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人類本來應該活得更長 但恐龍毀了這一切

加拿大都市网

 

【星島都市網】一位名叫若昂-佩德羅-德-馬加良斯(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的微生物學家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恐龍的統治迫使哺乳動物加快繁殖周期,從而消除了關鍵的長壽基因。

德-馬加良斯認為,為了在恐龍中生存,哺乳動物可能主動進化,不再長壽,他稱之為長壽瓶頸假說。他稱,儘管哺乳動物(如人類)的壽命相對較長,但我們仍然在恐龍時代的束縛下活動。

由於恐龍的存在,哺乳動物可能難以獲得長壽。根據伯明翰大學微生物學家若昂-佩德羅-德-馬加良斯(João Pedro de Magalhães)的研究,恐龍統治時代徹底改變了地球上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進化軌跡,將進化的重點重新放在快速繁殖上,而不是長壽。

德-馬加良斯表示,如果恐龍無論如何都會把你吃掉,那麼努力長壽就沒有意義了。事實證明,要讓一個物種存活下去,快速繁殖更有用。

德-馬加良斯在《生物論文》(BioEssays)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我的假設是,早期哺乳動物在快速繁殖方面承受了如此長期的進化壓力,導致與長壽相關的基因和通路丟失或失活。我將此稱為長壽瓶頸假說,哺乳動物中不存在再生特徵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說」。

德-馬加良斯指出,從理論上講,人類(以及大象和鯨魚)具有比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更長壽的潛力,但他同時表示,每一種哺乳動物仍然生活在可追溯到恐龍時代的遺傳限制下。

德-馬加良斯寫道:「恐龍統治時期的進化給哺乳動物留下了持久的遺產。在恐龍成為主要掠食者的1億多年裡,哺乳動物普遍體型小、夜行性強、壽命短」。

生存的壓力消除了長壽所需的基因。根據爬行動物和其他生物衰老過程比哺乳動物慢得多的動物,德-馬加良斯推測,在中生代,哺乳動物要麼丟失了與長壽相關的基因,要麼使這些基因失活。

德-馬加埃斯在一份聲明中寫道:「一些最早的哺乳動物被迫生活在食物鏈的底層,它們很可能在恐龍時代度過了一億年的時間,通過快速繁殖來進化生存。我認為,這種長期的進化壓力對人類的衰老方式產生了影響」。

深入研究後,德-馬加埃斯認為,與中生代有關的酶的喪失限制了許多哺乳動物修復損傷的能力。例如,失去了修復被紫外線灼傷的皮膚的酶,哺乳動物的牙齒不像爬行動物那樣在一生中持續生長。

他說,動物世界提供了非凡的修復和再生實例,但其中一些遺傳信息對於幸運地沒有成為霸王龍食物的早期哺乳動物來說是不必要的。

當然,德-馬加良斯知道這一切都只是一個假設,但他認為這個假設可能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他說:「我們可以從很多有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包括哺乳動物由於快速衰老過程而比其他物種更容易患癌症的前景」。

如果我們的快速衰老真的要歸咎於恐龍,至少我們笑到了最後。(都市網Rick編譯,圖片來源pixabay)

(ref:https://uk.finance.yahoo.com/news/scientist-says-humans-were-meant-130000810.html)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无差别扫射50多枪!多伦多高中外恐怖枪案,14岁男孩被控一级谋杀!

中国公民即日起可申请澳大利亚5年多次签证

多伦多大蒜节9月举行

长腿小花扮王菲100%神还原 迷幻神情真假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