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20:59:3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健康

吃饭时看手机 小心伤眼又伤胃!

作者:李爽 图片来源:Pixabay 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一日三餐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从学生到老人,很多人都养成了吃饭时玩手机的习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不专心吃饭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法国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调查指出,美国人习惯边看电视边吃饭,一般“电视节目结束就不吃了”,而法国人多选择“吃饱了就不吃了”。这一差异使同样爱吃奶酪、甜点等高热量食物的法国人,超重人口比例不足美国人的一半。如果吃饭时眼睛一直盯着手机、电视,便无法体验到饥饱,常因此而吃多。范志红指出,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压力较大时,植物性神经功能受到压抑,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胃蠕动就会减慢,特别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来说,全心全意地吃饭才能帮助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另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护理学院儿童和家庭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发现,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在就餐期间玩手机,孩子的饮食结构往往很单一,而且更喜欢高热量食物,容易营养不良,家庭氛围也相对较差。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就餐时最好停止使用电子产品,特别是未成年的孩子,家长更应对其行为进行限制。 范志红建议,虽然现代社会压力大,但吃饭时还是要专心,仔细感受胃肠饥饱状态,以免摄入能量过多。同时注意不贪图速度,细嚼慢咽,才能让营养成分逐渐释放并在胃肠道被吸收。 来源:生命时报

就是降不下来?这些误区让你的血糖直逼红线

图片来源:Pixabay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诊断为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若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就可以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应考虑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对使用胰岛素有一种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认为注射胰岛素表明病情严重。其实不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张尽量早用胰岛素。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担心用胰岛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会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其实,导致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于胰岛素使用不恰当。注射胰岛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相关的医师联系,进行调整。三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其实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办法,对于大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问题。另外,从费用来讲,使用胰岛素有时比口服降糖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提倡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再配合运动、饮食等方法治疗。 误区三 不控制饮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不再控制饮食。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胰岛素降血糖的机制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不控制饮食则会导致体重增加,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误区四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导致患者药物选择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价格、广告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肥胖患者选择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选药用药。 误区五 不区分服药时间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每种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求,不能一概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须在饭前服用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应该在餐前30分钟服用;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为克服胃肠道反应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六 合用同一类口服降糖药 部分患者认为只服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当然地再增加几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期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口服降糖药有多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应当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误区七 服药跟着感觉走 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遵医嘱,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者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目前,治疗糖尿病只能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饮食上的调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误区八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药物,其药效的发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不少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果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糖尿病门诊随诊,接受专业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注意观察影响自身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合理用药,避免走入误区。另外,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之一。 为了您的血糖 运动别太用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却发现,运动后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血内胰岛素浓度降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人通过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运动还可提高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减轻β细胞的负担,纠正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带来的糖代谢紊乱。 正确运动才可主动降糖 运动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强度运动以利用脂肪为主,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明显降低血糖,高强度运动的主观感受是非常疲劳。为确保锻炼有效,我们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不能连续两天不运动)。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和游泳等。但是有些患者会觉得做高强度的运动更有利于降低血糖,所以就自行加大运动强度。殊不知,过于强烈的运动会导致血糖不降反升。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强度过大还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合适的运动强度对血糖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运动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强度较小时,则适当延长运动持续时间。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空腹血糖>16.7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较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意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其中之一。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睡眠时间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呈U字形曲线,正常人睡眠时间是7~8小时,多睡和少睡都会影响血糖,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少睡。睡觉时间短的人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其中,每晚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时间有7~8小时的人高46%。睡眠过少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包括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胰腺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与此同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致使体内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参与人体代谢调控和能量平衡的激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瘦素(Leptin)和胃饥饿素(Ghrelin)。瘦素能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睡眠不足时瘦素的峰值、平均水平、波动幅度等都明显减少。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食增多,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促进胰岛素抵抗。 多睡。“睡懒觉”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多睡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基础代谢降低等,进而引起了血糖紊乱。 开灯睡觉。长期开灯睡觉不仅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褪黑素在夜间的作用时间。褪黑素分泌下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因此要想避免糖尿病,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保证睡眠,对于长期睡眠不足或贪睡等不良习惯应给予更多关注。 哪些人要强化降糖 “强化降糖”是当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引起颇多关注的一个名词。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所谓“强化降糖”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水平且代谢紊乱得以纠正的治疗方法,包括选用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这种看起来十分有效的疗法却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友。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各种可怕的并发症,由此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降低血糖可能会减少这些并发症。国内外做了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降低血糖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中风等),在降低血糖后并无明显变化。李全民教授说,曾有研究将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强化降糖,B组仅常规治疗,几年后A组也恢复常规治疗,但比起B组糖友,进行过强化治疗的A组糖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都明显减少,证明强化降糖好处很多。另有由美国国立卫生院进行的一个1万余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后,其死亡率反而高于普通治疗人群。深入分析显示,强化降糖之所以导致死亡率增加,是由于这些参与者患糖尿病时间较长,血糖一直没有得到较好控制,很多人已经并发了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患者再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结果就不甚理想。 由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可得出这一结论,强化降糖并非对每位糖友都足够安全,在强化降糖之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并发症和伴发病等情况。李全民教授表示,以下6类人群需要强化降糖治疗:1.新发的糖尿病;2.持续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体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药失效 的患者;5.口服药及饮食不能控制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体重显著减轻、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友。这些患者宜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和高血糖状态,从而减轻对β细胞的早期糖毒性作用。 以下4类人群一般不考虑强化降糖治疗:1.高龄糖友;2.儿童糖友;3.已经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4.存在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的糖友。这部分人群低血糖风险较高,对其强化降糖只会弊大于利。 来源:人民健康网

体检前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三件事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Pixabay 主讲人: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小燕 又到年初了,不少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体检。但是,体检项目众多,到底应该查什么,体检前应该注意什么?有不少老人一头雾水。 体检到底查什么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检查,医生可以依靠这些基本检查的直观数据,判断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一般检查,也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有些人还会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项目,这类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检查,可提前发现是否出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或肾脏结石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增加甲状腺B超、甲状腺功能检测、骨密度以及消化内镜检查,查肿瘤标志物;50岁以上人群增加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色B超检查、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6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颈动脉椎动脉检查,还需注意进行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相关的检查项目等。 有吸烟史的男性需要查胸片或肺部CT。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可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和前列腺B超检查。 女性的妇科检查项目有妇检、白带常规检查、电子数码阴道镜、液基薄膜细胞学检测(TCT)、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建议,45~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糖尿病、中风、冠心病、乳腺癌、结肠癌等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这类疾病的患病史,应增加与之相关的体检项目。 体检前,从衣食住行开始 体检前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要图方便。体检前应准备穿脱方便的服装、鞋袜,方便进行各项检查。体检当天,最好不要化妆,以免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勿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以及隐形眼镜,不要穿有扣子或金属饰物的内衣,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食,要懂清淡。民以食为天,体检前的饮食要特别注意。体检前3~5天,老人的饮食可以保持正常,不要饮酒,喝浓茶、咖啡或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尽量以清淡的素食为主。体检前一天的22点后应禁食禁水,保证空腹10~12小时。 住,要充足睡眠。体检前要放松,建议体检前3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对体检结果造成影响。 行,要尽早。如果有采血项目,时间最好在早上8点~9点,最迟不要超过10点,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最好在体检日当天早上10点前赶到医院,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体检中,要讲究顺序 体检中,首先要讲究顺序,一般来说体检顺序为:空腹抽血检查—空腹彩超(肝胆脾胰)检查—喝水吃饭补充能量—完成剩余检查。 放松心情好沟通。体检时,不要紧张,主动告诉医生真实的病历资料及自我身体状况或感觉,以便重点检查、综合分析和评估。如果有不愿意检查的项目,请及时与医务人员说明。体检过程中,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交流,不要擅自更改项目,也不要怕麻烦或害羞而遗漏任何一项检查。 特殊检查要了解。妇科检查或经阴道彩超检查,仅限于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月经期间避免做妇科、尿、便常规及经阴道彩超检查,待经期后再补检。 留取标本应注意。留取尿标本时,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只留中段尿标本(即尿液排出1/3后开始留取尿液样本,应避免女士的阴道分泌物、男士的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做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可事前用洁净干燥容器留取好24小时内的大便标本;如果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温馨小贴士助力。抽血后请按压针孔5分钟以上,切勿揉搓,以免造成局部皮下血肿;肝胆脾超声需空腹进行;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前,要多喝水,使膀胱充盈,尽量避免排尿。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体检时,注意携带药品备用,完成特定检查后及时服药,避免意外发生。 体检结束后,耐心等待体检结果,待结果出来后,仔细阅读,重视异常的体检结果,及时咨询医生, 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复查或治疗。每年的体检档案妥善保存, 以便前后对比或与其他的健康资料进行对照。 一般来说,常规体检应每年进行一次,个别异常的项目按医生要求及时复查。 体检有三个禁忌 忌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应区别对待。如果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患者应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用少量降压药只会对化验结果产生很轻微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服用降压药对体检结果的影响。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指引单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 其中,一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对40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些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如果受检者已有病变,可能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的受检者抱有一种“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的心理,不告诉体检医生。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

风湿急症恐危及生命 一旦出现这几种情况你得赶紧治!

▲多种风湿科病症都有机会影响视力,应定期检查 作者:陈旭英 图片来源:Pixabay 风湿科病症都与自身免疫力有关,出现自我攻击情况,属长期疾病。患者发病年期愈长,病情愈差。而这些慢性疾病,有机会出现紧急情况,病人痛苦难耐,需要尽快抢救,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以下各种情况,都需要尽快入院处理。 57岁的郑女士因发烧及身上有红疹而到急症室求诊,由于病征似是感染,最初医生都大为紧张并安排入住隔离病房,并由传染病专科医生跟进。但经过一连串检查后,认为并非细菌或病毒感染,怀疑是风湿科疾病,故改由风湿病科专科医生与主诊医生共同跟进。 “妈妈之后再做了很多血液检查,验了很多种抗体,最后发现是患上一种带有MDA-5抗体的皮肌炎,会自我攻击皮肤、肌肉,所以引发妈妈有红疹和肌肉痛。 妈妈留院治疗两星期后情况稳定出院。出院当天医生向我说已特别检查过妈妈的肺部确定正常,叮嘱我要留意妈妈日后有没有呼吸困难情况,因为这个病会影响肺,如一旦出现呼吸问题要尽快入院。 “初时还以为医生过份紧张吧,因为妈妈出院时气色很好,皮肤没有红疹、肌肉没有痛楚,但估不到一星期后复诊时,医生用听筒检查听到肺有杂音,有肺纤维化情况,医生建议除现有口服药物以外,立即入院注射多一种药物控制。注射过程顺利,亦安排了两星期后接受第二次用药。本以为一星期后只是例行复诊,怎料情况恶化,血含氧量下降,需即时到政府医院急症室求诊。”郑女士女儿说。 参与诊治的养和医院风湿病科专科陈嘉恩医生说,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病人,若发现开始肺纤维化,情况可能急转直下,甚或药石无灵,结果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皮肌炎 肺纤维化 陈嘉恩医生说,郑女士从注射药物出院后到复诊日,相距只不过7日,但情况急剧变差,当天复诊时行动缓慢,血氧含量只得90%。郑女士全程没有气力说话,出院后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陪诊的女儿转述。故建议病人尽快到政府医院急症室求诊,因这类情况十分紧急要立即处理,有机会需要吸高浓度氧气及入住深切治疗部。 病人家属听取建议,由救护车送到公立医院急症室。郑女士其后两天的肺X光片显示肺部纤维化情况恶化,肺功能转差,院方已安排冲击治疗,并转到深切治疗部监察治疗。 陈嘉恩说,郑女士个桉反映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肺纤维化速度可以极快。除皮肌炎外,不同种类的类风湿病症,都可以出现急症情况。陈嘉恩医生说,较常见的是关节炎问题。 如出现单一关节发炎,最担心是细菌感染。无论患者背后是否有免疫系统疾病,例如本身有类风湿关节炎。当其中一个关节严重发炎、肿胀、活动能力极差,又在短时间内出现病征,这时就要留意是否有细菌感染,因为与原本治疗会很不同。 痛风发作如暴风 如果患者本身有类风湿病症,而这次关节痛是由风湿而起的话,医生会加大抑制免疫系统药物,但如果是感染的话就不能加大免疫系统药物,而是要用抗生素。 痛风急症发作亦是急症,患者痛得死去活来,病人需由轮椅送入院。 70岁的郭先生任职报社校对员,某天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但突然脚痛至无法步行,坐在椅子上痛苦呻吟,同事见状立即为他安排交通工具,并将他连同椅子推送入升降机,然后由两名大汉轮流背起他上的士,赶往医院急症室。 “当晚急症室医生帮我注射止痛针,在观察病房休息了一晚才离院。都是自己不好,是夜饮了少许啤酒,引致痛风急性发作,以后都不敢饮酒了……”郭先生说。 陈嘉恩医生说,典型痛风急性发作征状,病人会说最初数小时非常辛苦,见医生时痛楚已经稍为舒缓。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多影响手脚关节,但其实也会影响颈椎,常见是颈椎第一、第二节。陈嘉恩医生解释,类风湿关节炎都是关节滑膜发炎引致,滑膜然后增厚,侵蚀关节;当侵蚀严重,颈椎第一、第二节的关节会松脱,影响嵴髓,病人可能会感到颈痛或后尾枕痛。“因为压住神经线,病人可能会感到麻痹,或提取物件时有困难,无法拿稳。如出现这个情况,需要做手术矫正。” 关节炎致葡萄膜炎 强直性嵴椎炎患者,可能同时有眼睛葡萄膜炎,会影响视力。 陈医生说,眼睛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及后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的病征容易察觉,例如眼睛会红及痛,患者怕光或视力模煳。后葡萄膜炎病征则不明显,患者没有明显不适,眼睛没有红,又不会特别怕光,但视物时有飞蚊及视力模煳。 “如果病人有强直性嵴椎炎病史,出现上述情况,会立即安排见眼科医生。”陈医生说。 治疗可用眼药水、类固醇来控制。有些严重个桉,可能会注射生物制剂。如不能尽快控制炎症,病人视力会永久受损。 红斑狼疮症患者亦有一种可怕急症,称为“急性横贯性嵴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或脑炎,病人可能会抽筋、双腿乏力及失去大小便的控制。亦会影响肺部致肺出血,例如咳嗽时咳出血,病人会气喘。如有上述任何一种病征都要尽快求医。 风湿科中有一种“抗磷脂综合症”(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亦会导致急性横贯嵴髓炎。“抗磷脂综合症有两大类情况,一类是反复流产,另一类是容易血管闭塞。惯性流产的一类病人,医生会检查患者的抗磷脂抗体;如果在不寻常的情况下出现血管闭塞,或年轻人中风,通常亦会检查是否有抗磷脂抗体。” 血管炎与血管阻塞 抗磷脂综合症可以影响动脉或静脉,引致动脉血管栓塞令病人中风。如影响静脉,即深层静脉栓塞,或称经济客舱症候群。 这病症也可以与红斑狼疮有关系,因为红斑狼疮的分类条件中,其中一项是抗磷脂抗体呈阳性。所以如病人出现血管栓塞情况,无论是静脉或是动脉,可能是红斑狼疮症或抗磷脂综合症造成,或病人同时有两个病症。 如身体突然出现超过三个器官的血管闭塞,则有机会是灾难性抗磷脂综合症,而这情况亦是病症中最差的一种状况。另外血管炎中的肺肾症候群(pulmonary-renal syndrome),病者的肺出血及有肾炎,可以出现急性肾指数上升、气喘、咳嗽、发烧、关节痛、肺炎等病征,这情况亦是要尽快处理。 另一种是大血管炎如颞动脉炎(temporal arthritis),或巨大细胞血管炎。这类病症如影响眼部血管,会出现像中风一样的症状,视力会受影响,如不尽快处理(处方大剂量类固醇),患者会失明。 肺纤维化 发展急 在多种风湿科急症中,出现肺纤维化的皮肌炎或多肌炎患者情况较差。陈嘉恩医生指出,昔日一些个桉因为诊断时未发现可检查抗体,故未能发现病情。而这疾病其中一个特点是大部分患者的肌肉酵素不高,故很难诊断是肌肉炎,而皮肤上的红疹又不是典型皮肌炎的疹,所以很多未能确诊病症。故当出现肺纤维化后,病人只能在深切治疗部靠氧气机维持生命。 “我们治疗的皮肌炎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多肌性肌肉炎,另一种是皮肌炎;前者有部分病人会有肺纤维化情况,例如带有Anti Jo-1抗体的患者,病情发展较慢,故仍有时间治疗。 如果是皮肌炎患者加上MDA-5抗体阳性,其肺纤维化较难诊断,像郑女士明明在首度入院时没有任何肺病病征,但一星期后复诊已呈现严重肺纤维化情况。” 陈医生治疗过另一名皮肌炎病人,任职政府医院健康助理,辗转求诊之下,最后由医院风湿科医生凭她手上一点一点的红疹怀疑是皮肌炎,安排验血发现有抗体而确诊,然后处方适当药物,暂时只有轻微肺纤维化迹象。 “这病的严重程度,在于是否牵涉肺部功能,如一开始就影响肺,日后发展将较差。”陈医生说。 在风湿科的紧急情况中,由于大多数由免疫系统引起,故治疗时一般都会处方高剂量类固醇、生物制剂、免疫系统调节药物等。但如有肺纤维化情况,由于病情发展可以很快,有时用尽药物都未必能减慢肺纤维化速度。幸郑女士在经过治疗后,目前情况稳定。

投行工作的他 体重一路飙升 全因…

图片来源:Pixabay 许多人都有过消化不良的经验。偶然经不起美食的诱惑而开怀大吃,结果食物在肠胃道滞留,长时间不能消化吸收,造成上腹胀痛、嗳气、反酸,而且容易疲倦、急躁、睡眠品质受影响。多数情况不需要治疗,可以很快自愈。一些原因不明的慢性消化不良有必要咨询家庭医生,安排进一步检查,找到真正的病源。 很多人对人体构造只有一种笼统的概念,认为肠胃在腹部,食物从口中吞入咽喉后,就进入了肚子,自然就会被人体利用。实际上人体消化系统很复杂,消化道是一个很长的通道,除了食道、胃、小肠与大肠,还包括肝、胆、胰脏等器官。 大多数摄入的食物是无法直接被吸收的,要经过消化后才可能被肠道吸收到体内去利用。在消化过程中,人体会分泌各种消化液,这些消化液的产生是受神经与激素调控的。例如:口腔的唾液,胃酸,胰脏的淀粉消化液,肝脏产生的胆汁,小肠产生的各种消化液,都是不能缺少的主要成分。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消化液的产生,使肠胃蠕动减缓,结果造成肠胃功能紊乱,阻碍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 三高上身 越来越年轻化 Valen在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工作,专门为客人操盘、管理基金、进行股票交易。没等股市开盘就开始上班,收市后还要继续工作几个小时才下班。上班期间几乎没有好好吃过早餐与午餐,时间久了,也很少有饥饿感;每天晚上饱餐一顿后就上床睡觉。 几年之内体重一路飙升,很快就超出200多磅。常常感到胃胀泛酸,腹痛,便秘,体能明显减退。40岁刚出头,却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直到家庭医生的年检报告中显示,40岁刚出头的Valen血糖、血脂都已经超标,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正面临着危机。 Valen于是痛下决心,首先戒烟,然后改变一些生活习惯,希望减轻体重,增强体能。他按计划去健身房锻炼,没想到在跑步机上才走了5分钟便把脚踝崴了,一星期后在家里又扭伤了腰。休息一段时间后,改成做瑜珈,上第一堂课中又拉伤了肩关节。运动损伤迫使他经常中断自己的锻炼计划,Valen很沮丧,一年里体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50磅。似乎一切努力都只是让自己受到惩罚。 前来做针灸治疗伤痛时,他抱怨自己不能进行正常运动的困扰;消化不良的同时,又无法控制体重。我建议他调整饮食,把晚餐大幅度减量,并且坚持每天去大厦的游泳池,在水中行走15分钟。起初有些不习惯,但很快就见到效果,他每个月见我一次,坚持18个月后恢复健康。 恶心反胃 迷走神经受损 Velna在制衣厂工作,健康状况一直不错。一次在工厂搬运重物时,不小心受了伤,背部疼痛不已;同时也感到胸口部位疼痛,特别是在吞咽食物的时候,痛楚加重。此后Velna还产生了严重的消化不良症状,吞咽稍快时就会反胃,饭后1、2个小时依然感到上腹部饱胀、疼痛、不适,胸部有烧灼感,经常恶心、反胃酸。 Velna经过专科医生检查后,认为是工伤意外时,迷走神经受到损伤,造成的胃轻瘫(gastroparesis)。迷走神经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一是控制消化道的正常蠕动。Velna胃的排空能力减弱,结果使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 正常人食道下端有一个具有收缩能力的阀门,Velna食道的阀门变得松弛,收缩能力差,于是胃容物逆流回食道成为一种常态。因为胃酸对食道有较强的腐蚀性,她需要长期服用制酸药去中和胃酸的伤害。 Velna先后试过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法改善病情。她只能尽量避免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饭后适当活动以减轻症状。 治病防病 脾为后天之本 自古以来中医强调「脾为后天之本」的防病治病原则,重视人体消化吸收,营养分布功能的正常化。提倡定时定量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少吃多动的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作息没有规律,饮食不节制,日常生活中活动少,精神情绪压力高的人,肠胃道功能容易受抑制。老年人的消化能力普遍低下。此外,忧郁症、焦虑症、糖尿病患者的肠胃功能也通常较弱。 长期的肠胃功能减退会使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发生障碍,使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包括内分泌代谢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疾病恢复、愈合受阻碍,精力、体力衰退等。肠胃道健康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影响到大肠里益生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互益共存的,益生菌依靠肠道内的食物残渣存活,同时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维生素。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益生菌群和大脑功能有密切关系。海默尔氏症、帕金森氏症、多动症等,大脑病患大肠内的益生菌群和正常人有明显差异,调整益生菌群可以改善实验动物的精神情绪。目前尚没找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但是有希望从中可以找到预防与治疗本病的突破口。 作者: 西乃山医院针灸门诊主任医师 老大夫医疗保健中心负责人、 中医师陈志卿博士

关键时刻就靠这个救命!黄金4分钟:出手急救 你也可以!

来源:央视新闻 前不久,江苏扬州一名跑友晨跑时突然跌倒,当时在场三人均没有手机,有人经过才拨打了120。送医后,患者仍不治身亡。  2018年5月,浙江杭州一名正在跑步的20岁小伙突然倒地不起。市民发现后,虽然拨打了120,但当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小伙已无生命体征。 2016年,42岁的某医疗企业创始人张某因病去世。据知情人士透露,张某主要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肌梗塞。 …… 出手急救 你也可以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发病人数近55万人,居全球之首,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急救人员介绍,呼吸和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被称作挽救生命的“黄金4分钟”,若患者得到及时救助,复苏率在50%,否则伤害将不可逆转。  据统计,从目击者发现到急救人员赶到平均时间为9分钟,因此现场目击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抢救。然而现阶段我国院前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足1%,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不到全国人囗的千分之一。 意外,随时可能到来,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遇到意外伤害时,生命和健康才能得到尽可能的保护。在“黄金4分钟”里,出手急救,你也可以。 别让生命痛失在“束手无策”中 研究表明,猝死后一分钟有人去做心肺复苏,七分钟之内能有体外除颤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AED救助,抢救成功率往往能达到90%以上,甚至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那么,急救到底该怎么救?我们又该如何出手相助? 1月1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心肺复苏术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的急救演练,以普及安全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PR)并不高深,掌握几个关键步骤,你也能成为救命英雄↓ ①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然后迅速来到病人身边去识别病人的意识,检查他的呼吸。双手拍打病人肩部,呼喊病人,用5-10秒观察病人胸部、腹部有无起伏。用千位数计数,每数一次正好是一秒钟,计时10秒确认患者有无意识与呼吸。 ② 呼叫急救。如只有一人在场,应先拨打120或者110,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位置。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需要让其他人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③ 打开气道然后进行胸外按压。将病人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身体前倾,看病人的脸色有无变化,连续用力快速垂直按压。频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按压幅度5厘米以上。每按压30次,可进行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心源性猝死 你了解多少 心源性猝死是指平时没有心脏病史或仅有轻微心脏病症状的人,没有明显外因创伤,由于心电衰竭或机械性衰竭使心脏失去了有效收缩而突然死亡。这是最为危急的状况。一个人在家里或在社区、公共场所突然倒地,如果不进行干预,将在10分钟内导致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 心源性猝死发生是不是就必死无疑? 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如果心肺复苏、除颤和进一步的医疗监护能在短时间内到达,就有机会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心源性猝死发生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生存可能性,这并不是地区间的医疗水平差距造成的,而是取决于这些地区在送往医院前的救治水平高低。

寒冬户外好帮手 但这两类人千万别用暖宝宝!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董正邦 寒冬,户外活动者贴上“暖宝宝”,能瞬间暖和很多。可是,由于使用不当,医院出现不少被“暖宝宝”烫伤的病例,那么冬季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暖宝宝”里含有铁粉、木粉、活性炭、食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放热反应,最高温度可达62℃,平均温度也在52℃,可持续发热12小时。很多人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腹部、脚底等处,但“暖宝宝”最好贴在大衣内侧或内衣外侧,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睡觉时也不能贴,否则容易导致低温烫伤,使皮肤发红起泡。 暖宝宝并非每个人都适用。第一,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贴在子宫部位会导致子宫收缩,严重的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第二,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凉,多喜欢采取各种方式取暖,如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患者对温凉痛觉等感觉迟钝,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且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创面很难愈合,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来源:生命时报

肥胖伤身 腰粗伤心 这类人心脏病风险大!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张芳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 吕 筠 肥胖伤身,腰粗伤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授吕筠及其同事的新研究再次证实,腰变粗(中心型肥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腰越粗,发生和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越高。 吕筠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外这些年一直有中心型肥胖与冠心病相关性的成果,但国内缺乏类似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我们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中国人自己的队列,目前已经随访了10多年。这个研究数据可以用于验证中心型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是否与国外结论一致。” 据介绍,该研究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的42万余成年人进行了分析,年龄为30~79岁。数据显示,平均随访9.1年期间,新发缺血性心脏病2.69万例,急性冠心病事件4320例,2787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 在划分中心型肥胖状态后(即非中心型肥胖为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中心型肥胖前期为男性腰围85~89.9厘米,女性80~84.9厘米;中心型肥胖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研究人员分析发现,与腰不粗的人(即非中心型肥胖)相比,腰粗的胖人腰围每增加9.5厘米,发生冠心病、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就会分别增高16%、21%和26%;即使体重指数(BMI)属于正常,与腰不粗的人相比,腰粗的人(包括中心型肥胖前期和中心型肥胖)发生和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也会增加。研究同时显示,男性腰粗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女性更高;腰粗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冠心病发病和致死风险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吸烟会影响脂肪分布,更易让脂肪“爬”到腹部。 过多脂肪对健康不利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但脂肪分布位置不同,造成的不良影响程度也有不同。吕筠说,皮下脂肪和肌肉间脂肪对健康的损害通常不会非常大,真正危险的是脏器间脂肪,主要表现为腹部肥胖。本项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中心型肥胖导致冠心病风险升高的原因,但过往研究认为,这可能与腹部脂肪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有关。 由于身体结构等的差异,亚洲人比欧美人更易发生腹部脂肪堆积,出现中心型肥胖。这也是为什么对欧美人而言正常的BMI值,会导致亚洲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吕筠特别提醒,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腰部会明显增粗,特别是人到中年,摄入量尚未减少,运动量却在降低,再加上代谢速度减慢,腰围增长幅度会更加显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自己的腰围,调整生活方式。 来源:生命时报

“望唇”识健康 嘴唇这些现象暴露的健康隐患

图片来源:Pixabay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就是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嘴唇颜色就是中医借以观察人体健康的一个明显指征,嘴唇的颜色、光泽、质地无一不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观察嘴唇来辨识身体状况呢? 唇色变化,是中医诊段疾病的依据之一,正常人的唇色应呈现健康润泽的红色,且唇部皮肤干湿适度、有弹性,无溃疡、开裂、疱疹。若嘴唇出现异常情况,则说明身体可能患有疾病。异常情况通常有以下几种: 1.嘴唇干裂,多见津液亏虚。当体内水分不足时,不仅嘴唇容易干裂,也会出现皮肤干燥、手心发热、心情烦躁、失眠、大便干硬等问题。另外,发高烧、患有干燥症的人也特别容易因为热盛导致嘴唇干裂。 2.嘴唇发炎破皮,多见脾胃积热。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为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嘴唇发炎、肿胀甚至破皮,代表脾胃出了问题。嘴唇出现这类问题的人多喜欢吃燥热、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易导致脾胃积热,有时会伴有便秘,这时需要先处理便秘,情况才能改善。 3.唇色发黄,可能是脾虚或有肝脏问题。嘴唇呈现淡黄色可能是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所致,或由脾虚引起。如果嘴唇发黄的同时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肤发黄,甚至出现“古铜色”面容,尤其眼眶周围的色素明显沉着,说明肝脏出现问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患有肝炎。 4.唇色呈淡白色,说明身体气血不足。颜色惨淡的白唇说明身体里不论是气还是血,都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气血没有充盈到能够让嘴唇显示出本该具有的颜色。 5.唇色呈鲜红色,说明体内“火气”较大。当身体里的能量过多时,就会因能量过盛而产生“火”,而且颜色越偏向着深红色,代表体内的“火”越大。 6.唇色呈青黑(紫)色,说明体内有血瘀或湿气。青黑色的嘴唇说明身体里存在明显的血瘀气滞的情况,正常速度流动着的血液不会呈现出这种唇色。如果嘴周泛起一圈黑色,则说明身体里有明显的湿气,同时也意味着肾和脾胃都开始有亏虚现象,要引起警觉。 来源:科普中国

世卫公布2019十大健康威胁:”疫苗犹豫“也上榜!

图片来源:Pixabay 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列出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空气污染、“疫苗犹豫“等名列其中。世卫列出的其他健康威胁还包括,非传染性疾病、流感大流行、脆弱和易受损的生存环境、抗生素抗药性、伊波拉等高威胁病原体、落后的基础医疗条件、登革热以及爱滋病病毒。空气污染位居 世卫组织认为,在2019年面临的十大健康威胁中,空气污染是最大的环境威胁。世卫表示:“全世界10个人里有9个每天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气。”空气污染物含有可渗透进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细微颗粒,会伤害肺、心脏和大脑,全球每年大约有700万人因相关疾病而死亡,其中超过9成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 何谓”疫苗犹豫”? 所谓”疫苗犹豫”是指,在可获得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对接种疫苗的犹豫或拒绝,这会使得人们在预防疾病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出现倒退。世卫组织说,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疫苗接种情况不理想,导致一些本已有效控制的疾病发病率再度上升。 按照世卫说法,疫苗是”最经济”的疾病防控方法之一,目前每年可预防200万至300万宗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可额外避免150万人死亡。

什么!屁股上没肉 易得糖尿病?!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萧忠彦  英国《太阳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发现,那些由于基因原因导致臀部不会储存多余脂肪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苹果型身材与患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与这种体型相关的特定基因,以及风险增加背后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考察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等大型研究中的60多万名参与者的基因图谱。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组特定的基因变异,它们分别管控臀部和腹部脂肪,从而增加腰臀比。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基因决定有些人无法在臀部储存多余的脂肪。这就意味着,具有这种基因组成的人会优先将多余的脂肪储存在肝脏、肌肉或胰腺中,或者将脂肪和糖以循环的形式储存在血液中,而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风险。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患有家族性局部脂肪代谢障碍,其特征是无法在手臂、腿部和臀部堆积脂肪,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更易发展成糖尿病患者。 来源:生命时报

蓝光究竟对皮肤有何危害?权威医生为你解答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张杪杪 短波蓝光是波长处于400nm-480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有研究声称蓝光照射会使皮肤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和烟草、空气污染、紫外线一样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蓝光还会损害视网膜,影响睡眠质量,可谓危害多多。近日有些化妆品公司针对这一新兴市场需求推出了抗蓝光产品,然而真的有效果吗?蓝光对皮肤具体又有哪些伤害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护肤?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采访了巴黎著名皮肤科医生玛丽-艾斯特勒 鲁(Marie-Estelle Roux),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蓝光对皮肤是否有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由LED灯发射的低剂量蓝光有加快皮肤愈合之效,包括促进人造血管增厚、加速新表皮再生功能。同时低剂量蓝光还具有抗微生物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皮肤和指甲的痤疮或真菌感染。但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照射出的蓝光或是手机屏幕蓝光都对我们的皮肤有伤害。 2.蓝光对皮肤有哪些损害? 蓝光会引起长达3个月的黑色素沉着,尤其易在表皮颗粒层和更深层皮肤层产生色素沉淀。因为皮肤最外层角质层是干净白皙的,而在表皮最内层基底层可能已经有大片黑色素存在。换句话说,我们更应该保护颗粒层及更深层皮肤免受蓝光的危害。 3.蓝光是否会造成皮肤老化? 蓝光和紫外线都是造成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蓝光比紫外线具有更长的波长,能够更深地渗入到皮肤造成细胞DNA氧化损伤。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蓝光会改变表皮细胞的结构,并且还会减少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 4.如何保护皮肤不受蓝光损伤? 首先,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硒、β胡萝卜素等的食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或是在早上服用如维生素C血清的抗氧化剂,还可以涂抹矿物防晒霜或粉底。其次,可以使用一些具有DNA修复功能的医疗器械(如激光仪,可以用来治疗日光性角化病),此外,使用激光仪器时切忌要佩戴抗紫外线和蓝光的护目镜。最后,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只要是可以照亮我们的光源(如太阳、灯、手机屏幕等)通常都会发射蓝光,所以最好在夜间使用智能手机获平板电脑时开启夜间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蓝光辐射。 来源:环球网

眼睛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可能是颈椎问题惹的祸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  喻京生 出现视物模糊等表现时,人们常以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只要到眼科进行仔细检查,大多能够找到原因,通过适当治疗可治愈或缓解。然而,有部分视疲劳患者,虽然有明显的视疲劳症状,但是眼部查不出明显的原因,这就要怀疑是否是颈椎病导致了视疲劳。 颈椎病往往是由于身体素质不佳又缺乏体育锻炼,睡眠或工作的姿势不当,以及不合理的体育锻炼等造成的。其会导致如颈椎轻度移位或周围软组织痉挛(或炎症)等问题,使椎动脉或颈上交感神经节直接或间接受到压迫,造成眼部缺血、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网膜供血不足等,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眼睛极易疲劳以及阵发性视物模糊等症状。 要缓解这类由颈椎病引起的视疲劳,治疗原则上应以骨科治疗为主,眼科治疗为辅。骨科治疗主要采用手法治疗,根据颈部X线正侧位片、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和颈椎触诊,明确颈椎移位的程度,如具体是哪一节颈椎、发生了何种类型的错位等。通过采用相应手法复位,使颈椎恢复原来的解剖位置,促使受损的软组织修复,恢复颈椎正常或代偿性内外平衡关系,解除因颈椎移位对血管、神经等的刺激压迫,使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此外,远眺法和眼保健操等也可缓解视疲劳症状,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的身体锻炼也能够减少日常工作中出现的视疲劳次数。 因此,临床上对于那些没有明确眼部原因的视疲劳,应当考虑是不是颈椎等的原因,骨科、眼科一起查,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

科学家发现肥胖和疾病高风险的基因来源

地球上首先出现的生命体是单细胞。大约15亿年前,一些小小的访客来到单细胞内。它们的到来导致单细胞逐渐演变成植物,动物和人类。这些小小的访客名字叫做线粒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从进化角度来说,线粒体是人类和动植物的“祖先”。人体如此结构复杂运转精巧的生命体,就是发源于线粒体这个微小的细胞器。 1800s年代,奥地利修道院士格里哥·孟德尔注意到豌豆有高茎和矮茎。他将高茎的豌豆种子筛选出来培植,如此重复几年,得到只长高茎豌豆的种子。他用同样的手段筛选低茎豌豆,也获得只长低茎豌豆的种子。由此催生了遗传学著名的孟德尔定律。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Scott Ballinger博士说:“50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试图用孟德尔遗传学来解释罹患疾病高风险。然而,孟德尔定律只能解释其中的10%。” Ballinger博士研究发现,线粒体有其自己的DNA。虽然人类线粒体中只有13个编码蛋白的基因,与人类细胞核中大约二万个基因数相比微乎其微。然而,细胞中非常微小的线粒体对细胞代谢以及罹患包括心脏病和肥胖这些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EBioMedicine, 2018; V36: P316-328)。 在研究中,他们改变了小鼠的线粒体遗传背景,将小鼠从低脂饮食转为高脂饮食。结果显示,改变线粒体遗传背景对小鼠的肥胖、全身代谢和核基因表达有着显著的影响。Ballinger认为,线粒体DNA对疾病风险的影响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线粒体DNA的数量很少,但是全部来自母亲。而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基因虽然很多,但是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再加上人类线粒体DNA已经演变成不同的单倍型。所以线粒体基因对罹患疾病风险的影响要大于细胞核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母亲的遗传对身体的影响更大。 这项研究结果指出线粒体对遗传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影响。解释了为什么线粒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着直接关联。线粒体功能与辅酶Q10有直接关系。当体内辅酶Q10随着年龄降低,线粒体功能下降,导致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衰老过程加速,所以保持体内辅酶Q10水平是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重要措施。 好时光健康专栏是由宝力心安(Cardiobest)特邀经销商好时光保健品公司(www.timedrugs.com,电话604-871-0178)提供。 *本內容由客戶提供

多伦多资深工程师常年上夜班 睡觉成了大问题!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体内有个生理时钟 (又称生物钟),每天到了一定时间身体会感到疲倦,对周围环境的 刺激反应迟钝,需要闭起眼睛休息。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体力与精力得到恢 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也得到修复。 研究睡眠的科学家们希望解密生理时钟,知道组成的各个部件,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比如大脑里的松果体 (pineal gland) 是生理时钟的一部分,它产生的褪黑激素能使人很快入眠。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的功能发生变化。新生婴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小学生每天要睡10个小时。对于老年人,一觉能睡到天亮则是一种福气。 睡眠充足是正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保障。睡眠时间不足,或是睡眠品质差的人,起床后感到疲惫,情绪波动,易怒急躁。由于无法集中精力,反应迟钝,使交通意外、工伤事故的风险增高。 长期睡眠障碍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不仅学习、工作效率下降,大脑的记忆力减退,综合分析能力下降,还会影响心血管,免疫功能,引起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的紊乱,容易罹患心脏病,中风,不孕不育,过胖等疾病。 作息安排 配合生理时钟 Tor是一位资深的工程师,在多伦多一家大企业负责管理供电系统。他长年上夜班,在人们睡觉的时间去公司上班,天亮时回家休息。白天除去睡眠时间,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太大影响。几十年来他习惯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生活规律,身体没有什么不适与疲累。 Tor 在50岁时开始感觉到白天的睡眠品质变差,有时需要服用安眠药。后来睡眠状况越来越差,躺在床上久久无法成眠。由于意识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他担心会因为疏忽使工作出状况,精神压力大增。多年前体检时已经发现三高 (血压、胆固醇、血糖),一直靠服用药物控制。 Tor前来咨询时,希望中医治疗能帮他减缓体能下降的速度,但是他无法改变既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时间去做锻炼,不知道如何调整饮食,更不知道怎样去改善睡眠状况。 除了针灸,我教导他重新规划一张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去调整他的生理时钟,这是改善他健康的关键。我建议Tor先改变思维,把他的上下班时间想像为普通人的「早9晚5」,也就是「早12:00 pm晚8:00 am」依照这个时间把生活进行调整、重新安排。每天有10分钟午休时间和15分钟锻炼时间,饮食按早餐吃好,晚餐吃少的原则。 2个月后Tor容易入睡了,睡眠状态安稳,体能也有了明显提高,一年后体检时三高状态也得到了改善。 改善睡眠 首重自我放松 Trace经营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公司业绩屡创新高,而Trace的健康却每况愈下。他的公司在多伦多,而客户们都在以色列,他需要亲自在欧美大陆之间频繁的往来。 两地之间的时差是他的克星,长年以来Trace的身体已经分不清白天与黑夜。他想要睡觉,但是一个小时左右就会醒来,无法继续熟睡;即使好像睡着了,还是可以感觉到周围发生的一切,醒来后如同完全没有睡过觉一样。 长期失眠使他感到永远无法恢复的疲累,记忆减退,脑子的转速变慢。他可以忍受体能下降导致的种种变化,但无法承受性功能失常带来的困扰。起初,服用威而钢之类的药物就能解决问题,后来用局部注射都很难奏效。 Trace变得烦躁、冲动。他担心这种性格改变会毁掉他的事业和人生。 Trace找过睡眠专科医生检查,知道自己失眠的原因是无法进入深度睡眠阶段。他按照医生的建议,重新装修了卧室,改善了通风,光亮,噪音。同时服用镇静剂与安眠药,但是无法解决欧美两地时差给他带来的困扰。 我建议他用两张当地的时间表,找出两个共同的休息时间段,加以固定。一段是10分钟左右用来打瞌睡,另一段几个小时用以睡眠,由此形成一种新的休眠周期。并教他自我按摩肚脐下的关元穴,以及内侧脚踝上的三阴交穴。 Trace坚持6个月后,睡眠改善,渐趋健康。 副作用大 失眠影响健康 许多人因工作、学习而改变了早出晚归正常的作息规律。医院的护士,空服人员,工厂日夜翻班一族,产后的妈妈,面临考试的学生都是失眠的高危群。长期失眠的病患有共同的愁苦,都害怕睡不着觉。每当黑夜降临,每次步入卧室就开始恐惧。因为试过各种方法,做过无数次努力,结果都是无效而终。 实际上有不少简便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用。日间做短暂的休息对恢复疲劳有很好的「充电」效应。晚间睡眠前做适当的深呼吸,以及穴位按摩有很好的助眠功效。注意按摩时尽量把全身肌肉放松,只需轻轻用力。在各种自我医疗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规律化,体内的生理时钟就容易校正。引起失眠原因很多,有时失眠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向医务人员咨询,得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西乃山医院针灸门诊主任医师 老大夫医疗保健中心负责人 中医师陈志卿博士

心脏好不好 捏捏脚踝就知道!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南京市第一医院 王 敏 心脏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人认为到了中老年才需要去养心、护心。爱护心脏要从年轻时做起,通过日常检查身体表征,比如捏一捏脚踝,就可能发现疾病的潜在征兆,达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人的脚踝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是脚部与血液流动的重要关口,流经静脉回心血液。当心脏不能好好工作时,静脉血液就不能顺利回流,从而会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具体表现为下肢水肿,尤其是脚踝水肿症状。如果水肿的同时还伴有呼吸困难、心慌、一活动就累等症状,那么一定要当心,因为心脏很可能出了问题。 简便的检测方法就是用手指按压脚踝或小腿,手指松开后按压部位会呈凹陷状,如果凹陷不能立即恢复,须及时就医做下肢超声检查。 同时,每天不妨抽点时间做做踝关节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保护心脏。具体方法是:站立旋踝,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画圈,双脚交替进行,每次10分钟左右;交替踮脚:或者可以尝试两脚脚尖前的1/3脚掌着地,其余的2/3悬空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再踮起来再放下,如此每天重复20次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活动脚踝时切忌用力过大、过猛,以防踝关节软组织的损伤。 自测心脏年龄 有些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所以自己的心脏也很健康年轻,但实际上心脏年龄可能比生理年龄要老。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心脏到底几岁了。 首先静坐5分钟,测得每分钟脉搏数A;然后 连续做20个标准鞠躬(频率适中),测出脉搏数B;休息1分钟,再测脉搏数C。将三次脉搏数相加,用总和减去200,再除以10,即(A+B+C-200)/10,得数与标准对比,判断心脏的健康程度。 1、得数在0~3之间,表示心脏强壮; 2、得数在3~6之间,说明心脏状况良好; 3、在6~9之间,心脏状态一般,多加关注; 4、在9~12之间,心脏不是很健康,应关注心脏问题; 5、12以上,心脏状况堪忧,应尽快去医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血压一路飙升 竟因保健品中暗藏…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陈辉 简文杨 今年55岁的张女士因为患有红斑狼疮长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由于她一直接受规范治疗,病情控制得很稳定,会按医生的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在两个月前复查时,医生发现她的血压升高了,超出正常范围,而在此前,张女士的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也没有高血压的家族史。 接诊张女士的是风湿免疫科教授黄建林,他从各个方面帮张女士排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都没有找到“病根”所在。黄教授让张女士仔细回忆,在血压升高的这段时间,她有没有吃什么以前没有吃过的东西。张女士这才想起,就在几个月前她开始吃一个朋友推荐的一种保健品。 血压飙升,就是找不到原因。第二次就诊时,张女士把这个保健品带到了诊室。黄建林教授仔细阅读这个保健品的说明书,发现它的主要成分竟然是“盐”! 盐保健品能排毒养生?适合各种体质? 记者在网上搜索张女士正在吃的“某某某盐”保健品,这个产品的宣传号称能“排毒养生,调理身体酸碱度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告别酸性体质,调理糖尿病、痛风、肠胃病等多种疾病,适合各种提示的人吃!”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国人每日摄入食盐量仅仅是6克(普通矿泉水瓶一瓶盖约为4克)。记者查看了“某某某盐”保健品的成分表,每袋保健品至少含盐2克以上,按照保健品的宣传,每人最好每天吃2到3袋,按照这个量计算,一个人只吃这种保健品,摄入的盐就已经超标了。 关键是张女士为了效果好,还加倍服用这款保健品,难怪血压升高了。 真相是:盐吃多了,更易得高血压、心脏病…… 黄建林教授介绍,之所以会有6克这个的推荐量,是因为盐的过多摄入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何医学界一直呼吁“减盐行动”。研究发现,如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每年全国可减少脑卒中、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死亡50万人,广东可减少5万人。 此前有调查显示,一直以口味清淡著称的“老广”,每日盐摄入达到9克,也是超标的。如果再额外服用含盐保健品,那无异于雪上加霜。 来源:羊城晚报

千金难买老来瘦?不 微胖的老人更健康!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余燕红 田乃伟 对老年人(>60岁或65岁),体重过轻或消瘦会增加骨质疏松、食道和胃肿瘤等疾病的风险。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营养科主任曾晶介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比如牙齿松动造成咀嚼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等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肌肉衰减萎缩,体脂含量的改变也会影响人体代谢及活动能力。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和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有钱难买老来瘦”不是金句 曾晶说,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需要保持健康体重(18.5≤BMI≤23.9,BMI=公斤体重/米身高的平方),因为肥胖或超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脂代谢紊乱、骨关节疾病、结肠肿瘤、乳腺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但对老年人(>60岁或65岁),体重过轻或消瘦会增加骨质疏松、食道和胃肿瘤等疾病的风险,同时导致对疾病的抵抗耐受力降低、缩短寿命。目前认为,老年人的体质指数BMI在20.0-27.0之间为宜,也就是说,微胖的老人相对更健康。 生理状态和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影响老年人的体重和营养状况。曾晶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吃嘛嘛香”逐渐成为记忆,味觉和咀嚼功能减退、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都是伴随岁月而至,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空巢状态、独居老人可能在饮食上更为简单随意。这些都会导致老年人饮食营养摄入不均衡,最终影响健康状况。 消瘦老年人的饮食营养建议 对于消瘦的老年人,曾晶给出以下的饮食营养建议: (1)保证充足的食物摄入:不要迷信瘦是福,不要因为怕血脂血压高不吃肉和蛋,或者因为怕胆固醇高就不吃蛋黄,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较成年人增加,更应该每天吃足量的肉类(通常建议每天吃150-200克肉类,喝200-400毫升鲜奶),如鱼、蛋、奶、禽类、豆制品及畜肉等。食量少的消瘦老人可以通过加餐来保证食物的摄入总量。咀嚼功能差、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性状、做细软一些,如切碎等方式保证摄入量,而不是一味地喝粥等。 (2)摒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养生误区,合理安排膳食。例如:口味过咸过油,喜欢吃煎炸、熏制、腌制食品;片面迷信某种特殊的食物具有超常的健康养生功效;绝对拒绝某类食物,如不吃动物性食物之类的。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社会交往,坚持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身体成分的改变:老年人体脂百分比增高,也就是说,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肌肉的衰减,导致身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容易摔倒等。所以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组织的合成、减缓肌肉衰减的过程。建议老年人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游泳、快步走、自重锻炼等,坚持运动前热身,注意运动时的安全保护。 (4)建议老年人每年健康体检。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复诊。可以携带3~6个月内的检查报告到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诊,找营养医生给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饮食建议、运动方案和体检建议等。 来源:羊城晚报

骨髓造血异常?都是维生素D惹的祸

血细胞有三种类型: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它们都是由位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产生。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在许多恶性和良性疾病中常见的病态过程。骨髓纤维化导致一种被称为“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纤维细胞异常增加。骨髓充满了这些纤维,阻止身体生成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结果导致血细胞异常,脾肿大等各种疾病,并且还会发生骨硬化。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骨髓纤维化是维生素D和免疫细胞的过度信号刺激的结果(Vitamin D and immune cells stimulate bone marrow disease. Science Daily, Feb 8,2019)。 维生素D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该研究小组已经证明维生素D受体可以控制骨髓中造血细胞的位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没有维生素D受体的小鼠模型进行了骨髓(含维生素D受体)移植,使小鼠体内具有高浓度的维生素D,以此为骨髓纤维化模型。通过研究,他们发现造血干细胞受到维生素D信号的强烈刺激,长成称为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这些病理性巨噬细胞刺激成骨细胞(产生骨的细胞)诱导了骨髓纤维化和骨硬化。 通过降低这些小鼠饮食中维生素D的含量和抑制巨噬细胞,科研人员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骨髓纤维化的发生。 科研人员还研究了与骨髓纤维化患者具有相同遗传疾病的小鼠模型。这些小鼠具有与骨髓纤维化患者相似的症状,表现为骨髓纤维化和骨硬化。他们用低维生素D饮食饲养小鼠,阻断维生素D受体信号(去除血细胞中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和抑制巨噬细胞。结果有效地预防了骨髓纤维化。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受体信号产生的病理性巨噬细胞是导致骨髓纤维化的罪魁祸首。研究者Katayama教授说:“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永久性治疗方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这种方法不适合许多中老年患者。我们的新发现有助于为老年人开发降低维生素D刺激和减少巨噬细胞的治疗方法。”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但是,过量维生素D对人体有害。维生素D代谢时间长,体内半衰期28天左右。即服用一片维生素D,到第28天,体内还剩半片。临床调查发现,因为大多数钙剂添加了维生素D,很多人是无意中长期连续服用维生素D,容易导致维生素D过量。值得警惕。 好时光健康专栏是由宝力钙(Byl-Calcium)特邀经销商提供(www.timedrugs.com,电话604-871-0178)。 *本內容由客提供

喝红酒可摄取?加拿大人对益生菌的误解…

■■大部分民众只知道酸奶中含有益生菌。网上图片   本报记者报道   很多人都知道益生菌(Probiotic)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的细菌,但营养品公司Progressive Nutritional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加拿大人并不清楚哪一些食物含有益生菌,多达四分之一的人以为饮红酒可以吸收益生菌。   研究指出,民众基本上知道除了含益生菌的酸奶之外,味噌、醃渍酱菜和奶酪都有益生菌。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有79%的人误以为他们日常的部分食物也有益生菌。   有31.9%人以为牛肉有益生菌,有25.5%人以为红酒有益生菌,也有21.7%人以为羽衣甘蓝(Kale)有益生菌。有56.2%的人并不确定酸奶内的益生菌是否对人体有帮助,有12.8%的人完全不相信酸奶的益生菌有功效。男性相信酸奶益生菌的比率有62.7%,较女性的37.3%高出近一倍。   调查又发现民众知道益生菌对身体的免疫系统、肠道和胀气有帮助;但也有不少人盲目迷信益生菌,有36.8%人认为益生菌可以改善一些健康状况,实际上与益生菌无关,有10.2%人以为可以改善睡眠,有7.3%以为可以治疗感染,更有19.3%以为能够促进头发健康。   菌落量多不见得最有益   益生菌种类繁多,有24%的人购买时选择菌落数(CFU)最多的产品。Progressive Nutritional的营养师佩缇(Lisa Petty)表示,很多人误以为只需要考虑益生菌的菌落数,其实应该要选择适合和适当数量的益生菌。   每一种益生菌生活在体内不同部位,对身体也有不同的益处,因此人体需要多种益生菌。菌落数只是计算益生菌的数量,并不代表有所需要的益生菌。她称事实上,很多食物和改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