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加國沙律盤 調和不善易淪亂菜堆

加拿大都市网

■《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精神,在於促進不同背景的個人和群體,有平等機會參與發展並塑造加國社會。 資料圖片 

撰文:廖長仁
在7月1日加拿大150慶典上,總理杜魯多演說中提到本國多元文化特色時,表示「我們不渴望成為一個大熔爐」,凸顯與美國在多元文化政策上的分別。大熔爐強調「同化」,不同文化傳統須放棄自己的獨特性,融合成一種新文化;可在實際運作上,往往出現少數族裔文化被忽略甚至遭輕視的情況。與美國不同,加國採用的是「沙律盤」(Salad bowl),保留不同文化傳統特色,色彩繽紛,而強調各族裔獨特性時,不能無視盛載菜蔬的盤子,不然,國家將淪為菜欄上亂放的菜蔬。

■ 在高舉多元化同時,一個國家也必須正面確立國民身分。圖為杜魯多2015年到訪英國倫敦期間演說,台前掛著「多元化是加國的力量」口號。 聯邦政府網站 

早在18世紀末,把不同背景移民的文化融合一體的概念已在美國出現,一直到1908年,猶太裔劇作家贊格威爾(Israel Zangwill)以描述不同民族融合為主題的戲劇《熔爐》(The Melting Pot)上演後,「大熔爐」逐漸成為「同化」的代名詞,戲劇用了金屬坩鍋(crucible)比喻不同文化匯聚之地,表達各種文化放開自己的獨特性,完全融合一起,令整體社會變得更和平及更強大。

沙律盤比大熔爐更令人垂涎
大熔爐和沙律盤各有理論基礎和理想,實踐時也面對不同的困難。美國社會從一開始就由白人主導發展大方向,在推行文化大熔爐政策時,白人價值觀往往會視為更加「純正」,少數族裔文化於是成了要熔掉的「雜質」。在令社會更和平而強大的理想下,黑人與白人社群間的尖刻矛盾存在且時有衝突;特朗普就任總統後,族裔問題更見白熱化,大熔爐作用也備受質疑。
相比之下,加國的「沙律盤」更令人垂涎三尺,讓不同文化傳統放在一起,同時保存自己的獨特色彩,族裔關係更和諧。不過,隨着國家不斷發展,要讓沙律保持新鮮可口,也有可檢討之處。杜魯多執政後,在不同場合強調「多元化是我們的力量」(Diversity is our strength),這口號也常出現在他的社交媒體賬戶。在當前民粹主義高漲的國際環境中,確有需要凸顯和維護多元化這個價值觀。只是經常高舉多元化的同時,一個國家也須確立自我身分。資深評論員梅菲(Rex Murphy)在慶祝加國150歲生日前夕發表文章,他指出:「毫無疑問,多元化是一件好事,但它不能作為我們國家的定義。」他質疑,在加拿大,「愛國」的意思是不是我們比起美國人「更能容忍」而已?

入籍加國公民 意義重大
1988年正式通過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確定多元文化主義是國策,真正意義不只是讓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各自表述,而是要通過建立多元文化社會,促進不同背景的個人和群體,全面公平地參與發展並塑造加拿大社會, 讓多元文化主義成為塑造加國身分和未來的寶貴資產。
這種含有積極意義的多元文化精神,近年逐漸變成社會內不同文化群體獨善其身、互不侵犯的消極行為。歷史上第一個加拿大公民、前總理金格(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詳另文)說過,公民權實際上是一種公共服務形式,持加拿大公民身分意味着為了服務加拿大,相信有些事情比個人更大;但那些只強調多元性的消極多元文化社會形態,就連入籍成為加人這項基本公民責任,也成了別人無權置喙的個人選擇,有需要時可隨時放棄加人身分。何謂效忠或貢獻加國,卻淪為不帶有承擔精神、各自表述的個人選項。
只強調多元化,而不着重把這片土地上的人凝聚為一國之民,就如只有不同品種的菜蔬,卻缺乏盛載的器皿;菜蔬縱使再新鮮,不過是菜欄攤放著的一堆菜蔬,而不是一盤沙律。族裔間各自為政,雖保持不同群體的界線,卻未能消弭甚至可能增加不同文化群體因彼此不理解、乏共識而產生的矛盾。這難道不正是近年本地社會裡,一些族裔矛盾叢生的背後原因嗎?
在過去的周末,舉國慶祝加拿大成立150周年,大家樂意以本國一分子自豪不已;為了讓這份情感在國慶煙花燦爛過後仍得以延伸,甚至轉化為所有國民共建加國的動力,請記住我們都是加拿大人,絕非菜欄上一堆雜亂的菜蔬。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资深电视主持人自揭成电骗受害者 毕生积蓄一半被呃走

多伦多10大星战日好去处推荐 带上宠物去庆祝!

全国信用卡债务居高不下 安省城市占大多数!

烈治文山小店公然贩毒 警方强调“迷幻蘑菇”属违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