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婦自掏26萬護文物 全加首間華人博物館開張

加拿大都市网

1)重建利顿华人历史博物馆的苏格兰裔洛娜(左)和丈夫伯尼,在馆前合照。
1)重建利頓華人歷史博物館的蘇格蘭裔洛娜(左)和丈夫伯尼,在館前合照。

 

圖文:本報記者張譽

在卑詩內陸菲沙河(Fraser River)河旁的利頓(Lytton),一個由蘇格蘭裔自費籌建的利頓華人歷史博物館(Lytton Chinese History Museum),周六正式開幕,展出數百件與當地華人相關的歷史文物,包括修建太平洋鐵路和淘金年代各類工具,以及平日生活中使用的瓶罐瓷器等。館主透露花費逾26萬元籌建,盼此舉讓利頓一帶的華裔先僑歷史不被遺忘,並提醒政府重視保育華人歷史遺址。利頓鎮長萊特富特(Jessoa Lightfoot)期待博物館建成後,讓民眾認識卑詩華人的貢獻,進而也帶旺小鎮旅遊業。

相信這是全加首間私人自費籌建的本地華人歷史博物館,揭幕儀式周六上午11時30分開始,負責博物館重建工程的蘇格蘭裔洛娜(Lorna Fandrich)和丈夫伯尼(Bernie)、鎮長萊特富特,以及華裔歷史學家、卑詩華裔傳承計劃諮詢委員會成員蔡小珊等,都到場主持剪綵儀式。同時,對於一個目前約住着250人的小鎮,這座華人歷史博物館的開幕就成為鎮上大事,逾百居民前來參觀及慶祝,氣氛熱烈。

2)鎮長萊特富特希望博物館有助促進小鎮旅遊業。
3)博物館開幕典禮,周六成為小鎮的大事。

4)博物館入門處安放了觀音像。

冀收門票可達致收支平衡
洛娜告訴本報記者,從購買土地到搭建博物館以至收集文物,兩夫婦共花費超過26萬元。目前博物館屬自負盈虧性質。據估算,每年運營開銷約3萬元,她計劃通過收取門票費用達致收支平衡。目前收費為成年人8元、5歲以上小童5元。

利頓鎮距溫哥華東北約250公里,建鎮於19世紀中葉淘金年代的1858年,因着菲沙河和湯普森河(Thompson River)兩河交匯之地利,成為沿着菲沙峽谷的卡里埔商道(Cariboo Wagon Road)上的交通重鎮。但自從開闢了現代公路後,利頓串起南北商旅的優勢不再。
博物館前身是華人香火堂(Joss House)。根據記載,香火堂建於1881年,是當時華人的精神寄託,甚至可能是加國其中一個最古老的華人宗教建築。當年建造原意,是為附近地區的華工及淘金工人提供祭天拜祖場所,及作為社區聚會地方。

5)小鎮居民前來參觀博物館。
6)市民正在用心欣賞館裏的展品。

入門擺放觀音像高3呎
這幢平房式建築新蓋成不久,以棕色為主調,入門處擺放一尊高約3呎的觀音像。據洛娜透露,此舉旨在還原當年香火堂的設計,還辟有多個玻璃櫃放置不同年代的陶瓷器皿、酒瓶,以及華工修建鐵路和淘金時期使用的工具,文物達數百件,均分門別類(詳另文),可讓人緬懷昔日華人生活的小鎮風情。
洛娜接受《星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盼望藉由博物館的設立,通過實物展示,讓民眾加深認識百年前華人對利頓鎮、菲沙峽谷(Fraser Canyon)以至整個卑詩的影響和貢獻,同時讓本地居民加強與華社的聯繫。她表示自辦博物館,就是想通過這做法促使政府重視保育華人遺址。

館主擬自行經營兩年再算

洛娜說,不清楚每年可以吸引多少人參觀,但估計在7月和8月旅遊旺季,每天可接到1到2個巴士旅遊團的參觀者。她還笑說道,如果無法通過門票平衡開支,或要從丈夫所經營菲沙河激流店生意的利潤中補貼。
卑詩省府去年初,確認利頓香火堂為本省21個華裔歷史遺址之一,並形容這是卑詩華人最早建築物之一。對此,洛娜解釋,目前博物館未跟省府有任何聯繫及合作。如要取得省府撥款,博物館須屬非牟利性質。她打算先經營兩年,如果屆時實在入不敷支,就考慮成立非牟利組織,以尋求省府資助。 此外,洛娜也透露,目前暫未與省府合作的另一原因就是,一旦和省府掛鈎,很多涉及博物館的籌備或更改事宜都要經過漫長的申請和批准,恐怕妨礙了博物館及早啟用。

對華人貢獻的具體確認
卑詩華人歷史學家蔡小珊指出,這對夫婦的確彰顯了他們對華人歷史的珍惜,也反映出他們對加拿大族裔關係的尊重,所以,這座博物館無疑是對早年華人貢獻的具體確認。
她表示,在19世紀中的淘金熱早期,華商和華人礦工已出現在利頓及附近區域,「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們的過去是華裔歷史重要一頁,值得保存」。
鎮長萊特富特則強調,華裔是組成今天加拿大的一分子,亟需一座博物館記下地方生活歷史,該博物館正好有助加深民眾認識早年華裔在利頓和卑詩所作貢獻。她說:「我也希望它能帶旺本地旅遊業,讓前來內陸的旅客經過高速公路的時候,記得在利頓停留一會,實地看看1800年代時最原始、最純樸的生活是甚麼樣子」。

相關報導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波音吹哨人巴尼特离奇死亡 警初步判断实属自杀

维多利亚日长周末 烟花汇演一览

有人要捐赠钢琴?那很可能是个新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