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肉肥 软脆香滑

加拿大都市网

■ 琵琶肉

本报讯

在历史发展中,中国的普米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味佳肴,其中普米族的猪膘肉因外形如琵琶,又称琵琶肉。琵琶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

兰坪是中国唯一以白族普米族命名的自治县,也是普米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占普米族总人口的67%,居住形式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兰坪六个乡镇。普米族村民一般选在每年12月天凉风燥时制作猪膘肉,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见到传说中神秘的猪膘肉的制作场面。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花椒、胡椒、草果、盐巴、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

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有趣的是,缝制猪膘肉时要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再用针线把刀口缝合严实。待腌过几天后,拔出塞鼻孔的木棍,顺着鼻孔往猪腔里灌
注盐水,再塞严木棍。刀口缝合处的针眼,则抹以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薰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由于腌制方法复杂,琵琶肉存放时间较长,其味道非常可口。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有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口感依然肥而不腻,软脆香滑。 “软脆” 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片肥肉似乎有些不当,但猪膘肉的口感确实如此。

 

民族盛宴 烹调古朴

普米族饮食常常被人们上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评头品足。每一道菜背后,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著它的来龙去脉。且不说民族经典大餐,仅街头寻常的小火锅或夜市上的烧烤,背后便藏着当年茶马古道上马帮汉子的无数个故事。

普米族还保留许多别具特色的古朴烹调方法。如:将羊肚子(羊胃)掏空、洗净,盛好水,放入切成块的羊肉,然后把羊肚吊在火塘的支架上,用火烧熟可食后将石块烧红放入水中,把水烧沸,也可用此法煮食物。

很多普米族还将泥巴糊在鸡蛋壳上,埋入火灰中焐烧,马铃薯、红薯等也都用此法烧熟后食用。还有很多普米族喜用石块烤粑粑。先把如拳头大小的石块烧热,然后把和好的面粉包在石头上,片刻就可烤熟食用。

过去,没有电饭煲,普米族人在铝制或铜制的锣锅里,放入本土的沧江红米、阿诗洋芋、仁和红豆、桃花盐腌腊肉……放水,往火上一放,甚么都齐了,羁旅谋生,来不得更多的讲究。到如今,这一锅锣锅饭,已经成为很多食店的保留节目。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味道,相同的是盐马古道上留下来的饮食记忆。

在普米族美食中,白酒乳饼是一道非常特别的甜品。说特别,是数百年来,本土女人生娃坐月子,非常迷信这个东西的营养价值和催奶效果。

至今,老辈人进城服侍儿媳妇或闺女生娃,也还不忘抱一坛精心制作的甜白酒。享受天伦之乐前,先下厨弄一道白酒乳饼出来再说。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担心被黑客攻击?如何安全上网 保护您的数字资产

今年山火季节又至!加拿大如何为此做好准备

快抢!匹克球拍套装 原价79.99特价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