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降不下來?這些誤區讓你的血糖直逼紅線

加拿大都市网

圖片來源:Pixabay

飲食控制不當

如果糖友有按時服用藥物,但是沒有嚴格的控制好飲食,就會讓血糖一直處於上升的狀態。

控制飲食並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還要避免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攝入,只有每天計算好自己攝入的總熱量,並且嚴格控制在這個範圍內,才能夠配合藥物治療,控制血糖。

運動量不足

運動可以幫助消耗患者身體內多餘的熱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時沒有堅持運動,就容易讓脂肪和熱量堆積在身體內,容易讓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續上升。

情緒影響

情緒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關係,當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多變的時候,會容易讓身體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類激素等分泌增加,這樣就會導致血糖出現上升。

應激狀態導致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發熱,或者一些嚴重感染以及外傷等疾病時,或者是女糖友處於懷孕期間或是月經期間,也會讓身體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讓血糖不能下降。

用藥不當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讓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藥物時會自己增加藥量,而當使用的藥量過多的時候,就會讓血糖降得比較快,容易導致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讓身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增加,從而讓血糖出現反跳,如果在這個時候繼續使用過量的降糖葯就會讓血糖持續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用藥誤區

誤區一 診斷為糖尿病就用藥

實際上,對於新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一般不主張立即進行藥物治療。如果患者沒有糖尿病的急、慢性併發症,代謝紊亂不太嚴重,可以先試着進行基礎治療,包括合理控制飲食、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和運動、生活規律、情緒穩定、肥胖者減肥,同時接受糖尿病知識的教育等,觀察1~2個月左右。若經過這些措施處理後,患者的血糖能夠得到控制,就可以繼續堅持非藥物治療;如果經上述措施處理後,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應考慮選用適當的降糖藥物治療。

誤區二 該用胰島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認為胰島素能不用就不用,對使用胰島素有一種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島素作為判斷病情輕重的標準,認為注射胰島素表明病情嚴重。其實不然,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目前主張盡量早用胰島素。這樣不僅可以保護胰島B細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二是擔心用胰島素會引起不良反應,如會出現低血糖、胰島素抵抗等。其實,導致出現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於胰島素使用不恰當。注射胰島素應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出現不良反應要及時與相關的醫師聯繫,進行調整。三是認為使用胰島素會產生依賴性。其實胰島素並非終極治療辦法,對於大部分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問題。另外,從費用來講,使用胰島素有時比口服降糖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現在提倡的「休息療法」就是早期用胰島素,一兩個月後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葯,再配合運動、飲食等方法治療。

誤區三 不控制飲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島素後血糖控制情況得到明顯改善,於是不再控制飲食。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胰島素降血糖的機制是促進血糖進入組織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如果不控制飲食則會導致體重增加,所需的胰島素也相應增加,所用的胰島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誤區四 口服降糖葯選擇不當

導致患者藥物選擇不當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對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和各種藥物的作用特點不清楚,並受價格、廣告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肥胖患者選擇使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兒童患者選擇使用磺脲類口服降糖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選擇使用雙胍類降糖葯,有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或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等選擇使用口服降糖葯,都是不恰當的選擇,應該盡量避免。患者應在醫師和藥師指導下選藥用葯。

誤區五 不區分服藥時間

不同種類的口服降糖葯有不同的作用機制,每種藥物有不同的服用時間要求,不能一概飯前或飯後服用,否則,不僅達不到應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發生。常用的須在飯前服用的降糖藥物有磺脲類藥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這類藥物能促進患者自身胰島素的分泌,應該在餐前30分鐘服用;須與第一口飯同時服用的藥物為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腸道內競爭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減少並延緩吸收,具有降低餐後血糖的作用;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苯乙雙胍等)為克服胃腸道反應可在進餐時或飯後服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則可酌情選用服用時間。

誤區六 合用同一類口服降糖葯

部分患者認為只服用一種降糖藥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當然地再增加幾種口服降糖藥物一起服用,以期達到一個「累加效應」。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口服降糖葯有多類,每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但同一類藥物作用機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張同一類藥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藥物的具體種類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藥,有可能不但不會增加藥效,反而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應當糾正這種錯誤做法。

誤區七 服藥跟着感覺走

部分患者由於懼怕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不遵醫囑,降糖藥物能不吃就不吃,能減量就減量。等到自己感覺不舒服或進食較多時,或者自測血糖發現血糖高時才臨時加藥,過後又恢復常態,這種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療中的大忌。目前,治療糖尿病只能通過規範治療和日常生活飲食上的調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療時一定要遵照醫囑,並做好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

誤區八 頻繁更換藥物

任何藥物,其藥效的發揮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不少患者並不了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對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滿意,就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事實上,有些降糖葯(如胰島素增敏葯)服至半個月到1個月才會達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輕易認為某種藥物無效。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服藥的劑量,如果服至該葯的最大有效量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葯或與其他藥物聯用。

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到糖尿病門診隨診,接受專業醫師和藥師的指導,定期監測血糖、血脂和血壓,注意觀察影響自身血糖、尿糖變化的因素,總結自己的服藥規律,並了解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合理用藥,避免走入誤區。另外,控制飲食在糖尿病治療中起着重要作用。無論採取何種治療,飲食控制都是時刻不能放鬆的治療原則之一。

為了您的血糖 運動別太用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運動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監測血糖時卻發現,運動後血糖不但沒降下來,反而升高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當血內胰島素濃度降低,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時,人通過運動,可以加強肌肉對葡萄糖和遊離脂肪酸的攝取和利用。運動還可提高骨骼肌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葡萄糖的利用效率,減輕β細胞的負擔,糾正胰島素相對不足或胰島素抵抗帶來的糖代謝紊亂。

正確運動才可主動降糖

運動強度分為低、中、高三個等級。低強度運動以利用脂肪為主,中等強度的運動可明顯降低血糖,高強度運動的主觀感受是非常疲勞。為確保鍛煉有效,我們一般會建議患者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有點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運動。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如每周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不能連續兩天不運動)。

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形式包括快走、打太極拳、騎車、乒乓球、羽毛球和高爾夫球、快節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和游泳等。但是有些患者會覺得做高強度的運動更有利於降低血糖,所以就自行加大運動強度。殊不知,過於強烈的運動會導致血糖不降反升。對於有些患者來說,強度過大還有低血糖的風險。所以合適的運動強度對血糖的控制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運動強度較大時,運動持續時間應相應縮短。強度較小時,則適當延長運動持續時間。

如果運動前血糖就已偏高(如空腹血糖>16.7mmol/L),表明自身胰島素缺乏較嚴重。這時再去運動,會加重胰腺的負擔,使胰島素缺乏加劇,細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來提供能量,會代償性的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來供能,可誘發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見,糖尿病患者選擇運動方式以及運動強度,是不可隨意的,而是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規律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減少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減輕體重,提升幸福感。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來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比較複雜,包括遺傳、環境因素、生活方式改變、人口老齡化等。近年來研究發現,睡眠也是其中之一。

睡眠對於人體健康有重要意義,睡眠時間與糖尿病的患病率呈U字形曲線,正常人睡眠時間是7~8小時,多睡和少睡都會影響血糖,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少睡。睡覺時間短的人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其中,每晚睡眠時間小於5小時的人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睡眠時間有7~8小時的人高46%。睡眠過少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功能改變,包括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兒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胰腺功能,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與此同時,睡眠不足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功能紊亂,致使體內皮質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抵抗加重,從而引起糖代謝紊亂。參與人體代謝調控和能量平衡的激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較多的有瘦素(Leptin)和胃飢餓素(Ghrelin)。瘦素能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睡眠不足時瘦素的峰值、平均水平、波動幅度等都明顯減少。胃飢餓素水平升高,進食增多,從而使脂肪合成增加,促進胰島素抵抗。

多睡。「睡懶覺」同樣可以引起血糖發生改變,研究表明多睡容易導致肥胖、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減少及基礎代謝降低等,進而引起了血糖紊亂。

開燈睡覺。長期開燈睡覺不僅會影響褪黑素分泌,同時縮短褪黑素在夜間的作用時間。褪黑素分泌下降會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

因此要想避免糖尿病,除了注意飲食以外,還要保證睡眠,對於長期睡眠不足或貪睡等不良習慣應給予更多關注。

哪些人要強化降糖

「強化降糖」是當前在糖尿病治療領域引起頗多關注的一個名詞。火箭軍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紹,所謂「強化降糖」是指應用強化的藥物治療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理想水平且代謝紊亂得以糾正的治療方法,包括選用適當劑量的胰島素、聯合使用多種口服降糖葯以及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葯聯用等多種方法。這種看起來十分有效的療法卻並不適合所有的糖友。

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引起各種可怕的併發症,由此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到降低血糖可能會減少這些併發症。國內外做了許多臨床研究證實,降低血糖後,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等併發症明顯減少。然而,導致糖尿病死亡的大血管併發症(如心梗、中風等),在降低血糖後並無明顯變化。李全民教授說,曾有研究將新發的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A組強化降糖,B組僅常規治療,幾年後A組也恢復常規治療,但比起B組糖友,進行過強化治療的A組糖友各種糖尿病併發症都明顯減少,證明強化降糖好處很多。另有由美國國立衛生院進行的一個1萬餘參與者的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強化降糖後,其死亡率反而高於普通治療人群。深入分析顯示,強化降糖之所以導致死亡率增加,是由於這些參與者患糖尿病時間較長,血糖一直沒有得到較好控制,很多人已經並發了心血管疾病。這樣的患者再進行強化降糖治療,結果就不甚理想。

由上述兩項臨床試驗可得出這一結論,強化降糖並非對每位糖友都足夠安全,在強化降糖之前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併發症和伴發病等情況。李全民教授表示,以下6類人群需要強化降糖治療:1.新發的糖尿病;2.持續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體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葯失效 的患者;5.口服藥及飲食不能控制的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起病較急、癥狀明顯、體重顯著減輕、病程較短的新診斷2型糖友。這些患者宜採用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迅速控制臨床癥狀和高血糖狀態,從而減輕對β細胞的早期糖毒性作用。

以下4類人群一般不考慮強化降糖治療:1.高齡糖友;2.兒童糖友;3.已經患有嚴重糖尿病併發症的糖友;4.存在未察覺的低血糖症的糖友。這部分人群低血糖風險較高,對其強化降糖只會弊大於利。

來源:人民健康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10种值得购买有机版本的食物

自拍杆三角架二合一 打5.8折特价28.99

能给笔记本充电!65W超大容量充电宝 折上折史低27.99

62岁刘德华睽违10年内地开巡唱 八大城市都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