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09:54:54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科学研究

里程碑!AI将人类思想活动转成文字

在AI领域,或许我们马上就能达成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且难以置信的里程碑成就——使得我们在语音识别方向上的取得丰硕成果现在就如同小孩子的游戏:人工智能(AI)系统可以直接将我们的大脑活动转化为完整的文本信息。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剧情。从动物模型到人类参与者,脑机接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进展,实际上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张氏实验室的神经外科医生爱德华·张领导的团队使用一种新方法来解码脑皮层的电活动:由植入大脑的电极采集皮层活动期间发生的电脉冲。 有4名癫痫患者在脑部安装了用于监测癫痫症状的植入物,UCSF团队借此机会进行了一项辅助实验:让参与者大声朗读并重复句子,用电极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 然后,将这些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该网络会根据实验的音频记录来分析与某些语音签名(例如元音,辅音或嘴巴动作)相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 此后,另一个神经网络解码了语义的表达形式(从重复的30–50个口头句子收集而来),并仅基于单词的皮层签名来预测所说的内容。 在最佳状态下,该系统可以提供足够低的误码率(WER),其中只有3%脑信号被错误转译。 错误的例子包括:“博物馆每天晚上都会聘请音乐家”,预测为“博物馆每个昂贵的早上都会聘请音乐家”; “蛋糕的一部分被狗吃掉了”被预测为“蛋糕的一部分是饼干”;和“蒂娜·特纳是流行歌手”变成了“#¥·特纳是流行歌手”。 在最不准确的情况下,错误翻译在语义上或语音上都与原文毫无关系:“她穿着温暖的羊毛工作服”被解释为“绿洲是海市蜃楼”。 尽管如此,尽管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总体而言,该系统仍可构成基于AI的脑活动解码的新基准,并且其最佳状态与专业的人类语音转录系统相当。 当然,与通常的人类语音语言打交道的专业语言转文字软件必须能够处理成千上万个单词。相比之下,AI脑接口系统目前只有有限的大约250个特定单词的皮质签名。 尽管还有许多障碍,但研究团队认为,该系统有一天可以帮助丧失语言能力的人说话或者让失去肢体的人单纯利用意念操作假肢。如果有可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远远超出了理论科学的范畴。 作者解释说:“在长期携带植入物的参与者中,可用的训练数据量将比本研究中使用的语音语素大几个数量级,AI的词汇量和灵活性可被极大地扩展。” 论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研究:树懒为什么这么慢?

在活动性方面,树懒算是名声被中伤的为数不多的动物之一。树懒共有2科2属总计6种,分布于巴西和巴拿马地区,它们行动不慌不忙,好像对慢动作生活适应得很好。可是他们为什么这么慢?为此他们要付出什么可怕的的代价呢? 根据HowStuffWorks,树懒这么慢,饮食原因首当其冲。它们主要栖息于中南美洲森林里的冠状树藤中,以树叶、水果、花蕾、嫩芽为食。由于食物中几乎没有脂肪和蛋白质,树懒只好用这种慢悠悠的生活方式来节约能量。一只树懒每天平均会攀爬或者移动125英尺(约38米)。在平地上,爬一英尺(30.48厘米)要耗费树懒整整一分钟。 树懒的消化系统与它们的慢动作步调一致。在用嘴唇咀嚼树叶后——它们没有门牙——咽下去的食物最长需要一个月才能被完全消化。树懒的新陈代谢速度比一般哺乳动物低40%-45%,以此来弥补它们超慢的热量摄入。对于吃进去的那么点能量,树懒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树懒动作虽然慢慢悠悠,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很弱。它们的耐力让人影响深刻,可以在树枝上悬挂几小时之久。因为树懒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高的树上,它们不需要跑得多快来躲避捕食者。 不过,树懒从容不迫地生活还是有一个缺点。因为吃得没营养,它们一般一周才要排泄一次。就像去公共厕所一样,这是它们压力很大的时刻,因为拉粑粑代表着得下树、可能会被掠食者发现。更糟糕的是,它们肠道蠕动很慢,所以每次都要努力拉出占体重1/3的粑粑。下次大家羡慕树懒酷酷得生活态度时,别忘了它们拉粑粑多么艰辛。(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我们喜欢吃酥脆口感的食物?

人类对酥脆口感的热爱,在空间上是普世的,以清淡著称的日膳中也有天妇罗和「唐扬」。哥伦布登陆美洲前,印加帝国就有了爆米花,玉米淀粉和蛋白质高分子成分在爆开瞬间形成的泡芙状外壳,满足了无数人对酥脆的渴望。 人为什么会痴迷于酥脆食物呢? 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魔力来自烹饪,火改变了一切——至少要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 当远古人类用火加热其食谱上的重要食材时,来自各种动物的肉质或其他一些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便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人们用发现者名将之命名为美拉德反应)。产生了棕褐色的大分子物质以及数百种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它们便是我们今日所认为的「诱人色泽」与「宜人风味」。 伴随美拉德反应而来的往往是酥脆口感。在此之前,早期人类体会酥脆口感只能依赖咀嚼昆虫或新鲜的植物。烹饪不仅大大拓宽了酥脆种类食物的来源,更因其易于消化提供了更多的热量和营养,并大幅缩短了花费在进食上的时间。 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推算:体型与早期人类相仿的灵长类动物,每天需要用一半的时间来咀嚼食物。因烹饪节省下来的时间,可被用于狩猎,这又让人类有机会进食更多的肉类,从而促进了脑容量增大。同时,消化系统压力的降低使牙齿、下颚和消化道都渐渐缩小到今日的比例。 酥脆食物往往是高油脂高糖分食物的子集。因为有利于生存,早期人类最向往的就是这样的食物。「向往」具有分子层面的证据:当人们获得和食用高热量食物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令其感到愉悦,食物和心情就这样被联系在一起。 根据美国神经人类学家约翰·艾伦在《肠子、脑子、厨子:人类与食物的演化关系》一书中的观点,可能酥脆食物的吸引力在一开始并不广泛,只不过是那些喜爱酥脆食物的早期人类更热衷烹饪,于是慢慢积累了演化上的优势。烹饪的益处及其对人类演化的影响可以部分解释我们对酥脆食物的喜爱。总之,可能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塑造并巩固了我们对酥脆食物的喜爱。 子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在于,酥脆食物提供了热量、味道之外的体验。过去十年时间内,人们在口味方面的知识激增。当食物吃进嘴里后,味蕾先辨别出5种基本味道,但这远远不是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适量的气味分子同时被挤到口腔根部,被鼻腔中的气味感受器会检测到。 气味信号和味蕾传递出的味觉信号相结合,形成的感知便被称为口味。单纯的浓郁味道很快会让神经组织疲劳,会对口味产生「感官饱腹感」。这种机制是一个「奖惩系统」,通过发出神经信号指示何时进食何时停止,控制着体重。 但是,酥脆提供了更多的感官刺激渠道,调动了包括听觉在内的感官互动,延缓了习惯化的出现。 工业社会到来之前,人们长期处于接近温饱状态的边缘,没有多少资格去选择食物。但是,工业化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形态,人类获得了自然约束外的更多选择。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的饮食偏好,在快速消费时代得到了无节制的发扬。 ...

新冠病毒传播力极强 比流感传染性强3倍!

新冠肺炎的威力,相信英国民众近日深有感受。继早前副卫生部长确诊、王储查理斯确诊后,今日首相约翰逊及卫生部长夏国贤双双宣布确诊。到底新冠肺炎的威力有多强大呢?有英国学者指,新冠肺炎的传播力是普通流感的3倍。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蒙哥马利指,倘若有1人感染新冠肺炎,该名患者平均能够传染给1.3至1.4人。而倘若受第一名患者传染的人继续与人近距离交流接触,继续到处播毒,继续传染给其他人,去到第10层就已经有5.9万人因为第一名患者而受到感染。所以,蒙哥马利呼吁民众要保持社交距离,不要忽视新冠肺炎的威力。

海中一种寄生虫暴增283倍 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根据一项荟萃分析,自1970年代以来,一种可以感染鱼类、乌贼、鲸鱼、海豚、有时甚至是人类的寄生虫Anisakis,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增长了283倍。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是由于这种生物体型很小,海洋又那么广袤无垠,所以直到现在,我们才注意到。甚至研究人员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寄生虫会“爆炸式增长”,或者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什么。 这种特殊的寄生线虫可以藏在生海鲜中,被称为“鲱鱼蠕虫”或“单臂茴香”。如果人类误食,会引发类似于食物中毒的严重症状。 其他哺乳动物就没有人类那么幸运了。这种寄生虫对鲸鱼和海豚等鲸类的威胁更大。与人类不同,这些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会被寄生虫折磨数年。 水产和渔业科学家切尔西伍德(Chelsea Wood)说,消费者不必太过担心。她自己也不会放弃寿司。考虑到业界甚至还没有普遍注意到这种寄生虫,因此我们摄入它的风险仍很低。 目前尚不清楚,爆炸式增长的寄生虫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估算无误,鲸类动物被寄生的风险要比半个世纪前大得多。 研究人员对总共123篇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1962年至2015年的53年中,Anisakis的数量惊人地增长。他们解释说,平均而言,这意味着从最开始每100个可能宿主中发现不到一条蠕虫,变成了每捕获一条鱼,就能找到一个蠕虫。 我们无法确定导致寄生虫增加的因素,但是伍德有所怀疑:“我的直觉是,和我们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有关。我们的研究的时间框架直接与一堆真正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立法生效(例如1972年的《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和1980年代的国际捕鲸委员会暂停商业捕鲸)时间重叠。” 然而,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寄生虫都在增加。这组作者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寄生虫——被称为Pseudoterranova,能在同一时期内相对稳定地感染鱼类,海狮和其他海豹——并未出现数目增长。 问题是,我们对“自然”现象的没有能用来判断的基准。海洋蠕虫数量的增加可能是生态系统蓬勃发展的迹象,或者它们可能对已濒临灭绝的脆弱生物如赫克托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仅有的可用于分析的研究来自近代历史,而此时,人类已经对海洋施加了巨大影响。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Anisakis的数量是否随着人类行为的后果(如捕鱼,污染或气候变化)而变化,还是随着海洋哺乳动物宿主的再次减少而回归到正常水平? 作者写道:“这是两种现存数以百万计的寄生物种的故事,我们鼓励其他人使用历史生态学方法追踪各种海洋寄生虫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数据,判断海洋是否正处于流行病爆发的前期。” 因数据稀少,我们完全错过了Anisakis的爆发,虽然这次对人类来说可能没啥影响,但下一次就难说了。 该研究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上。(煎蛋,图片来源网络)

能让药效提升2000倍的逆天技术!

(不想看详细说明的人,直接看黑色加粗字体就完事了,小编给你把关,妥妥地) 人们早就发现,某些药物经过甲基化处理后,药效可提升2000倍。多年来,开发新药的科学家们一直想要简化将药物甲基化的方法。 甲基化反应将单个氢原子置换成甲基,重塑药物分子使药物更容易与靶标相互作用。但是,甲基化说得简单,实现起来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很少研究者尝试。现在,一个科学团队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以轻松地对各种各样的类药物分子进行精细的甲基化,这一发现可能会促进从癌症到传染性疾病等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密歇根大学的有机化学家蒂姆·塞纳克(Tim Cernak)说:“这篇论文真是令人惊叹。” 在此之前,催化甲基化的过程是昂贵且费时的多步骤方法,而新型催化剂可通过一个简单的步骤来促进反应。蒂姆说:“这是每个药物研发者的心愿。” “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反应。” 伊利诺伊大学的有机化学家克里斯蒂娜·怀特(M. Christina White)解释说,大多数药物分子都包含一个杆状或环状的碳原子骨架,碳原子上连接有若干个氢原子。科学家就像分子外科医生,将特定的碳或氢原子切掉,并用氧或氮原子代替。如果研究人员想要添加一个令药物疗效成倍上升的神奇甲基,他们通常必须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碳链骨架。 怀特想找到在碳链上直接添加甲基的方法。为此,需要一次去掉一个碳氢(CH)键,而又不能使分子中的另外十二个或更多CH键断裂。怀特说,更困难的是,CH键是有机分子中最强的键之一,很难只改变一个键而不影响其他键。 怀特说,大自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构建和重塑分子。生物化学反应是利用复杂的酶进行的,这些酶可以与碳氢化合物的骨架结合,因此可以实现只有一个CH键在酶的催化位点(即发生反应的位置)反应。但是,生物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每种酶通常仅与一个特定的分子起作用。怀特说:“如果我要研究不同的分子,我就需要一种新的酶。” “我们希望找到具有通用性的促甲基化酶。” 为了找到这种催化剂,2007年,怀特和当时研究生马克·陈(Mark Chen)设计了一种雪花状的化合物,其中心有一个铁原子,该催化剂可将氧原子添加到药物分子中的目标位置。但是,它无法在许多分子结构上起作用,比如当靶点附近连接有氮原子时,而这种情况在药物分子中很常见。 但是怀特的团队坚持了下去。2019年,她们创造了一种类似的锰基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含有氮的类药物分子也可进行氢氧交换。 但这只是第一步。现在,怀特的团队报告说,他们已经发现了新的催化剂,可以完成“神奇甲基化”工艺。用氧代替氢后,新型催化剂会将三甲基铝的甲基与含氧基团交换。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杂志上报道说,怀特的团队对41种不同的碳氢化合物进行了这种分子手术,其中包括16种常见的类药物支架。 怀特说,这种催化剂将使药物研发者更简单而便宜地将“神奇的甲基”基团插入分子中,“我们希望能发现更多添加甲基后有神奇疗效的药物。” 阿斯泰克斯制药公司Astex Pharmaceuticals首席科学官大卫·里斯David Rees说,这可能会出现“药物大发现”。如果添加甲基确实会增加药物的效力,医生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提高药物安全性并减少副作用。里斯说,他认识的制药商,“每个人都对此感到兴奋。”(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研究:家猫对生态环境破坏力惊人

家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你想象中大得多,一项新的研究专门揭示了它们是如何破坏环境的。 研究发现,猫每年杀死成千上万只的本地动物。但是,由于不知道猫的行踪,很难确定生态环境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猫为什么要杀死这些动物。因此,科学家在六个国家/地区对一些宠物猫(925只)进行了追踪,结果令人惊讶。这些猫几乎没有离开家周围,这与科学家的预期相反,实际上,科学家发现猫更加致命了。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来自北卡罗莱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罗兰·凯斯(Roland Kays)说:“看到它们产生的影响,我感到很惊讶。” 研究人员创建了“追踪猫”项目,并招募了志愿者,用GPS标记室外宠物猫的位置。主人还填写了有关猫的狩猎习惯问卷。该项目主要包括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英国的猫。研究人员使用这些数据来计算猫的栖息范围,并将记录位置与当地其他掠食者的数据结合起来。有了这些数据,他们就可以对猫的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了。 925 只猫中,除了三只以外,其他猫的活动范围面积均小于一平方公里,它们只在城镇的一部分或几个街区上游荡,这比研究人员的预期面积要小。无论猫是住在农村还是城市,这都是如此。 有11%的猫主要在自然环境中游荡,但大多数猫都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主人估计,它们的猫每年带回家42只猎物,而据估计,猫杀死的猎物的总量是它们带回家的1至3倍。这表明每只猫每年杀死大约50~120只动物。是否存在其他大型掠食者(如土狼)影响了猫的狩猎?研究人员没有找到证据能支持这种假设。 猫的捕猎率估计值与其他大小和猫相当的野生肉食动物的捕猎率相当,甚至更降低。但是,野生食肉动物的狩猎范围比家猫大10到1250倍。这意味着与猫相比,野生食肉动物在每个区域杀死的动物更少。 这项工作的主要成果是揭示了猫对城市和郊区动物的影响最大。但对于生活在人类附近的濒临灭绝的物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还很少。 该研究有其局限性。凯斯认为未来研究收集的数据会变得更精细,例如记录猫杀死了什么动物以及在哪里猎杀。而且,这是对宠物猫的研究,而不是对野生猫的总体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一种更高分辨率的跟踪器,以用于将来的研究。 凯斯说:“这项研究的发现重申了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话:把猫养在室内。”(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安省蝙蝠保育计划 获拨款超过100万元

生活在安省的蝙蝠。 省府网站 蝙蝠虽然有不少恶名,近来更怀疑与新冠状病毒扯上关系,但无阻多伦多动物园与加拿大核废料管理机构(NWMO),携手研究安省的蝙蝠数量和生态。 多伦多动物园的原生蝙蝠保育计划获拨款超过100万元,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调查安省的蝙蝠数量以及支持社区外展工作。这项合作是为了保护包括人类和所有原生动植物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动物园将展开一项研究,以填补现时对安省各种蝙蝠的知识空白。 加拿大核废料管理机构总裁兼行政总裁Laurie Swami表示,多伦多动物园是物种保育专家。拨款进行研究是保护人与自然环境,也是长期安全处理核废料计划的一部分。 两个机构均要向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居民和社区,提供资讯和学习机会。合作计划的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让有兴趣的民众、社区和学生参与。 研究计划将鼓励民众使用当地的指南寻找蝙蝠,并训练社区捕捉和追踪蝙蝠。这项目是多伦多动物园和加拿大核废料管理机构,与原住民和解的其中一个项目,让户外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和工作前获族裔文化训练。原住民传统上对蝙蝠的认知和了解,也将交织在研究计划内。 多伦多动物园行政总裁Dolf指出,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栖息环境是一项团队工作,需要各方更多的参与。该项合作计划有助对本地蝙蝠的生态,以及保育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多伦多动物园自2015年展开研究以来,确定了大多伦多地区的8种蝙蝠的栖息环境,暂时诱捕了数以百计的蝙蝠,并作出数以十万计的声学观察。 本报记者

为什么我们年龄越大 越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人年龄越大,越感觉时间飞速流逝,是一个被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确实普遍存在的现象。马克·威特曼和桑德拉·伦霍夫招募了 499 名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者,最小的 14 岁,最长的 94 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时间流逝速度的主观感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在 50 岁时到达顶峰,之后趋于稳定,直至耄耋。 时间流逝的客观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但人对它的感觉却来自主观经验。有时候明明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却觉得还不到一小时,这便是低估了时距——主观估计的时间流逝变慢了,然后发现「时间流逝变快了」。至于影响这种主观判断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不止一个。 我们生理反应速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对时间的估计。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新陈代谢在变慢,这会改变心理上的时钟。不过,更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新异刺激的出现频率对我们的时间感就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大卫·罗斯和乔安娜·萨默斯的时距辨别实验发现,在一系列等时距出现的重复刺激序列中,人们对第一个刺激呈现时间的判断会长于中间刺激。相应的,皮特·乌瑞克·谢和 詹姆斯·英特里利盖托也发现,当新异刺激出现在重复刺激序列中时,它的呈现时间往往会被高估。 在我们年少时,有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挨打,第一次见到小狗,第一次考试,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恋爱……每天还要学习新知识。随着年纪的增长,对这个世界更加熟悉,一个事件成为新异刺激的门槛越来越高,于是,日常生活中能激发我们新鲜感的东西变少了。 另外,步入职场后,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在或多或少的投入时间后,都会变得以重复劳动为主。因此,我们会觉得新异刺激频繁出现的童年时期过得很慢,而缺乏刺激的成年生活则过得很快。 与之相似,我们在记忆中储存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密度降低。这里边还尤其包含心理的变化,人容易对他的性格塑造时期记忆犹新,其实就是因为那时候他遭遇的变化太大也太重要了。相反,大人总是喜欢用孩子来度量时间,比如在寒暄时说「这孩子都长这么大了,时间过得真快」,也是因为他们自身值得注意的变化实在太少了。 分配给时间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我们的时间判断,在这里,主要变化的并非我们自身的注意力,而是我们分配注意力的对象。人对时间流逝注意得越少,就越会低估时间的长度,于是感觉它过得越快。这与日常经验也是相合的,当我们专注地看一本小说、看一部电影时,完全没去注意时间,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当我们频频看表,焦急不耐时,时间却因为注意指向了它而走得更慢了。 人在年幼的时候,时间多不归自己分配,经常需要等待自己不喜欢的那段时间过去——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计算还有几分钟才可以下课休息,很在意时间。而人在成年以后,掌控了时间的分配权,不再在意一时一分的变化;外加太多生活琐事需要操心,也没有多余注意力可用来关注时间,结果,时间就这么变「快」了。 此外,影响我们时间判断的还有对「时间不够用」的焦虑感,马克·威特曼、桑德拉·伦霍夫的实验研究和威廉·弗里德曼、史蒂夫·詹森的复制实验发现,「时间不够用」的感觉可能在心理上被人们重新解读为「时间过得快」。至于老年人,虽然退休后事情少了,但可能会因为衰老或认知能力退化,也具有时间不够用的焦虑感。 当然,一段流逝的时间在一个人所有逝去日子中占据的比例多大,也会扭曲他对这段时间的感觉。同样的一年时间,五岁儿童会感觉是他现有人生的 1/5,30 岁青年却只当成他的 1/30,观感上,后者会比前者判断这段时间「更短」。 有必要解释的是,人们对过去时间的判断,与对当下时间的估计是两个不一样的心理活动。虽然在这么一个回答里难以详细区分二者,但自己能意识到这点的人并不少,所以很多人会感觉「一天过得很慢,一年却过得很快」。 图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新陈代谢速率的变化。(大象公会,王从余)

大脑识别熟悉的音乐要多久?快到不可思议!

当收音机里播放你最喜欢的歌曲时,你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识别出它们?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100毫秒)内识别出熟悉的音乐。 如今,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听歌识曲》游戏节目已经变成了一个科学实验。在该节目中,参赛者需要尽快识别歌曲的名字来获得奖励。《听歌识曲》游戏只测试一个人能否认出一首他们熟悉的歌曲,而研究人员想知道大脑识别一首歌需要多长时间,以及涉及到哪些大脑区域。 在这项研究中,10名参与者每人提供了5首他们非常熟悉的歌曲。研究人员会从五首歌曲中选出一首,然后再找一首在某些方面(节奏、旋律、和声、人声和乐器)与之类似的歌曲。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两首歌分成750毫秒的片段,从每首歌中随机抽取100段。当为参与者随机播放这些片段时,他们会测量参与者的脑电图和瞳孔直径。 瞳孔直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歌曲开始播放后的100-300毫秒内,参与者听到熟悉音乐时的瞳孔扩张速度比听到陌生音乐时的瞳孔扩张速度更快。而在100毫秒时,大脑已经感觉到它知道正在播放的歌曲。 到350毫秒时,大脑已经能够区分熟悉的歌曲和不熟悉的歌曲。脑电图记录显示,从350毫秒到片段结束,人们对两首歌曲的反应活动存在差异。 研究人员在两首歌曲都不熟悉的对照组中进行了这个实验,发现人们对两首歌曲的瞳孔放大率和脑电图反应没有变化,这表明是熟悉歌曲导致了这些变化。 资深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的玛丽亚·查特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熟悉音乐的认知发生得非常快。” 研究人员也指出了该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参与者被要求选择让他们感觉良好和快乐的歌曲,有可能熟悉的歌曲不仅比陌生的歌曲更容易辨认,而且还能引起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尽管有这些局限性,但这项研究的发现对于理解大脑识别音乐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查特强调了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了解大脑如何识别熟悉的曲调对于各种基于音乐的干预治疗很有用,例如,人们对利用音乐来唤起痴呆症患者的记忆越来越感兴趣。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尽管他们的记忆系统出现了衰退,但音乐记忆似乎保存得很好。精确定位支持音乐识别的神经通路和过程,可能为理解这一现象的基础提供线索。”(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260万人参与运行了20年的寻找外星人项目宣告终止

我们有理由相信,1995年,计算机科学家David Gedye是在参加某场鸡尾酒会时,脑中蹦出了那个奇妙的好主意:如果将世界上的个人电脑通过互联网上链接在一起,构建出虚拟的超级计算机,用它帮我们SETI(寻找外星情报),行不行得通?计算网络能够给射电望远镜收集的大量数据分类,寻找指向某恒星系的,疑似外星文明的信号。当时,分布式超级计算系统听起来有些古怪,但是4年后,Gedye和合作伙伴、计算机科学家David Anderson开发出相关程序,使其成为现实。他们称这一项目为SETI@home。 本周二,伯克利SETI中心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将于3月底停止向SETI@home用户分发数据。它标志着一场延续20年、前所未有的数字项目的终结,项目的参与者覆盖了几乎每个国家,有数百万人之多。但是所有项目都有结束的那一天,SETI@home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伯克利大学的研究人员仅对SETI@home数据的一小部分完成了分析。他们不得不暂停项目面向公众的部分,整理分析二十年里的射电天文学数据。 SETI@home于1999年5月17日在伯克利正式启动,旨在解决外星文明搜索方面的最大挑战之一:噪音。无垠太空中,卫星、各国电视台的信号和脉冲星等天体物理学现象的干扰淹没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无线电信号。 筛选所有这些数据需要计算资源,并且是很多的资源。更多的处理器意味着更敏锐的分析能力。通过从世界各地的个人电脑中借用未使用的处理能力,SETI@home可以比以往更快地浏览射电望远镜的数据。当计算机闲置时,SETI@Home程序启动一个屏幕保护程序,调用本地资源分析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在扫描宇宙时收集到的信号。 这一项目很快成为了Geek文化的一部分。迅速成长为SETI@home合作伙伴的非营利组织Planetary Society将其称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公众参与项目”。如WIRED在2000年的报道,在SETI@home推出后的几个月内,226个国家/地区的260万民众自愿利用自己富余的处理能力解析SETI射电望远镜产生的大量数据。它们合在一起每秒执行约25万亿次计算,使得SETI @ home的性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超级计算机的两倍以上。 在过去的20年里,SETI@home的屏保大军已经解析了在Arecibo收集的数十亿条信号,并筛选出最有可能的数据。 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的科学家Steve Croft说说:“SETI@home通过在其他人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而成为云计算的先驱,云计算只是SET@home更光彩照人的版本。” 在历史上最大的两项SETI研究计划里,公众都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昭示着“寻找地外生命”事业的未来。如果我们确实听到了ET的消息,那不是生命个体之间的对话,而是整个物种之间的对话。

这是真的吗?男人比女人更害怕虫子!

对昆虫的恐惧是最常见的恐惧之一,其实绝大多数蜘蛛、蚂蚁、甲虫和其它爬行动物都是无害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数百万人对这些生物的恐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为看到虫子而抓狂,但一项针对2000名美国人的新调查反驳了这一观点。 研究人员发现,22%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她们非常害怕虫子,而32%的男性受访者表示同样害怕虫子。这项研究也调查了参与者对昆虫的总体认识。有趣的是,十分之六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识别昆虫的能力有信心。然而,当他们参与昆虫知识测试时,结果并不理想:只有40%的人知道臭虫长什么样,51%的人甚至认不出果蝇。与此同时,只有33%的人能够分辨出黄蜂和熊蜂,24%的人甚至认为熊蜂就是黄蜂。 回到性别差异上,59%的男性参与者和49%的女性参与者认为自己在虫子方面“很有见识”。 进行测试时,更多的男性确实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不过,女性(43%)比男性(39%)更善于发现木蚁。男性受访者(53%)比女性受访者(43%)更有能力发现蜱虫,但更多的女性知道蟑螂一次能产下50枚以上的卵。 辛辛纳提大学的昆虫学家Josh Benoit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在有利的条件下,一些害虫可以高度繁殖。例如,德国蟑螂一次产卵可以多达60个。这些卵可以在90-110天内发育成熟。高繁殖率可以使种群迅速增长,成为巨大的麻烦。” 如果说调查中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许多美国人高估了他们对昆虫的了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只有35%的受访者知道蜜蜂和黄蜂是不同的昆虫。瓢虫有各种颜色,但49%的受访者错误地说它们都是红黑相间的。另有28%的人错误地认为黄蜂在使用蜂刺之后会立即死亡。在所有的受访者中,64%的人表示自己害怕虫子。当被问及这些小生物有什么可怕的时候,56%的人提到了虫子叮咬,44%的人害怕虫子会在他们睡觉的时候侵入到床上。 研究人员说道:“很少有人意识到,室内生物群落是一个只有某些昆虫才能忍受的特定栖息地。室内环境与室外相比,通常有着不同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害虫具有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特殊适应性,例如,蟑螂可以在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忍受较长时间,因为这些资源不太容易获得。” 那么,大多数受访者是如何处理家中的害虫的呢?55%的人表示会使用杀虫剂,44%的人则使用防蚊手镯,41%的人身边总是有一个苍蝇拍。尽管杀虫剂的使用看起来很频繁,但56%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很担心杀虫剂中的化学物质。(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假如末日降临如何保存文明 科学家有奇招!

末日降临,文明大厦倾颓。所有过往荣光在幸存者的后代口中有如神话故事。我们是否能够留下某种记录,让未来的世界知道曾经的一切? 哈佛大学的艺术家乔·戴维斯(Joe Davis)认为他有一个好方案。可以把信息嵌入到喜爱盐的微生物嗜盐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的基因里。 戴维斯建议被他写入论文,但他却不是提议使用DNA作为史书载体的第一人。3年前,微软公布了他们的计划,意欲把大量信息存储到DNA数据库中。 不难发现这种数据存储技术的魅力所在。单个人类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都相当于两张CD的存储空间。 这种极端的紧凑性意味着,从理论上讲,世界上所有数据都可以通过A、G、T和C的字符串编码,存储到双车库中。(双车库double-garage,美国有些家庭车库只能放下一辆车,另外一些家庭拥有两个门,能够停放多辆车的车库,就叫double-garage。此处大概是形容容量绰绰有余) 考虑到数据库每年的增长速度,我们可能需要考虑有效的存储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上的问题。研究人员之前将尝试把书籍、图像甚至电影转化为可保存数十亿年的格式。 不幸的是,距离水滴大小的DVD,我们仍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Netflix在自动化和快速加载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可以预见的未来内还无法把数据压缩进如此紧致的空间。 但是除了体积足够小之外,DNA存储还有另一个吸引人的要素:微生物可以把信息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工程师杰夫·纳瓦拉(Jeff Nivala)在《科学》杂志上说:“如果所有其他生命都已经灭绝,生命力顽强的微生物也可以自行延续下去。” 在戴维斯的研究中,严格来说,他提名的最佳人选并不是细菌,而是耐盐微生物,被称为古细菌。 嗜盐菌恰好生活在高盐环境中,因此可以承受恶劣环境。当它被埋在盐中且缺乏营养时,就会进入停滞状态,直到环境改善为止。 氧气和辐射会在短时间内破坏人造的存储器,但是嗜盐菌具有修复氧化损伤的能力,可以确保所有原始数据在几个世纪或更长时间里不被篡改。 戴维斯本人没有生物学背景,但他与一支更有资格的研究团队展开了合作,证明该微生物具有超越其他候选人的潜力。 为了保存代码,戴维斯创作了两幅3D艺术作品,其灵感来自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无死人的Koschei”,具体内容被简化为一连串的坐标,并被翻译成基本代码,插入嗜盐菌的基因段。 即使细胞自我复制了好几代之后,上面宝贵的人造信息仍然稳定。 尽管听起来过于科幻,但这种研究确实揭示出嗜盐菌新陈代谢的许多知识。 下一步是将它们埋入盐中,几年后再检查遗传代码,看看在它们休眠时,是否会丢失数据。

科学研究:治愈人类脑肿瘤的关键可能是狗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癌症,研究人员经常求助于实验模型,这些模型允许研究人员进行彻底的观察和实验,而不需要真正的病人参与。最常见的例子则是把癌细胞放在培养皿中,然后实施复杂的策略,比如把肿瘤移植到实验室小鼠体内进行观察。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非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有效,因为研究人员不可能在外部环境中重现人体的确切情况。 现在,杰克逊纪念实验室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可能找到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历史上最难治疗的人类癌症: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也就是脑瘤。研究人员表示,研究和治疗狗的脑肿瘤将有助于得到对人类的有效治疗选择。 狗身上出现脑瘤的几率和人类一样,而且也很难治疗。考虑到这一点,研究小组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性肿瘤治疗可能对狗有益。不过,研究人员之前并不知道狗的脑瘤和人的脑瘤有多么相似。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收集了83个狗死后的肿瘤样本进行分子检测。然后,他们将分析结果与从人类脑肿瘤患者身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惊讶地发现狗的脑瘤与人类的脑瘤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性包括某些基因和路径的突变,包括在人脑肿瘤中总是改变的DNA修复系统,染色体数目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波动。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狗身上发现的脑瘤特别类似于在人类儿童身上发现的脑瘤。这项研究的作者还检查了犬类对脑肿瘤的免疫反应是如何紧密地模仿人类的,他们观察到狗对自发性脑肿瘤的免疫反应与人体内发生的情况非常相似。 这些发现十分有意义,因为尽管人类医学中的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是病人覆盖率很低。将免疫疗法纳入狗的治疗可能是一个创新且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该疗法在狗和人之中的整体效果。 人类和犬类脑瘤之间的所有相似之处都表明,这些癌症“适应”了两个物种所经历的相同的环境压力。当然,狗的寿命比人短得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狗肿瘤样本并没有像在成年人肿瘤检查中显示出那么多的突变。相反,狗的肿瘤更接近于人类青少年的脑肿瘤。在研究年龄对抗肿瘤的作用时,犬类脑肿瘤的这一方面可能被证明是有用的。 总而言之,研究小组相信,如果能够开发出治愈犬类脑肿瘤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有可能对人类儿童的脑肿瘤也非常有效。(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鲸鱼在极地和热带之间来回 不是为产子而是保养皮肤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想知道为什么鲸鱼——座头鲸和蓝鲸之类,以及抹香鲸和虎鲸等有齿的鲸鱼——在极地水域和温暖的热带海洋之间来回游弋,它们每年的行程高达18840公里。以前,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在北极或南极觅食,前往热带地区繁殖。 为了找出真正的原因,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海洋生态学家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领导的团队在南极水域的四种虎鲸身上安防了62个卫星追踪器。科学家们发现其中一些鲸鱼游出9400公里,到达了南大西洋西部,在42天内完成往返。但是它们的举动和繁衍后代无关:科研人员在南极水域拍摄到了新出生的虎鲸。所以,之前的假说愈发单薄。 研究人员还知道,鲸鱼与人类一样,表皮细胞不断脱落。皮特曼说:“通过追踪表皮细胞的代谢踪迹,可以追踪到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线附近的座头鲸。”但是在寒冷的南极水域,鲸鱼显然无法蜕皮。取而代之的是,它们的皮肤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黄色硅藻膜。厚厚的一层硅藻会积聚潜在的有害细菌,对虎鲸和须鲸都有不利影响。 2012年,团队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假设,为了在南极寒冷的水中保存热量,虎鲸减少了流往皮肤的血液。这导致皮肤细胞再生缓慢,并最终将鲸鱼驱赶至温暖的水域,在热带地区中,它们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渐恢复。研究人员在《海洋哺乳动物科学》(Marine Mammal Science)中报告说,新研究表明,不仅是虎鲸,所有鲸鱼都有迁徙到温水地区蜕皮的习性。 并未参与本研究的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的鲸类生物学家理查德·康纳说,对于虎鲸,科学家们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但是他怀疑是否适用于所有鲸鱼。他说,例如,幼年须鲸面对掠食者虎鲸时“极为脆弱”。因此对它们来说,“被吃掉的成本比在冰水中蜕皮的成本要高得多”。 “作为科学家,我们倾向于寻求统一各种现象的理论”,新英格兰水族馆的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彼得·科克伦(Peter Corkeron)补充说,“但是虎鲸和须鲸是非常不同的动物。为什么要期望它们的习性来源于相同的生态或生理过程?” 尽管如此,两位科学家还是很欣赏最新的论文,特别是关于研究人员应该研究鲸鱼蜕皮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建议。皮特曼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表皮代谢的过程对鲸鱼不重要。但皮肤是抵御疾病和细菌的第一道防线。”(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研究:为了活得更长久 请好好读书

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似乎在完成学业后才真正开始。而有趣的是,耶鲁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留在学校也许可以延长一个人的寿命。 如今,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了下降。然而,研究人员很难找出这令人不安的趋势背后的原因。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促成因素:难以获得或价格昂贵的医疗保健,日益普遍的阿片类药物问题以及不断增加的精神健康疾病诊断率。 而在这项新研究中,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和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不那么受重视的因素上:种族和教育水平。该项目分析了生活在美国四个城市的5114名非裔美国人和高加索人的数据。所有这些人最初都是在大约30年前的一项长寿研究中被招募的,当时他们都是20岁出头。如今,参与者的年龄都在50岁到55岁左右。在5000多名参与者中,有391人已经去世了。 这项研究的作者发现,教育程度比种族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寿命。如果将死亡按种族划分,9%的黑人和6%的白人在年轻时就去世了。死因上也存在种族差异;黑人更可能死于凶杀,而白人更可能死于艾滋病。另外,无论种族,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脏问题或癌症。但死亡率的最显著差异取决于教育水平:大约13%的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去世了,而只有5% 的大学学历的人去世了。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惊讶地发现,当他们同时检查教育程度和种族带来的影响时,死亡率的种族差异几乎消失了。在研究期间,共有13.5%高中或以下学历的黑人和13.2%同等学历的白人去世,而只有5.9%拥有大学学位的黑人和4.3%同等学历的白人去世了。 即使在考虑收入等其他因素,并利用先进的统计方法补偿与年龄有关的死亡率差异之后,教育程度仍被证明是迄今为止预测寿命的最准确因素。研究人员罗伊总结道:“这些发现是很有意义的,这表明,提高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公平性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帮助扭转成年人预期寿命下降的令人不安的趋势。”(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夫妻在秋末或冬初会更快受孕

考虑为家庭增加一名新成员吗?波士顿大学的科学家表示,夫妻往往会在秋末或冬初更快地受孕。根据这项研究,这一发现对美国南部各州的居民来说尤其重要。 在美国,婴儿的出生往往在九月初达到高峰。然而,在美国北部各州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孩子们的生日通常比这个时间稍早一点,会在夏天达到高峰。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因素对出生月份都有影响(11月份的出生高峰通常与9个月前的情人节庆祝活动有关),但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季节本身就极大地影响着每一对夫妇受孕的机会。 总而言之,美国和丹麦的夫妇最有可能在9月份开始怀孕,但实际上他们在几个月后(11月底,12月初)怀孕的几率要高得多。对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夫妻来说,这似乎十分正确。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流行病学博士后研究员阿米莉亚·韦塞林克在一次媒体发布会上说道:“现在有很多研究着眼于出生的季节性模式,但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夫妻何时开始尝试怀孕。在考虑了夫妇开始怀孕的季节性模式后,我们发现生育能力在春末下降,秋末达到高峰。有趣的是,这种联系在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夫妇中更为强烈。” 研究人员使用了14331名计划怀孕的女性的数据,这些女性试图怀孕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六个月。其中,5827名女性来自美国或加拿大,8504名来自丹麦。所有这些参与者每两个月填写一系列调查,直到每个人要么成功怀孕,要么尝试了总共12个月经周期。调查问卷询问了月经周期、性交频率、饮食、吸烟习惯、收入和教育程度等。 与丹麦女性相比,北美女性在秋季更有可能尝试受孕,但即使考虑到这一因素,季节对北美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也达到了16%。相比之下,丹麦女性在秋季的怀孕率大约有8%的季节性增长,随后到春季怀孕率开始下降。在美国南部各州,季节的影响甚至更大:这些妇女在11月下旬的怀孕率增加了45%。 即使在研究人员将季节性交率、含糖饮料消费、吸烟和药物使用等因素考虑在内之后,研究结果仍然基本保持不变。韦塞林克总结道:“虽然这项研究不能确定生育力季节性变化的原因,但我们有兴趣探索几个关于季节性变化因素的假设,其中包括气象变量(如温度和湿度),维生素D摄入量以及环境暴露(空气污染)。”

如何才能防止切开的苹果变色?

切开的苹果只要放上一段时间,洁白的果肉颜色就会渐渐变深,看起来仿佛“生锈”了一样,让人没有胃口。怎样才能让切片苹果保持漂亮的浅色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苹果到底是怎么“生锈”的。这其实是一个被称为“酶促褐变”的化学反应过程。在苹果细胞的不同位置分别存在有两样东西:多酚类物质,以及多酚氧化酶。在削皮或者切开苹果的时候,刀子会破坏切面上的苹果细胞,破裂的细胞让多酚和多酚氧化酶走到了一起,而且它们还会遇到另外一样反应物:空气中的氧气。在酶和氧气的作用下,用不了多久多酚类物质就会发生氧化反应,变成深褐色。 这种现象非常常见,除了苹果,香蕉、土豆、茄子等蔬果也都会发生。你甚至可以利用这种反应在香蕉皮上画画:只要用大头针在香蕉皮上刺出想要的图案就行了。和刀子一样,针刺破坏了香蕉皮局部的细胞,让多酚、氧化酶和氧气走到了一起。只要等上几分钟,酶促褐变反应就会自动为针刺的“香蕉画”上色。 在让蔬果“生锈”的酶促褐变反应中一共有三个要素:多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以及氧气。如果想要阻止反应发生,就要从其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下手。在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可能是隔绝氧气——只要把切片的苹果泡进水里,就能减少它与氧气的接触,从而减缓变色的过程。如果把苹果片加热一下,让其中的多酚氧化酶变性失活,也可以阻止苹果颜色变深。 但上面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很适合处理苹果,毫无疑问它们都会影响到苹果片的口感。出售切片苹果的商家经常会选择另外一种不太影响苹果味道的方法:给苹果片喷洒上一些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C有相当强的还原性,它会抢先与氧气进行反应,于是就保护了苹果的颜色。 不过,用抗氧化剂处理苹果还是有一点麻烦。要想彻底避免苹果生锈的麻烦,就要改良苹果本身了。通过选育可以挑选出一些相对不容易褐变的苹果品种,你可能平时在生活中也会发现某些品种的苹果褐变会比较慢(然而我并不了解苹果的品种,不知道具体会是哪种)。 而另外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则是对苹果的基因加以改造。有一种名叫“极地苹果”的品种就是基因工程的产物。研发人员利用“基因沉默”技术抑制了这种苹果里多酚氧化酶的表达,所以这种苹果的切片不需要做什么特殊处理就可以长时间保持漂亮的浅色。2017年时,这种不容易“生锈”的极地苹果切片已经在美国开始上市销售。(科学松鼠会,窗敲雨,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有效地减少洗澡时间?学会这招能节约用水

有一项小型研究初步显示,在洗澡时放置计时器对我们心理造成的影响足以使我们更快地结束冲洗,并节约更多的水。 可见的时间显示将增加洗漱过程的时间感。尽管该研究尚未正式发布,但我们喜欢这一思路,朋友们可以自己在家试试,是否真的有影响。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大约25种不同类型的住宿单元都装有Aguardio传感器,这是用水量监控器,以前被证明它们可以有效地节约酒店用水,因为它们可以为用户提供淋浴时间的即时反馈。 在4个月的时间里,与只安装了传感器的淋浴间相比,使用感应器和时间显示的淋浴间,住户洗浴用时减少了20-30%。平均每次淋浴大约节省了2分钟。 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希瑟·史密斯表示:“这些前期发现表明,不显眼的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捕获有关用水行为的隐性数据,且实时反馈显示可以对这些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节水。这项研究将为更大范围的传感器试验提供参考,之后将结合其他形式的消息传递方式,长期探索不同因素对淋浴行为的影响。” 从这项研究中汲取灵感——即使没有特殊的监测器,也可以很容易地在淋浴间挂上钟表。 毕竟,节约用水并不困难。以前就有研究表明,如何通过改变每天淋浴的时间(与蒸发速率有关)或选择更健康的饮食(对身体和环境有益)来减少生活用水。 尽管这只是初步研究,但它难得地着眼于危害环境且难以改变的“隐性”行为之一——我们会注意到使用了太多的塑料袋,或乘坐了太多的航班,但没人清楚您在花洒下花了多长时间。 在以生态友好的方式思考和采取行动,我们需要想出不讨人厌的方法,有技巧地提醒公众选择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如安装浴室时钟。 克兰菲尔德大学的环境科学家凯特里奥娜·香农说:“这样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水习惯和凸显改变行为的动机,从而减少用水量和降低成本。”(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高脂高糖食品会破坏我们大脑 控制食欲系统

新证据表明,典型的西方高脂、高糖型“垃圾食品”会迅速破坏大脑控制进食欲望的系统。 在为期一周的实验里,参与者尽兴地享用华夫饼、奶昔和其它丰盛的食品后,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年轻健康的志愿者在记忆测试中得分较低,并且,即便已经吃饱,他们还对垃圾食品充满渴望。 这些发现表明海马体中存在某种未知机制。那是大脑的一个区域,支持记忆力并有助于调节食欲。当我们吃饱时,经典学说认为,海马体会削减我们对美味食物的记忆,从而降低食欲。 当它遭到破坏,控制手段就会失灵。 多年来,对未成年小鼠的广泛研究发现,海马体对“垃圾食品”非常敏感,但最近才在年轻健康的人类中确认这一结论。 在2017年,经过一周的烤面包三明治和奶昔的早餐后,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学习和记忆力测试中表现较差。 现在,同一团队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高脂、高糖饮食不仅会损害人类的记忆力,而且还会直接干扰我们控制食欲的能力。 作者承认:“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且尚需进一步了解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的结论当然属于阶段性的。” 但是,相关结论具有非常基础的支撑面,尤其是在动物文献中。而且,虽然样本量很小,但足够令人信服。 仅一周,参与者在食欲控制方面所现的变化与海马依赖性学习和记忆措施“密切相关”。 他们写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该实验以及此处引用的其他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西式饮食在短期暴露后会引起神经认知障碍。” 实验里,研究人员告诉100多名年轻、瘦削和健康的参与者,进行为期一周的饮食习惯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快餐饮食或通常风格的饮食。在月底的跟踪会议上,有8人难以忍受天天食用快餐,所以选择了退出,留下了102名参与者。 从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实验室为参与者提供了烤三明治和奶昔。但在剩余的时间里,垃圾食品组被要求每周至少要有4餐包含2个比利时华夫饼,每周至少吃2顿快餐。 在每顿早餐前后,还测试了参与者的食欲。首先,向他们展示6种食物,并要求他们按照想吃的程度给它们评分。用餐之后,继续为他们喜欢的食物以及就在眼前随手可取的食物进行评分。 除了明显的食欲控制减弱,作者还发现,这种饮食还与海马体功能对学习和记忆的支持程度降低有关。 3个星期后,参与者返回进行后续测试,上述行为表现差异已消失,就像之前动物实验所暗示的那样。 虽然海马体功能暂时受损是较为明显的解释,但由于具体机制仍是一个谜,作者承认还有其它可能的解释。 肥胖、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研究人员Rachel Batterham告诉《卫报》,尽管新数据为以前的动物研究提供了支持,但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确定性研究,而不仅仅是相关性研究。 她说:“起作用的机制还有待阐明,需要通过应用更复杂的神经影像学方法开展后续研究。” 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版》上。(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