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鲁厄特镇唯一日裔女子 竭力为华人历史平反

加拿大都市网

■ 利鲁厄特镇唯一日裔鹿毛真理子,与两个有原住民和华裔血统的孩子。受访者提供

1858年,卑诗内陆兴起第一次淘金热,华人涌入菲沙河峡谷寻金,内陆小镇利鲁厄特(Lillooet)也是华人聚居处。淘金热过后,华人一直留在当地,《星岛日报》记者日前到该镇采访时,也察觉大街有多家挂中文招牌的商铺;令人费解的是,在大街入口的资讯亭里,几幅介绍该镇历史和地标的大展板竟没提华人,仿佛过去华人未踏足利鲁厄特。

在加国与原住民真相及和解联会(简称加和会)总监朱伟光引荐下,记者认识了目前镇上唯一的日裔居民鹿毛真理子(Mariko Kage),访问她为何致力为镇上的华人历史平反。鹿毛1970年代中期从德国移居加拿大,现任职布里奇河(Bridge River)原住民部族的药物及酒精辅导员。身为日裔,她对日本人在利鲁厄特的历史特别感兴趣,鹿毛说:「在二次大战期间,约1,000个在卑诗的日裔居民因日本发动战争,而被加拿大政府囚于利鲁厄特地区,期间镇上医生突过世,当局要求有医学学位却因当年歧视政策未能取得执业资格的宫崎政次郎(Masajiro Miyazaki)负责医疗工作。战后宫崎政次郎留下,后成为利鲁厄特地区议员,更是首个晋身加国政界的日裔。 」

不过宫崎的故居一直没得到政府重视,鹿毛遂四出设法保存宫崎大屋和文物。 2013年她和历史作家友人卡列高(Jane Carrico)成立非牟利组织「宫崎故居协会」(Miyazaki House Society),把大屋打造成优雅的社区场所,所得利润全用于保存故居。

虽为镇上唯一日裔人士,她一直尽心尽力去守护当地的日裔历史,令人敬佩。

保育遗址 为公义也为未来
鹿毛表示,自小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再加上自己的孩子有原住民和华裔血统,在了解日裔的历史材料时,发现华人对利鲁厄特的发展贡献重大,但一直遭受不公平对待,在官方版本的历史中也甚少提及,激发她更多去发掘华人在当地的历史和遗址,她和卡列高更不时向社区报章投稿,为华人平反。

■省府档案库的1901年资料,明显标示镇上华裔坟场位置(左上)。受访者提供

卡列高说:「华人自1860年代淘金热以来,一直是利鲁厄特重要组成部分,在镇上开设各类商铺;1880年代中期,估计住在镇上华人多达600人。一次大战期间,镇上很多白人奔赴战场,华人就成为重要经济动力,这些显著贡献却长期被政府忽视。 」

鹿毛则表示,当政府在公共利益事务上不作为,民间就要自发做好保育和教育工作,「为少数族裔平反,不仅是社会公义问题,更有助省民全面了解卑诗,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未来。 」鹿毛近年参与争取保留利鲁厄特一个华裔先侨坟场遗址。

■利鲁厄特华裔先侨坟场遗址现存范围。两年前该处还有一棵大杨柳树,应属当年遗址一部分,已遭砍掉。廖长仁摄

2015年,加和会创办人朱伟光向传媒揭露,这个葬有华裔的坟场遗址,或因当地政府倡建旅游资讯亭而破坏。经与地区政府交涉多次,该遗址暂获保存,「但其实自1938年起,虽有明确证据显示该地段有华裔先侨的坟场,省镇两级政府似故意忽略,令遗址受破坏,现存范围若不保存,该遗址将会消失」。

省府确认遗址 不代表会保育
朱伟光还指出,省府确认遗址不代表会保育。本报23日专题报道利顿镇(Lytton)香火堂,没有支援保育工作;现在由苏格兰裔居民洛娜(Lorna Fandrich)自费重建,下月中开幕。二埠 (New Westminster)华裔先侨坟场遗址同样获省府确认,但二埠中学重建计划根本不理会该处地底有华人坟场,也是靠民间维权组织力争才受外界注意。

■ 朱伟光为确认利鲁厄特华裔先侨坟场遗址,花几百元向省府索取资料,包括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为该镇制作的地积规划图。廖长仁摄

朱伟光认为,在保存卑诗华人史方面,华社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举例说:「在上届省选期间,省自由党向印裔和华裔社群打族裔牌,印裔随即大团结,不给执政党机会在历史问题上做文章,反建议省府支持文化活动,结果省府拨1,200万元办印度电影节(Bollywood)。反观华社当时对省府表现驯服,拨100万元处理各地华人遗址的保护工作,侨领仿佛感到『皇恩浩荡』,对省府感激不已,但试问100万又能做什么具体保育工作? 」

华社太驯服 保育表现令人失望
在二埠中学重建计划险破坏华裔先侨坟场一事上,朱伟光一直批评省府保护华人遗址不力,引起关注。忆述争取过程时,朱伟光慨叹道:「最困难是,省府向他表示已咨询华埠侨领,认为没问题。这导致华社难以质询政府,或不易提出意见。侨社须以整体华裔社群的历史身分作出发点,向政府施压,才有助提升华人在本地生活质素,以及推动下一代华人福祉。 」

■从镇上华裔先侨坟场遗址远眺,风景优美,但昔日华人遗迹却渐趋消失。廖长仁摄

朱伟光的感叹,令人想起英国名作家兼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1984》书中这两句话:「毁灭人的最有效途径,是让他否认和消灭对自身历史的认识。 」历史文化身分失掉,一个群体就解体。
在偏远的利鲁厄特镇,没有镁光灯的照射,鹿毛长期单人匹马,用心用力为守护日裔遗址干实事,令人敬佩,更令人深思:加国华人从她的积极作为中,可得到什么启示?撰文:廖长仁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