为“快速法”的新技术将如何创造出更大、更有效的器官。 研究小组成功地制造出了能够在7天内同步跳动的心脏组织。在一个视频演示中,该团队展示了他们如何从干细胞中创造出成千上万的器官构建块。然后,他们将干细胞压缩成一个模子。接下来,他们利用嵌入的3D打印技术,快速地在基体内刻制牺牲墨水。随后移除牺牲墨水以显示可用作血管的通道。血管中的开放腔内衬有内皮细胞,以便更接近真实情况。 生物打印领域,或使用3D打印机进行器官和组织工程,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与3D打印骨骼或皮肤不同,3D打印器官还需要复制巨大的血管网络,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我们的器官。科学家表示,SWIFT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类有机物、胚体和多细胞球体。 虽然这项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它可能为不久的将来在实验室培育器官铺平道路。(engadget,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哈佛大学)

懒人福音宅男喜迅!机甲助你跑得快走得远

在康复环境中,机器人设备曾被用来帮助人们行走或跑步,但直到现在,它们一直被束缚在一个单一的动作上,比如行走或跑步。 在《今日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一组研究人员解释了他们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来自哈佛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Omah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便携式机械护甲,它利用人工智能帮助使用者行走和跑步。 这种机械护甲是DARPA前“勇士网”项目的一部分,多年来一直在研制中。它可以穿在腰和大腿上,通过增加髋关节的扭矩来配合佩戴者的臀肌。连接到用户下背部的执行器由算法控制,允许机械护甲调整到不同的步态。在早期的测试中,该设备将使用者行走时的代谢率降低了9%,跑步时的代谢率降低了4%。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方法除了可以用于康复治疗之外,还能够帮助任何人轻松移动,无论他们是跑步、散步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他们承认,新陈代谢的减少幅度不大,但他们表示,这证明可穿戴机器人可以帮助进行不止一项活动。这对我们的仿生未来很有帮助。 我们拭目以待这项技术能够更加微型化,直到有人试图在跑步比赛中作弊的程度,就像职业自行车手在自行车上安装微型马达一样。(engadget,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Wyss Institu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雕像现中文涂鸦 两岸网友起骂战

美国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内地标“约翰.哈佛雕像(John Harvard Statue)”近日被发现有人用中文字涂鸦(见图),当地民众拍下照片,在华人社群媒体圈疯传。据知,雕像疑似于上月三十日被人在底座侧面和背面写下“慧慧&瑄瑄一辈子”和另一句中文粗口。由于有网友指出字体繁简并用,引起两岸网友论战,但也有人指出,中文字体不能代表就是华人所为。 “中新网”报道,有关方面在哈佛雕像的底座,及学校一栋宿舍的侧边窗沿发现疑似被人用黑色油笔写上中文字“慧慧&瑄瑄一辈子”、“张思慧大XX”粗口及“张思慧我爱妳”等中文字样。有热心民众试图用湿纸巾将雕像上的字样擦去,但背面骂人语句无法完全擦除。 网民指出“张思慧我爱妳”的写法繁简混用,“张”用简体,而“慧”和“妳”则是繁体,所谓繁简并用的涂鸦文字在微博上也引起两岸网友骂战,大陆方面质疑并非大陆游客或学生所为。网友称“简体繁体混用,是哪里的,还用问吗?”、“这种方式不会相爱一辈子”、“大陆人从未学过繁体字,什么人大家心里有数”。然而雕像涂鸦上的“慧”字,实为简体字写法,与繁体“慧”的写法不同,而“妳”则是“你”的异体写法,并不存在繁简混用的情况。

吃辣椒有助长寿 有了科学依据!

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有一集专门拍摄世界各地的食物香料,辣椒是浓墨重彩的一段。虽然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并不长,现在却已成为了中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风味之一。辣椒给人带来的特有风味是痛,一种“令人愉悦的痛”。这种痛,对于健康是好是坏呢?   世上的辣椒有千百种,辣度相差大   谈到辣椒,人们的第一个问题无疑是:有多辣?要谈“有多辣”,自然需要一个标准。   辣是辣椒素与人体中的辣椒素受体结合而产生的“痛觉”。有多辣,自然也就取决于有多少辣椒素。现代分析设备可以精确地测出辣椒素的含量,也就可以用它来比较辣椒的“辣度”。   不过,辣椒素的含量数值虽然精确,但并不直观。而在一百年前,人们也没有办法测出辣椒素的含量。辣椒有多辣,也就只能把人作为“仪器”去测量。   1912年,药师史高维尔设计了一种分析方式。他把辣椒用糖水进行稀释,然后让人们来尝。一直稀释到人们尝不出辣味,然后把这个稀释倍数定义为“辣度”。这个辣度称为史高维尔单位,简称为SHU。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辣椒,辣椒素含量相差巨大。像川菜、火锅等等大家日常吃的“辣”,辣度大致在1000 SHU上下。而让普通人感到“非常辣”的朝天椒,辣度能达到5万到10万SHU。《风味人间》中拍摄的“涮涮辣”,辣度大致在60万SHU,所以只是用来在汤里涮一涮,也就相当的辣了。目前世界上培育出的辣椒之王,辣度超过了200万SHU。   不辣的辣椒,是很好的蔬菜   辣椒的魅力在于辣,太辣的辣椒只能作为“调料”,营养成分也就无关紧要。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辣椒”都辣,比如柿子椒几乎不含有辣椒素,就可以作为“蔬菜”来吃。   实际上辣椒是很好的蔬菜。100克柿子椒的热量只有20千卡左右,相当于一天总热量的1%,而其中的维生素C几乎可以满足成年人一天的需求。此外还有很多营养成分也相当可观,比如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以及铁、镁、钾等矿物质。   实际上,这些营养成分在辣的辣椒中含量更高,只是吃不了太多,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经常吃辣不会危害健康,而且很可能有益   当年有位红遍全国的“养生大师”,宣称“肺癌是辣椒吃出来的”。后来随着大师被揭批而销声匿迹,“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过,经常有医生和营养专家建议“少吃辛辣食物”,许多人也就会纠结:吃辣,是不是不利于健康呢?   辣椒与癌症的关系有过一些研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对象,结果是一地鸡毛,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而且都只是“初步研究”,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   对于食物,我们更关心它对整体健康的影响。201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一项研究,跟踪了近50万中老年人数年之久,然后分析他们的饮食与死亡率的关系。在排除了其他已知的影响因素之后,他们发现:那些几乎每天都吃辣的人,比每周吃辣不超过一次的人,死亡几率低了14%;经常吃辣的人群中,死于癌症、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比例要低一些。   这是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据等级不算高。从这项研究来说,可以认为:经常吃辣不会危害健康,而且很可能有益。   吃辣会长痘?你可能冤枉了辣椒   人们经常说“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会长青春痘”。   其实,这里有很多误区。   痘的产生是由于皮肤毛囊被阻塞。阻塞的直接原因一般是皮脂腺的分泌物以及脱落的细胞、死去的细菌等等。   从目前的科学认识来看,“皮脂腺分泌物阻塞毛囊”源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某些药物以及情绪压力。   有些饮食对长痘有一定影响,文献中列出来的主要是奶制品、糖果以及巧克力等等,而“油腻”“辛辣”的食物影响并不大。   不过,吃辣的食物之后容易出汗,长了痘的人会感觉更不舒服——如果再去挠,那么就可能加剧长痘。   吃辣过度,愉悦就变成了痛   从生理上说,辣是一种痛觉。通常我们都不愿意承受“痛”,但是辣产生的痛却受到许多人的喜欢。   这个悖论的科学解释是:辣椒素受体也是感知高温和痛觉的受体;辣椒素与受体结合之后,激发受体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并不区分是哪种因素产生的信号,都会激发神经元分泌内啡肽;当痛觉过去,内啡肽产生的愉悦就占了主导。   不过,不同的人对于“痛”有不同的承受阈值。如果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阈值,那么内啡肽带来的愉悦就不足以抵消痛觉,我们也就不会感到舒服了。承受阈值高的人,我们说是“能吃辣”,而承受阈值低的人,就是“不能吃辣”。   实际上,“不能吃辣”的人也能够体验到吃辣的愉悦,只不过需要的辣度比“能吃辣”的人低而已。

加国华裔学子 设计HIV检测法获罗德奖学金!

■■刘麦克是多大附中第21位获得罗德奖学金的校友。网上图片   综合报道   四名加拿大大学生获得今年的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包括2015年从多伦多大学附中毕业、现就读哈佛大学的华裔优秀学子刘麦克(Michael Liu,译音)。   据《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报道,现年21岁的刘麦克,4岁随父母一起来到加拿大。他回忆说,当时父母没有多少积蓄,需要做多份工作来支持他的学业,因为“他们想要给我最好的机会”。中学时刘麦克选择入读多伦多市中心的多大附中,在强烈的学术氛围中度过了5年时光,同学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令他难忘。不过刘麦克的父母在学业上从不逼他,即使当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后,他的父母还想过,如果感觉压力太大,可以选择放弃。   喜爱运动的刘麦克还是一名出色的棒球手。2015年,中学毕业的刘麦克入选加拿大“20岁以下20名顶尖青少年”(Top 20 Under 20),入选原因包括设计了一种新的HIV检测法,研究一种可能让中风病患恢复的方法,以及帮助年轻人对抗精神疾病。   现研究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   入读哈佛大学之初,刘麦克原本打算研究大脑发育,但之后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科学产生了兴趣。他担任了麻省剑桥市一个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的主管,全心研究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以及早期的逆境和创伤如何影响大脑发育。谈起罗德奖的面试过程,刘麦克说非常简单轻松,评审小组在大约30分钟内提问了30个问题。面试结束后他还看了一场电影,以分散等待消息的紧张情绪。对于获奖,他觉得“特别感恩”。   刘麦克计划在牛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返回北美。他已经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研究专业的全额奖学金,还在等待其他医学院的消息。刘麦克最终希望到多伦多圣米高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这样的医院工作,因为那里的医学研究与弱势群体的联系非常紧密。   盼日后到圣米高医院工作   罗德奖学金据信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全球性奖学金计划,为获奖者在牛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提供全部资金。   获奖者的选择依据是他们的学术成就、运用能量的能力(透过体育、音乐和艺术活动表现)、勇气以及对责任的忠诚和领导能力。   今年共有11名加拿大学生入围该奖项。获奖的其他三名大学生分别是圣法兰西斯萨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的厄尔本(Liam Elbourne)、麦基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可汗(Arisha Khan),以及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里茨基(Annette Riziki)。据多大附中的推文称,刘麦克是该校第21位获得该奖学金的校友。

亚裔起诉哈佛案揭招生秘密 这4种方法易获青睐录取率高

■■示威者上月在波士顿的法院大楼前抗议,哈佛大学歧视亚裔申请人。相关诉讼在该法院审理。 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 陆祝明编译 法庭对哈佛大学涉嫌在招生中歧视亚裔诉讼的审理上周结束,哈佛坚决否认指控,不过通过法庭证词和内部文件,却让外界得以一窥哈佛严格保密的招生程序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原来有4种方法可以让申请人更易获得校方的青睐。 据《纽约时报》报道,第一种方法是,哈佛对4种申请人会优先考虑,即运动员、哈佛毕业生的子女、在系主任兴趣名单上的申请人(通常是大捐款人和杰出人物的子女,多数是白人)以及教职员工的子女。这4类学生只约占全部申请人的5%,但却占被录取学生的30%,他们被录取的比率高达45%,而其他申请人被录取的比率仅为4.5%到5%。每年约4万名学生申请哈佛,却只有约1600人能被录取。 哈佛的证人称,优先考虑哈佛毕业生的子女很重要,因为这将鼓励毕业生为学校出钱出力、贡献专业技能。 哈佛每年会部分根据PSAT(SAT预考)成绩,向数千名学生发出邀请函请他们申请该校,接受邀请申请哈佛的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比其他申请人高出一倍。这被视为敲开哈佛大门的又一方法。 对于20个相对较少学生申请哈佛的农村州,哈佛在发出邀请函时,会为白人学生降低PSAT的考试成绩要求。2013年,这些州的白人学生PSAT成绩达到1310分就可获得哈佛邀请函,而其他州的白人和亚裔女生PSAT分数需要达到1350分,白人和亚裔男生需要达到1380分。非裔、西语裔和土著居民以及其他少数族裔学生,无论居于哪个州,PSAT成绩只要达到1100分就可以获邀申请。 哈佛还要求招生人员注意那些在个人特质方面具有超乎寻常吸引力的申请人,包括“充满活力和热情、热衷慈善、成熟、品格优秀”,法庭文件和证词显示,性格外向的学生似乎获益最多,所以这也是申请人增加胜算的一种方法。不过在法院上月开庭审理前数日,哈佛在发出的新指引中提醒招生人员,不要将性格上的优点总是等同于性格外向,对于“具有特别思考力、洞察力和(或)奉献精神”的申请人,也应该在个人性格上给予高分。 哈佛在庭审中并未否认亚裔申请人平均而言在个人性格上的分数低于其他族裔,但辩称这不是歧视,部分原因是由于申请人的高中教师或辅导员提供的支持较弱。 发给哈佛招生人员的指引等法庭文件还多次显示,贫穷学生和弱势学生获得明显的优先考虑,对自己如何战胜困难的动人个人陈述,也会让申请人脱颖而出,所以这也是让自己出类拔萃的一个方法。

哈佛招生办主任:推荐信不给力导致亚裔申请人评分低

哈佛大学。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邓燕文编译 哈佛大学被控招生歧视亚裔案的审理16日进入第二天。哈佛招生办主任作证时表示,教师及辅导员较弱的推荐信,是亚裔申请人作为一个族群在大学录取程序中个人评分比白人分数低的原因之一,而个人评分正是这宗歧视诉讼的重点。控方指哈佛歧视亚裔申请人,给他们的个人评分打低分,导致不少成绩优异的亚裔被拒哈佛大门之外。 《华尔街日报》报道,哈佛招生办主任费兹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当天在法庭作证时发表上述言论。这个个人评分做法一直是此案原告强调的重点。将哈佛告上法庭的“学生为公平录取”(SFFA)指称,哈佛的招生程序蓄意歧视亚裔申请人,虽然哈佛自己的数据显示,亚裔申请人作为一个族群,在学习成绩及课外活动方面的分数比白人申请人高,但在个人评分方面却较低。诉讼迫使哈佛解释个人评分的种族差距问题。但哈佛坚称,他们在个人评分时并没有考虑种族。 费兹西蒙斯自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哈佛的招生办主任。他在法庭上表示,亚裔申请人的个人评分较低,并非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品质吸引力不如白人。他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及辅导员给白人申请人的推荐信较强有力。 但他说,他不知道亚裔申请人的推荐信是否比非裔或西语裔申请人的弱。诉讼的原告称,亚裔申请人的个人评分低于任何族群。哈佛在15日开庭陈词时出示的图表显示,教师的推荐信及校友谈话的评分在录取决定中所起的作用大于族裔。 据哈佛说,个人评分以教师的推荐信、校友的面谈及学生写的短文为根据,以此考虑申请人能否对学校社区做贡献。哈佛的录取程序要求招生人员寻找显示与众不同的激情、仁慈、成熟或坚强个性的申请人。哈佛一直强调,每一位申请人均获得独立审查,涉及种族或族裔的模式并非是任何较广泛歧视行为的结果。 教育部人权办公室199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指出哈佛在对白人及亚裔申请人的个人评分上存在差距,但并不构成歧视,不过也警告说,哈佛招生人员的评论中有反应出刻板的种族模式。报告指,哈佛招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申请人的评估“相当经常”称亚裔申请人害羞、热衷科学及数学、刻苦。 但哈佛的律师辩称,这个几十年前的评论只反应一小部分招生评估。费兹西蒙斯16日作证时表示, “我们厌恶刻板模式的评论。那不是我们现在程序的其中一部分。”费兹西蒙斯说,每个招生人员一直警惕,要确保种族及族裔是以适当的方式使用。但原告指称,在获得哈佛录取的约半数非裔及1/3西语裔学生中,族裔是决定性因素。他们指出,哈佛自己的报告显示,如果不考虑族裔,获得录取的非裔将从14%降低至6%,西语裔则从14%降低至9%,费兹西蒙斯承认,族裔在那些申请人是否获得录取时会有不同结果,但哈佛从来没有在录取程序中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单独使用族裔这一因素。

状告哈佛的原告是谁?否认反对平权法案 只帮亚裔发声

■■“学生为公平录取”组织的主席布卢姆,代表原告方对外发声。 路透社 星岛日报讯 哈佛大学被指歧视亚裔入学申请人的案件15日开审,大学教职员及学生宣誓作证,但在诉讼中被指受到哈佛歧视的亚裔学生,为免受到骚扰,则不会出庭作证。 综合《华盛顿邮报》及《纽约时报》报道,哈佛多名前任及现任教职员,从入学小组成员到前校长均出庭为校方辩护,包括亚裔在内的学生及旧生预期也会作证,辩称哈佛的收生标准有助校园多元化。但被原诉方列作受害人的亚裔学生将不会出庭。他们的身份一直没有公开,除了亲友及律师外,其遭遇也没有太多人知道。 这次诉讼由“学生为公平录取”组织(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提出,组织的主席布卢姆(Edward Blum)代表原告方对外发声。他曾多次兴讼挑战各种平权政策,包括曾指德州大学的收生政策违宪,但该案2016年在最高法院败诉。 布卢姆表示,为免受害人受到滋扰,以及在社交媒体受到不公平对待,因此开审时不会公开他们的身分,过去的例子已反映,受害人往往受到骚扰及恐吓。但布鲁姆透露,受害人是“学生为公平录取”组织的成员。 审讯预料会持续至少三周,不论判决如何,任何一方败诉相信都会上诉。布卢姆表示,希望把问题提上联邦最高法院,从而推翻大学收生时考虑种族因素的先例。 这项诉讼早在2014年提出,哈佛被指故意限制亚裔取录人数,以增加其他种族申请人的名额。 哈佛否认歧视指控,强调校方根据最高法院指引,只把种族因素列为部分考量,其余学生成绩、课外活动表现、家庭背景等也需考虑。哈佛校长巴科(Lawrence S. Bacow)在开审前强调,哈佛的收生程序并没有歧视任何人,他有信心审讯将证明这件事实。 大学收生时考虑种族的做法也受到美籍华人关注,此前已有数十名华人向司法部投诉,指入学时受到哈佛等大学歧视,司法部已经针对哈佛及耶鲁大学展开调查。 但年轻一代亚裔的想法则不同。据民意调查,不少亚裔学生普遍赞成大学收生时考虑种族因素,很多人都为哈佛大学辩护,指原诉人只想利用亚裔对付其他少数族裔人士。 否认反对平权法案 原告单为亚裔发声 哈佛被指招生歧视亚裔申请人的诉讼,与过往对平权法案的挑战不同。今次挑战的是单一少数族裔——亚裔受到不公对待,而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则受惠。哈佛歧视少数族裔,据称可追溯至上世纪。 《纽约时报》估计,法庭可能就这个问题作出涉及范围广泛的裁决,并就这个问题立法,但也有可能做出只影响哈佛的涉及范围狭窄的裁决。不过,法律专家认为,这宗诉讼至少将其中一家世界顶级大学有时神秘的招生做法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以下是这宗诉讼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可能受影响的方面:这宗诉讼指哈佛招生通过给个人评分打低分的做法歧视亚裔申请人,但哈佛断然否认。这宗诉讼被广泛视为是有关平权行动前景的法律战。由于族裔在招生录取中所起的作用,在从大学到精英中小学及高中的每一个层面均有争议,这些学校现正密切注视著总诉讼的裁定。据专家预期,这宗诉讼最终将由最高法院审理。如果属实,那将可能令招生程序面目全非。此案的控方是由被哈佛拒绝录取的亚裔学生所组成的非牟利组织“学生为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缩写为SFFA)。 辩方是哈佛,但其他精英大学,包括常春藤盟校的其他大学,一直表态站在哈佛一边,并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做出对哈佛不利的裁决,则将伤害整个高教系统的多元化努力。 SFFA对哈佛提出的诉讼是经过几十年的酝酿才于2014年首次提出。指哈佛是否在录取亚裔学生有配额的争议可追溯至1980年代。教育部1988年就曾调查这个问题,但最终认为哈佛没有犯错。哈佛的律师李威廉15日在法庭上就提及这一点。 目前诉讼的原告SFFA曾试图将哈佛据称的招生歧视与1920年代招生限制犹太人联系起来。但主审法官伯勒斯对哈佛歧视犹太裔的历史是否与现时的诉讼有关表示怀疑,不过她还是同意,允许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有限度的作证。(邓燕文编译)  

哈佛歧视亚裔案开审 庭内针锋相对 庭外示威气氛紧张

■波士顿科普利广场14日聚集大批示威者,他们抗议哈佛招生歧视亚裔。彭博社 星岛日报 邓燕文编译 指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亚裔美国人的诉讼15日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庭开庭审理。由于裁决结果将对美国精英大学的招生程序有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关系到众多莘莘学子入读大学的前景,这宗诉讼受到广泛关注。 综合美联社及《华盛顿邮报》报道,审讯开始时,诉讼的控辩双方各自进行了为时一小时的开庭陈词,陈述他们的观点及理据。 代表亚裔学生申请人的非牟利组织“学生为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缩写为SFFA)的代表律师摩尔塔拉(Adam K. Mortara)多次提出数据,称分析显示哈佛在主观性极强的个人品质的评分中给亚裔学生打出比其他族裔低的评分,其中包括领导才能、热情、勇气及受欢迎程度等性格特征。 ■“学生为公平录取”组织的创办人接受采访。路透社   SFFA的诉讼指称,申请入读哈佛的亚裔学生的学术成绩比任何其他族裔都要好,但录取率却是最低。SFFA的律师在庭上出示一份他们称是哈佛给申请学生个人评分的唯一简单指引文件,显示给“杰出”的评分为1,“存疑的个人特征”为5。律师摩尔塔拉指出,这些主观的评分一直受到偏见的影响。他指哈佛这种做法侵犯了亚裔学生的人权。他指出,这些评分对于申请人是否被录取经常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哈佛已经及继续蓄意歧视亚裔。他还指称,哈佛在2013年的内部文件中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但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加以纠正。 但哈佛的律师团队在其开庭陈词中反驳任何歧视的说法,称族裔只是招生程序中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且只会有助学生获得录取。哈佛律师在陈词中,将这宗诉讼描绘为对哈佛及为学生多元化而将族裔作为录取考虑因素的其他大学的攻击。哈佛首席律师及哈佛理事会理事李威廉(William Lee,音译)反驳指哈佛歧视亚裔学生或其他族裔的说法,称哈佛的大门对所有背景及收入的学生敞开。 李威廉表示,族裔只是对申请人有利的多个因素之一,不会比申请人所在的地域或家庭收入重要。他指出:“族裔从来不是学生获得录取的原因。也从来不是学生被拒的原因。”李威廉还极力淡化任何单一一个评分的影响力,指最终的录取决定由一个40人组成的委员会作出。该委员会花多个星期认真审查及讨论申请人的情况。 ■示威者呼吁哈佛取消亚裔配额。彭博社 ■一名男子在脸上贴满标语表达诉求。路透社   由于这宗案件广受关注,法庭早已挤得满满,很多旁听民众要在法庭其他房间观看现场转播。部分哈佛的支持者身穿蓝色衬衣,上面应有“捍卫多元化”的字。而在一天前,来自双方的支持者在波士顿地区举行针锋相对的集会,气氛相当紧张。大约4年前,当时总部设在维珍尼亚州阿灵顿的SFFA将哈佛告上法庭。该组织认为,大学在选择学生时不应考虑学生的族裔。自此哈佛及其他多间精英大学因他们在录取决定时考虑族裔因素而受到严格审查。这个话题再次引起联邦当局的兴趣。 ■部分哈佛的支持者身穿蓝衬衣集会。彭博社   SFFA律师摩尔塔拉还表示,他们这宗诉讼并非是攻击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只是哈佛在考虑族裔这个问题上走得太远。 他表示,“多元化及其好处不在这里受审,SFFA支持校园多元化。”据预期,这宗诉讼的审讯将持续3周。这宗诉讼由联邦地区法庭法官伯勒斯(Allison D. Burroughs)主审,审讯不设陪审团。但外界预期伯勒斯可能不会就诉讼做出裁决,案件最终要交由联邦最高法院裁决。 特朗普政府也介入此次大学招生的辩论。司法部现正就据称的招生歧视亚裔学生对哈佛展开调查,并表态支持亚裔组织的这起诉讼。此外,司法部及教育部还在9月份宣布,耶鲁大学也是类似调查的目标。教育界,包括多家大学现正密切注视此案。如果哈佛输掉官司,其他大学的招生政策也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哈佛歧视风波事件簿   招生应否考量族裔因素 高校争议数十年仍无解 大学招生时应否考虑学生种族的争议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这次因哈佛案再次掀起高潮,分析预料不论哪方胜诉,结果都会带来深远影响。  据《纽约时报》报道,哈佛案可被视为国家对大学招生现状的裁决,民间对此也意见分歧,目前虽未知诉讼结果,也无从推断实际影响,但法律专家分析,本案至少可以揭露哈佛大学一直不为人知的考生筛选过程。也有一些律师认为,判决可能有重大影响,并催生新的法例,政府或许全面禁止大学再把种族列为入学申请的考虑因素。 专家认为这次案件特别重要,是因为哈佛采取的整体收生政策,一直把种族列为考虑因素,此举经1978年最高法院案例确立后,已成全国各家大学的标准,一旦被人挑战成功的话,影响范围将遍及全国所有大学,也将影响数以百万计打算报读大学的高中学生。 有法律专家指,现阶段诉讼仍停留在听取事实、搜集证据的阶段,判决也仅适用于哈佛大学本身,但假如败诉一方提出上诉,最高法院将有机会复核案件,而这正是原诉人的策略。 根据种种迹象显示,特朗普政府倾向支持原诉方,司法部已经对案件正式表示关注,此前并已针对哈佛及耶鲁大学涉嫌歧视亚裔考生的问题开展调查。而在7月,教育部及司法部都已撤回了奥巴马时代的指引,不再鼓励大学在招生时考虑学生的种族。 与哈佛同属常春藤联盟的其他大学,已经表明会与哈佛同一阵线,全国其他大学则采取观望态度,密切留意判决带来的影响。 这项诉讼虽然在2014年提出,但相关争议其实已蕴酿多年,至少在1980年代,已有人质疑哈佛及其他顶级学府针对亚裔学生,为招生人数设下限额,从而限制亚裔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1988年,教育部辖下的民权办公室曾进行调查,结论是哈佛的收生政策并不涉及种族歧视。到了2012年,教育部又再收到同类的投诉,但最终决定不进行调查。

哈佛大学亚裔招生歧视案开庭 最终可能上诉至最高法院

(图片:中新网) 当地时间10月15日,备受关注的哈佛大学涉嫌歧视亚裔的诉讼案在波士顿联邦地区法院开庭审理。法庭将审查哈佛在招生中是否歧视亚裔群体,案件审理预计需要三周。 据媒体报道,“哈佛招生歧视案”源于2014年,由一个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非营利组织发起。当时,该组织因部分亚裔美国人成员申请被拒而对哈佛大学提起诉讼,指其倾向于录取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学生,在制度上歧视亚裔。哈佛大学则坚决否认这一指控,称学校有权将族裔作为招生时的评价指标之一,以实现学生族裔的多元化,这一做法“合法且公平”。 《纽约时报》称,此案审理期间,多名哈佛大学高层将作为证人出庭,包括前校长德鲁·福斯特、本科生院长拉凯什·库南纳等人。预计首位出庭作证的将是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斯,他负责哈佛的招生工作已经超过30年。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大学生公平录取”组织的运营人名叫爱德华·布鲁姆,是一位立场保守的法律人士。除了哈佛大学诉讼案外,他还支持了包括起诉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在内的多个针对平权法案的法律诉讼。 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内容是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对少数族裔、美国原住民、妇女等历史上曾被歧视的群体给予关照。在教育领域,平权法案导致许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常采用“种族配额”的方法,即按比例录取不同族裔学生。但由于美国亚裔学生成绩普遍较好,因此反而在录取过程中吃亏。许多亚裔认为自己遭遇平权法案的“逆向歧视”。 “哈佛招生歧视案”中,哈佛大学是否采用了“种族配额”备受关注。有媒体分析认为,鉴于此案中双方态度均很坚定,案件最终有可能上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若果真如此,那么此案将对平权法案的实施产生“历史性影响”。 今年7月,美国政府撤销了前总统奥巴马执政时为促进校园种族多元化而颁布的入学“平权行动”指导性政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来源:中新网

美司法部首次介入诉讼 明确反对哈佛招生歧视亚裔

■哈佛大学入学资格竞争激烈。图为游客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哈佛大学校园内参观。新华社资料图片 邓燕文编译 美国司法部30日明确表态,支持亚裔学生指哈佛大学招生歧视的诉讼,指这间世界著名学府录取新生程序中使用主观的“个人评级”在制度上歧视亚裔美国人,令亚裔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综合《华尔街日报》及美联社报道,这份由美国司法部提交的意向声明,是对由多个亚裔团体组成的一个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非牟利组织对哈佛所提出的诉讼作出回应。 这宗2014年在波士顿联邦法庭提出的诉讼,指哈佛大学歧视亚裔美国人,把亚裔申请人的录取标准提高,并限制录取他们的人数。 ■哈佛招生秘密标准   这项诉讼在社会上引起密切关注。美国司法部在向法庭提交的意向声明,反对哈佛要在庭审开始前撤销诉讼的要求。有关诉讼定于10月份在波士顿开庭审理。哈佛否认歧视的指称,并表示将捍卫招生时把族裔作为一个考虑因素的权利。美国司法部在意向声明中指哈佛未能显示该校没有种族歧视,而在确定申请人资格时使用的个人性格评估“可能受到族裔歧视的影响”。 ■“逆向歧视”VS“平权措施”   亚裔分数 往往较低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允许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考虑族裔,但指那样做必须仅限于为推动多元化的目的。高院的裁定还指出,应由各大学负责解释他们将族裔作为录取考虑因素是适宜做法的理由。 美国司法部长赛辛斯当天指出,哈佛未能解释他们在录取程序中如何使用族裔作为考虑因素,也没有采取可行的标准限制族裔考量。赛辛斯说,哈佛使用包括类似“好人”或“受欢迎程度”这些主观性极强的“个人评级”,可能歧视亚裔学生,并指哈佛也承认,在个人评级时,亚裔申请人的分数通常比其他族裔学生低,但却未能解释个中原因。赛辛斯还称,哈佛大学招生人员监视及操控入学新生班级的族裔组成。 ■哈佛学生族裔构成   哈佛失望 否认歧视 哈佛当天作出回应,对司法部“重复使用同样具误导性的空洞说法”表示失望。哈佛在声明中表示:“哈佛没有歧视来自任何族群的申请人,并将继续积极捍卫每一间大学将族裔作为考虑因素之一的合法权利。”哈佛在声明中指出,这种权利高院已经维护超过40年。哈佛同时坚称,“在建立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经历至关重要的多元化社区问题上,大学必须拥有自由度和灵活性。” 这宗诉讼的原告在较早时提出的法庭文件中指,他们分析发现,亚裔申请人的学术及课外活动评级高于其他任何族裔,但个人评级的分数却最低,其中包括对申请人个性的评估。 ■哈佛大学实验室,不同族裔的学生一起做实验。纽约时报资料图片   司法部律师指,有关个人评级反映出对族裔的刻板看法,认为亚裔申请人不那么“受欢迎”,因而尽管学术评分高,但却令他们获得录取机会受损害,“这种含糊及难以捉摸的个人评级,可能受到歧视亚裔的种族偏见的影响”。司法部本身也正在调查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 虽然美国司法部反对哈佛招生政策的立场并非意料之外,但此次却是司法部首次介入这宗法律诉讼。多个月来,司法部一直暗示,正谋求取消这个大学招生的长期标准,并支持“学生为公平录取”对哈佛提出的诉讼。 大学生公平录取的主席布鲁姆为特朗普政府30日的行动拍手称快。不过,包括所有常春藤盟校在内的16家美国名校,上月向法庭提交文件称支持哈佛,指任何禁止在录取新生决定中考虑族裔的做法,将是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超乎寻常的干预”。 ■不少中国学子青睐哈佛大学,图为中国出国留学咨询现场。中新社资料图片   首次介入 意料之中 此外,有超过500名研究大学招生及亚裔学生录取情况的学者指出,这宗针对哈佛的诉讼未能提供种族歧视证据。 对哈佛表示支持的还有来自多家大学的共十多位著名经济学教授。他们为哈佛提交的一个研究辩护,称没有发现歧视证据。此外,包括亚裔美国人法律辩护及教育基金等20个亚裔美国团体,也表示站在哈佛一边。

涉30多年性骚扰18人 哈佛名教授被令停职

■■图为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资深教授杜明古斯。pubopinions图片 本报讯 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资深教授杜明古斯(Jorge Domínguez),被指30余年来乘职权之便性骚扰女性教授、学生及职员,受害者至少达18人。大学宣布将其停职,等候调查结果,杜明古斯则表示自己的行为遭人严重误解。 综合《华盛顿邮报》及英国《每日邮报》报道,72岁的杜明古斯为政府学院知名教授,亦是国际及区域研究学院的主席,专门研究拉丁美洲,已在哈佛任教数十年。他被指1979年至2015年,对至少18名女子毛手毛脚。事件源自现于史丹福大学任教的教授卡尔(Terry Karl),她向大学版《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道出往事,引发同路人现身。 卡尔称1981年在哈佛政府学院任助理教授,遭上司杜明古斯性骚扰。她与杜明古斯保持距离,但一次晚宴后杜明古斯要求卡尔开车送他回家,在车上企图吻她,又拨起她的裙,更表示自己将升任学院的主席,决定她能否晋升及审阅她的著作。杜明古斯又曾在校园某处跟她同行并说:“这是强奸的好地方”。 卡尔后来去信校方高层,并向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投诉。校方裁定杜明古斯严重行为不当,禁止他从事行政工作3年,不得处理卡尔的著作和晋升事宜,但却毋须离开学院,后来更获晋升出任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卡尔则无法忍受与杜明古斯共事而辞职。另一受害人格罗斯曼(Nienke Grossman)得悉事件后发电邮联络卡尔,透露相同遭遇。另一女子莎伦(Suzanna Challen)后来在脸书指,2006年遭杜明古斯性骚扰。大学版《纪事》最后收到18人告密,部分人担心杜明古斯在哈佛的地位超然,要求身分保密。 杜明古斯于4日被停职,由于他拥有永久教席,只有哈佛董事会有权解雇。他没有明确否认指控,强调尝试以尊重和有效的方式沟通,无意在性方面获利,“我不能想像对帮助的人施予伤害”。 哈佛副校长贾伯(Alan Garber)2日回应指,对事件感到心痛,校方已联络旧生及博士生了解事件。政府学院于2日举行师生集会,有学生坦言对事件感困扰,难以想像这种人在学生当中受到景仰。更有学生在推特上要求杜明古斯离校。

哈佛大学被指招生时涉嫌歧视亚裔 美司法部调查

综合多家美媒消息,文件显示,美国司法部正在对哈佛大学在招生工作中使用种族考量的做法展开调查。《华尔街日报》报导称,司法部在一封致哈佛大学律师,落款日期为11月17日的信函中表示,根据“1964年民权法案”第五条对哈佛大学进行调查;该法案禁止接受联邦资助的机构进行基于种族,肤色和原国籍的歧视。这份信函还称,哈佛大学未能在11月2日最后期限之前提供与该学校招生政策和做法相关的文件。此外,司法部民权部门代理助理检察官John M. Gore发出另一封落款日期为11月17日的信函,司法部通知哈佛大学,如果哈佛大学在12月1日新的最后期限之前仍未提交上述文件,司法部可能会提起诉讼以强制其遵守规定。 司法部表示,哈佛大学采取了“拖延战术”,并威胁如果哈佛大学不在司法部规定的最后期限前交出资料就对该校提起诉讼。这封信说,“我们真诚希望哈佛大学将迅速修正其不配合的做法,转而采取合作的态度。“这封信还说,”哈佛大学目前为止连一份文件也没有提供“。美国有线电视网(CNN)援引其获得的信件报导,司法部在9月20日已经正式通知哈佛大学,该校正在面临调查。自那以来,司法部和该校的律师进行了多次邮件往来,就司法部所要求获取的文件的范围进行讨论。21日,来自哈佛大学的一份声明说,将“肯定履行其义务”,但是同时需要保护与学生和申请人有关的保密记录。哈佛大学的声明还说,该校一直“寻求与司法部合作的最佳方式“。报导称,司法部对哈佛大学的关注起源于2015年年的一项联邦控告,控告中指出哈佛大学在录取时歧视亚裔学生。今年8月份“纽约时报”曾报导称,司法部公民权利部门正在寻求律师,来调查美国高等教育招生中“基于种族的歧视”问题,司法部当时回应称,这一调查是奥巴马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司法部发言人在当时的一份声明中称,该调查涉及2015年5月由64个亚裔美国人协会提出的行政投诉,该投诉针对一所学校的招生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对亚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平权法案长久以来一直是美国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项政策允许高等院校将学生的种族作为招生的考虑条件,为少数族裔学生提供超越白人学生的优势。尽管支持者说这一政策帮助加强了大学校园的多元化,并给予其他处于劣势的学生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但批评者认为平权法案是一项反而歧视白人和亚裔美国人的政策。美国很多名校都为考虑包括种族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的招生方式和进行辩护,表示只是为了给校园带来多元的视野。哈佛大学曾经表示,该校的招生拥有充分的法律依据。美国最高法院去年曾经维持得克萨斯大学带有种族考量的招生做法,但同时表示该裁定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学校。来源:中新网C08

哈佛大学招录种族配额歧视华裔?美司法部介入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近日,美国司法部正准备介入调查美国大学是否在录取过程中有种族歧视的行为。   《纽约时报》指出,虽然没有表明具体调查对象,但司法部称,将调查大学在招录时对亚裔的歧视行为,这番表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针对哈佛大学的诉讼案。   名校涉嫌歧视   2015年5月,包括华裔在内的64个亚裔团体组成的抗议联盟提出申诉,指控哈佛在招生时涉嫌歧视,对亚裔申请者设置了比非裔、拉丁裔申请者更高的标准。   “许多亚裔学生都拥有接近满分的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成绩、GPA高居前1%,获得过许多奖项,在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也展示出了领导力,但是仍然被哈佛以及其他常春藤盟校拒之门外。”申诉书中这样写道。“相反,拥有同等条件的其他族裔学生却能顺利被录取。而且,近年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哈佛发言人麦乐迪·杰克逊回应称,该校的录取政策是公平的。他们将每个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遵循了最高法院确定的标准。   早在2014年,非营利组织“大学生公平录取”就向马萨诸塞州的联邦巡回法庭提起过诉讼,指控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存在对亚裔的“种族歧视”。   除了哈佛,也有其他美国名校陷入“歧视疑云”。2016年5月,亚裔团体联盟对3所大学提起诉讼,要求审理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的歧视亚裔申请者的情况。   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核心争议在于,以哈佛为首的部分美国名校,是否在录取过程中按照“种族配额”这一标准,对每年录取的非裔、拉丁裔、白人和亚裔美国人的比例进行控制。   “种族配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平权法案,美国为保护少数族裔机会均等和族裔平衡,将教育资源的天平向少数族裔倾斜。然而如今,这一平权法案却为亚裔学生带来了“逆向歧视”。定居美国的中国丝路旅行者联合创始人崔依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美国认为按照比例分配这些资源就是公平,但是,亚裔的成绩在美国各类族裔中是相对较高的,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反而抹杀了一些学子进入名校的权利。   亚裔话语权弱   2015年时,奥巴马政府并没有受理该诉讼。有评论认为,此次当局政府如动用行政力量对一个大学展开调查,将是前所未有的。   《华盛顿邮报》刊文分析称,尽管此次调查的重点似乎是针对亚裔的歧视,但美国白人的权益也或因“种族配额”制度受损。司法部的这次行动是为了激励将特朗普推上总统之位的白人选民。此次动作也预示着司法部长塞申斯想要促使司法部民权局颠覆奥巴马前政府的一系列政策。   亚裔学子在大学录取中遭遇不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分析指出,其根本仍在于亚裔在美国社会中的话语权较弱,政治参与度不高。   全美山东同乡会联合总会会长彭寿臣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很多亚裔不太愿意出头,不太习惯为自己发声。亚裔团体之间配合度不够高,整体力量不够强大。除此之外,亚裔社团的活动圈子大多还是局限在亚裔群体内部,和其他族裔的之间的横向交流较少,因此造成政治影响力很弱。   据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报道,华裔构成了亚裔抗议联盟的大多数。   正如美国华商总会顾问蔡文耀所言,华裔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族群。美国“价格经济学”网站指出,美国精英学校拥有强大的力量。在美国历史上,名校很多时候都掌管着通向财富、权力和知识的大门。华裔作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落地生根的少数族裔,同时也出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希望能通过高学历获得一份相对稳定并且受人尊敬的工作。   “近几年来华裔社团发起的这几次抗议活动不断唤起了美国华裔群体的意识和深层思考。”彭寿臣说。   维权道阻且长   哈佛大学宪法学教授富子·布朗纳金(音译)认为,此次司法部的调查行动不会带来很大影响,因为美国最高法院已经表示了对平权法案的支持。   不过,能让主流社会重视自己发出的声音总是好的。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网站援引该抗议联盟的原始成员之一李斯旺(音译)的话称:“我感到一阵新鲜的风吹了过来。”她希望,司法部的这次决定能够激励针对其他常春藤盟校的抗议活动。     “作为第一代移民,我深刻地体会到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多么重要。即使它最初微不可闻,但只要你鼓足勇气,高声疾呼,总有一天,你的声音会被听到。”   现在的关键在于团结起整个亚裔群体的力量,顺势而上。据美国《侨报》报道,近日,前旧金山湾区库柏蒂诺市市长、现任市议员张昭富与前库柏蒂诺学区委会廖本荣,在旧金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亚裔团结起来,抗议到底。   但是,这件事或许言易行难。   蔡文耀指出,亚裔中有很多族群,不同族群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未必每个族群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扭转美国主流社会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彭寿臣认为,亚裔在申请大学时,其成绩、特长、参与的活动等等,确实呈现出一些“同一化”的特点,而在领导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上,略微有所不足。“增强对子女综合能力的培养,打造多元化特色,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彭寿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