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17:24:00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Ruth

谢伦伯格7年前贩毒曾被判刑 议员敦促总理营救

法斯特促请总理介入,营救谢伦伯格。网上图片   本报综合报道 法庭文件显示,在中国被判死刑的卑诗省阿波斯福(Abbotsford)男子谢伦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早于2012年在加拿大因为贩毒而被判监16个月,当时卑诗最高法院法官布朗(Neill Brown)在芝里华克(Chilliwack)判刑时,曾警告谢伦伯格,幸好谢伦伯格在加拿大贩毒,否则如果在利比亚或叙利亚有死刑的国家被捉,后果严重得多。 案情透露,经过深入调查,警方锁定被告为目标,相信被告位于阿波斯福的柏文单位被用作“毒品分发中心”。其后警方突击搜查被告的4楼柏文单位,起出市值6,080元的可卡因和海洛英,以及3,025元现金,相信是贩卖毒品收益。当时,被告正在缓刑。 谢伦伯格的刑事纪录可追溯至2003年2月,当时他因为藏有毒品作贩卖用途,被判监6个月。他在2012年被判刑时,染有癖瘾。这源于他在工作期间曾遇上事故,伤了股骨,要服食止痛药,结果他开始滥用止痛药。 代表被告律师向法官布朗求情时称,其当事人已对自己的罪行深感羞愧,并且担心父亲,其当事人承认全部4项罪名。 布朗在判刑时指出,被告的父亲因为儿子误入歧途而没有与儿子联络,幸运地,被告仍有一些家人支持。 选区国会议员促总理营救 布朗又语重心长表示,永远不要低估犯案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布朗又称,被告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刻,希望被告戒除癖瘾,改过自新,重过生活,并盼望这是被告最后一次出庭。 另外,阿波斯福选区国会议员法斯特(Ed Fast)促请总理杜鲁多介入,营救谢伦伯格。 法斯特称,谢伦伯格原先在中国于2014年因涉嫌贩毒而被拘留,其后被判监15年于是提出上诉,现被判死刑。 法斯特表示,看来,中国政府把谢伦伯格的案件政治化,以报复加拿大应美国要求,拘捕华为高层孟晚舟。法斯特又称,自孟晚舟在上月1日被捕以来,多个加拿大公民便受到中国政府的报复拘留。

外交部发布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加拿大

14日加拿大籍被告人谢伦伯格因走私毒品罪被判死刑后,加拿大政府发布对中国的旅游提醒。对此,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回应:加方应提醒加公民不要贩毒。 加对华发安全提醒 外交部:应提醒别来贩毒 日前,加拿大政府发布对中国的旅游安全提醒,警告加拿大人可能在中国承受“任意执行法律的风险”。在1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就此表示:加拿大政府是应该向本国公民发布提醒,但不是提醒到中国可能面临危险,而是提醒加公民千万不要到中国从事走私贩毒这样的严重罪行,这一定会有严重后果。 华春莹说,“我觉得加方说发布安全提醒,这个有点贼喊捉贼。实际上,以所谓法律为由任意拘押外国公民的恰恰是加拿大,而不是中国。”她表示,每一个被拘的加拿大公民是由于犯了什么事在中国被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中方都作出了清楚的说明。 华春莹最后强调,中国依然敞开胸怀,欢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各国公民到中国进行友好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希望各方摒弃偏见,到中国多看看,感受中国人民友善开放和合作的姿态。 外交部发布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加拿大 针对近期加拿大发生中国公民被加执法部门以第三国要求为由任意拘押事件,外交部和中国驻加拿大使领馆提醒:中国公民结合自身情况,充分评估前往加拿大旅行的风险,近期谨慎前往加拿大。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联系中国驻加使领馆寻求协助。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24小时):+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驻加拿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01-613-8788818; 驻多伦多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01-416-5290068; 驻温哥华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01-778-2380003; 驻卡尔加里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01-403-5376907; 驻蒙特利尔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001-438-4016980。

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上诉后改判死刑

2018年11月20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谢伦伯格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十五万元,驱逐出境。谢伦伯格不服,提出上诉。12月29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员认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为从犯和犯罪未遂并从轻处罚明显不当,经审理,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大连市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了新的犯罪事实。 2019年1月14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加拿大籍被告人罗伯特·劳埃德·谢伦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走私毒品案依法进行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被告人谢伦伯格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有媒体分析说,谢伦伯格成了加中外交关系的牺牲品。

中国外交部:加拿大人康明凯不具外交豁免权

1月14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就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指责中国“任意和不公平”地拘押两名加公民做出回应。   华春莹表示,我看到了有关报道。中国有关部门依法办案,所谓中方“任意和不公平”拘留加方公民的指责是毫无根据的。关于豁免问题,我想建议加方有关人士表态前,首先认真学习和研究《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法,不要似是而非、贻笑大方。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康明凯均不具备《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的外交豁免权。康明凯不是现任外交官。康此次是持普通护照、商务签证来华,是因为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活动而被有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及国际法,不享有豁免权。   至于加方称所有国家都需尊重司法独立,我想,加方应首先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司法独立的。

加拿大使馆官员到庭旁听

谢伦博格毒品案件审理期间,中国人民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辩护、翻译等各项权利。开庭前,人民法院依照相关规定通知了加拿大驻华使馆,该馆官员到庭旁听。各界群众、部分中外媒体记者50余人旁听了庭审和宣判。

加拿大男子中国被判死刑 走私毒品超过222公斤

综合消息:加拿大籍被告人谢伦伯格因犯走私毒品罪被依法判处死刑。14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加拿大籍被告人罗伯特·劳埃德·谢伦伯格走私毒品案依法进行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被告人谢伦伯格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据央视消息:2019年1月14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加拿大籍被告人罗伯特·劳埃德·谢伦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走私毒品案依法进行一审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被告人谢伦伯格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8年11月20日,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谢伦伯格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十五万元,驱逐出境。谢伦伯格不服,提出上诉。12月29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出庭检察员认为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为从犯和犯罪未遂并从轻处罚明显不当,经审理,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将案件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判。大连市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了新的犯罪事实。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此案公开开庭审理。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凯姆、史蒂芬与“周先生”(均在逃)等人实施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控制着中国境内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的两个账户,为其毒品犯罪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10月中旬,凯姆雇佣翻译许某为其工作,指使许某到大连市租赁仓库、订购轮胎,接收“周先生”、简祥荣(因运输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另案判处无期徒刑)从广东省运往大连市的藏有222包冰毒的20吨塑料颗粒并放入仓库,同时告知许某,将委派一名外籍人士处理此批货物。 11月19日,凯姆指派谢伦伯格到大连与许某会合,拟将毒品藏匿在轮胎内胆中走私至澳大利亚。此后,谢伦伯格要求许某带其购买了用于将毒品与轮胎内胆重新包装的工具,订购了轮胎、内胎和二手集装箱。谢伦伯格查看货物、评估工作量后,将船期由11月更改为12月。27日下午,谢伦伯格给麦庆祥(因运输毒品罪被另案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打电话,要求其帮助另找仓库存放毒品。麦庆祥随后给大连仓储经营商户打电话联系仓库事宜。29日,许某向公安机关报案。谢伦伯格察觉后,于12月1日凌晨离开酒店前往大连机场准备逃往泰国。途中,谢伦伯格扔掉手机SIM卡、更换新的SIM卡。当日13时,飞机经停广州时,谢伦伯格被公安机关抓获。经鉴定,公安机关查获的222包冰毒净重222.035千克。 经审理还查明,2014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周先生”指使简祥荣两次雇车将混装有毒品的货物从广州运至杭州,简祥荣、史蒂芬、麦庆祥分别负责接运。12月5日,公安机关将麦庆祥抓获,查扣501千克冰毒。在上述犯罪期间,凯姆、史蒂芬与“周先生”等人控制的两个账户多次向简祥荣、麦庆祥等人账户转款用于相关支出。 公诉机关当庭出示了物证照片、书证、现场勘查笔录、毒品鉴定意见、另案被告人供述、证人证言等证据,证人许某出庭作证。 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谢伦伯格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伙同他人走私冰毒222.035千克,其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谢伦伯格系主犯,且系犯罪既遂。根据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程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以走私毒品罪判处被告人谢伦伯格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审判长在宣告判决时,当庭告知被告人如不服本判决,有权在接到判决书第二日起十日内向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依法保障了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辩护、翻译等各项权利。开庭前,人民法院依照相关规定通知了加拿大驻华使馆,该馆官员到庭旁听。各界群众、部分中外媒体记者50余人旁听了庭审和宣判。  

得胜:一纸引渡逮捕所引发的公关危机

最近一家民调公司所做的调查,颇为触目惊心! Nano Research 就华为孟晚舟事件对普通加拿大人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结果是超过半数的加拿大人认为,孟晚舟被捕是一个司法问题,加拿大因为美国针对她的欺诈指控而拘捕孟的做法是对的。这一结果似乎很容易理解,加拿大一直坚持司法独立的体制,“法”比“官”大,普通市民对这一观念都已认同。 但是另外一个结果则更应该引人注意,当问到受访者对中国政府的看法时,高达83%的加拿大人说对中国政府的印象负面(44%的人负面,39%的人“有点负面”),安大略省也是处于高位,55岁以上的人处于高位。 8%的人不确定,7%的人有点正面,2%的人正面。被问及对华为的印象,65%的加拿大人处于负面,其中安大略同样处于高位,55岁以上的人处于高位;23%的不确定,12%的人处于正面或有点正面。 平心而论,孟晚舟的被捕本来就不是加拿大能操控的事情。加拿大并非要在美中的争端中“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应该面对的事实是:加拿大与美国有引渡协议,每年,估计双方各自都要为对方处理上百件逮捕和引渡的案件,只要是被要求引渡的人所触犯的刑事在两国法律上都认为是犯罪行为,就会启动相应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加拿大也与世界其他多个国家都有引渡协议。加拿大行政当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也不可能做出任何决定,别无选择。相反,如果是有迹象显示部长、总理或是国家元首干预司法的正常运行,事先通知当事人,或者事后要求法官立即放人,都会立即成为一个天大的令政府倒台的事件。 试想,如果此次被要求引渡的不是华为的公主,而华为成为一件商业法律纠纷的受害者并希望加拿大追讨其他国家的某位人士,加国是否应该遵守同样的司法程序?加拿大的司法体系也许还不够完善,也许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公平、或政治介入司法的事例,但加拿大坚守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精神,就是对每一个当事人公平的保障,是对所有外国投资者的保障和信心,也是国际贸易新秩序所应该遵守的法治精神。 同样的原则在美国方面就不成立。美国总统自己的言论,就显示出美国针对华为的行动很可能介入了政治及贸易方面的动机。这更显示出司法必须独立于政治干扰的重要性。正如加国外长指出的,她希望加拿大的引渡合作伙伴不要把引渡程序政治化,或将其用于追求正义和遵守法治以外的目的。 针对华为及孟晚舟女士的商业欺诈指控是否成立,那个公司是否与华为有隶属关系,都需要在法庭上依照公正的司法程序加以解决,而不是在法庭之外、或者通过以牙还牙的报复方式来解决。 无论你对加中关系寄予什么样的希望和期待,这一新的民意调查都是一次现实的警示,与上次调查相比,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的加拿大人有所增多,对中国产品的疑虑有所加大。 估计如果在中国进行一次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对这个以往一直友善的加拿大、白求恩的故乡,负面形象增大。 孟晚舟事件,因为一纸美国司法当局给加拿大司法当局的引渡逮捕要求,演变成对双方的互信的摧毁,成为一场公关形象的危机,其中的损失实际上更加巨大。而两边都有人似乎在继续撒盐,让双方争端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都市报头条:线上线下全面开花 男人比女人花钱多!

金融机构Refresh Financial最近委托Leger民调公司所作的研究显示,有49%的加拿大民众过度消费,没有任何积蓄应付突然的紧急情况。而有53%靠薪水度日的民众是“月光族”;有近20%更是入不敷支;有14%的受访者陷入财政困难,正在申请破产或是将物品抵押。 调查发现,当遇到急需时,有35%的人会借一笔小额贷款或以信用卡支付;对于收入紧张的人,依赖借贷或信用卡的比率更上升至43%。节假日是购物日,随着购物越来越方便,我们应如何做个冷静的消费者呢? 本报记者 文琪 每年从10月开始,各大商场和电商就已借着万圣节、圣诞节、新年、甚至农历春节展开相关的促销。伴随着黑五、cyber Monday、节礼日(Boxing Day)以及马云所推创并风靡全球的的“双十一”购物节,购物、送礼成为年底这几个月的主旋律。过了圣诞节和新年,想必每家每户收到和送出的礼物都不少。不同年代的加拿大人怎样消费,已不单能够影响零售商和电商的决策。购物的趋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礼物的退换有什么讲究?加拿大人的节日消费纵观又是如何? 在线购物刺激消费 2017年,加拿大人仅在12月份一个月在网上的消费就有17亿元。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发布的以“我,我的生活,我的钱包”为题的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加拿大购物者转向在线,主要由快速增长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 23-36岁)和Z世代(17-22岁)引领。虽然加拿大的电子商务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加拿大人的购买习惯正在不断发展,并且随着对便利性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他们正逐渐在网上迁移。 根据普华永道(PWC)发表的2018年加拿大节日观测(Canadian Holiday Outlook)报告显示,加拿大消费者在该年度假日季节消费的比以往更多。加拿大消费者计划的支出(plan to spend)略高于2017年,人均达到1,563加元,上涨3.7%。此外,有58%的加拿大人预计他们的假期支出将保持与去年相同的水平,比2017年的53%有所增多。 经济的发展状况必然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人们对于经济前景较低的信心,很可能会导致影响他们的节假日消费的增长。普华永道的这份报告显示,那些认为未来6个月经济表现会好转的人,可能会花更多钱。但根据统计数字的结果,只有16%的人预计会这样做。更重要的是,28%的人认为贸易保护可能会影响他们本季的消费。在2017年,这个数字仅为的6%。 与此同时,住房负担能力仍然是年轻的加拿大人最关心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也正在影响这部分人的假日消费趋势。在调查中,当谈到外部的经济因素如何影响节假日购物的相关决策时,有23%的加拿大人将住房成本(housing costs)考虑在内。相比之下,年轻千禧年的这一比例为36%。这也许并不意外,因为千禧一代所面临的高房价,让他们不得不把房屋相关的支出作为首要的支出考虑。 男性购物花费高 普华永道的这份报告显示,虽然预测只有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计划在2018年的节日季消费比去年更多,但多达53%的千禧一代和39%的Z世代的消费者正在逐渐增加他们的预算。千禧一代中已经成为父母的人,也是这之中消费最高的消费者。这凸显了当今的零售商,必须利用消费者的数据在不同人群中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 节日期间的旅行出游开支继续占据加拿大人节假日消费的最大部分,高达46%。其次是节假日的礼尚往来的相关消费,占到了41%。而节假日的娱乐支出占比较小,有13%。消费划分到性别方面,男性的平均花销增加了7%,达到1,752加元。让人意外的是,加拿大女性的这个平均花费的数字却比男性少,只有1,385加元。同时,家长饲养宠物的人也没有忘记关爱自己的宠物。宠物拥有者在节假日期间在关爱和犒劳自家小动物上的花销,平均达到了65加币。 在加拿大,相比较于费尽心力地挑选礼物给不同的朋友和家庭,长期以来礼品卡(gift cards)是很多加拿大人最省心省力的选择,并越来越受欢迎。但是,在PWC出台的报告中,有数据显示,千禧一代更倾向于收到和购买实际的物品(physical items)。千禧的年轻一代喜欢个人风格强的东西作为礼物。例如,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38%的加拿大人计划为他人购买礼品卡作为节日礼物,而千禧一代这一选择的比例则为21%。千禧一代对他们的支出计划也更加乐观,38%的人计划的花费比前一年更多,总体为25%。这种节假日的购物趋势表明,加拿大的商家,能够拥有正确的促销策略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店内多样化的的产品组合,这将有助于零售商提供更多满足不同种类客户需求的购物体验。 网上网下 平分江山 在大数据的时代,尽管隐私相关的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但在当今,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却越来越希望零售商能够跟踪他们的购买习惯,并以此推测、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推荐和优惠。因此,现在的商家都正在转向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以更好地处理不同人群的购物趋势。 仍然,大多数的加拿大消费者还是喜欢店内“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体验。根据PWC的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实体零售是他们的主要假日购物渠道,其余的人则选择网购,包括通过电脑、移动设备,甚至是近年流行的智能家居技术进行在线购物。 不出所料,加拿大高达51%的千禧一代消费者会首先考虑网购和电商,这与同比美国消费者中50%的这一数字差不多。更重要的是,加拿大还有有十分之三的人在节假日期间计划前往美国购物,不论是去到实体店还是通过网络跨境购物。高达38%的千禧一代,会通过网络访问美国的零售商。 在加拿大,有近一半的消费者喜欢到商店去寻找购物和礼品的灵感,并在节假日购物旺季时去货比三家,比较价格。但对于千禧一代,这种偏好就由线下转向了亚马逊和谷歌。对于倾向于去美国买买买的跨境购物者而言,他们专注于打折优惠信息和选择更为广泛的产品多一些,特别是在服装和电子产品类别。 普华永道的报告分析认为,当今加拿大的零售商需要重新构想其店内的购物体验,并提供直观的全面多渠道的环境以满足客户需求。在这份节假日的调查中显示,相比较只拥有其中一样购物方式的商店中,消费者在同时拥有网络购物和实体商店的商家中要花费得更多。 送货上门非最佳选择 在线购物和电商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新的购物和支付趋势。亚马逊的会员服务(Amazon Prime)在加拿大的增长速度比在美国增长的要缓慢,会员数量略微上升至23%。美国这个数字有50%以上。同时,客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在结账时使用Apple Pay和Android Pay等移动支付​​方式,而使用可穿戴的移动设备(wearable devices)支付店内购物的费用几乎翻了一番。最早期尝试、接受和使用新形式移动数字方式付款的消费者,在节假期日渐,他们可能会因为支付的便利性购买和花销更多。 大多数加拿大人的确都喜欢在网上购物后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但是,当其他的接货方式在价格上有优惠和便利性时,会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更为便宜的消费、到线下商店领取购买物品的方式获得商品。 在加拿大,大城市里高楼林立的公寓生活方式被不断地提倡,多伦多市中心高企的房价和租金让城市化也在不断地加剧。这也使得在网购的整个过程中,越靠近人口密集、城市发展强劲的地方,这最后1公里的订单交付就会更加困难。因此,送货的运输渠道需要随着消费者们的需求而进一步发展。 在商店之外的取货点交付和店内取货是除了送货上门之外最被人们所青睐的取货方式。这主要是为了避免高昂的运送费用和拥挤的人群以及交通所产生的问题。在32至36岁成熟的千禧一代中,他们更有可能利用这种线上下单、线下取货的方式获取来自商家的折扣。 尽管送货上门是目前最为广泛的使用方法,但根据普华永道的2018年加拿大节日观测报告显示,消费者在商店或商店之外的指定取货地点自取货物的趋势在增加。 每年退货46亿元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加拿大人每年退掉的商品价值约46亿元,而其中有些商品不会再回到货架上售卖。圣诞节和新年的节日假期期间,大部分商家的确会赚得盆满钵满。但在那之后的几周中,往往是商家最为繁忙和头疼的时候。因为很多冲动消费的退货和不合心意的节日礼品退换会达到一个高潮期。 每年,在数以亿计的售出商品中,其中有6-9%的商品会被退回,零售商处理退货的成本巨大。早前曾有一段在YouTube上疯传的视频,一女子在Costco购买的吸尘器,在使用了数月后依然可以获得退款。加拿大的零售商为了增加竞争力推出的宽松的退货政策,也让节假日后退货的比率更为高昂。数据显示,在2015年,加拿大人在商家花费了5134亿元,其中有高达460亿元的物品在过后被退回。 错误的颜色,错误的尺寸,或者运输出现问题,导致物品损坏等,甚至是接到的礼物不喜欢,都是顾客退货的原因。而大多数这些被退回的产品,即使它们处于原始没有被使用过的状态,还在未开封的盒子中,其中有一些也不会再回到商店货架上。 根据CBC的报道,许多节日过后的退货物品,其中不乏有最终会落入垃圾填埋场的结果。而在今天,多伦多已经有了这样的另类流动性服务公司:向商家收取佣金,对退货的产品进行分类,并在必要时翻新被退货的产品,然后转向别处并以大打折扣的价格出售,甚至有些会去到打折商店(outlet)。最终销售这些商品的收入会返还给零售商,等于这一处理退货的环节不再有浪费,被彻底外包。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很乐意以此节省必须处理退货的成本。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名为Liquidity Services的公司,把自己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交易盈余(business surplus)市场。自90年代末以来,该公司一直在美国运营,目前扩展到了加拿大位于多伦多西北部的工业区。这家专注于处理退换货的流动性服务公司拥有数万平方米的仓库,每年在节假期购物高峰期,巨大的仓库会被填满。每周会有大约5万件以上来自消费者的商品,通过该设施返回给主要的零售商。按年来看会达到百万件。 根据CBC的报道,其中70%的物品适合转售,无需翻新。但商家往往不希望这些商品被退回来有几个原因。一是有些零售商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产品大量地回流,或者产品已经过季不再适合再售。其次就是有些高端商家,更不希望他们的产品与非全新的退货品摆在一起,进而影响品牌和产品的形象和面貌。 通过大折扣去销售这些退货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打折商店、eBay销售、跳蚤市场,甚至从公司网站或亚马逊等经销商那里,都能购买到便宜的退货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国已经根深蒂固多年,但实际上刚开始在加拿大开展业务。它的增长速度很快,主要得益于在线销售。这是一种更为经济、环保和有益于多方的处理方式。零售商曾经浪费掉的东西现在可以成为潜在的额外的收入来源,物品不再需要进入垃圾填埋场。不介意购买近乎于新品但不是新品的消费者,还能以更为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心仪的物品。当然,退货的产品也依然可能被包装成为新的礼物,再送回到人们的手中。 7-22岁 Z世代 23-36岁 千禧一代或Y世代Millennial 37-51岁 X世代 52-71岁 婴儿潮一代Baby...

周末好去处:国际游艇展 室内设计展

一月份进入酷寒天气,多伦多去哪里游玩?各种室内展览是不错的选择。 小编为你整理了近期的好去处: 社区活动大全按此

多伦多极度严寒警报今天中午结束 明天气温回升

加拿大都市网金石报道:据CTVNEWS报道,多伦多酷寒天气继续,今天下午局部多云,最高气温零下8度,体感温度零下13度;夜间多云,最低气温零下8度,体感温度零下13度。 今天晚上多伦多加上风寒效应,温度低至-23度。 历史上同期的平均低温约为-10度。 但好消息是气温从明天开始回升,市府发出的严寒警报将在今天中午结束。周末两天的最高温-5C左右,最低体感温度-11C左右。

古巴旅游大巴严重车祸7人丧生 车上有加拿大游客!

@CorabachoTV/Twitter 加拿大都市网金石报道:据加通社消息,周四下午一辆满载游客的旅行大巴在古巴东部湿滑的道路上发生严重车祸。目前7死5重伤,车上载有来自荷兰,英国,法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18名古巴人和22名游客。 目前死者的身份还没有公布。 古巴高速公路光线昏暗,狭窄,并且经常有巨大的坑洼。 去年,有1100万人口的古巴共发生了11,187起事故,造成750人死亡,7,999人受伤。 本起车祸是一个月内发生的第四起大巴事故。  

华为美国子公司出口证续签被拒 研究的技术无运回国

中国科华为再受打击,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美国商务部的封堵下,中国华为位于加州的子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的出口许可证不获续签,目前已无法出口其在美研发的技术,意味华为将无法将其在矽谷研究的部分技术运回中国。 《华尔街日报》援引相关文件和知情人士指,美国商务部2018年6月通知华为在美国矽谷的子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称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打算拒绝延长到期出口许可证的申请。据悉,这份许可证涉及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等电信技术和软件的出口。 Futurewei的出口许可证于2014年获批出,去年4月到期。 Futurewei去年7月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异议,称有关威胁国家安全毫无依据,更声称如果许可证不获批,会考虑将研究中心迁出美国,但在此同时,相关技术的出口已被禁止。出口禁令将影响华为的部分业务,被拒续签的许可证包括电信技术和软件出口,包括高速资料传输技术。这项技术的业务预算超过1600万美元。 在美国商务部的封杀下,中国华为位于加州的子公司目前已无法出口其在美研发的技术。 AP图片 据知情人称,美国商务部此举不会对华为子公司造成致命打击,因为其从美国出口的大部分技术并不需要出口许可证。 Futurewei自2011年起在加州设立研究中心,共聘有约700名工程师及科学家。

李嘉诚:今年全世界经济复杂 买楼要量力而为

长和资深顾问李嘉诚。 (资料图片) 长江集团今日举行周年晚会,长和(001)资深顾问李嘉诚出席晚会前表示,退休生活「几高兴」,现时令日为李嘉诚基金会做事,而在该集团内亦有很多工作,同事咨询其意见他亦会尽其所能去做。 对于今年香港及环球经济展望,他直言今年世界经济好复杂,个人认为今年全世界每个国家都面对GDP低增长问题。他又指,该公司在全球多国家都有业务,故一直有留意世界经济。 香港楼价方面,他重申其立场,并称一向宗旨都是量力而为,认为香港人买楼自住、分期付款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要炒楼。 对于他去年将部分长和(001)及长实(1113)转让予家族信托,他重申,公司的控股及决定权一向是经由家族信托控制。 他又强调,多年来对集团股份有买无卖,该集团生意遍布52个国家,若要对得住股东,那儿适合做生意就去那儿。

士嘉堡的这家沃尔玛商店将关门!

Dan Pearce/Metroland图 据toronto.com的消息,位于士嘉堡Cedarbrae Mall的沃尔玛商店将于1月31日关闭。但不会有员工失去工作。 沃尔玛加拿大公司事务总监Anika Malik在向Metroland Media发表的一份声明中承诺所有员工将安排到附近的商店从事近似的工作。 这家位于3487 Lawrence Ave. E.的商店因店铺租约须要更新,公司整理考虑了建筑年代等因素后决定关闭。建议顾客光顾附近的其他6家沃尔玛店。

美国最长寿老人去世:享年114岁 每天都吃它!

图片来源:Pixabay 环球网报道:人长寿的原因是“每天都吃地瓜”。 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莱斯·布朗于1904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在一个农场长大。她有11个兄弟姐妹。22岁时,她同丈夫罗伯特·布朗结婚,两人育有3个女儿和2个儿子。她的丈夫已经于1991年去世。 据悉,莱斯·布朗在2013年,庆祝自己109岁生日时表示,“是因为上帝的意愿才让我活了这么久。”不过她的家人都认为,老人长寿原因是,尽管已经100岁了,但她仍“每天都吃地瓜”。 2018年5月9日,114岁的吉布森老人去世后,莱斯·布朗就接替她成为了全美国最长寿的老人。当女儿告知她这件事情时,莱斯·布朗回应说:“这很好。” 莱斯·布朗去世后,目前还无法得知谁是现在美国最长寿的老人。据乔治亚州老人学研究小组所收集的资料显示,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是生活在日本九州的田中力子,她的年龄是116岁。

北京市人民政府摘牌,城市副中心启动!

1月10日,据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官方微博消息,北京市人民政府摘牌,移交档案馆。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即将正式启用。 报道称,在确定搬迁通州之前,网上关于市委市政府搬迁去向也是争论不休,有认为应该搬去海淀的,有认为应该去昌平的,还有认为去顺义的。 一直到2015年,随着网上市委市政府确定将于2017年完成搬迁至通州的消息开始流传,目光集中再次聚焦向了通州。 直到2018年10月18日,北京市国资委发布正式消息,确定北京市委市政府即将在11月15日正式启动搬迁工作。 首期启动的是四套班子和四小部门的搬迁,合计将会达到2万人左右的规模。陆续将会推动超过40万人正式入驻通州城市副中心。

亚马逊创始人离婚内幕:出轨朋友妻!

亚马逊创办人兼CEO贝佐斯(Jeff Bezos)周三在推特上宣布,他和结婚25年的妻子MacKenzie离婚。消息传出后几个小时,消息人士告诉媒体,他正在与前新闻主播Lauren Sanchez约会。 出轨对象就是她:朋友妻,前女主播 贝佐斯与前电视主持人、好莱坞人才大亨派翠克.怀特塞尔(Patrick Whitesell)的娇妻劳伦.桑切斯(Lauren Sanchez)一直有着秘密关系。 ■女主播桑切斯(左)和贝佐斯摄于2016年。网上图片 女方也在离婚中 外媒Page Six报道,最近几个月Jeff Bezos与Lauren Sanchez,二人来往甚密。这位49岁的前主播也正与她结婚13年的丈夫Patrick Whitesell离婚,他是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才经理人之一。 根据消息人士透露,贝佐斯和49岁的桑切斯两人是通过怀特塞尔相识。这三人甚至在电影《海边的曼贾斯特》的2016年活动上同框。但消息人士表示,劳伦在和怀特塞尔今年秋季分居后,渐渐与贝佐斯亲近。桑切斯与怀特塞尔于2005年结婚,育有两个孩子。目前,两人尚未正式离婚。 另有美国《国家询问报》称,其即将曝光贝佐斯与桑切斯间的婚外情,“在长达4个月的成功调查期间,本报尾随贝佐斯和他的秘密情人桑切斯走过美国五个州,里程近4万英里。两人共乘私人飞机、豪华加长车、直升飞机,一起徒步旅行,出入五星级酒店小酒吧,私密二人晚餐,以及在秘密爱巢中共度良宵等等。” 一名消息人士告诉People杂志,Jeff Bezos与Lauren Sanchez去年一直在一起渡过很多时间,特别是过去几个月。无论哪里,在社交聚会中遇上他们。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肯定会引起人们注意。Jeff Bezos也见过Lauren Sanchez的几个女性朋友。消息人士指他们二人现在就像小偷一般交往。 此外,National Enquirer报道,Jeff Bezos用他的6500万美元私人飞机,将他的情妇Lauren Sanchez带到外国渡假,向她发送了粗俗信息和色情自拍照。Sanchez是一名直升机飞机师,她在2016年获得执照,她最为人知晓的是在Fox电视台的Good Day LA节目当主播。 曾经是世界上最让人羡慕的妻子 贝佐斯与麦肯锡这段学妹倒追学长的姻缘,曾羡煞世人。贝佐斯也从不避讳「秀恩爱」,曾把为妻子洗碗视为自己所做的最性感的事情。贝佐斯与麦肯锡均毕业于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2018年4月,在柏林一场商业论坛中,贝佐斯将亚马逊的成功归功于妻子的鼎力支持。 据悉,贝佐斯与麦肯锡认识3个月就订婚,半年内结婚。当贝佐斯决定创业时,麦肯锡全力支持,不仅随丈夫辞职,更成为亚马逊草创期的员工之一,负责亚马逊会计工作。 贝佐斯9日在推特发表夫妻二人的共同声明,宣告自己与妻子麦肯锡和平分手离婚。 他曾经是 世界上最贵的洗碗工 贝佐斯与麦肯锡均毕业于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2018年4月,在柏林一场商业论坛中,贝佐斯将亚马逊的成功归功于妻子的鼎力支持。他还不顾主持人打断,现场为麦肯锡的小说「打广告」,盛赞妻子的灵气和才华。 麦肯锡师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她的小说曾获得2005年全美图书大奖。不过她和贝佐斯初次相识,是在纽约一家投资基金的会议室。多年后,贝佐斯回忆说,“我当时一看到她,就觉得她聪明又漂亮,幸好我作为面试官有机会看了她的简历,提前留下了印象。” 面试成功后,麦肯锡上班时的工位就紧挨着贝佐斯,她的笑声经常让整个办公室的气氛活跃起来。学妹麦肯锡出手“倒追”学长贝佐斯,主动邀请贝佐斯共进午餐,两人在约会3个月后订婚,半年内就喜结连理。 据老友讲述,他们的生活低调到可怕的地步。 直到2013年,麦肯锡每天早上还会开着一辆不起眼的本田车,先送孩子上学,然后送贝佐斯上班。 不管工作再忙,贝佐斯也不会在早上安排会议,以便享受和家人一起早餐的时光。这位亚马逊CEO曾称,他会在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做一些家务活来取悦妻子——洗碗,“我相信这是我做的最性感的事情。” 麦肯锡曾表示,她的幸福感与贝佐斯的财富毫无关系,“我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有一个感情深厚的丈夫,这两点可以定义我人生所有的幸福。” 可能是史上最昂贵的离婚 目前没有报道显示二人签署了婚前财产协议,外界关心麦肯锡在离婚后能分多少财产。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贝佐斯的身家约为1370亿美元,在全球500富豪中名列榜首。按照他所定居的华盛顿州惯例,麦肯锡有较大可能分到至少66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全球女首富。 贝佐斯离婚,也有可能导致全球富豪排行榜发生改变,比尔盖茨可望重返全球首富宝座。比尔盖茨蝉联18年人类最高财富的纪录,去年才被贝佐斯超越。贝佐斯当时的身价突破1,500亿美元,不仅打破比尔盖茨纪录,也是自1982年福布斯推出富豪榜以来最有钱的人。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同甘共苦可能离婚, 坐享其成也可能离婚 预测接下来有一大波 “从首富离婚谈夫妻相处”的鸡汤刷屏

加国新布伦瑞克省3.7级地震 房屋摇晃!

加拿大地震局推特截图 据CBCb报道,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南部Hampton西北约17公里、Saint John北约35公里处发生里氏3.7级地震。当地居民有震感。 加拿大地震局证实,事发今天上午9时49分,发生里氏3.7级地震,没有伤亡及财产损失报告。 当地居民称,突然听到很大的声音并且感到房子摇晃,整个过程持续了5到10秒。

9名汽车厂员工领取$6000万乐透大奖!集体辞职生产线都down了!

加拿大都市网金石、伊豆报道:来自安省贵湖(Guelph)的9名汽车厂的员工喜中2018年12月21号的乐透MAX  $6000万加元彩票大奖,今天9名员工现身领奖。 视频截图 CP24直播了领奖的盛况。9名员工7男两女。一名中奖者说在开车时同事打电话告诉他喜讯,激动到只能找到最近的地方停下来,他跟同事说:“你知道我身体不好,我可不想得心脏病!。”再三确认获奖信息。 视频截图 然后他回家告诉妻子,两个人都不敢相信幸运从天降。他和同事们相约去tim hortons,后来大家觉得咖啡馆不够安全,不是好地方,最后在停车厂相约商量如何领奖的事宜。 获奖的9个人既是同事,也是好朋友,关系非常好,像家人一样。现场9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视频截图 目前9个人都已经辞职,他们所在的工厂生产线被迫停止,老板需要找其他人来顶替他们才能恢复生产。

多伦多设计节

DesignTO 2019 (Toronto Design Offsite Festival) 包含艺术装饰、家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 时间:January 18-27, 2019; 地址:多伦多市内多个地点; 网站:https://designto.org/

多伦多室内设计展

IDS Toronto 2019 时间:January 17 – 20, 2019 9:00 AM – 7:00 PM; 地点: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er 222 Bremner Blvd, South Building; 网站:https://toronto.interiordesignshow.com/en/home.html

多伦多国际游艇展

Toronto International Boat Show 时间:January 18-27,2019; 地址:100 Princes' Blvd Toronto; 网站:https://www.torontoboatshow.com/

安省游乐宫冬季嘉年华

Winter at Ontario Place 大型冬季灯光展、溜冰、免费电影等等,系列冬季主题免费活动。 时间:November 23, 2018-March 17,2019 地址:Ontario Place 955 Lake Shore Blvd W; 网站:http://ontarioplace.com/en/winter-fun-at-ontario-place/

多伦多湖滨冰舞之夜

多伦多酷寒的冬天最受市民欢迎的免费活动,12月15日到次年2月每个周六晚上举行。 时间: Saturday, December 15 – February 16, 2019 8:00pm–11:00pm; 地址:Natrel Rink 235 Queens Quay West; 网站:http://www.harbourfrontcentre.com/djskatenights/events/index.cfm?id=10341&festival_id=302

多伦多灯光节2019

Toronto Light Fest 2019 多伦多灯光节是一个新的视觉旅程和富有想象力的脑力冒险。在寒冷,黑暗的冬季,可以体会到当地和国际艺术家的创造力,是娱乐和激励的冬季体验。艺术家以创造性的方式发出或操纵光线,色彩和阴影。   时间:January 18 – March 3, 2019 6:00 PM – 11:00 PM; 地址:Distrillery District; 网站:https://www.torontolightfest.com/

多伦多发出今年首个酷寒警报 体感温低至-21度

加拿大都市网金石报道:多伦多从今天开始,进入酷寒的一周,截止1月17日,最高温度都在零下。目前多伦多卫生局已经发出酷寒警报。多伦多今晚的体感温低至-21度。 大多地区的北部彼得堡体感温度低至-19度,巴里体感温度-20度,多伦多今晚体感温度更低至-14度,多伦多公共卫生局也发出今年第一个酷寒警报。  

孟晚舟是否被引渡?1月30日是最后期限!

加拿大都市网金石报道: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应美国政府司法互助要求逮捕在温哥华转机的中国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孟晚舟,12月11日加拿大法官裁定孟晚舟获得保释。 保释的法官要求孟晚舟在2019年2月6日回到法庭,确定诉讼的进一步日期。同时提到给美国方面60天的时间提出正式的引渡申请。 截止目前,美国方面仍没有提出正式的引渡申请。 按照12月1日的逮捕时间计算,那么加拿大方面给出的最后截止日应为1月30日。 按照加拿大法官早前的解释,如果美国方面在1月30日前没有提出正式引渡申请,孟晚舟则应该被无罪释放。如果收到美国的正式引渡申请,加拿大方面则展开聆讯,仍然有可能否决美国的引渡申请。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再次公开撰文 抨击西方中心论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网上图片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沙野再次公开撰文,指责加拿大处理拘捕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案采双重标准,是“西方中心论”和“”白人优越论”作祟。 卢沙野在国会山庄时报(The Hill Times)署名,以“不要让傲慢与偏见蒙蔽双眼和灵魂”为标题,指责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势力一贯对中国采取双重标准,法治只是他们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所做所为是对法治的嘲弄和践踏。 对于外界批评中国拘捕加拿大人报复。卢沙野写道:“在一些人眼里,中国的任何自卫行动都是对加拿大的侵犯。人们对我们说,“当别人打你的左脸时,你要把右脸伸过去”。然而,我从来没见过他们自己这样做过。” 卢沙野还表示,加拿大拉上美、英等国家就以国际社会名义向中国施压,要求中方放人。难道屈指可数的几个西方国家就能代表国际社会吗?在动辄以国际社会自居的某些人眼里,非西方国家都不是国际社会成员,国际事务也只有他们几个国家说了才算。 卢沙野指出,当中方要求加方释放孟晚舟,切实保障她的合法正当权益时,在媒体上发表言论的菁英人士口口声声称加是法治国家、司法独立,要依法行事。但当加国公民在中国涉嫌违法被拘押,他们完全不顾中国也有法律,蛮横要求中方立即放人。在他们眼中,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法律才是法律,需要遵守,而中国的法律不算法律,不值得尊重。 文末,卢沙野强调,某些人之所以习惯傲慢地采取双重标准,归根结柢,还是西方中心论和白人优越论作祟。在这样的语境下,法治只不过是他们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是在国际上推行霸权主义的遮羞布罢了。他们所做所为不是对法治的尊崇,恰恰是对法治的嘲弄和践踏。

微信之父张小龙4小时演讲:1亿人把朋友圈设为3天可见

“微信之父”张小龙每年只公开露面两次:一次是腾讯年会,一次是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的演讲被安排了在了1月9日晚上7点半开始的微信之夜上,吊足观众胃口。 即便是高达2000元的门票,也难以抵挡观众的热情,昨晚微信公开课会场门口,甚至有“黄牛”倒卖微信公开课门票。 张小龙说,“这样的安排只是为了让他以特别好的状态与大家交流,“我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这一次,张小龙用4个小时的时间,回应了关于微信的一切。并用了“万物之中,希望至美”结束演讲。 “每天都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想教我做产品” 在张小龙看来,今年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微信走过“七年之痒”后进入第八个年头,微信的日登录量也在2018年8月超过10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 近期,微信还发布了最新的7.0版本。 “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张小龙回应被很多用户吐槽的UI调整时说,“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他介绍,微信7.0版本推出之前,在内部试用了很长时间,他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之间不停切换,当他用了一段时间,就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地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会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关于微信诞生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张小龙从微信的诞生开始回忆,“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他介绍,微信的诞生是因为他的QQ邮箱团队希望给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工具,所以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诞生之初,微信团队并没有急于推广,张小龙坚持一个新产品没有获得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的原则,所以在微信诞生之初的前5个月里面,微信团队基本上没有去推广它,而是想看微信对用户有没有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微信2.0开始,他看到了微信用户的用户曲线开始增长,于是便开始推广微信。他表示,微信团队在当时做了几个值得庆幸的正确决定:第一,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把好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用户;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的。” 关于初心和原动力 有人说微信是互联网界的异类,对于这样的说法张小龙表示自己很惊讶也很自豪。“自豪的是,做异类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他认为,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 微信为什么这么坚持?张小龙现场阐述了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动力: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做公众平台的时候,微信思考的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要依赖于在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服务质量才是优势。微信正是要帮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关于朋友圈和视频动态 谈到朋友圈,张小龙先讲述了一段他自己对社交的起源的想象: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是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他认为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发一些很夸张的照片,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大家担心被排斥了。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张小龙接着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所以大家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但他也指出,这样有一些负面作用,朋友圈很难表达真实状况,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这是微信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 对于视频动态,他表示,微信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看到,他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提倡的是真实而不是完美,这从视频动态的发布按钮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个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微信为了让用户能够勇敢发布,故意设计为不会直接看到视频动态,其他用户要点该用户头像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以此减少用户发“就这样”视频的压力。 对于传统的朋友圈,张小龙也以透露,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张小龙把朋友圈比作一个广场,“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去。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转身离开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他认为,微信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用户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但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不发朋友圈,但是通过看朋友圈,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社交,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关于公众号和小程序 说到公众号,张小龙现场提问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看到台下举手一片,他说:“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他也坦承,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范围”。 微信最近对公众号的阅读做了改版,也增加了“好看”这种社交阅读方式,张小龙表示,改版的目的是为了让阅读效率更高,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小程序曾是两年前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重点阐述的内容,他坦言小程序是他个人职业生涯里最大的挑战,是第一次还没做就宣布了。他表示,虽然三年的时间过去,小程序看起来进展并不大,但他依然表示,对于小程序的决心非常大,“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以下是2019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张小龙。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了一下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开场视频),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公关同学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更多像一个行为艺术,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擅长演讲,我觉得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挺专业的事情,我挺尊重专业的。在演讲方面我是业余的。我希望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更多只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么样“痒”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 谢谢大家!谢谢这么多知音,有10%的人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什么才是好产品?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这次的公开课我把时间放在晚上,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认真准备一个东西来跟大家分享,那我很有可能会超时,在晚上这个超时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微信到了10亿的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我们更多倡导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微信的起源和原动力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超过10亿DAU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 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8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大家经常说初心这个词。但因为这个词被说烂了,鸡汤化了,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多么厉害。Pony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了。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停留时长不是衡量App的核心价值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时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花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停留时长让我联想到2000年左右,当时互联网刚起来,流行的一个词叫眼球经济。所有的网站目标都是要获取尽可能多的眼球注意力。所以大家会看到一篇文章被割成很多页,看了一点点就要翻下一页,这样每页都可以加一个广告上去,让它的PV量变高。这种体验到现在还在延续,以致我们看到一些网页,还是会有一个点击展开更多。这个看起来是可以在短期获得更多用户的点击,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我们要给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2019年小程序要做什么?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戏不是一个盈利渠道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举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他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样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小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样的载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然后一般的情节用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都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一个案例来说,可能一个小学生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APP的游戏照搬过来的,反而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公众号:流量红利不在考虑范围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 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如果我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80%的人去获益,通过20%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这个是我们自己分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币,也会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里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的APP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多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来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APP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才是。 另外一个点是关于社交传播,就像我刚才分享的数据,在微信的早期确实是通过分享来阅读的人是大多数,而自己主动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认为那个是一个很好的比例分配。后面我会专门花一个比较长的篇幅来讲关于社交的传播和社交的阅读。   社交的起源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这样想象的。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对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过如此。担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啊,我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所以为了帮助他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的人,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一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他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视频量还挺大的,一直在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前提到过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好像是“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那是因为twitter诞生于PC时代,你用PC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盘。 但是微信诞生在手机时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为移动互联网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APP,它是跟着你走的,它并不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西,因为你是摇不动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脑面前是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的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出一个反应,说我认为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里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你可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出来。所以很多从PC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说到记录的话,记录真实世界,我认为这一个理想特别好,但是他很不现实。因为记录或者拍一个视频,并不是一个用户真正的需求。不信大家看一下自己手机上有多少个视频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分享的目的,你是不会去拍一个视频的,即使你拍了很多照片,其实你也不会再看了。而往往是有了微信之后,你要分享给别人你才会拍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记录或者是拍摄本身并不是一个需求。 所以假设我们要做一个APP,这个APP的目的是说记录我的人生或者是记录真实的世界,这个APP是做不起来的。拍摄不管是照片还是其他,首先是因为你会去分享而有意义而有需要。微信是有分享的能力的,所以微信不会做一个视频记录,每个人来记录自己的视频,然后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放在那个地方让别人来看到,因为那样的话,你只会一年里面挑最好看的三个视频放在那里,那是用来装饰你的,它不是一个记录。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一个人真正的去记录他正在经历的东西,然后让他的好友来看到。并且这个过程是不应该类似于朋友圈的,如果类似于朋友圈的话,我们就不用这个东西了。 当然现在的视频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0.1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有的能力是通过一种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处或者是回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于产品来说,最终的走向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由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小程序我们会给它两三年的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样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个同事的视频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我这样的视频点赞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频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你就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更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产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续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来就可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阅读怎么大众化?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比如之前我们在邮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当时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头一天的运营数据。第二件事情就是打开阅读空间,开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荐的那些文章。后来这些想法其实是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文章进来。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多好。更多是通过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 但是对于朋友圈来说,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分享的是生活本身。比如说拍照片,朋友圈一直以来都是默认就是个拍照按钮,而不是写文字或者发文章这样的按钮。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实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 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续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机器推荐。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KPI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我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数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关于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会产生一些误会。 好像我每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说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而是我不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化。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有收件箱、发件箱、已发送、垃圾箱等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里面显示而已。 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AI和“理性的善良” 关于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AI这一项技术,就像大家现在在视频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AI匹配的一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别出来并且是比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AI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你拍一条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AI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在我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人工智能的老师还跟我说,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不到AI战胜人类。因为当时上一门课,叫模式识别,自己还写程序来识别图像上的物体是什么物体。觉得这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当AlphaGO战胜了人类棋手,我当时也特别震惊。当AI被用到我们产品里面的时候,我就在思考AI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看过一篇文章我觉得里面有一个总结特别好,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AI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年书或者治过多少病人,他没有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AI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他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就像AI“医生”一样。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做什么运动,甚至要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PC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AI带来的工具或者是AI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AI“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I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一个AI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这个看起来跟我们实际工作没有关系,我只是分享关于AI未来的趋势发展,这里面有很多人在预测,我可能只是对未来对AI表示担忧的人之一。 当我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有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户的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关于支付和企业微信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亲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用过亲属卡的举手一下。5%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的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举个例子,你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你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APP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4S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4S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要找4S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微信到了10亿用户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的,在发现里面,可能很多人没有看到。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状,目前团队只是拿广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似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怎么做的。 所以关于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10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KPI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制定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多人也不一定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过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成为一个影响10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我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句电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 谢谢大家!

世界首富贝佐斯离婚 与妻子认识半年就结婚 如今25年情断!

亚马逊CEO、世界首富贝佐斯9号在推特上宣布与48岁的麦肯齐离婚。他们的婚姻持续了25年。 贝佐斯在推特上表示:“我们想让人们意识到我们的生活轨迹是如何发展的。正如我们的家人和亲密的朋友所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爱的探索和尝试分离之后,我们决定离婚,作为朋友继续我们共同的生活。” “作为一对夫妻,我们在一起的生活非常美好,作为父母、朋友、风险和项目的合作伙伴,以及追求风险和冒险的个人,我们也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二十五年情断 据苹果日报,贝佐斯(Jeff Bezos)与妻子麦肯齐(MacKenzie Bezos),认识3个月就订婚,半年内结婚,当贝佐斯决定创业时,麦肯齐全力支持,不仅随丈夫辞职,更成为亚马逊草创期的员工之一,负责亚马逊的会计工作。如今,25年情断。 曾经夫妻俩经常隔空放闪。麦肯齐说国:"对我而言,看着自己的伴侣、自己所爱的人经历一场冒险,有什么事比这更棒呢?" 贝佐斯有次受访时透露,自己的1天通常以麦肯齐十分欣赏的1件事作结,那就是晚餐后洗碗。贝佐斯说:"我很确信这应该是我所做的最性感的1件事。" 麦肯齐陪伴贝佐斯创业 麦肯齐是一位小说家,在2005出版了小说《路德·奥尔布赖特的考验》,2013年出版了《陷阱》。   麦肯齐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在投资管理公司D.E.Shaw担任研究助理。贝佐斯当时是该公司的副总裁之一。双方相识不到一年后结婚。   1994年,这对夫妇辞掉了工作,前往西雅图创建亚马逊。麦肯齐当时成为了亚马逊的会计,是亚马逊最早的员工之一。 如果两人平分财产,可能会让48岁的麦肯齐获得69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