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的背后不是余秀华 而是千万个王彩玲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来源:凤凰网

《纽约客》原驻华记者何伟

在中国,在《纽约客》原驻华记者何伟、欧逸文以《纽约客》的风格形成的对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为新一代记者和文人进行该领域的知识生产提供了范本。当然,更早的时候,被《正午》总编谢丁奉为写作圣经的《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也是一批热爱非虚构的记者和文人的楷模。

中国自己的非虚构媒介,以笔者有限的观察,稍微传统些的,有《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以及《每日人物》等;稍微新秀一些的,有《读库》、《正午》、《人间》和《一个》等。尤其是《读库》和《正午》,越出媒体界之外,获得了人文社科界的尊敬,并作为题材进行学术讨论。在短视频领域,《活着》、《梨视频》、VICE以及新出现的《国中趣情》,都或多或少的采取了类似的生产方式。

说到底,这是圈子和社群。这种生产方式本身是不是精英叙事,或者有一天会不会变成和体制内精英一样的阶层,仍未可知。但目前来说,这是一种更新颖和平权的话语方式。

为非虚构买单的,更多是年轻朝气的90后读者和自由作者,他们从互联网而不是教科书中获得了完全“野生”的知识和文本,尤其是《纽约客》以及上述这些媒介的文本,成为他们眼中讲人性、谈人文的新闻和“社会事实”,编读更灵活的互动形式,使他们和媒介共同成为非虚构写作的圈子和社群,成为一种生态。

被新的社会分层抛弃的“失落的一代”

要理解范雨素,还要从判断是否存在一个群体来看。青少年时期是在八九十年代、受益于当时社会文学百花齐放、社科百家争鸣,以及官方通过文化站、群艺馆等进行文化普及、曾经是理想主义的乡镇青年,是有大量的人存在的。除了余秀华、范雨素以及她的大哥哥的轨迹,可以作为文学青年来说明外,顾长卫《立春》中的角色,也生动描述了这一个群体的普遍生态。

电影《立春》王彩玲人物剧照

蒋雯丽饰演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相貌丑,因为却有一副唱歌剧的好嗓子,相当清高,她不甘像小城市民一样过平庸世俗生活的她,梦想是把歌剧唱到巴黎歌剧院。电影虽然从其和钢铁厂工人以及到想到北京读美院的关系展开,但整个剧情就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乡镇文艺女青年的失意轨迹。

而从小热爱芭蕾、却被邻里街坊认为是同性恋而被排斥的胡老师,最后用在女厕所猥亵妇女被公安抓进派出所,来消除小城市居民对他的歧视。而高贝贝,以自称身患癌症去日无多的谎言,欺骗王彩玲,获得王的精心栽培和疏通获得“成功”。

王彩玲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这和范雨素的“曾经的我很膨胀”、“我自己为自己自豪。”“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这说明了这些曾经有过的独立和个体,但最终的现实相似,王彩铃没到巴黎,也没去成北京,最后成为卖猪肉的屠妇、收养女儿,和世俗和解。范放弃在老家做民办教师,到了北京,住住在东五环外金盏乡皮村,成为农民工月嫂,业余给工友办文学杂志。

这些人,若以社会学的方式来看,其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完全的底层,他们至少在某个时段是“地方知识文化的精英”,在旧的、独立的地方秩序被打破后,北上广以及各省省会成为人才、文化以及知识生产的巨大磁场,把那些本来以县、小镇尺度进行区隔的人文社群全部打散,再加上高考以及精英大学成为新的社会分层工具后,这批人成为法国汉学家潘鸣啸比喻中国知青所用的“失落的一代”。

虽然在这种新的分层机制下, “底层”的范雨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土气、没有文化的农家妇女和农民工,虽然她说“写作是个天赋活,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但她这篇文章中的文学手法,以及描述她和家人对文学的热情,以及在北京潘家园淘书的经历,都说明她更像是《立春》各角色的轨迹,只不过结果各不相同罢了。

1
2
3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多伦多滨水区要新建一座漂亮的新桥

多伦多黑人女警司公然作弊 帮助6警员通过晋升考试

别错过!Coach Outlet多款男式软皮乐福鞋一律$66

突发!知名说唱歌手Drake多伦多豪宅被封!涉枪击事件一人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