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消化道疾病 醫生教你怎麼判斷 還送治療建議

加拿大都市网

百乐潮州鲍鱼饭店 - 食玩王与曾智华 - 潮汕美食。 何健勇摄(Pix By : Kennedy Ho) 2016/12/27 副刊

進食時細細咀嚼,避免大口吞噬,有助消化。

原標題:正視3天 消化系統疾病

胃痛、胃氣脹、消化不良是都市人通病,但這些病徵可能反映病人患上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幽門螺旋桿菌等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很多時未能得到正視,結果情況愈演愈壞。

節日過後,因消化系統毛病求診個案大增,很多時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家庭醫生說,如能正視生活作息時間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消化道便不用受苦。

撰文:陳旭英

20餘歲的陳先生,受胃痛之苦多年,雖然有求醫、檢查、服藥,但始終未能完全脫離痛楚。

「大學畢業後任職傳媒業,經常突發性外出採訪,以致食無定時,一日三餐都沒有固定時間進食,有時不吃早餐便開工,甚至不吃早午餐,全日第一餐是下午茶。一日只能吃兩餐,而且餐與餐之間時間相距甚短,例如4時吃第一餐,7時又吃晚餐。

又有時很夜才能吃晚飯;加上吃飯急促,十幾分鐘便吃完一餐,隨即又開始工作,所以很快挨出胃病來。

「之後開始有突發性胃痛,痛起來像胃扭住般,十分辛苦,胃痛出現時間亦沒有規律,長時間不進食會胃痛,但有時吃飽了亦會胃痛;或緊張及壓力大時亦會胃痛。而我比較特別,胃痛時不用服胃藥,而是飲一杯水,定神下來,胃痛便會漸漸減退,大約20分鐘後便完全消退。」陳先生說。

生理結構問題

情況持續了一年,其後陳先生經歷一段每天胃痛的苦日子,挨了三星期終於肯求醫。醫生見他年輕,估計不是胃癌一類的嚴重問題,但仍建議他照胃鏡,並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

幸好檢查後顯示胃內沒有潰瘍或胃炎,亦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相信陳先生是因為壓力而導致胃功能失調,治療方案是改善飲食習慣及減壓。


陳先生現時進食定時,胃痛情況略有改善。

另一位經歷長期胃痛的是張小姐,才30歲的她任職銀行產品銷售員,需要經常見客,她求診當天已經胃痛大半天,但當天晚上仍然要與客人會面,晚飯期間需要飲酒,她明知飲酒會加劇胃痛,但因不能缺席,於是到養和醫院門診見醫生,希望能事先處方胃藥。

「我有長期胃痛,曾經照過胃鏡,知道有胃潰瘍,應該是治好了。但這陣子又開始胃痛,今天晚上亦要飲酒,我知道飲酒對胃不好,但實在沒法子,醫生請你幫幫我,先給我開藥吧……」張小姐說。

身為醫生遇到上述病人都非常無奈,唯有建議她先服藥,去到晚宴場合盡量多進食,減少飲酒,或飲用刺激性較低的酒。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周詠文醫生說,消化系統毛病是都市人常見疾病。常見有以下三個情況:第一,胃酸倒流;第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第三,幽門螺旋桿菌。


周詠文醫生說治療消化道疾病,一定要徹底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

周醫生先解說胃酸倒流:「胃酸應該在胃內,食道在正常情況下不應有胃酸。胃酸倒流是胃與食道之間的賁門括約肌鬆弛,人在平躺時,胃酸就有機會倒流至食道;而食道不像胃部般有黏膜保護,胃酸就會灼傷食道,引致發炎甚至潰傷,及增加患上食道癌機會。」

胃酸倒流十分常見,外國統計有一至兩成人有胃酸倒流。「因胃酸倒流求診的病人,通常會說有火燒心的感覺,感覺喉嚨好酸好苦;有些人說經常咳嗽或聲沙,經追查後才發現是胃酸倒流,喉嚨受胃酸刺激,胃酸侵蝕聲帶令聲帶受損而聲沙。」周醫生說。

當有懷疑胃酸倒流人士求診時,醫生會查問患者有沒有火燒心的感覺、是否感覺經常有胃氣湧出來等。

胃酸倒流成因,與生活忙碌,太晚進食有關。「很多求診者經常超時工作,下班後很夜才進食,然後很快便上床睡覺,這時胃部仍然脹滿,食物仍未消化,當你躺下時,就像一個平躺的玻璃瓶,裏面的胃酸自然容易湧出。」

橫膈膜鬆弛裂孔疝

另一個狀況是橫膈膜鬆弛引致裂孔疝,俗稱「橫膈膜小腸氣」,橫膈膜括約肌因為年長或肌肉退化而鬆弛,加上腹部壓力大,胃氣脹,壓力會將這個位置推開形成橫膈膜裂孔疝,將胃部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向上推,出現「橫膈膜小腸氣」,導致胃酸倒流。

周醫生指出治療胃酸倒流最簡單方法是改善飲食習慣及減壓。「壓力會影響胃部的交感神經無法正常操作,建議患者尋找方法減輕壓力,並盡量少食多餐,避免太晚進食,睡前2小時不應進食,讓食物有時間消化落格;另外亦可以將枕頭墊高形成15度角,減少胃酸倒流的機會;同時要減少吸煙或戒煙,及減少進食高脂食物。

亦可以進行重力訓練,收緊橫膈膜肌肉,改善胃酸倒流。

藥物方面可服用抗胃酸及質子泵抑製劑,減少胃酸,從而改善胃酸倒流。另外胃動力促進劑,可以令食物較快落格,減少胃脹及胃氣機會。如情況嚴重,藥物無法改善,可考慮做手術收緊括約肌。」

壓力有關年輕患者多

第二類常見的消化道問題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周醫生說,「病人持續胃痛、胃氣脹、消化不良等,如服藥後沒有改善,就需要進行結構性檢查,例如內窺鏡檢查,或做鋇餐食道造影檢查,確定沒有結構問題,排除胃潰瘍、胃癌等嚴重疾病。如病人又有經常飽脹的感覺,進食少少食物已經有飽脹感,這種是胃動力問題,無法有效率地消化食物,清空胃部。」

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主要是緊張及壓力、暴飲暴食、吸煙、過量飲酒。

「消化不良非常普遍,年輕患者較常見,30歲以下人士大約佔6至7成,與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規律有關。當到了50、60歲年齡群組,這類患者較少,大約只佔1%至2%,原因可能是壓力下降或消失。」

四成人有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另一常見引致胃痛原因。周詠文醫生說,這細菌可以在酸度極高的胃內生存,引致長期胃炎、胃潰瘍、食道癌及淋巴癌等。

「幽門螺旋桿菌十分常見,根據統計大概有4至5成人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日本是7成半人帶菌,山東是8成人。大部分有幽門螺旋桿菌人士都沒有病徵,只有約3%至4%會有病徵。」

如發現胃炎或胃痛病人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需要接受殺菌藥物療程,一般需要服用兩種抗生素及強效胃酸抑製劑,共三種葯,療程為一至兩星期,如療程完結後仍有病徵,需要多服一個療程或再進行檢測看是否有抗藥性。

要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病徵輕微者可先考慮抽血或做呼氣測試,如病徵嚴重或治療後有複發,則建議做胃鏡檢查。

周醫生說,由於大部分有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沒有病徵,故毋須全部有菌的都治療。但如果有消化不良或有胃炎,及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就一定要治療。因為此菌有機會引致胃癌,殺死它最大好處是減少胃癌風險。

另外周醫生提醒病人應留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病徵,「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大便帶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大便是黑色而且呈芝麻糊狀。」

在追查病因時,醫生會檢查病人的臨床病徵,例如檢查腹部是否有任何位置痛楚,會否有痛楚反射到後背:亦會進行「觸診」,特別是長者,因為他們對痛楚的感覺不夠敏感。如患者虛弱,面色蒼白,就需要驗血。

如果檢查後都沒有發現,醫生會建議病人先改善飲食習慣,及處方減胃酸藥物、增加胃動力藥物等。

如果服藥後,情況持續,沒有改善,會建議病人做幽門螺旋桿菌測試及照胃鏡。


胃鏡檢查可以清楚了解胃內部情況,及即時抽取組織化驗。

如懷疑是食道吞咽問題,就會用鋇餐X光造影檢查。

有時亦會要求做超聲波掃描。因為胃痛、消化問題有機會是膽石或者膽管問題導致,另外亦有可能是胰臟問題,如有發現就需要再接受進一步檢查。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