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三科學家揭露人體生物鐘奧秘 獲2017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

加拿大都市网

■ 人體生理時鐘

本報訊 從10月2日開始, 2017年諾貝爾獎各大獎項將陸續揭曉。第一個揭曉答案的是生理醫學獎,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Hall)、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揚(Michael
Young)分享了這一大獎。

■ 霍爾(左)、羅斯巴什(中)和邁克爾.揚2013年曾出席中文大學逸夫書院的講座。法新社

研究果蠅不懈努力揭示玄機

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說法,三人獲獎理由是「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換句通俗點的話說,三人獲獎是因為生物鐘研究。生物鐘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生物體內周而復始的節律,24小時晝夜節律就是生物鐘的一種。但是人類為啥要遵循這個規律,白天幹活、晚上睡覺?科學的本質,就是研究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以為常的事。

早年的研究,將生物鐘看成是一種行為模式。這一研究的出發點很簡單,即人的生物鐘行為是一種條件反射,為了適應地球自轉的規律。但這只是一種相對周邊的研究,沒有從生物學本質上解釋生物鐘。

科學家們於是將目光轉向基因研究。同其他絕大多數生物學研究一樣,科學家們要先對小動物展開實驗研究。最主要的實驗對象就是:果蠅。為啥是果蠅?這是因為果蠅只有四對染色體,但有約2萬個基因。而且果蠅數量少且形狀有明顯差別,比如眼睛的顏色、翅膀的形狀等性狀都有多種變異。這些特點對遺傳學研究都有很大好處。

據北大教授饒毅介紹,目前學界研究生物鐘最重要的6位科學家都在美國,其中5位以果蠅為實驗對象,1位主要研究小白鼠。霍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都在這「6人名單」中,都是研究果蠅的。

3位科學家的研究獲諾獎一點不意外。在此之前的1933、1947、1995和2011年,科學家們因研究果蠅已經4次獲得諾貝爾獎了。2013年,三人還獲得了有「東方諾獎」之稱的邵逸夫生物科學獎。

在生物鐘的研究上,科學家們通過幾十年的不斷研究,分別以果蠅和小白鼠為實驗對象,最終證實:從昆蟲到哺乳動物,都由同樣的基因來調節生物鐘。當然,所有的生物學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研究「人」的。科學家們繼續研究發現,人的晝夜節律同樣有很強的遺傳性。所以,晚睡晚起的人也不用太過自責,很可能是基因決定的哦。

任何獎項獲得者不得超過3人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已經頒發了108屆,一共有214人獲獎。 1901年到2017年是117年,為啥只有108屆?這是因為受一戰和二戰影響,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和1942年這9年並未頒獎。此外,自生理醫學獎頒發至今,一共有39人是獨享該獎項的。

有意思的是,1901年至1950年間,一共只有59人獲獎;而1951年至今,一共是155人獲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968年,諾貝爾獎官方規定,任何獎項的獲得者都不得超過3人。這一規定當時引起極大的爭議。尤其是對於生物醫學界來說,很多研究是以團隊進行而不是由個別科學家單獨進行的。這也就意味着當一個獎項的提名可能有超過3名參與者時會被自動排除在外。

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後就引發不少爭議,不少人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並非她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研究的結果。

此外,所有214名諾貝爾生理醫藥學獎得主中,只有12名女性,比例不到6%。不過相對於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這個比例還算高的。要知道物理學獎的女性得主比例只有0.99%!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惊悚!帮派大举招募儿童干“脏活” 穆斯林社区集会抗议

联邦为新奢侈税花费1,900万元 征收税款不到1.5亿

加拿大旅游局新推4条观光路线 其中一条首次跨境美国

传说有辆载黄金沉湖的汽车 安省男子搜寻数十年终于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