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5:59:55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糖尿病

糖尿病年轻化 恶化恐肾衰竭!中医推荐24款食物汤水降血糖

【星岛都市网】糖尿病年轻化情况越趋普遍,除了确诊患者,还有不少是血糖指数处于临界点、属“前期糖尿”的高血糖人士,中医药学认为糖尿病并非只涉及胰脏出问题,而是五脏皆有关,预防及治疗上强调整体调理。大家不妨参考中医如何善用日常食材及药膳,助控血糖,达致防治佳效。   糖尿病年轻化 血糖高易损害肾脏机能 张勇医师指,在中医学角度,糖尿病的病变与五脏皆有关,但以肺、脾(胃)、肾为主,三者多相互影响,糖尿病初期中医证型多以“脾虚肺弱”为主,初期患者,或一些高血糖的“前期糖尿人士”,多见体胖、浮肿,代谢转差,不少患者都会有“减不了肥”、“喝水都胖”这样的表述。 中医治疗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型糖尿病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异常堆积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故糖尿病患者,以及前期糖尿人士,一定要配合改善饮食习惯、控制饮食及定时适度运动,减少进食含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分的食物,以防长期的血糖代谢欠佳,破坏肾功能。 糖尿病初期症状 皮肤变黑要小心 糖尿病患者还会出现什么症状?根据医管局资料,部份糖尿病者初期或会出现以下8种征状: 糖尿病8大症状糖尿病初期症状 经常口渴 小便频密 感到饥饿 体重下降 容易疲倦 视力模糊 伤口不易愈合 皮肤痕痒,女性或会出现阴部发痒的情况 预防糖尿病 推荐10种食物降血糖 张勇医师为大家推荐的降血糖饮食,特别适合血糖指数超标、前期糖尿等人士食用,当中包括日常食物及中药材,例如番茄、洋葱及苦瓜等等。各食材功效及食用指引如下:                                             除了日常食材,张勇医师还推荐以下3款中药材,分别具有强化脾、肾等作用,能促进身体代谢血糖的机能,当中例如淮山、芡实等,大家可参考以下详细的食用宜忌及功效等指引:                   改善糖尿病 推荐2款汤水稳定血糖 张勇医师建议大家日常可利用上述的降血糖食物及药材,炮制汤水饮用,能有效改善血糖过高问题。两款汤水包括:番茄薏米洋葱汤、补气健脾汤,制法及用料均十分简单。 降血糖汤水 番茄薏米洋葱汤           降血糖汤水:补气健脾汤               改善糖尿病 推荐10种食物控制血糖 在中医的治疗上,糖尿病机关键在于脾胃亏虚为本,湿邪、瘀血、痰浊为标,脾胃亏虚导致湿邪、瘀血、痰浊形成,在治疗时应以健脾益胃为主,以固护脾胃为根本,祛湿、化痰、泻浊为辅。 中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减少西药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帮助减重、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改善糖尿病 推荐7款常用中药材 张勇医师指,以下7款药材,是中医常用以治疗糖尿病的良品,能有效降低血糖、对抗脂肪肝,并有益肾阴、脾胃等,可助患者全面调理身体机能,改善糖尿病病情。中药例子如:包括黄芪、生地黄及泽泻等等,其功效及食用指引,详见如下:                                           纾缓糖尿病症状 推荐2款常用汤水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食疗,张勇医师推荐以下2款汤水,分别包括:黄芪熟地黄汤及黄芪玉米须汤,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具有健脾、补气、祛湿等功效,能强化身体脏腑,提升人体代谢糖分的机能。                                    T03

30岁女子饮食少油少盐竟患糖尿病 医生揭2大习惯惹祸!

【加拿大都市网】饮食少油少盐也会患糖尿病?有医生分享病例指,一名30岁女子平日注意养生,保持少油少盐的健康饮食习惯,但检查时竟发现险些患上中度糖尿病。经医生询问后得知,女子为了健康,刻意维持2大饮食习惯,结果导致血糖飙升,患上糖尿病。 饮食注重养生 险患中度糖尿病 台湾敏盛综合医院微创手术中心职行长、外科医生陈荣坚在个人网页发文指,该名女子有糖尿病家族病史,所以非常注重养生。当该女子求医检查时,虽然发现她糖化血色素达到6.2、6.3左右,患有早期糖尿病,不过仍处于可恢复阶段,而且胰脏功能正常,只需要注意饮食习惯和维持适量运动,就能改善症状。 然而,该女子在1个半月后感到身体轻微不适,且排尿时会有大量泡泡,求医检查时发现糖化血色素竟暴升至7.8,接近中度糖尿病。 【同场加映】糖尿病5大高风险人士 糖尿病成因 2大习惯致血糖飙升 陈荣坚医生遂询问该女子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原来她一直认为只要少吃油、少吃盐,糖尿病就能痊愈,因此改吃大量水果,却无意中摄取过多糖分,导致血糖飙升;另外,该女子又因为怕三高而刻意节食,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最终令糖尿病恶化。 正确养生方法 陈荣坚医生表示,养生是指饮食均衡,例如“少油”并不是要把油的摄取降至零,因为反而维他命A、D、E、K等营养无法在体内被吸收。他又建议可以从蛋、肉类、海鲜等食物中吸收足够蛋白质,防止糖尿病。 延伸阅读:糖尿病自测方法 睇外表8大特征 家医科医生李思贤曾发文指,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一般较高,而高胰岛素患者的外表会出现8大特征: 延伸阅读:10个港人1个患糖尿...

常吃一种蔬菜易致糖尿病 11种饮食习惯增风险 少吃淀粉也出事!

【加拿大都市网】吃蔬菜反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美国一项研究指,有11种错误饮食习惯会增加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其中包括一种蔬菜。有医生引述研究指,若平日进食合适的全谷类,减少摄取精制淀粉质,但却吃太少淀粉的话,患此病风险同样上升。 184个国家患者数据证实 11种饮食习惯易致糖尿 该项研究由美国塔夫斯大学进行,现已刊登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研究人员从全球膳食数据库中,收集184个国家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并分析其饮食习惯与患糖尿病的关联性,整合出11种容易引发糖尿病的错误饮食习惯。 糖尿病成因 11种错误饮食习惯 土豆不能吃太多 该项研究列举11种错误的饮食习惯,以下习惯会增加患上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 容易引发糖尿病的11种错误饮食习惯 吃太少全谷类 吃太多精制淀粉 吃太多加工肉类 吃太多红肉 吃太少乳酪 喝太多含糖饮品 吃太多土豆 吃太少水果 吃太少坚果种子类食物 吃太少非淀粉质蔬菜 喝太多果汁 减糖尿病风险 选择合适淀粉 医生推介番薯 肾脏科医生王介立在其Facebook专页引述研究指,对人体有益的全谷类不能吃太少,不过精制淀粉就应尽量避免: ...

脱发大肚腩高危 看外表8大特征自测糖尿病症状

【加拿大都市网】要及早察觉糖尿病,可以如何自测?有医生表示,高胰岛素是患上糖尿病的征状之一,而要测试胰岛素是否偏高,除了进行检查,也可以从外表目测。医生又指高胰岛素会令外表出现8大特征,包括脱发、大肚腩等。如果符合特征,就可能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自测方法 睇外表8大特征 家医科医生李思贤在Facebook专页发文指,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一般较高,而高胰岛素患者的外表会出现8大特征: 特征1:身型肥胖 如果四肢及躯干平均地肥胖,代表胰岛素较高,但胰岛素阻抗情况未算严重;但如果只有躯干肥胖,四肢纤幼,胰岛素阻抗的情况就较严重,患糖尿的风险也较高。 特征2:黑色棘皮症 胰岛素会刺激皮肤快速生长分裂,导致黑色素沈淀,尤其容易出现在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腋下等。 特征3:皮肤长出肉芽 胰岛素会过度刺激细胞生长,导致患者皮肤上长出肉芽。 特征4:皮肤受霉菌感染 高糖的环境容易刺激霉菌和细菌生长,如果皮肤出现难根治的霉菌或细菌感染,就可能是患上糖尿病。 特征5:脚部水肿 脚水肿在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如果站立时脚踝有折痕,或用手压胫骨前方后有压痕,都可能是患上脚水肿。 特征6:眼睛周围浮肿 胰岛素会导致眼睛周围的水分累积,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有眼睛浮肿的问题。 特征7:脱发及头皮油亮 胰岛素会造成雄性激素失衡,血液流动减少并造成毛囊氧化压力,导致脱发及头皮油亮。 特征8:长出暗疮 过了青春期后仍然经常长出暗疮,就有可能是胰岛素阻抗。 李医生又提醒,如果符合大多数特征,就可能患有糖尿病,需要多加注意。如果未有符合多数特征但怀疑自己可能患病,就应尽快接受专业检查。 内容获“思思医师,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授权转载 糖尿病初期8大症状 部份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会出现以下8大征状: ...

常吃一类食物糖尿病风险高40% 三招自测症状

【加拿大都市网】有医生引述研究指,除了吃得太甜,常吃一类食物患糖尿病风险高40%,更可能引发4大疾病,甚至诱发胃癌。医生指出,若这类食物吃太多,身体会出现3大明显症状,可自测饮食方面是否超标。 常吃一类食物 患糖尿病风险高40% 外科医生江坤俊在“健康2.0”节目《江P医件事》中表示,除了过度肥胖人士、常吃甜食,吃得太咸也有机会导致糖尿病。他引述研究指,长期饮食过咸,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高40%。 【同场加映】糖尿病5大高风险人士 为何吃太咸/高钠饮食可致糖尿病? 江坤俊医生解释指,长期维持高钠饮食,导致患糖尿病风险大增,主要有以下2大原因: 盐会刺激饥饿素的分泌,所以吃得太咸会令人感到饥饿,导致食量增加。 盐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并会增加胰岛素的阻抗性,导致体内胰岛素变得不太敏感,引发高血糖。 吃太咸/高钠饮食 还可引发4大疾病 江坤俊医生指出,除了糖尿病,摄取过多盐对身体带来4大坏处: 1. 高钠饮食增加肾脏负担 食盐是一种名为“氯化钠”的化合物(含有40%钠、60%氯),钠离子由肾脏代谢,若摄取过多钠,就会肾脏负担。 2. 高钠饮食增加尿道结石形成的风险 钠和钙会一起排出体外,当钠质排得多,钙质也排得多,继而增加尿液中钙离子的浓度,形成结石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3. 高钠饮食引发心血管疾病 钠会吸水,当摄取太多钠,血管里面的水分过多,血压也会升高。长期如此,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4. 高钠饮食导致胃发炎 钠会刺激胃黏膜,饮食过咸会导致胃发炎,并会增加患胃癌风险。 3症状判断饮食是否过咸/高钠 江坤俊医生指出,吃太咸除了引发高血压,也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若吃得过咸,身体会出现以下症状,可由此自测日常饮食是否摄取太多钠。 ...

吃三文鱼可减肥提神防糖尿 营养师教吃6类食物稳定血糖!

【加拿大都市网】吃三文鱼既可预防糖尿病,又可减肥提神?营养师李婉萍指出,研究证实,有4类食物有效稳定血糖,包括含Omega-3的鱼类,例如三文鱼。除了糖尿病患者,一般人食用也有减肥、提神之用。另外,还有2款饮品有助控制血糖。为免影响血糖升跌,进食的顺序也很重要。 减肥提神预防糖尿 6类食物有效稳定血糖 营养师李婉萍在其Facebook专页发文指,有4类食物适合希望稳定血糖的人士,无论是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的人士、减肥人士和早上想有好的精神状态的人都可以进食。 ...

都市报:2型糖尿病发病越早 更易患老年痴呆症!

【加拿大都市网】都市报电子版为您送上新鲜热辣的生活资讯娱乐八卦,今天的健康专栏为《2型糖尿病发病越早,更易患老年痴呆症!》阅读原文请翻到58-59页 点击查看本期都市报完整内容(阅读原文请翻到58-59页)

都市报:警惕!糖尿病的前期发展会是怎样?

【加拿大都市网】都市报电子版为您送上新鲜热辣的生活资讯娱乐八卦,今天的健康专栏为《警惕!糖尿病的前期发展会是怎样?》阅读原文请翻到48-49页 点击查看本期都市报完整内容(阅读原文请翻到48-49页)

都市报:早餐还有时间点?不然糖尿病、肥胖上门来!

【加拿大都市网】都市报电子版为您送上新鲜热辣的生活资讯娱乐八卦,今天的健康专栏为《早餐还有时间点?不然糖尿病、肥胖上门来!》阅读原文请翻到52-53页 点击查看本期都市报完整内容(阅读原文请翻到52-53页)

糖尿病治愈有望!加拿大研究团队大突破!

【加拿大都市网】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该研究团队是加拿大糖尿病研究所基金会,詹姆斯·夏皮罗博士(Dr. James Shapiro)领导,他以开发“埃德蒙顿方案”而闻名。研究页面上说该方法是将捐献的胰腺中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接受者的肝脏中。 现在,据CTV新闻报道,该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干细胞处理方法,可能会更安全、更有效。 在接受U of A's Folio的采访时,Shapiro博士解释说,这是因为接受治疗的人可能不再需要终生服用具有强烈副作用的药物。 研究人员告诉CTV,他们一直在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制造产生胰岛素的细胞。 他说,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在糖尿病小鼠身上正在帮助达到“基本上他们的糖尿病被治愈”的程度。 Shapiro博士补充说,这种新的过程使得患者不会拒绝这些细胞,因为它们来自自己的血液。 现在,他们需要转向人体测试,向世界展示这种新方法确实是安全的。 该团队的网站上说,这可以 "让世界离真正治愈糖尿病的目标更近一步"。目前他们正在寻找糖尿病患者参与人体试验。(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图库) (ref:https://www.narcity.com/en-ca/news/edmonton/cure-for-diabetes-edmonton-researchers-think-theyve-found-a-real-cure)

高糖份能给人带来短暂愉悦 但糖尿病不得不防

  现代人压力大,有的年轻人喜欢吃甜点,甜点精致的外形和高糖份确实能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感。吃多了甜点会导致糖尿病吗?是什么原因会引起糖尿病?得了糖尿病怎么办呢?人民网采访了解放军三O五医院主任医师祝开思,为大家科普关于糖尿病的知识。   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血糖高于正常值,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对身体产生一些危害,统称为糖尿病。   调查统计,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在一个亿左右。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少指体重减轻。而在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等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时,已经是血糖高到一定程度了。所以糖尿病早期比较隐匿,不容易被发现。   糖尿病就是“吃”出来的,那么是不是总吃糖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呢?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任何一个物质超量了,引起能量堆积,都会导致糖尿病。肥胖的人是糖尿病的潜在风险人群,如果肥胖持续下去,迟早都会发展成糖尿病。   引起糖尿病的两大因素:一是胰岛功能的下降,二是胰岛素抵抗。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骨骼肌数量的减少、脂肪肝的增加,会减少胰岛素的抵抗,所以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年轻人高。   如何治疗糖尿病呢?如果是胰岛素抵抗造成的糖尿病,就要减轻体重,增加骨骼肌,甚至可以不通过药物干预;如果血糖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药物干预。(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1.14亿糖尿病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糖尿病,20~40岁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占比6%,疾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那么,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据统计,中国成人当中有25%的人患有高血糖,其中患有糖尿病的占10%,15%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较高但还没达到临床诊断标准)。   在以前的认知中,都认为2型糖尿病是老年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人的血糖都会有轻度的升高,这是机体适应性的改变。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糖尿病,这可能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吃得多、运动少导致的肥胖也是高风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是怎么发生的呢?首先,糖尿病有遗传易感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该疾病。从种族角度来讲,黄种人遗传因素方面属于中度易感人群;而白种人的遗传基因背景属于低度易感。比如说,中国人稍微胖一些可能就会发生糖尿病、脂肪肝或者高血压等疾病,而白种人可能很胖才会患上这些疾病。   其次,环境因素。糖尿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主要和经济发展较快、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有关。其中,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动得太少所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目前,临床上把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见于小孩子,主要和体内经受过某些病毒或微生物感染后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泻等,随后发生了免疫状态的改变有关。   2型糖尿病也就是大众常说的糖尿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群体,尤其是肥胖人群、脂肪肝人群,约85%的糖尿病都属于这一型。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由于明确的遗传因素或者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比如有些人的基因突变,会发生使血糖升高的一些疾病;一部分患者胰腺癌手术后,在胰腺内的胰岛也会减少,就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   妊娠糖尿病也较多见,提倡女性在怀孕期间做糖尿病的筛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特别容易诱发糖尿病。   本文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恐怖!全球有4.6亿人患糖尿病 预期2045年将增至7亿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表示,目前全球有超过4.6亿人(每11名成年人有1人)患有糖尿病;该会指出,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及过份富裕生活所导致。 IDF公布最新《糖尿病地图集》,指目前全球有4.63亿糖尿病患者,预期到2030年,患者人数会上升至5.78亿,到2045年,更会上升至7亿人;报告强调,对于已经是全球十大杀手之一的糖尿病,治疗与管理方面将面对巨大挑战。 该会表示,糖尿病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容易出现心脏病、中风及其他严重疾病,亦会导致寿命缩短,及要负担沉重巨额医疗费用。 报告指出,大多数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这与肥胖症及其他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且有见成年人及儿童中已越来越多出现。 报告表示,当胰腺没法产生足够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时,便会导致没法预防的1型糖尿病。 IDF负责人Nam H. Cho表示,该疾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有巨大经济影响力,社会不容忽视”。 (网上图片) 

糖尿病养生几大误区 吃粗粮并不能降糖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少摄入糖类”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项禁忌,糖尿病人的治疗是长期的,尤其是需要健康饮食的配合。如何均衡营养又能控制住饮食避免血糖波动激烈呢?下面解答了几个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饮食问题。   多吃粗粮能降血糖吗?   错   吃粗粮确实不能降糖,只是延缓血糖升高。粗粮富含膳食纤维,使粮食中的淀粉消化、吸收较慢,从而使血糖升高得较慢。随着时间增加,组织对胰岛素敏感降低,血糖的升高并不以剧烈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但它与细粮一样,多吃也会发胖。   脾胃不好的老人吃粗粮难消化,把粗粮磨细,是不是既升糖慢,又好消化了呢?   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把粗粮磨细吃,就是粗粮细做,粗粮中的膳食纤维仍可以延缓血糖迅速升高,磨细的粗粮口感会更好些,更容易消化,对肠胃功能不好的病人会更好些。   糖尿病患者可以只吃粗粮不吃细粮吗?   不推荐   粗粮里虽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素,但过多的粗粮会增加胃负担。此外,有些糖尿病患者突然在短期内由低纤维膳食转变为高纤维膳食,在导致一系列消化道不耐受的同时,也会使含能量的营养素不能被及时吸收而导致低血糖。所以粗粮虽好,但要注重粗细搭配,每天50克左右即可,另外,吃粗粮应多喝水。   是否有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主食呢?   推荐主食:黑豆中含有丰富的铬,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黑豆的升糖指数低,利于糖尿病的治疗。推荐常吃玉米、大麦,因为升糖指数低,膳食纤维含量较多,有利于维持餐后血糖。   不推荐主食:红薯、山药等,因为淀粉含量较多,对餐后血糖影响较大。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不喝粥,对吗?   错   粥中的粮食由于烹饪时间较长,吸收较快,会使血糖升高较快。但喝粥引起的血糖升高又很快会下降,因而如单纯喝粥作为主食,会出现血糖先高后低现象。对于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不太建议喝粥。   两周内餐后血糖值都低于10mmol/L的糖尿病患者,可喝粥。对于脾胃偏弱的老人,吃饭有粥,有助于饭食消化吸收,也有助于身体快速获得能量。因而适量进食稀饭,常需结合一些干粮,这样有利于营养快速吸收。至于喝粥后的高血糖并不难克服,如餐后散步20至30分钟常可抵消进食稀饭引起的血糖升高。   所有的粥都能快速升糖吗?有没有升糖不快的粥?   有快慢区别   杂粮粥升糖相对慢,细粮粥升糖更快,所以最好进食杂粮粥,如:小米粥、玉米碴粥、各种杂豆粥等,熬粥时间不宜过长,熟了即可,且我们需要把粥的量也算到一天主食中。   文/301医院营养科

炎热季节到来 糖尿病人应该怎样运动?

▲炎热季节到来!专家称,糖尿病人在运动前最好自测一下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运动。网上图片 运动是强身之本,也是降糖利器,但夏季气温高,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又因患者可能存在神经或血管病变,体温和水盐调节能力较差,容易脱水、失盐。此外,夏季消耗大,进食不太规律等原因,也易使患者血糖值波动。所以,糖尿病患者的夏季运动有其特殊性,简述如下。 一、夏季运动前的准备 运动前应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血糖、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情况、心血管疾病情况等,最好与专科医师沟通后再制订运动计划。运动前最好测个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运动。 准备运动鞋袜与运动服。夏季足部出汗多,鞋子应有良好的透气性及合适的尺码,以保持足部干燥,减少足部皮肤磨损外伤及感染的机会。运动前应清理鞋内异物。服装宜选择纯棉宽松的,透气排汗,以降低男性糖友腹股沟念珠菌感染及女性糖友尿路感染几率。 准备水、食物及急救卡。夏季多汗,糖尿病患者容易脱水,尤其是血糖控制不好时,易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以糖友在运动时要多喝水,也请带上急救卡,以防出现上述急症时能及时就医。因运动后血糖会下降,所以当糖友出现饥饿感时要及时进食,如糖果、水果、饼干等,否则有低血糖昏迷的危险。 二、以下七点要格外注意 1.糖尿病人锻炼时间不宜过长。夏季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在20~30分钟为宜,以免出汗过多,体温上升过高而引起中暑等严重情况。 2.糖尿病锻炼后不宜大量饮水。锻炼后大量饮水,会增加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负担,尤其是心脏负担,盐分丧失过多易引起抽筋。应稍事休息再喝水,以少量多饮为原则。 3.不宜饥饿时运动。糖友早餐可以吃得早些,然后再进行活动,较好的运动为快步行走,晚餐后(一般选择餐后1小时)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如果血糖较低,糖友运动前应加餐。 4.锻炼后不宜立即洗冷水澡。突然过冷的刺激会使已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造成体内脏器功能紊乱、大脑调节功能失调。即使是在夏天,也不建议运动完立刻洗澡。 5.锻炼后不宜吃冷饮。锻炼完吃个冷饮非常爽,但这是极不可取的。冷饮不仅降低了胃的温度,会引起消化不良。另外冷饮中的热量也非常高,会抵消掉运动后消耗的能量。 6.强光下不宜锻炼。夏季烈日当空,紫外线特别强烈,长时间照射会灼伤皮肤,还会使大脑和眼球受到损伤。糖友不宜在高温下做运动,以免中暑。在烈日当头的时候,可以选择室内运动或改变运动时间。 7.锻炼后及时换下汗湿的衣服。运动后不换衣服不可取,这样做极易引起风湿病或关节炎等疾病。 三、糖尿病人运动时机 请认真看看《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以下的指导要牢牢记住。 推荐:餐后1~3小时开始运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Cr>176.8μ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合并急性感染及血糖低于4.0mmol/L的患者暂时不适宜运动。 解读: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为餐后血糖升高,故指南推荐了餐后运动的时间。有低血糖倾向、急性或严重的并发症者不宜运动,需要病情稳定后再适度运动。 要注意的是,注射胰岛素后1~1.5小时是胰岛素作用高峰,此时应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避免把胰岛素注射到运动活跃的部位使其吸收加速,而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若运动前血糖<5.6mmol/L,应进食糖类后再运动;晚间运动后,如睡前血糖<7.0mmol/L,预示夜间可能会发生低血糖,也需进食一定量的糖类。最好叮嘱患者运动时,身上常备些快速补糖食品(如糖块、含糖饼干等)。

除了糖,这种常见的东西吃多了也容易得糖尿病!

糖魔肆虐,原因何在?除了遗传因素等,生活中的坏习惯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推手。一提到坏习惯,可能大家就会想到:吃了太多高糖分的食物。但是除了高糖,还有个隐形的杀手,却被大部分人忽略了,那就是——长期吃太多盐! 盐吃太多,糖尿病风险增加 有研究发现,其他生活方式相似的前提下,吃盐多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2 倍。 研究人员给出的解释是: 一方面,过多的盐会使体内一种名为「饥饿素」的物质增多。这种物质会抑制胰岛素分泌,让人体「抵抗」胰岛素,并直接削弱胰岛素的降糖能力。 另一方面,听名字就知道,「饥饿素」会增加食欲。吃得多,自然就容易变胖,而糖尿病常常伴随肥胖而来。 另外,盐会增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压本身,也会加重血管的损害,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 想预防糖尿病,或者想控制好血糖,除了少吃甜的,也要记住,少吃过咸的食物。 每天吃盐不超过 6 克 多吃盐不好,那么每天应该吃多少盐? 健康成人每人每天吃盐不应该超过 6 克——就是普通啤酒瓶盖去胶垫后,平平一瓶盖的量。超过这个量,盐就算吃多了。 如果年龄已经超过 65 岁或已经确诊高血压,每天最好不要超过 5 克。 建议购买一个 2 克的控盐勺,一平勺盐是 2 克。这样平均一下,每餐就吃一勺(2 克)盐。 一盘菜放一勺的话,如果一顿只有一个菜,可全部吃完;如果做了两个菜,每个菜吃一半……以此类推。菜汤含盐较多,不建议用菜的汤汁拌饭吃。这么一来,吃进去多少盐,就心中有数了。 当然,要记得,这还是只算了食盐,没有计算日常零食、酱油、黄酱等所含的钠,因此,盐应该放得更少才对。 四招帮你摆脱重口味 习惯了重口味,吃起清淡的菜肴总觉得没味道。所以想少吃盐,还真需要一些毅力。分享四个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你对重口味说不。   1、避免腌菜 尽量少吃腌制的菜品和调味料,如榨菜、熏肉、火腿、辣酱等。 2、巧搭食材 利用蔬菜本身的风味来调味,清淡的食物和青椒、番茄、洋葱、香菇等食材一起烹煮,可互相取味,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 3、善用调料 醋、柠檬汁、苹果汁、番茄汁等酸味调料,可以增添食物味道,减少盐的使用量。 4、科学取代 市场上有富钾低钠盐售卖,不妨用它代替普通食盐。 当然,预防糖尿病肯定不是光少吃盐就能做到。 每周至少 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少吃高脂、高糖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这几点做好了,就离糖尿病又远了许多。 来源:新华社

刚吃完就感到饥饿 你可能离这个病不远了

俄罗斯《消息报》援引 “Medikforum”网站报道称,英国医生马修 卡普霍恩(音)在《Express》期刊上发表文章称,餐后经常感到饥饿或为糖尿病的征兆。   卡普霍恩表示,及时关注餐后进食欲望非常重要,一顿丰盛的晚餐在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6小时的饱腹感,如果正常进食后仍然感到饥饿,那么就有必要前往医院进行就诊。   他还称,睡前出现强烈的饥饿感是代谢紊乱或血糖水平升高的标志。有糖尿病倾向的人在没有食用过多含盐量高的食物的前提下,除了会感到饥饿外,还会伴随持续性口渴的症状。“ 如果人体不能正常吸收糖分,也会感到饥饿,在这种情况下仍需及时就医,确诊是否为糖尿病” ,卡普霍恩还补充说。   早些时候,医生们还提示糖尿病患者,过多的白天睡眠会导致血糖升高。

泡脚水中加味药 驱寒养生效更好

图片来源:搜狐 作者:余燕红 许咏怡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介绍,泡脚基本有两种方法:单一地用热水泡脚和中药泡脚。热水泡脚也能起到加速血液循环、通气血、放松助眠的保健作用。泡脚看起来简单,却大有学问,泡脚方的选择也要因人而异。 泡脚保健加不同的药材作用不同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专门治疗疾病所用的泡脚方一般味数会多一些,以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最好依据医生处方,不建议盲目跟风购买网红产品。对于普通人日常保健用,泡脚方最好简单一些,这也最利于坚持。她建议,在泡脚水中可以加上以下一两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艾叶 特别适合阳虚的人群,如手脚易冷,整晚脚冷难眠的人群。 取干艾叶30-50克(根据水的多少定,没有严格标准),先用水煮开后加凉水或待降低温度后泡脚,也可以用部分热水浸泡艾蒿20分钟后再加水泡脚。容易上火的人或艾叶泡完脚容易咽痛口干的人,最好不要天天用艾叶泡脚,一周两三次就好。 2.生姜 如果外感风寒,怕冷怕风,周身肌肉酸痛,那么生姜一大块,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盐煮开后泡脚,再泡个20分钟,微微出点汗,应该蛮舒服的。 前提是,最好没有发高烧或困倦无比的情况。 3.花椒 花椒泡脚可以驱湿散寒,温中止痛,比如肚子受凉以后,感觉肚子里有胀气的时候,或是腹痛腹泻的时候,可以用一小撮花椒煮水泡脚,有助于去除体内寒气,止痛止泻。 4.当归或红花 都是具有活血功效的中药,泡脚时药取15-20克,用砂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桶里,再加入热水,比较适合有关节痛症、痛经的人群。 泡脚细节要注意 时间:晚饭后最好休息个把小时再泡脚,19-21时或睡前两小时为宜。泡脚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一般来说泡脚时间在20-25分钟即可,或者当泡到后背感觉有点潮,或者额头微出汗,就算好了。 泡脚的温度:泡脚水的温度以40-45℃为宜,脚上茧较多的人,水温可适当高一点,小孩皮肤嫩,水温要低一点。糖尿病人为保险起见,可用温度计测量一下水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该注意,如果泡脚时感到胸闷、头晕,应立即停止泡脚。既然是泡脚,就要体现出一个“泡”字来。“泡”在这里的体现是,水要多,热量要够。泡脚时,最好用桶,水面高度至少要达到小腿的1/3处。可以用浴巾覆盖桶面,不仅能达到保持水温的目的,又能使膝关节置于桶内,提升膝关节温度。 这些人不适合泡脚 郑艳华提醒,像怀孕、高热、急性传染病、痛风发作期、皮肤有新的破损、伤口时要暂停使用中药泡脚。 泡脚对于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病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如神经病变型的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腿足感觉怕冷。因此,热水泡脚很容易成为一个舒适的选择。一旦存在神经病变,患者对痛觉、水温的感觉反馈机制失灵。患者往往会不断加热水,哪怕已经严重烫伤,也浑然不知。缺血型糖尿病足患者面临的问题,则与上面提到的动脉闭塞症相似。 来源:羊城晚报

加拿大未来20年整代人将状态欠佳 全是因为…

图片来源:新浪教育 加拿大医生担心,青少年缺乏睡眠已成为一种“流行病”。睡眠专家警告,在未来20年,整整一代成年人的表现将“状态欠佳”。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每天清晨的第一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一群疲惫的高中生像僵尸一样跌跌撞撞走进教室的现象,已成为加拿大中学的常态。学生抱怨,他们第一堂课只想睡觉而不是真正听讲,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 为此,安省史密斯瀑布高中的两名10年级学生Elizabeth Horsey和Quin Atkinson,趁完成科学博览会项目之机,向300多名学生询问了他们的睡眠习惯。他们的问题,包括一项名为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的调查,该调查常用于检测睡眠障碍。 学生每日平均睡7.67小时 两人发现,学生平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67小时。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超过三分一的学生会被Epworth测试归类为“白天过度嗜睡”,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事实上,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数百万加国青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专家警告,除非大家开始认识到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否则会带来长期的健康后果。 根据加拿大儿科学会建议,13至18岁的青少年每晚睡眠时间为8至10小时。多伦多儿童医院睡眠医学主任Indra Narang表示,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加拿大青少年的睡眠要少得多,每晚约6.5至7.5小时。 Narang指出,青少年正处于睡眠被剥夺的流行病中。她预测,长远来说可能对健康以致工作表现等都产生影响。 Narang说:“在今后20年,我们将会看到整整一代成年人都会状态欠佳。” 在睡眠上,青少年的自然功能与成人不同:他们没有规律的生理时钟。在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青少年会经历24小时生物周期的转变,称为昼夜节律。这意味着睡眠诱导激素,褪黑素的高峰在晚上较后时间产生,从大约晚上11时开始到上午8时。 这些荷尔蒙的变化早已使许多青少年变成了“夜猫子”,但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失眠的普遍性正在上升。原因各不相同,从深夜使用电子产品和忙碌的课后时间表,到高能量咖啡因饮料的消费增加,都有影响。一些青少年,也因超重而患有睡眠障碍。 睡眠不足影响健康致抑郁 当青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睡眠时,健康的危害会涉及从肥胖和糖尿病到抑郁和药物滥用。Narang说,公共卫生官员需要更好地了解睡眠剥夺的长期后果,并尽早干预,避免更严重的心血管病的发生。 Horsey和Atkinson的科学项目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延后上学时间是否会使学生受益。部分青少年担心,延迟开始时间会影响兼职工作或课外体育项目,但许多受访者也对任何能让他们多睡的机会充满期待。

沉默的杀手 9大方法全方位呵护肝脏预防肝病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蔡熊更 肝病是沉默的杀手,在大多数病例里,人们感到自己患肝病时都已经太迟了,而且早期的验血也无法检测出肝病,直到变得很严重的地步,才有可能出现症状,但出现的也不过是诸如疲劳、贫血、黄疸、腿部肿胀等轻微症状。 饮酒过量依然是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肥胖糖尿病和久坐的生活方式,都影响着相当比例的人群。那么如何呵护好我们的肝脏呢?《印度时报》刊文推荐了护肝的几个妙招,你应该牢记于心。 一、对酒精说“不” 所有的脂肪肝并不是酒精直接导致的,但是酒精是肝区病变的主要催化剂。因此,无酒精的生活方式是护肝的重要一步。人们往往有个误区:酒精摄入量提升会增大健康的风险。事实上,有人长时间摄入大量酒精却没有表出现任何危险的迹象,但也有一些人死于少量饮酒后的肝病。喝酒的人中,1/3会发展成为肝病,而也有1/3人的人声称毫无影响。因此,如果非喝不可,就不要喝烈酒,同时也不要空腹喝,不然会使肝脏负担过重,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解酒任务中。 二、减掉赘肉 肥胖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护肝第一步便是减肥。定期健身帮你维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脂肪肝风险,不仅如此,锻炼也能提升肝酶的活性。 三、喝水解毒 肝脏核心的功能便是消解我们从食物、水和空气中摄入的化学毒素。而我们也知道,水在我们身体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解毒角色。因此,建议每天喝8到10杯水加速这一解毒过程。 四、遵守“每顿至少吃五种蔬菜和水果”原则 想过咨询你的医生怎样才是摄入足够的果蔬标准吗?一顿饭中的果蔬种类至少应超过5种,这才是健康的营养餐。 五、补充益生菌 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功能失调和脂肪肝有较强的联系。益生菌能够使肠道环境正常化,赶走身体毒素,更好地促进生理循环。 六、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 维生素c有助于身体功能修复,构建免疫系统,它的近亲——复合维生素b能促进肝脏功能。 七、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健康肝细胞的再生。 八、摄入充足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 你的早餐应该低脂、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或者就吃杂粮或粗粮。 九、喝蒲公英茶 经过测试证明:喝蒲公英茶能有效补救肝区病变,活化凝滞在肝脏的胆汁。 来源:人民健康网

从脸色发白到神志不清多次晕倒 低血糖症得往根源找!

图片来源:Pixabay 现今有很多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血糖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然而血糖低亦会引起严重问题。有一类病人更会间歇性血糖极低,严重的会昏迷甚至死亡。然而这类低血糖症,未必与糖尿病有关。 55岁的林女士,过去数年一直有血糖过低问题,追查多年,才知道病源在胰脏…… 撰文:陈旭英 眼前的林女士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刚从澳门回来,一点倦意也没有。如果在1年前,她未必敢独自一人离家太远,因为她有机会忽然神智混乱。为何会这样?一切要从数年前说起。 “我自从做了心脏手术,住院20日,出院后就一直血糖低。”林女士说。 林女士是一位心脏病人,心脏比正常人多出一条副传导路径,引致心律不齐,20年来进进出出医院无数次。大约5、6年前,医生安排林女士接受导管冷冻手术。然而术后检查发现副传导路径未完全冻死,医生于是再安排第二次手术,利用消融技术,将副传导路径热融,这次终于成功。但术后复诊,就发现有低血糖问题。 “医生告诉我血糖低,亦尝试追查原因,但没有结果,只叫我注意。但我不知道其严重性,在家经常感到头晕,亦曾晕倒多次,丈夫喂我吃糖或给我饮一包豆奶,很快便回复精神,但有次就晕倒失去意识,由家人召唤救护车送我入院。”林女士说。 不知病因 非常灰心 由于多次晕倒,医生一直未能找出病因,林女士感到很灰心。 “那段日子身子很差,经常晕,没有精神,一头白发,脸容苍老,觉得自己无法治好,很想放弃,幸好最后遇上杨医生,他说我的低血糖问题有法可治,叫我不要灰心……”林女士说。 原来政府医生转介林女士见内分泌专科,获安排入院接受一项72小时禁食检测,确认问题后,需要进一步接受特别的电脑扫描检验,但由于排期需时,故建议她自行到私家医院接受影像检查。林女士其后在朋友建议下到养和医院见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经详细了解病历及分析了之前在政府医院进行的72小时禁食检测的结果后,安排她接受使用特别同位素的正电子扫描,终于找出病因。 养和医院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杨俊业医生说,林女士患的是低血糖症,并不常见,所以大众认识较少。 手震心跳 神志混乱 血糖过低,又称为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最常见是糖尿病人正用控制血糖药,例如胰岛素或旧式血糖药,有机会引致血糖低,这类属常见。 另一类间歇性血糖过低的病人,没有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病人会经常觉肚饿、手震、心跳过快,要进食后才能改善。 “最常见是在餐前出现低血糖问题,例如病人早上起床时,整晚没有进食,或午餐、晚餐前有上述情况。如病人出现手震、心跳过快但未能尽快进食,征状会愈来愈严重。”杨医生说。 低血糖初期征状是心跳加速、手震、冒汗、非常肚饿,如一直未能进食,血糖会愈来愈低,就会影响中枢神经,头晕、精神混乱、胡乱说话或无法言语;如再严重下去,病人会抽筋、昏迷休克,最后会死亡。 杨医生说,在追查病征时,发现林女士间歇在家突然神志混乱,不认得家人,初时家人都十分担心,其后经调查才发现是血糖过低。 为何会有低血糖症?杨医生说首先了解血糖如何控制:“人体保护机制维持血糖水平约在4-8mmol/L,因为大脑需要葡萄糖才能运作,我们在进食后消化,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血糖会上升,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令其下降。 当血糖低时,人体有荷尔蒙作为保护机制令血糖上升,这些荷尔蒙包括升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等。 有些人因长时间工作而未有时间进食,当血糖开始低,到达三点几,身体会暂时停止分泌胰岛素,令血糖不再下降;同时压力荷尔蒙会发挥效用,使到储存在肝脏或肌肉的糖会释出,令血糖上升,供身体使用。 ” 挨饿72小时 既然身体有保护机制,为何有人会患低血糖症?杨俊业医生说,有数种情况会令血糖过低:“第一,有些人胰岛素分泌过多,通常是胰脏有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第二是压力荷尔蒙不足,例如脑下垂体或肾上腺分泌不足;另一类是肝脏完全没有糖储备,例如癌细胞走到肝脏,肝的正常组织都被癌细胞占据,致肝功能极差;亦有一些遗传性疾病,常见是儿童患者肝脏无法释放肝糖。” 血糖过低可以是急症,病人可以休克致死,故需要提高警觉。杨医生补充说,轻微的低血糖患者可能在街上晕倒,或驾车时晕倒;当血糖极低时患者会抽筋、缺氧、休克。 如病人出现上述情况而求诊,需要进行多项检查追查原因。第一是检查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甲状腺分泌有否不足,脑下垂体功能是否正常;第二是在病人血糖极低时,即在2.5度至3度以下时抽血检验,看胰岛素水平。 特别扫描 找出元凶 低血糖检查与一般病人于早上验空腹血糖程序不同,病人需要入院接受这项检查。 杨医生解释,为了捕捉病人血糖最低时机,病人需要住院,持续多个小时不能进食,最长要饿72小时。但通常有问题的病人在持续没有进食24至48小时,血糖便会下降至2.5度至3度以下的低水平;如一直都未达低血糖水平,病人需继续挨饿,期间只能饮用不含热量的液体,例如水、清茶。 如72小时后血糖仍未够低,会请病人步行一段时间消耗热量,直至达到低血糖水平为止。 “在这刻低血糖时抽取血液及尿液样本化验,便能了解到血糖低是否胰岛素问题,或有类似胰岛素作用的荷尔蒙失衡造成;同时,例如低血糖时抽血检查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水平,如上升不足够,便要从皮质醇过低这方向进一步检查。 如发现是胰岛素过高问题,会再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分泌过多胰岛素的肿瘤。由于胰脏位置深入兼肿瘤通常体积细小,需要进行特别检查才能看得清楚,例如电脑扫描、注射特别同位素的正电子扫描,或用内视镜超声波。若然扫描也找不出肿瘤位置,有时会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在胰脏不同血管抽血进行化验胰岛素水平。 ”杨医生说。 除上述原因外,亦会检查病人有否服用令血糖下降的药物。杨医生指出,病人说自己没有糖尿病,但亦有机会误服降血糖药,例如长者院舍职员派错药,可能误取家人的血糖药,数年前亦曾发生医生误将降血糖药当胃药处方给病人,故追查病因时需要排除这可能性。 如果病人因为有肿瘤引致血糖过低,要根治低血糖症,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杨医生说,绝大部分胰岛素瘤都在胰脏,可以进行腹腔镜手术切除。 如果是荷尔蒙问题,会验皮质醇、甲状腺分泌等,确定病因后,需要服用适当的补充荷尔蒙药物。 切除肿瘤 血糖正常 林女士的低血糖问题持续多年,在政府医院接受72小时空腹至血糖低抽血化验,证实胰岛素分泌过多,但医院影像扫描系统解像度不足,未能发现肿瘤,后来由杨医生诊治,安排了正电脑扫描终发现病源:胰脏肿瘤!杨医生转介内分泌外科医生为林女士进行胰脏肿瘤切除手术,康复出院后,血糖回复正常,没有再出现间歇精神混乱情况。 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致胰岛素分泌失常,例如胰脏炎?杨医生说,有些人胰脏细胞增生,或患其他癌症,例如肝癌,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具胰岛素功能的荷尔蒙引致血糖低。相反胰脏炎会令胰岛素分泌过低致血糖高,不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较多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介乎40至60岁之间。而这类低血糖症与一型糖尿没有关系。 “最常见的低血糖情况是糖尿病人正服药或注射中,靠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一向都是同一剂量,病人正常注射但迟了进食,就会有血糖过低情况出现,故医生会提醒病人要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作不时之需。”杨医生说。

新版《加拿大食物指南》出炉 快看看你餐桌上的食物健康吗?

■■《加拿大食物指南》中的食物盘告诉人们要均衡饮食。联邦政府官网   本报综合报道   联邦卫生部长泰勒(Ginette Petitpas Taylor)昨天在蒙特利尔公布最新的《加拿大食物指南》(Canada's Food Guide),强调国民应该多摄食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和蛋白质食品,并以普通水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饮品。此外,指南亦告诫民众不宜摄入高糖高盐食物,以及要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这是加拿大自2007年之后首次更新食物指南。   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表示,这份指南将融入学校教学,并经由健保专业人士向大众推广,指导民众养成健康食物习惯。同时这份指南也对学校、托儿所、工作场所、文娱中心、健保机构如何向其顾客提供或售卖食品提供指导。新的指南大致从“吃什么、不吃什么、如何吃”等3个方面提出原则性建议。   果汁含糖饮料恐致儿童龋齿   以往的食物指南是将食物分为几大类并建议每种食物类型于每一餐的摄入量;新的指南建议民众摄入“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食品,且更经常性地由植物类食品中取得更多蛋白质。”   在指南的封面图片上有一满碟的食物,其中蔬果占了一半,全谷类食品占了四分之一,蛋白质食品占了四分之一。此外旁边还有一杯清水,表示建议清水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优选的饮料。   加拿大卫生部营养政策及健康食品产品办公室负负人哈金森医生(Dr. Hasan Hutchinson)表示,时下不再强调每餐进食的数量,而是强调“比例”,即透过家庭每一顿正餐和零食的进食情况,来调整各类食物所占的比例。   食物指南中列举了可能对大众健康不利的食物和饮品种类。比如大量含糖的饮料,包括百分百纯果汁,可能与儿童龋齿更大风险有关。进食添加糖的食物和饮品可以加重体重增加、体重过重及二期糖尿病的风险。此外,指南中亦特别提到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心脏及中风基金会CEO萨凡(Yves Savoie)表示,含糖饮料是人们食物结构中最大的单一糖分来源。加拿大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当中有一半来自于高度加工食品,其中儿童摄入的高加工食品在其食物中比例最高。   内容排除食品商主导的研究   食物指南参考了加拿大权威的食品与健康研究成果,并排除了由食品制造商主导的研究报告,以免出现利益冲突。指南的制定同时也参考了包括巴西、瑞典、比利时等国的类似文件。哈金森亦表示,以巴西为例,新鲜、未加工的食物成为其食物指南的基石。   今次食物指南中较新的一部分是指导国民“如何吃”,即如何养成健康有利的饮食行为模式。指南建议民众关注自己的进食习惯,更多自己煮食,更经常与他人一道进食,更享受食物。同时注意查看食物的营养构成标签,少吃高盐、高糖、高饱和脂肪(saturated fat)的食物,也要识别警愓食品的推销手法。   新的加拿大健康食物指南已经在联邦政府网站上公布,民众可以上网查看:https://food-guide.canada.ca/en/?utm_source=canada-ca-foodguide-en&utm_medium=vurl&utm_campaign=foodguide。   此外,新指南也被制作成手机版,并会定期增加新的资源如食谱等供国民参考。

今日“大寒” 养生着眼于“藏” 还要讲个“暖”字

图片来源:Pixabay 今日“大寒”,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很多老百姓都懂得,在这个节气,养生要做足功课。怎么做? 大寒养生着眼于藏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养生着重于藏,此时应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适当饮食进补。 神静少虑 节欲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老人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睡子午觉 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既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又可在午后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经络,对身体也有好处。众所周知,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劳宫穴、鱼际穴、合谷穴等,通过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时间可长可短,贵在坚持。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若阳光充足,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汇集于此,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重视脚部的防护,除了注意脚部保暖外,平时应多活动双脚,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还应该养成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的习惯,既能御寒,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劳。“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审慎选食 合理多样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对于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冬令进补尤为重要。此时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以及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中医认为,冬季饮食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但切记不可过多进食此类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补类食物,比如莲子、大枣、银耳、薏苡仁等,此类食物无滋腻碍胃的缺点;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对于阳虚及气血虚之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冬令时节可多食坚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疾病。 “三九”敷贴 冬夏皆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产生了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的养生之道。冬季“三九贴”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大寒”养生,讲个“暖”字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池晓玲解释说,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饮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池晓玲建议说,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等地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风护足好御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4.运动:动一动少闹病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郭林气功、八段锦等等。如果室内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 5.滋补:膏方调气血 冬令进补,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该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寓“固本清源”为一体。而膏方是靠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辨年龄,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进行个体化调养身体。它能对整体调达血气,平衡阴阳,剿抚兼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双友博士介绍,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女性以血为本,而膏方调补气血,养血膏、调经膏都很适合女性。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嬿钊也谈到,中药膏方以调补阴阳气血平衡为主,温补脾肾之阳,滋补肝肾之阴,益气补血,对于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状尤为明显。 当然每一种膏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林嬿钊表示,选方调养也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作用,若体质不是对得很准,用起来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成分,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虚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岭南一带的人,体虚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 大寒,金刚侧卧调肝肾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的节点,养生除了要养护脾肾之阳,也要提前调达肝的气血。情志上既要安宁恬静,以顺应冬季“伏藏”的特点,又要舒畅开朗,以顺应肝脏喜舒畅恶抑郁的特点;饮食进补时要佐以温升发散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苏叶、桂皮等)以条达肝气,避免壅塞中焦;起居上,既要早睡晚起使精气内聚,又要逐渐增强活动使气血流通以养神骸;运动则以舒缓适度为主,既养阳气,又调肝气。因此,大寒节气导引养生,推荐 “金刚侧卧行气法”。 “金刚侧卧行气法”改编自古籍《诸病源候论》,该功法以类似金刚侧卧姿势,放松形体,通过调髋展脊,暖腰温肾,以使水能涵木,肝脏升发有源;接着采用屈膝凸脊,放松肝胁,以使肝气条达,气机疏泄有常。此法对冬春交际之时出现的腰部冷痛、肝区不适、气短乏力、寒热感冒均有预防及调理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预备式:身体左侧卧位,头部附于低枕;左手虎口贴于左侧耳垂下,大拇指位于耳垂后方凹陷中,其余四指并拢放于耳前头侧;右手横穿胸前,掌心置于靠近左肘下方处,撑于床席上,五指张开;双腿稍稍向前弯曲,自然呼吸(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闭目宁神,安静放松。 第一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腰脊。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缓缓伸直双脚,至极点髋部前倾,同时双脚微微后摆,感受脊柱呈伸展平直状态。维持片刻,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共18次。 第二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右胁肝区处。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弯曲双脚,带动脊柱微微后凸,至双膝接近或接触右手前臂时,维持片刻,感受右胁肝区处于放松状态。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第三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胸廓。下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右手出力做支撑动作,同时左手以左肘为支点,左手掌做托举动作,使头肩微微上抬,维持片刻,感受胸廓打开,肺气充满。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改为平卧姿势,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大寒节气 谨防病从寒生 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感受寒邪发病后,可导致肌肤收缩、汗孔不开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寒邪入侵后主诉身上不出汗,很难受,到处去寻找出汗的方法。 阳气受损,人体可能会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寒邪侵袭肌表,就会出现怕冷等感冒的症状;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就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若心肾阳虚,就会出现手足冰凉等。 此外,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推动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颈椎痛、关节炎等。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 西医也认为: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觉差,血液会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 再者就是冷空气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也会明显增多。 大寒时节,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上北方室内采暖,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干燥的空气无疑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御寒护阳气 大寒节气,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此时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 大寒时节应早睡晚起。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养阴气。 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 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御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围巾等,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故此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还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喜或伤心,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晨起过早锻炼,因为冷空气容易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减少感染机会。 大寒饮食攻略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 大寒时节宜吃温和苦 大寒饮食依旧以温食为主,大寒时节还是比较严寒的,饮食方面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红苹果、鸡肉、牛羊肉、白菜、油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而且感冒多发,多吃蔬果还能抵御感冒病毒的侵袭。生姜、花椒、肉桂等辛温食物可以温阳散寒,对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适当吃一些。大寒时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一些人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麦仁饭,麦仁、羊肉,加上少不了的花椒,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 冬天本身就严寒、风大和干燥,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厚油腻的食物,再加上室内干巴巴的暖气,很容易上火。所以,大寒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另外,还要清清肠胃,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粥等。 进补开始减少 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量。 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多吃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红薯、山药、土豆、南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大寒时节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大寒这时候就不要大补特补了,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要逐渐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进补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利于生发阳气的食物,如煮牛羊肉的同时,加入一些白萝卜、白菜等,适应大寒向立春的过渡。早上还可以适当喝些人参汤,带动阳气的生发。 不过,药补要注意饮食禁忌。体弱、气虚的人吃人参等补气的药物时,不要吃生萝卜。进补期间,避免喝咖啡和浓茶,以免补品里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不要吃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否则会降低药物的功效。现在,有很多药物都制成了药酒,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病和怀孕的人群,切记不要服用。 大寒苁蓉粥,从容过冬 在这个节气里,肉苁蓉是值得推荐的佳品。肉苁蓉又叫肉松蓉、地精、大芸等。中医认为,肉苁蓉性温,味甘酸咸,入肾、大肠经。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等属于肾精亏虚的病症,或者女子带下、血崩等属于肾气不固的病症,以及精血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症状。 除治疗用药外,肉苁蓉也可以用于配制药膳。《药性论》认为它可以“益髓,悦颜色,延年”,明代医家常用它调养老年血虚、长期便秘的病人。但需注意的是,肉苁蓉属于温性之品,又有滑肠功效,胃弱便溏、阴虚火旺的人应当慎服。另外,以肉苁蓉制膳,建议浸泡、清洗干净,甚至可以先煮烂过水,以去细沙杂砾,避免影响口感。下面介绍两道适合大寒节气的肉苁蓉药膳,供大家品尝。 苁蓉粥。取肉苁蓉30克,葱白2根,生姜15克,粳米适量。将肉苁蓉浸泡后反复清洗干净,切成薄片;葱白洗净切成细段;生姜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后,加入肉苁蓉、生姜、葱白、适量水,煮至粥烂,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温补脾肾、升阳散寒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虚、容易受风寒邪气侵扰的人。 肉苁蓉乌鸡汤。取乌鸡500克、肉苁蓉20克、淮山30克、枸杞10克、茯神20克、陈皮5克。乌鸡洗净,焯水后切块。上述药材冲洗干净后,与乌鸡一同放入煲中,加2000毫升凉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再煲约90分钟,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滋补肝肾、调胃健脾、理气安神的功效,适于肝肾不足、脾胃失调等病症,如神疲虚弱、腰酸乏力、纳食不香、气虚便秘、失眠不安等病症。 随着大寒向立春过度,人体阳气逐渐外行,应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宜多吃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 来源:人民健康网

体检前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三件事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Pixabay 主讲人: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小燕 又到年初了,不少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体检。但是,体检项目众多,到底应该查什么,体检前应该注意什么?有不少老人一头雾水。 体检到底查什么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检查,医生可以依靠这些基本检查的直观数据,判断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一般检查,也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有些人还会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项目,这类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检查,可提前发现是否出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或肾脏结石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增加甲状腺B超、甲状腺功能检测、骨密度以及消化内镜检查,查肿瘤标志物;50岁以上人群增加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色B超检查、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6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颈动脉椎动脉检查,还需注意进行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相关的检查项目等。 有吸烟史的男性需要查胸片或肺部CT。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可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和前列腺B超检查。 女性的妇科检查项目有妇检、白带常规检查、电子数码阴道镜、液基薄膜细胞学检测(TCT)、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建议,45~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糖尿病、中风、冠心病、乳腺癌、结肠癌等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这类疾病的患病史,应增加与之相关的体检项目。 体检前,从衣食住行开始 体检前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要图方便。体检前应准备穿脱方便的服装、鞋袜,方便进行各项检查。体检当天,最好不要化妆,以免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勿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以及隐形眼镜,不要穿有扣子或金属饰物的内衣,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食,要懂清淡。民以食为天,体检前的饮食要特别注意。体检前3~5天,老人的饮食可以保持正常,不要饮酒,喝浓茶、咖啡或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尽量以清淡的素食为主。体检前一天的22点后应禁食禁水,保证空腹10~12小时。 住,要充足睡眠。体检前要放松,建议体检前3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对体检结果造成影响。 行,要尽早。如果有采血项目,时间最好在早上8点~9点,最迟不要超过10点,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最好在体检日当天早上10点前赶到医院,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体检中,要讲究顺序 体检中,首先要讲究顺序,一般来说体检顺序为:空腹抽血检查—空腹彩超(肝胆脾胰)检查—喝水吃饭补充能量—完成剩余检查。 放松心情好沟通。体检时,不要紧张,主动告诉医生真实的病历资料及自我身体状况或感觉,以便重点检查、综合分析和评估。如果有不愿意检查的项目,请及时与医务人员说明。体检过程中,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交流,不要擅自更改项目,也不要怕麻烦或害羞而遗漏任何一项检查。 特殊检查要了解。妇科检查或经阴道彩超检查,仅限于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月经期间避免做妇科、尿、便常规及经阴道彩超检查,待经期后再补检。 留取标本应注意。留取尿标本时,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只留中段尿标本(即尿液排出1/3后开始留取尿液样本,应避免女士的阴道分泌物、男士的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做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可事前用洁净干燥容器留取好24小时内的大便标本;如果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温馨小贴士助力。抽血后请按压针孔5分钟以上,切勿揉搓,以免造成局部皮下血肿;肝胆脾超声需空腹进行;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前,要多喝水,使膀胱充盈,尽量避免排尿。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体检时,注意携带药品备用,完成特定检查后及时服药,避免意外发生。 体检结束后,耐心等待体检结果,待结果出来后,仔细阅读,重视异常的体检结果,及时咨询医生, 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复查或治疗。每年的体检档案妥善保存, 以便前后对比或与其他的健康资料进行对照。 一般来说,常规体检应每年进行一次,个别异常的项目按医生要求及时复查。 体检有三个禁忌 忌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应区别对待。如果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患者应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用少量降压药只会对化验结果产生很轻微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服用降压药对体检结果的影响。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指引单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 其中,一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对40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些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如果受检者已有病变,可能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的受检者抱有一种“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的心理,不告诉体检医生。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

就是降不下来?这些误区让你的血糖直逼红线

图片来源:Pixabay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诊断为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若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就可以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应考虑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对使用胰岛素有一种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认为注射胰岛素表明病情严重。其实不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张尽量早用胰岛素。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担心用胰岛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会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其实,导致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于胰岛素使用不恰当。注射胰岛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相关的医师联系,进行调整。三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其实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办法,对于大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问题。另外,从费用来讲,使用胰岛素有时比口服降糖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提倡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再配合运动、饮食等方法治疗。 误区三 不控制饮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不再控制饮食。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胰岛素降血糖的机制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不控制饮食则会导致体重增加,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误区四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导致患者药物选择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价格、广告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肥胖患者选择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选药用药。 误区五 不区分服药时间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每种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求,不能一概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须在饭前服用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应该在餐前30分钟服用;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为克服胃肠道反应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六 合用同一类口服降糖药 部分患者认为只服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当然地再增加几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期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口服降糖药有多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应当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误区七 服药跟着感觉走 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遵医嘱,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者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目前,治疗糖尿病只能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饮食上的调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误区八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药物,其药效的发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不少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果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糖尿病门诊随诊,接受专业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注意观察影响自身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合理用药,避免走入误区。另外,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之一。 为了您的血糖 运动别太用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却发现,运动后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血内胰岛素浓度降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人通过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运动还可提高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减轻β细胞的负担,纠正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带来的糖代谢紊乱。 正确运动才可主动降糖 运动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强度运动以利用脂肪为主,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明显降低血糖,高强度运动的主观感受是非常疲劳。为确保锻炼有效,我们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不能连续两天不运动)。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和游泳等。但是有些患者会觉得做高强度的运动更有利于降低血糖,所以就自行加大运动强度。殊不知,过于强烈的运动会导致血糖不降反升。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强度过大还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合适的运动强度对血糖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运动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强度较小时,则适当延长运动持续时间。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空腹血糖>16.7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较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意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其中之一。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睡眠时间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呈U字形曲线,正常人睡眠时间是7~8小时,多睡和少睡都会影响血糖,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少睡。睡觉时间短的人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其中,每晚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时间有7~8小时的人高46%。睡眠过少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包括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胰腺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与此同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致使体内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参与人体代谢调控和能量平衡的激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瘦素(Leptin)和胃饥饿素(Ghrelin)。瘦素能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睡眠不足时瘦素的峰值、平均水平、波动幅度等都明显减少。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食增多,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促进胰岛素抵抗。 多睡。“睡懒觉”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多睡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基础代谢降低等,进而引起了血糖紊乱。 开灯睡觉。长期开灯睡觉不仅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褪黑素在夜间的作用时间。褪黑素分泌下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因此要想避免糖尿病,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保证睡眠,对于长期睡眠不足或贪睡等不良习惯应给予更多关注。 哪些人要强化降糖 “强化降糖”是当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引起颇多关注的一个名词。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所谓“强化降糖”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水平且代谢紊乱得以纠正的治疗方法,包括选用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这种看起来十分有效的疗法却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友。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各种可怕的并发症,由此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降低血糖可能会减少这些并发症。国内外做了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降低血糖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中风等),在降低血糖后并无明显变化。李全民教授说,曾有研究将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强化降糖,B组仅常规治疗,几年后A组也恢复常规治疗,但比起B组糖友,进行过强化治疗的A组糖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都明显减少,证明强化降糖好处很多。另有由美国国立卫生院进行的一个1万余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后,其死亡率反而高于普通治疗人群。深入分析显示,强化降糖之所以导致死亡率增加,是由于这些参与者患糖尿病时间较长,血糖一直没有得到较好控制,很多人已经并发了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患者再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结果就不甚理想。 由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可得出这一结论,强化降糖并非对每位糖友都足够安全,在强化降糖之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并发症和伴发病等情况。李全民教授表示,以下6类人群需要强化降糖治疗:1.新发的糖尿病;2.持续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体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药失效 的患者;5.口服药及饮食不能控制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体重显著减轻、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友。这些患者宜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和高血糖状态,从而减轻对β细胞的早期糖毒性作用。 以下4类人群一般不考虑强化降糖治疗:1.高龄糖友;2.儿童糖友;3.已经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4.存在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的糖友。这部分人群低血糖风险较高,对其强化降糖只会弊大于利。 来源:人民健康网

寒冬户外好帮手 但这两类人千万别用暖宝宝!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董正邦 寒冬,户外活动者贴上“暖宝宝”,能瞬间暖和很多。可是,由于使用不当,医院出现不少被“暖宝宝”烫伤的病例,那么冬季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暖宝宝”里含有铁粉、木粉、活性炭、食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放热反应,最高温度可达62℃,平均温度也在52℃,可持续发热12小时。很多人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腹部、脚底等处,但“暖宝宝”最好贴在大衣内侧或内衣外侧,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睡觉时也不能贴,否则容易导致低温烫伤,使皮肤发红起泡。 暖宝宝并非每个人都适用。第一,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贴在子宫部位会导致子宫收缩,严重的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第二,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凉,多喜欢采取各种方式取暖,如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患者对温凉痛觉等感觉迟钝,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且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创面很难愈合,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来源:生命时报

什么!屁股上没肉 易得糖尿病?!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萧忠彦  英国《太阳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发现,那些由于基因原因导致臀部不会储存多余脂肪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苹果型身材与患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与这种体型相关的特定基因,以及风险增加背后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考察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等大型研究中的60多万名参与者的基因图谱。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组特定的基因变异,它们分别管控臀部和腹部脂肪,从而增加腰臀比。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基因决定有些人无法在臀部储存多余的脂肪。这就意味着,具有这种基因组成的人会优先将多余的脂肪储存在肝脏、肌肉或胰腺中,或者将脂肪和糖以循环的形式储存在血液中,而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风险。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患有家族性局部脂肪代谢障碍,其特征是无法在手臂、腿部和臀部堆积脂肪,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更易发展成糖尿病患者。 来源:生命时报

防三高降血糖 养生不妨多给家人吃它们

图片来源:Pixabay 多吃绿叶菜,少得脂肪肝 众所周知,多吃果蔬,特别是绿叶蔬菜有益健康。《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吃绿叶蔬菜对预防脂肪肝至关重要。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员马蒂亚斯·卡尔斯特罗姆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给一组小鼠喂食高脂肪高糖食物,使其脂肪肝风险增大。之后给部分小鼠补充硝酸盐(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结果发现,这些小鼠发生脂肪肝的风险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还对两种不同人体肝脏细胞展开了培养研究,验证了小鼠实验的结果。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补充硝酸盐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压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之前有研究显示,来自蔬菜的硝酸盐有助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身体耐力。 研究者表示,体重超标和饮酒过量是导致脂肪肝的两大主因,治疗脂肪肝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这项新研究表明,多吃绿叶蔬菜,增加硝酸盐的摄入,有助于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可降低脂肪肝、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 喝橙汁有助改善记忆力 英国科学家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喝橙汁可以使老年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大脑反应时间提高近10%。 研究小组要求37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天喝500毫升(约两杯)橙汁,持续8周。参与者(年龄在60岁~81岁之间)的脑功能明显改善。科学家将这一结果归功于被称为类黄酮的化学物质,认为其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辅助治疗。 研究发现,食物中的类黄酮可以保护脆弱的神经元,增强现有神经元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或扭转与衰老有关的记忆障碍,提高动物和人记忆、学习和一般认知能力。有文献报道,研究者对2574位中年人随访研究13年发现,高黄酮摄入量可提高记忆力,特别是情景记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纯化物黄芩素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而柚苷素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长期记忆水平。它们通过调节涉及记忆过程的细胞和分子结构对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瑞典查尔默斯科技大学和丹麦癌症协会的一项联合新研究称,每天食用50克全谷物(黑麦、燕麦、小麦等谷粒的胚乳、胚芽和麸皮)能起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人员选取5.5万名丹麦人的健康数据资料。研究开始时,这些人的年龄在50~65岁之间,在随后15年的调查期内,超过7000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首先统计参试者每日全谷物总摄入量及全谷物食品类型(黑麦面包、燕麦粥、什锦粥等),然后将数据与丹麦国家糖尿病登记簿的统计资料结合,做梳理分析。结果发现,全谷物食用量最高的人群(每天至少摄入50克全谷物,相当于一小碗燕麦粥或一片黑麦面包),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低,食用量越少,患病比例越高。具体来说,每天吃一两以上全谷物的男性患病风险比完全不吃的人低34%,女性低22%。 研究人员表示,多吃一些全谷物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饮食方法之一。另外,喝咖啡、少吃红肉也同样可以起到作用。 三高人群多吃萝卜皮 “冬吃萝卜赛人参”,萝卜又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对于萝卜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吃,从而将其丢掉。我想提醒大家,萝卜皮营养丰富,尤其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萝卜皮还富含果胶、槲皮素、异硫氰酸酯类等活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有助调控血脂、血糖和血压,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此外,异硫氰酸酯类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萝卜皮最好生吃, 能留住更多的活性成分,比如凉拌萝卜皮、腌萝卜皮、糖醋萝卜皮等。 萝卜皮做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打算做凉拌萝卜皮,就把皮削得厚一些,上面带一层萝卜肉,拌出来的菜好看也好吃;第二,凉拌前,把萝卜皮放入冰水中浸泡30分钟,有助去除异味,使其口感更脆,如果没有冰,直接放清水也可以,效果稍差些;第三,用盐提前把萝卜皮腌制一会儿,口感更好;第四,萝卜皮最好一次吃完,吃不完的一定要用密封的盒子盛装后放入冰箱,以免给冰箱带来难闻的气味。 每天一把南瓜子,护牙又护脑 南瓜子又名白瓜子,是一种常见的种子类坚果,营养丰富,还有很高的食疗价值,每天吃一把南瓜子,对健康有多种好处。 预防牙龈萎缩。人上了年纪,牙龈容易萎缩,这与牙龈中磷的流失有关。中国注册营养师于仁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南瓜子富含磷和维生素E等对牙龈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常吃可预防和改善这一现象。 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南瓜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维生素E能减少脂质氧化、避免胆固醇附着于血管上,使血液畅通;泛酸、烟酸能帮助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降血压、稳定情绪。南瓜子富含泛酸、烟酸、钾元素,可缓解心绞痛、辅助降低血压。此外,所含维生素B1和维生素E也可以稳定情绪、缓解失眠。研究发现,南瓜子是能让人心情舒畅的食物之一。有些人心情不好时热衷于吃甜品,这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而吃南瓜子有助于对抗压力和消除低落情绪。 南瓜子虽好,但不宜过量食用,每天一小把为宜。因其脂肪含量较高,热量易超标。胃肠不好、容易胀气的人食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腹部闷胀等肠胃不适症状。需要提醒,虽有研究发现南瓜子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但仍不建议糖友大量食用,因其脂肪含量高,食用过量会增加热量和脂肪摄入,不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饮茶可降低骨折住院风险 2万余人骨密度数据研究发现,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骨密度更高。同时,根据45万余人的长期随访数据发现,每日饮茶能降低因任意骨折导致住院的风险,饮绿茶者以及饮茶超过30年的个体发生髋骨骨折的风险也降低。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近期分别在《Nutrients》(《营养素》)和《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国际骨质疏松症》)上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为中英合作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系列研究之一。 论文责任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吕筠教授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骼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既往研究提示,在绝经女性中,饮茶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但缺乏男性的相关证据。同时,既往研究提示饮茶能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仍缺乏中国人群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证据。 研究人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利用项目,在重复调查的20643名中国成年人的跟骨骨密度数据发现,在女性中,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的骨密度更高。进一步分析茶叶冲泡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每天茶叶冲泡量<6g者的骨密度高于从不饮茶者,但喜饮浓茶者(茶叶量≥6g/天)的骨密度与从不饮茶者没有差别。人们担心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但是在当前这个女性人群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饮浓茶者的骨密度低于从不饮茶者。在男性人群中也暂未发现饮茶与骨密度存在关联。 另外,研究人员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募集的453625名成年人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每日饮茶者因任意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12%;对于髋骨骨折住院,饮绿茶者的风险降低了20%,饮茶超过30年者的风险降低了32%。饮茶对骨折入院风险的保护作用在男性和女性中基本一致。随每天茶叶冲泡量的增加,未见骨折住院风险有进一步的降低;但也未观察到喜饮浓茶者有增加的骨折住院风险。 吕筠认为,该研究结果除了提示长期饮茶对骨密度的可能影响外,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饮茶可能改善个体一天的注意力和警觉性,从而降低发生严重伤害的风险。 果干加坚果,有助降血糖 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和坚果不适合当零食,尤其是对想控制血糖以及能量摄入的人来说,把水果做成水果干后,糖分大大提高,甜味变得浓郁,果干太甜,坚果油脂多,大家望而却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分析实验室进行了相关试验,探究水果干升糖指数;并探究将部分米饭替换成水果干以及水果干搭配坚果后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试验方法:研究者招募11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受试者,给他们吃3类测试餐,每次试验测试一类测试餐的一种,每两次试验之间相隔至少一天,直到吃完所有搭配。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完全一样,3类测试餐如下: (1)分别摄入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和米饭。碳水化合物均为50克。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等量(25克)碳水化合物的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 (3)在(2)的基础上,每种果干加米饭的测试餐再加30克巴旦木。 每次受试者食用完后测其空腹及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水平。 试验结果:1.水果干的升糖指数没有米饭高:4种水果干的升糖指数分别为56,43,55和56,米饭是81。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果干,升糖指数分别为77,65,77和75仍没有米饭高。 3.将部分米饭换成果干后,再多吃一把巴旦木,不仅升糖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54,60,52和64,而且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波动幅度也变小了。 结论:1.食物的升糖指数与其本身的甜味并无必然联系。2.为改善一餐饭的口味,少吃几口米饭,换成两口水果干,不会引起血糖上升。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把巴旦木,还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分析:果干糖分虽然浓缩,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抗氧化物等也同步浓缩,坚果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物甾醇和多酚等,对于保护血管和调节血脂有一定作用。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加拿大新食物指引将推出 这个不再建议饮用!

■■据闻果汁将被剔除出《加拿大食物指南》之列。 星报资料图片   本报综合报道   加拿大卫生部正在制定的新版《加拿大食物指南》将在今年较后时间推出。根据目前透露的资料,其中一项改变是不再建议饮用果汁,即使是100%纯天然果汁也不行。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实施了数十年的《加拿大食物指南》,一直将半杯100%纯果汁等同于一份水果或蔬菜,纳入每日平衡饮食中。但据加拿大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新的指引是建议将白开水作为首选饮料,以帮助减少糖的摄入量。   反对喝果汁的专家认为,即使是一杯天然果汁中也含有过多的糖。一方面是因为,一杯果汁中含有的糖比普通人吃整个水果时吃的要多。例如,百事公司的Tropicana就标榜其1,700毫升的纸盒中,含有16个橙的果汁。   果汁业反对:国民蔬果摄取量不足    另一方面,人体对果汁中的糖的消化不同于水果。因为整个水果含有纤维,可以减缓糖的代谢。但当在没有纤维的情况下喝果汁时,就会出现胰岛素飙升,当人的血液中有过多的胰岛素循环时,这就是糖尿病的先兆。另外,纤维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让人有饱腹感,而果汁则不会。事实上,果汁还刺激了食欲,而纤维则会抑制食欲。   但营养专家对新的加拿大食物指南的意见也有分歧,果汁行业也正在努力向政府游说。   加拿大果汁委员会发言人在受访时说,加拿大人不会过度消费纯天然果汁。加拿大成人及儿童和青少年,尚未达到水果和蔬菜的最低建议摄入量,而纯天然果汁可以在帮助满足日常营养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事实上,拟议的新食物指南实际上反映了现有的消费者行为。据市场情报机构Mintel统计,2011年至2017年间,加拿大的果汁消费量下降了15%,消费者已经走在了前面。

自测健康有九招 在家就能预防疾病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萧忠彦 很多疾病都是悄然产生,但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蛛丝马迹。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总结了9种你自己在家也能完成的检查,以预测疾病。 1.测颈围预测糖尿病风险。保加利亚索非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发现,颈围比腰围能更有效地预测糖尿病风险,尤其是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用卷尺来测量脖子的周长,如果女性超过36厘米,男性超过39厘米,就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人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 2.嚼饼干预测体重增长。把一块普通饼干放进嘴里,开始咀嚼,并同时看着计时器。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糖,供身体消耗能量。有些人的淀粉酶数量是其他人的50倍,所以他们更容易分解碳水化合物。如果超过30秒后才出现甜味,说明你不能很好地代谢碳水化合物,就应少吃些米饭、面包等主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3.脚踝颜色检测静脉曲张。近半数静脉曲张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炎症可能会发生在脚踝的血管里,从而使皮肤颜色变暗。如果你发现自己一侧脚踝皮肤的颜色比另一侧深,或有深色斑块,那么该侧腿部可能有隐藏的静脉曲张。 4.弯腰够脚趾检测患心脏病风险。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发现,身体柔韧性差的中老年人,其动脉较为僵硬,周围的血液流动就会减少,包括心脏。坐在地面上,保持后背挺直,尝试用手指去触摸脚趾。如果你超过40岁且够不到脚趾,那么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上升。 5.窗框试验检测视力。从房间的对面看门框或窗框。先只用右眼看(用手掌盖住左眼30秒),然后只用左眼看。如果你看到窗框的直线变得弯曲,要警惕老年性黄斑变性。 6.脊柱卷曲检查坐骨神经。坐在椅子上,让下巴垂到胸前,把背卷起来。双腿在身前抬起,膝盖伸直;最后,把脚趾拉向身体的方向。缓慢做这个动作时,如果感觉到疼痛请立即停止,它说明您的坐骨神经很可能有损伤。 7.吃甜玉米检测肠道健康。甜玉米很难消化,因而可以借助它检查肠道转运时间,即食物通过身体需要的时间。食物通过结肠所需的时间越长,有害细菌降解产物就越多,就会损害肠道细胞。此外,如果转运时间较长,肠道细菌会以肠道的保护性黏液层为食,而黏膜层较薄的肠道容易受损。单独吃一大汤匙甜玉米,或把它作为一顿饭的一部分,并留意第一粒谷物出现在粪便中所需的时间。理想情况应该在12~48小时之间,时间较短可能是营养吸收不良,较长可能要检查肠道。 8.踮脚检查房颤。找到手腕处的脉搏,尝试用踮脚的方式站1分钟。如果脉搏加速可能是房颤前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9.脚趾挠痒查神经。脱掉鞋袜,平躺。让亲友用食指触摸你的每个脚趾1秒钟,按顺序依次是:右大脚趾、右小脚趾、左大脚趾、左小脚趾、右中脚趾和左中脚趾。当你有触觉时,告知“左”“右”。这项测试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如果能感觉到5~6次触摸是好的迹象;如果少于5次,需要看医生。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