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20:47:12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健康知识

牙齿如果保护不好 疾病全身跑!

【加拿大都市网】牙齿保护不好,不仅是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和脱落那么简单。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妊娠疾病……都可能跟牙齿不好有关系。 牙感染 心受伤 一个中度牙周炎患者受感染的牙周组织表面积总和,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手掌面大小! 牙周致病菌及其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入侵血管内皮。医学界普遍把牙周病作为心血管类疾病的危险因素。 牙不好 胃受累 牙齿问题不仅会影响心血管,直接受害者还有胃。 人体的消化系统就是从口腔开始的,牙齿可以把食物撕裂、磨碎。如果牙齿不好,主观上就不想多嚼,很可能“囫囵吞枣”,加重胃的负担。 此外,如果口腔里有龋齿的话,滋生的厌氧菌容易顺着食道进入胃,引发胃部感染。 牙松动 骨遭殃 牙齿好坏也反映体内骨骼的情况。 有些病人,三四十岁牙齿就脱落很多,如果既不是龋齿也不是其他牙病,这种情况建议查查骨骼。这可能是体内矿物质沉积导致牙齿中钙、磷的质量较差,而牙齿的质量能反映出全身骨骼质量。 相当一部分人在检查出骨质疏松前的一段时间就曾出现过牙齿脱落的现象。这些病人如果在牙齿发生松动时就能关注到骨骼,就不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的发生了。 小龋齿 惹肾炎 孩子没有退掉的乳牙长了龋齿,家长没有当回事,可孩子却因龋齿发炎被查出来肾炎。 临床上因为包括牙部感染在内的一些常见感染造成的肾炎、肾病不占少数,常见的肾病就可以因为包括牙齿感染、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在内的一些感染因素诱发。 孩子急性感染后1~3周出现急性肾炎的发病率比成年人要高。因此提醒家长,一旦孩子出现龋齿或者牙周炎症、感冒、发烧乃至皮肤的一些感染,要注意观察排尿情况。(新华网,图片来源pixabay)

什么时候吃苹果最好?吃苹果时要注意什么?苹果打蜡吃了有害?

【加拿大都市网】我们都知道吃苹果对身体好。 有一句顺口溜,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然而真的有科学根据吗?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毒苹果”,到底真相是什么呢?今天一起来看看。 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虽然吃苹果好处颇多,但这种说法比较夸张。 常见大宗水果有苹果、梨、山楂、草莓、葡萄、橙子、香蕉、菠萝等,苹果的综合营养价值在这些水果中并不突出。 比如人类膳食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VC,苹果中含量仅为4.46mg/100g,在猕猴桃中含量可高达298.90 mg/100g,所以吃苹果能保平安,让你远离医生不生病,属于夸大保健作用。 但苹果确实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比如苹果多酚和三萜,苹果多酚是苹果中所含多元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酚酸和类黄酮类成分,可以作为有效的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抑制药剂; 苹果多酚还具有很强的抑制龋齿菌转葡萄糖基酶的作用,从而防止牙垢的形成,对预防龋齿非常有效。 有研究表明从苹果皮分离的大多数三萜类化合物对癌细胞具有很强抑制增殖的作用,这是苹果具有抗癌活性的原因之一。 什么时候吃苹果最好? 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毒苹果? 如果人体的消化系统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什么时候吃苹果都不会产生危害。 只是在早上,人体肠胃功能处于正在激活状态,消化能力弱,又需补充足够的营养素,上午吃些易于消化的水果,如苹果等,可以补充人体营养需求;且上午工作和学习活动量比较大,消耗多,此时摄入,也更有利于控制血糖。 苹果的含糖量约为11-13%,在各类水果中排名靠前,而且水果中的糖分被吸收的速度比其他食物快的多,因此晚上吃或者入睡前吃苹果,容易造成热量过剩,导致肥胖,且充盈的胃肠会使睡眠受到影响,对肠胃功能差的人来说,更有损健康。 苹果都是人工打蜡的,吃了有害? 果品被采摘后的人工打蜡处理是果品商品化处理的重要环节,为防止苹果水分流失,表皮皱缩,导致新鲜度降低,防止微生物入侵,以延长保存时间,会对苹果进行人工打蜡,果蜡属于世界范围内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只要是正规打蜡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而且苹果在自然生长过程中,表皮会自然分泌一层果蜡,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质入侵果肉,是苹果自身对抗外界环境的一种有利措施,对人体无害。 吃苹果要注意什么? 适合空腹吃的水果最好选择酸性不太强、 涩味不太重的水果,如苹果、梨、葡萄等。 吃苹果尽量削皮。虽然大量研究表明苹果皮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都要比果实中多,但仅通过吃一个苹果的果皮,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作用。且果皮中农药残留较多,所以吃苹果最好彻底削皮。 各类水果搭配食用。水果的营养结构各具特色,有的蛋白酶含量高,有的维生素种类多,有的微量元素丰富,长期食用一种或少数几种水果容易造成营养缺乏。 苹果茶,温水泡。近年来,流行烘干苹果片以制成水果茶,经过低温烘干后的苹果片,仅部分维生素得以保留,可以随喝随泡,但建议用常温水浸泡饮用,如若温度过高,会加速剩余维生素分解,营养价值大打折扣,果茶不可代替水果。(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Omicron变种病毒在皮肤与塑料上存活时间更长

【加拿大都市网】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发现,Omicron变种病毒在塑料及皮肤上的存活时间,较原始病毒及之前出现的变种病毒会较长。 日本研究员进行的1项研究指出,与之前的变种病毒相比,Omicron变种病毒在塑料表面,及人体皮肤上的存活时间会较长。 研究指出,在高度“稳定环境”下──保持传染能力──可能协助Omicron能取代Delta,成为主要变种病毒株并可作快速传播。 在塑料表面上,原始病毒株、Alpha、Beta、Gamma及Delta等变种病毒株,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6小时、191.3小时、156.6小时、59.3小时及114小时,但Omicron则可以存活193.5小时。 另外,研究人员以尸体皮肤作样本,发现原始病毒株的平均存活时间为8.6小时,Alpha为19.6小时,Beta为19.1小时,Gamma11小时,Delta为16.8小时,Omicron为21.1小时。 在皮肤上,所有变种病毒在接触含有酒精的洗手液15秒后,都会完全消失,故此,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强烈建议控制(手部卫生)实践使用消毒剂……正如全球各国卫生组织所建议的那样”。 研究又指出,使用快速抗原检测来检测新冠病毒的人士,应该按照制造商的指示擦拭鼻孔,而不是擦拭喉咙或脸颊。 研究人员共对731名要求进行病毒检测的人士进行了PCR及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的BinaxNOW快速抗原检测。 美国加州大学三藩市分校的Diane Havlir博士表示,鼻拭子“检测到超过95%病毒感染水平最高的人”;在115名PCR检测呈阳性的志愿人士中,从鼻子及喉咙采集的拭子样本作比较,咽拭子检测到的病例,较鼻拭子少近40%。 Havlir博士表示,数据支持按照包装上的指示从鼻拭子中使用BinaxNOW,及建议对BinaxNOW快速测试,及症状呈阴性或曾接触感染者的人士,进行重复快速测试。 另外,英格兰研究人员比较了333间长期护理院的住客,在Omicron变种病毒成为主导前及之后的住院率;在Omicron出现前,感染的398名住客中,有10.8%需要住院,而感染Omicron的1,241名住客中,只有4%需要住院,受感染住客的平均年龄为85岁。 整体而言,感染Omicron变种病毒出现严重疾病的程度显著降低,加上疫苗接种率高,及之前的自然感染,预计将显著限制因感染Omicron后对长期护理院住客的住院与死亡的影响。 (网上图片) T02  

如何应对口腔溃疡?做对5件事 口腔溃疡好得快!

【加拿大都市网】得了口腔溃疡,吃什么都不得劲。一个不小心,痛得“嗷嗷叫”,那酸爽! 眼看春节来了,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让人饭都不能好好吃了。话说没什么可以打败一个成年人,除了……口腔溃疡! 没啥特别的 就是超级痛 “痛得要命”的口腔溃疡,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类疾病。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中过招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5个人中即有1人至少发生过一次口腔溃疡。口腔溃疡发病率为5%~66%,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年轻人,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少。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标准的口腔溃疡,以“黄、红、凹、痛”为特征。嘴里破了个洞,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有红晕带,中间是凹下去的。没啥特别的,就是超级痛! 小小的口腔溃疡,就不能根治吗? 遗憾地告诉你,口腔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真的没有根治之法。 既然治不好,除了忍还能咋办? 要想好得快做对5件事: 01 一忍再忍:口腔溃疡是自愈性疾病,可反复发作并呈周期性发作,约20%的口腔溃疡经常复发。隔多久复发一次,因人而异,普遍反映比较规律,跟着月经如期而至或在劳累后不期而至。一般来说,溃疡发作忍上个7~10天,自个儿就好了。 02 以痛止痛:如果实在忍无可忍,那就优先选择局部用药,目的是消炎止痛、预防感染。市面上许多口腔溃疡的膜剂或喷雾均有此效。还有一些局部麻醉药,如用冰片和硼砂“以痛止痛”,或是通过麻痹痛感来止痛。用药的时候注意了,若使用超过一周无效,请停药就医,让医生帮你解决。 03 适量补维生素: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人提出遗传、环境、免疫的“三联因素论”,也有人认为跟激素变化、精神心理、营养缺乏、消化道疾病相关。总之,它很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到口腔溃疡与维生素缺乏是否有关,目前并无定论。如果你纠结于要不要补维生素,最好的办法是到医院做个微量元素测定。如果检验结果证实就是缺乏某种维生素,建议适量补充。 04 该忌口还是要忌:这里要忌口的主要是辛辣刺激、过烫的食物,同时避免粗糙、尖锐和坚硬食物对黏膜的创伤。避免用刺激口腔黏膜的牙膏,刷牙时用力也不宜过猛。尤其要注意,溃疡期间,如果用舌头和牙齿频繁刺激伤口,会影响溃疡面愈合,甚至加重扩大溃疡面积,效果相当于自虐。换句话说,溃疡发作后不要“作”(熬夜、吃辣、撸串),慢慢就好了。 05 开心就好:一项针对数千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心理因素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关系密切,而且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也就是说,情绪压力会诱发或加重口腔溃疡,而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加快溃疡自愈速度。特别是那些具有明显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治疗溃疡和心理建设必须双管齐下。 (科普中国,作者:山西省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口腔科 阎滨,图片来源pixabay)  

铲雪一定要注意这几点!不然可能会出危险!

【加拿大都市网】安省大雪暴之后,这几天相信你铲雪铲到怀疑人生。铲雪除了是一项体力活之外,如果你不做好相应的防护,也会变成一项危险的活动。以下是你铲雪时需要注意的! 谨慎行事 一层漂亮的雪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冬天的仙境。问题是,轻飘飘的雪也可能是大危险。根据全国儿童医院研究所伤害研究和政策中心2011年的一项研究,铲雪每年造成11500人入院,其中7%与心脏有关。在17年的数据跨度中,心血管伤害占住院人数的一半,占死亡人数的100%。 铲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即使对于那些身体状况良好的人来说,铲雪也是一项体力劳动。对于那些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铲雪尤其危险,因为它给心脏带来的压力。 在寒冷的天气里,你的小动脉,特别是你的脚和手臂,有一种收缩的趋势,它对心脏产生了很大的反压。再加上你在抬起或铲大量的雪,会增加心率和心脏的氧气需求。 如果你之前就有心脏病,你就有可能让心脏承受过重的负担。如果你有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衰弱,或者阻碍血液流向心脏的瓣膜紧绷或泄漏,最好完全避免铲雪。 铲雪前不要吃太饱 你的肠道将需要更多的血液来消化食物,所以你可用于心脏的血液就会减少。这给已经很紧张的系统增加了压力。喝酒后也不要铲雪。人们可能认为酒精会让他们暖和起来,但酒实际上是在收缩血管,给心脏造成更大的压力。 保持锻炼身体 在你预计要铲雪的几个月前,就应保持锻炼。尽管铲雪可能会对身体造成负担,但那些经常锻炼、没有心脏疾病的人通常可以下完成这项任务而不出大问题。对于那些不运动的人来说,他们在铲雪时发生心脏病的风险比那些经常运动的人高70%到80%。 做一个热身运动 确保你在铲雪前进行拉伸,以避免背部痉挛和受伤。背部受伤很常见,特别是在铲重雪和湿雪的时候,所以快速热身可以帮助你的身体为艰巨任务做好准备。建议做下蹲运动,用脚趾触摸,并伸展你的手臂和腿。此外,具有牢固抓地力的鞋子对于减少在湿滑的车道上摔倒是至关重要的。 频繁铲雪 如果预测有一场大的暴风雪,确保在整个暴风雪期间铲几次雪(如果安全的话!),而不是等到暴风雪结束。与一次性铲除较重和较湿的雪相比,更频繁地铲雪,对身体的负担更小。尽量把雪推开,而不是把它抬起来,因为抬雪,会提高血压。 如果你感到不适,该怎么做 如果你感到不适,如胸痛、胸闷和呼吸短促,那就要停下了。如果不适感在5分钟内没有消失,而你有治疗原有心脏疾病的药物,请吃药。 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有人陪在你边上,直到症状消失。如果铲雪后不适感持续20分钟,建议应去急诊室。 考虑找人帮你扫雪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铲雪的时候,可以寻求年轻的邻居或除雪服务的帮助。如果你有心脏疾病,让你身边的人来处理铲雪的问题吧。 了解心脏疾病的警告信号 心脏病有几个警告信号。如果你发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咨询医生并避免铲雪: 胸部疼痛,描述为胸部压迫感、烧灼感或不适感,在劳累时会发生,休息时会平静下来。胸部不适往往可以辐射到手臂、颈部、背部,甚至是下巴,所以也应该注意。 严重或不寻常的呼吸急促是心脏病的另一个警告信号。 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也是预先存在的心脏病的风险因素。 有些女性可以感觉到上述所有的症状,但也可能什么都感觉不到。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明显症状的人,要注意患者是否表现出模糊的焦虑感、严重的疲劳或胸部或心脏附近的不适。 铲雪会消耗大量的卡路里 如果你愿意承担铲雪这项体力劳动,它真的可以燃烧卡路里。根据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一个125磅的人用手铲雪,在30分钟内可以燃烧180卡路里。(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besthealthmag.ca/list/shovelling-snow/)

七个明显的迹象表明你吃了太多的盐!

【加拿大都市网】作为现代人,每天的盐摄入量会很容易超标,尤其是你经常点外卖,喜爱吃零食的话。太多的钠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严重破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成人每日钠摄入量为2克,相当于每日5克盐。如果你出现以下迹象,那说明你盐吃太多了! 你的大脑感觉模糊 盐可以影响你的大脑功能?在科罗拉多大学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了一组约5000名65岁以上的男性。他们发现,血液中钠含量稍低的男性,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约为30%。而钠含量高的人,70%会有认知能力下降。 你常常感到口渴 含高量钠的食物(薯条、意大利面酱和意大利香肠比萨)使你感到更加口渴,因为钠会扰乱你体内的液体平衡。如果你有一天吃了很多的高钠食物,试着喝大量的水。你的身体可能渴望喝水,这样可以恢复你细胞中的盐分平衡。 你的身体会肿胀 是的,仅仅一晚上摄入过多的钠就会让你第二天早上看起来和感觉更加臃肿。这被称为水肿,即身体组织中多余液体的肿胀。水肿可能是一种潜在疾病的症状,但它也可能是你饮食中钠含量过多的迹象。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减少钠的摄入。阅读食品标签,寻找低钠选择,或者自己做饭来控制盐的摄入量。 你的肾出了问题 钠含量过高的饮食实际上会妨碍肾脏功能。根据世界盐与健康行动组织,过多的盐会增加你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尿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此外,高钠饮食也会增加肾结石的风险。如果你有肾结石或感到疼痛,你应该去看医生,并与营养师合作,改变为低钠饮食。 你有胃溃疡 高钠饮食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钠还会加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对胃黏膜的损害,而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原因。 你有高血压 加拿大卫生部建议大多数成年人每天摄入1.5克的钠,并且不超过2.3毫克。这些额外额外的钠可以通过在体内容纳更多的液体来增加血压,使你的心脏跳动更加剧烈。询问你的医生,遵循低钠饮食是否可以降低你的血压。 你喜欢在菜里额外加盐 使用盐瓶很容易过量。半茶匙的食盐含有1.15克的钠。如果你菜上摇晃一些盐,那么钠的数量会迅速增加。一句话。尽量减少使用盐瓶,特别是如果你吃很多方便食品(这些食品往往富含钠)。(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readersdigest.ca/health/healthy-living/eating-too-much-salt/)

老年痴呆提前十年就有征兆!要控制好这些因素

【加拿大都市网】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也越来越被大众关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近20%存在轻度认知损害,轻度认知损害并不一定会最终导致痴呆症:部分人群可能长期保持在此状态不进展;部分人群经过后期干预可得到改善;还有一部分人群会最终发展成为痴呆症。 因此,早期干预非常必要! 老年痴呆提前十年或有征兆 2020年7月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年时,高水平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十年后患痴呆症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对超180万名40岁以上的英国成年人在1992年至2009年间进行了血液胆固醇测量,随访期长达 23年。结果发现,在65岁以下测量胆固醇的人中,“坏胆固醇”水平高于190mg/dL(4.92mmol/L)的人与水平低于100mg/dL(2.59 mmol/L)的人相比,10多年后被诊断为痴呆症的风险高出约60%。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血液胆固醇与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之间关系的最有力证据。 而且,研究还发现,与晚年血脂水平高相比,中年血脂水平越高,发生痴呆症的风险越大。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指出: 中国人群血脂LDL-C: ▶理想水平为<2.6 mmol/L(100 mg/dL) ▶合适水平为<3.4 mmol/L(130 mg/dL) ▶边缘升高为≥3.4 mmol/L(130 mg/dL)且<4.1 mmol/L(160 mg/dL) ▶≥4.1 mmol/L(160 mg/dL)则属于升高了 30多岁的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胆固醇水平进行至少一次的筛查!2015年《循环》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就谈到,如果在这个年龄段胆固醇水平较高,就应该首先通过体育锻炼和食用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饮食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要怎样才能改善胆固醇,积极预防老年痴呆呢? 医学博士黄明谈到,医生在第一次发现患者的血胆固醇升高时,不会立即给开降胆固醇的药,而是要求患者注意低胆固醇饮食一个月后才定乾坤。这是因为,此疾病分为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两种。 外源性的只要通过饮食调整就能控制住血胆固醇的升高。一个月后如果血胆固醇有所下降,那就证明是外源性的高胆固醇症。继续注意饮食,无需服药。 老年不痴呆,40岁以后就要开始努力! 北京小汤山医院有氧运动中心主任牛国卫谈到,65岁是老年痴呆的高发期,而慢性疾病的潜伏期往往是10-20年,因此40岁以后我们就应该开始关注与预防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完全可以通过回避以下这些因素而避免: 保护好听力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新星表示,老年耳聋会极大的影响生活质量,造成自卑、孤立和抑郁。此外,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老年耳聋还可能会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甚至是老年痴呆。 中青年要合理使用耳机。老年如果出现听力障碍,建议及时佩戴助听器。 除了血脂,血压和血糖也要达标 1 血压:《中国老年血压管理指南2019》指出,老人的正常血压水平是90-140 mmHg。即使没有症状,35岁以上的人也应该一年至少测一次血压。 2 血糖:空腹血糖值控制在3.8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7.8mmol/L。40岁以上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检测。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进行药物治疗。 45-54岁时要保证不肥胖 建议的腰围最好控制在男性85cm以下,女性80cm以下。 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学习 大脑用进废退,尤其是退休后,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到1小时用来看书看报,每周约上老友打打麻将、扑克,或者下棋等。社交类活动不仅使得老人接受刺激,保持心智活跃,还能给予老人情感慰藉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积极情绪。 每周至少3次体育锻炼 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杨娜表示,坚持锻炼的老年人比不坚持锻炼的老年人得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低。 中老年人依据身体情况,可以: 1 有氧运动,比如游泳、手球、太极拳、跳舞、骑自行车、伸展动作等,每次有氧运动在20分钟以上,每周3次最为合理; 2 开放性运动,比如打乒乓球,与外界环境交互更多的活动更为有效。 一定要立刻戒烟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认知功能损害。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喝酒、熬夜等会增加中风等脑病发生的风险。 常吃4种食物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在某节目上分享了预防老年痴呆的食物,可供大家参考: 1 猪肝、蛋黄、豆制品:含有乙酰胆碱,它是神经元细胞的构成成分之一,每人每天应摄入500-900毫克胆碱。 2 深海鱼:含有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它能够增加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抗击体内的炎症反应,减少异常蛋白的沉积,降低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概率。 建议每人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每次食用半两左右即可满足人体需求。 3 橘子:研究显示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特别高时,发生痴呆的机会明显增加,同型半胱氨酸在代谢过程中有个克星,就是叶酸。 橘子、草莓、菠萝、胡萝卜、猕猴桃、西兰花、燕麦中都含有丰富的叶酸,每天摄入200-400微克叶酸为佳。 4 坚果:含有维生素E和镁,镁缺乏是老年人发生痴呆的一个重要因素;维生素E具有改善大脑细胞代谢、改善供氧功能、抗氧化等作用。 推荐食用带壳的坚果,每天摄入30克左右即可。 (科普中国,

升级口罩碰到新问题:KN95与KF94口罩有什么区别?

【加拿大都市网】市面上有不同口罩供应,而由于N95口罩供不应求,而且N95口罩主要供应予医护人员使用,故此,越来越多零售商会出售KN95及KF94口罩;究竟这2种口罩有甚么分别,有专家作出解释。 KN95及KF94口罩并非“山寨版”N95口罩,但两者有何分别? KN95及KF94口罩的过滤水平,都十分接近N95口罩,只是不同的等效物。 KN95口罩,在中国当相当于N95口罩,都具有95%过滤功效。 安省皇后大学传染病系主任Gerald Evans医生表示,KF94口罩,与南韩同类的口罩,过滤效能均为94%,可过滤0.3微米颗粒。 Evans医生表示:“它们都被认为等同北美所指定的N95口罩,而“N”是代表“NIOSH──即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 他表示:“唯一真正不同的是,N95口罩有2个松紧带可绕在头上……KN95及KF94口罩则是我们习惯使用的耳挂”。 作为参考,普通蓝色外科口罩的过滤能力约为80%,可以颇佳地贴合脸部,侧面没有太多缝隙;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合适之处。 虽然N95、KN95及KF94口罩,具有较高过滤能力,但效率完全取决于佩戴方式。 在医疗环境中,医生会接受“适合性测试”,以确保口罩是否具密封性,这包括通过口罩闻到某些东西的测试(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闻到某些东西,然后在戴上口罩后闻不到,那么密封就起作用)。 由于耳挂的形状、大小及长度都不同,并非每种型号的口罩都可以贴合每张脸。 卑诗大学传染病预防专家Stephen Hoption Cann表示:“我不相信有任何测试,可以比较哪个更好,但更关键的是,可以更佳地密封鼻及嘴”。 Hoption Cann表示:“KN95口罩像鸟嘴形状,而KF94口罩则采用扁平型状”。 亚省大学机械工程教授Brian Fleck表示,戴口罩时,一个最好的测试,是戴上一副眼镜——如果在呼吸时起雾,那么,口罩就没有产生适当的密封。 他表示:“对于哪些想要安全的人而言,换句话说,他们想要减少吸入颗粒数量,应该真正注意口罩如何适合脸部”;“不论做甚么,都要找到合适的口罩,且不会让任何空气从边缘逸出”。 Hoption Cann表示,应注意的是,不少以KN95或KF94形式出售的口罩,在经过测试后,是没有达到其宣传的过滤效果。 加拿大卫生部、美国联邦药物管理局(FDA)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均有提供有关授权产品,及发现不足的产品等讯息。 (网上图片) T02  

过节就能肥一圈?掌握这些动作 助你恢复身材

【加拿大都市网】节日的美食实在是太多了,过完年肚子会不会大一圈?脸会不会又圆了?即便不怕胖,七天不动也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健身锻炼可是成年人最高级的养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的推荐量,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2天及2天以上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锻炼。 假期运动锻炼的方式可分为四类:有氧运动、肌肉力量锻炼、柔韧拉伸锻炼和体力活动锻炼。 有氧运动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消耗不少热量,也能够有效促进心肺功能,逐步提高运动能力。七天假期五天可以选择有氧运动,每次30〜45分钟。 ★健步走 健步走不是遛弯,要求大步快走,步幅达到身高的一半,步频最好达到120次/分钟。要注意走步姿势,使呼吸和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达到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状态。 ★慢跑 慢跑被称为有氧运动之王。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不要求速度很快,坚持30〜45分钟,身体微微出汗为宜。 ★骑行 非常适合肥胖人群,对于膝关节压力减少了许多。中等强度的骑行达到呼吸心跳加快、微微出汗,稍累,能够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程度。 其他有氧运动,如游泳、打球、爬山等,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肌肉力量锻炼 肌肉力量训练是一个很好的对抗衰老的利器,对于老年人和女性尤为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每次锻炼五大肌群,采用小阻抗多次数的肌肉耐力锻炼为主。每个肌群选择一个动作,每组15〜20次,做3组。 ★臀腿肌肉力量锻炼 人老腿先老,腿部肌肉力量锻炼尤为重要。老年人补钙只是提供物质元素,锻炼腿部肌肉才是重点。教给大家三个练腿的动作,由易到难。 ①椅子坐下站起:体弱者可以选择这个动作,每组15〜20次,做3组。 ②徒手深蹲:每组15〜20次,做3组。 ③弹力绳或哑铃深蹲:每组15〜20次,做3组。 ★胸部肌肉力量锻炼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一种俯卧撑锻炼胸部,上斜俯卧撑、标准俯卧撑和下斜俯卧撑。每组15〜20次,做3组。 ★背部肌肉力量锻炼 弹力绳或哑铃(矿泉水也可以)俯身划船,每组10〜20次,做3组。 ★腰腹部肌肉力量锻炼 选择两个动作锻炼腰腹部:仰卧摸膝、臀桥。每组15〜20次,做3组。 ★肩部肌肉锻炼 选择弹力带或者哑铃推举,每组15〜20次,做3组。 柔韧拉伸练习 柔韧拉伸可以保持肌腱、肌肉及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关节灵活性也将增强。 ★坐在椅子上的拉伸 非常适合一边看春晚一边做拉伸,缓解久坐不动产生的关节僵硬,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引起的酸胀。三个动作可以反复做。 ①坐位抬腿勾脚:坐位抬腿勾脚坚持5〜10秒钟,换另一侧做,每侧做10〜20次。 ②坐位转体:坚持15〜30秒钟,换另一侧做,每侧做5〜10次。 ③坐位提踵勾脚:坐位提踵坚持3秒钟放下,脚后跟着地勾脚坚持3秒钟,然后重复做15〜20次。 ★在床上或垫子上拉伸 适合早晚床上锻炼。大腿后侧拉伸、背部拉伸、大腿内侧拉伸、腹部拉伸:每个拉伸动作做15〜30秒钟,四个动作为一个循环,可以做3个循环。 ★站姿静态拉伸(适合运动后拉伸) 手臂前侧拉伸、肩部和肱三头肌拉伸、大腿外侧和前侧拉伸。每个拉伸动作做15〜30秒钟,四个动作为一个循环,做3个循环。 增加体力活动锻炼 每天拖地板15分钟,相当于中速步行2000步的活动量,可以消耗掉60千卡左右的热量。外出活动尽量选择走路或骑自行车,同样可以增加热量消耗,防止“过节肥”的出现。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Omicron变种会将Delta变种消灭吗?

【加拿大都市网】据国外媒体报道,自Omicron变异株11月24日首次在南非报道以来,仅仅过去了几周时间,该新毒株便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替代了之前的Delta变异株。   这是否意味着Omicron会将Delta一扫而空呢?还是说这两种毒株会永远共存下去?   从目前来看,Omicron取代Delta的势头似乎正愈演愈烈,Delta似乎大势已去。分析显示,在美国多个州,Omicron已经占到了新冠病例的99%以上,从12月中下旬开始,感染Omicron的人数已经大幅超越了Delta。即使在Omicron病例相对较少的州,该毒株在所有新冠病例中的占比也达到了80%以上。   Omicron刚出现时,研究人员担心Omicron和Delta可能会共存下去。虽然我们很清楚Omicron的传播速度极快,但不清楚究竟是因为该毒株传播力本身就强、还是因为它能逃脱疫苗和感染史产生的的免疫保护。事实证明,Omicron的确会发生免疫逃脱现象。但不仅如此,其传播能力也比Delta强了两到三倍。Omicron如今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解释。   如果让二者进行直接竞争,Omicron无疑更胜一筹,因此在人群中传播时就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相比Delta,人们更容易被Omicron感染。因此Delta逐渐退出了舞台,被Omicron取而代之。   总的来说,Omicron引发的症状比Delta轻微一些,主要是因为许多人群此前已经建立了免疫力,并且Omicron多在支气管或气管中复制增殖、而不是肺部。因此与Delta不经控制、疯狂扩散相比,Omicron如能后来居上,造成的死亡人数反而会少一些。此外还有专家指出,Omicron造成的大量感染也许能为人们提供保护、不容易受未来新变异株的感染,让我们离疫情结束更进一步。不过,未来出现新毒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新冠病毒也许仍将以某种形式与我们共存。   交叉免疫   与Delta相比,Omicron变异株的刺突蛋白产生了几十个突变。刺突蛋白相当于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钥匙”,也是新冠疫苗产生的抗体的对付目标。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被之前的变异株感染过、或者注射过疫苗,其免疫系统便不会产生与Omicron完美适配的抗体,因为他们体内的抗体针对的主要是原始版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相比于Omicron,该版本与Delta更为接近)。不过,两者的刺突蛋白之间仍有许多氨基酸的形状相同,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原始毒株与Omicron变异株之间应当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   南非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小规模研究显示,这种交叉反应的确存在。该研究考察了7名接种过疫苗、以及8名未接种过疫苗的Omicron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反应。   研究人员在病程大约第四天时抽取了一次受试者血样,两周后又抽取了一次。然后他们在实验室中让新冠病毒与血样接触,测试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中和抗体。这些抗体理论上可以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细胞。   结果不出所料。与最初抽取的血样相比,两周后抽取的血样在实验室里中和Omicron变异株的能力增加到了14.4倍。不过对Delta的中和能力也有所提高,增长到了之前的4.4倍。这意味着感染Omicron应当也能增强应对Delta的保护力。   这一发现并不令人意外。遭遇新冠病毒时,免疫系统会产生能够辨认刺突蛋白不同部分的抗体。在Omicron和Delta毒株中,部分刺突蛋白的形状是相同的,因此部分Omicron抗体也能对抗Delta毒株。   这与疫苗加强针的机制相同。虽然两针疫苗无法对Omicron起到中和效果,但再打一针加强针便可有效对抗该变异株,且反应强度约为针对原始株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考虑到加强针相当于是让免疫系统再一次应对原始株的刺突蛋白,这样的有效率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加强针产生的抗体水平非常高,并且其中部分抗体具有交叉反应性,即可以与Omicron和Delta形状相似的刺突结合。即使疫苗产生的许多抗体并非针对Omicron,但只要针对这部分刺突蛋白的抗体浓度足够高,便仍可阻断病毒感染。   接种加强针之后,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正是针对这些相同刺突蛋白的抗体。   传播动力学   与Delta相比,Omicron看上去要温和一些,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任何人而言,感染Omicron的危险性也许都比感染Delta要低(特别是对已接种疫苗者)。然而,Omicron突破性感染的绝对人数远远高于之前的Delta,意味着接下来几周时间会很难熬:感染人数激增会给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影响至少相当于之前Delta汹涌来袭时的情况、或者更甚。   但在接下来几个月间,Omicron也许能使更多人拥有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包括交叉反应免疫。假如未来又出现新的变异株,这一波感染或能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然而,南非的研究也显示,Omicron本身诱发的“自然免疫力”不足以避免再次感染、或者感染新变异株。该研究发现,Omicron在已接种疫苗的感染者体内引发的抗体反应较强,未接种疫苗者的反应则强弱不一。(可能是因为病毒激活的某些蛋白质会关闭、或阻断最佳免疫反应,疫苗则不会导致这一点。)就像疫苗一样,通过感染获得的抗体中和能力也会逐渐减退。   假以时日,疫苗与Omicron的结合或将帮助全世界从“大流行病”过渡到“地方流行病”状态,意味着大多数人都将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且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也会降低。但由于这种免疫力会逐渐减弱,新冠也许仍将以某种形式“阴魂不散”。并且人们上次感染或接种加强针之后时间越久,发生重症的可能性就越大。此外,未来也许还会再出现某种更凶猛、更容易逃避免疫的变异株。抗病毒药物未来将成为降低新冠破坏力的关键所在。(新浪科技,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土豆与红薯 吃对瘦身吃错增肥!

【加拿大都市网】红薯、土豆、芋头、山药都是薯类,哪个营养好?怎样合理搭配?晚餐经常是一大块烤红薯,没瘦身反而胖了,怎么回事?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薯类搭配,粗细结合,营养更均衡。薯类蛋白质含量偏低,可以搭配蛋白质丰富的蛋类、豆类、奶类和肉类等食物一起进食。 另外,薯类吃对了瘦身,吃错了增肥。适宜的摄入量和适宜的烹饪方式很重要,最好是使用蒸煮炖的烹饪方式,不宜多吃油炸薯条和油炸薯片,网红芝士焗红薯能量就比较高。 薯类食物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成人每天摄入1-2两,65岁以上老年人1-1.5两。一大块重量500g红薯烤后重量约400g,能量305千卡,相当于262g米饭。红薯虽好,也不要过量。建议进食薯类的同时减少部分主食的摄入。 还有人说,薯类没什么营养,就是点淀粉,多是碳水化合物。 对此,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其实不然,薯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15%左右,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比如米饭100克含有蛋白质2.6克,红薯100克含有蛋白质0.7克,摄入同等量的红薯和米饭,红薯的蛋白质含量不足米饭的三分之一。 土豆中钾的含量也非常丰富,可以达到米饭的十几倍,薯类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谷类高,红薯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比米饭高出百倍。 薯类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包括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其是肠道益生菌生长的好伙伴——益生元,帮助肠道益生菌的健康生长,膳食纤维还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的发生。 研究发现增加10克膳食纤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25%。膳食纤维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胆固醇的吸收,同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帮助我们控制血脂。 薯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研究发现每人每天进食200克红薯能使首次排便时机显著提前,降低大便干硬、排便困难的发生率。增加薯类的摄入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控制血压、保护心血管以及保持肠道健康也是非常不错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薯类要适量摄入,一次吃得过多会出现反酸、烧心、腹胀,通过调味料的搭配(吃一些低盐榨菜)和控制薯类的总摄入量(每天2两),就可以避免反酸烧心这个现象的发生。(人民网,图片来源Pixabay)

冬天穿袜子睡觉 是有助睡眠还是影响血液循环?

【加拿大都市网】有人说穿袜子睡觉可以改善手脚冰凉,帮助睡眠。但也有人说穿袜子睡觉会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影响身体健康。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门诊确实遇到有患者说经常会手足发凉,晚上穿袜子睡觉,甚至夏天晚上都要穿袜子、长裤睡觉。那穿袜子睡觉到底好不好呢?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针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穿袜子睡觉对于手脚发凉、阳气不足、因脚凉而睡不着觉的人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保暖、助眠的作用。这类人群即便睡觉前用热水泡过脚,睡到被子里一会儿脚就又凉了,常常因脚凉睡不着觉,如果穿上袜子,就能起到保暖作用,使脚的温度保持舒适的状态,也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可以促进睡眠。这时穿袜子睡觉是有帮助的。 如果是年龄偏大、下肢和脚水肿、神经感知不敏感的人群,穿袜子睡觉,如果袜子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反而起到反作用,对睡眠没有帮助。 对于一个感知正常的人来说,如果穿袜子睡觉,一般这种人是脚凉怕冷的人,他们穿袜子睡觉舒服才会穿袜子睡觉,如果穿袜子不舒服,他们也不会穿袜子睡觉。从自身的感觉中也可以判断穿袜子睡觉是否有助于睡眠。另外一部分人,每到晚上就脚热,他们绝对不可能穿袜子睡觉,而且,把脚露在外面才能睡着。这种行为也是人自身调节的表现。 如果有的人晚上睡觉总是脚冷,有的人穿袜子就可以改善这种状态,而有的人即便穿上袜子,也不能起到作用,脚仍然冷,说明前者虽阳气不足,但通过外界保暖的作用可以得到改善,而后者,阳虚更进一步,通过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要通过物理疗法或者内服药物温补脾肾进行调节,振奋人体脾肾之阳气,使阳气贯通全身,达到温煦全身的作用,脚冷自然就会改善。 温补脾肾的常见穴位:百会、大椎、肾俞、命门、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等。无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也可以用桂枝、生艾叶、红花、鸡血藤、透骨草等煎汤泡脚。内服药物需要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北京晚报,图片来源pixabay)

不能吃豆制品?只能吃素?漫谈肾病饮食管理

【加拿大都市网】饮食管理是慢性肾脏病治疗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很多肾脏内科医生都将其放在和药物治疗同等的地位,“管好嘴、迈开腿”不单对于糖尿病患者,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也甚为重要。不过,在肾病患者中还存在着三大常见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肾病患者只能吃素?一些肾友在确诊肾病后就自发吃起素来,肉蛋奶不吃。结果肾病没有控制好,反而很快就出现了贫血、乏力、精神不济、睡眠质量差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其实,动物蛋白质富含无机盐、铁、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再差的肾功能每日补充1至2两精瘦肉也是必需的,如果确实不喜欢食用动物蛋白,那么每日应该补充适量的豆制品。 误区二:肾病不能吃豆制品?大家都知道,蛋白质包括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大豆虽然是植物蛋白,但其蛋白含量非常高,每100克黄豆含蛋白质36.3克,多于同等重量的猪瘦肉和牛肉(分别含蛋白质16.7克和20.2克)。因此,其和动物蛋白一起被称为优质蛋白。 有蛋白尿的肾友,建议以优质蛋白为主,因此是可以食用豆制品的。但要注意的是,豆制品种类很多,黄豆、黑豆和青豆及其豆制品属于优质蛋白。而绿豆、红豆、豌豆、蚕豆、芸豆属于淀粉豆,营养价值等同于普通粮食,肾友们选择时一定要注意。 误区三:尿蛋白越多越应该多补蛋白质?很多肾友认为尿中蛋白丢失多了,就应该多吃、多补。然而,随着蛋白质摄入增多,尿蛋白漏出的量也增多,肾脏呈现高滤过状态,肾脏负担加重,肾功能减退加快,也就是说吃的蛋白质越多、漏的越快、肾损伤越严重。 目前肾病患者推荐低蛋白饮食,即在保证足够热量(30-35kcal/kg·d)的情况下,限制蛋白的摄入。同时,随着肾功能的逐渐下降,对蛋白质的摄入要求更加严格。慢性肾脏病第1、2期开始就宜减少蛋白摄入,一般推荐蛋白0.8克/公斤/天;慢性肾脏病3期,推荐蛋白0.6克/公斤/天,并补充复方α酮酸片;慢性肾脏病4-5期,病人应更严格限制蛋白,推荐蛋白0.4克/公斤/天,并补充复方α酮酸片。在蛋白饮食中,约50%蛋白应为高生物价蛋白。(北京青年报,图片来源Pixabay)

轻症新冠患者出现流感症状 专家教你如何在家自我康复

(■专家指感染新冠病毒者至少需待在家里休息五天。美国疾管局) 虽然越来越多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是多数人征状并不严重,特别是接种过至少两剂疫苗的人会出现典型的流感病征,这些征状可以通过休息和治疗而康复。 加拿大医学协会主席斯马特(Katharine Smart)说:“如果完全接种疫苗却染病,可能会出现轻度或中度病征,很少有人需要住院。” 她说,奥密克戎变种病毒的常见征状包括流鼻涕、喉咙痛、咳嗽,有时还会出现腹泻、呕吐、疲劳和肌肉酸痛等感觉,征状往往会持续2到10天,如果已接种疫苗者,时间会更短。 居住在爱德华王子岛、从事服务业工作的麦克菲(Donnie Macphee)接种了两剂疫苗,还戴着N95口罩,却还是染疫了。他说:“我觉得很累,一直在睡觉。鼻子因为流鼻涕而变得粗糙,喉咙很痛,不断发烧和怕冷。我通常有慢性疼痛,但是新冠病毒引发明显的身体疼痛,这与我的常规疼痛不同。”几天后,麦克菲的征状只剩下流鼻涕。 隔离休息莫忘伸展筋骨 麦克菲提醒染病者,在家隔离休息时记得保持走动和伸展,动动筋骨。 斯马特说:“如果你喉咙痛、身体疼痛、发烧,可以服用Tylenol或Advil,可以帮助缓解征状。”她建议将水和汤等令人舒缓的食物放在手边,找一个安静的空间尽量休息。如果家人没有被感染,与他们隔离很重要。“实际上就是放轻松、多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并了解需要注意的危险迹象。如果你呼吸短促、异常疲劳、平躺时呼吸困难,出现这些征状就需要立即求医。” 多伦多嘉兰医院(Michael Garron Hospital)的传染病医生麦可克莱蒂(Janine McCready)也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Tylenol或Advil、一个温度计和隔离期间的食物就够了。如果出现严重征状的风险较高者,可能需要使用血氧计来检查氧的饱和度。” 麦可克莱蒂说,加拿大尚未批准特定的新冠病毒治疗方法供家庭使用。 若孩子生病了该怎么办呢?斯马特医生说,没有证据表明非处方感冒和流感药物有助于缓解征状或改变病毒的传播过程,也不建议儿童服用这些药物。 她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喝清澈液体。”她并建议,对于太小而不能自己擤鼻涕的孩子,盐水喷雾或冲洗会有所帮助。 司马特强调,多数人感染奥密克戎的征状轻微,所以当意识到有流鼻涕或咳嗽时,确保待在家里并在可能情况下进行检测。如果无法进行检测,请至少待在家里5天,直到征状消失。她说,记得要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正在隔离,请他人运送必需品。星岛综合报道

Omicron变种具有逃逸机制 人体T细胞成最后防线

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在全球急速蔓延,奥密克戎变种的逃逸机制令人担心疫苗效用会否削弱,不过更多T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指向正面一方。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尽管奥密克戎含较其他变异株含有更多突变基因,但人体T细胞免疫反应,能继续保护我们,尤其是预防重症之上。 香港01报道,港科大与墨尔本大学团队2日于科学杂志《病毒》(Viruses)发表相关研究结果。T细胞是一种白血球,替人体作出免疫反应对抗入侵的病毒。由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是可预防感染发生(靠认出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阻断其与人体细胞连接),然而奥密克戎变异株似乎具逃逸性。北京大学上月初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奥密克戎能逃逸85%的现有中和抗体,而目前已获紧急使用的抗体药物,大多数都对奥密克戎无效。 但T细胞的抗病毒机制跟中和抗体不同,当病毒感染了人体细胞,T细胞便会马上认住病毒,攻击及杀死它们。T细胞能识别出更大部分的病毒蛋白(而非只刺突蛋白)从而作出反应,因此较不受奥密克戎突变所限。 港科大与墨尔本大学的团队分析了1500名新冠康复者与已接种疫苗人士体内的新冠病毒蛋白碎片——“抗原表位”(epitopes),发现在这些出现突变的奥密克戎抗原表位中,超过一半能被T细胞所识别。 这发现进一步减低了有关奥密克戎突破T细胞免疫屏障的推论,而且,如将分析范围扩展至奥密克戎刺突蛋白以外的部分,病毒的绝大部分(超过97%)都没有出现突变。因此总的来说,奥密克戎不太可能逃脱T细胞免疫反应的攻击,接种疫苗及加强针后所产生的T细胞免疫屏障将能继续提供保护,减少被奥密克戎或其他变异病毒的感染风险。 共同领导这项研究的墨尔本大学Matthew McKay教授说:“虽然这是一项初步研究,但我们认为有关结论提供了一个正面的讯息。即使奥密克戎或其他变异株能够逃过人体免疫反应的攻击,人体T细胞免疫反应也能保护人体避免遭受重症感染。”虽然T细胞免疫反应有望预防重症,但研究作者同时警告,T细胞免疫反应并不能阻止患者受感染,因此也不能堵截传播。

最新大数据分析:吃蘑菇似乎可抗抑郁

【加拿大都市网】对爱吃蘑菇的人进行的大规模分析表明,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较低。 具体关联仍然是一个谜,目前,作者表示应该谨慎解释数据。结果总是有可能仅代表相关性,特别是,吃更多的蘑菇似乎并没有进一步降低抑郁症的几率。 也就是说,这是对一般蘑菇消费和抑郁症的首批大型观察性研究之一。它包括 2005 年至 2016 年美国超过 24000 名成年人的饮食和心理健康数据。 这些发现并没有区分蘑菇类型,但它们与对狮子鬃毛蘑菇(猴头菇)进行的几项小型临床试验一致,该试验发现食用某些类型的真菌有助于减轻抑郁和焦虑。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公共卫生科学家 Joshua Muscat 说:“这项研究增加了对健康有益的食品清单。” 白蘑菇(双孢蘑菇)是美国最常食用的真菌种,富含钾,被认为有助于降低焦虑。众所周知,猴头菇等其他可食用蘑菇含有与大脑健康有关的神经营养因子,以及被认为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的抗炎剂。 但营养科学是一项棘手的工作。蘑菇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弄清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将需要进行更多的分子、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蘑菇中含有的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麦角硫因。人类只能通过饮食获得,而蘑菇中的麦角硫因在我们食用的所有新鲜食物中浓度最高。 在最近的动物模型中,发现这种抗氧化剂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这表明麦角硫因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其他动物模型表明,这种抗氧化剂也在肠道健康中发挥作用,而肠道相当于第二大脑。 “蘑菇是氨基酸麦角硫因的最高膳食来源,麦角硫因是一种人类无法合成的抗炎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 Djibril Ba 说。 “高水平的抗氧化剂可能会降低氧化应激的风险,这也可以减轻抑郁症的症状。” 尽管如此,这只是一个潜在的解释。 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中,作者将每天吃一份蘑菇的人和吃一份红肉或加工肉类的人进行了比较。有趣的是,替代饮食与较低的抑郁几率无关。 显然,关于蘑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我们仍然知之甚少。但考虑到这种关系在研究中不断出现,值得进一步探索。 “这些发现突出了食用蘑菇作为减少抑郁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手段的潜在临床和公共卫生价值。”作者总结道。 该研究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煎蛋 majer,图片来源pixabay)

自然杂志:吃肉与吃素 哪个更容易患癌?

【加拿大都市网】一项12月22日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对世界各地动物园内数万只动物进行了分析,发现肉食性哺乳动物比只吃素的哺乳动物更容易死于癌症。 匈牙利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10148只动物园动物(涵盖了191种哺乳动物)的尸检记录,以确定它们死于癌症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肉食性哺乳动物比很少或从不吃肉的哺乳动物更容易死于癌症。其中,偶蹄目哺乳动物是最不易患癌症的。 该目主要由食草动物,如羚羊、绵羊和牛等组成。 鬃尾袋鼬是最易患癌的物种之一。 这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小型肉食性有袋类动物。在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中,该物种28份尸检记录中有16份记录的死亡原因是癌症。 相比之下,196只印度黑羚(原产于印度的食草动物)和213只巴塔哥尼亚豚鼠(一种大型食草啮齿类动物)的尸检记录显示,其死亡时均未患有癌症。 上述发现挑战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即寿命长的大型动物最有可能患癌症,因为它们可能有更多的细胞发生突变,而且有更长的时间可供突变发生。 这项新研究提示,饮食可能对患癌风险有着很大的影响。 当然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圈养哺乳动物的这一现象,是否也存在于野生种群之中。 研究人员表示,肉食性动物更易患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生肉中含有病毒,摄入后有致癌的风险。 例如,一些圈养狮子患的癌与其食用的牛身上的乳头状瘤病毒有关。 研究团队成员、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Beata Ujvari补充道,肉食性动物更易患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食肉动物更易受污染物的影响,因为越往食物链上游,动物体内的污染物就越集中。 此外,肉食性动物的饮食中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导致其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低于植食性动物,这些与人类癌症风险因素具有相似性。 Ujvari指出,肉食性哺乳动物更易患癌,并不一定意味着吃肉的人也更容易患癌,“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而且不倾向于吃生肉。但是,一些人体研究已经将肉类消费与患癌风险的增加联系起来”。 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为什么偶蹄目对癌症具有异常的抵抗力,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保护人类免受癌症侵袭。 在Ujvari看来,偶蹄目低脂、富含纤维的植物饮食可能是导致它们不易患癌的一个因素。 它们也可能已经进化出天然的抗癌能力,以补偿其体形过大带来的额外患癌风险。 “了解它们如何对抗癌症可能有助于人类开发癌症治疗方法。”Vincze说。(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如果你胆固醇过高 那这是你最好的饮料!

【加拿大都市网】胆固醇是身体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质之一,但如果胆固醇过高,就会导致极其有害的副作用。 例如,你的身体需要胆固醇来构建细胞,但过量堆积会大大增加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还好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患高胆固醇的风险,比如戒烟、减少饮酒、食用更健康的食物和饮料。 如果你想平衡你的胆固醇水平,那么抗氧化剂饮料是你需要寻找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含糖的蔓越莓汁是那些高胆固醇患者的最佳饮料之一。 蔓越莓汁如何能降低“坏”胆固醇水平? 谈到喝蔓越莓汁,其降低胆固醇的关键在于蔓越莓中的天然营养成分。 蔓越莓含有有效的抗氧化剂,已证明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并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这个过程有助于保持胆固醇水平的自然、健康平衡。 确保你购买的是正确的蔓越莓汁 如果你打算将蔓越莓汁纳入你的日常饮食,每次都要小心阅读标签。最重要的是,你不希望在蔓越莓汁中加糖。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在蔓越莓汁中加糖。无糖的蔓越莓汁味道可能是苦的,但糖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从而导致高胆固醇。(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eatthis.com/best-drink-if-you-have-high-cholesterol/)

手指划破后能不能放到嘴里嘬?唾液可以杀菌消毒预防感染?

【加拿大都市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指或者其他部位受了伤,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放到嘴里舔舐一下,觉得这样可以消毒杀菌,有利于预防伤口感染。 那么,唾液真的有这种效果吗?唾液可以杀菌消毒、预防感染? 成分复杂的唾液 唾液是人体内成分最复杂的液体之一,主要由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及其它许多小唾液腺分泌,每分钟分泌0.5毫升左右。当受到进食、饥饿或者缺水等外界影响时,腺体受刺激,唾液分泌会增多。 人类一昼夜唾液分泌量大约为1000~1500毫升,其中大部分主动或被动的咽入胃里进行重吸收,用来维持体液平衡。 唾液的组成包括水、有机成分及无机成分等物质,水占唾液所有成分中的99%以上。 唾液中的无机成分主要由多种强弱离子组成,包括有Na+、K+、Cl-、Ca2+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维持唾液的酸碱平衡,维持体内渗透压,同时促进味觉的感知。 唾液中的有机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等酶类,包括淀粉酶、脂肪酶以及黏蛋白等。不同的酶在口腔中参与食物的咀嚼、品尝以及吞咽过程,如淀粉酶参与淀粉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脂肪酶对于油脂味的感知及质地感知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唾液中还含有少量的溶菌酶和生长因子等,其中溶菌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抑制外源微生物生长等功能。 而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则具有一定的促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作用,这也是口腔黏膜相比其他组织更新代谢率快的原因。 这么看来,唾液中大量水分的清洁作用加上溶菌酶的灭菌效果,是对伤口有一定的作用,那我们受伤之后就能用唾液来治疗喽? 答案是:当然不行!而且肯定不可以! 为什么不能用唾液给伤口消毒? 首先来说,唾液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润湿食物来帮助食团的形成,促进吞咽,保护口腔黏膜免受机械的损伤,并通过淀粉酶以及其他酶的存在对食物起到初步消化的作用。 其次,唾液的分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的年龄、饮食习惯以及药物摄入情况、生活习惯等,因人而异,具有不固定性,无法准确持续的进行“消毒灭菌”。 更重要的是,唾液中的溶菌酶和生长因子含量极其微少,只能在就医不便时进行简便处理,而且还要伤口微小且表浅,一旦伤口较深,涉及表层下组织,可能反而有危害。 同时,口腔是人体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区域之一,口腔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以细菌为主,这些微生物定植在口腔内,相互牵制,相互依存,和平共居,而一旦离开定植部位,就有可能产生致病性,甚至加重伤口的感染。 (警惕:一些特殊的伤口,例如猫、犬咬伤,锈钉扎破的伤口必须在规范消毒包扎处理后进行疫苗接种,防止狂犬病毒和破伤风梭菌感染。) 处理伤口不仅是消毒 要注意的是,伤口的愈合不是简单的消毒杀菌就行。 在预防感染的同时,需保持伤口及周围清洁,处理伤口时要根据伤口性质和部位,正确清洗伤口,降低二次伤害,包扎伤口时应正确选择大小合适、干净舒适的敷料,此外,伤口最好不要受压或粘贴太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 如果伤口出现水状渗出物、腐烂有异味、出血化脓或长时间不愈合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治;如果出现呼吸急促、发热高烧、心悸心慌、脉率加快、头疼恶心或伤口长期未痊愈等情况时,应尽快至就近医院接受治疗。 目前来说,唾液对伤口有多大的功效和优势、作用时间有多长以及如何避免传染病的风险,都还没有科学论证。 大家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擦伤、碰伤,不能单纯的伸进嘴里舔舐一下就完事,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伤口大小、深浅,都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医学处理,才能让伤口更快更好的愈合,也能避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审稿专家: 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生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26岁程序员尿液引来一群蚂蚁!他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加拿大都市网】26岁的程序员小林,工作多年以来,一日三餐基本都是外卖,还酷爱喝各种甜饮料。有一次在老家外面小便后,他的尿迹周围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蚂蚁……随后入院检查,小林被确诊为糖尿病。 反观现实,糖尿病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有5.37亿,相比2019年增加了7400万,增幅达16%。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速度颇为惊人! 常听到有人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一旦患病无法根治……事实果真如此吗?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的尿是甜的? 是的。最初糖尿病的命名就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存在甜味定义的,究其原因是患者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从肾脏随尿液排出所致。 糖尿病真是吃糖吃出来的? 当然不是!糖尿病的病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缺陷,药物作用,精神刺激,分娩,肥胖等,而爱吃甜食只是环境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的一种。 以下六大危险人群需要提高警惕: 年龄超过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 大肚子细腿的腹型肥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患有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长期吃抗抑郁药的人群; 家有小胖墩,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 父母有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或肥胖者。 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年轻人久坐不动,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糖尿病呈现逐渐年轻化趋势。对于高危人群,应该注意控制饮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管理体重,放松心情。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后备军”,是指血糖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0mmol/L,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6年内超过一半的人会转化为糖尿病。 因此,及早发现身体的九大危险信号显得尤为重要: 口干舌燥,饮料越甜越好; 老是感觉饿,不吃就心慌; 近期出现的尿频、尿多症状; 没有刻意减肥却瘦了很多; 四肢纤瘦,肚子却越来越大; 皮肤老是发痒,容易长疖子; 颈脖子,胳肢窝发黑; 脚麻手麻,眼睛发花; 浑身没劲儿,提不起精神。 如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早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但请不要盲目对号入座。 得了糖尿病怎么办?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是可以被控制。 得了糖尿病,需要及时干预,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自我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会导致失明、心梗、蛋白尿等血管并发症,以及造成下肢感染、足部溃疡,重者甚至面临截肢的风险。 对于新诊断、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严格的血糖控制,对于合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以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何预防糖尿病? 1、知识预防。接受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慢性病的基本防治措施。 2、饮食预防。少油少盐少糖,搭配粗杂粮和乳制品,以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形成。 3、运动预防。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建议每周至少有5天进行半小时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 4、心理预防。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创伤和精神高压,提高心理应激能力。 5、药物预防。必要的时候,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律服用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的药物,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本文专家:王诗韵,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师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高蛋白食物排行 大豆排第一鸡蛋第八名?

【加拿大都市网】近期,有自媒体号发布“八大高蛋白食物排行榜”,文章宣称排在前3位的高蛋白食物分别是大豆、虾、葵花籽,4-7位的高蛋白食物分别是花生、鱼肉、瘦牛肉、鸡胸肉,而常以优质蛋白著称的鸡蛋却排在第8名。那么,这种高蛋白食物的排名可信么?如何判断食物中蛋白质的优劣? 简单说结论:这是谣言,不可信! 脱离标准的排名,都是耍流氓 通常我们所说的高蛋白食物,一类是动物蛋白食物,包括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另一类是植物蛋白食物,主要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类,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类。排行榜中8大上榜的食物,基本都算是高蛋白食物,这点没有太多问题。 但要想在高蛋白食物中优中取优,排排名次,那至少需要一个排名标准。比如究竟是以蛋白质含量高低来排名,还是以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来排名,还是以特殊人群如减肥人群、心血管病人、素食主义者、肾病患者所适合的蛋白质来排名……文章中的榜单标准一不全面,二不清晰,而脱离标准的排名,都是乱排名。 如何评价食物中蛋白质的优劣?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一要看含量,二要看质量,三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1)蛋白质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没有一定含量,就算有营养价值,也很有限。比如水果、蔬菜蛋白质含量大约在1%-3%,它们就不能作为补充蛋白质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常见的高蛋白食物中,豆类所含的蛋白质含量约在30%-40%左右,肉类含蛋白质在10%-20%,蛋类含蛋白质在11%-14%,乳类蛋白质含量在1.5-3.8%。但是这就能说,大豆蛋白比肉蛋奶蛋白好么?也不一定,因为含量不等于质量。 2)蛋白质是否优质,关键要看其是否能被身体充分消化、吸收、利用。 蛋白质想要被人体吸收利用,必须要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才可以。食物中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其吸收利用的程度就越高,它的评价指标叫做“蛋白质生物价”。生物价越高,说明它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蛋白质越优质。 常见的动物蛋白,如蛋、奶、鱼、肉都属于优质蛋白质。其中全鸡蛋的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最接近,是天然食物中最理想的蛋白质,几乎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和利用,生物价高达94。其次是牛奶,其氨基酸含量和比例符合人体需要,生物价达87。鱼、牛肉的蛋白质生物价分别为83、74。植物蛋白中,大豆类蛋白最为优秀,生物价为73,但它和动物蛋白相比,消化吸收利用率就不算高的了。 3)判断高蛋白食物的好坏,最重要的要看是否适合自己。 虽然动物蛋白消化吸收率较植物蛋白高,但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去吃鸡蛋、肉等补充蛋白质。因为,食物中不仅含有蛋白质,还含有其他物质。比如肉蛋奶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脂肪、胆固醇等也相对较高,对于三高人群来说,就不适宜大量地吃。对于素食主义者来说,平日不吃动物制品,那就需要多吃大豆、坚果,来满足日常蛋白质摄入的需要。对于一部分大豆蛋白过敏人群来说,就需要谨慎选择蛋白质来源,避开过敏原。总之,没有最好的高蛋白食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最后,提醒各位,饮食均衡,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才是膳食中最重要的原则。至于各种食物排行榜,看看就行,别真的信,信你就输了。(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五种不能空腹吃的食物 对身体带来危害较多

【加拿大都市网】一说起空腹不能吃什么?很多人会说出一大串食物。空腹的状态下,有些食物可以吃,但是有些食物却不建议您食用。这些不建议您空腹吃的食物,空腹食用后对于身体带来的危害比较多,希望您在了解食物名单后尽量避免空腹食用这些食物。 柿子 柿子在中国人眼中带有美好的祝福,所谓的“柿柿如意”就来自于柿子的谐音。柿子在成熟之后,甜味十足,很多人也喜欢上了柿子。即使在寒冬腊月,也可以买到这种好吃的水果。 只不过柿子中含有一定量的鞣酸,虽然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较低,但是口感脆甜的柿子中鞣酸的含量却较高,主要集中在柿子皮中。空腹状态下吃柿子,尤其是带皮食用柿子,这些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会形成结石而影响身体健康。即使是饭后吃柿子,也要注意食用量,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酒水 酒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餐桌上总是离不开酒水的身影。有些人即使自己在家吃饭,也会小酌几口。但是很多人在喝酒的时候,胃处在空腹的状态下。这种做法不仅影响胃部健康,也更容易出现醉酒的情况。 除了水,酒精也可以在胃里被吸收一部分。而在空腹的状态下,胃部对于酒精的吸收会更多。酒水冲刷胃壁,胃粘膜不断被酒精侵蚀,胃黏膜受损可能会引起胃溃疡甚至胃穿孔的发生。虽然再三提醒网友不要喝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难以做到完全戒酒的情况。在不得不喝酒的时候,要记得先吃点主食再喝酒。主食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能够促进酒精的排泄,减少酒精对于人体的危害。 荔枝 荔枝是南方特有的水果,到了荔枝上市的季节,很多人难以抵挡荔枝带来的诱惑。但是在吃荔枝的时节,很多人却出现了“低血糖”。而这种 “低血糖”,其实就是空腹食用荔枝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何空腹吃荔枝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与荔枝中所含有的果糖有着重要的关系。 荔枝之所以吃起来有较强的甜味,主要与果糖有关。果糖的甜度,远远高于蔗糖和葡萄糖。。虽然果糖也能充当能量物质,但是果糖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它需要在肝脏中转化为葡萄糖以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也会消耗能量(葡萄糖)。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也远远低于饭后状态,这个时候再额外消耗葡萄糖,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冷饮 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吃完冷饮之后感觉浑身都舒坦。只不过冷饮虽然带来凉爽的感觉,却也有注意事项,空腹不能吃就是其中之一。在空腹状态下食用冷饮,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呢? 冷饮的特点之一就是温度较低,从冰柜中取出的冷饮一般都在零度之一,而我们身体的温度则在三十度以上。寒凉的食物,让嘴巴瞬间感觉到了丝丝冷意,但是在进入胃部之后,因其温度太低影响胃酸分泌和消化酶作用,降低胃部蠕动,造成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等问题。 咖啡 早上起床后喝上一杯咖啡,很多人会感觉瞬间找到了神清气爽的状态。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有着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让人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但是,喝咖啡也有时间,空腹状态下不宜饮用咖啡。 咖啡因对于胃有较强的刺激性,也会让胃产生更多的胃酸,可能会引起胃出现反酸的情况。而且,如果在喝咖啡的时候加入糖,空腹状态下的糖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经常空腹喝咖啡,不仅胃病会找上门,肥胖也可能会找上门。(科普中国 王桂真, 图片来源pixaby)

必看!专家教如何正确佩戴口罩防Omicron变种

【加拿大都市网】由于安省各地的COVID-19病例每天都在增加,正确佩戴口罩再次成为减少病毒传播的关键。 自2020年3月第一波新冠疫情以来,省卫生官员已敦促居民戴上口罩或面罩,以减少病毒传播。 但是,随着Omicron变种在安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卫生官员正在敦促公众对佩戴口罩保持警惕,并正确佩戴。 “口罩不仅能保护你免受外部产生的气溶胶影响,还能通过捕获这些气溶胶保护他人免受伤害。所以,你要确保你戴的口罩合适,有很多层,覆盖在你的鼻子和下巴上,”圣迈克尔医院的儿科医生、多伦多大学特默蒂医学院的助理教授苏莱曼(Shazeen Suleman)博士说。 安省此前建议人们在公共室内场所,以及在难以保持身体距离的情况下,佩戴非医用口罩或脸部遮盖物。卫生官员补充说,医疗口罩应该留给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使用。 然而,上周,安省COVID-19科学顾问团的科学主任警告说,佩戴单层布口罩不会保护人们免受Omicron变种传染。 苏莱曼同意这个观点,最佳保护的关键是佩戴多层口罩。 苏莱曼推荐的一个方案是戴一个蓝色的三层非医疗口罩,上面再戴一个布质口罩。 “记住,它(非医用口罩)覆盖在你的鼻子和下巴上,你要压平鼻子上的口罩,不是通过捏,而是有点像在鼻子上推,像那样压平。。挤压实际上会造成一些空气泄漏,”苏莱曼说道。 她补充说:“如果我在上面盖上我的织物口罩,然后收紧它,我就得到了一个更合适的面罩,我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密封。实际上,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增加该面罩的过滤能力。” 人们可以通过吹气来测试他们的口罩是否戴好了,如果他们感觉到眼睛周围或下面有空气,那么他们需要收紧耳朵周围的口罩环,使其更紧。 其他口罩选择包括KN95、N95和FN95口罩,它们可以过滤掉95%的气溶胶,苏莱曼说。 “再说一遍,这个要套在鼻子上,套在下巴上,现在这个要贴得更紧,你可以看到。如果我想吹气,我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从上面传来。” 一些不喜欢戴口罩的人选择了塑料面罩,但苏莱曼说那些面罩不能提供同样的保护,因为它们不能在你的脸上提供密封。 “最合适的口罩是能再次在你脸上起到密封作用的那种。所以,任何在你脸上没有这种印记的东西都不会给你同样的保护,也不会给别人同样的保护。” 总的来说,苏莱曼鼓励公众戴上他们觉得舒服的任何口罩,以帮助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侵害。 “最好的口罩是你将要戴上的那个。所以,如果你戴的口罩不理想,但它是你唯一会戴的口罩,我会要求你戴上它。”(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ref:https://www.cp24.com/news/masks-should-fit-well-have-lots-of-layers-doctor-provides-tips-for-wearing-masks-correctly-1.5716575)

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如果用走路开启健康大门?

  你知道么?走路,这个简单方便、安全便捷,只需要迈开双腿人体就可以轻松完成的运动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北京体育大学的曹建民也曾指出:“如果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走路时可充分调动机体13块大的肌肉群,例如人的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腿肌群及腹部肌肉等。步行是最理想的增强体质和免疫功能的的方法。”多项研究证明,走路是最适合人类的运动,符合现代人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走路能开启五扇健康大门 1.大脑健康的大门 美国匹斯堡大学的研究表明,每周步行累计超过9.6公里,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大脑萎缩等疾病的发生。一方面,步行可以增加大脑体积,另一方面步行还可以延缓大脑记忆力减退。 2.远离糖尿病的大门 根据数据显示,当今社会由于人们饮食结构变化而导致代谢类疾病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多。专家指出如果每周可以坚持运动3天,且每次步行30分钟内的距离可以达到3公里,则可以有效降低25%患糖尿病的几率,且在合理运动范围内,每周运动频率越高,则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的效果越好。 3.骨骼关节健康的大门 大量研究表明,当人体处于走路状态时,骨骼可以更合理的支撑身体自身的重量和减少骨骼内矿物质的流失,进而有效地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 美国杂志《关节炎和风湿病》曾指出,走路对关节产生压力比跑步更小,而且还可以延缓关节功能的丢失和衰退。 4.控制体重的大门 人体单次走路时间累计达到30分钟后就可以消耗掉75千卡的热量。运动减肥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若仅采用单次剧烈运动,其效果在48小时之后就会消失,不能达到有效控制体重的效果;若过量的运动则会增加猝死的风险。因此,长期规律的步行运动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控制体重的方法。 5.长寿健康的大门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由此可见,适量的步行运动与我们的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每天步行时间累计超过30min的人群,与不参加运动的人群相比,他们的长寿几率比不参加运动的人高出4倍。步行为我们打开了长寿健康的大门。 走的越多越好么? 你每天的微信步数是否遥遥领先呢?是不是步数越多越好呢?研究发现,每天行走6000步,行走距离控制在3至4千米,相当于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果可以一气呵成走完6000步,则运动效果最佳。 哪里都适合走路么? 哪里走?最好选择在公园、体育场等远离马路的场地行走,因为行走时脚底所受到的冲击力相当于全身体重的1.2~1.5倍,建议行走时选择一些轻便、舒适的运动鞋,以减轻脚底的压力。有研究发现,长期沿公园散步者肺功能、动脉血管功能可显著得到改善,而沿繁华商业区散步者其肺功能改善微弱,甚至出现动脉血管硬化的状况。 走路有什么方法么? 怎么走?行走之前做好热身,行走之后做好拉伸,行走过程中跟着感觉走。健步走时脚全掌着地,昂首挺胸、腰背挺直,有节奏地摆动上肢,可以起到增加有氧运动量、锻炼上肢及胸部肌肉的效果。走路以小步为宜,刚开始走路时要循序渐进,走路过快或超过负荷,容易伤到膝盖和小腿,使身体产生疼痛、不适感。 一起吃饭不如一起出汗,养成科学合理的行走习惯,在追求行走数量的同时也要关注行走质量,守护走路为我们健康开启的六扇大门,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中国康复医学会,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家给食物评分 来看看你常吃的食物及格了吗?

【加拿大都市网】食物有好坏(健康、有害)之分吗?从循证角度看,一些专业人员认为,食物是有好坏之分的,但也有人指出,食物都能为人提供能量并维持生命,并无好坏之分。 不久前美国塔夫茨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食物有好坏之分。研究人员对美国居民消费的8032种食品(包括饮料、混合型食品)的健康程度进行评估和排行。评估依据包括食物中的健康因素和有害因素,同时结合营养、食品成分、加工特性、植物化学物质和添加剂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核心依据是,食物与主要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风险相关的事实和证据。 在这个排行榜中,研究人员对每种食物、饮料或混合菜肴给予评分,分数为1~100。70分(优秀)以上的食物或饮料,鼓励食用;31~69分(及格)的食物或饮料,建议适量食用;30分(不及格)及以下的任何食物或饮料均应减少食用。 总体而言,所有食物的平均得分为43.2分。未加工食品比加工过的食品好,前者平均得分为62分,后者平均得分为39分。 平均得分较高的食物种类有:豆类、坚果(78.6分),水果(73.9分,几乎所有新鲜水果的得分都是100分),蔬菜(69.1分)。水果中,即便香蕉、枣和无花果等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得分较低,但仍高于70分。而盐渍混合坚果和盐烤花生也得到很高的分数,分别为97分和88分。平均得分最低的则是零食和甜点(16.4分)。 具体而言,在提供蛋白质的肉蛋奶类中,海鲜67分,全蛋51分,全脂牛奶49分,家禽42.67分,低钠培根31分,牛肉24.9分,熏或腌猪排20分。在饮料中,胡萝卜汁84分,100%果汁或蔬菜汁67分,苹果汁55分,含糖汽水和能量饮料27.6分,包装果汁饮料19分,大多数能量饮料、运动饮料和可乐为1~2分。在主食类别中,全麦谷物95分,普通即食燕麦片79分,全麦面食70分,全全麦麦面面包包6600分分,,煮煮熟熟的的面面条17分,白米饭10分。 这个食物排行榜对食物的评价,大部分是符合我们对食物的认知的,但也有相悖之处。比如,人们作为主食经常食用的面条和白米饭被划到了不及格食品类别。此前,一些研究就认为,大米不是健康食物,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个研究团队在2012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的文章称,大量食用白米会造成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信不少人会对此产生疑问: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大米为主食,大部分人不仅健康,而且长寿,为什么米饭成了不健康食物? 显然,问题并非出在大米上。 现在我们吃的大米大多是被碾制、打磨、抛光而形成的外表光鲜、雪白的精制大米。这种大米外表美观,但却失去了大部分营养。而没有经过精加工的糙米远比精制白米的营养要高。糙米比精制白米含有更多的纤维素、镁和维生素。此外,糙米是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而精制白米是高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因此,精制白米更容易引起糖尿病。 即便大米与糖尿病有关,但也不能片面地把大米说成是不健康食物。 2016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荐,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指南》与上述塔夫茨大学的健康食品排行榜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指南》认为大米、白面等主食是中国人的基本食物,是饮食金字塔下面最基础的部分。这也意味着,大米、白面是健康食物。 相关专业人员对食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哪些食物更有利于健康,并且依据研究结果公布饮食指南,以指导公众正确饮食。这对于公众的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塔夫茨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表示,设计食物排行榜的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政策制定者,甚至产业界提供一个简单的工具,引导大家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公众对于食物的好坏排行,要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理性对待。摄取食物应做到多样、均衡,既做到合理搭配,又做到营养全面。即便豆类、果蔬位居健康食物排行榜前列,也不能只吃这些食物。即便是肉类中被视为不健康的红肉类,如猪、牛、羊肉,也需要适量摄入。(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为什么普通口罩无法应对Omicron变种?专家详解!

【加拿大都市网】在经历了两年的疫情后,你可能会认为我们现在都是口罩专家了。 但是,COVID-19的情况正在迅速变化,我们以为可以保护我们的东西突然需要认真反思,特别是口罩。 有专家表示,那些我们许多人一直戴着的布制和蓝色外科口罩,它们不太可能抵御Omicron变种。 多伦多达拉拉纳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菲斯曼博士(Dr. David Fisman)警告说,我们都应该立即加强我们的口罩。 菲斯曼表示,我们一年多前就知道新冠病毒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了。这意味着人们可能通过呼吸这些微小的颗粒而被感染。 菲斯曼形象地指出,新冠病毒可以像香烟烟雾一样传播。 想一想你将如何应对室内的香烟烟雾,你可能会考虑打开窗户,使用HEPA空气过滤器或者用合适的呼吸器保护自己以过滤掉这些微小的颗粒。 关键在于“贴合”。 菲斯曼说,常用的外科口罩和布质口罩是有问题的,因为它们的两侧往往非常宽大。 菲斯曼说,人们应该戴的是更结实、更贴合的口罩,以阻挡和过滤传染性颗粒。 换句话说,就是N95口罩。 “N95口罩、KN95口罩、CN95口罩......这些是真正适合你脸部的呼吸器,”菲斯曼说。 口罩的缝隙是敌人 所有口罩都从两个方向发挥作用:通过过滤佩戴者呼吸中的气溶胶来保护他人,并通过阻止他人呼出的气溶胶进入自己的呼吸系统来保护佩戴者。 最好的布质口罩有几层不同的材料,这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过滤器。手术口罩的材料也能很好地阻止这些颗粒。 但是,无论是布质口罩还是外科口罩,贴合度差是问题所在。 菲斯曼表示,贴合是一切。一定要注意口罩的缝隙。 虽然N95口罩比布面或外科口罩更贵,但菲斯曼说它们更耐用,戴的次数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他说,医院里使用的3M品牌口罩有说明,说它不应该被使用两次。 “但这是不对的,”菲斯曼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表示,你最多可以使用它们五次。口罩的过滤部分可持续约40小时佩戴时间。所以这个过滤部分不会首先失效。如果你保持口罩的清洁和保养,首先会失效的可能是橡皮筋。然后口罩会变得很宽大,这时你应该把它扔掉。” 菲斯曼还提醒不要购买廉价的山寨版,并指出在亚马逊上,有人出售假冒的KN95口罩。 (ref:https://www.cbc.ca/news/canada/new-brunswick/masks-covid-epidemiologist-fisman-1.6290760)

运动后补水要喝运动饮料吗?

【加拿大都市网】现代人生活品质提高,亚健康问题增加,对于饮料,尤其是含糖、钠等成分的饮料,不少人会将其和“导致肥胖”“对血糖不友好”等概念挂钩,认为含有热量、糖分的饮料都是不利于健康的。但事实上对从事体育运动或是户外体力工作的朋友来说,大量出汗后补充含有适当比例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有助于为身体补水,防止体温过高,改善体温调节和体内代谢过程,消除疲劳感,恢复运动能力。 运动后正确饮水可以“保命”。人体在运动时,体内的物质代谢加强。代谢产生大量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肌肉及其他器官系统的活动消耗,大部分则转化为热能。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体温越高。 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每小时可能会丢失2升左右的汗液。体质好的人散热能力强,运动时出的汗会更多。但人体的储水能力有限,如果体内水分不足,体温将快速上升。人在身体缺水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发生中暑,甚至有死亡危险。在湿热环境下进行运动,对体液的要求更高。因为天气潮湿时,汗液不容易经皮肤蒸发,人体必须被迫产生更多的汗液。 水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够给人体输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带走细胞新陈代谢副产物。水还具有保护功能,可预防脊髓和大脑遭受突发性损伤,是人体温度调节机制的关键部分。从事体育运动,必须及时补充水分,人体才能维持液体平衡,以减缓心率增加和核心温度上升,改善心搏量、心输出量,以及皮肤血液流动,避免发生脱水、中暑等问题的发生。所以运动后补充水分是很有必要的。 运动后仅补水就够了吗少量出汗或生活中正常补水,喝水没有任何问题。矿物质水或烧开开的的自自来来水水里里本本身身就就含含有有一一定定量量的电解质,此外,也可以通过蔬果、三餐等进行补充。但喝纯水无法帮助人体在散失大量汗液后“留住”水分。开展剧烈体育运动后流汗,除大量水分外,人体失去的还有相应比例的钠、钾等电解质。 一般来讲,1升汗液含有50毫摩尔钠。而高温天气下从事剧烈运动1小时,人体的出汗量可能达到2升,丢失100毫摩尔钠。人体内的水、钠始终处于动态平衡。汗液大量散失会导致钠缺乏,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喝进去的水分身体无法有效吸收。而饮料中适当添加钠可加快小肠对水分的吸收,重建机体水的平衡。相关研究表明,补充18~59毫摩尔/升的含钠运动饮料,不仅可以有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还有助于防止或延迟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此外,运动饮料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延长水分在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吸收效率,帮助身体喝够水。 运动饮料是指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能为机体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可被迅速吸收的饮料。运动饮料可以帮助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中,保持较高的血糖水平,运动过后血液中的钾和钠的水平保持稳定,降低运动中血乳酸的水平,加速运动中血乳酸水平恢复,明显减轻疲劳感。 运动时口渴了才喝水吗标准的运动饮料每升含有50~1200毫克钠、50~250毫克钾。而碳水化合物含量为6%~8%,不会增加肠胃负担,并能有效地为身体补充水分和糖分,帮助改善体内代解过程,调节体温。在选购时应注意查看不同品牌运动饮料的营养成分表。 运动过程中,口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自己需要饮水的信号。口渴是延迟于身体缺水反应出现的。当人体丢失1.5~2升水之后,才会感觉口感。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给出的补水建议是:运动前4小时内,至少要喝500毫升水。这样在运动前,你的身体除了有充分的时间补水外,还可以给肠胃以足够的时间来排空、吸收液体,并把多余的液体排除出体外。运动过程中,建议每20分钟补充150毫升液体。 从事运动或体力劳动,适合饮用含有适当糖含量、电解质含量的运动饮料补水。但要注意的是,因为含“糖”,运动饮料含有一定热量,不建议非体力劳动者和非体育运动者饮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睡得太早太晚都不好!最新研究告诉你最佳入睡时段

熬夜的危害,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精力差、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甚至会导致早衰。 那睡得越早越好吗? 并不是。 最近,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旗下的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Digital Health》在2021年11月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等研究团队发现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时间”。 而且,睡早了,或睡太晚,都存在健康风险…… “最佳入睡时间”找到了? 参与者年龄在37–73岁、平均年龄为61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随访,以确定新诊断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心血管疾病定义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研究人员发现,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睡眠时长(短时间和长时间的睡眠时间都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血压等混杂因素后,睡眠开始时间在和心血管患病风险呈现“U”型关系:22点至22点59分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小,太早太迟睡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凌晨(24点)及更迟午夜或更晚入睡患病风险最高。(这个时间指的是当地时间,而不是北京时间。) 欧洲的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客观评估的睡眠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关系的最广泛的研究。 证明了“入睡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明确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女性。 最佳“入睡时间”位于日周期的特定范围内,偏离这个范围,无论是太早或太晚,都可能存在问题。 晚睡和睡眠不足,哪个危害大? 此前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就表明睡得很多和睡得很少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答案的真相可能是生物钟,违反生物钟的规律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不规律的作息会影响“生物钟”的重置。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一种生理机制叫生物钟(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都存在着生物钟,也就是从白天到夜晚的一个24小时循环节律,是一种无形的时钟,一个光和暗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契和。 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支配,清醒和饮食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作用,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有助于人体身心功能的调节。 如果不遵守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体会感受到疲劳和不舒适。长此以往,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熟知的倒时差,医学上的“时差综合症”长途飞行跨越多个时区疲劳症的患者由于昼夜节律紊乱,会出现夜晚失眠而白天却又昏昏欲睡,头晕脑胀,严重的可能出现头痛,心悸,恶心,以及判断力和注意力下降等。 当然实际上有些人天生喜欢早睡,而其他人则更倾向于晚睡,每个人机体都有独特的内部计时器来调节。目前科学对睡眠的、生物钟的认识远远不够,需要更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 如何维持生物钟? 那么,如何维持体内生物钟,保持身心健康呢? 1. 入睡时间 23点前入睡。不过早更不熬夜,把原本用于熬夜的时间用于睡觉,把晚睡的那部分时间争取成早起。 2. 合适的睡眠时间 人的睡眠需求是不同的。能量的消耗不一样睡眠时间也就不一样。睡眠质量的高低不等同于睡眠时间的长短。 人的睡眠时间随年龄而产生变化: 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6-20小时 青少年儿童是9-10小时,最少需要八个半小时 成年人对睡眠的需求进一步减少,只需7-8个小时即可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只需5-6小时 3.睡眠规律 每天最好固定时间、跟着太阳同起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不要随意打乱它。 睡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因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 4. 对于经常跨时区飞行的人们来说,要重视倒时差。 本文审稿:薛世民,榆林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伟哥能治老年痴呆?最新研究表示前景乐观!

【加拿大都市网】新的研究表明,使用伟哥(西地那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大幅降低有关。 根据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研究,与不使用伟哥的人相比,服用伟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近70%。 这是基于对720多万人的健康保险索赔数据的分析,其中的记录显示,服用伟哥的投保人在接下来六年的随访中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像这样观察到的关联--即使是大规模的数据--也不等同于因果关系的证明。服用伟哥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提高了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说,这里显示的相关性足以确定西地那非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有希望的候选药物,其可行性可以在未来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进行探索,以检验因果关系是否确实存在。 这并不是西地那非第一次与更好的健康结果相关联,该药物以前在一系列不同的科学背景下显示出希望,包括癌症和疟疾研究等。 在美国FDA已经批准的1600多种此类药物中,西地那非被证明是最有希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药物之一。 这听起来可能令人费解,因为伟哥迄今为止主要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和肺动脉高压。但已经有迹象表明西地那非化合物可能具有其他类型的健康益处,因为它与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而淀粉样 tau 蛋白与阿海默病的病理动力学有关。 在体外研究人脑细胞以探索西地那非如何预防阿茨海默氏症认知能力下降的独立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用这种药物治疗的神经元显示出生长加快和 tau 积累减少。 研究团队表示,现在说结论还为时过早。他们现在正计划进行一项机理试验和第二阶段随机临床试验,以检验因果关系并确认西地那非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临床益处。 研究团队还会将他们的方法应用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包括帕金森病和渐冻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sciencealert.com/giant-study-finds-viagra-is-linked-to-almost-70-lower-risk-of-alzheimer-s)

挑战常识!专家告诉你烹饪之前不应该清洗鸡肉

【加拿大都市网】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你应该在烹饪鸡肉之前清洗鸡肉吗?食品健康专家建议不要这样做,因为这会增加细菌的传播和交叉污染的风险。在准备过程中小心处理生鸡肉是避免食物中毒的关键。 大多数清洗鸡肉的人认为他们在清洗鸡肉上的细菌或粘液。他们认为生鸡肉通常充满了细菌。这是正确的,但用水清洗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说法,清洗鸡肉实际上会使这个问题恶化,因为流动和飞溅的水会使细菌在水槽、台面、甚至你的衣服上传播。美国农业部认为,消除细菌的唯一可靠方法是将鸡肉煮到适当的温度,这些规则也延伸到其他类型的肉类和鱼类。煮熟的鸡肉的最低温度应该是摄氏74度(华氏165度)。 即使是专业厨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分歧。茱莉亚·查尔德是清洗鸡肉的坚定支持者,而艾娜·加顿最近则在她的节目中强调,没有必要清洗鸡肉或其他肉类。加顿的观点有科学依据,而且,洗鸡有潜在的危险,除了对长期习惯的依恋外,真的没有理由这样做。 如果你仍然想要坚持清洗你的鸡肉,试着至少不清洗它一次,看看你是否真的能注意到区别。如果粘滑是一个问题,可以尝试用纸巾拍打鸡肉。如果你决定继续你的清洗习惯,你需要采取措施对液体或飞溅物可能接触到的任何表面进行适当消毒,以防止交叉污染,并在接触生肉或任何与之接触过的食物或工具后彻底清洗双手。小心处理和准备生的家禽对保持健康至关重要。(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readersdigest.ca/food/cooking-tips/never-wash-chicken-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