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淘金華工遺址 多年來竟是他們一直守護

加拿大都市网

■原住民比爾獨守祖傳山地,看顧河畔華工遺址。他向本報記者表示,樹榦上的殘留粗釘應是纜繩渡船碼頭一部分。廖長仁攝

 

■地上留有銹跡斑斑的文物,例如煮食鐵鍋、炭爐和食具等,極像早年華人的日用品。何良懋攝
 

■記者跟在比爾後面,沿陡峭山坡穿梭樹叢間,直探菲沙河邊的華工遺址。廖長仁攝
 

■在菲沙河畔的華人遺址,有生鏽船錨陷在天然巨石旁的細沙里。廖長仁攝
 

■環顧遺址規模,堪稱是一條「華工村」,而一堆堆的石卵料為石屋牆壁遺迹。 何良懋攝

 

從列治文市出發,《星島日報》記者上周驅車經素里、芝里華克(Chilliwack)、賀普(Hope),越過淘金年代必經的利頓(Lytton,前譯列頓)市鎮中心,乘坐綱索拉動的擺渡船渡過流水湍急的菲沙河(Fraser River)後,再駛往山巒包圍的小牧場,採訪利頓的原住民比爾(Bill)。

小牧場和後面大片山地屬比爾的祖傳土地。記者跟在比爾後面,沿着陡峭山坡穿梭於樹叢間,一直往下走到菲沙河邊,看見一堆堆的石卵,旁邊草叢間中露出一些生鏽鐵皮。

比爾躍上其中一堆石卵,開始如數家珍地訴說石頭背後的故事。「你看,我現在所站之處,原本是一間石屋的牆,那邊的缺口就是大門。」說著揮手示意記者跟他往前走,去到一個凹陷處,「這裡是一個把獵物推送下來的地方」,比爾接說:「而在我們後面的石堆原是個廚房,獵物從這凹陷處推送入廚房,由廚師煮給百年前淘金的華工吃。」

料曾聚居上百個華工

據在這裡住了很久的比爾表示,根據祖先流傳說法,在19世紀這處菲沙河畔曾有上百華裔礦工聚居,而且有一定的規模和組織。他指着一棵較矮小的植物說:「這不是本土植物,據曾祖父輩流傳下來說法,這是一種李樹,而它所在的地方是華工工頭所住房子,李樹所結果子,是用來打賞工作表現好的礦工。」

環顧遺址的規模,堪稱是一條「華工村」,沿河邊綿延約一公里,地上留有許多銹跡斑斑但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例如煮食鐵鍋、炭爐和食具等,極像早年華人的日用品。比爾把記者帶到一棵有約200年樹齡的巨樹,燒過的樹榦有兩顆殘留粗釘,比爾估計是纜繩渡船碼頭一部分;他再指向小樹林對開的菲沙河解釋:「華工把纜繩系在船上,繞過這些粗釘,把船從菲沙河拉上沙灘。」走出沙灘,就看到兩個生鏽船錨,陷在大堆天然巨石旁的細沙里。

據比爾說,這處的華工村遺址早幾十年前的布局更清晰,因為1962年經歷山火,以及後來有松樹甲蟲導致大量樹木倒下,覆蓋着部分遺迹,「即使沒有這些災害,每年秋冬大量樹葉落下,腐化入泥土蓋掉遺址。小時候在這裡玩耍時,遺迹輪廓清楚,散布山間的鐵器俯拾皆是。我根本沒能力每年清理樹葉,所以今天在樹葉和泥土下,應仍有很多未出土文物」。

記者留意到,比爾沿途把地上物件拾起介紹後,就小心翼翼地放回原位。他說:「這是我的一個習慣,純粹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曾動過念頭去發掘,但想到不是考古專家,生怕破壞了原址。」比爾透露,省府人員知道這個遺址的存在,但一直沒有表示。記者問:「你會再嘗試與政府聯繫嗎?」沉吟半晌,比爾反問記者:「你覺得華裔社群希望保留這個遺址嗎?如果政府願意做點事,我會很高興,暫時我不認為他們會有行動。」他還指2015年時,曾有省議員到訪這個遺址,但隨後再不見聯繫。

卑詩省府2014年就歷史上歧視華人政策道歉,隨後成立承傳顧問委員會,處理跟進遺址事宜。2015年,公眾向省府遞交的華人歷史遺址約80個。在今年5月省選前,該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上,有省府官員表示承傳計劃九成工作達標,包括在本省5個華人歷史遺址附近豎立紀念牌,而省府預留的100萬元撥款將近用罄。

在菲沙河邊,比爾的家人已離開當地,由他獨守祖傳山地,看顧河畔的遺址。對他而言,守護華人歷史不是政績工程,也非書本知識,而是每天生活俯拾即是的事實,更是他成長的記憶。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前院大树被市政“斩头” 男子称自己沦为街区笑柄

男子申请妻儿团聚移民 竟被要求提交文件3次

亚省“世界级赛车度假村”与原住民争夺湿地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