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22:03:52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娘炮之风

新華社怒批「娘炮」文化 人民日報馬上來了個正面剛

花美男代表人物鹿晗。网上图片 对于演艺圈“鲜肉明星”这个群体,公众一直都颇有微词,甚至有编剧在采访时发出警告,称年轻人的审美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审美安全。如果我们长期将化着浓妆甚至烟熏妆的小鲜肉们当作一个时代的偶像,那势必会让年轻人对美失去判断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审美标准中,男人应以阳刚、阳光为美,女人则以阴柔、恬静为美。不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众对女性的审美大体上还算正常,但男性似乎有越来越女性化的趋势。比如像现在大热的那些流量明星,包括鹿晗、蔡徐坤等人在内,一个个都蓄着长发、化着浓妆,演出前用在化妆上的时间,一点都不比女星少。 几天前,央视最新一季的《开学第一课》开播,按照教育部下发的通知要求,每一位家长都应该陪同孩子观看这期节目。然而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引发家长和网友的集体吐槽。家长们吐槽的点非常多,但最主要的是两个:一是播出前的广告太多,造成播出延时;另一点是请了太多鲜肉明星,包括朱正廷、王鹤棣等多位流量明星在内。 有网友在微博上疯狂吐槽道:“少年娘则中国娘,央视请来一大批打耳钉、涂口红、头发染色甚至还修眉的娘炮来,就不怕带坏小朋友吗?”实际上官方也注意到了家长和网友们吐槽的声音,新华社昨天就发文怒批“娘炮”明星,文章标题就叫“娘炮之风可以休矣”! 新华社在文章中批评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的小鲜肉偶像们,令人错愕的形象和做派”。新华社还说“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也开始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结果就在大家都为新华社发表的这篇抨击娘炮明星的文章欢呼和鼓掌之时,人民日报今天却发文来了大反转。 人民日报今天发表评论称,并不认同大家用“娘炮”和“不男不女”等贬损性的说法来形容某些明星,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出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很多网友在同时看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这两篇文章之后,纷纷留言表示:“给个准确的说法吧,现在都不知道该喷谁!” (文/微云社区) 来源:新浪娱乐

What?新華社罕見發文批評「娘炮」之風

女性化风格明显的中国流行偶像。网上图片 针对当下中国文艺圈流行的所谓“娘炮风”,新华社9月6日罕见发表署名辛识平的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 》,文中指出,这种风潮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文章评论称,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原文如下: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来源:新浪娱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