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肉肥 軟脆香滑

加拿大都市网

■ 琵琶肉

本報訊

在歷史發展中,中國的普米族形成了豐富多樣的美味佳肴,其中普米族的豬膘肉因外形如琵琶,又稱琵琶肉。琵琶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

蘭坪是中國唯一以白族普米族命名的自治縣,也是普米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占普米族總人口的67%,居住形式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分佈在蘭坪六個鄉鎮。普米族村民一般選在每年12月天涼風燥時製作豬膘肉,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見到傳說中神秘的豬膘肉的製作場面。

豬膘肉的製作過程分為宰殺、剔骨肉、抹調料、縫製、壓扁、晾曬、放置等幾個步驟。當地人將豬宰殺後將豬肚剖開,將內臟取出,然後就將豬背朝下肚朝上鋪着,用刀將骨和瘦肉從豬體內剔出,這一道工序比較複雜,幾乎將瘦肉和骨剔乾淨,但是只有豬頭不經過這道工序,豬頭保存完整,在豬頭上抹鹽並加上調味品,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鹽時要均勻,一般配料要用花椒、胡椒、草果、鹽巴、生薑,有時還加上酥油和蜂蜜。

調料塗抹均勻後就是縫製,即將剔好,抹好調料的豬膘肉用大鐵針和麻繩將其縫合,縫的部位主要在豬肚、豬腳,縫的針眼約寸長,縫時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力氣,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來完成的。縫好以後就進入下一道工序涼曬,將豬膘肉放置在太陽下​​曬上幾天或是陰乾,將豬肉的水分涼干。至此豬膘肉基本做成,將它搬進屋裡,擱在家裡的神櫃或灶台上,一個挨着一個,或疊放堆碼。

有趣的是,縫製豬膘肉時要在豬耳朵里各塞上一個核桃,在豬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細剛好能塞嚴鼻孔的小木棍,再用針線把刀口縫合嚴實。待腌過幾天後,拔出塞鼻孔的木棍,順着鼻孔往豬腔里灌
注鹽水,再塞嚴木棍。刀口縫合處的針眼,則抹以核桃油。如此反覆數次後,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薰或晾在房頭,等到幹了之後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由於腌制方法複雜,琵琶肉存放時間較長,其味道非常可口。短的一年、兩年或三年,有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豬膘肉經歷了無數個春秋口感依然肥而不膩,軟脆香滑。 「軟脆」 這個詞語用來形容一片肥肉似乎有些不當,但豬膘肉的口感確實如此。

 

民族盛宴 烹調古樸

普米族飲食常常被人們上升到歷史文化的高度來評頭品足。每一道菜背後,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着它的來龍去脈。且不說民族經典大餐,僅街頭尋常的小火鍋或夜市上的燒烤,背後便藏着當年茶馬古道上馬幫漢子的無數個故事。

普米族還保留許多別具特色的古樸烹調方法。如:將羊肚子(羊胃)掏空、洗凈,盛好水,放入切成塊的羊肉,然後把羊肚吊在火塘的支架上,用火燒熟可食後將石塊燒紅放入水中,把水燒沸,也可用此法煮食物。

很多普米族還將泥巴糊在雞蛋殼上,埋入火灰中焐燒,馬鈴薯、紅薯等也都用此法燒熟後食用。還有很多普米族喜用石塊烤粑粑。先把如拳頭大小的石塊燒熱,然後把和好的麵粉包在石頭上,片刻就可烤熟食用。

過去,沒有電飯煲,普米族人在鋁製或銅製的鑼鍋里,放入本土的滄江紅米、阿詩洋芋、仁和紅豆、桃花鹽腌臘肉……放水,往火上一放,甚麼都齊了,羈旅謀生,來不得更多的講究。到如今,這一鍋鑼鍋飯,已經成為很多食店的保留節目。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味道,相同的是鹽馬古道上留下來的飲食記憶。

在普米族美食中,白酒乳餅是一道非常特別的甜品。說特別,是數百年來,本土女人生娃坐月子,非常迷信這個東西的營養價值和催奶效果。

至今,老輩人進城服侍兒媳婦或閨女生娃,也還不忘抱一壇精心製作的甜白酒。享受天倫之樂前,先下廚弄一道白酒乳餅出來再說。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卧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和米花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