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17:46:03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健康

常见的富贵病有哪些?对照一下你有没有中招!

随着生活水平治疗提高,人们饮食越来越精细化,再加上暴饮暴食、大鱼大肉吃、缺乏一定的活动,易引起非传染性的流行病,如糖尿病、便秘以及肥胖等,这被称为富贵病。 常见的富贵病有哪些? 1、糖尿病 糖尿病是糖代谢紊乱疾病,因为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更好地利用胰岛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多尿多食多饮和身体消瘦,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足和糖尿病眼等。 2、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比较高,凡是使得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升高的因素,都会引起高脂血症。 3、冠心病 冠心病是因为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在光滑的动脉内膜上沉着,动脉内膜中会堆积太多脂类物质,从而形成白色斑块。斑块会积累的越来越多而引起动脉腔狭窄,阻碍血液流通,引起心脏缺血,最终导致心绞痛。 4、痛风 现在生活水平质量提高,酗酒吃太多肉类和动物内脏、海鲜等含高嘌呤食物易引起痛风,这是一种富贵病。患者血液中尿酸浓度高,会形成尿酸结晶在组织内沉积。若沉积在关节可引起关节炎,沉积在肾脏可导致肾结石。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肥胖人身上,每年需注意检查血液中尿酸浓度。 5、肥胖症 摄入太多热量时不能被身体所消耗,最终转化成脂肪在体内储存,引起身体肥胖。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等,甚至会增加患上癌症几率。 6、高血压 高血压一般和环境遗传有关,这被称为无形杀手,可对心脏、大脑、肾脏和血管带来不同程度损伤,甚至会危及生命。 7、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有太多脂肪堆积。当一些因素引起肝脏对脂质吸收利用失去平衡时,会使得肝脏周围堆积太多脂肪,从而引起脂肪肝,甚至会转化为脂肪性肝硬化。 温馨提示 富贵病是可防可控疾病,必须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戒掉烟酒,采取低盐分低脂肪和低糖分的饮食结构,多吃绿叶蔬菜和水果,每顿饭只吃7~8分饱即可,远离高热量和高糖分食物。调整好生活节奏,多注意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抵御各种病毒和细菌入侵。维持正常体重,避免身体太瘦,也不能太胖,定期去医院做体检。 来源:新浪养生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6件事!否则你会后悔!

  今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7月16日至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24日为末伏,共40天。   三伏酷暑,除了养生,也是避免疾病的时节。下面这6件事千万别做,特别伤身体!   1.颈椎最怕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2.喝水最怕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建议: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更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3.眼睛最怕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   建议: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等;   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4.晨练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习惯早早到公园去晨练。但夏季空气污染物最多,一般早晨6点前还未完全散去。另外,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过多新鲜氧气,相反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不利。   建议:夏季晨练时间宜在6点之后。   5.家里最怕灰   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由于肉眼很难发现,人们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   建议:夏天应增加清洁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6.肠胃最怕凉   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每到炎热的夏季,很多人胃口就会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现乏力倦怠、肠胃不适等症状,有的人还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建议:夏季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蔬菜水果也会微塑料富集!我们还能吃啥?

微塑料(长度小于5毫米的微小塑料颗粒)现在遍布整个海洋和各处国家公园保护区。在我们的海鲜,盐甚至啤酒中都能检出它们。现在,新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以渗入农作物的根部,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管系统随水流和营养流进入作物地上部可食用部位。 今天发表的两项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确凿无疑地指出,我们食品中存在微塑料,并呼吁对塑料与我们的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多的研究。 来自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环境研究》上发表论文,发现卡塔尼亚的超市和当地农产品销售商的农产品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员采集了胡萝卜,生菜,西兰花,土豆,苹果和梨的样品,他们说这是首次发现在水果和蔬菜中存在微小的塑料碎片。 同时,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兰莱顿大学合作发现,莴苣和小麦作物根部的裂缝可以吸收周围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以从根部传播到可食用部分。尽管之前科学界就已知道,非常小的微粒(大约50纳米)可以穿透植物的根部。莱顿大学的环境毒理学教授Willie Peijnenburg表示,从来没人想到,微米级的塑料颗粒也可以进入植物。他们的论文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上。 Peijnenburg的研究在实验室中完成,研究了两种不同的植物生长方式:在废水中进行水培,以及种植在添加了废水的沙土中。论文第一作者、烟台海岸带所副研究员李连祯解释说,那些较大的微塑料可以通过根部进入,部分原因是它们是柔性的。 Peijnenburg 说:“它们是球形颗粒,尺寸最大为2微米,并且有点柔韧性,因此它们本身或多或少会被挤压到植物根部的细孔细胞中。另一种机制是,在新形成的根中存在细小的裂缝,然后颗粒进入这些裂缝,因此,甚至有可能植物吸收了更大的颗粒。” 在意大利的研究中,发现本地自销产品中的微塑料含量高于在超市购买的产品。在胡萝卜中发现最小的塑料碎片规格约为1.5微米,在莴苣中发现的最大塑料碎片为2.5微米。胡萝卜是样本中污染最严重的蔬菜,而水果中的苹果比梨更容易受到微塑料的污染。水果中发现的微塑料比蔬菜多,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的果树比蔬菜植物具有更大的根系。 当前的好消息是,还没有研究能够证实,微塑料本身在人体中会产生不利影响。坏消息是,一般的塑料会包含其他化学物质,如阻燃剂和增塑剂…… “简而言之,大多数人不想吃到吃塑料。”(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食材包装上有新冠病毒?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

  近日,因在食材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呈阳性,多地疾控中心发布外出采购食材防护提示。那么冷冻类食品还能不能吃?外出采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污染?   勿慌!新冠肺炎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不是吃出来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消费者选购的水产、肉类等食品只要按照一般卫生操作规程做熟了吃,一些即食型蔬菜、水果洗干净再吃,就不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在某些高中风险地区,存在小概率的食品包装被新冠病毒污染,但也无须过分担心,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冠状病毒在一般食品包装上过了3天就不会存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新冠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生长、不会繁殖,即使接触到食品表面的病毒,也不会通过吃入体内而感染。此外,新冠病毒不耐高温,足够时间的食物烹调和加热都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不过,陈君石也指出,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加工企业要从源头上做到严格到位的卫生管理。对于有疫情的地区,除要加强生产线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外,还要防止通过各种接触形成的交叉污染。   注意!遵循“五大要点”避免交叉污染   对于个人防护来讲,做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即可确保安全,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煮熟烧透、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应不吃生的动物性食品,包括水产和肉类。尽管病毒不通过食品传播,但处理和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人将病毒在环境中扩散,从而形成污染。   此外,目前正值夏季,需要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像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会在食品表面和里面生长、繁殖,引起食源性疾病。   本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

酷热三伏天 应该吃些什么消暑去火?

  7月16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全国多地即将开启“蒸烤”模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人们更易遭遇“苦夏”的折磨,怎么吃才健康?中医专家认为,三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消暑去火”为原则。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科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温长路说,中医养生讲究“冬养三九,夏养三伏”,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容易耗气伤津,食欲不振,因此,要在防暑降温的同时注重养生保健,尤其要注意合理饮食。   他说,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荷叶绿豆粥、冬瓜莲子粥、冬瓜芡实汤等都是补气清暑、调理脾胃的不错选择。而粥中加入山药、茯苓、淡竹叶等药材,祛湿效果更好,此类药粥对老人、儿童以及脾胃功能虚弱者最为适宜。   同时,三伏天里可多吃苦瓜、西红柿等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菜,适量食用水果,慎食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饮品可选择能够消暑的绿豆汤、利于清热的金银花茶等。少食冷饮莫贪凉,因为寒凉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贪凉饮冷也会影响胃口。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使人体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因此,温长路提醒,三伏天里人们要注重护心养心,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太子参、麦门冬、红枣、红豆、鲜桃等食物有养心气、助心阳、滋心阴、助睡眠的功效,可适当食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为了减肥只吃素?疫情期间千万不要这样做!

  夏天来了,很多女性朋友为了穿上美美的裙子而选择努力减肥,最常见的减肥方式之一就是吃素食。但是今年的夏天有些不一样,疫情期间,全素食是否可行?是否会对我们的抵抗力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全素食并不可行。因为蛋白质是免疫细胞不可或缺的营养底物,充足的蛋白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而动物性食品是人体优质蛋白、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蛋、奶,将会导致身体缺乏多种重要营养元素,陷入营养不良。比如,肉、蛋、奶里面含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素食里并没有,如果只吃素,就会缺乏维生素B12,还会缺钙,甚至容易导致贫血、消化道黏膜发炎和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   另外,动物性食品中正规的瘦肉、奶、蛋、鱼中的蛋白质都富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而植物性食品中氨基酸的组成往往不够全面。所以,饮食还是要荤素搭配,每天应坚持吃500g(1斤)以上的蔬菜、1个鸡蛋和50~100g(1~2两)瘦肉。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谷物、豆类食品的摄取,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食品,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多喝水,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基础疾病。   总之,饮食搭配不要极端,需要合理健康、均衡膳食,这样才能有一个对抗病毒的好身体。   资料来源: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甘肃省肿瘤医院院长,血液科、中西医结合血液科主任医师夏小军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你的便便比别人臭?有解决方法吗?

每天我们都要排便,排气,它们都是臭的,但是臭的程度不同,也就有了优劣之分。 今儿咱们就重点说说这个有味道的话题。 都有啥成分? 别见怪,营养师上来都要先分析成分的,便便和臭气的成分,咱们也来了解一下吧! 先来看看便便是怎么形成的。 从口腔开始,食物经过咀嚼、研磨、消化等过程,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完,剩余的残渣继续往大肠走,这个过程再继续吸收水分。 最后,食物的残渣、被代谢出来的电解质离子、消化道黏膜脱落的死亡细胞、肠内菌、水分等等,综合形成了便便。 图片来源《肠道顺,一切顺》陈伟主编 所以,粪便的成分,得根据前一天的食物而定。因此,味道也大不相同。 伴随便便的,还有臭气。 臭气当中,有很多是我们吞进来的空气,还有一部分是细菌发酵后的产气。 所以,臭气中 99% 是无味的气体,比如氧气、甲烷、二氧化碳,1% 是有臭味或者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包括硫化氢、粪臭素等等。 正常情况下,臭气会臭,但不会很臭。 味儿都是怎么来的? 食物残渣虽然不会被人体再吸收利用了,但却成为了肠内菌的食物。不过菌也是有脾气的,有它喜欢的,也有它讨厌的。 遇到喜欢的食物,产生的气体大多数无公害,而遇到它们不喜欢的食物,产生的气体就不那么友好了。 肠内菌喜欢什么? 膳食纤维、低聚糖、抗性淀粉这些物质,都是肠内菌最喜欢的食物。 它们被发酵之后的产气量比较大,但主要是氧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无味气体。 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比如杂粮、杂豆如果吃多了,有时候会觉得腹胀,但是排出的气体并不会很臭,即便被吸收进血液也没有什么明显坏处。 仔细留心的你会发现,鱼肉蛋奶这些动物性食品是不含有膳食纤维的。 因为膳食纤维是细胞壁的成分,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自然也就不含有膳食纤维了。 那么问题来了,高蛋白残渣发酵后会怎样? 答:会臭! 鱼肉蛋奶这些高蛋白食物残渣当中,会有一些残留的蛋白质,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分解为硫化氢、吲哚、氨、粪臭素、胺等等物质。 这些气体份量很小,但味道十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鱼、肉腐烂,以及臭鸡蛋的气味。 高蛋白食物进食量比较合理,那么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食物残渣当中的蛋白质含量有限,臭味也就还能接受。 但如果高蛋白食物吃太多了,小肠无法完全吸收,粪便中的蛋白质碎片含量较高时,在腐败菌的分解作用下,就会产生较为浓臭的味道了。 便便不甜也不香 人类生存到现在,没两把刷子那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信息,就是人体对于能量物质的珍惜,是超乎你想象的。 糖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所以碳水化合物几乎都会被分解后消化吸收,那些实在“啃不动”的膳食纤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菌群利用,生成对肠道有益的物质。 脂肪是重要的高能量物质,人类会像小松鼠囤坚果一样囤积脂肪,保持体温、防范饥荒。与之匹配的是,肠道对脂肪几乎照单全收,往往在肠道处于病态的情况下,才会在便便中出现脂肪。 所以,这两类营养物质,基本上都被吸收了,也就不太会干扰到便便和臭气的味道。 反过来想,既然它们这么容易被吸收,食量上还是要主动控制的,否则就全被身体囤成肥肉啦! 臭了咋办? 如果你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摄入大量的高蛋白食物,而消化能力又有限的话,之后两三天内可能会觉得排便味道比较浓重。 最好的改善方法就是增加蔬菜、杂粮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稀释臭气体的浓度,肠胃也会感到轻松一些。 健身人群 蛋白质摄入量比较大,健康餐里要足量蔬菜,可以减轻便便的味道。 应酬人群 大鱼大肉摄入超标,就餐时认准凉拌菜、白灼蔬菜,还能占据一定的胃容量,有助于减肥,一举两得。 肠胃消化能力弱的人 对蛋白质消化能力比较差,即便高蛋白食物吃的不多,食物残渣中依然会有不少蛋白质成分,导致味道变臭,需要尽量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避免增加肠胃负担。 所以,借着分析便便和臭气的话题,再次提醒大家均衡膳食。 不要偷懒减少蔬菜,也不要过分贪图肉食,吃东西的时候很舒适,排垃圾的时候也希望很舒适才对嘛。 研究便便和臭气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向来指导我们的食物选择,进出口都健康,那才是真的健康呢!(知乎日报,作者 / 田雪,图片来源pixabay和网络)

注意!这几个炒菜习惯可能会致癌 看完赶快改!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生活节奏,一时三餐至少有两餐饭都在家里进行。炒菜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样,但是不少人在炒菜过程中有一些不经意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很有可能会导致债务的产生伤害人的身体健康。为了自身的健康着想,也为了不至于得上癌症,大家一定要对此有所注意。 炒菜的哪些坏习惯有可能产生致癌物呢? 1、炒完菜不洗锅接着再炒 大多数的家庭中炒菜锅只有一个,并且为了不麻烦刷洗也会在一个锅里炒几样菜。在炒一个菜之后,很多人都不洗一下锅再接着炒另一个菜,这个习惯虽然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它隐藏着危害身体健康的风险。如果不刷锅就接着炒另一个菜,上个菜中的油脂和食物残留再次高温加热就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这种致癌物质叫苯并芘。另外炒完菜之后再接着炒另一个菜,也会影响第二个菜的口味和色泽。大家应该以健康为前提,做完菜之后洗一下锅做另一个菜,不能因为怕洗锅就图省事。 2、油炸剩下的用来炒菜 大家都知道如果用油炸作为烹饪手法的时候,放很多油才能达到炸透的效果。很多人都认为油炸剩下的油都倒掉实在太可惜了,就把它收集在瓶子里平日炒菜用。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做,他们认为把油倒掉是一种浪费,不如循环使用。其实这样恰恰是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如果油炸后的油再次使用,这样反复使用的油就会产生有害物质,醛类和杂环化合物以及上一条说的苯并芘等都是会被人体吸收的,影响人体健康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在外面吃油条,有些商家确实会因为想节省成本而把油反复使用,这样产生的有害物质多的可怕。 3、油开了之后才下锅 很多人都有油开之后才把菜下锅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样才能炒出菜真正的香味,尤其是会让刚下锅的调料发挥它应有的调味作用。但是如果油开了之后才下锅,油往往达到了200度以上的高温,而油温过高就容易产生苯并芘,这种致癌物质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清单之中,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另外食用油温过高炒出来的菜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造成很大的风险,容易患心血管疾病。所以最好不要等油冒烟了再下锅,油温稍高再下锅对人的健康没有损害。 每天都要炒菜,但是确实会有一些不经意的习惯,导致致癌物质的产生。有时该不节俭的时候也不应该过于节俭,否则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当失去健康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来源:新浪养生

每天坚持步行有8大好处 其中2个很多人都不知道

步行是最简单的运动,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任何的运动技巧,就可以帮助减轻体重,改善心脏健康,让骨骼更健康,还可改善血糖水平,除此之外,步行还有很多其他的健康益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步行的好处有哪些? 1、锻炼大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痴呆症和其他脑部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步行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降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要进一步提高步行对大脑的益处,请尝试倒退走路。步行还可有助于增强海马体的功能,缓解与年龄相关的记忆力下降。 2、让骨骼更强壮 跑步,跳跃和举重等剧烈运动可以增强骨骼,但好消息是,步行也可以帮助增强骨骼,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降低了髋部骨折的风险。步行对于刚开始锻炼的人是一个好的选择,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3、缓解压力 步行的益处是多方面,对心理健康也非常有帮助。步行可以改善情绪,减轻压力水平,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4、改善心脏健康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例如步行,对心脏非常有益,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帮助降低血压水平并降低中风的风险。每天快走30分钟足以改善心脏健康,这非常适合比较忙碌的上班族。 5、减轻疼痛 步行有助于减轻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的疼痛,并减轻症状,步行对身体的压力和冲击性较小,可以减轻身体疼痛。当然,在开始任何运动计划之前,请务必先咨询医生。 6、改善血糖水平 步行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水平,饭后步行15分钟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饭后步行不光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7、提高免疫力 每天步行可以提高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抵御疾病。定期运动也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这有助于降低患癌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8、改善睡眠 步行有助于更快入睡并睡得更香。如果失眠的话,坚持一段时间的步行是有帮助的。 步行是一种免费又轻松的运动,可以消除长时间坐着对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身体平衡,增强肌肉,改善其他许多健康问题。没事多散散步,对身体和心灵都有好处。 来源:新浪养生

夏天经常开空调,但是你们知道需要注意这些事情

夏天,我们大家屋里总是一直开着空调,一进一出温差很大,就容易形成空调病,那么,我们生活中应该怎么去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一起进来看看吧! 1、清洁卫生 空调应当保持干净卫生,加强消毒清洗,因为空调在使用过程中各种微生物、致病菌容易囤积,这样在使用空调的时候,容易通过冷气向空气中散播,这些有害物质停留在空气中,对身体是不利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从源头上保持清洁,定期对空调消毒清洗预防,以防止病菌的滋生。 2、通风换气 室内空调应保持通风换气,不宜长期使用空调,因为室内空气密闭,导致气流不畅,空气中的杂物、灰尘来回循环,对人体的呼吸道系统会产生影响,所以在空调使用2-3小时时间后,应停止30分钟,进行一个通风透气的循环,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饮食调理 民间向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也就是说,整日待在空调房的白领们可适当地吃一些生姜来预防和治疗“空调病”。中医学认为,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也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万能营养师

康福筹款周- 访谈知名演员唐嘉壕; 及康福资源发展及传讯经理陈瑞萍

星岛传媒 康福筹款周 Sing Tao Media Fundraising Week for Hong Fook 7月10日到7月16日 July 10 to July 16 7月15日星期三收听 AM1540 星岛A1中文电台,《都市脉搏》主持人南冰及张颖将于晚上6:30PM为大家讲解这次的筹款,为各位带来医护信息!并访问知名演员唐嘉壕 (Chase Tang); 及康福资源发展及传讯经理 陈瑞萍。 知名演员唐嘉壕 (Chase Tang)   捐款热线:647 795...

身体瘙痒是皮肤问题?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据国外媒体报道,每到空气开始变得干燥时,你会开始感到身体瘙痒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审视下自己,“我的洗澡的频率是多少?”如果你每天洗澡超过两次,可以试试停止这种做法,只洗关键部位,皮肤问题可能就会完全恢复正常了。   所谓“关键部位”是指腋下、腹股沟和双脚。“洗淋浴或泡澡时并不需要洗前臂之类的部位。”哪怕不用沐浴露,仅仅是热水便可去除皮肤外层的油脂,而这些油脂可以帮助皮肤保湿。皮肤越干燥多孔,就越容易受到刺激和过敏。   这是过度清洗造成部分人群身上湿疹泛滥的原因之一。有些人由于基因原因,天生就更容易患上这种疾病。湿疹本就令人极为不适,况且往往会与一系列由免疫系统失灵导致的病症共生。有湿疹的幼儿更容易在童年时期患上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疾病,这些都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又称“异位性反应”造成的后果。   如今对清洗发出质疑似乎是种很怪异的做法。若干年来,“清洁”的理念一直在不断变化。从最基本的卫生习惯,逐渐演化到种种夸张的“仪式感”。清洁产品越来越多,还按性别、年龄和“皮肤类型”分门别类。而与此同时,湿疹和干癣等免疫相关的皮肤问题却在发达国家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此外,虽然治疗痤疮的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昂贵,痤疮却和过去一样顽固难消。   没人希望事情朝这一方向发展。此次疫情也许是个好机会,能让我们重新思考怎样的清洁程度对自己最有利、以及哪些做法最好停止。首先从最简单的卫生习惯看起:洗手,每次20秒,每天洗多次。为了阻止病毒传播,这也许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了。   不少人其实并未意识到自己皮肤上生活的数万亿微生物的重要性,而皮肤可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大的器官。201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开展了一项实验。他们从一小群志愿者脸上刮取了一些样本,结果在他们的毛孔中发现了蠕形螨虫的DNA证据。这项研究引发了轰动,令许多人惊恐不已。虽然高密度的蠕形螨虫与酒糟鼻有关,但它们的存在也是有其作用的,蠕形螨虫也许会以我们的死皮细胞为食,可谓最“天然”的去角质产品。   诸如此类的科研发现使传统的细菌理论有所转变。我们不再认为,只有杀死微生物才能避免生病。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在于大背景和平衡。我们与其它物种并非一定要分个非此即彼,而是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这种新认识也许会对我们的皮肤管理方式造成深远的影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皮肤学家理查德·加洛(Richard Gallo)近期开展了一项研究。他的团队将常见于人类皮肤的表皮葡萄球菌(拉丁名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涂覆在一组小鼠身上,并将该菌属的另一种菌株涂覆在另一组小鼠身上。接着,两组小鼠都接受了“日光浴”。而涂了某一类表皮葡萄球菌的小鼠患皮肤癌的概率比其它小鼠要低,原因可能是这种菌株会产生一种名叫6-N-羟氨基嘌呤的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似乎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复制。   皮肤微生物群失衡并不仅仅是用了太多肥皂和擦洗过猛的结果。我们还会经常接触到含有抗菌功效的防腐剂。其中为首的便是对羟基苯甲酸酯,常用于延长多种洗护与美容产品的使用时间,如化妆品、牙刷、洗发水等等,此外还有包装食品。在用量很少的情况下,对羟基苯甲酸酯是无害的。但经过数十年的积累,这个问题开始愈发引人担忧。如今,几乎所有人的血液中和皮肤上都存在对羟基苯甲酸酯。而这种物质会杀死多种细菌和真菌。所以问题不在于对羟基苯甲酸酯是否会改变我们的微生物群,而是它改变的程度究竟有多少。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的产品会阻断玫瑰单胞菌(拉丁名Roseomonas mucosa)的生长,而这种细菌可以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者会在湿疹爆发期间大量繁殖。   人们对肠道菌群的关注程度远甚于皮肤菌群,这令在2012年发表了首份人类皮肤细菌与真菌多样性地形图的遗传学家朱莉·赛格里(Julie Segre)感到十分恼火。“我不明白人们究竟为何对肠道菌群和皮肤菌群所持的态度完全不同。人们一边喝着益生菌酸奶、想让肠道里充满益生菌,一边又拼命用着杀菌洗手液。”   风险投资人已经投入了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资金,试图改变这一现象,希望益生菌产品可以作为一大卖点、成为人们每日护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正在测试“细菌疗法”的疗效,试着将前面提到的玫瑰单胞菌喷在湿疹患者的内侧手肘上。据首席研究员介绍,在每周两次、一共六周的治疗过后,大多数患者的红肿和瘙痒等症状都减退了。甚至在治疗停止后,还有受试者报告称自己需要服用的类固醇剂量减少了。   目前最有希望的不是益生菌(即微生物本身),而是益生元,即各类“可以促进微生物繁殖”的产品。普通的益生菌早已存在,我们也许用不着再做大力推广。市场上已有的一些产品也许可以当成益生元来使用,比如以黏土为基底的除臭剂,它们可以吸收皮脂,也许可以限制产生臭味的微生物的繁殖。   而从根本上来说,让孩子们从小多多接触自然界也许是维持健康皮肤菌群的最好方法。毕竟我们是与其他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进化的。当然,疫情限制了我们待在户外、接触他人的时间。就目前而言,针对性的卫生习惯(记得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仍然是至关重要、关乎生死的医学干预手段。但拼命杀菌并非长久之计。就像任何药物一样,用得更多并不代表疗效更好。在根除“假丑恶”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寻找“真善美”,这也是疫情期间的主旋律之一。   最后要说的是,千万别再摸自己的脸了,否则脸上的螨虫们可能会对你感激不尽哦。(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白天犯困晚上清醒?了解一下睡眠节律!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因此,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如何拥有良好的睡眠,可以从了解和掌握影响睡眠节律的因素入手。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最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大脑内的褪黑素就会明显分泌,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就会分泌减少,影响睡眠。所以,夜晚睡觉之前,要减少使用手机等有荧光屏的设备,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舒适的床品。   生物钟还会受到饮食、运动的影响,所以应该在午后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比如咖啡、茶、可乐、巧克力等,睡前避免吸烟、饮酒,晚餐不宜空腹,也不宜食用过油、难以消化的食物,规律地锻炼身体,都有助于生物节律的调节。同时,睡前应该避免剧烈运动,运动爱好者可以选择睡前两到三小时运动,以保护睡眠。   生物节律的另一个影响因素为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所以,为了建立良好的睡眠节律,我们一旦醒来之后就不要再赖床,也不要过长时间睡午觉,即使头一晚没有睡好,也不要再补觉。   根据自身情况,参照影响因素,调整你的睡眠节律,可以帮助你轻松入睡,提升睡眠质量。   受访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孟繁蕾(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梁艳玲视觉眼科医生 谈护眼知识与眼科矫正和医疗科普

《都市脉搏》都市生活环节 访谈嘉宾: 梁艳玲医生 (Dr. YanLing Liang)  Warden Optometry 视觉眼科医生 2020年7月14日(周二), 锁定星岛A1中文电台 (AM1540), 晚上6:30 PM!  议题包括:儿童和少儿护眼知识,近视/远视等矫正手术的种类和注意事项;佩戴隐形眼镜所需的注意事项;眼镜疲劳的成因和解决方法;现今都市人应该留意的眼科焦点和检查须知等等。 精彩回顾: PulseAM1540 · 梁艳玲视觉眼科医生 谈护眼知识与眼科矫正和医疗科普July 14 2020

节目中的姐姐们容光焕发 怎样才能做好皮肤保养?

  近期,《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节目中的姐姐们容光焕发、精神状态饱满,让人羡慕不已。想和她们一样看起来光彩夺目,维持良好的皮肤状态很重要。其中,给皮肤抗老是护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提到皮肤衰老,很多人觉得自己还年轻,这件事离自己还很遥远。但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中青年的脸上也会长老年斑。这是因为人的皮肤尤其是暴露部位,经常接受阳光(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很容易比其他部位提前进入衰老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的程度也会更突出,这个就叫“光老化”。   一般认为, 25岁是个标志性年龄,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皮肤开始走向自然老化。而暴露、非防晒部位因为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的共同作用,皮肤会更早(早于25岁)开始衰老。   25岁以后的皮肤,除了保湿、防晒,最需要做的就是抗氧化。   我们的身体生理代谢过程中会有很多副产物,其中有一类反应性分子物质(RMS)通常被称为“自由基”或“氧化剂”。当RMS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时,我们身体的细胞将会受到伤害和破坏。但我们的身体是强大的,自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RMS,从而限制其损害。   然而我们的皮肤,接触污染物以及紫外线照射都能够产生额外的氧化剂,这就超过了我们身体的清除能力,结果这些漏网的RMS对我们的皮肤持续造成伤害,就会引起皮肤的早期衰老乃至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现在研究还发现,污染尤其是空气中的PM2.5,它被吸入呼吸道后,可以沉积在肺泡中,然后转移到毛细血管中,再通过血液循环分配到所有器官,包括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   PM2.5通常与有毒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或多环芳烃(PAHs)有关,一些光反应性PAHS在UVA(长波紫外线)暴露下会引起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和紫外线有协同作用,会一起增强对皮肤的氧化伤害。   因此,25岁以后,除了要一如既往地做好保湿工作外,为了延缓皮肤尤其是暴露部位皮肤的老化,我们还要做到严格防晒,减少紫外线辐射皮肤产生的氧化剂,也可以外用抗氧化剂来直接对抗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伤。在寒冷的冬季,我们]还要做好防雾霾工作,这对皮肤健康同样非常重要。   资料来源:《你皮肤真好》,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尹志强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运动时膝关节痛?可能是这几种原因

  夏季气候变化不定,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大雨倾盆,对膝关节炎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膝关节炎也成为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那么膝关节炎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如何科学诊断和治疗呢?   膝关节炎的种类   人体的膝关节主要由股骨、胫骨和周边的一些结构组成,膝关节是活动量、承重量比较大的一个关节,长年累月的运动会导致慢性劳损,甚至会有急性损伤。   1.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是中老年群体中较常见的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普通关节炎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膝关节的肿胀和膝关节的活动受限。老年人应减少高强度运动,比如跑步、爬山、长时间的骑自行车会加速膝关节的磨损。可以做一些户外活动,有助于接触阳光,增加身体钙元素吸收。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在早期、中期、晚期不同。早期重点在于预防,通过多休息,注意保护膝关节,减少运动量的方式观察一到两周。如果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到医院通过关节营养药、消炎止痛药以及烤电、戴支具的方式控制活动量,缓解疼痛。中期除了药物治疗和休息以外,可以做一些关节镜切除。晚期可采取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治疗方法。   2.滑膜炎   滑膜炎一方面是由于滑膜增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活动受到一定刺激分泌出关节液而形成的炎症。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制动治疗得到缓解,如果关节液积液积累过多,可以用生理盐水来清洗排除,或通过关节镜切除手术来治疗。   3.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以滑膜本身增生为主,滑膜液分泌相对比较少,是一个良性病变,十年以上会形成特别明显的肿胀。对于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膝关节镜最大限度地清除膝关节滑膜增生部分,从而实现很好的救治。偏恶性的情况复发比例较高,需要及时到医院找骨科医生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4.髌骨软化症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是全身最大的一个籽骨,在蹲起跑跳过程中起到力学传导和支点作用。在运动过程中髌骨直接接触股骨会形成摩擦,甚至会引起一些轻微的撞击。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造成髌骨的退化、剥脱,甚至磨损消失,形成髌骨关节炎。治疗方法和膝关节炎的方法类似,要注意适当运动,减少蹲起跑跳动作。早期通过休息可以缓解髌骨软化症,如果磨损严重甚至剥脱,造成软骨下骨外露,可以通过膝关节畸形矫正、关节镜及手术的方式来控制。   专家建议   首先,在饮食起居上,讲究全面均衡饮食,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室内活动要减少爬高活动,洗澡小心地滑,避免外伤。卫生间可以安装辅助性把手,能对老年人的活动起到外力支撑作用。   此外,在运动方式上,可以选择散步、游泳等运动,适当做广播体操,减少长时间的跑步、爬山、骑车等剧烈活动。   受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骨科、骨关节科主任医师郭晓忠(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胶原蛋白饮料和胶原蛋白糖是智商税吗?

是智商税!这年头到处收智商税的坏人太多了,让人防不胜防。 吃下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之后,他们并不能变成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而是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吸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需要重新合成。 而体内合成胶原蛋白原料并不缺乏,甚至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再补充也没有用。 所以不要再吃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了,这真的是智商税。如果你真的只吃米饭和白面,不吃肉,不吃菜,不吃海鲜,不吃豆腐,从而导致体内赖氨酸缺乏,无法合成胶原蛋白的话,那就吃猪皮吧!它便宜量又足,能给你带来足量的胶原蛋白合成原料。 如果吃胶原蛋白真的有效,为啥不吃猪皮呢?猪皮便宜量又足,关键这玩意除了 75% 的水之外,胶原蛋白的含量高达 19%。吃一百克猪皮,相当于补充了 75 克水,外加 19g 胶原蛋白。菜场新鲜猪皮的价格不超过 10 块钱一斤,很多肉贩子还白送。 X 宝上胶原蛋白液体饮的价格是 188 元,含 180g 胶原蛋白粉,推荐剂量是每天 3g。花了这么多钱,每天补充的胶原蛋白还不如半两猪皮的多。所以吃猪皮不香吗? X 宝销量最高的胶原蛋白饮 如果只是贵点,最多只能是税。关键是口服胶原蛋白没有用!所以才说是智商税! 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这一类东西的逻辑链基本上都简单易懂,胶原蛋白是皮肤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原蛋白流失造成皮肤衰老,口服胶原蛋白补充。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口服能够被皮肤吸收然后补充缺失的胶原蛋白吗? 先来看看胶原蛋白是什么。 胶原蛋白由三条多肽链组成(对,就是化妆品里面经常提到的多肽)。每条多肽链又由上百个氨基酸组成。所以说白了胶原蛋白就是由特定氨基酸序列,按照一定空间排列组成的大分子。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胶原蛋白结构 胶原蛋白吃下去之后,并不能直接被吸收。同其他蛋白质,比如鸡蛋一样,都需要经过消化变成小分子之后,才能被吸收。经过消化系统之后,胶原蛋白最后变成了两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二肽和三个蛋白质分子组成的三肽。被吸收之后,最后在体内只剩下氨基酸了。 蛋白质体内消化过程 那么胶原蛋白是如何合成的呢?胶原蛋白合成最主要的氨基酸是脯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他们在核糖体内形成肽链之后,再折叠形成三维空间结构。所以吃下去的胶原蛋白被消化成赖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他们又能合成胶原蛋白,似乎吃胶原蛋白饮真的有用。但是要注意的是,人体并不缺这三种合成胶原蛋白的氨基酸。 谷氨酸是啥?味精的主要成分啊。现代人口味这么重,大家关心的只会是味精摄入过多,而非不足。而且人体自身是可以合成谷氨酸的,所以谷氨酸不会不足。脯氨酸可以在体内由谷氨酸合成而来,所以也不会缺乏。 唯一有可能缺乏的是赖氨酸,因为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这种氨基酸。但赖氨酸在肉类,海鲜,坚果和豆制品种都广泛存在,唯一含赖氨酸比较少的食物是谷物。所以除非一个人只吃白面或者米饭,不吃肉,不吃菜,不吃海鲜,不吃豆腐,才有可能造成赖氨酸匮乏。 吃下胶原蛋白液体饮和胶原蛋白水果糖之后,他们并不能变成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而是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吸收,皮肤中的胶原蛋白需要重新合成。 而体内合成胶原蛋白原料并不缺乏,甚至过量。在这种情况下,再补充也没有用。(知乎日报,作者 / 胖博士,图片来源网络)

「红肉」对比「白肉」 专家详解怎样健康吃肉

太长不看版 「红肉」并不是完全不能吃,每天吃掌心大小的一块是可以的,想进一步控制,2根手指大小以内也是推荐的。 如果出于限制饱和脂肪等考虑,选择完全避开红肉,也可以通过白肉、豆制品、坚果、蔬菜的摄入来保证营养均衡。 考虑到红肉中丰富且易吸收的血红蛋白铁,还是建议女性和儿童适量吃一些,避免出现缺铁性贫血。 此外,注意肉的加工方式、限制整体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实现均衡多样的饮食搭配,可能比纠结于吃不吃「红肉」这一种食物更有意义。 *以下信息仅为科普,不应视为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关注健康的朋友都注意到,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说「红肉」吃多了会有危害,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 为此,甚至有人提问说,能用「白肉」完全替代「红肉」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红肉」指的是哺乳动物的肌肉,常见的包括猪肉、牛肉、羊肉等等。 鸡、鸭等禽肉和鱼、虾等水产,则统一被称为「白肉」。 红肉有什么问题?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区分,是因为有大量研究表明,较多的红肉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风险,还和较高的死亡率相关。 相比之下,白肉的摄入就没有和这些健康危害表现出相关性。 这可能与红肉中较多的饱和脂肪含量有关。而较多的饱和脂肪摄入会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了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问题,还可能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风险。 红肉在加工、烹饪过程中,还会在高温和油烟下产生多种致癌物。红肉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而腌肉、腊肠等加工肉更是直接被列为明确对人类致癌的物质。 大量吃红肉摄入较多的的血红素铁,会提升体内自由基水平,也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虽然红肉中的铁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更普遍的问题是肉吃得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每天40-75g的禽畜肉推荐量其实就是一个掌心的大小。《柳叶刀》为最小化疾病死亡风险提出的最优饮食建议中,建议每人每天只吃红肉18-27g红肉,差不多就1-2根手指的大小。 白肉可以替代红肉吗? 总体上来说是可以的。 白肉和红肉一样可以提供优质的蛋白质,且饱和脂肪比例较低,对心血管健康更为友好。 但用白肉替代红肉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白肉中的铁含量和吸收利用率都会略低一些。 担心缺铁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多吃一些维生素C,促进蔬菜、蛋类、谷物中非血色素性铁的吸收。通过焯水去掉蔬菜中的草酸,也有利于蔬菜中铁的吸收。 如果本身没有缺铁性贫血的问题,禽肉、鱼肉和蔬菜吃得也比较均衡,基本上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足量的铁。像是普通成年男性,每天铁的推荐摄入量也只有12mg。 贫血还是吃红肉 而相比之下女性由于每月的月经失血,对铁的需要量则更高一些,建议每天摄入20mg。很多肉吃得少的女性,容易感到乏力、畏寒、注意力不集中,这都可能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尽量保证每周有红肉、血制品的摄入,一个月还可以吃两次动物肝脏,来摄入充足的铁元素。 比肉的种类更值得关注的是? 加工方式 与其纠结于肉的品种,不如注意一下肉的加工方式。比起没有加工的红肉,培根、香肠、熏肉等加工肉制品,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甚至本来是白肉的鱼,被腌制成“中式咸鱼”之后,也因为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了“有充足证据支持”会对人体致癌的1类致癌物。 在处理肉的时候,有下面几点可以注意一下: 1. 尽量吃新鲜的肉,少吃腌制肉和火腿腊肠等加工肉制品。 2. 尽量选择蒸、煮、炒等加热方式,可以把加热温度控制在200℃以下。 3. 避免直接在明火或热的金属表面去烤制肉类。 4. 如果一定要吃烤肉,可以先把肉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中间已有部分熟了之后再去烤制,也可以显著的减少这些有害物质的生成。 5. 注意烹调时经常给肉类翻面,避免吃烧焦、烧糊的部分。 6. 某些肉类加热过程中滴下来的油脂直接丢弃即可,不要想方法收集起来再吃。 饱和脂肪 上文已经提到,导致红肉更不健康的原因之一是其中的饱和脂肪。比如每100g生的五花肉中,就有接近20g饱和脂肪酸。 20g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通常建议将饱和脂肪的摄入限制在每天能量供应的10%之内,如果每天摄入2100kcal热量,饱和脂肪的摄入就要控制在23g以内。 100g五花肉20g饱和脂肪,加上炒菜用的油里面的饱和脂肪,就超出了每天限制的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比肥肉和内脏,瘦肉中的饱和脂肪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吃肉的时候尽量选择瘦肉,带皮的肉也尽量少吃。 比起能提供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肉类,更应该避免的是奶油、黄油这些含大量动物性脂肪而营养价值极低的食物,减少整体饮食中的饱和脂肪含量。 比如糕点、油炸食物,这些能不吃就不吃。 饮食搭配 比起规避某一种食物,我们一直更倡导的都是增加健康食物的摄入,实现更均衡、多样的饮食结构。 用豆制品、 蛋、奶来替代一部分肉是可以考虑的,同时别忘了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也是饮食中重要的部分。 均衡的饮食不仅能丰富食物的口味,还能降低患慢性疾病和癌症的风险。(图片来源pixabay)

张文宏告诉你免疫力为何如此重要!

  现在新冠肺炎疫情趋于好转,很多地方已经陆续复工复产。有人说,在研发出有效疫苗和药物前,免疫力是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唯一“武器”。在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免疫力为何如此重要?   新发传染病通常有一个特点,即身体没有针对性的抗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有人提出了“群体免疫”策略。群体免疫是指某个人群集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但前提是此类人群先感染上病毒,这种做法的代价太高。   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异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简而言之,就是没患病产生的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简而言之,就是患病后产生的免疫。   当抗原物质入侵机体以后,首先发挥作用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而后产生特异性免疫。人体内免疫系统有很多的“哨兵”,当病毒入侵后,免疫系统首先对病毒进行攻击、吞噬和识别,然后把识别信息通过细胞发送给后方“工厂”,最后由“工厂”产生大量抗体和攻击性T细胞,接着融合并消灭病毒。对于特别小的病原体,抗体特别重要。对于那些抗体不能完全“剿灭”的病毒,T细胞就会特异性的对病毒进行攻击。   春节期间,张文宏提出让民众居家不出门把“病毒闷死”的倡议,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切断传染链条;第二是为了让感染的患者在医院里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个抗体在四周能够达到高峰,如果患者病情没有恶化,那基本就可以慢慢康复了。   关于如何提高心理免疫力,医学上有一个“社会—心理—躯体”模式,指的是社会上很多因素会影响心理变化,从而刺激身体产生相应的激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量的身体和心理刺激对于提升免疫力是有利的,但是极大的压力会对身体造成恶劣影响,比如迅速生长的白发。对于这种情况,找朋友聊天、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换一个环境、间接性身体锻炼、读读古代哲学书籍都能够缓解。   免疫力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保证营养丰富的饮食、积极的心理状态、适当的身体锻炼,就能提升免疫力。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感到心慌、心跳加速?别让这些坏习惯伤害你!

我们在体检的时候会有看到,心电图的那一栏,写着心律不齐,可能我们会有点恐慌。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有心律失常的几率会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心脏病的下属分支之一。生活中有多种因素会诱发心律失常,比如情绪波动大、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作息等,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看看需要做哪些事情。一起看看怎么做。 个人生活 其实正常人也可出现心律失常的状况,若过度疲劳,或饮浓茶,或手烟酒刺激,或情绪波动较大等身体或精神上的刺激都可造成心律失常。一般情况下,这种心律失常无危险,但仍应引起注意,避免过分伤害心脏。 酸碱失衡 若体内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也可造成心律失常的状况。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严重高血压、低血钙,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无力,甚至会导致心脏骤停。 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的服用,可影响心脏收缩而导致心律失常。另外,安眠药中毒等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这是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 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身体更好? 1、多注意休息 心律失常患者应该多注意休息,避免做剧烈运动,也不能让身体过多劳累。没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或者偶尔发生的心律失常,并不需要严格的卧床休息,患者只需要多注意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即可。若是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所引起的轻度心律失常必须卧床休息,等病情好转之后再慢慢的进行缓和运动。 2、多转转眼球 突然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可以做做转动眼球的运动,这样能让迷走神经得到刺激,从而缓解了心动过速的问题。具体的方法是患者需要端坐在凳子上,保持上半身的挺直状态,颈部不动,眼球尽最大限度向左向右转动,转动的速度要快,每分钟转到30次以上。然后再让眼球按照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各转动30次,最后双眼睛凝视鼻尖一分钟左右。 3、做好饮食上的护理 患者饮食方面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注意营养上的均衡以及多样化,饮食要做到清洁以及卫生,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控制盐的摄入量,减少脂肪以及胆固醇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夏季不能贪凉,不能喝冰镇饮料或者吃冰激凌,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吃饭时细嚼慢咽。除此之外心律失常患者也不能喝浓茶、浓咖啡和酒,戒掉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4、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患者需要调节好心态,当过度焦虑紧张忧虑或者恐惧状态时会对患者带来刺激,从而加重了其症状。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不能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平时可以多看书或者听听听音乐的方式来缓解心里的压力。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一些辛辣、刺激性以及油腻的食物,保证有充足睡眠。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多做一些缓和的运动,比如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等,能够让全身的静脉气血变得更加通畅。避免让精神受到刺激,保持稳定的情绪,要远离噪音以及环境比较嘈杂的地方。 来源: 养生宗医师

【视频】教你几招 让你能控制自己的梦!

清醒梦境,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梦境体验,在清醒梦境里,做梦者可以拥有清醒时的思考和记忆能力,还能控制自己的梦境,就像现实版的“盗梦空间”,而且不需要造梦师和复杂的外界设备的帮助,就可以自行“造梦”。 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短暂的清醒梦境,但如果不懂得控制,往往只能经历几秒就会继续沉睡或由于过于清醒而醒过来。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进入清醒梦境: 1.记录下每天做的梦:通过记录自己的梦来锻炼出良好的梦境回顾能力,能使人对于他们的梦境更加警觉,从而更容易知道梦里的自己在做梦。 2.自我暗示:睡前不断暗示自己接下来会做一个清醒梦,你所想的会很容易变成你接下来所做的。 3.记忆推导法:睡前可以重复这句话:“下次我在做梦的时候,我一定要记得我在做梦”,提醒自己记得认清自己正在造梦。 4.醒过来再入睡:让自己睡几个小时后在深夜醒来,然后在短时间内保持清醒,再重新回到睡眠状态,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快速眼动期,从而更容易做梦。 5.现实测试:梦里尝试检查你周边的环境,比如看看手表,紧记当时时间,望向别处再次望向手表,你会发现,手表的时间在睡梦中会突然转变,这不符合逻辑,那么你就知道自己在梦里。 6.借助外部刺激:利用一些外部的设备帮助自己进入清醒梦境。比如特制的眼罩,它可以在你快速眼动期时发出一束光,在梦里看见这束光时你就知道自己在做梦,从而引导出清醒状态。(奇怪喵 微博)

为什么同样是压力大的两个人,一个会得抑郁,一个没事?

从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每个人的基因对环境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以为,一种特定的基因就会表达出特定的特征。实际上,同一种基因会根据外界环境表达出不同的特征。 以 5-HTT 基因为例。如图所示,LL 对环境不敏感,在大多数环境下都不会发展成抑郁;而 ss 对环境特别敏感,随着环境的恶化,得抑郁的概率飙升。所以同样是在中等虐待的环境,基因型为 ss 的人就比 LL 的人更容易抑郁。 2. 除了基因本身,每个人的人生起跑线也千差万别。这条起跑线不仅仅是童年,而可能是从胚胎发育时期就开始了。 心理学家 Mary Schneider 早在 1993 年就在怀孕的母猴子上做过相关的实验。从孕期 5 周开始,她就把实验组母猴暴露在无规律的噪音中,目的是让母猴子时常受到轻微的惊吓。 结果发现,后来实验组的母猴子生下的小猴子,与对照组生下的小猴子有明显的行为区别。在独处时(非社交环境),实验组的小猴子倾向于待在原地,且会有一些重复行为,比如啃手指、反复扭动身体等。相对应的,对照组的猴子表现出较少的重复行为,而且愿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社交环境中,实验组的小猴子会更频繁地躲在母猴子后面,而且会自然地保持与其他猴子的身体距离,避免频繁的身体接触。当然对照组的猴子也有会这些本能行为,但总体比例明显更低。 后来的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的生理原理。长时间处于压力环境的母猴子, 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频繁分泌皮质醇(cortisol),而皮质醇会通过胎盘被胎儿吸收,于是造成了实验组小猴子特定的行为模式。Mary Schneider 后来做过另一个实验来确认这个原理。还是两组孕期的母猴子,这次给实验组母猴子直接注射下丘脑(Hypothalamus)分泌的 CRH (如图中所示)。最后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出生的小猴子和 1993...

知道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吗?

什么是垃圾食品?汉堡薯条炸鸡腿,辣条甜筒快乐水……任何人都能举出几种明星垃圾食品来。 按照刻板印象,垃圾食品就是连锁快餐店提供的速食品,和专门吸引儿童的薯片、辣条等刺激食品。它们的共同点是五高:在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高简单糖、高盐五大指标中,垃圾食品往往占据两高以上的席位。 · 一包常见辣条具备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高盐等四高,可谓垃圾食品中的战斗机 人们吃食物,无非是为了四个目的:维持温饱,增加快乐,保有健康,提升战斗力。工业革命前,世界上大部分人仍在温饱线上徘徊,食物的快乐、健康、提神等功能仍是稀有的奢侈品,普通人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偶尔尝尝,无法日常享受。 垃圾食品的商业普及,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罐头、快餐等垃圾食品的出现,意味着让人快乐的食物第一次普及,普通人从此能天天享受到便捷廉价的美味。 进入21世纪,人们的饮食方式和选择变得相当多样。此时,到底什么食品属于垃圾食品,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固有饮食习惯是什么样。一个人固有饮食习惯中特别糟糕的那一部分,才是对这个人伤害最严重、最持久的垃圾食品。 而当代人的饮食习惯,基本可以分成四个流派:吃饭派、吃肉派、吃草派和均衡派。无论在哪个流派中走火入魔,都会陷入垃圾食品的伤害诅咒。 ·在餐盘上画一个十字分成四个象限,将你一天的吃食按粮薯(白)、肉蛋鱼(红),蔬菜(绿),水果(橙)均匀摆盘后,可以显示出你到底属于吃饭派、吃肉派、吃草派还是均衡派 吃饭派:一份盖饭= 两个巨无霸 按照这个划分,大部分中国人毫无疑问属于吃饭派嗜咸门。十个字可以概括本门派的原罪:「一顿吃一斤,咸得齁死人」。 中式快餐厅售卖的盖饭、炒面、炒饭,在热量、碳水和盐分方面远超麦当劳巨无霸。平均来说,一份单点中式快餐相当于两个巨无霸。 · 巨无霸和蜜汁鸡腿满碗饭数据来自麦当劳官网。其他四种饭数据来自香港政府食品安全中心,并按照与蜜汁鸡腿饭相等的重量(564克)折算。大陆地区因为更嗜盐,每份饭的钠含量可能比表中更高 · 世界各国每日钠摄入量分布。中式快餐最可怕之处是太咸 很多人可能会对这些数据感到难以置信,「我一顿饭明明只吃二两饭、三两饭,怎么可能一顿吃一斤(564g)?这么可能有这么多热量?」 这种误解大概来自买饭时的交易习惯: 中国的学校食堂和街头小店售卖米饭馒头时,会问顾客要几两。但此处的「两」是指干米重量,而熟米饭重量是干米的2.5倍,二三两干米相当于半斤八两米饭,再加上配饭肉蔬油汁,一般都超过一斤。馒头、面条等面食,也存在类似膨胀。 吃饭派的朋友不用怀疑了,你一顿确实能吃一斤。 如果是体能消耗大的运动员、快递员,三餐每顿吃一斤并不算多。但对于大部分在车间、办公室工位上长时间坐姿工作的劳动者来说,一顿吃一斤,吃进去的部分米面,最后大概都用来长肥肉和培育心脑血管疾病了。 因此,对吃饭派人士来说,真正的垃圾食品是太多的饭和太多的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曾是农业社会的节俭美德;但在当代社会,成年人「尽量少盛饭、吃不完倒掉」恐怕才是为自己省药费、为社会省医保的真美德 吃饭派的许多信徒还喜欢喝粥。许多中国人相信,喝大米粥、小米粥可以养胃补气;北方人还喜欢把喝粥当作正餐之后的汤饮环节,饭后不喝粥,肚里空得荒。 然而,粥经过比干饭更彻底的熬煮之后,其热量更容易吸收,升糖指数更高,大碗喝粥比吃干饭馒头更容易长胖。 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人士来说,真正垃圾食品就是稠粥、大碗粥、餐后粥。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喝粥过多会快速升糖,危险难控,最好戒粥。 针对吃饭派的这些顽疾,吃肉派人士认为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吃肉革命:人不应该吃饭,应该吃肉。 吃肉派:为了吃肉不要命 肉为主食的传统古已有之,主要流行于畜牧文明。历史上以畜牧为主业的民族,也进化出了更适合吃肉的基因。 例如研究者发现,部分哈萨克族人拥有LIMA1基因突变,使得小肠胆固醇吸收效率下降、血液LDL-C水平降低,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哈萨克族人虽然吃牛羊肉较多,但心脑血管患病率却低于汉族人群。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时,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 二战后,各种高脂低碳食谱的发明,令吃肉文化在全球流行开来。特别是21世纪初,肉食为主的阿特金斯食谱的流行,直接导致了美国意面、稻米和多纳圈销售的大滑坡。吃肉派相信,吃肉比吃谷物更健康。 然而,现代吃肉派从诞生起就饱受质疑:天生缺乏畜牧民族后裔的克肉基因,你抗得住肉之腥腻吗?你不怕吃肉吃出高血压、心梗、脑梗吗? ·阿特金斯食谱的发明人罗伯特·阿特金斯为事业献出了生命,医检显示他长年患有高血压和心肌梗塞,最终死于一场失败的脑梗取栓手术 多项研究发现,将日常饮食中红肉等饱和脂肪来源替换为植物油等多不饱和脂肪来源后,心脑血管发病率可降低30%。不过吃肉派的人会反驳说,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多吃肉对心脑血管疾病无影响、甚至有好处。 吃肉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到底如何?目前尚不彻底明晰。不过能够确定的是,对于农业文明后裔,以肉为粮相当危险。2010年对12万人20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碳水饮食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均升高。2018年对1.5万人长达25年的调查表明,高脂低碳水饮食者(碳水热量贡献少于30%者)比正常碳水饮食者减寿四年。 ·摄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不过,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等吃肉食谱仍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减肥。 研究者对各种减肥方案进行过综合比较,发现低脂和低碳方案的减肥效率差不多。但吃肉减肥方案仍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更吻合人的天生欲望,执行起来比较不痛苦:烹饪后的肉类自带动物脂肪香气,令大部分人感到肉比饭好吃。与其他斋戒减肥方案相比,多肉少粮方案的心理痛苦负担要小很多。 但归根结底,不管是吃饭太猛,还是吃肉太猛,过多的摄入都会变成体内的有害垃圾。不过,面对「你吃得太垃圾」的斥责,一些吃饭派和吃肉派的大胃王会搬出垃圾食品爱好者沃伦·巴菲特来挡箭。 巴菲特能大吃垃圾食品,凭什么我不能? 亿万富豪巴菲特的日常饮食经常是汉堡薯条可乐圣代等高热高脂高碳水,极少吃蔬菜。但巴菲特不是照样活过了89岁高龄,仍然活蹦乱跳? 没错,巴菲特的日常饮食充斥着高热量垃圾食物,但巴菲特天生有一副好基因,他母亲就活了93岁;他坚持高强度体育运动(乒乓球,跑步)和脑力运动(每天读500页文献),经常体检且指标优良。况且,与其1.78米的身高相比,巴菲特每日摄入的两千多大卡总热量并不算高。 换句话说,巴菲特能大吃垃圾食品,是因为他同时具备优异基因、运动习惯、定期医疗监控和合理热量控制。对于所有想效仿巴菲特吃垃圾食品的人,都需要自问这四个问题: 你基因优异吗?你天天运动了吗?你定期体检了吗?你控制总热量了吗? 如果你在这几方面做得很好,饮食方面你可以像巴菲特一样放松一下自己;人类毕竟是食谱弹性很大的杂食动物,一个人即使比较偏食,其他方面的健康习惯常常可以抵消偏食的坏处。 不过,如果你在这几个方面并不完美,你可能需要投奔均衡派。 均衡派的饮食主张,可以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膳食「四象限」盘子来表达:每日饮食中,全谷物、肉蛋、蔬果的比例应在1:1:2。这可能是当代最益寿的食谱。 ·与精制米面相比,糙米、全麦粉、燕麦片等全谷物含有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多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也有益于稳定血糖和情绪的波动 有人会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问题来了:在面对高强度、高难度的任务挑战时,应该吃什么? 为赢而吃 人类活动的种类千差万别,相扑手和T台模特的备战食谱不可能相同。不过,我们仍可大致选出最能代表人类巅峰竞技状态的两类标准化运动:最流行的身体竞技足球、篮球,和最流行的智力竞技国际象棋。 梅西与C·罗纳尔多争霸多年,他们的食谱却十分相似,可以总结为三吃三不吃:不吃糖果,不吃油炸,几乎不吃红肉;吃鸡鱼等白肉,吃全谷物,吃蔬菜水果。二人的日常饮食结构相当符合均衡饮食四象限的要求。 ·C罗与梅西 ·球星鲁尼吃糖。一些人认为,吃糖喝酒、饮食控制不严是鲁尼巅峰期短于同龄人梅西、C罗的原因之一 · 梅西的公开食谱 篮球巨星勒布朗·詹姆斯的食谱也有相当类似之处,在不同状态时期,在吃肉、吃粮和吃杂之间做相应的切换。 · 勒布朗·詹姆斯的部分食谱 · 正常勒布朗,待减肥勒布朗和战时勒布朗 不过在当代社会,如足球、篮球运动员一般的体力挑战毕竟有限,更为常见的是脑力挑战——临近重大考试或是繁重脑力工作的deadline,又该怎么办? 国际象棋是静坐不动的竞技,但象棋大师的食谱结构与球星的相当相似:平时通常是均衡饮食,战前数小时则改为水果、谷物棒,椒盐卷饼、曲奇、低脂谷物酸奶等碳水饮食。 这是因为,这些碳水食物的消化吸收顺畅,一方面消化过程较少占用体能,另一方面能快速释放能量,实现体力和脑力的爆发,但又不会像糖果一样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因此,在其他时候被视为「垃圾食品」的高碳水饮食,也许是最好的备考食谱参考。就此而言,「到底什么是垃圾食品」这样的问题,最终还是要看你的活动情境来决定。 文|朱不换 大象公会|知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微信搜索「大象公会」(idxgh2013),接收更多好玩内容。

吃完午饭就想睡觉是怎么回事?如何避免?

很多朋友吃完午饭后半小时就开始困了,包括我本人,如果不小憩一会,跟领导一起开会都可以睡着,使劲瞪着眼睛,连天的呵欠伴着困倦的眼泪,想睡却不能睡,那特困生的滋味,实在太遭罪。 饭后犯困,有个专门的词,叫做“食困”,英文叫“food coma”,更专业一点的称为“ postprandial sleep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吃了大量的碳水类食物? 有一种观点是由于很多人中午吃的最多,尤其是主食吃得多,摄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之后,引起血液中色氨酸水平上升,色氨酸进入大脑之后,转化为 5- 羟色胺(又称为血清素),它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对食欲、睡眠、情绪的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大脑中 5- 羟色胺的水平处于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会更放松、心情更好、也更容易困。 尤其是血糖生成指数(GI)较高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条、高糖的水果、奶茶等,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让那些与色氨酸竞争,试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其它氨基酸离开血液进入肌肉细胞,从而让血液中的色氨酸浓度增加,导致大脑中 5- 羟色胺增多,它可以制造褪黑素,让人产生浓浓的困意。 在美国,感恩节当天人们会吃很多火鸡,之后困意连连,被称为“the post-Thanksgiving dinner nap”,火鸡肉中也含有相对丰富的色氨酸(含量为 315mg/100g),所以有些美国人民认为火鸡是可以助眠的。但是实际上光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是无法让大脑中色氨酸水平升高的,搭配不超过 30g 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色氨酸水平。 对于偶尔睡眠不好的朋友,可以尝试在睡前 4 小时吃一些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花豆、豆腐皮等),搭配一些碳水类的食物,比如小米粥、面条等,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入眠。所以,睡眠不好的朋友,晚餐更不能不吃主食哦。 为何是睡前 4 小时效果最好? 有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小龙虾:这些关于我的传言都是假的!

  小龙虾作为夜宵文化的重要“代表”,几乎是夏夜啤酒、三两好友的最佳标配。能在食客心中霸占一席之地的小龙虾靠的当然不仅仅是美味,还有它丰富的营养价值。小龙虾蛋白质含量高,易消化,虾肉内还富含镁、锌、碘、硒等矿物元素,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有传闻说小龙虾喜爱臭水沟里的腐食、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这让爱吃小龙虾的食客们捏了一把汗。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小龙虾真的“无脏不欢”吗?   小龙虾耐富营养化的水体能力较强,即便生活在污染的水环境中也能生存。因此,人们误认为小龙虾喜爱在污水中生活,喜食臭水沟里的腐食。   事实上,小龙虾喜欢生活在水质比较干净的环境,在清水环境中的小龙虾存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小龙虾基本为人工养殖,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会根据气温等因素调整虾塘中的水质,只有这样小龙虾才会活得更欢脱,产量更高。并且,小龙虾真正喜欢的食物主要是小鱼、虾、浮游生物等。传言中为了加快小龙虾生长速度,人为地向小龙虾生长的水域投放金属油、生活垃圾的说法并不属实。   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寄生虫多?   小龙虾体内重金属超标不能吃是真的吗?水产品相对于粮食蔬菜,其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包括贝类、鱼类等,这些都有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如果因此而不能吃小龙虾,那其他水产品也都不能吃了。再者,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愈来愈强,相关标准也日益完善。部分省市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市售的小龙虾中的铅汞砷等重金属、农兽药残留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如果还是担心,建议不要吃虾头和虾黄,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大多集中在鳃和内脏中,而鳃和内脏主要集中在头部,如果我们只吃尾部,并不会影响健康。   坊间传言,小龙虾携带肺吸虫,易造成横纹肌溶解症。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目前还没有科学依据证明小龙虾跟横纹肌溶解症有关。实际上,就算小龙虾携带寄生虫,绝大多数寄生虫和寄生虫卵在经过高温烹制后都能被杀死。只要不生吃小龙虾,不吃虾头,烹饪小龙虾时用100度高温烧煮10分钟以上,基本上就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疾病。   一定要记住的小龙虾食用法则   高温烹制和不吃虾头是为了预防寄生虫疾病。那么,除了清洗干净、去除虾线,我们在食用小龙虾时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首先,死掉的小龙虾尽量不要吃。小龙虾体内蛋白质构成中含有大量组氨酸,小龙虾死后,组氨酸会迅速转化成有毒物质组胺,烧熟后也很难消除,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其次,既往对虾过敏或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如婴幼儿、痛风发作期的患者等,也不建议食用小龙虾。   根据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不要食用超过100克的水产品。小龙虾味虽美,但也不宜过量食用,饮食上我们应该少量、多样化地摄取食物,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因此,吃小龙虾建议以尝鲜为主,并搭配其他美味菜肴一起食用。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教你如何远离过敏?

  高考在即,很多家长格外重视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想让孩子提高自身免疫力。但纵使大家千防万防,有时候也防不过突如其来的过敏。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如果不幸过敏怎么办?   1、远离过敏原   常见的过敏原主要分为吸入物、食物、药物和接触物四大类。吸入过敏原有花粉、螨虫、动物毛等;食物过敏原有鸡蛋、牛奶等;药物过敏原有青霉素等;接触物过敏原有化妆品、染发剂等。过敏之后,要查清自身的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也要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除此之外,减少电脑、手机等辐射产品的使用。   2、多吃水果和蔬菜   过敏后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持血管的通透性。同时避免饮酒,少吃海鲜、辛辣以及刺激性食物。   3、忌用过热的水洗脸   过敏后,过热的水会使得脸部血管扩张,损伤角质层,使原本过敏的皮肤变得更加脆弱。建议用20℃左右的温水洁面,洁面后做好皮肤的基础保湿工作即可,过敏期间避免化妆。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后要勤洗手,保证皮肤干净卫生;避免使用带香味的洗发水、沐浴露、香皂等;注意家庭卫生,勤除尘及晾晒衣被,减少感染因素。   5、注意正常的作息   目前青少年的过敏现象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和学生的学习压力有一定关系,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都可能是过敏的诱发因素。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作息才能使我们的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降低过敏风险。   6、适当的运动   通过适当的运动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促进新陈代谢,也是过敏康复的重要因素。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闽南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林小清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惊! 新冠在空气中最远可传播10米 数百科学家上书WHO求宣传!

数百名科学家警告说,疏远社交距离和频繁洗手不足以完全防止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空气传播的危险性被大大低估。 数百名科学家在一份新的医学评论中认为,携带病毒的微粒所构成的危险要比目前所宣传的要大得多,如果通风不良,会加重病毒传播。   该评论已被发表在《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根据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在澳大利亚的一份声明,该协议由来自32个国家和广泛的科学与工程学科的239名科学家签署。 主要作者,昆士兰理工大学空气质量专家利迪娅·莫拉夫斯卡(Lidia Morawska)在声明中说:“我们担心人们可能会认为遵循当前的建议可以完全保护他们,但实际上,还需要采取其他空气传播预防措施,以进一步减少病毒的传播。” 。 COVID-19的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这一点没有争议。这就是为什么社交距离疏远是阻止病毒传播的最早的措施之一,因为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使病毒微粒掉落到地面上,而不是在另一个人身上。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也是正常的。例如,麻疹的空中传播途径比迄今在COVID-19中发现的传播途径构成的危险要大得多。 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的传染病医生苏蒙·查克拉巴蒂博士周一在CTV新闻频道说:“如果我得了麻疹,在一个房间里待一会儿,然后离开,几小时后有人进入这个房间,他们就会有得麻疹的风险。” WHO曾表示,携带SARS-CoV-2的飞沫可通过咳嗽,打喷嚏和说话等动作传播,建议每个人与他人保持一米的距离。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实行了两米的社交距离。 但是,有迹象表明,最小的微粒可以超过两米的极限。一项美国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在12秒内移动三米,而在空中停留一分钟则可以移动第四米。有大量证据表明微滴可以传播更远的距离,进入数十米,尤其是在室内。而且它在空气中可以存活的时间也长。 科学家说:“签名人和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病毒是通过微粒呼出的,这些微粒足够小,可以在空中高空停留,并有被感染者暴露于两米之外的危险。” “洗手和疏远社交距离是适当的,但是……不足以提供保护,防止感染者向空中释放携带病毒的呼吸微粒。” Morawska说,有效的通风系统是减少微粒扩散的最佳方法。她说,有效的系统通过从室外引入尽可能多的清洁空气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再循环空气的使用,即使打开门窗也可以带来很大的不同。 通过使用空气过滤和排气装置以及杀死细菌的紫外线(UV),可以增强这些通风技术。降低微粒传播风险的另一种方法是避免过度拥挤的情况,尤其是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筑内部。 在空气过滤系统中使用UV灯的建议也收到认可,因为这种光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而物理过滤器则无法做到。 “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在空气循环系统中看到使用紫外线的兴起,因为紫外线会杀死病毒,病毒的大小到底有多大无关紧要。” 也有科学家认为,口罩在防止微粒中起不了很大作用,因为这些微粒是如此之小,可以穿过大多数口罩的孔。   参考来源:https://www.ctvnews.ca/health/coronavirus/scientists-warn-of-overlooked-danger-from-coronavirus-spreading-airborne-microdroplets-1.5012340   编辑:言西早 小星

高血压患者饮食需注意,牢记以下四点!

你身边有患有三高的人吗?你觉得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吗?对于这些人来说,平时他们的饮食需要有什么注意呢?吃一些什么才能缓解他们的疾病症状呢? 一般来说,身体出现血压升高,我们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头晕,而且还会伴有一些沉闷不适的感觉,这样都会影响到我们工作中的思考,会导致对周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喘不上气。 1、如果你是本身血压偏高的人,平时吃饭就需要你注意高盐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你的血压升高,而且经常这种饮食习惯会加重你的病情。 2、得了高血压,你就要跟油腻的食物说再见了,平时吃饭一日三餐都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而且还要减少脂肪多的食物的摄入,这样才能够稳定自己的病情,如果你想让自己病情得到稳定的话,就要克制自己。 3、高血压的朋友,辣椒类的食物与你已经没有缘分了,因为辣椒会导致便秘,如果你呆在厕所的时间过长,会让你的血压不断地升高,从而引发生命危险,同时酒也是辛辣的食物,也不能喝了。 4、对于平时喜欢吃肥肉的人,一旦血压高,这种食物也不能吃了,尤其是你们最爱的红烧肉,就要跟你说再见了。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有患三高的人,那么,就把这些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吧!

为何南亚各国新冠的发病率如此低?

南亚有19.4亿人口,几乎是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该地区有8个国家——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不丹,马尔代夫,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尼泊尔——贫困,人口稠密且在地理上靠近东亚。原本人们预计COVID-19将为该地区带来可怕灾难。但是,截至6月22日,南亚仅报告了765082例确诊病例和19431例死亡,仅占全球感染率的8.5%和世界死亡人数的4.1%,尽管一些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还在急剧上升。 人们想要知道南亚较低病毒感染率的原因:热带气候?一种名为卡介苗的结核病疫苗(BCG)提供了保护?长时间暴露于疟疾以及变异出了毒性较弱的印度大陆次生病毒?全球卫生和传染病专家、研究人员和流行病学家,所有这些人都警告说,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支持上述主张。 法国艾滋病毒和传染病转化研究实验室和地理空间信息公司Geomatys的传染病和流行病学研究顾问、杰西·阿贝特(Jessie Abbate)表示:“目前尚无数据表明南亚人群具有更好的免疫力,没有理由相信在人群高密度的情况下,炎热潮湿的天气会有丝毫益处。没有证据表明存在弱化毒性的菌株,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BCG疫苗接种与COVID-19易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3月24日,阿富汗的卫生部长悲观的预测,在这个饱受战争磨难的国家里,有80%的人口会在5个月内感染COVID-19,最终有超2500万的病例,可能造成110000人死亡。这还是乐观的估计,仅仅采用了0.4%的死亡率,大大低于在纽约市的1.4%的死亡率。但是,截至6月22日,仅报告了29143例确诊和598例死亡。 专家们说,当前数字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尼古拉斯·毕晓普(Nicholas Bishop)是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喀布尔的应急专员,他说,根据检测数据的估算,阿富汗的COVID-19真实病例应以百万计,“在所有34个省中,都要纳入考量。”测试率低,医疗基础设施不足和暴力冲突等因素掩盖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专家称,由于流行病学数据不足,南亚似乎成了全球疫情中的反常区域。 假说 最流行的解释可能是该地区温暖潮湿的气候。例如,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项新研究的结果,称新型冠状病毒会随着日光、热量和湿度的增加而失去活力。但是,专家认为,这是没有一厢情愿的关联。世界卫生组织还警告说,高温不能预防COVID-19疾病。 另一个假设涉及BCG疫苗,一种针对结核病的疫苗;已有百年历史,据说可以击破新型冠状病毒的“防弹衣”和“改变游戏规则”。在南亚国家,这种疫苗已被广泛使用了数十年。 在四月份的证据审查中,世卫组织审查了3项仍在进行同行审议的研究,其中作者观察到,常规使用卡介苗的国家中COVID-19的发病率较低。但世卫组织得出结论,“这种生态学研究容易引起许多混杂因素的严重偏见”,包括国家人口统计学差异,COVID-19感染的检测率以及各个国家所处的疫情流行阶段。 世卫组织马尔代夫代表Arvind Mathur指出,这项科学审查及其结论表明,没有证据表明该疫苗在疫情中提供了保护作用。他说:“目前,在没有任何此类证据的情况下,世卫组织不建议接种BCG疫苗预防COVID-19。” 哥伦比亚大学流行病学和医学教授,ICAP主任Wafaa El-Sadr表示同意。她说:“这只是一个假设,尚未得到证实。” 3月24日,著名的印度国会议员Subramanian Swamy在推特上写道,他听说印度的COVID-19毒株是“毒性较小的变异种”,可以通过“我们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抵抗”。其他人提出了类似的断言,随后病毒学家认为所有这些言论都是胡扯。 哥伦比亚数字基因组计划主任劳尔·拉巴丹(Raul Rabadan)说,这种病毒正在发生变异,且确实出现了局部变异。他说:“但是,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差异中是否具有功能性,或者仅仅是病毒携带的一种无关突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突变与传播力或致死性相关。” 拉巴丹还驳斥了这样一种主张,即南亚病例相对较少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其很大一部分人口接触了抗疟疾药物,特别是羟氯喹药物。特朗普总统在4月初与冠状病毒的斗争中宣称该药是“改变游戏规则的物资”,但在6月15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撤销了其紧急使用许可。根据对住院患者进行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FDA表示,抗疟药“对降低死亡或加快康复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提升”。 更合理的解释 帕特尔(Patel)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与人合著的最新论文显示,截至5月初,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占所有报告中的COVID-19死亡人口的90%以上。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年龄是该疾病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在美国,65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死亡的80%。同时,印度次大陆人口相对年轻,平均年龄为27.6岁。专家们说,这是对南亚COVID-19感染和死亡人数相对较低的更合理。 但是,南亚各当局并不能掉以轻心。截至6月22日,全世界报告了超过900万例COVID-19感染,无论寒冷、高温、潮湿或其他什么天气状况,已有200多个国家/地区的469000多人死亡。“我可以自信地说,任何年龄,任何基因组成,种族,宗教或种族的人都可以感染这种病毒。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在大多数南亚国家,病毒传播的加速趋势尤其令人担忧,因为那里的公共卫生支出非常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孟加拉国在公共卫生上的支出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7%,而美国为17.6%,奥地利为10.4%,意大利为8.84%,巴西为9.47%。对于印度次大陆的其他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一数字同样令人震惊:巴基斯坦为2.9%,不丹为3.19%,印度为3.53%。马尔代夫和阿富汗的情况更好,分别为9.03%和11.78%。 但是,这些数字还未能反映出日益严重的危机。2018年,整个南亚的人均GDP仅为19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欧盟的人均GDP为35600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62900美元。 专家警告说,由于医疗支出有限,大多数南亚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正在崩溃。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阿富汗每千人甚至没有一张病床,而在马尔代夫,每千人只有4.3张病床,斯里兰卡每千人有3.6张病床,不丹每千人有1.7张病床。现有医生的数量更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每千人有一名医生,马尔代夫有四名医生。其余五个国家每千人中甚至没有一个医师。 随着南亚国家放宽封锁限制,许多国家COVID-19感染人数的急剧增加。 专家警告说,南亚可能会沿着与其他国家类似的轨迹发展。亚伯拉罕说,南亚病毒传播的速度可能有所滞后,但是在三到四年内,“我们会发现疫情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完美的一致性。” 卡纳尔说:“随着COVID-19感染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南亚应将重点放在卫生系统的准备上,以预防,控制和管理COVID感染,因为这种疾病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将是致命的。” 为此,专家说,还需要更好的流行病学数据,“我们不仅需要霍乱时期的爱情,还需要数据。”(煎蛋,图片来源图库)

吃烧烤会致癌?还能不能愉快地撸串?

  正值盛夏,滋滋冒油的肉串、外焦里嫩的鸡翅,啤酒加烧烤几乎成为当季标配。但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4年公布的致癌食物中就包含了烧烤类食品。那么,在撸串季,如何既能满足口舌之欲又能保持健康呢?   木炭和烟是致癌的源头   高温下,烧烤中的油脂混合着丰富的香料滴入木炭,形成了独特的烟熏香。这恐怕正是烧烤令人神往的原因,但也是其致癌的源头。将肉类(牛肉、猪肉、鱼肉或家禽等)煎炸或置于明火上烧烤,会使其在高温烹制过程产生两种致癌物质:杂环胺和多环芳烃。   70年代末,人们从烤鱼、烤牛肉炭化表层中提取出一种具有致突变性的化合物,这类物质主要由杂环胺类化合物组成。热反应让肉类食品的氨基酸和葡萄糖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杂环胺。温度达到200℃以上时,烤肉中的杂环胺含量更是比在150℃时高十倍。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人为源主要是各种矿物燃料、木材、纸以及其他含碳氢化合物在不完全燃烧或还原条件下热解形成的,具有毒性,会致癌。烧烤一旦烤得过焦、肉类油脂滴到炭火时,产生的多环芳烃会随烟挥发并附着在食物上,进而增大致癌风险。   安心撸串要做好这几点   尽管炭火烧烤口感绝佳,但其极易产生致癌物质,相比之下,电烤的方式则更为安全健康。   在烤制前,对食物进行处理可以抑制致癌物质生成。一方面,可以先加热肉类(微波炉等),减少肉类在高温下的烹制时间,降低杂环胺水平;另一方面,可用洋葱、大蒜、柠檬汁等腌制食物。酚类、维生素等物质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抑制致癌物的生成。   除此之外,在烤制的过程中勤翻动,让肉和高温的接触时间变少,也能减少致癌物质的生成。同时,也应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撸串时最好搭配新鲜果蔬食用。果蔬中的膳食纤维会对肠道起到一定的清理作用,有助于缓解吃烤肉对身体带来的危害。    本文由国家注册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宋兵兵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