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大軍的醫學特種部隊 幫助她戰勝了宮頸癌!

加拿大都市网

治療癌症科技不斷革新,電療在強度調控、高速螺旋外,近年加入殺癌大軍的醫學特種部隊:近距離放射治療,能夠在不影響正常組織下,針對性地對付癌細胞。到底近距離放射治療如何發揮殺癌效力?今期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解構。

撰文:陳旭英

50餘歲的蘇女士已停經4年,但年前陰道突然出血,她立即求醫,經詳細檢查後發現患子宮頸癌。而當時癌細胞已擴散至盆腔淋巴結,無法做手術根治,被轉介至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跟進。

「腫瘤科專科醫生研究過我的病情後,定下治療方案,一開始是用體外放射治療,照射整個盆腔,共25次,療程為5星期,配合每星期一次共5次的化療,希望可以縮小腫瘤,之後再進行第二階段治療,這次要放管道入陰道,再做近距離的放射治療,醫生說這樣可以更集中輻射能量對付腫瘤。
醫生詳細解釋治療過程,說這些治療可以徹底殺死腫瘤,當時也沒有擔心了,上天要我經歷癌症,又及時讓我遇到適合的醫生,我就好好面對吧! 」蘇女士說。

幸運地經過第一階段的體外放射電療,蘇女士的腫瘤縮小了50%,之後進行第二階段共4次的近距離放射治療,腫瘤已完全消失。之後多次複診監察,未有任何複發跡象。

什麼是近距離放射治療?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說:「近距離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電療的一種,是一種內部放射治療,將一些帶有放射性的物質的載體置放到病人體內,在近距離釋放放射物質殺死癌細胞。」

張天怡續解釋近距離放射治療的特點:「近距離放射治療是將放射性物質送到腫瘤內部,所以是局部性治療,主力對付某些特定位置。現時使用一種密封的方式,先放置一個沒有放射性的密封儀器到病人體內、事前計劃好的位置;正式進行治療時,治療師按下控制鍵,輸入放射性物質到此密封儀器內,放射性物質在大約15分鐘內發揮效力;完成近距離放療後,放射性物質便會回收,然後移走儀器,病人可以即日出院。」

直搗巢穴 殲滅敵人

近距離放射治療適合頭頸癌、食道、膽管癌、乳癌、子宮體癌丶子宮頸癌等;其他國家亦有用近距離放射治療對付前列腺癌。

近距離放射治療有不同形式,可以置入種籽(seeds),亦可以用管道(wires)接駁放射儀器。
植入種籽方式的物理學原理是,將帶有不同放射性能量的種籽植入需要治療的器官,種籽植入後在體內緩慢地釋放放射元素;而其傳送放射元素屬短距離,故能夠非常集中地對付腫瘤。醫生在術前須準確計算劑量及運送過程時間等。

 第二種方式,治療人員以管狀形式將種籽置入需要治療的器官,經過約15分鐘讓放射物質發揮效力,然後就回收放射源,取出管道便完成。頭頸癌、食道癌丶膽管癌,乳癌及一些婦科癌症,都是用管道送入放射顆粒。

什麼情況下適合近距離放療?

張醫生說,當需要集中能量丶局部對付的腫瘤,就適宜近距離放療。個別癌症病人在切除腫瘤手術時同時置入管道,然後縫合傷口。病人術後按照療程日期到醫院,醫護人員將預先植入的管道接駁儀器後,儀器便會將放射性物質輸入病人需要治療的位置內。

一般療程大約5至10次,病人可以選擇一日內進行一至兩次放療。

治療乳腺癌的近距離放射性治療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MammoSite,當外科手術切除乳腺腫瘤後,乳房會形成一個空腔(cavity),會即時置入一個球囊,以供日後輸送放射性粒子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之用;另一方法是置入針管,同樣以供日後輸送放射性粒子之用。

「術後治療時,我們會將管道接駁至儀器,正式治療時控制儀器將放射性物質送到那些特定位置;如果是用管道輸送的,我們亦可以控制粒子到達預先規劃好的範圍。」張醫生說。

近距離放射治療前需要一套病人的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圖片,才能做好設計計劃,確保目標治療位置有足夠放射性物質包圍,而附近重要組織盡量不受影響。

醫生會因應不同部位的癌症,選用適合的近距離放射技術。例如食道或膽管癌,由於器官屬管道,故適合置入管道,將放射性粒子送到需要電療的地方。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毋需麻醉;而一些病人因為食道腫瘤大而無法吞下喉管,就需要外科醫生以胃鏡方式置入喉管。

適合治療多種癌症,尤其適合婦科癌症

婦科癌症、前列腺癌、分別使用不同形狀的儀器及管道。婦科常用的是三管道,又稱」tandem and ovoid or tandem and ring」,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則是連接多枝管。

近距放射治療的好處,是可以高能量集中對付局部位置,一般婦科癌症的療程是3至5次;其他如頭頸癌、食道癌、由2次至10次不等。

另一個好處是稍為遠離腫瘤的組織,放射劑量就會急遽下降,故適合集中對付腫瘤,減少影響附近組織。如果需要電療的位置不是很集中,而是治療一個範圍的,就應該用體外放射治療。

癌,可以接受一個綜合治療方案:先進行盆腔體外放射治療及同步化療,縮細腫瘤,第二階段是近距離放療,能量集中並減少對大腸、小腸、膀胱的影響。第二階段近距離放療十分重要,研究報告指出,如果不做第二階段的話,病人複發機會高。

而可以進行手術的早期子宮頸癌病人,術後複發機會高的病人,需要進行局部電療,就適合用近距離放射治療。

而子宮受體癌的標準治療是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淋巴組織,研究顯示複發常發生在陰道頂(縫合位置),故在第一期術後而有複發因素的病人(包括癌細胞較惡,子宮內壁侵入程度較高等),會在這個位置進行內放射電療。

因子宮頸癌而接受三個月療程的蘇女士,坦言治療期間身體軟弱、乏力,吃不好睡不好,體重跌至39公斤。幸好之後慢慢復元,在悉心調理下體重回升至43公斤,現在一切如常,繼續為事業打拚。

近距離放療治子宮頸癌解構
近距離放射治療在子宮頸癌當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在盆腔放射治療中後期或完成後,會在手術室內,放入儀器(tandem and ovoids or tandem and ring)在子宮內及腫瘤旁邊(兩個儀器可將劑量分佈向兩旁拉出像梨子形狀,以涵蓋子宮頸及兩側子宮頸旁組織),再到治療室完成電療過程。

三維影像導航 減後遺症
影像導航在最近十年間,在這範疇也有新的突破。現今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會由影像導航,即​​利用磁力共振,精準地勾畫出治療位置,並分配劑量。有研究比較昔日的二維影像及今天的三維影像,確認後者的局部控制達九成,存活率亦比前者提高10%。
有關副作用,近距離放射治療能減少對附近組織的損害,及減少長遠後遺症比率。例如對膀胱小腸的損害,昔日是10%至15%,現在是低於5%。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