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錦1畝地22年漲11倍 華裔買土地留後代升值

加拿大都市网

■上圖為艾靈頓大道發展前照片,多年後已鋪上柏油路面和設有交通燈(下)。

■芬治大道同一位置未發展(上)及多年後的模樣(下)。

■1967年市民從高樓望向彌敦菲臘廣場。星報

■1967年市民從高樓望向彌敦菲臘廣場。星報

本報記者

 

過去十年來大多倫多及鄰近地區的房地產市場炒得火紅火熱,有不少華人亦在房地產價格狂升時賺到不少利潤,由於最近政府出招將這股房屋價狂升潮壓下來,華人及其他族裔房地產投資者,已經慢慢轉到另一條戰線上,就是購買一些偏遠地區但有潛在發展價值的土地。有地產經紀指,萬錦市的土地從60年代至今每畝售價升值了20倍以上。

其實這個轉變是有跡可尋,現時多倫多及鄰近地區約克區等大地產商,及憑着土地發達的富豪們,能夠有今天腰纏萬貫的身家,很多是托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在移民加拿大後的祖蔭,他們有長遠眼光,以低價購入市區北邊的土地,於三、四十年或更遠時候,城市逐步發展到已擁有的土地上,於是就升值百倍甚至千倍。如果不將土地出售自行發展,時至今日升值可能是以千倍計。
從歷史上可看到多倫多市真正發展,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歐洲被戰火毀壞,意大利、葡萄牙及中國人湧入,於1951年人口突破100萬,於是多市向四周圍近郊發展。到1971年多市人口達200萬時,範圍就更加擴闊。

猶太歐裔移民早着先機

當時城市規劃北至士嘉堡市,很多猶太及其他歐洲裔早期移民,早就看中這塊寶地,在50年代購入大量土地(當時是荒地或農地)給剛出生的子孫,子女們隨着城市發展而長大,當政府決定發展士嘉堡,及有計劃作城市規劃時,他們子孫名下的土地立刻升價百倍。由於這些地主已經成年,加上祖先有經商及發展智慧,很多人將土地自行發展,最終搖身變成大地產商或商家。這是有眼光在多倫多投資大塊土地而致富的第一商機。
於80年代大批華人移民到多倫多定居,其實他們亦有第二個投資土地發達的商機,但是似乎只有少數人能洞察到,或加入投資發展土地行列。記者於1982年移民多倫多,當時在史刁士大道(Steeles Avenue)以北的太古廣場一帶仍是粟米田,只有一個俗稱「雞場」農莊式出售西洋紀念品劇院商店,店內還有一家西餐廳。
再往北行的16街及麥堅士少校大道更是荒野一遍,由東到西都是叢林、荒地及農地。如果當時在這些地區購買大幅土地,時至今日價格至少升值1,000至3,000倍。

60年代至今升價逾20倍

近年華人在加拿大及大多倫多鄰近地區投資房地產收穫豐富,吸收到不少經驗,他們從大多倫多市及鄰近地區房地產發展歷史吸取教訓,很多華人以及其他族裔移民開始着眼北上,只要有財力及耐性,可能會在安省未來城市發展中獲利。
購買一幅土地的升值潛力究竟有多大,地產經紀黎宇昌選擇有第二次購買土地,價格可以作出比較的萬錦市舊堅尼地路(Old Kennedy Road)3個樓盤作例子,這些土地於60年代仍然是荒地,到城市將這地段規劃化及批准建築上蓋,地主已賺了一大筆錢。這3個例子是到了萬錦市全面發展的階段。
第一個例子是舊堅尼地路一幅面積1.91畝土地。於1994年10月17日成交,業主叫價75萬元,以62萬元成交。當時每畝售價為30萬元。
第二個例子是舊堅尼地路168號土地,面積亦是1.91畝,於2006年10月31日成交。業主叫價150萬元,以130萬元售出,每畝平均售價為65萬元。
第三個例子是舊堅尼地路186號,面積9畝。於2016年4月27日成交,業主叫價3,240萬元,成交價為3,200萬元。每畝平均售價為350萬元。
黎宇昌指出,由於3個土地轉讓都在同一段街,但出售時間不同,以此作為比較就可以明白到購買面積大的土地,持有一段長時間後,增值能力有多大。
以第一個例子售價與第三個例子售價作比較後,發現第一個例子每畝售價於22年內升值11倍。第二個例子與第三個例子比較,發現第二個例子每畝售價於10年內升值5.5倍。從比較得知,若於1960年在舊堅尼地路購入土地持有至今天,每畝售價肯定升值20倍以上。
黎宇昌強調購買土地當然是要靠眼光,亦需要一定財力和耐性。但只要加拿大政治局勢穩定,移民政策不變,作為長遠投資肯定是穩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