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導管主動脈瓣植入 救治主動脈心瓣狹窄

加拿大都市网

撰文、攝影:陳旭英 設計:美術組

易暈、胸痛、急步行時喘氣,甚至靜止時都感到不夠氣,大有可能是心臟病。除了我們熟悉的冠狀動脈疾病外,其中一種常見的是主動脈心瓣狹窄。過去不少年長人士因心瓣葉退化關係出現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大大影響生活,卻無法承受「開心大手術」,幸好他們還有一個選擇,是通過導管進行心瓣置換手術,解除因缺血而死亡的危機!

八十歲的何先生身體紮實,每天清晨到海灘游泳鍛煉身體。然而最近他漸漸感到氣力不繼。「感到游起來有點吃力,容易氣促,能游的距離亦比以前短,有時游得快一點更感心口不舒服,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月。我看不對路,還是見醫生檢查一下吧。」 何先生說。

▲ 主動脈導管人工心瓣,有多個尺碼供不同病人需要。

他在朋友介紹下見心臟科專科醫生, 對方一聽他的病徵,再加上他的年齡和胸部聽診,推斷是主動脈心
瓣出了毛病,之後安排超聲波掃描及電腦掃描,確認主動脈心瓣的確嚴重狹窄,唯一治療之法是進行換心瓣手術。何先生聽到手術二字,心頭一涼。

 

七十七歲的郭女士早年做過四次開心大手術,分別換了金屬二尖心瓣及生物制三尖心瓣。最近由於有氣促、腳腫等病徵再求醫,結果發現更換多年的三尖心瓣又再狹窄,而且主動脈心瓣亦退化狹窄,需要再更換三尖心瓣及主動脈心瓣。

 

心瓣狹窄 影響供血

然而郭女士年事已高,加上心臟已進行多次手術,再接受一次開胸大手術,對她來說風險極高。然而不治療,她的氣促情況無法改善,且會愈來愈差。兩位長者,有其他治療方案選擇嗎?

 

養和醫院心臟科專科陳良貴醫生說,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severe aortic stenosis)是其中一種常見心臟病,病徵與冠心病相似。在美國,六十五歲以上成年人的發病率約百分之二至四。香港患者人數於2010年約一萬八千人,估計2020年會增至二萬六千人。

主動脈心瓣狹窄會帶來什麼問題?

「人的心臟有四塊心瓣,其中一塊是主動脈心瓣,當心臟收縮時會泵血經過主動脈心瓣,輸送至全身;當心臟舒張時心瓣閉合,防止血液倒流。主動脈心瓣狹窄原因眾多,退化是主要原因。心瓣退化即心瓣葉變厚及鈣化,鈣亦會令心瓣葉增厚;厚了打開時幅度不夠,通道變得狹窄,泵出的血量減少,沒有足夠血液攜氧,人便不夠氣。由於是退化問題,故大部分患者都是年長人士。較年輕的人,例如四十餘五十歲,亦可以有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問題,如曾經心瓣葉發炎、患類風濕心臟病、胸部電療或其他先天性心臟病,都有機會導致心瓣狹窄,或可能一出生就有結構異常的心瓣狹窄問題。」  陳良貴醫生說。

結構問題無葯可治

陳醫生說:「此症的病徵與冠心病相似,例如心口痛、急步行時心口翳、經常暈眩、曾經暈倒、運動量下降及不夠氣等。」 如有上述病徵,求醫時心臟科專科醫生會進行聽診及心臟超聲波檢查,如發現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就需要處理。

「超聲波掃描配合方程式去計算心瓣打開時的面積,評估是否有足夠血流量通過。正常心瓣打開面積有三平方厘米以上,如面積少於一平方厘米就屬嚴重狹窄;另外亦會計算血流量差距、壓力差距等。通過超聲波掃描評估,主動脈心瓣狹窄程度可分為嚴重、中度或輕微。輕微至中度狹窄不會令病人出現病徵,可以採取觀望態度,病人需定期覆診以監察變化。如超聲波發現嚴重狹窄加上病人有病徵,就不得不處理。因為心瓣狹窄是結構性問題,故沒有藥物可以改變結構,目前的處理方法只有換心瓣。」 陳醫生說。

▲ 長者如發現運動時氣力不足或氣促,或運動時間被迫縮短,就應見醫生檢查清楚。

有病人會問,如主動脈心瓣狹窄但不會進行劇烈運動,可否不做手術?陳良貴醫生說,雖然很多公公婆婆活動量低,表面沒有病徵,但細心追問下會發現他們頭暈次數增多,亦有病人表示睡眠時需要墊高枕頭,呼吸才較暢順,這些都是心瓣嚴重狹窄致心臟供血不足的病徵。他補充說:「不是病人活動時才有病徵,很多時靜止時都可以有病徵。亦需留意是否有腳腫,因為這亦是常見病徵。」

導管手術 七年歷史

昔日進行換心瓣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然後醫生要剖開胸膛、鋸開胸骨,將心臟停頓,然後切除心瓣再換人工心瓣。由於創傷性大,復元時間長,及有手術風險,故令部分病人卻步。「過往根據研究有三分之一病人因手術風險大而不能做手術。如有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又不處理的,有一半病人在兩年內會有生命危險。」 陳醫生說。這情況直至2002年有改變,當年全球首名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病人在法國進行導管主動脈瓣植入手術,現在仍然活着及狀態良好;而香港第一個以導管置入主動脈心瓣病人則於2010年於伊利沙伯醫院進行手術,已有七年歷史。

團隊挑選合適個案

雖然導管手術能減少創傷及病人復元快,但陳醫生說此手術暫時只應用於開胸手術屬於中或高風險或完全不合適開胸手術人士,如病人可以接受開胸手術,仍然以開胸為首選。

至於哪些病人適宜進行導管置換心瓣手術,陳醫生說需要由一專業團隊去判斷,包括心臟科及心臟外科醫生共同商討。

▲ 陳醫生以三維心臟模型示範手術過程。

像四十五歲的張先生,年輕時患胸腺瘤,曾接受開胸手術切除腫瘤,術後接受電療。近年因感氣促、腳腫等求醫檢查,發現主動脈心瓣嚴重狹窄,需要置換心瓣。由於年輕,故最初由心臟外科醫生進行開胸手術,惟剖開胸膛後發現主動脈嚴重鈣化,無法繼續手術,惟有縫合再作研究。

最後經心胸外科及心臟內科醫生共同商討,決定為病人進行導管置換主動脈心瓣手術。張先生術後很快復元,目前生活如常。而上述八十歲何先生及七十七歲郭女士,都經由醫生團隊研究,最後都透過導管手術置換心瓣。術後兩人都很快復元,何先生更已回復每天游泳習慣。醫學界將會繼續分析數據,日後如確定導管微創手術長遠效果比開胸手術優勝,或許導管手術可逐漸取代開胸手術。

 

手術過程

導管置換心瓣手術過程與心臟支架手術類似,醫生將導管從病人的腹股溝動脈放進主動脈,在X光引導下沿主動脈進入至心臟的主動脈心瓣,然後置入人工心瓣。部分病情複雜個案,醫生會利用病人於術前電腦掃描的數據,進行立體打印,規劃手術。

▲ 陳醫生(右二)介紹導管換心瓣手術。

陳醫生舉例說:「有些病人曾接受開胸置換二尖心瓣手術,現在主動脈心瓣狹窄但不宜再開胸,可以選擇用導管進行。但二尖瓣支架的位置與主動脈距離近,故手術前就要小心規劃,避免觸碰二尖心瓣,確保安全。」

實際進行手術時,全程會由X光引導,難度在於置放人工心瓣的位置要十分精準。人工心瓣為牛或豬心瓣,直徑分為二十三毫米、二十六毫米、二十九毫米及三十四毫米,視乎病人主動脈闊度而選擇適當尺碼。

病人可以選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醫生亦會視乎病人是否緊張或手術過程複雜程度,向病人建議麻醉方式。一般來說如果手術順利,患者可以在第二天站立並開始物理治療, 大概可以在一周內回家。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捡漏价!这三款Roots 700填充羽绒服一律5折+免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