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06:51:14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癌症

牛津研究:鸡肉恐增三种癌症风险

一般而言,鸡肉等家禽类白肉被认为较红肉健康、致癌风险较低,但近日英国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指出,鸡肉也和部分特定癌症有关联,但详细原因尚未有明确结果。 据外媒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发现,鸡肉等家禽肉食和特定癌症有关联,包括恶性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癌,该研究发表于《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该研究追踪了47.5万名37至73岁英国人,记录分析他们8年间的饮食和疾病,这当中有2.3万人罹癌。研究结果显示,吃鸡肉可能提高非霍奇金氏淋巴瘤、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和前列腺癌的风险。 然而该研究仅指出鸡肉和特定癌症的关系,并未调查出原因,或许有其他因素导致这种关联性,像是肉本身含致癌物质,或是烹调方式所致。 该研究还指出,吃牛肉、猪肉等红肉同样会增加罹癌风险,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肠癌等,研究者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家禽和这些癌症的正相关性。目前,鸡肉仍被当成红肉的健康替代品。 澳洲悉尼的医生阿当斯(Penny Adams)认为,民众现阶段毋须为研究发现感过份忧虑,她形容,现阶段就像发现呼吸氧气和死亡的关连,“所有吸入氧气的人都会死”,但不能因此判断氧气是致死因素。

17岁学霸得直肠癌!医生痛心发朋友圈

最近新收治的一名患者牵动了胃肠专科医生练磊的心情: 这名17岁的高二学生,成绩优异,是冲刺北京大学的苗子,在没有家族病史的情况下,突然被诊断出直肠癌,经过直肠癌根治术以及造瘘术后,患者顺利出院了,准备进一步恢复后重返校园。 然而,练磊的心情仍然有些沉重,他发出朋友圈“警告”——“17岁就得了直肠癌,40岁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胃肠体检”,希望让更多的人重视体检,及时狙击癌症警报信号,早诊断早治疗,延长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质量。 持续半年肛门痛 17岁少年确诊患癌 年仅17岁的患者小辉(化名)来自外省,在当地一所重点中学就读高二,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平均在全级前两名,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他的高考志愿是希望冲刺北京大学。 然而,今年以来,病魔悄然来袭。据了解,约半年前小辉开始出现肛门疼痛并进行性加重持续1月,两个月前,发现自己开始出现鲜红色血便,于当地县级医院行肠镜并活检示:直肠下段肿物,病理疑癌。后转至当地省级医院,重新取活检,病理示腺癌。确诊后,家人带着小辉连夜赶至广州,来到了中山六院求诊。 接诊医生、中山六院外六科医生练磊仔细询问了患者的家族史,并马上为患者进行了肛门指检,发现肿瘤下缘距肛缘不到2cm,环绕直肠约3/4周。这么低位的肿瘤,能否保得住肛门?然而这名患者才17岁,太年轻了。 肿瘤局部晚期 实施根治术保命 练磊找到影像科医生专门研究了肿瘤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小辉的肿瘤位于齿状线,已突破肌外膜5-15mm,MRI分期T4bN1,EMVI(+),MRF(+)。突破肌外膜意味着肿瘤局部浸润,局部晚期。如果不及时手术,肿瘤会进一步侵犯周围组织,这将会对小辉年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经过多学科讨论以及跟患者及家属商量后,练磊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持续3个半小时,术中出血量仅有50ml,即便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专业角度而言,这已经是一台“近乎完美”的手术,但练磊却仍倍感遗憾,因为肿瘤离肛沿非常近,不足2cm,为了将肿瘤切除干净“以绝后患”,只能无奈选择为患者进行腹壁结肠造瘘。 结束漫长的手术后,看到这位患者这么年轻就需要带瘘生存,这名医生心痛地跟团队成员说出第一句话,“希望这位小朋友不要恨我”。 经过直肠癌根治术以及造瘘术后,小辉恢复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便可以下床走路。 考虑到患者年纪小,而且面临升学,术后练磊及其团队尽量对他进行安慰与恰当引导,小患者在得知永久性造瘘后,情绪还是较为稳定。每天查房时,总是问医生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目前,小辉化验指标均正常,已经顺利出院。 医生发圈警示: 不要等癌症发展到晚期才追悔莫及 “17岁就得了直肠癌,40岁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重视胃肠体检。”带着惋惜的心情发下这条朋友圈,练磊希望有更多的癌症患者可以重视疾病的早期信号,不要等待中晚期症状严重才到医院确诊,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练磊介绍,小辉并没有家族直肠癌病史,结合手术标本的病理学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考虑还是散发的直肠癌,经过半年的症状后,确诊时肿瘤已发生局部浸润,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已经侵犯了控制肛门的横纹肌。他表示,直肠癌虽危害大,但早期诊断正确并及时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练磊强调: 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大便变形...以上这些疑似症状,若出现1-2项,建议到医院进行直肠指诊和粪便潜血检查。若出现2项以上症状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到医院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 日常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饮食”习惯:不再进食过多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避免饮食过量。 “生活”习惯: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劳逸结合。 “排便”习惯:重视便意,不强忍大便,不久蹲厕所,不便时分心。 “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悦及情绪稳定,避免躁怒、过度悲观忧虑等不良情绪。 来源:广州日报

加拿大癌症存活率提升至63% 血癌病人改善最大

加拿大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在过去20年提升至63%,当中以血癌病人改善最大。加拿大防癌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最新报告指出,胰脏癌将超越乳癌,成为加国第三位的癌症杀手。统计显示,癌症病人的存活超过5年的比率,由20年前55%增至63%;虽血癌患者改善最大,但生存率只是由平均16%提高至19%。改善最多是由49%上升至68%非霍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也由27%改善至44%,白血病(Leukemia)则由43%上千升至59%。 协会估计,今年有21,000名血癌病人需要接受,约占癌症患者10%;有大约7,450人死于血癌。血癌成因仍然不明,但有研究发现,有4%至10%病人是由于过重和缺乏运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Acute Myeloid Leukemia)的患者是吸烟引致;有36%霍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病人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协会高级经理史密夫医生(Dr. Leah Smith)表示,人口老化和人口增加均促使需要按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增多。策略性研究拨款,特别是精准医疗令血癌病人存活率的改善幅度超过其他癌症。 精准医疗是根据病人的基因和癌症个别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协会在过去15年合共拨款近2,800万元,进行精准医疗的研究,另外又给予6,600万元用作血癌研究。她说,协会目标是帮助癌症病人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生活品质。协会未来将拨款更多经费用于精准医疗,希望将这种治疗方法应用到其他的癌病。 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血癌病人的新希望。米曹(David Mitchell)在2015年被诊断患上非霍金淋巴瘤,经能化疗和放射治疗后在2016年复发。他幸而找到适合的骨髓干细胞才能够存活至今。协会指出,大约每两名加拿大人便有一人会患上癌症。今年估计有220,400人要接受癌症治疗,大约有82,100人死于癌症。由于反吸烟教育和戒烟运动的成果,女性患肺癌和死亡比率近年来开始下降。女性患乳癌的死亡率也因为及早诊断和治疗,由1986年的最高峰减少约48%。不过最难治疗的胰脏癌将越乳癌,成为加国第三位的癌症杀手。本报记者

吃狗药能抗癌?一滴血测老年痴呆?不靠谱!

  吃“狗药”芬苯达唑能抗癌?一滴血能检测阿尔茨海默症?空腹不能吃香蕉?这些健康传言通通不靠谱。近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揭晓了8月份的流言榜单,其中涉及4个健康流言,快来看看你被忽悠没?   吃“狗药”芬苯达唑能抗癌   流言:患者吃“狗药”芬苯达唑,两个月肿瘤就消失。   真相:   芬苯达唑(PanacurC)是一种用于狗和其他动物驱虫的药物,目前没有临床研究支持该药能治疗癌症,现有的一些支持或反对证据均来自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距离临床试验,乃至成为药物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动物实验却没有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不胜枚举。芬苯达唑是一种未经过临床试验的兽药,人吃兽药本身就存在很大风险。   任何一款抗癌药的上市必须经过动物实验、药代动力学研究、临床1-3期研究等多方面的试验,来充分了解药物的安全性、有效剂量、疗效等。从动物实验来看,芬苯达唑的抗癌机制与当前的化疗机制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仅仅凭借极少数特殊案例得出所谓治疗有效的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一滴血就能检测阿尔茨海默症   流言:现在出现一种新技术,只要检测一种血液标志物,就可以检测阿尔茨海默症。   真相:   现代病理学研究已证实β淀粉样蛋白(即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经典病理表现,并且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已经存在。   最新研究显示,抽血检查Aβ40、Aβ42和tau蛋白,能80%预测脑脊液异常,而脑脊液异常的患者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高危人群。所以,Aβ40、Aβ42和tau蛋白有作为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标志物的潜质。   但能够预测脑脊液异常并不代表就可以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症,而且血液标志物检测也没有在现实临床中使用,依然还处于人体临床试验的阶段,有待科学家们展开更多试验来进行验证。   总之,临床确诊阿尔茨海默症依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多种检查手段综合评估判断。目前说通过血液标志物来筛查阿尔茨海默症还为时尚早。   空腹不能吃香蕉   流言:香蕉里含有大量的镁,空腹吃香蕉会导致血液中镁含量骤然升高,造成人体血液内镁、钙比例失调,从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健康。   真相:   香蕉的镁含量确实不低,但香蕉中的镁是一点一点地缓慢进入体内,而且吸收量有限,不会像打针一样瞬间全部进入血液。   而且,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人体有一套调节镁浓度的机制。如果人体内的镁浓度不够,肾脏会加大对原尿的吸收力度,尽量回收原尿中的镁。反过来,如果镁浓度过高,肾脏的重吸收就会减少。对于肾脏健康的人来说,一般不会出现镁缺乏、镁过量的问题,所以空腹可以吃香蕉。   甲状腺结节是癌症前兆   流言:检查出有甲状腺结节就是患上甲状腺癌的前兆。   真相:   总的来说,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病变,真正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只占很少一部分,甲状腺结节患者不必过度担心。   甲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触诊、超声、穿刺和术中病理。随着现代超声技术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隐匿性很强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都能被发现,大部分甲状腺癌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可以被治愈。不过,甲状腺结节虽不用过度担心,但也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另外,专家提醒,由于甲状腺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很难被觉察,如果出现结节突然增大、吞咽困难、结节附近组织发生粘连等症状,应进行全面的甲状腺功能检测,对结节进行判断,对难以辨别的结节,应每隔6到12个月定期检查一次。

癌症已经取代心脏病 成为富裕国家最大杀手

有研究指出,癌症已经取代心脏病,成为富裕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若果趋势持续,可能在数十年内,进一步成为全球最大杀手。 在《The Lancet》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科学家表示,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死亡人数约40%,但在高收入国家则有不同表现,患有癌症而死亡的人数,已经比患有心脏病而死亡的人数为多。 Laval大学教授Gilles Dagenais表示,癌症是2017年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所有死亡人数约26%,但随着心脏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预期未来数十年内,癌症将可能成为全球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指出,2017年全球有大约5,500万人死亡,其中,有大约1,77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当中包括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脏病发作及中风;而大约70%心血管病引致死亡的个案,是由于高血压、高胆固醇、饮食、吸烟及其他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 报告指出,在高收入国家,降胆固醇药物及降血压药物的治疗,于过去数十年已降低不少心脏病发病率;而低收入国家的心脏病死亡率较高,可能是医疗质素较低所致。 (图片:CBC) T02

补充雌激素可预防衰老?小心补过头了癌症找上门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自身所分泌的雌激素就会逐渐下降。于是,失眠多梦、潮热汗出等更年期症状陆续显现,补充雌激素成为不少中老年女性希望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殊不知,雌激素并非有求必应的“防老药”,胡乱补充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特别是,一些打着美容丰胸、驻颜回春旗号的保健品,有可能暗藏植物性雌激素,长期服用或使外源性雌激素在体内增加而产生副作用。 适量补充雌激素可减轻更年期症状 雌激素由卵巢和胎盘产生,肾上腺皮质也产生少数雌激素。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开始分泌雌激素,以促进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本身的发育,同时子宫内膜增生而产生月经。雌激素还能促使皮下脂肪富集,体态丰满,乳腺增生,乳头、乳晕颜色变深,并产生性欲;促使体内钠和水的潴留,骨中钙的沉积;保持女性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很显然,雌激素对于女性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然而,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自身所分泌的雌激素就会逐渐下降。此时,很多女性就会出现潮热多汗、情绪改变、睡眠障碍等症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更年期综合征”。雌激素的下降,除了会发生更年期综合征,还会导致骨质疏松与骨折、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老年痴呆症等疾病。鉴于此种状况,很多女性就通过补充雌激素来提高生活质量,防治疾病。 确实,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对于减轻更年期症状、防止生殖器萎缩、防治老年性阴道炎、尿道炎和减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进程,均有较好的效果,其治疗之利远远大于其弊。在国外,60多年前就有人提倡长期应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以预防衰老,至今在某些地区仍盛行。 雌激素补过头小心癌症找上门 不过,雌激素不能盲目补充。因为如果人体内的雌激素过高的话,容易造成女性患心脏病和乳腺癌的几率上升,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导致痴呆。 已经绝经3年的刘女士一向对自我保健很重视。听人说,进入更年期的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下降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过低,从而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如果补充雌激素,不但改善更年期的症状,而且还能延缓衰老。因此,她平时十分注意补充雌激素,除了服用尼尔雌醇片补充雌激素,还专门购买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天天吃。与其他同年龄的人相比,刘女士面部潮红、多汗、易激动等更年期症状确实轻微,但是连续服用雌激素药物和富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3年后,她发现阴道反复出血。经医院妇科检查,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实际上,雌激素并非能使人永葆青春的“防老药”,因为激素替代治疗有潜在风险因素。外源性雌激素水平过高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如长期使用单一的雌激素,可能会刺激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 中老年女性补雌激素需遵医嘱 是药三分毒,雌激素治疗同样如此,在带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血栓、乳腺癌、脑卒中的风险。所以,中老年妇女使用雌激素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进行个体化补充,包括剂量、剂型、配伍方案等。以最低有效剂量为原则,根据使用的效果、时间长短和个体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同时,需定期查血脂蛋白、胆固醇、血液流变性及做乳房造影。有阴道流血者,还应做子宫内膜活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确保用药安全。 临床认为,绝经后的更年期症状,一般与骨质疏松症并存。如果采用雌激素药物治疗,不要漏服,尤其是不能骤然停药。因为药物骤停会使体内雌激素骤降,可能导致原有更年期症状加重,甚至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服用雌激素药物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停药。 当心那些暗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患乳腺癌的女性、孕妇、伴有原因不明阴道出血的女性、肝功能异常、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等的女性则不应该补充雌激素。另外,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胆囊疾病、偏头痛、癫痫、哮喘、高泌乳素血症等都应慎用雌激素进行补充治疗。 还需要提醒的是,中老年妇女不要盲目服用保健食品,因为有些保健食品含有雌激素成分,选购保健食品一定要仔细阅读标示上的所含成分,以免长期服用使外源性雌激素在体内增加而产生副作用。 保健食品所含雌激素主要是植物雌激素中的异黄酮类,如大豆异黄酮和红车轴草、大豆异黄酮和黑升麻、大豆异黄酮和苜蓿、大豆异黄酮和银杏叶提取物、大豆异黄酮和番茄红素等复方保健产品。因此,在购买保健食品时,应注意购买正规品牌,会标明所含成分。不要轻信美容院或者老年养生场所推荐的三无产品,因为这些场所推荐的号称能美容丰胸、延年益寿、包治百病的“神器”,往往是含雌激素等添加物的保健食品,有害人体健康。(环球时报网)

患癌饮食迷思:癌症患者要戒口吗?

癌症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增加摄取营养和能量,以应付往后的治疗。 置身于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坊间充斥着林林总总似是而非的防癌饮食偏方,若盲目地跟随,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今期营养师会逐一拆解常见的癌症饮食迷思,剖析正确的抗癌饮食观念。 撰文:文乐轩 治疗时能量需求大 网络上分享的资讯众多,孰真孰假难以分辨,养和医院营养师高咏梅表示:“许多癌症患者对坊间没有临床实证的'饮食疗法'深信不疑,若本身已胃口不佳,再加上过分地戒口,便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抗癌疗效。 最常听到的谬误是鼓吹为了要'饿死癌细胞'而戒绝一切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高蛋白质肉类,鸡、牛、蛋、牛奶及大豆)只集中吃水果蔬菜,煮食方面亦全走油盐糖,希望借此来控制病情。 但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指出并没有任何研究支持此论点,相反,癌症治疗时其实身体需要增加营养及能量的摄取,以增强免疫力,应付往后的治疗。营养不良可导致致体重及抵抗力下降,难以承受治疗副作用,耽误疗程。 ” 控制血糖有助抗癌 坊间流传癌细胞专爱吃糖,建议癌症患者应戒糖和碳水化合物来抑压癌细胞,以免“养大”癌细胞。 高咏梅指出:“其实碳水化合物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不论健康细胞和癌细胞,都需要利用它来帮助生长和运作,如摄取不足身体也会乏力抗癌。研究指出,游离糖(包括煮食时额外添加的砂糖、蔗糖以及天然的蜜糖、糖浆及果汁;但不包括天然存在奶及新鲜水果和蔬菜内的糖)会令血糖有较大波幅,影响胰岛素分泌及产生类胰岛素生成因子( IGF-1),不利于癌病炎症的控制。相反高纤维食物可稳定血糖,有助抗癌。所以如病人胃口正常,便应减少摄取精制的游离糖而多选择天然的高纤碳水化合物如五谷类(如红米、糙米、燕麦、麦包)、根茎类蔬菜(如番薯、薯仔、粟米及萝卜)、各式水果及豆类。” 医院营养师高咏梅 癌症患者要戒口? 高咏梅表示一般来说,营养师会建议患者遵行均衡饮食而无须特别戒口,她提醒:“患者必须留意食物安全,避免未经煮熟或不洁食物,避免病从口入。若在疗程中患者的白血球过低,反映其免疫力不足便可能有需要遵从'低菌餐'饮食。 最常见癌症患者避开的食物是鸡肉和牛肉,因怕它们含有激素和很‘毒’,会刺激肿瘤生长。事实上,在香港所有鸡只均经过检疫,确保激素含量符合安全水平,无须过分忧虑,进食时去皮去脂肪便更安全。亦无确实证据显示牛肉与肿瘤生长有关,而且红肉更含丰富铁质可预防贫血。由于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可以防止肌肉流失及增加抵抗力鸡、牛之外可选择其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类、猪肉、豆腐、牛奶和大豆制品取代。 ” 补健品无治癌功效 研究显示近五成癌症患者有服用营养补充剂,高咏梅强调:“营养补充剂在抗癌的角色极具争议,纵然研究证实某些营养补充剂可增强抵抗力,减少治疗副作用;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因加强免疫力而影响个别治疗的成效(如化疗及免疫治疗)。故服用前应先咨询医生及营养师意见,现时仍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任何食品或营养补充剂有治癌功效,只可作为辅助功用,病人仍需跟医生指示接受适当的疗程。建议患者应先从均衡饮食中摄取大部分的营养,避免服用高剂量营养素以防超标。另外,要留意市场上部分的营养补充剂,其实没有相关科研实证支持,要小心选择。” 饮食方法 未必适合 针对癌症的极端的饮食方法众说纷纭,未必人人适合。高咏梅表示:“例如不少患者认为植物性食物含有较多抗氧化剂和纤维而突然转为素食,但假若对素食认知不足加上食欲不振,便会增加缺乏蛋白质、铁质及其他营养素的危机。茹素时,应确保吃足够豆类制品、蛋、牛奶及坚果等食物来吸收足够营养。 部分癌症患者会遵循碱性饮食(Alkaline diet),因有传闻癌细胞喜欢酸性环境,认为可透过食物改变体内酸碱度,达至抗癌作用。但其实人体会透过由肾脏和呼吸系统来调节血液内的酸碱值,并不会轻易因饮食而改变,所以此饮食方法功效未必与食物中的酸碱值有关。 而生酮饮食法(Ketogenic Diet)对癌症功效有待更多研究确认,此极低碳水化合物及高脂肪的极端饮食方法,只有在动物实验与少数的人体试验有潜在帮助。但副作用颇多,包括有机会增加坏胆固醇、导至血糖过低、肾结石、骨质疏松及缺乏部分营养素,亦会产生如便秘、腹泻、恶心和口臭等不适征状,所以不应自己胡乱尝试。 ”

美国老头靠5元狗用驱虫药治愈癌症 真的靠谱吗?

最近,有很多癌症患者从网上或宠物店购买兽用驱虫药芬苯达唑片服用,希望达到抗癌效果。这些患者选择用“狗药”抗癌的勇气,来自美国一个名为Joe Tippens的老头儿。 Joe在2017年不幸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肺癌,并且已经多处转移了。医生让他回家安排后事。 绝望之下的他在网上搜寻信息的时候,遇到一位兽医。兽医说他认识的一个癌症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极其普通的狗用打虫药的抗癌性,并且做了不少的实验。实验显示,这种药可能具有抗癌效果。 凑巧的是,那个科学家自己患上了晚期癌症,于是他以身试药,结果几个月后,肿瘤奇迹般地消失了。于是这位兽医也建议Joe尝试那种每周只花5美元的狗用打虫药,“死马当活马医”。 Joe接受了这个建议,吃药几个月后复查发现肿瘤神奇地消失了,到2018年再次复查的时候,肿瘤已经完全找不到了。他被治愈了! 狗用驱虫药,真的能抗癌吗? 一、该患者在吃狗用打虫药时,还在参加正规医院的新型抗癌药的临床试验,即便他真的被治愈了,现有阶段也无法断定到底是哪种药起了作用,亦或是自愈了 首先,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最初的来源是当地的电视新闻。因为新闻不是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有价值的医学信息非常少。比如,Joe的肿瘤是否真的消失了?是完全消失,从此不再反复了吗?仅凭新闻是没法判断的。 第二,这则新闻恰恰对一个关键事实做了轻描淡写的处理,进一步阻碍了读者对真相的探究。原来Joe在吃这个狗用打虫药的时候,已经开始并持续接受了美国顶级医院——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个新型抗癌药的临床试验。 那么,如果他的肿瘤真的消失了,究竟是这个打虫药起的作用,还是这个临床试验的新药起的作用呢?也无从知晓。 第三,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两种药都没有起作用,肿瘤消失另有原因呢?有的。 临床上偶尔会出现晚期肿瘤患者的肿瘤神奇地变小,甚至不治自愈的古怪现象。各种医学专业杂志都有这样的个案报道。但Joe属于这种情况吗?新闻报道是无法提供答案的。 所以,Joe的肿瘤消失到底是因为诊断一开始就不准确,还是神奇地不治而愈,是狗用打虫药的效果,还是新的临床试验药物的作用,都无法简单地判断。 新闻报道草率地将患者的临床改善归功于打虫药,实在是太不严谨了。好在当地的医学机构对此表示了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或者证伪这个便宜的狗用打虫药的抗癌效果。 二、狗用打虫药芬苯达唑的抗癌性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证实,即便已经做了一些实验,也没有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这个狗用打虫药有没有可能具有抗癌效果呢? 有可能。 这个药叫芬苯达唑(Fenbendazole),是用来治疗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搜索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可以查到两篇用芬苯达唑尝试治疗人类肿瘤的论文。 一篇来自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发表于2008年的《实验室动物学》杂志。实验显示,芬苯达唑加上维生素补充剂,有抑制人类肿瘤细胞在实验小鼠体内生长的作用。 另一篇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发表在2012年的《美国实验室动物学》杂志上。可惜这个实验显示芬苯达唑并没有抗肿瘤效果。 其余还有一些前期的实验室细胞实验,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提示芬苯达唑可能有抗癌性。但总结起来,芬苯达唑的抗癌性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证实,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三、某些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细胞能耐受极端恶劣的生理环境而生存,这与肠道寄生虫的特性类似,为打虫药可能具有抗癌作用可供了一种可能 既然谈到了狗用打虫药,那么扩大一下,打虫药这一类药物有没有可能具有抗癌性呢? 这个问题恰是笔者在日本读博士期间参与过的实验之一,所以比较了解。笔者的授业恩师——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前所长江角博士,是这个假说的原创人。 这个假说来自于一个偶然的实验。实验无意发现,有一些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细胞能耐受极端恶劣的生理环境而生存。一般情况下,把癌细胞培养于极端缺乏营养素的培养液中,癌细胞大多会很快死亡。但是惊人的是,一些恶性度很高的,比如胰腺癌、肺癌、大肠癌的癌细胞,如果同时不给它们供氧,它们居然能神奇地逆转,生存时间大幅延长。比如,在极端缺乏营养素近似于水的培养液中,如果同时缺氧,这些癌细胞居然能存活长达1周的时间。这显示了癌细胞惊人的生存能力。江角博士将这个现象称为“耐受贫寒简朴的生活” (austeriry)。癌细胞显示了非同寻常的“耐受贫寒”(anti-austerity)的能力。 这跟肠道寄生虫有些类似。寄生虫往往能在营养缺乏的时候,改变自身代谢,蛰伏起来,收缩消耗,直到新的营养来到,就再次复活,疯狂生长。 既然癌细胞在这一点上与寄生虫有些类似,打虫药针对的正是寄生虫的这一特性,那打虫药有没有抗击癌细胞的这种“耐受贫寒简朴的生活”的能力呢? 早期的实验室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都显示了这个可能。抗寄生虫药在小鼠身上出现了抗癌效果。这个新闻中的芬苯达唑是否正是通过这个特性而起作用的呢?目前还不得而知,还需要后续的实验观察来证实或证伪,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四、新闻里的个案对于普通患者没有参考价值,患者千万不要学报道里的人物胡乱吃药 那么说了以上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晚期癌症患者可以自己学Joe吃狗用打虫药,以求“神迹”的降临呢? 当然不是。看过那条新闻的患者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更不要学Joe吃兽药。 因为别看科学家们做实验发现了不少可能性,其实那跟临床还距离十万八千里呢。 也别看新闻报道里Joe如何如何,实际上Joe的肿瘤是否真的消失不再复发,不得而知;即便他的肿瘤消失了,是否是狗用打虫药的作用,也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他同时参加了顶级医院的抗癌新药临床试验。 所以,患者千万不要随意模仿新闻里的个案,毕竟吃药不是儿戏,任何药物都有各种或轻或重的副作用。若是胡乱吃药,那可真是以身犯险,不但很可能没有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反倒有可能使病情恶化,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所谓的绝境之下的“死马当活马医”,不是鼓励患者自己选择药物,或者信任所谓的民间偏方,以身试药。作为最后手段的实验性治疗,更应该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做的药物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用的是药效未知的药物,但这些药物都是经过前期正规系统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毒性实验等等许多前期的实验之后,再用到人体临床试验中。正规的临床试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把控,有专业医学伦理机构监督,风险和收益都会透明化,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生命权益,即便最终无效,起码也不会加速死亡。 总之,大家阅读医疗新闻要理性,治病就医就更要理性。切不可道听途说,轻率尝试。 来源 较真

女子索取已故父亲电子病历 收到千元账单!

库尔巴茨基(左)和父亲的合照。CTV 一名多伦多女子称她向医院索取已故父亲的电子病历,而收到超过1,000元的账单。这位女子还声称,在她提出索取病历的前一天,该医院改变了其收费政策。 2018年8月,艾瑞斯‧库尔巴茨基(Iris Kulbatski)的父亲,因患前列腺癌去世。父亲的死令她感到震惊,因为她相信父亲自从2011年接受手术切除前列腺后,癌症已经消失了。 在2011年至2017年期间,父亲在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每两年做一次检查,医生都说没有发现异常。直到2017年4月,当其父的血液检查显示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增加时,她和家人反复要求医生给父亲进行CT扫描,但被医院告知不必要,因为抗原水平只是小幅增加。 约一年后,父亲开始出现吃饭困难和便秘的情况。他的家庭医生给他做了腹部超声波,发现他的肝脏有癌细胞,并且在其他身体部位也发现癌细胞。三个月后,其父去世了。 怀疑医生疏忽延误诊治 为了弄清楚父亲的遭遇,她仔细阅读父亲在线病历上的有限信息,并发现2016年的CT扫描报告中有一个附录显示,当时父亲的腹部和骨盆中有淋巴结肿大。因此,她认为那时父亲的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她说,“医生未能正确阅读并报告CT扫描,他们错过了两年时间,在此期间父亲本可以得到适当和及时的照顾”。 为了能找到真相,今年6月18日,库尔巴茨基向大学健康网络(UHN)正式提出了索取父亲医疗纪录的请求,并查看了健康网络的收费政策,该政策于2011年4月26日发布在其网站上,根据该政策有30元的管理费和额外10元的将电子病历转到CD上的费用。而不久之后,她却收到超过1,100元的账单。当她回到大学健康网络的网站,再次检查其费用政策时,她发现收费政策已经改变,费用变更日期就在她提交索取父亲病历纪录请求的前一天。因此,她向安省信息和私隐专员,和当地的省议员提出投诉。 库尔巴茨基说,她的经历说明了医疗保健系统中,病人如要获取信息存在很大问题,并建议大学健康网络,采取新的合理收费政策,让病人更容易获取病历信息。 综合报道

83%鼻咽癌患病风险与这个相关!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课题组和新加坡基因研究所刘建军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翟巍巍教授合作的研究发现,鼻咽癌的发生与存在于该区域的EB病毒高危亚型相关,BALF2_CCT亚型或是导致鼻咽癌高发的EB病毒高危亚型。 EBV病毒基因组变异在鼻咽癌发展中的重要性一直未得到充分研究。该研究系统收集了华南高发区和中国北方等低发区鼻咽癌和对照样本,改进了EB病毒全基因组捕获测序技术,开展了大样本量的EB病毒基因组测序,完成了首例鼻咽癌和EB病毒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验证工作。 最终,将鼻咽癌EB病毒高危亚型标志性位点锁定于3个BALF2基因非同义变异位点,鉴定了鼻咽癌相关EB病毒高危亚型BALF2_CCT。这些变异的累积效应占中国南方鼻咽癌总体风险的83%。发病风险相比低危亚型BALF2_ATC增加约11倍。 与此同时,BALF2_CCT亚型EB病毒在中国北方人群感染率低于5%,该亚型在欧洲和非洲等地则更为罕见,鼻咽癌高危型EB病毒在各地区分布频率和鼻咽癌发病率吻合。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EB病毒高危亚型BALF2_CCT解释了鼻咽癌在广东地区高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基于EB病毒高危亚型及曾益新研究组早前研究确立的7个与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已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分子诊断科和体检中心作为院内临床检验项目正式开展。 为了使鼻咽癌成为可预防的疾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在集结遗传学、分子医学、流行病学和疫苗研究团队力量,研发EB病毒疫苗。 来源:医师报

癌症最爱的7个字,小心“喂”出癌细胞

来源:北青网 记住癌症最爱的这 7 个字:“烟 酒 咸 油 霉 甜 烫”治愈癌症,是一个大难题。但相比于事后补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事前的预防,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 7 个字究竟是如何“喂”出癌细胞的。 1. 烟 30% 的癌症都与吸烟相关 烟草烟雾中含有数千种有害物质,其中已被科学论证可致癌的有 69 种。 重度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 5.7 倍。 不止是肺癌,30% 的癌症都与吸烟相关。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指出:几十年来,美国控烟行动有效地控制了肺癌和多种其他癌症的死亡率,效果非常显著。 此时此刻,就是你开始戒烟的最佳时机。 2. 酒 每 18 个癌症,就有 1 个是因为喝酒 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划分至...

60岁后进入肿瘤高发期,早期预警请注意10个症状

万物生长都有一个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细胞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养”成的。从健康细胞到癌症细胞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数十年,这也就是为什么多数癌症还是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原因。20岁接触,可能50岁发病。中老年人易患肿瘤,首先与肿瘤的病因和其生物学特点有关。肿瘤的形成常常是多年的慢性刺激和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结果,一般肿瘤的潜伏期长达10~30年。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肿瘤“易感性”也增加。在癌症的病因中有80%来自外界致癌因素,其中大部分是化学性致癌因素,人们生活、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会接触致癌因子。老年人年龄越大,接触时间越长,患癌的机会越大,接受致癌毒物量越大。所以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步入老年以后,随着全身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减退,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清除作用会降低,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致癌因素的影响,使得肿瘤有机会发生和发展。 老年人患肿瘤常“无症状” 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肿瘤较多,年龄越大,潜伏肿瘤越多。“无症状”也不是绝对的,很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如肺癌的咳、痰、喘症状可能被老慢支、肺气肿、慢阻肺等疾病所掩盖。肠癌的便秘症状可能被老年习惯性便秘所掩盖。骨肿瘤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或风湿病。颅内肿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偏瘫,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中风。 老年人易患多发恶性肿瘤 老年人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即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原发癌,年龄越大,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比例越高。此外,老年肿瘤患者由于身体逐渐衰老,或是由于伴发其他疾病,所以会表现出一些非特异症状。如衰弱、乏力、全身疼痛等,容易被当作一般衰老表现而被忽视。 对肿瘤早期表现应提高警惕 肿瘤常见早期预警症状: 持续性声嘶、干咳、痰中带血; 消瘦、贫血或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 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感; 头痛、耳鸣、听力下降、鼻咽分泌物带血; 无痛性血尿; 身体表浅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体表黑痣或疣色泽改变和增大; 皮肤黏膜溃疡不愈; 不明原因的发热; 不规则、不正常阴道出血。 老年人应提高警惕,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衰老或其他疾病引起,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最好能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潜在的肿瘤病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所以,即使确诊患癌,也不要恐惧,应及时到医院接受合理治疗。 人总会老去,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争取避免癌症侵袭。预防癌症,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健康的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都对癌症预防有积极作用。 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姜永生

拜登称若当选总统将治愈癌症 网友:私藏秘方了?

当地时间11日,美国前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Joe Biden)做出大胆承诺,称如果他在2020年当选总统,将会“治愈癌症”。   综合今日俄罗斯及福克斯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日,拜登在艾奥瓦州奥塔姆瓦市举行的一次竞选活动中对民众说:“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非常努力,我向你们保证,如果我当选总统,你们将看到一件改变美国的重要大事,那就是我们将治愈癌症。”此外,拜登在此次讲话中还提到,一个人在面临失去亲人的痛苦时,其他人会试图安慰他“我知道你的感受”,但实际上这些人并“不能感同身受”。报道称,拜登可能是在暗指他的儿子于2015年死于脑癌这件事。   拜登的讲话虽然当时受到了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但却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一些网友们的疑虑。   一位叫Lindsay Beyerstein的网友质疑道:“作为一名前抗癌大使,拜登必须知道,癌症不是用单一治疗方法就可治愈的。他为什么要做这种承诺?” 还有网友反问道:“拜登的意思是,在4年时间内治愈癌症,比在美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更现实?”  而一名叫Sam Biddle的网友则戏称:“我选择将这件事解释为‘拜登目前拥有治疗癌症的秘密方法,但除非当选美国总统,否则他不会公布’。” 此前,在奥巴马任期内担任副总统时,拜登曾领导了政府的“抗癌症登月计划”,该计划呼吁永久治愈癌症。2016年10月17日,长达 17页的抗癌“登月计划”战略报告,以及 29页的补充性报告在美国白宫官网上公布。前者由拜登和其夫人吉尔历经一年多时间调研考察后撰写而成;补充性报告则由拜登带领的特别顾问小组撰写提交。而拜登在离任后还创立了“拜登癌症倡议”机构(Biden cancer Initiative),以加速推动癌症预防、检测、诊断、研究和护理方面的发展。 来源:海外网

隆胸使用这种植入物 22岁加拿大女子患罕见癌症!

■■ CBC 用于隆胸手术的硅胶假体分为光滑和纹理表面两种,因研究发现后者会导致一种罕见癌症的风险增加,加拿大卫生部已下令制造商Allergan停止销售其Biocell纹理乳房植入物。整形外科医生呼吁接受过隆胸手术的患者密切留意身体状况。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5月28日,加拿大卫生部下令停止销售制造商Allergan的Biocell乳房植入物。因为研究显示,与其他假体相比,这种表面有纹理的植入物,导致患者患上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的风险更高,这是一种会影响免疫系统的罕见的癌症。 Allergan拟提出上诉 随着加拿大病例的增加,卫生当局重新进行了安全审查。目前共收到26宗大细胞淋巴瘤确诊病例的报告,而2017年初次进行的安全审查只有5宗确诊的加拿大病例。 Allergan将不再被允许在加拿大销售其Biocell乳房植入物,所有尚未使用的植入物将被送回给制造商。该公司的其他乳房植入产品不受影响。 该公司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将继续坚定地贯彻其乳房植入物产品的利益/风险状况,并计划研究对加拿大卫生监管机构的决定,提出上诉的方案。 当纹理植入物在2006年进入加拿大市场时,其更自然的效果和泪滴形状使它们倍受欢迎,尤其是对乳房再造手术来说。纹理植入物具有类似于砂纸的粗糙表面,有利于使其粘附在周围的组织上,并防止植入物移位。 整形外科医生Nancy Van Laeken表示,她的许多患者都是乳腺癌幸存者。她说,他们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却发现用来帮助他们克服乳腺癌的手术却可能导致其他类型的癌症。 患者应联系整形外科医生 卫生监管部门呼吁患者联系他们的整形外科医生,并留意乳房肿胀、肿块和疼痛的症状。如果患者没有任何与大细胞淋巴瘤相关的症状,则不建议移除植入物。 据加拿大卫生部了解,加拿大26例确诊的大细胞淋巴瘤病例中,22例涉及Allergan的Biocell乳房植入物。Van Laeken医生担心将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病例,因为患者在植入假体多年后才有可能致癌。 Allergan的纹理乳房假体于去年12月就遭法国监管机构下令召回,后从整个欧洲市场下架。然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在5月份表示,在调查之前,不会禁止有纹理的乳房植入物。 一些整形外科医生说,他们很久以前就开始注意到纹理植入物周围的炎症问题,包括疼痛和肿胀,但他们不知道这会导致癌症。 加拿大卫生部最近的估计发现,Allergan Biocell纹理乳房植入物导致大细胞淋巴瘤的风险为3,565分之一,而在另一个尚未被要求回收的产品Mentor Siltex微纹理乳房植入物,它的致癌风险为16,703分之一。 本报综合报道

感动!儿子召集一帮陌生人,让绝症父亲最后“酷了一把

CTV视频截图 星岛都市网报道:加拿大阿尔伯塔居民Lloyd Patterson最近被诊断出癌症晚期,只有15个月可活。他曾表示,这一辈子最热爱的就是骑摩托车,为了了却他的心愿,儿子Michael组织了一场不同寻常的“集会”,场面感人至深。 Lloyd已经是个六旬老人,他从10岁时就开始骑摩托车、组装摩托车,并参加竞速比赛。 “那种震动的感觉,风吹在脸上,和太阳光的温度……无法用语言来解释。”他说。 Lloyd还曾是一个酷爸。 儿子Michael Patterson说:“我记得整个童年都看见(父亲)骑在摩托车上。他总要组装、改装各种摩托车。” 两年前,Lloyd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医生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 “他只能活15个月了。”Michael说。 随着父亲的疾病逐渐加深,Michael想给他一个惊喜,让父亲最后再酷一把,骑一次摩托车。 “每次我见他看到电视里或者身边有摩托车经过,他的眼睛就变得又大又亮,我知道,最后骑一次摩托对他来说会很有意义的。”Michael说。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希望有人能带父亲骑一次摩托车。结果,不仅有人愿意免费带他父亲去兜兜风,还有十多人表示,愿意组队骑摩托来陪他父亲。 当浩浩荡荡的摩托车队出现在Lloyd眼前时,他又惊又喜,十分感动。 “我想感谢所有参与和组织这件事的人们,你们可能不会知道这对我来说意义有多大。”他说。 带Lloyd去兜风的摩托车手Robert Olivier特意从Langdon小镇赶到Drayton Valley。他说,组成车队的几乎都是陌生人。 “我们彼此完全不认识,但都来支持Lloyd,带他最后骑一次车。我很开心能帮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完成心愿。” 车队向西驶入Lodgepole小镇,然后返回Drayton Valley。Robert说,Lloyd全程兴致都很高。 “那是一场美好的体验。我最后几天状况不是很好,但这次骑车兜风真的让我快活起来了。”Lloyd说。 儿子Michael也表示会永远珍惜这一天。 “看见他(父亲)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是我做这件事的原因。我永远都会记住那个笑容。” 参考:https://edmonton.ctvnews.ca/you-don-t-know-what-this-means-terminally-ill-man-given-last-motorcycle-ride-1.4458945

患癌老奶奶向窗边的护士道谢:“老朋友要来接我了”

台湾一名夜班护理师在网上分享一段与癌症病患相处的经历,她指,该病人是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奶奶,早前跟她聊天时说,“妹呀,谢谢妳这些时间的照顾,奶奶要出院了,我的朋友都在这边陪我等,接我出院”,并指着窗外。隔着窗,她真的看到几位老人家微笑着向她挥手,但其后她被告知,老奶奶日前已离世了!让她大呼“不敢相信。”有网友则感动说,“奶奶是感谢妳跟妳道别”。 这名护理师近日发文说,在医院上班的人都知道,上下班要交接事项后再去巡病房,正常来讲,护理师很少会跟病患聊天,除了家属提问和病患自己问问题外,只有一名住7楼病房的陈奶奶,奶奶因癌症在医院已住一段很长时间,也没家属来探望。 “陈奶奶算是跟我有缘吧?奶奶都会在我巡房时故意找些话聊”,她表示,工作时一般都是看有无状况就回护理站忙,才知道奶奶年轻时是女强人,为了家族事业忙碌工作,才疏离亲情而跟丈夫离婚,一名儿子也20几年没联络。 她又指,奶奶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不要每次都口罩包紧紧的,都不让人看見妳的美,让奶奶帮妳介绍好不好?”有一天,她照常巡到奶奶房,见病床靠窗的奶奶坐在床上,不晓得是在唱歌还是念经,对着窗户一直讲,“妹呀,谢谢妳这些时间的照顾,奶奶要出院了,我的朋友都在这边陪我等,接我出院”,说完指窗外;她顺奶奶指的方向看窗外,隔着玻璃发现有几名穿类似60年代宽松喇叭裤的老人,坐在椅子上跟奶奶微笑,其中一名老伯伯还一直对她挥手点头。 文中又提到,她因刚熄灯不久,所以简单跟奶奶聊一下,就离开去护理站忙,直到早上接班时,“学姐跟我说陈奶奶昨天中午走了,我还跟学姐说4月1日(愚人节)还没到欸!学姐看我不相信,直接把陈奶奶病例表给我看,瞬间我突然想起7楼窗外哪来的椅子。” 此文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许多网友看完感动说,“老朋友知道她大限到了,准备接走顺便跟妳道谢”、“好心会有好报的”、“感谢妳的无私奉献” 、“奶奶是感谢妳跟妳道别”。     来源:巴士的报

当你做这事儿时,患癌风险不知不觉在增加……

晚上不想睡 白天不想起 这基本上是现代人的常态了 然而 科学发现 睡眠不足影响健康 睡得太多同样对身体有害 今天 就让我们来说说 关于睡觉的那些事吧~ 睡眠太少会怎样? 睡眠,占据了我们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可有些人却觉得睡觉太浪费时间了。 例如在欧洲那边就有这么一群人,尝试通过每6小时睡30分钟的方法,将睡眠时间降低到每天2小时。 然而睡觉真的是浪费时间吗? 如果睡眠不足,我们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 会变胖!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仅仅熬夜一次就会引发人体时钟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 这些时钟基因,负责调控各个人体组织的生物节律,一旦发生改变,将会导致肌肉变少和脂肪增多。 而且这个团队之前就发现,睡眠不足会导致人们摄入更多高热量的食物,而肥胖又会带来睡眠时的呼吸问题,反过来再扰乱睡眠质量,造成恶性循环。  ▶ 会变暴躁! 之前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增加消极情绪,如悲伤和焦虑,减少积极情绪,包括幸福和热情。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更是发现,睡眠不足会直接引发愤怒。 他们将实验者分成两组,一组保持正常的睡眠习惯,而另一组连续两晚每晚减少两到四小时的睡眠时间。 之后,两组参与者被要求在听恼人的噪音的同时,给不同产品评分。这样做事为了营造不舒服的环境,激起愤怒的情绪。 结果发现,那些睡眠不足的人的愤怒情绪,要远高于正常睡眠的人。  ▶ 脑子开始“吃自己”  人之所以需要睡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脑需要在睡觉的时候,清除一天下来积攒的神经活动毒副产物。 大脑中有两种神经胶质细胞负责这项工作,小胶质细胞负责清除凋亡神经细胞或受损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则负责修剪大脑中不必要的突触,来刷新和重塑它们的连接方式。 为了搞清它们是如何工作的,马尔凯理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实验。 结果发现,睡眠不足时小胶质细胞的活动增加了,这就意味着它会吞噬更多的神经细胞,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早已有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的活跃与脑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 增加癌症风险  在我们的身体中,有着一种十分重要的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它专门对付癌细胞,还与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 有研究发现,只要一个晚上睡眠低于5小时,这种细胞就会减少70%,所以睡眠不足的人患癌症的风险会更高。 不仅如此,在小鼠身上进行试验发现,同样患有肿瘤的小鼠,睡眠不足的相对睡眠充足的,肿瘤增大速度要快上很多倍。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睡眠不足列为致癌因素。 所以 充足的睡眠 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我们就多睡点儿吧~ 睡太多也不行 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13.3万名40-69岁男女的医疗数据,以及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 结果发现: 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女性,比每天睡6-7小时的女性腹部脂肪更多; 睡眠不足6小时的男性,不仅腰围可能更粗,代谢综合症的风险也更高; 但过度睡眠(超过10小时)同样对身体有害,它和男性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代谢综合症有关,它和女性的高血糖和大肚子也有关。 睡少了不行 睡多了也不行 那么怎样才是好的睡眠呢? 什么是好的睡眠? 评判睡眠质量的好坏,科学上常用到“睡眠效率”这个概念。 它的定义很简单: 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在床上的时间  如果睡眠效率>85%,就算正常;如果能达到90%,就已经很好了。 科学规定上床30分钟内入睡都属于正常范围,没有沾枕头就着,可不是睡眠不好喔~ 所以 基本上我们的睡眠质量 都是很好的! 那为什么我们每天还都 昏昏沉沉的呢? 可能是起床的姿势不对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时被闹钟叫醒,觉得状态很好,一下就醒了;而有时却觉得头疼欲裂,怎么也醒不过来,即使挣扎着起了床,一天也都昏昏沉沉的。 这是全是睡眠周期在作怪。我们整个睡觉过程一般由5-6个睡眠周期组成,每个睡眠周期一般会持续90分钟。 睡眠周期的第一个阶段是浅睡期,此时感觉似睡非睡、朦朦胧胧的,一些轻微的声音就能把我们叫醒,如果闹钟在这时响起,就很容易醒来。 睡眠周期的第二个阶段是轻睡期,此时我们的心率和体温开始下降,开始为进入更深度的睡眠做准备,但此时比较大的声音,还是可以轻松地把我们叫醒,醒来也不会很难受。 之后就进入了睡眠周期的第三、四个阶段,中睡期和深睡期,此时进入了“黄金睡眠”阶段。 此时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此时被叫醒的话,充分休息中的大脑皮层细胞被强行唤醒,人的短期记忆力、认知能力都会受到显著的影响。 这些能力最多只能达到正常状态的65%,相当于一次醉酒的感觉。 睡眠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快速眼动阶段,此时我们的身体会暂时无法动弹,并开始做梦,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梦,都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 这一阶段结束后我们会醒来,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过,然后重新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 所以 如果起床姿势不对 不小心被从深度睡眠中叫醒 那这一天就一定是昏昏沉沉的了 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R90”睡眠法 为了避免被从深度睡眠中叫醒,英国睡眠协会的前任会长、英超曼联队御用的运动睡眠教练,尼克·利特尔黑尔斯,给出了“R90”睡眠法的建议。 8小时其实是每晚的人均睡眠时间,但不知何时起,它却成了普遍适用的推荐睡眠时间。 经过研究,人们普遍的睡眠周期在90分钟左右,那么4个周期就是6个小时,5个周期是7.5个小时,6个周期是9个小时。 如果按照8小时来设定闹钟,那么很大可能会被从深度睡眠中叫醒。 “R90”睡眠法则是一种利用睡眠周期,设定叫醒闹钟的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在掌握自己的睡眠周期后,就能很大程度地避免被从深度睡眠中叫醒了。 操作方式是这样的: 首先制定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然后从5个睡眠周期开始尝试,7天后看看感觉如何。 如果觉得5个周期太多了,可以减少到4个周期,反之,就增加到6个周期。 找到合适的周期数后,就尽量坚持这样的睡眠方式,避免连续三晚以上的睡眠不足。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 2016年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 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 为了身体健康 一定要好好睡觉呀~ 来源:新华社

18岁癌症末期女粉丝 喜获猛龙“一哥”卡哇伊签名球衣打气

全美篮联(NBA)多伦多猛龙队,上周六晚历史性地夺得东区冠军,打进NBA总决赛,成千上万的球迷走上街头狂欢,这已经不单单是篮球比赛的问题,是全国的热话了。 另一边厢,一名18岁患有卵巢癌的猛龙超级粉丝,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获赠一件猛龙“一哥”伦纳德(Kawhi Leonard)亲笔签名的球衣,且由猛龙队吉祥物亲自负责送赠,给她打气。 玛嘉烈公主癌症基金会(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Foundation)行政总监表示,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妇科网站负责人Stephanie Lheureux医生,早前向他讲述一名患有卵巢癌的病人,且估计只有数星期可继续留在世上,而这名病人只有18岁,是猛龙队超级球迷,伦纳德更是她最喜欢的球员。 Lheureux医生希望玛嘉烈公主癌症基金会,能够在她的倒数日子内为她做点事。基金会立即联络包括枫叶体育与娱乐公司行政总裁Michael Friisdahl的有关人士,告诉他们该名病人的情况,以及医生的心愿。 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他们已获得伦纳德签名的球衣,及让猛龙队的吉祥物,将该件球衣带到女病人的床边。 图片是猛龙队吉祥物将伦纳德亲笔签名球衣送给该名病人时所摄。 (图片:玛嘉烈公主癌症基金会) T02

患了癌症该怎么吃?专家:没那么多禁忌

“听说得了癌症,患者要忌口,不能吃味精,也不能吃碘盐,是真的吗?”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会遇到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类似的饮食疑问。专家称,喜欢吃啥就吃啥,但要营养均衡,合理进食。下面就给大家总结一些肿瘤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帮助大家把握正确的饮食观念。 一、能不能吃碘盐 有说法称,癌症患者不能吃高碘食物,包括加碘食品和加碘盐,否则肿块会破溃。事实上,对于甲状腺癌患者来说,如果需要做放射性碘治疗,是需要忌碘饮食的,就不能服用海带、紫菜、虾皮、含碘食盐等食物。而其他癌症患者和肿瘤术后患者都是可以吃加碘盐的。不过,癌症患者本身要尽量少吃盐,这和盐加不加碘没有关系。 二、能不能吃鸡蛋 人体衰老、患恶性肿瘤及一些老年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症),均与体内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有重要关系。现在认为自由基损伤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去氧核糖核酸),引起机体衰老及可能使细胞恶变发生癌症。 研究表明,鸡蛋不会引起肿瘤复发,相反,蛋黄中富含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维生素A、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多种脂溶性抗氧化维生素,有显著的增强人体抗氧化的作用,能明显增强体质、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病和防癌等作用。鸡蛋的营养价值很高,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癌症患者也要适当摄入,以保证身体营养充足。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蒸蛋羹、荷包蛋、蛋花汤等吃法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比较适合。 三、能不能吃鱼 在能不能吃鱼这个问题上,专家给大家的建议是,什么鱼更有营养就可以吃什么鱼,个人喜欢吃哪种鱼就吃哪种鱼。有人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癌症患者能吃甲鱼吗?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甲鱼是鳖的俗称,它并不属于鱼类,但癌症患者吃点甲鱼换换口味,也完全没问题。 那么,肿瘤患者如何科学饮食呢?简述如下。 事实上,除了一些特殊案例,比如前面所说的放射性碘治疗忌碘盐和所有含碘食物,与激素相关的肿瘤要避免吃富含激素的食物之外,癌症患者基本是爱吃啥就吃啥,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喜欢吃,同时注意以下一些方面即可。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稳定的体重,食物选择多样化,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蔬菜水果,多吃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限制精制糖和脂肪的摄入,必要时寻求营养专家的帮助。 在进食富含能量的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时,差不多可以按照每样三分之一的吃法,大概就行了,没必要严格要求。水、维生素及矿物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每天至少7杯350-400毫升水的量,保证每天的尿量在2000毫升左右即可。正常进食的患者并不一定要特别地去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但是,某些矿物质或维生素缺乏的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补充。 每天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食谷薯类,特别是粗粮,有利于维持肠道功能;对于动物类食品,要多进食鱼类、家禽类及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豆类、豆腐类的食品也是非常健康的,容易被吸收,特别是有颜色的蔬菜,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食物;有些人说油炸的东西吃不得,其实最关键的就是量,每天吃一点点植物油炸制的食物还是可以的,另外,也可以多食用一些酸奶,调节肠道菌群。 经常有病友问:“我在家喝点小酒行不行?”答案是肯定不行的,喝酒已经被证明对身体没有好处,更别说喝醉了。另外,尽量不要吃腌制食品,对烧烤之类的食物也要远离。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在治疗期间出现了非肿瘤相关的体重下降或者微量元素缺乏,一定要前往专业医院就诊或咨询专业营养师,进下步调整饮食结构并定期检测。

加国研发黑科技 癌症治疗有救了?

卑诗大学研发的红外线激光显微镜。CTV 卑诗大学(UBC)研究团队已成功发展出一种红外线激光显微镜,并可能应用于癌症治疗。该显微镜采用红外线激光光束,可用于扫描皮肤组织,毋须用手术刀割开皮肤取样作活体组织切片检测。此外,光束加热后也可直接用来进行切除肿瘤的精确外科手术。 据CTV电视新闻报道,以上研究成果的报告,在周三出版的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中发表。报告共同作者、卑诗大学皮肤科专家雷哈维(Harvey Lui,译音)教授表示,取代割开皮肤取样作活体组织切片检验的好处包括省时、不会留下疤痕,以及减低病人的焦虑感等。 此外,癌肿瘤的异常血管增生,也可能透过红外线激光显微镜来控制,因为当光束增加热量后,可封堵或摧毁癌肿瘤血管。 报告的另一位共同作者、卑诗大学皮肤科教授郑海山(Haishan Zheng,译音)指出,红外线激光显微镜也有可能用于治疗眼科疾病。

还以为口腔溃疡是上火?它也可能是癌症预警

还敢忽视口腔溃疡??别再以为它是上火导致的,其实这已不单单是口腔问题,而是全身疾病的体现,特别是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不仅表现在皮肤还会损害黏膜,下列几种情况是造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原因。   缺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时,会引发口角炎。很多日常生活行为可能造成维生素的缺乏,如过分淘洗米、长期进食精米面、吃素食等,很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失。   精神压力大。工作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神经功能紊乱等也会让口腔溃疡反复“光顾”。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患者易发口疮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便秘、痔疮等影响了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有效治疗胃肠道疾病是解决复发性口疮的“根本途径”。   激素波动。有些女性每到经期或月经前后就会出现口腔溃疡,自愈或治愈后下月行经时依然会出现,疼痛难忍。主要是体内黄体酮水平增高而雌激素的水平降低所致。   免疫系统紊乱或免疫缺陷。反复发生多发性口腔溃疡,同时或前后伴有外生殖器溃疡;皮肤出现痤疮、毛囊炎;眼睛不适、视力下降,应考虑白塞氏病。口腔溃疡前后伴有脱发,颜面部紫红斑,关节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红斑狼疮所致。口腔溃疡伴有持续发热,频繁感染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肿瘤。年龄较大且口腔溃疡病史较长的患者,如出现溃疡面较深较大,口腔不明原因的肿块应警惕口腔黏膜癌变可能。 来源:新浪健康

只要你这么做 癌症就会离你远远的

星报资料图片 癌症成为加拿大疾病的头号杀手。有研究报告指出,约40%癌症病例其实可通过健康生活习惯、戒除烟瘾及多做运动等而避免发病。防癌协会促请政府制定食品健康策略,避免肥胖导致增加罹癌风险。 加通社报道,加拿大防癌协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研究指出,肥胖是导致罹患癌症的主要因素,其中乳癌、大肠癌及食道癌与体型肥胖有着紧密关系,其次是吸烟与缺乏运动,都会助长癌症出现。 虽说导致患癌与先天基因关系较大,防癌协会最近公布的研究显示,只要国民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秉承健康生活与戒除不良习惯,罹患癌症比率将大幅降低。 根据防癌协会预计在2042年本国癌病个案数字,超重人士患上癌症数字,将会是现时的3倍,由现时约7,200宗癌症病例为超重人士,急增至在2042年有逾21,000宗癌症病例是超重人士。 研究指出,肥胖是导致罹癌的主因。星报资料图片 吸烟者亦属高风险群 体重超标者属11种不同癌症的高危人士,包括大肠癌、肝癌、乳癌、食道癌等,导致超重情况,是市民缺乏足够运动,经常进食加工及快餐食物,令身体反式脂肪积聚。 协会指除肥胖外,吸烟也是另一不良习惯致使罹患癌病的高危类,2015年本国约有32,700宗癌症与吸烟有着直接关系,若情况持续恶化,在2042年本国将有近47,000宗癌症病例与吸烟相关。 本国多年来一直宣扬吸烟危害健康,而本国吸烟人士更曾一度下跌,然而于2017年本国吸烟人口竟不跌反升,全国约有460万名烟民,较2015年约有390万名烟民(13%),上升至15%。 健康习惯应从小培养 协会提到只要国民戒除烟瘾、维持适量运动、少吃快餐与加工食品等,已经可以有效降低患癌机会,报告估计如国民生活习惯变得健康正面,或有40%癌症病例可避免发病。 防癌协会指每年癌症个案上升,对个人及政府的财政与医疗压力相当沉重,对联邦政府而言如何制定政策,鼓励国民改善健康生活固然重要,但协会不讳言减少国民痴肥及戒除烟瘾情况,并非一朝一夕可改变,协会建议必须从国民年幼时开始培育健康生活习惯,原因是少年时一旦出现痴肥情况,长大后肥胖超重很难改变。 协会促请政府应考虑透过食品健康策略,减少国民从食物摄取过量反式脂肪,例如开征糖类饮品额外税款、在加工食品或垃圾食品包装上刊登警惕字句,甚至考虑限制出售垃圾零食予儿童等。 上班再忙也需运动 快餐族应多吃蔬果 郭咏观医生 多年来均于社区宣传防癌与健康生活的家庭医生郭咏观形容,都市忙碌生活并非缺乏运动与常吃快餐的借口,市民若能善用时间,每天只需30分钟便能做足够运动,又建议若无暇住家煮食,也应选择多吃水果蔬菜,避免进食加工食品及高热量油炸类食物,从而减低患癌机会。 郭医生表示吸烟人士与肥胖者一直是罹患癌症的高危族,他指出吸烟者不单容易患上肺癌,不少器官方面的癌症都与吸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至于肥胖人士患癌机会与吸烟者不遑多让,他形容不少癌病都与肥胖体重超标有关,包括大肠癌、食道癌、肝癌、胰脏癌及乳癌等。对肥胖者而言,适量减重是预防癌病的第一步,其不二之法是减少进食热量过高食品,同时也要消耗体内热量。郭医生说首先是从均衡饮食开始,少吃脂肪含量极高食物,多吃纤维类食物,即是多吃生果蔬菜,少吃香肠、烟肉、咸鱼及泡菜等醃制食品。 吸食大麻易致支气管炎 另外,肥胖者应该不怕辛苦多做运动,运动除可消耗体内热量外,令体重回到正轨,亦可增加血液运行,减少血脂含量,增加新陈代谢率。他说有研究指出,多做运动能有效预防患上乳癌及大肠癌等机会,成功率高达三分一。 谈到大肠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郭咏观医生表示,罹癌固然与遗传因素关系重大,但日常生活习惯亦非常关键;现时年轻人缺少运动,而花时间坐在电脑前上网打游戏,同时又以快餐为主食,增加了患大肠癌机会,年轻人如能改变上述不良生活习惯,多出户外跑动、少吃快餐,就能大大降低患大肠癌机率。 除肥胖外,吸烟是另一导致更多人患癌主因,谈到大麻合法化后,吸食大麻会否增加患癌机率,郭医生说虽然现阶段未有相关数据,但吸食大麻会影响精神健康,而且吸食大麻与吸烟相似,不仅较易引致支气管炎,吸食相关物品也有可能引发肺癌。 运动不等于工作劳动 郭咏观医生特地提到有从事劳动工作人员,误以为平日工作经常体力劳动,等同做了运动,其实此观念大错特错,他称体力劳动绝非运动可比拟,从事体力劳动者更需多做运动,维持肌肉健硕,且令身体更加健康。一些经常在工作后常感困倦人士,就是缺少运动令肌肉量流失,使体质变差容易困倦,在此情况下更需要多做运动。 说到癌病患者愈多,对本国医疗负担将会愈沉重,郭医生指对病患者个人与家庭而言,癌病对患者及其家人都是长久战争,对本国医疗体系负担相关患者之高昂药费及检验费用。 政府多年来均透过不同政策,推广国民多做运动,尤其从儿时开始从事户外活动,其实作为家长也需做好自身角色,鼓励年幼子女做运动之余,也应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同做运动,才可事半功倍。本报记者

美国男子服用狗药治好癌症晚期:一周只花5美元

据英国《每日邮报》26日报道,一名来自美国的男子身患癌症晚期,就在他生命只剩三个月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名兽医,兽医让他尝试用狗药来治疗癌症,最终,他居然奇迹般康复了。 男子名叫乔,2016年,他被确诊患上小细胞肺癌。就在他准备从俄克拉荷马州搬到瑞士休养的时候,噩耗传来,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肝脏、胰腺、膀胱、胃、颈部和骨骼内。医生称他已进入癌症晚期,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一。为了见到尚未出世的孙子,乔恳求医生尽可能延长自己的寿命。得克萨斯癌症中心的医生告诉他,他们不会放弃乔,尽量让他多活上一年。 后来,一次意外的机会,乔在网上认识了一名兽医,他建议乔尝试一些非传统的方法:用狗药来治疗癌症。这是一种抗蠕虫化合物,用来治疗狗体内的钩虫、蛔虫和其他肠道寄生虫。它的基本原理是让癌细胞挨饿最终死亡。这种药物的毒性不是很强,特别是与化疗相比。曾经有一名科学家和乔一样是癌症晚期,随后她开始服用这种药物,六周后,她身上的癌细胞居然消失了。目前,越来越多的期刊提到抗蠕虫的药物可能具有抗癌的特性。虽然并没有被医学界证实,但对于只剩下3个月寿命的乔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一试的。 兽医给乔开了同样的药物,一周只需要花费5美元,要知道保险公司当时可是给了乔一笔120万美元的费用用于治疗癌症。乔没有将这一切告诉他的主治医生,也没有具体透露他的配方。之后,他又去医院做了一次扫描,医生惊讶地发现他身上的阴影全部消失了。几个月后的复查,医生说乔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全部消失了,乔这才把一切都告诉了他。医生说,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药物直接对乔的癌症产生了作用,乔属于幸运的特例。目前,在世界上像乔一样被这种药物完全治愈的患者大约有40名。"我不是医生,没有专业能力替人治疗癌症,但是至少我的故事可以鼓励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乔说。

91岁老人被告知患癌只能活两周 安乐死前始知医生摆乌龙

 91岁老人罗伯逊被医生诊断为癌症扩散,只能活两到三周。他和所有的家庭朋友都道了别,他提出要安乐死。这时候,另一名医生告诉他,他没有癌症。据CBC报道,3月中罗伯逊因为呼吸困难前往温尼辟一间医院就医。他先被诊断为肺炎住院。第二天早晨,一名医生带来了坏消息说,CT扫描的结果显示,他九年前颈部放疗过的癌症肿瘤已经扩散到了他的胸部。罗伯逊说:“他说,你只活两到三周。”罗伯逊的妻子已经去世十年,他和他60岁的儿子住在一起。接下来的两周里,他所有的家人和朋友都到他的病床边来和他道别,医生牧师也来看了他。他最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希望得到医疗安乐死团队的帮助来告别人世。但是要得到医疗协助安乐死,必须要有癌症确诊书,于是他又去做了一次CT扫描。这次来的是另一名医生。他说:“哦,我这里出了个小问题。我们弄错了。你没有癌症。”根据医院的出院记录,罗伯逊的肺部和淋巴是干净的。第一次扫描中被认为是癌症的感染,在第二次扫描中已经全部消失了。CBC联络了温尼辟区域健康机构,该机构发言人说,出于隐私原因,不能发表评论。该事故也并未作为严重医疗事故上报。罗伯逊回家后,开始通知他的家人和朋友们,还通知了每两周帮他剪一次指甲的两名女士,她们也曾到医院去和他道别。“你不会相信我得到了多少拥抱。他们的反应都一样。我回来了,他们都好激动。”回忆人生不过对罗伯逊本人来说,情绪会是复杂些,特别是当他一人独处的时候。他已经和他爱的所有人说了再见:24名家人,12名远房亲戚和好友,他简直都受不了告别的悲伤了。他还回忆了自己的一生。16岁时,他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员参加了二战。他离开英国参加了加拿大军队。他参加了韩战。他后来在英航担任交通助理,再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军方飞行员。罗伯逊现在每天下午坐在他的后院阳台上听鸟鸣,看松鼠和兔子。“你认识几个人死了又活过来的?特别又赶上复活节。” (CBC视频截图)(编译:T04)

震惊!全球250专家警告:苹果AirPods增加患癌风险!

可能会对使用者构成患癌风险~ 来自全球超过40个地区、大约250名科学家发出联署警告,称苹果公司生产的AirPods等同类无线蓝牙耳机,可能会对使用者构成患癌风险。 资料图片 据英国传媒报道,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接获的联署警告显示,利用WiFi、流动数据和蓝牙接驳的无线耳机,运作期间会发出射频辐射,而苹果公司生产的AirPods特别受关注,主要源于其造型设计贴着耳道,会向耳朵传送危险辐射。科学界对于耳机会否引发癌症,迄今仍然未有一致说法,但多项动物测试均显示,耳机发出的射频辐射与癌症有关连。 资料图片 联署的学者从事非电离电磁场(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生物学和健康影响研究。他们基于同行评议(peer-review)和已发表的研究,表示「严重担忧」由电品和无线设备产生、「无处不在并日益增长」的电磁场暴露。他们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提出、关于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和射频辐射的分类,当中界定电磁场是人类可疑致癌原。他们批评世卫采纳有关分类,却仍然坚持认为未有足够证据证明需要降低现有的电磁场暴露限值。 数百名科学家因而联署去信联合国及世卫,要求加强与电磁场相关的守则和规管标准,并充分告知公众有关电磁能量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如何减少危害,以及为医护人员提供有关电磁敏感患者治疗的培训。信中亦提及保护儿童和孕妇,以及建立“无辐射区域”等内容。 AirPods利用蓝牙传输接驳智能手机,实际上,任何利用无线传送的沟通媒介,都会发出不同种类的电磁能量,蓝牙传输就是采用较低功能的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最明显的风险在于,当处于较高水平的时候,这种电波能够产生热力和造成伤害。科学家曾经将动物暴露于这种无线电波,结果发现它们的繁殖能力、神经系统和基因都受到破坏,科学界现时仍然在研究,长时间接触较低功能的无线电波影响。 资料图片 AirPods兼具收听与麦克风的功能,在连线、音质与电量功耗配置都可提供更好的无线耳机体验。苹果公司去年共售出2800万对AirPods,2017年的销售也有1600万对。 Zīliào túpiàn 来源:巴士的报

小心!加拿大第二大癌症杀手 年轻人越来越容易患上这种病!

■■加拿大结肠直肠癌协会指出,去年有28,600人被诊断患上直肠癌,大约9,400人死亡。 网上图片 本报记者 结肠直肠癌成为加拿大第二大癌症杀手,患者的年龄也愈来愈年轻化。加拿大结肠直肠癌协会(Colorectal Cancer Canada)指出,仅去年便有28,600人被诊断出患直肠癌,大约9,400人死亡。 协会表示,结肠直肠癌不分性别和年龄。男性每13人之中,便有1人会患上结肠直肠癌,女性发病率略低,约为每16人中有1人患结肠直肠癌。虽然统计数字相当惊骇,但大部分直肠癌是可以预防,及早察觉诊断也能够治愈。凡年届50岁人士,只要在家中做简单的粪便检查。 协会指出,3月是直肠癌关注月,市民应向家庭医生查询患结肠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各种筛检方法。 若及时检查可挽回不少生命 协会总裁史坦(Barry Stein)说,如果民众知道如何预防结肠直肠癌,并及时进行检查,可以挽回不少生命,切勿讳疾忌医。即使不幸患上结肠直肠癌的病人,现时的生还机率也比以前增加。化疗和手术依然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每日有新的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免疫疗法、T细胞疗法(Car-T)和基因融合(Gene Fusion)打开医疗的新领域。针对病人个别情况的临床治疗方式也日渐普遍。最重要是让适当的药物用在适当时机。 协会指出,如果发现超过4个星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或便秘;直肠或粪便有血;腹部持续有痉挛、胀气或疼痛等不适;感觉大便没有排清;虚弱或疲乏;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都应该告知家庭医生。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等直系亲属,如果有人在50岁前患结肠或直肠癌,个人患癌的风险大增。 协会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高脂肪、红肉、加工肉类和低纤维饮食;长期伏案少运动;吸烟;饮酒;痴肥。

癌症的真相:发病率最高的都是人们想移民的国家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李治中(笔名菠萝)。清华大学学士,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美国诺华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拾玉”儿童癌症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科普作家。80后,爱好科普,科研和公益事业,已经出版两本畅销书《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内容丰富,前沿,文笔风趣幽默。影响上千万人。 “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战胜癌症,为什么癌症的生存率已经翻番了?是因为我们对癌症的认知发生了革命。""我们是兼职在辟谣,别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 以下是李治中《癌症的真相》演讲文字版内容: 被淹没的真科普 我相信癌症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接触,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比如现在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身边有亲人或者朋友被诊断为癌症?其实有些时候我觉得这个调查应该反过来做,有多少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呢?我相信几乎等于零。 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在美国杜克大学拿到癌症生物学的博士以后,在美国一个顶尖的药厂工作了很多年,一直在做抗癌新药的研发。 2013的时候我开始写科普,有人问是什么东西让我在工作之余写科普,还坚持了这么多年。其实有很多事情影响了我,但有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那就是魏则西的事件。 这件事情对很多人来说很愤怒,很痛苦,但对我来说很遗憾。为什么很遗憾,因为在魏则西事件发生一年半以前,我就已经写过科普文章说明他接受的这种疗法是无效的,当时我用的标题是《谋财不害命,中国的免疫疗法现状》。 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这个东西被淹没在很多的伪科学里面,被淹没在很多的商业推广里面,它后来也被收入我的书里,但是很显然魏则西没有看到。 我坚持在科研的业余时间做科普,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我写的东西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或许真的能够挽救他们的生命,挽救他们的家庭,虽然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至少到后来不会人财两空,这是让我坚持做科普的最大的一个动力。 为什么刚才做调查很多人都举手了?因为癌症现在确实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现在每一年中国新诊断的癌症患者数目已经超过了400万,因癌症去世的人超过280万。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每分钟会有超过8个人被诊断为癌症,会有5个人因为癌症去世,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再问问大家,癌症患者这么多,大家觉得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在世界排名多少? 中国的癌症发病率现在在世界上其实是排在近70位,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高。事实上全世界癌症发病率最高的20个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大家挣完钱以后想移民的国家,都是欧美的发达国家。 为什么是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癌症发生最大的风险因素不是大家想象的空气污染、转基因食品,而是寿命。无论男女,当超过55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就开始指数性地上升。现在上海的平均寿命已经是80岁以上了,所以是处在发病率的顶端。 我们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是因为大家活的时间越来越长。以前的皇帝从来不得癌症,不是御医好,是死得早。从秦始皇到光绪的平均寿命大家知道是多少吗?是39.8岁,所以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得癌症。 咱们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古以来活到70岁以上的人就是很少的,但现在中国70岁以上的人已经有8000万以上了,所以风险会越来越高。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因为别的疾病都无法杀死我们,那么在癌症这边就出现了。 为什么癌症是一个老年病?整体来看,是因为癌症发生需要两个最核心的因素,第一个是基因突变,第二个是免疫逃逸。这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它就像我们社会上要出现黑社会一样。 黑社会出现需要两个原因,第一,人要一步步地变坏,所以它需要积累不同的基因突变。第二,它不仅要变成坏蛋,还得逃脱执法部门的监管,这样才有可能慢慢做大,变成黑社会。癌症也是一样,它要积累很多突变,同时要摆脱体内所谓的执法部门,也就是免疫系统的监管。 这两件事情都需要很多年才会发生,正常情况下一个癌细胞要从正常的细胞发展成癌症,需要20到30年。 根据美国现在的统计,37%的女性和42%的男性在一生之中会遇到癌症,这个比例远远高过大家的想象。如果是这样,现在的一个家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加上父母和小孩,现在还有二胎,这样一个八口之家里面出现一个癌症患者的概率就超过了90%,所以这个东西躲是躲不掉的。 以前咱们觉得癌症不吉利,实在不想聊,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看不到,以为家里人就不会得癌症了,其实这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想法。 为什么我坚持做科普,为什么我一定要向大家宣传这些理念,就是因为这件事我们必须提前了解。不然的话,一旦出现了问题,你就会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那一个,因为你会非常地恐慌,因为你不了解真相。 很多人不愿意了解癌症,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为什么大家听到高血压或者糖尿病不会崩溃,是因为它们虽然和癌症一样很多时候不可治愈,但不会立刻要命。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一听到癌症也觉得死定了,比如说白血病。在座的有多少人觉得白血病只要得了就是死?很多人举手。 这是因为咱们电视剧看太多了,尤其是日剧和韩剧。 据统计有超过1000部电视剧和电影里面的主角都死于白血病,我不知道最开始是哪一个编剧觉得用白血病写死会比较好,但白血病其实是癌症里面相对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一个。 现在白血病五年的生存率已经超过70%,某一些亚型的白血病甚至超过90%,所以白血病被治好甚至治愈的概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听白血病就觉得是个死。 癌症的“认知革命” 事实上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3500万人带癌生存,他们和癌症一起和谐地共存着。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战胜”癌症,为什么癌症的生存率已经翻番了?是因为我们对癌症的认知发生了革命。 在古代,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对于癌症基本都是束手无策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我们对癌症的认知发生了三次巨大的革命。 第一次是我们知道了癌细胞生长得很快。 第二次是我们知道了癌症与基因突变有关,这是在基因检测出现以后。 第三次是我们知道了它不仅要发生基因突变,还要逃脱免疫系统的监管,这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不仅认知了它,而且因为这三点开发出了不同的疗法。我们知道它失控生长,所以用化疗放疗等办法去杀死这些快速生长的肿瘤细胞。后来因为知道有基因突变,所以发明了靶向疗法。因为知道免疫逃逸,所以开发了免疫疗法。 大家看到的是预测的2020年全球销量前十的抗癌药物,全部都是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现在我们真的越来越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患者不用接受化疗,不是因为化疗无效,而是它的副作用太强了。 如果能够无限地给病人使用化疗药物的话,我们早就把癌症攻克了,但很多时候还没用到足够多的剂量,病人就受不了了。 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副作用通常要比化疗好很多,所以我们希望“去化疗化”。当然现在还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但是某些肿瘤类型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迹象。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12年的时候,美国有个小女孩叫Emily,她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儿童白血病,她经历了当时的标准疗法就是化疗。化疗完以后效果不错,于是她就回家了。 但是一年后,她很不幸地成为了那20%、30%会复发的病人,于是她又接受了更大剂量的化疗。没想到过了半年又复发了。 当时两次复发就已经没有标准治疗了,医生直接告诉家长说我推荐你就不要治疗,回家算了,让她最后走得轻松一点。这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建议。 但是家长没有放弃,到网上去搜索新的临床实验,于是被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还没有人用过的疗法,叫CAR-T免疫治疗。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我们就不讲了,但大概意思是从病人体内把他自己的免疫细胞拿出来,通过基因改造的办法让它对癌细胞有更强的杀伤力,然后再放回病人体内。 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会不会有效,所以Emily成了第一个尝试这种疗法的小孩。最后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这是2012年Emily绝望的时候的状态。一年以后她去复查,one year cancer free,就是身体里面已经没有癌细胞了。这是两年、三年、四年、五年的时候,马上她就会拍第六年的照片。 所以科学的进步,包括在抗癌上面,永远都不是渐进式的,科学的进步是阶梯式的、跳跃式的。像Emily这样的小孩在五年之前基本就死定了,没有任何的办法,但是现在因为CAR-T疗法和别的一些治疗手段,80%到90%都能够存活,这是革命性的突破。大众应该知道这些,而不应该随便放弃。 下面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误区。刚才我也提到,Emily体内没有癌细胞了,那么战胜癌症是否一定要杀死所有的癌细胞?其实是不需要的。 举一个例子,其实在座的男性,包括我自己在内,可能大概有30%的人体内都已经有前列腺癌细胞。以前有人在对一些意外死亡的男性做解剖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人的前列腺里面已经出现了癌变的细胞。 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前列腺癌去世,我们就是携带着这样的癌细胞存活了一辈子而不知而已,所以并不是一定要杀死每一个癌细胞,只要把它控制住,把它变成慢性病和它共存就可以。 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各位肯定都看过《我不是药神》这个电影。里面有一个药厂很邪恶,开发了一种药,虽然效果好但很贵。那个药厂就是我以前工作的药厂。 它开发的这个药是一种神药,叫格列卫,它的出现直接让这一类患者,叫慢粒白血病患者,生存率从30%提高到了90%。而且随着后来时间的推移,对这些病人跟踪得越来越久,发现这些人的寿命和正常人无异。 给大家看一个现实的例子。这个人叫刘正琛,他当年是北大高材生,在北大数学系毕业以后,被保送进了光华管理学院做研究生,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很不幸地,在他研一也就是20多岁的时候,突然就被诊断为慢粒白血病。 当时医生就告诉他,你五年的生存率就是30%,但是他运气很好,因为2001年的时候格列卫正好被开发出来,他成了中国第一批使用这个药的人,现在他还活得好好的。他是我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他不仅好好的,还做了几件事情。 第一,他成立了新阳光公益基金会,现在每年募资几千万,让白血病的家庭、白血病的患者能够用得起这种药物,对他们进行生命的关怀,进行心理辅导等等,这是第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他娶了个老婆,他的太太也是慢粒白血病患者,他们俩是在做公益的时候认识的。 第三,他们俩还生了一个孩子。在他们体内依然还有白血病细胞,他们不能停药,但依然算是战胜了癌症,因为它变成了一种慢性病。 关于癌症的谣言 癌症是谣言的重灾区。大家可能在朋友圈里老能看到这样的东西,比如老是会有澳大利亚的什么东西突然就治愈癌症了。如果你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澳大利亚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澳大利亚的制药业是非常弱的。 我给大家讲几个经典的谣言。第一,“纯天然无公害”,咱们容易觉得人工的东西不好,天然的东西就好。但其实你仔细想一想,我们古代的毒药都是天然的。 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马兜铃酸是什么东西,它是一种化合物。它最开始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是因为比利时突然有一群女性莫名其妙就出现了急性肾衰竭,后来一研究发现她们都在吃一种中草药减肥,吃得太多了。 那个中草药后来被发现含有马兜铃酸。那如果吃低剂量的马兜铃酸会不会有问题?也有问题,因为它能够直接刺激基因突变。事实上马兜铃酸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化合物里面引起突变最多的物质之一,甚至超过了吸烟。 马兜铃酸造成的突变现在能够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也就是说你给我一个癌症患者,我就能告诉你他是不是吃了含马兜铃酸的药物。 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肝癌患者在中国。这里面有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就是咱们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特别地多。但是很不幸的,很多人为了保肝就去吃了一些中草药,结果这个中草药正好含有马兜铃酸,对他造成了双重刺激。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中国的肝癌患者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携带这样的马兜铃酸突变。 第二个谣言是,去医院死得更快。前段时间有件事在网上讨论得很激烈,有一个90后的非常年轻的演员得了淋巴瘤。 其实淋巴瘤通过正规治疗效果还是相对不错的。但是她很怕,所以听信了周围的人说,我们不要去医院了,去找山东烟台某个农村里面的一个老神医。她去了后,那个老神医就用拔火罐和针灸的办法来治疗她的癌症,这又是一种纯天然的疗法,但是很不幸地,她很快就去世了。 后来她被送到医院抢救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了。最遗憾的是什么,她最后其实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拔火罐和针灸的时候造成的严重感染。 因为她得淋巴癌以后,她体内的免疫系统已经很弱了,这时候拔火罐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极容易被感染。她最后到医院时拍的照片,手都是黑的,非常痛苦。后来她妹妹发了一个微博,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她说,三姐终于开始接受西医的化疗了,但是被骗子骗到现在才开始接受化疗。 第三个谣言可能是更多人会上当受骗的,叫酸性体质致癌。多少人听过这个东西?多少人觉得自己非常酸?酸性体质致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它告诉你三点。 第一,正常的血液PH值都是7.35到7.45。这个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所有的伪科学第一句话都是科学的。 第二个是我们的PH值如果小于7就会死。这句话也没有问题。但如果做过体检的话,你仔细去看你的血液检查表,里面有PH值这一项吗?没有,因为测也白测,都是7.35到7.45这么高。 但是他就跟你说,如果你的身体不行了,你从健康到亚健康就是酸了,到疾病到死亡就是酸+、酸++,越酸就死得越快,然后有人就问,怎么判断自己酸了没有呢?他说有两个办法,不要着急。这是伪科学的一贯办法,非常强。 第一个是自我感觉,如果你感觉不好,“长期体力不支、容易疲劳、形容憔悴”,你就酸了。在座大家都笑,因为咱们的素养比较高一点。 第二个很有欺骗性,就说你要是不信,我就免费寄一个PH值试纸给你,连续三天早上起来测自己的唾液,如果低于7的话,你就是酸性体质。 这有没有什么问题呢?这里面偷换了一个概念,血液变成了唾液。唾液正常的PH值是多少呢?是6.8到7.1,所以你只要敢测,你就一定是酸性体质。很多人测完以后吓死了,说这么酸还没死真的是万幸,要赶快到淘宝上去买点什么东西才可以。 酸性体质是个很奇葩的理论,因为咱们中医没有这个理论,西医也没有这个理论,那为什么它会出现呢?所有的网络平台上,你可以去搜索下排酸产品,感受一下。 为什么我们这些辟谣的人总是辟不过那些传播谣言的人呢?因为我们是兼职在辟谣,别人是全职在传播伪科学,别人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在想怎么能把这个伪科学传播出去,我们怎么搞得过他们? 第四个谣言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饿死癌细胞。它的理论是说癌细胞生长很快,特别爱吃糖,所以咱们就不要吃东西,饿死它。 这个东西想起来好像是靠谱的,但有个问题,癌细胞喜欢吃糖,但很多细胞也爱吃糖,比如说我们的脑神经细胞,我们的免疫细胞,所以通常来说在饿死癌细胞之前,你已经把人饿死了。 这就像大家说我们每个月工资太少,税收得太多了,你觉得你应该采用的办法是多发钱,还是少发工资呢?你还不如多发点钱大家都过得好一点就行了。 在中国20%到30%的患者最后是被饿死的,真的,不开玩笑。在美国现在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治疗中的一个整体的环节,中国这方面现在还非常地落后。但是很有幸地,有些专家已经开始呼吁,我们会在这方面做得更多一些。希望大家以后也不要盲目地相信饿死癌细胞这件事情,癌症病人真的更要吃好吃饱。 预防癌症是上策 刚才讲到的很多都是治疗方面的东西,但其实我永远都要强调的是,预防大于筛查,大于治疗。预防是上策,筛查是中策,治疗是下策,我们都希望能防患于未然。 先讲讲筛查,为什么筛查这么重要呢?癌症发现得早的话,其实通常都是不致命的。这是美国的五年癌症生存率,大家可以看到零期、一期、二期的癌症存活率是非常高的,即使到三期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到了四期,当它广泛转移以后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如果能通过筛查早点发现就会好很多。 举一个例子。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非常地高,但是在最近二三十年,不管是发生率还是死亡率都在持续地下降。为什么呢?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推广了一些预防的手段,比如筛查。 美国现在是推荐50到75岁的人进行常规的肠镜筛查,在2000年的时候,其实这个筛查还推广得不好,只有20%的人去做,到现在应该有70%左右的这个年龄段的人都会去做肠镜筛查。 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始做筛查呢?一方面是科普,但这个其实不是最最有效的办法,因为很多人知道了也不一定会去做。美国还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是让你免费筛查,进医保。 第二个是反向的经济利益,就是如果你不去筛查,你的医保就会涨,如果你不筛查,你发病的概率就会攀升,国家就涨你的医保费用,如果中国也这么做的话,相信会有更多人接受筛查。 中国现在的比例是多少呢?大概是10%左右。 为什么肠镜筛查这么有效呢?因为刚才讲了癌症的发生一般是需要20年左右的,如果你能在20年这个范围之内提前发现它的话,它就是一个良性的肿瘤,切掉以后就治愈了。 另外再给大家举一些例子,说一下别的一些癌症肿瘤的筛查办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有的技术里面没有一种靠谱的技术能够筛查多种癌症。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社会上太多的商家在推广一滴血就能查所有癌症,或者到日本做一个体检就能查很多癌症等等。不能说它完全虚假,但是至少是过度宣传。现在经过专家认证推广的也就是上面的这一些,可能还有一两个漏掉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种筛查方式针对的就是一种癌症类型。 接着讲讲预防。为什么能够预防?因为刚才讲了癌症发病时间很长,它其实就是基因突变和免疫逃逸这两个综合结果造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避免一些引起基因突变,引起免疫逃逸的环境因素,或者是别的一些因素的话,现在认为50%的癌症都是可以预防,可以避免的。 具体有哪些因素呢?烟、酒、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膳食纤维、慢性炎症、电离辐射、感染、免疫缺陷、环境污染等等,有很多种。我主要想给大家强调几种癌症,大家可能经常听说,就是鼻咽癌、胃癌、宫颈癌、食道癌和肝癌。 这几种癌症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都比发达国家高,它们被称为穷人癌。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不是年龄,而是环境。比如说胃癌,它和咱们的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 因为中国不实行分餐制,所以经常交叉感染。咱们70%以上的成年人都携带幽门螺旋杆菌,在欧美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咱们胃癌发病率很高。宫颈癌是源于HPV的感染,筛查做得不好,也导致非常普遍。 食管癌,主要是因为喜欢吃烫的东西。咱们中国有个恶习,叫趁热喝,就不管怎么样都要趁热喝,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65度以上的饮品定义为致癌物。不管大家是爱喝茶还是咖啡,都很好,没问题,但就尽量稍微凉一凉再喝。 我们再讲讲肺癌。肺癌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杀手,无论男女都是。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是所有癌症里面最多的。中国占了世界1/5的人口,但是有1/3的肺癌患者都在中国,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有全世界1/3的吸烟人口。 中国的吸烟人口庞大到什么数量呢?就是超过了排在第2位到第30位的29个国家的总和。印度和咱们人口差不多,吸烟人少非常多,肺癌也少非常多。所以别天天去骂PM2.5这些东西,它们需要处理,但不是最最关键的原因,吸烟才是。 很多人都说,你怎么知道吸烟和肺癌关系这么大?我们戒烟到底有没有用?我告诉你有用,不是一拍脑袋瞎说有用,而是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这是美国肺癌死亡率的曲线图,是不是非常奇葩?前面一骑绝尘,从1920年到1970年几乎是直线上升,突然就往下走。 这个和新药没有关系,这个和任何别的办法,甚至和筛查都没有什么关系。它唯一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相对于咱们,它的人均吸烟量早早就开始下降了。 事实上在香烟出现之前,大家很难想象,肺癌是一种罕见病,是一种极少会发生的癌症种类。大家有没有发现蓝色和黑色的线差了20年,因为癌症的发生需要这么长时间。香烟出来大概20多年以后,发生肺癌的概率大幅提高。 美国当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吸烟一上去以后就出了肺癌这个事,然后美国就说我们要禁烟,我们要控烟,几个方面的人一直在博弈,经济利益、税收、健康怎么去平衡。 中间50年代到70年代,几方对垒居高不下,直到后来控烟成功,公共场合全面禁烟后,年轻一代吸烟的越来越少,它的吸烟量开始大幅下降。大幅下降过后20年,在90年代美国的肺癌死亡率才开始下降。 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这个下降的时期,虽然北京上海已经好很多了,在公共场合开始禁烟,但是咱们中国的吸烟量并没有下降,所以说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的肺癌死亡人数绝对不会下降。 所以永远永远都是预防大于筛查,大于治疗,有些事情我们要把它遏制在萌芽之中。像肺癌这种完全能够预防的疾病,只要把烟草一控,它就会回归到罕见病的状态。 儿童癌症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为什么从美国回来。另外一个大家可能完全没有听说过的人群就是儿童癌症患者,每一年中国有4万个儿童会得癌症,非常不幸。 多数都是先天的原因,有些是家庭遗传,还有是因为发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每年会有15万的小孩正在接受治疗,有100万左右的孩子是儿童癌症的康复者和幸存者。这是个非常庞大的人群,但最重要的数据是这个,儿童癌症的存活率,中国远远低于美国,并且是显著地低于美国。 为什么是这样?不是因为咱们没有新药,因为儿童癌症的治疗其实多数都是化疗放疗手术这样的手段,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医院水平不够,中国顶尖的儿童的三甲医院其实和欧美的水平是差不了太多的。 那为什么会低于美国?我给大家看一个例子。有一种儿童癌症叫做视网膜母细胞瘤(Rb),它是眼睛里面的一个肿瘤。如果你是学生物的,你会对这个东西非常熟悉,因为Rb这个基因是导致这种肿瘤的原因,它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抑癌基因。 很多小孩得这个病的时候,由于家长不重视不知道而被耽误了。一个2岁的小男孩被耽误了以后,病情已经进展到比较晚期,家长带他到了一个他们那里的市医院,主任告诉他说,你别治了,回去吧,免得人财两空。 但这个家长没有放弃,他做了一件我认为在中国非常勇敢的事情,就是去百度,结果还真让他百度到了,找到了一个家长QQ群,然后就找到了一个民间经验手册,发现现在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叫眼动脉介入治疗,对这种晚期的肿瘤可能还有希望。 上海有三甲医院可以做这样的手术治疗,他就去了,现在这个小孩还好好的。但是你不禁要问,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QQ群怎么办呢?为什么家长要通过百度找QQ群这样的方式来找最好的治疗方法? 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一个专业的儿童癌症科普网站。如果你去Google的话,搜索英文pediatric cancer,或者children cancer,你就会发现有一系列政府做的也好,公益机构做的也好,甚至是盈利机构做的系统性的科普,非常地权威,还有医生、专业人士审核过后放在那里,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在中国你一搜儿童癌症,出来的比如说第一个就是,“儿童为什么会得癌,大部分还是和妈妈有关”,然后点进去以后就是各种广告。所以家长完全是在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里面去搜索有用的信息。 这个成本太高了,这也促使我在大概三年前开始做向日葵儿童,做这个网站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想做一个系统性的,中国最好的,最全面的,最权威的,最专业的,最信得过的儿童癌症科普网站。 但是这还不够,科普还不够,科普也许能够解决中国儿童癌症存活率60%和美国80%之间的差距,但是无法解决剩下20%的小孩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做科研。 为什么我要回到中国来做科研?因为这件事只有在中国能做。 中国有着全球最庞大的儿童癌症患者群,因为这就是一个随机的事件,所以人口越多,患者越多。而且中国有一个全球都没有的优势,是什么呢?咱们好医院特别少。 为什么它是一个优势?对患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好的,但是对科研来说却极其好,因为所有的患者都集中在这几个医院里面。对于某一种亚型的儿童癌症来说,中国一个主任医师一天经手的患者量,有可能超过美国一个医生的全年。 如果这些临床资源能够被好好地利用,能够用国际先进的科研办法来做的话,我们有可能像盖茨基金会推动传染病的研究和解决一样,在中国就能够解决怎么把80%提高到100%这个任务。

万锦人口老化加剧,每年上千人需癌症护理

本报记者 由于万锦市不断发展,社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大增,加上人口老化加剧,已成为万锦多福医院的双重挑战。 据资料显示,该院一年护理住院病人达412,000名、接收急诊患者103,800人,并完成150万次的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检查。另外,进行外科手术20,100个,提供化疗个案15,000宗,以及迎接出生婴儿3,400人。 其实,该院起初是从一个慈善机构发展而来,当年由ArtLatcham捐赠早期医院用地。至今该院服务万锦市、史托维尔及Uxbridge三个社区,为多元族裔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现时院内设329张病床,并有急诊护理、外科手术、瘾癖治疗、心理健康、妇产科及儿科服务等。 每年有千人需接受癌病护理 目前,该会需要扩展服务、添置先进医疗仪器及设备,以便配合社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该院的磁力共振(MRI)诊断室每周七天,每天17小时运作,每年接受扫描的病例为15,000次。现时两座磁力共振机其中一座已经运行了13年,需要更换新机。 这是一个系统升级的仪器,可以显著提高可靠性和诊断能力,以满足医院医生设定的“接到申请28天内完成磁共振检查”的目标。更新器材后,方便社区居民在需要时,可以前往医院接受MRI检查。 在癌病护理方面,每年有千人寻求服务,治疗过程包括诊症,心理及护理等。近年癌症病例求诊增加12%,每天在院内接受化疗的病人30名,诊所及病床经常满额。因此,该院有需要扩展癌症护理服务。

汤虽滋补暖身 但老年朋友却不能多喝!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 周春凌 喝汤是滋补暖身的好方式,但如果喝得不科学,不但营养没法吸收,还会给身体造成负担,老年朋友尤其要当心。 嘌呤高,增加肾负担。汤煮时间过长,会使嘌呤含量高;同时因为富含蛋白质,增加肾脏负担。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因此,老人喝汤对肾脏损伤更大,岁数大的人不要过分追求喝汤补身的做法。 盐分高,促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喝汤时尤其易超标。浓汤里溶解的盐分很多,可能造成高血压等疾病。据研究,一定比例的脑卒中和冠心病主要由高血压引起,而吃盐量与高血压呈正比。老人喝汤,最好少放盐甚至不放盐。 草酸高,影响矿物质吸收。如果汤中含草酸过高的蔬菜,如菠菜、甜叶菜、韭菜、竹笋、苦瓜、茭白等,会影响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钙质如果和草酸结合,就成了草酸钙,不能被人体吸收,达不到补钙目的。草酸钙沉积过多,还可能诱发各种脏器的结石病,比如肾结石、胆结石。因此,老人喝蔬菜汤,最好将菜焯几十秒再做汤。 汤太烫,易损伤食管黏膜。不少老人认为,汤要趁热喝才鲜美。但一味追求“热”度,会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研究表明,常吃烫食的人,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增高。因为上消化道黏膜十分柔嫩,承受不了高温。 建议老人喝汤要清淡、少盐。切勿煮太长时间,蔬菜汤以食材稍微变软最佳,肉类汤炖1小时左右为好,不要超过2小时。熬汤前,将肉类、菜类分别用沸水焯一下,可有效减少嘌呤和草酸含量。 来源:生命时报

获550万特别拨款 5千救护员投身居家安宁服务

■■加拿大抗癌病伙伴将拨款培训救护员,为民众提供居家安宁服务。Twitter   全国7个机构超过5,000名救护员获联邦卫生部辖下的两个部门合共提供550万元特别拨款,在未来4年为居民提供安宁护理服务;受惠单位包括约克区救护车和渥太华医院研究所。 加拿大抗癌病伙伴(Canadian Partnership Against Cancer)行政总监莫顿(Cindy Morton)表示,让救护员到病人家中提供安宁护理服务是一大进步。抗癌病伙伴的调查发现,86%民众认为安宁护理应尽可能安排在家中。其他研究也显示,有75%的人希望在家中逝世。 各省获安宁护理服务的病人有65至80%是癌症患者。现时全国仅有15%的人及早获得安宁护理服务。有62%病人的安宁护理服务是临终的一个月在医院度过。如果病人能够及早获安宁护理服务,则可以大幅减少召唤救护车到急症室求诊,或留医占用床位,以及在临终前仍要接受激进的医疗。 善终服务拨款为期4年 加拿大抗癌病伙伴与加拿大医疗服务改善基金会(CFHI)共同拨款550万元培训5,000多名救护员,令他们可以为民众提供家居安宁护理服务。这项为期4年的拨款将至2022年春季。 据基金会总裁兼行政总裁札梅尔(Jennifer Zelmer)指出,大多数人希望能够在家中获得安宁护理和善终服务。这项与各省医疗机构合作的计划,既可以为有需要的民众提供更佳的护理需要,也是更有效运用医疗服务资源。 全国获得资助的7个医疗机构为卑诗省紧急医疗服务部、沙省医疗局利斋拿地区、约克区救护车、渥太华医院研究所、纽奔驰域省卫生厅,以及纽芬兰省的东部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