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依 地震遇難夫妻雙手緊緊握在一起

加拿大都市网

 

8月9日下午兩點,距離阿壩州九寨溝7.0級地震已經17個小時,震中九寨溝縣漳扎鎮四上寨外,民兵李雪冬和戰友們席地而坐,疲憊至極。

就在5分鐘前,他們才把一個腳傷遊客,從兩公里外的122農場抬出,轉移到山下就醫。至此,被困在農場內的所有傷者均安全就醫,接下來,還有遊客和居民需要被疏散,「李雪冬」們的工作遠沒結束。

「進去的路有不少的塌方和碎石,從昨天凌晨開始,我們往裏面沖了7、8次,終於在今天早上6點進入122農場。」李雪冬不能忘記,進入農場後,那些裹着被子呆在屋外廣場的群眾有多麼激動,「還有遊客抱着我們哭。」

突破

亂石飛沙橫落 嘗試了七八次才成功進入

9日下午,記者來到震中漳扎鎮,一路走過,塌方隨處可見,幾輛停在路邊的小車和大巴車已經被大石砸變形。曾經的景區內,店鋪已經關門,從建築物上垮下的磚瓦滿地都是。站在亂石之上,遊客和居民們在路邊等待着最後的轉移。

一路駛入漳扎鎮深處,塌方的頻率逐漸增加,伴隨着的,還有時不時落下的石頭和橫在路上的殘木。等到四上寨,四米寬的路,已經被垮下的大半匹山攔斷,亂石飛沙橫落。

距離四上寨約摸2公里處,122林場內,在地震之初,聚集着不少遊客和居民。

民兵李雪冬和他的戰友,從8日凌晨就開始突破,想要進入林場轉移群眾。「落石頭,還有餘震,一次次把我們攔回來。」退回來,重新深入,再退回來,又一次突破,一次次的反覆嘗試中,有人的手受傷了,有人的肩被砸得烏青,更多的,是在黑暗的跋涉中,筋疲力盡。

地震的第一夜,是很多人的不眠夜。終於,天蒙蒙亮的6點鐘,民兵先遣部隊進入重災區。

「大概有150多人吧。」民兵任蘭平告訴記者,遊客和居民們,披着被子,聚集在房子外的廣場上,還有一輛被砸壞的旅遊大巴車,「我們突破進入後,有遊客抱着我們哭,特別激動。」

坐在漳扎鎮的醫療救護點,從122林場退出來的姑娘王月依然難掩激動,「真的是不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來自沿海的王月,不但第一次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是親眼看着一起旅遊的團友被砸得面目全非,「我相信很快會有人進來救我們,這樣的等待,每一秒都分外漫長。」

講述

這對夫妻遇難時手緊緊握在一起

車進不去,轉移群眾只能用走,還得避着猝不及防的亂石。因此,這支民兵救援隊選擇優先轉移老人、孩子和病人。

老人孩子用背,病人用擔架抬。就在這樣一次次的往返中,4個重傷患者、4個輕傷患者、兩個骨折病人,全都被順利轉移。「秩序很好,沒人搶也不亂,大家都很理智。」

災難面前,人性的美德凸顯。李雪冬記得,一位中年父親,牽掛着兩個在漳扎鎮的女兒,硬是要徒步下山。「我們至少勸了他十幾次。」 任蘭平記得,這位父親已經和女兒取得了聯繫,相互確認了安全,即使這樣,他也想在第一時間抱着兩個孩子安慰一番。「飛下的石頭把他下巴划了條口子,戴着眼鏡的文化人滿臉是血,在我們這裡簡單包紮一下後,硬是下山了。」

還有一對遇難的夫妻,發現的時候,兩人蜷縮在旅遊大巴的座位下,後背全是傷痕,但是他們的手卻緊緊握在一起,「他們還有一個女兒一起,孩子沒什麼大事,被女方的妹妹帶走了。」

更多的,是困在122林場內的群眾間互幫互助。在救援隊轉移病人時,力氣大的遊客會主動幫着抬一段路,小孩被單獨帶走時,年輕的父母會放心地拜託同行的老人幫着照看下,還有每一位驚慌失措的群眾在被救後,絕對不會忘記的一句「謝謝。」

跋涉

行走十多個小時 若爾乾的民兵穿越重災區

 

有人在離開重災區,也有人在穿越跋涉。

9日下午3點,來自若爾蓋武裝部徒步走過了整個重災區,來到漳扎鎮,只為提供自己的幫助。「我們一共100多人,昨天凌晨出發,走了十多個小時了。」領頭官兵告訴記者,他們兵分三路,除了先遣部隊外,後續還有援助。

「一路上塌方特別多,有的地方因為路被完全覆蓋,我們需要爬過去。」走向漳扎鎮,路邊的其他救援團隊都對他們熟稔打着招呼,「都是為了做點事來的,大家都懂。」

下午4點,突如其來的大雨侵襲漳扎鎮,伴隨着滾滾雷聲,還有留守群眾和救援者對於夜晚的擔憂。儘管如此,秩序仍未打斷,遊客們排着隊等着車輛下山,救援部門拿着鐵鏟四處奔波,救護車呼嘯而去,這又是一個生的希望在發芽。

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 劉虎 攝影報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万锦男疑犯凌晨朝民宅连开数枪后开车逃离!

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安检人员拒绝临时协议 仍有可能罢工!

租金管制!安省年度租金上限维持2.5%

万锦市国庆日合家欢活动兼烟花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