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赫赫有名 其實不叫「馬踏飛燕」

加拿大都市网

中國旅遊業圖形標誌。網上圖片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記者了解到,「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着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嘆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着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牛龍菲告訴記者,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記者查閱到,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里,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記者查證了解到,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台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4」中說明:「雷台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扑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遺憾的是,記者發現許多從事旅遊、文化工作的人士都不清楚這個中國旅遊標誌的確切名稱及來由,不實和以訛傳訛之說不少。這些不準確的說法,湮沒了原本表達準確、內涵豐富的權威稱名,不僅使中國旅遊標誌的美譽度打了折扣,而且有礙蘊含其內的歷史和美學價值的表現及深度挖掘。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勛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着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在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以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的融合共進,大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來源:新華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猜猜这对父子是谁?这张父亲节照片近2万人点赞!

怪贼深夜光顾万锦广场肉舖 现金财物皆不爱专偷和牛

越来越多加拿大人认为需要减少移民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