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09:26:28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Omicron变种具有逃逸机制 人体T细胞成最后防线

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在全球急速蔓延,奥密克戎变种的逃逸机制令人担心疫苗效用会否削弱,不过更多T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指向正面一方。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奥密克戎含较其他变异株含有更多突变基因,但人体T细胞免疫反应,能继续保护我们,尤其是预防重症之上。 香港01报道,港科大与墨尔本大学团队2日于科学杂志《病毒》(Viruses)发表相关研究结果。T细胞是一种白血球,替人体作出免疫反应对抗入侵的病毒。由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是可预防感染发生(靠认出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阻断其与人体细胞连接),然而奥密克戎变异株似乎具逃逸性。北京大学上月初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奥密克戎能逃逸85%的现有中和抗体,而目前已获紧急使用的抗体药物,大多数都对奥密克戎无效。 但T细胞的抗病毒机制跟中和抗体不同,当病毒感染了人体细胞,T细胞便会马上认住病毒,攻击及杀死它们。T细胞能识别出更大部分的病毒蛋白(而非只刺突蛋白)从而作出反应,因此较不受奥密克戎突变所限。 港科大与墨尔本大学的团队分析了1500名新冠康复者与已接种疫苗人士体内的新冠病毒蛋白碎片——“抗原表位”(epitopes),发现在这些出现突变的奥密克戎抗原表位中,超过一半能被T细胞所识别。 这发现进一步减低了有关奥密克戎突破T细胞免疫屏障的推论,而且,如将分析范围扩展至奥密克戎刺突蛋白以外的部分,病毒的绝大部分(超过97%)都没有出现突变。因此总的来说,奥密克戎不太可能逃脱T细胞免疫反应的攻击,接种疫苗及加强针后所产生的T细胞免疫屏障将能继续提供保护,减少被奥密克戎或其他变异病毒的感染风险。 共同领导这项研究的墨尔本大学Matthew McKay教授说:“虽然这是一项初步研究,但我们认为有关结论提供了一个正面的讯息。即使奥密克戎或其他变异株能够逃过人体免疫反应的攻击,人体T细胞免疫反应也能保护人体避免遭受重症感染。”虽然T细胞免疫反应有望预防重症,但研究作者同时警告,T细胞免疫反应并不能阻止患者受感染,因此也不能堵截传播。

最新大数据分析:吃蘑菇似乎可抗抑郁

【加拿大都市网】对爱吃蘑菇的人进行的大规模分析表明,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 具体关联仍然是一个谜,目前,作者表示应该谨慎解释数据。结果总是有可能仅代表相关性,特别是,吃更多的蘑菇似乎并没有进一步降低抑郁症的几率。 也就是说,这是对一般蘑菇消费和抑郁症的首批大型观察性研究之一。它包括 2005 年至 2016 年美国超过 24000 名成年人的饮食和心理健康数据。 这些发现并没有区分蘑菇类型,但它们与对狮子鬃毛蘑菇(猴头菇)进行的几项小型临床试验一致,该试验发现食用某些类型的真菌有助于减轻抑郁和焦虑。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公共卫生科学家 Joshua Muscat 说:“这项研究增加了对健康有益的食品清单。” 白蘑菇(双孢蘑菇)是美国最常食用的真菌种,富含钾,被认为有助于降低焦虑。众所周知,猴头菇等其他可食用蘑菇含有与大脑健康有关的神经营养因子,以及被认为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的抗炎剂。 但营养科学是一项棘手的工作。蘑菇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弄清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将需要进行更多的分子、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蘑菇中含有的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麦角硫因。人类只能通过饮食获得,而蘑菇中的麦角硫因在我们食用的所有新鲜食物中浓度最高。 在最近的动物模型中,发现这种抗氧化剂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这表明麦角硫因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其他动物模型表明,这种抗氧化剂也在肠道健康中发挥作用,而肠道相当于第二大脑。 “蘑菇是氨基酸麦角硫因的最高膳食来源,麦角硫因是一种人类无法合成的抗炎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Djibril Ba 说。 “高水平的抗氧化剂可能会降低氧化应激的风险,这也可以减轻抑郁症的症状。” 尽管如此,这只是一个潜在的解释。 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作者将每天吃一份蘑菇的人和吃一份红肉或加工肉类的人进行了比较。有趣的是,替代饮食与较低的抑郁几率无关。 显然,关于蘑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仍然知之甚少。但考虑到这种关系在研究中不断出现,值得进一步探索。 “这些发现突出了食用蘑菇作为减少抑郁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的潜在临床和公共卫生价值。”作者总结道。 该研究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煎蛋 majer,图片来源pixabay)

自然杂志:吃肉与吃素 哪个更容易患癌?

【加拿大都市网】一项12月22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对世界各地动物园内数万只动物进行了分析,发现肉食性哺乳动物比只吃素的哺乳动物更容易死于癌症。 匈牙利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0148只动物园动物(涵盖了191种哺乳动物)的尸检记录,以确定它们死于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肉食性哺乳动物比很少或从不吃肉的哺乳动物更容易死于癌症。其中,偶蹄目哺乳动物是最不易患癌症的。 该目主要由食草动物,如羚羊、绵羊和牛等组成。 鬃尾袋鼬是最易患癌的物种之一。 这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小型肉食性有袋类动物。在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中,该物种28份尸检记录中有16份记录的死亡原因是癌症。 相比之下,196只印度黑羚(原产于印度的食草动物)和213只巴塔哥尼亚豚鼠(一种大型食草啮齿类动物)的尸检记录显示,其死亡时均未患有癌症。 上述发现挑战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寿命长的大型动物最有可能患癌症,因为它们可能有更多的细胞发生突变,而且有更长的时间可供突变发生。 这项新研究提示,饮食可能对患癌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圈养哺乳动物的这一现象,是否也存在于野生种群之中。 研究人员表示,肉食性动物更易患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生肉中含有病毒,摄入后有致癌的风险。 例如,一些圈养狮子患的癌与其食用的牛身上的乳头状瘤病毒有关。 研究团队成员、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Beata Ujvari补充道,肉食性动物更易患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食肉动物更易受污染物的影响,因为越往食物链上游,动物体内的污染物就越集中。 此外,肉食性动物的饮食中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导致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低于植食性动物,这些与人类癌症风险因素具有相似性。 Ujvari指出,肉食性哺乳动物更易患癌,并不一定意味着吃肉的人也更容易患癌,“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而且不倾向于吃生肉。但是,一些人体研究已经将肉类消费与患癌风险的增加联系起来”。 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为什么偶蹄目对癌症具有异常的抵抗力,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护人类免受癌症侵袭。 在Ujvari看来,偶蹄目低脂、富含纤维的植物饮食可能是导致它们不易患癌的一个因素。 它们也可能已经进化出天然的抗癌能力,以补偿其体形过大带来的额外患癌风险。 “了解它们如何对抗癌症可能有助于人类开发癌症治疗方法。”Vincze说。(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你胆固醇过高 那这是你最好的饮料!

【加拿大都市网】胆固醇是身体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质之一,但如果胆固醇过高,就会导致极其有害的副作用。 例如,你的身体需要胆固醇来构建细胞,但过量堆积会大大增加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还好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患高胆固醇的风险,比如戒烟、减少饮酒、食用更健康的食物和饮料。 如果你想平衡你的胆固醇水平,那么抗氧化剂饮料是你需要寻找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含糖的蔓越莓汁是那些高胆固醇患者的最佳饮料之一。 蔓越莓汁如何能降低“坏”胆固醇水平? 谈到喝蔓越莓汁,其降低胆固醇的关键在于蔓越莓中的天然营养成分。 蔓越莓含有有效的抗氧化剂,已证明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并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这个过程有助于保持胆固醇水平的自然、健康平衡。 确保你购买的是正确的蔓越莓汁 如果你打算将蔓越莓汁纳入你的日常饮食,每次都要小心阅读标签。最重要的是,你不希望在蔓越莓汁中加糖。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在蔓越莓汁中加糖。无糖的蔓越莓汁味道可能是苦的,但糖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导致高胆固醇。(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best-drink-if-you-have-high-cholesterol/)

手指划破后能不能放到嘴里嘬?唾液可以杀菌消毒预防感染?

【加拿大都市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指或者其他部位受了伤,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放到嘴里舔舐一下,觉得这样可以消毒杀菌,有利于预防伤口感染。 那么,唾液真的有这种效果吗?唾液可以杀菌消毒、预防感染? 成分复杂的唾液 唾液是人体内成分最复杂的液体之一,主要由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及其它许多小唾液腺分泌,每分钟分泌0.5毫升左右。当受到进食、饥饿或者缺水等外界影响时,腺体受刺激,唾液分泌会增多。 人类一昼夜唾液分泌量大约为1000~1500毫升,其中大部分主动或被动的咽入胃里进行重吸收,用来维持体液平衡。 唾液的组成包括水、有机成分及无机成分等物质,水占唾液所有成分中的99%以上。 唾液中的无机成分主要由多种强弱离子组成,包括有Na+、K+、Cl-、Ca2+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维持唾液的酸碱平衡,维持体内渗透压,同时促进味觉的感知。 唾液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等酶类,包括淀粉酶、脂肪酶以及黏蛋白等。不同的酶在口腔中参与食物的咀嚼、品尝以及吞咽过程,如淀粉酶参与淀粉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脂肪酶对于油脂味的感知及质地感知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唾液中还含有少量的溶菌酶和生长因子等,其中溶菌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长等功能。 而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则具有一定的促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作用,这也是口腔黏膜相比其他组织更新代谢率快的原因。 这么看来,唾液中大量水分的清洁作用加上溶菌酶的灭菌效果,是对伤口有一定的作用,那我们受伤之后就能用唾液来治疗喽? 答案是:当然不行!而且肯定不可以! 为什么不能用唾液给伤口消毒? 首先来说,唾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润湿食物来帮助食团的形成,促进吞咽,保护口腔黏膜免受机械的损伤,并通过淀粉酶以及其他酶的存在对食物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 其次,唾液的分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的年龄、饮食习惯以及药物摄入情况、生活习惯等,因人而异,具有不固定性,无法准确持续的进行“消毒灭菌”。 更重要的是,唾液中的溶菌酶和生长因子含量极其微少,只能在就医不便时进行简便处理,而且还要伤口微小且表浅,一旦伤口较深,涉及表层下组织,可能反而有危害。 同时,口腔是人体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口腔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以细菌为主,这些微生物定植在口腔内,相互牵制,相互依存,和平共居,而一旦离开定植部位,就有可能产生致病性,甚至加重伤口的感染。 (警惕:一些特殊的伤口,例如猫、犬咬伤,锈钉扎破的伤口必须在规范消毒包扎处理后进行疫苗接种,防止狂犬病毒和破伤风梭菌感染。) 处理伤口不仅是消毒 要注意的是,伤口的愈合不是简单的消毒杀菌就行。 在预防感染的同时,需保持伤口及周围清洁,处理伤口时要根据伤口性质和部位,正确清洗伤口,降低二次伤害,包扎伤口时应正确选择大小合适、干净舒适的敷料,此外,伤口最好不要受压或粘贴太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 如果伤口出现水状渗出物、腐烂有异味、出血化脓或长时间不愈合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治;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发热高烧、心悸心慌、脉率加快、头疼恶心或伤口长期未痊愈等情况时,应尽快至就近医院接受治疗。 目前来说,唾液对伤口有多大的功效和优势、作用时间有多长以及如何避免传染病的风险,都还没有科学论证。 大家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擦伤、碰伤,不能单纯的伸进嘴里舔舐一下就完事,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伤口大小、深浅,都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医学处理,才能让伤口更快更好的愈合,也能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审稿专家: 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26岁程序员尿液引来一群蚂蚁!他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加拿大都市网】26岁的程序员小林,工作多年以来,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外卖,还酷爱喝各种甜饮料。有一次在老家外面小便后,他的尿迹周围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蚁……随后入院检查,小林被确诊为糖尿病。 反观现实,糖尿病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有5.37亿,相比2019年增加了7400万,增幅达16%。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速度颇为惊人! 常听到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一旦患病无法根治……事实果真如此吗?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 是的。最初糖尿病的命名就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存在甜味定义的,究其原因是患者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从肾脏随尿液排出所致。 糖尿病真是吃糖吃出来的? 当然不是!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缺陷,药物作用,精神刺激,分娩,肥胖等,而爱吃甜食只是环境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的一种。 以下六大危险人群需要提高警惕: 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 大肚子细腿的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患有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长期吃抗抑郁药的人群; 家有小胖墩,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 父母有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年轻人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糖尿病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对于高危人群,应该注意控制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管理体重,放松心情。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后备军”,是指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6年内超过一半的人会转化为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身体的九大危险信号显得尤为重要: 口干舌燥,饮料越甜越好; 老是感觉饿,不吃就心慌; 近期出现的尿频、尿多症状; 没有刻意减肥却瘦了很多; 四肢纤瘦,肚子却越来越大; 皮肤老是发痒,容易长疖子; 颈脖子,胳肢窝发黑; 脚麻手麻,眼睛发花; 浑身没劲儿,提不起精神。 如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早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但请不要盲目对号入座。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是可以被控制。 得了糖尿病,需要及时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会导致失明、心梗、蛋白尿等血管并发症,以及造成下肢感染、足部溃疡,重者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对于新诊断、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何预防糖尿病? 1、知识预防。接受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慢性病的基本防治措施。 2、饮食预防。少油少盐少糖,搭配粗杂粮和乳制品,以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形成。 3、运动预防。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有5天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 4、心理预防。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创伤和精神高压,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5、药物预防。必要的时候,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律服用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的药物,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本文专家:王诗韵,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师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高蛋白食物排行 大豆排第一鸡蛋第八名?

【加拿大都市网】近期,有自媒体号发布“八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文章宣称排在前3位的高蛋白食物分别是大豆、虾、葵花籽,4-7位的高蛋白食物分别是花生、鱼肉、瘦牛肉、鸡胸肉,而常以优质蛋白著称的鸡蛋却排在第8名。那么,这种高蛋白食物的排名可信么?如何判断食物中蛋白质的优劣? 简单说结论:这是谣言,不可信! 脱离标准的排名,都是耍流氓 通常我们所说的高蛋白食物,一类是动物蛋白食物,包括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食物,主要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排行榜中8大上榜的食物,基本都算是高蛋白食物,这点没有太多问题。 但要想在高蛋白食物中优中取优,排排名次,那至少需要一个排名标准。比如究竟是以蛋白质含量高低来排名,还是以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来排名,还是以特殊人群如减肥人群、心血管病人、素食主义者、肾病患者所适合的蛋白质来排名……文章中的榜单标准一不全面,二不清晰,而脱离标准的排名,都是乱排名。 如何评价食物中蛋白质的优劣?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一要看含量,二要看质量,三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1)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没有一定含量,就算有营养价值,也很有限。比如水果、蔬菜蛋白质含量大约在1%-3%,它们就不能作为补充蛋白质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常见的高蛋白食物中,豆类所含的蛋白质含量约在30%-40%左右,肉类含蛋白质在10%-20%,蛋类含蛋白质在11%-14%,乳类蛋白质含量在1.5-3.8%。但是这就能说,大豆蛋白比肉蛋奶蛋白好么?也不一定,因为含量不等于质量。 2)蛋白质是否优质,关键要看其是否能被身体充分消化、吸收、利用。 蛋白质想要被人体吸收利用,必须要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可以。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其吸收利用的程度就越高,它的评价指标叫做“蛋白质生物价”。生物价越高,说明它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蛋白质越优质。 常见的动物蛋白,如蛋、奶、鱼、肉都属于优质蛋白质。其中全鸡蛋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最接近,是天然食物中最理想的蛋白质,几乎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和利用,生物价高达94。其次是牛奶,其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生物价达87。鱼、牛肉的蛋白质生物价分别为83、74。植物蛋白中,大豆类蛋白最为优秀,生物价为73,但它和动物蛋白相比,消化吸收利用率就不算高的了。 3)判断高蛋白食物的好坏,最重要的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虽然动物蛋白消化吸收率较植物蛋白高,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去吃鸡蛋、肉等补充蛋白质。因为,食物中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其他物质。比如肉蛋奶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脂肪、胆固醇等也相对较高,对于三高人群来说,就不适宜大量地吃。对于素食主义者来说,平日不吃动物制品,那就需要多吃大豆、坚果,来满足日常蛋白质摄入的需要。对于一部分大豆蛋白过敏人群来说,就需要谨慎选择蛋白质来源,避开过敏原。总之,没有最好的高蛋白食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最后,提醒各位,饮食均衡,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才是膳食中最重要的原则。至于各种食物排行榜,看看就行,别真的信,信你就输了。(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五种不能空腹吃的食物 对身体带来危害较多

【加拿大都市网】一说起空腹不能吃什么?很多人会说出一大串食物。空腹的状态下,有些食物可以吃,但是有些食物却不建议您食用。这些不建议您空腹吃的食物,空腹食用后对于身体带来的危害比较多,希望您在了解食物名单后尽量避免空腹食用这些食物。 柿子 柿子在中国人眼中带有美好的祝福,所谓的“柿柿如意”就来自于柿子的谐音。柿子在成熟之后,甜味十足,很多人也喜欢上了柿子。即使在寒冬腊月,也可以买到这种好吃的水果。 只不过柿子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虽然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较低,但是口感脆甜的柿子中鞣酸的含量却较高,主要集中在柿子皮中。空腹状态下吃柿子,尤其是带皮食用柿子,这些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形成结石而影响身体健康。即使是饭后吃柿子,也要注意食用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酒水 酒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餐桌上总是离不开酒水的身影。有些人即使自己在家吃饭,也会小酌几口。但是很多人在喝酒的时候,胃处在空腹的状态下。这种做法不仅影响胃部健康,也更容易出现醉酒的情况。 除了水,酒精也可以在胃里被吸收一部分。而在空腹的状态下,胃部对于酒精的吸收会更多。酒水冲刷胃壁,胃粘膜不断被酒精侵蚀,胃黏膜受损可能会引起胃溃疡甚至胃穿孔的发生。虽然再三提醒网友不要喝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难以做到完全戒酒的情况。在不得不喝酒的时候,要记得先吃点主食再喝酒。主食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能够促进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于人体的危害。 荔枝 荔枝是南方特有的水果,到了荔枝上市的季节,很多人难以抵挡荔枝带来的诱惑。但是在吃荔枝的时节,很多人却出现了“低血糖”。而这种 “低血糖”,其实就是空腹食用荔枝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何空腹吃荔枝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与荔枝中所含有的果糖有着重要的关系。 荔枝之所以吃起来有较强的甜味,主要与果糖有关。果糖的甜度,远远高于蔗糖和葡萄糖。。虽然果糖也能充当能量物质,但是果糖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它需要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以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也会消耗能量(葡萄糖)。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也远远低于饭后状态,这个时候再额外消耗葡萄糖,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冷饮 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吃完冷饮之后感觉浑身都舒坦。只不过冷饮虽然带来凉爽的感觉,却也有注意事项,空腹不能吃就是其中之一。在空腹状态下食用冷饮,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呢? 冷饮的特点之一就是温度较低,从冰柜中取出的冷饮一般都在零度之一,而我们身体的温度则在三十度以上。寒凉的食物,让嘴巴瞬间感觉到了丝丝冷意,但是在进入胃部之后,因其温度太低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降低胃部蠕动,造成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等问题。 咖啡 早上起床后喝上一杯咖啡,很多人会感觉瞬间找到了神清气爽的状态。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让人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但是,喝咖啡也有时间,空腹状态下不宜饮用咖啡。 咖啡因对于胃有较强的刺激性,也会让胃产生更多的胃酸,可能会引起胃出现反酸的情况。而且,如果在喝咖啡的时候加入糖,空腹状态下的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常空腹喝咖啡,不仅胃病会找上门,肥胖也可能会找上门。(科普中国 王桂真, 图片来源pixaby)

必看!专家教如何正确佩戴口罩防Omicron变种

【加拿大都市网】由于安省各地的COVID-19病例每天都在增加,正确佩戴口罩再次成为减少病毒传播的关键。 自2020年3月第一波新冠疫情以来,省卫生官员已敦促居民戴上口罩或面罩,以减少病毒传播。 但是,随着Omicron变种在安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卫生官员正在敦促公众对佩戴口罩保持警惕,并正确佩戴。 “口罩不仅能保护你免受外部产生的气溶胶影响,还能通过捕获这些气溶胶保护他人免受伤害。所以,你要确保你戴的口罩合适,有很多层,覆盖在你的鼻子和下巴上,”圣迈克尔医院的儿科医生、多伦多大学特默蒂医学院的助理教授苏莱曼(Shazeen Suleman)博士说。 安省此前建议人们在公共室内场所,以及在难以保持身体距离的情况下,佩戴非医用口罩或脸部遮盖物。卫生官员补充说,医疗口罩应该留给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使用。 然而,上周,安省COVID-19科学顾问团的科学主任警告说,佩戴单层布口罩不会保护人们免受Omicron变种传染。 苏莱曼同意这个观点,最佳保护的关键是佩戴多层口罩。 苏莱曼推荐的一个方案是戴一个蓝色的三层非医疗口罩,上面再戴一个布质口罩。 “记住,它(非医用口罩)覆盖在你的鼻子和下巴上,你要压平鼻子上的口罩,不是通过捏,而是有点像在鼻子上推,像那样压平。。挤压实际上会造成一些空气泄漏,”苏莱曼说道。 她补充说:“如果我在上面盖上我的织物口罩,然后收紧它,我就得到了一个更合适的面罩,我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密封。实际上,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增加该面罩的过滤能力。” 人们可以通过吹气来测试他们的口罩是否戴好了,如果他们感觉到眼睛周围或下面有空气,那么他们需要收紧耳朵周围的口罩环,使其更紧。 其他口罩选择包括KN95、N95和FN95口罩,它们可以过滤掉95%的气溶胶,苏莱曼说。 “再说一遍,这个要套在鼻子上,套在下巴上,现在这个要贴得更紧,你可以看到。如果我想吹气,我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从上面传来。” 一些不喜欢戴口罩的人选择了塑料面罩,但苏莱曼说那些面罩不能提供同样的保护,因为它们不能在你的脸上提供密封。 “最合适的口罩是能再次在你脸上起到密封作用的那种。所以,任何在你脸上没有这种印记的东西都不会给你同样的保护,也不会给别人同样的保护。” 总的来说,苏莱曼鼓励公众戴上他们觉得舒服的任何口罩,以帮助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侵害。 “最好的口罩是你将要戴上的那个。所以,如果你戴的口罩不理想,但它是你唯一会戴的口罩,我会要求你戴上它。”(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ref:https://www.cp24.com/news/masks-should-fit-well-have-lots-of-layers-doctor-provides-tips-for-wearing-masks-correctly-1.5716575)

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如果用走路开启健康大门?

  你知道么?走路,这个简单方便、安全便捷,只需要迈开双腿人体就可以轻松完成的运动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北京体育大学的曹建民也曾指出:“如果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走路时可充分调动机体13块大的肌肉群,例如人的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腿肌群及腹部肌肉等。步行是最理想的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的的方法。”多项研究证明,走路是最适合人类的运动,符合现代人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走路能开启五扇健康大门 1.大脑健康的大门 美国匹斯堡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步行累计超过9.6公里,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大脑萎缩等疾病的发生。一方面,步行可以增加大脑体积,另一方面步行还可以延缓大脑记忆力减退。 2.远离糖尿病的大门 根据数据显示,当今社会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而导致代谢类疾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多。专家指出如果每周可以坚持运动3天,且每次步行30分钟内的距离可以达到3公里,则可以有效降低25%患糖尿病的几率,且在合理运动范围内,每周运动频率越高,则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的效果越好。 3.骨骼关节健康的大门 大量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走路状态时,骨骼可以更合理的支撑身体自身的重量和减少骨骼内矿物质的流失,进而有效地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 美国杂志《关节炎和风湿病》曾指出,走路对关节产生压力比跑步更小,而且还可以延缓关节功能的丢失和衰退。 4.控制体重的大门 人体单次走路时间累计达到30分钟后就可以消耗掉75千卡的热量。运动减肥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若仅采用单次剧烈运动,其效果在48小时之后就会消失,不能达到有效控制体重的效果;若过量的运动则会增加猝死的风险。因此,长期规律的步行运动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控制体重的方法。 5.长寿健康的大门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由此可见,适量的步行运动与我们的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每天步行时间累计超过30min的人群,与不参加运动的人群相比,他们的长寿几率比不参加运动的人高出4倍。步行为我们打开了长寿健康的大门。 走的越多越好么? 你每天的微信步数是否遥遥领先呢?是不是步数越多越好呢?研究发现,每天行走6000步,行走距离控制在3至4千米,相当于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果可以一气呵成走完6000步,则运动效果最佳。 哪里都适合走路么? 哪里走?最好选择在公园、体育场等远离马路的场地行走,因为行走时脚底所受到的冲击力相当于全身体重的1.2~1.5倍,建议行走时选择一些轻便、舒适的运动鞋,以减轻脚底的压力。有研究发现,长期沿公园散步者肺功能、动脉血管功能可显著得到改善,而沿繁华商业区散步者其肺功能改善微弱,甚至出现动脉血管硬化的状况。 走路有什么方法么? 怎么走?行走之前做好热身,行走之后做好拉伸,行走过程中跟着感觉走。健步走时脚全掌着地,昂首挺胸、腰背挺直,有节奏地摆动上肢,可以起到增加有氧运动量、锻炼上肢及胸部肌肉的效果。走路以小步为宜,刚开始走路时要循序渐进,走路过快或超过负荷,容易伤到膝盖和小腿,使身体产生疼痛、不适感。 一起吃饭不如一起出汗,养成科学合理的行走习惯,在追求行走数量的同时也要关注行走质量,守护走路为我们健康开启的六扇大门,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中国康复医学会,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家给食物评分 来看看你常吃的食物及格了吗?

【加拿大都市网】食物有好坏(健康、有害)之分吗?从循证角度看,一些专业人员认为,食物是有好坏之分的,但也有人指出,食物都能为人提供能量并维持生命,并无好坏之分。 不久前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食物有好坏之分。研究人员对美国居民消费的8032种食品(包括饮料、混合型食品)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估和排行。评估依据包括食物中的健康因素和有害因素,同时结合营养、食品成分、加工特性、植物化学物质和添加剂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核心依据是,食物与主要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风险相关的事实和证据。 在这个排行榜中,研究人员对每种食物、饮料或混合菜肴给予评分,分数为1~100。70分(优秀)以上的食物或饮料,鼓励食用;31~69分(及格)的食物或饮料,建议适量食用;30分(不及格)及以下的任何食物或饮料均应减少食用。 总体而言,所有食物的平均得分为43.2分。未加工食品比加工过的食品好,前者平均得分为62分,后者平均得分为39分。 平均得分较高的食物种类有:豆类、坚果(78.6分),水果(73.9分,几乎所有新鲜水果的得分都是100分),蔬菜(69.1分)。水果中,即便香蕉、枣和无花果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得分较低,但仍高于70分。而盐渍混合坚果和盐烤花生也得到很高的分数,分别为97分和88分。平均得分最低的则是零食和甜点(16.4分)。 具体而言,在提供蛋白质的肉蛋奶类中,海鲜67分,全蛋51分,全脂牛奶49分,家禽42.67分,低钠培根31分,牛肉24.9分,熏或腌猪排20分。在饮料中,胡萝卜汁84分,100%果汁或蔬菜汁67分,苹果汁55分,含糖汽水和能量饮料27.6分,包装果汁饮料19分,大多数能量饮料、运动饮料和可乐为1~2分。在主食类别中,全麦谷物95分,普通即食燕麦片79分,全麦面食70分,全全麦麦面面包包6600分分,,煮煮熟熟的的面面条17分,白米饭10分。 这个食物排行榜对食物的评价,大部分是符合我们对食物的认知的,但也有相悖之处。比如,人们作为主食经常食用的面条和白米饭被划到了不及格食品类别。此前,一些研究就认为,大米不是健康食物,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个研究团队在2012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文章称,大量食用白米会造成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信不少人会对此产生疑问: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大米为主食,大部分人不仅健康,而且长寿,为什么米饭成了不健康食物? 显然,问题并非出在大米上。 现在我们吃的大米大多是被碾制、打磨、抛光而形成的外表光鲜、雪白的精制大米。这种大米外表美观,但却失去了大部分营养。而没有经过精加工的糙米远比精制白米的营养要高。糙米比精制白米含有更多的纤维素、镁和维生素。此外,糙米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而精制白米是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因此,精制白米更容易引起糖尿病。 即便大米与糖尿病有关,但也不能片面地把大米说成是不健康食物。 2016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荐,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指南》与上述塔夫茨大学的健康食品排行榜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指南》认为大米、白面等主食是中国人的基本食物,是饮食金字塔下面最基础的部分。这也意味着,大米、白面是健康食物。 相关专业人员对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哪些食物更有利于健康,并且依据研究结果公布饮食指南,以指导公众正确饮食。这对于公众的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表示,设计食物排行榜的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甚至产业界提供一个简单的工具,引导大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公众对于食物的好坏排行,要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理性对待。摄取食物应做到多样、均衡,既做到合理搭配,又做到营养全面。即便豆类、果蔬位居健康食物排行榜前列,也不能只吃这些食物。即便是肉类中被视为不健康的红肉类,如猪、牛、羊肉,也需要适量摄入。(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普通口罩无法应对Omicron变种?专家详解!

【加拿大都市网】在经历了两年的疫情后,你可能会认为我们现在都是口罩专家了。 但是,COVID-19的情况正在迅速变化,我们以为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突然需要认真反思,特别是口罩。 有专家表示,那些我们许多人一直戴着的布制和蓝色外科口罩,它们不太可能抵御Omicron变种。 多伦多达拉拉纳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菲斯曼博士(Dr. David Fisman)警告说,我们都应该立即加强我们的口罩。 菲斯曼表示,我们一年多前就知道新冠病毒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了。这意味着人们可能通过呼吸这些微小的颗粒而被感染。 菲斯曼形象地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像香烟烟雾一样传播。 想一想你将如何应对室内的香烟烟雾,你可能会考虑打开窗户,使用HEPA空气过滤器或者用合适的呼吸器保护自己以过滤掉这些微小的颗粒。 关键在于“贴合”。 菲斯曼说,常用的外科口罩和布质口罩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的两侧往往非常宽大。 菲斯曼说,人们应该戴的是更结实、更贴合的口罩,以阻挡和过滤传染性颗粒。 换句话说,就是N95口罩。 “N95口罩、KN95口罩、CN95口罩......这些是真正适合你脸部的呼吸器,”菲斯曼说。 口罩的缝隙是敌人 所有口罩都从两个方向发挥作用:通过过滤佩戴者呼吸中的气溶胶来保护他人,并通过阻止他人呼出的气溶胶进入自己的呼吸系统来保护佩戴者。 最好的布质口罩有几层不同的材料,这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过滤器。手术口罩的材料也能很好地阻止这些颗粒。 但是,无论是布质口罩还是外科口罩,贴合度差是问题所在。 菲斯曼表示,贴合是一切。一定要注意口罩的缝隙。 虽然N95口罩比布面或外科口罩更贵,但菲斯曼说它们更耐用,戴的次数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他说,医院里使用的3M品牌口罩有说明,说它不应该被使用两次。 “但这是不对的,”菲斯曼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表示,你最多可以使用它们五次。口罩的过滤部分可持续约40小时佩戴时间。所以这个过滤部分不会首先失效。如果你保持口罩的清洁和保养,首先会失效的可能是橡皮筋。然后口罩会变得很宽大,这时你应该把它扔掉。” 菲斯曼还提醒不要购买廉价的山寨版,并指出在亚马逊上,有人出售假冒的KN95口罩。 (ref:https://www.cbc.ca/news/canada/new-brunswick/masks-covid-epidemiologist-fisman-1.6290760)

运动后补水要喝运动饮料吗?

【加拿大都市网】现代人生活品质提高,亚健康问题增加,对于饮料,尤其是含糖、钠等成分的饮料,不少人会将其和“导致肥胖”“对血糖不友好”等概念挂钩,认为含有热量、糖分的饮料都是不利于健康的。但事实上对从事体育运动或是户外体力工作的朋友来说,大量出汗后补充含有适当比例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有助于为身体补水,防止体温过高,改善体温调节和体内代谢过程,消除疲劳感,恢复运动能力。 运动后正确饮水可以“保命”。人体在运动时,体内的物质代谢加强。代谢产生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肌肉及其他器官系统的活动消耗,大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体温越高。 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每小时可能会丢失2升左右的汗液。体质好的人散热能力强,运动时出的汗会更多。但人体的储水能力有限,如果体内水分不足,体温将快速上升。人在身体缺水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发生中暑,甚至有死亡危险。在湿热环境下进行运动,对体液的要求更高。因为天气潮湿时,汗液不容易经皮肤蒸发,人体必须被迫产生更多的汗液。 水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够给人体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带走细胞新陈代谢副产物。水还具有保护功能,可预防脊髓和大脑遭受突发性损伤,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关键部分。从事体育运动,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人体才能维持液体平衡,以减缓心率增加和核心温度上升,改善心搏量、心输出量,以及皮肤血液流动,避免发生脱水、中暑等问题的发生。所以运动后补充水分是很有必要的。 运动后仅补水就够了吗少量出汗或生活中正常补水,喝水没有任何问题。矿物质水或烧开开的的自自来来水水里里本本身身就就含含有有一一定定量量的电解质,此外,也可以通过蔬果、三餐等进行补充。但喝纯水无法帮助人体在散失大量汗液后“留住”水分。开展剧烈体育运动后流汗,除大量水分外,人体失去的还有相应比例的钠、钾等电解质。 一般来讲,1升汗液含有50毫摩尔钠。而高温天气下从事剧烈运动1小时,人体的出汗量可能达到2升,丢失100毫摩尔钠。人体内的水、钠始终处于动态平衡。汗液大量散失会导致钠缺乏,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喝进去的水分身体无法有效吸收。而饮料中适当添加钠可加快小肠对水分的吸收,重建机体水的平衡。相关研究表明,补充18~59毫摩尔/升的含钠运动饮料,不仅可以有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还有助于防止或延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此外,运动饮料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延长水分在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吸收效率,帮助身体喝够水。 运动饮料是指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中,保持较高的血糖水平,运动过后血液中的钾和钠的水平保持稳定,降低运动中血乳酸的水平,加速运动中血乳酸水平恢复,明显减轻疲劳感。 运动时口渴了才喝水吗标准的运动饮料每升含有50~1200毫克钠、50~250毫克钾。而碳水化合物含量为6%~8%,不会增加肠胃负担,并能有效地为身体补充水分和糖分,帮助改善体内代解过程,调节体温。在选购时应注意查看不同品牌运动饮料的营养成分表。 运动过程中,口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自己需要饮水的信号。口渴是延迟于身体缺水反应出现的。当人体丢失1.5~2升水之后,才会感觉口感。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给出的补水建议是:运动前4小时内,至少要喝500毫升水。这样在运动前,你的身体除了有充分的时间补水外,还可以给肠胃以足够的时间来排空、吸收液体,并把多余的液体排除出体外。运动过程中,建议每20分钟补充150毫升液体。 从事运动或体力劳动,适合饮用含有适当糖含量、电解质含量的运动饮料补水。但要注意的是,因为含“糖”,运动饮料含有一定热量,不建议非体力劳动者和非体育运动者饮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睡得太早太晚都不好!最新研究告诉你最佳入睡时段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精力差、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会导致早衰。 那睡得越早越好吗? 并不是。 最近,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的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Digital Health》在2021年11月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等研究团队发现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时间”。 而且,睡早了,或睡太晚,都存在健康风险…… “最佳入睡时间”找到了? 参与者年龄在37–73岁、平均年龄为61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随访,以确定新诊断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心血管疾病定义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研究人员发现,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睡眠时长(短时间和长时间的睡眠时间都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血压等混杂因素后,睡眠开始时间在和心血管患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22点至22点59分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小,太早太迟睡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凌晨(24点)及更迟午夜或更晚入睡患病风险最高。(这个时间指的是当地时间,而不是北京时间。) 欧洲的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客观评估的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最广泛的研究。 证明了“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明确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女性。 最佳“入睡时间”位于日周期的特定范围内,偏离这个范围,无论是太早或太晚,都可能存在问题。 晚睡和睡眠不足,哪个危害大? 此前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就表明睡得很多和睡得很少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答案的真相可能是生物钟,违反生物钟的规律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不规律的作息会影响“生物钟”的重置。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一种生理机制叫生物钟(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存在着生物钟,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是一种无形的时钟,一个光和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契和。 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支配,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有助于人体身心功能的调节。 如果不遵守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体会感受到疲劳和不舒适。长此以往,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熟知的倒时差,医学上的“时差综合症”长途飞行跨越多个时区疲劳症的患者由于昼夜节律紊乱,会出现夜晚失眠而白天却又昏昏欲睡,头晕脑胀,严重的可能出现头痛,心悸,恶心,以及判断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当然实际上有些人天生喜欢早睡,而其他人则更倾向于晚睡,每个人机体都有独特的内部计时器来调节。目前科学对睡眠的、生物钟的认识远远不够,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 如何维持生物钟? 那么,如何维持体内生物钟,保持身心健康呢? 1. 入睡时间 23点前入睡。不过早更不熬夜,把原本用于熬夜的时间用于睡觉,把晚睡的那部分时间争取成早起。 2. 合适的睡眠时间 人的睡眠需求是不同的。能量的消耗不一样睡眠时间也就不一样。睡眠质量的高低不等同于睡眠时间的长短。 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而产生变化: 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6-20小时 青少年儿童是9-10小时,最少需要八个半小时 成年人对睡眠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只需7-8个小时即可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只需5-6小时 3.睡眠规律 每天最好固定时间、跟着太阳同起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 睡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因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 4. 对于经常跨时区飞行的人们来说,要重视倒时差。 本文审稿:薛世民,榆林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伟哥能治老年痴呆?最新研究表示前景乐观!

【加拿大都市网】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伟哥(西地那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大幅降低有关。 根据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与不使用伟哥的人相比,服用伟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近70%。 这是基于对720多万人的健康保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其中的记录显示,服用伟哥的投保人在接下来六年的随访中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样观察到的关联--即使是大规模的数据--也不等同于因果关系的证明。服用伟哥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提高了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说,这里显示的相关性足以确定西地那非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有希望的候选药物,其可行性可以在未来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探索,以检验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 这并不是西地那非第一次与更好的健康结果相关联,该药物以前在一系列不同的科学背景下显示出希望,包括癌症和疟疾研究等。 在美国FDA已经批准的1600多种此类药物中,西地那非被证明是最有希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药物之一。 这听起来可能令人费解,因为伟哥迄今为止主要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但已经有迹象表明西地那非化合物可能具有其他类型的健康益处,因为它与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而淀粉样 tau 蛋白与阿海默病的病理动力学有关。 在体外研究人脑细胞以探索西地那非如何预防阿茨海默氏症认知能力下降的独立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用这种药物治疗的神经元显示出生长加快和 tau 积累减少。 研究团队表示,现在说结论还为时过早。他们现在正计划进行一项机理试验和第二阶段随机临床试验,以检验因果关系并确认西地那非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临床益处。 研究团队还会将他们的方法应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包括帕金森病和渐冻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sciencealert.com/giant-study-finds-viagra-is-linked-to-almost-70-lower-risk-of-alzheimer-s)

挑战常识!专家告诉你烹饪之前不应该清洗鸡肉

【加拿大都市网】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你应该在烹饪鸡肉之前清洗鸡肉吗?食品健康专家建议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会增加细菌的传播和交叉污染的风险。在准备过程中小心处理生鸡肉是避免食物中毒的关键。 大多数清洗鸡肉的人认为他们在清洗鸡肉上的细菌或粘液。他们认为生鸡肉通常充满了细菌。这是正确的,但用水清洗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说法,清洗鸡肉实际上会使这个问题恶化,因为流动和飞溅的水会使细菌在水槽、台面、甚至你的衣服上传播。美国农业部认为,消除细菌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将鸡肉煮到适当的温度,这些规则也延伸到其他类型的肉类和鱼类。煮熟的鸡肉的最低温度应该是摄氏74度(华氏165度)。 即使是专业厨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茱莉亚·查尔德是清洗鸡肉的坚定支持者,而艾娜·加顿最近则在她的节目中强调,没有必要清洗鸡肉或其他肉类。加顿的观点有科学依据,而且,洗鸡有潜在的危险,除了对长期习惯的依恋外,真的没有理由这样做。 如果你仍然想要坚持清洗你的鸡肉,试着至少不清洗它一次,看看你是否真的能注意到区别。如果粘滑是一个问题,可以尝试用纸巾拍打鸡肉。如果你决定继续你的清洗习惯,你需要采取措施对液体或飞溅物可能接触到的任何表面进行适当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并在接触生肉或任何与之接触过的食物或工具后彻底清洗双手。小心处理和准备生的家禽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readersdigest.ca/food/cooking-tips/never-wash-chicken-reason/)

海盐与食盐 究竟哪种盐更健康?

【加拿大都市网】让我们来谈谈海盐与食盐。你可能听说海盐中的矿物质会使你更健康。但这是真的吗? 你可能已经考虑过你在家里使用的盐的类型,特别是,你是选择海盐还是老式的食盐。与传统的食盐相比,海盐和喜马拉雅粉盐都没有经过加工,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矿物含量,如镁和钾。但是,这些微量矿物质和元素是否意味着健康呢? 也许不是! 海盐与食盐 很多人认为海盐更好,因为它含有矿物质,但是研究表明,海盐和食盐的基本营养价值是一样的。按重量计算,海盐和食盐的钠含量也差不多。 根据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海盐含有更多的微量矿物质。但在许多情况下,海盐也会有塑料渗入。是的,塑料! 由于海水中的塑料袋和其他垃圾碎片,大多数海盐都含有塑料微粒子。 食盐中的碘是怎么回事? 在盐矿中生产的传统食盐比海盐经过更多的加工。这意味着它几乎不含天然矿物质,这可能是许多食盐负面报道的来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生产商已经在加工盐中添加了碘。这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可以保持你的甲状腺健康。 底线是什么 当涉及到盐的摄入时,你最好的选择是适度。没有哪种盐对你有好处,所以减少盐的摄入量是不会错的。(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readersdigest.ca/food/healthy-food/sea-salt-vs-table-salt/)

黑眼圈就是没睡好?也可能与疾病有关!

【加拿大都市网】一说起黑眼圈,仿佛是很多爱美人士的“噩梦”。一旦有了黑眼圈,会让整个人看起来,面容憔悴,备显老态。 在众多人的普遍认知里,黑眼圈是熬夜或者睡眠质量不好导致的,但是,调整睡眠后,发现黑眼圈也没有消失,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就带大家详细的聊一聊,黑眼圈是怎么形成的? 黑眼圈的形成与许多原因有关,如真皮黑色素沉积,浅表血管结构显现,皮肤松弛出现沟槽以及水肿。因此,黑眼圈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色素型黑眼圈 ,是由于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真皮黑色素过度沉积,与日光暴露、药物摄入、卸妆不完全、妊娠、哺乳、过敏、眼部手术和外伤等原因相关。 二是血管型 黑眼圈 ,这是由于眼睑部皮肤又薄又透明,皮下脂肪缺失,真皮毛细血管及皮下明显突出的蓝色网状静脉透过皮肤所形成,在月经期尤为明显。 三是结构型 黑眼圈 ,皮肤松弛、老化、水肿导致光线形成阴影样外观,最终形成黑眼圈。 黑眼圈或与疾病有关 大家通常认为睡眠所致的“黑眼圈”,实际上与睡眠的关系较少 。 睡前过度饮水、睡前过度用眼 会导致局部血液羁留,晚上睡眠时平躺不利于血液回流等原因致眼睑水肿,而水肿会致皮肤厚度增加,使色素的漫反射率增加,从而引起视觉上皮肤黑色增加,并因组织的遮挡,在光线下形成类似阴影样的黑眼圈。 同理,能使眼睛局部肿胀的疾病, 如甲亢相关的眼病、眼球异物、肝肾疾病等,都有可能引起黑眼圈, 且与肝肾相关的疾病会导致内分泌混乱,使黑色素细胞过度生长,使黑眼圈更明显。 另外,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会使组织粘膜充血水肿,也会出现类似黑眼圈的症状。 如何治疗黑眼圈? 对于已形成的黑眼圈,根据不同类型的黑眼圈在治疗手段有所不同: 对于色素型黑眼圈 ,多采用化妆品、酪氨酸酶抑制剂、氢醌、维甲酸、化学剥脱、激光等手段治疗; 对于血管型黑眼圈 ,多采用维生素软膏、硬化剂注射、手术、激光等手段治疗; 对于结构型黑眼圈 ,治疗亦是填充组织,手术松解等手段去治疗。 综上所述,眼部水肿所导致的黑眼圈可以通过较方便的手段去缓解;对于有原发疾病的黑眼圈,要治疗原发疾病;因作息不当所导致的黑眼圈,可以通过局部按摩,敷热毛巾等手段进行缓解。 如何预防黑眼圈? 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中国人以色素型黑眼圈最为常见, 因此预防色素型黑眼圈最为重要。 根据色素型黑眼圈的形成原理,日常要从减少日光暴露、做好皮肤防护、科学卸妆、积极眼部按摩、避免过度用眼、减少熬夜等方面入手,减少色素沉着。 预防结构型黑眼圈,可以做好面部肌肉皮肤的保养,进行面部保健操等方法防止皮肤松弛。(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首次研究含糖饮料对学生成绩影响 结果却让人意外!

【加拿大都市网】含糖饮料是许多孩子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们知道这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我们几乎不知道它如何影响他们的大脑健康。 在比利时,四分之一的11岁儿童平均每天至少喝一杯软饮料。现在,一项在比利时学龄前儿童中进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这些糖会对课堂表现产生奇怪的影响。 这项严格的实验研究是首次研究含糖饮料对学生成绩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对葡萄糖的反应可能存在关键的性别差异--至少在儿童时期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比成年人更容易消耗能量。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男性学龄前儿童中,含糖饮料会导致考试成绩的显著下降。小男孩在喝了35克糖后的行为最初被描述为“放松”,一小时后,这种平静的状态又变成了躁动。 另一方面,女性学龄前儿童似乎基本上没有受到糖的影响,事实上,他们的数学分数实际上还有所提高。 研究人员表示,含糖饮料对儿童的行为和考试成绩有因果影响。 对课堂表现的相关影响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因为含糖饮料在学校里仍然无处不在,而且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男孩对含糖饮料的消费通常更高。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甚至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男孩在学校的表现往往较差,因为他们也是喝糖最多的人。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一假设在世界其他地方和其他年龄段是否成立。 虽然一些研究表明,在执行记忆任务前摄入高糖食物和饮料可以提高认知能力,但这些研究通常只适用于成年人或老年人。 相比之下,儿童的葡萄糖摄入量与认知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无定论。 尽管儿童每天要喝很多含糖饮料,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研究对短期认知影响进行调查。比利时的研究正引领着这一方向。 两项实验包含了462名学龄前儿童,其中一半人得到了含35克糖的柠檬味软饮料,一半人得到了不含糖的人工甜味剂饮料。 第一个随机试验包括10个学前班,在喝饮料之前对学生的数学技能进行测试,然后在喝完饮料45分钟后再次测试。 第二项随机试验包括15个班级,在喝饮料前测试学生的数学技能,然后在30分钟、1小时或2小时后再次测试。 作者解释说,这些时间节点和血糖代谢水平相关,是儿童饮用大量的葡萄糖后血糖高涨和崩溃的节点。 有趣的是,在试验中,含糖饮料似乎在45分钟后才开始发挥作用,并对女孩的数学成绩产生积极影响。两小时后,这些好处似乎就消失了。 另一方面,男孩的数学成绩在饮用含糖饮料一小时后趋于下降。即使在两小时后,其弊端仍然明显。 "我们的结果表明,对男孩考试成绩和教师课堂的不利和持续影响不太可能被在学校出售含糖饮料的资源的边际增加所抵消。” 现在不能确定为什么含糖饮料会降低孩子的数学分数,但他们怀疑存在压力、糖的消耗和成绩的关系。 男孩在喝完含糖饮料后表现出的烦躁不安也可能造成一些分心。 由于该研究是第一个此类研究,其结果无法与其他结论进行比较。(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sciencealert.com/sugary-drinks-in-preschool-might-be-impacting-boys-and-girls-differently)

阻碍你健康长寿的食品!吃这些你活不到100岁!

【加拿大都市网】在世界上有些地方,活到100岁是非常普遍的。虽然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控制,如遗传或年龄,但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如我们的食物和饮料。而根据研究,如果你想活到100岁,最不应该吃的食物之一是任何类型的过度加工食品。 它们含有很少的营养价值 过度加工食品和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食品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未加工食品中的营养物质仍然存在。过度加工食品通常几乎不含任何营养元素,而是包括添加的糖、防腐剂、人工香料和色素以及其他添加剂。 这些食物包括像蛋糕和饼干等包装烘烤食品、冷冻食品、快餐、汽水和薯片等包装的咸味零食。 这些过度加工食品不仅缺乏营养物质和维生素,而且如果经常食用,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 它们增加了你的钠摄入量 许多加工食品都含有钠,这可能对你的健康有害。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钠含量较高的饮食与高血压有关,这可能会增加你患心脏病的风险。 众所周知,高血压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将钠的摄入量保持在最低水平对延长生命很重要。 它们会让你发胖 吃过度加工食品的另一个潜在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在一项研究中发现,过度加工食品含量较高的饮食与体重的增加有关。 增加一些体重不一定会引起健康问题,但如果少量的体重增加变成超重或肥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病等健康风险的增加。 它们会增加你的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经常食用过度加工食品实际上会缩短你的寿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食用过度加工食品(每天超过四份)越多,参与者的全因死亡率就会增加62%。之后每多吃一份,死亡风险就增加18%。 这项研究还建议,为了活得更长、更健康,要坚持少吃加工食品的饮食习惯。(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worst-food-to-eat-to-live-t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