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不仅是搬家 寻找自己在陌生国度的新坐标(下)

加拿大都市网

刘慧琴:在异域对人生的终极拷问
记得1999年,我当时任中华文化中心理事,曾和以英文写作的 “亚裔作家工作坊”合作举办过一次以中英双语进行的 “东西桥梁”讲座,希望以英文和中文写作的华裔作家能携手合作, 通过相互翻译能将华裔作家的作品同时传递给英语和华裔社会。这是个良好的愿望,但实际问题和困难不少,所以亦就搁浅。

■刘慧琴

触摸移民心态变化的脉络
2009年到2016年,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策划,出版了三部涵盖北美、欧亚、纽西兰、澳大利亚女作家的作品集,从三部文集出版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华文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出华人移民心态变化的脉络。作品以时代为背景,通过描绘移民众生相为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者十几年的移民史留下了生动的注脚。

从八十年代开始的那股移民潮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当年的移民对于异国的生活已由不习惯到融入,对异国的语言也由陌生到熟悉,甚或精通书写,有的华文作家不仅仅是用华文书写,也在不知不觉中闯入了以所在国语言文字创作的行列。

去年春天,美国加州紫飞马出版社以英文出版了一部北美华裔作家小说集《陌生人》,小说集由亚马逊网站发行,去年五月该书参加了在芝加哥举行的 “全美图书展”,读者在网上的留言及在书展上均有好评。

这部文集的特点是作者由以英文书写的作者,中英双语作者,以中文书写的作者(由美国知名教授译成英文)三方面作者组成。九位作者九个短篇,篇幅都不太长,但内容丰富,有立足异域回望故乡,对过往历史事件的重新思考,在异域对爱的理解与追寻,在不断迁徙中对于人生的终极的拷问。而作为社长与主编的王芫巧妙地将与作者的访谈对话附在每篇小说的最后,使读者结合对话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经历,无疑是小说的延伸,加深了读者对作者和小说的理解与兴趣。

尽管小说并不是全由原作者以英文创作或是作者的母语是英语,但统一以英文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小说却获得读者的赞许,认为全书文章读来流畅, 没有一般译文的生涩感,有一位读者说,小说令人吸引,使他在两小时内一气阅读完全书。

这本书从策划、约稿、译稿、编辑到出版,前后不到五个月而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这一方面果然是编者王芫的努力,但也应了 “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打破中英文创作的藩篱
文集中加拿大华裔作家曾晓文,美国华裔作家朱立立、伊犁,她们一直是以华文创作并在华文文学界树立了一定的地位,而现在又以英文作品问世,更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华人文学过去各自以中英文创作互不来往的藩篱。去年9月20日王芫带领了《陌生人》的五位作者参加了亚裔作家工作坊主办的 “亚裔文学周”朗读和与读者交流的文学活动,这次活动离1999年 “东西桥梁”讲座相隔了17年,以华文写作为主的作家和以英文写作的作家走出了同台活动的第一步。以所在国的共同语言交流在移居地的生活经验和创作心得。一位客家族华裔作家谈到了客家族在异国如何保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使笔者为之动容,也领悟到语言文字只是工具,深厚的中华文化才是托领作家创作的载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大陆经济上的改革开放,随着以各种形式走出国门的国人,也带来了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和繁荣,从初期的稚嫩到成熟到拥有足以问鼎大师级的作家,华文文学不再是支流、边缘,其影响也正在扩大延伸,除了将华文文学作品译成其他文字外,也会有更多的华文作家同时以所在国的语言文字书写他们的生活感悟,此岸和彼岸的人民生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