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想改國名?這些國家也曾改名

加拿大都市网

2月11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表示,由於「菲律賓(Philippines)」這個名字具有殖民主義色彩,他很可能會將菲律賓的正式名稱更改為「馬哈利卡(Maharlika)」,意思是「貴族」或「自由人」。

資料顯示,1543年,西班牙探險家以西班牙王儲、後來的國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Philip改稱該群島為菲律賓(Philippines)。1898年,菲律賓獨立時取國名為菲律賓共和國。

  觀海解局梳理後發現,除菲律賓外,還有沙特阿拉伯,塞舌爾,多民族玻利維亞,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等至少4國國名由人名命名。

  因殖民而命名國名

  菲律賓共和國,簡稱菲律賓,位於亞洲東南部,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其中呂宋島、棉蘭老島、薩馬島等11個主要島嶼佔全國總面積的96%,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人口1.049億(2017年人口普查)。

1521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帶領西班牙船隊「發現」菲律賓,開啟了西班牙人殖民菲律賓的時代。1543年,西班牙探險家比亞洛博斯(Ruy López de Villalobos)把菲律賓中部諸島取名為菲律賓群島(Las Islas Filipinas),向當時仍是西班牙王子的菲立普二世致敬。在後來的300多年間,隨著西班牙殖民範圍的擴大,這個名字也逐漸涵蓋了整個菲律賓的島嶼。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是以外國人名,而且是殖民者國家君主的名字,作為國名的唯一亞洲國家。

  2月11日,據菲律賓ABS-CBN電視台報道,杜特爾特在菲律賓南部布魯安鎮(Buluan)主持活動時說:「我們無可奈何地被稱為菲律賓,這是因為殖民者麥哲倫使用西班牙國王菲立普(King Philip)的錢發現了這塊土地。不過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換掉這個名字。」

  杜特爾特繼續說:「實際上前總統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是對的,他當總統的時候一度想把國名改為『馬哈利卡共和國』,這在菲律賓語中是指封建時代的武士貴族或自由人。在馬來語中,則帶有尊貴以及和平的意思。」

  這讓杜特爾特成為了第一位因為要擺脫「殖民色彩」而更換國名的亞洲領導人。

  菲律賓眾議員加里支持更改國號的觀點,他指出「很多國家在擺脫殖民枷鎖後,都恢復了他們的舊名」,但菲律賓選擇「保持西班牙殖民者給的名稱」,這樣很不好。菲律賓部分老一輩民眾則反對將菲律賓的國名改為「馬哈利卡」,指稱前總統馬科斯在執政時以此名宣揚獨裁理念。

  至少5國國名由人名命名

  除菲律賓共和國外,還有沙特阿拉伯王國,塞舌爾共和國,多民族玻利維亞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等至少4國國名由人名命名。 

沙特阿拉伯王國,簡稱沙特,是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8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11世紀開始衰落,16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9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兼并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多年征戰,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終於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於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這一天被定為沙特國慶日。

 塞舌爾共和國,陸地面積455.8平方公里,領海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專屬海洋經濟區面積約140萬平方公里。16世紀,葡萄牙人曾到此地,取名「七姊妹島」。1756年,法國佔領,並以時任法財長「塞舌爾」的名字命名。1794年,英國取代法國統治塞。後英、法多次易手,輪流佔領。1814年,英法簽訂和約,塞舌爾成為英國殖民地,歸英國在毛里裘斯的殖民當局管轄。1903年改為英直轄殖民地。1970年實行內部自治。1976年6月29日宣告獨立,成立塞舌爾共和國。

  馬列紹爾群島共和國位於中太平洋。16世紀初西方航海者抵此。1788年英國船長約翰•馬紹爾到此勘察,該群島由此得名。1886年成為德國的保護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日本佔領。1944—1947年美國對其實行軍管。1947年7月,馬紹爾群島被聯合國交給美國託管,後與帛琉共和國、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四個政治實體。1991年9月17日,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

  多民族玻利維亞國位於南美洲中部。公元13世紀為印加帝國的一部分。1538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史稱上秘魯。1825年8月6日宣布獨立,為紀念解放者玻利瓦爾取名玻利瓦爾共和國,後改為玻利維亞共和國。1952年4月爆發人民武裝起義,民族主義革命運動領導人帕斯•埃斯登索羅就任總統。此後,軍事政變頻繁,政局長期動蕩。1983年10月恢復民主政體。2009年,宣布成立多民族玻利維亞國。

  這些國家也曾改名

  像菲律賓這樣,國家名稱有「殖民色彩」的情況,在非洲比較常見。

  比如,科特迪瓦共和國在法語中寫作「La 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意思是「象牙海岸」。這裡大象成群,是重要的象牙貿易集散地。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荷蘭和法國的殖民者相繼入侵,1475年,葡殖民者將這裡命名為象牙海岸。1882年,「象牙海岸」成為法國殖民地。

  1960年獨立之後,該國定名「La 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被各國意譯為象牙海岸共和國。但因為各國翻譯不同,譯名的第一個字母就不同,這造成象牙海岸共和國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上的排序經常發生變化。為了統一國名排序,1986年1月1日在徵得聯合國同意後,象牙海岸共和國改稱為科特迪瓦共和國。

  而像杜特爾特這樣提出來,因為要「擺脫」殖民色彩而更改國家名稱的情況,在非洲也比較常見。

  比如,剛與中國建交不久的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在1960年建國的時候名為上沃爾特。1984年,該國改稱「布基納法索」,就是因為「上沃爾特」一詞帶有「外國統治的烙印」,在1919年,為了加強殖民統治,法國在這裡建立了「上沃爾特殖民地」。

  放眼全球,按照慣例,世界各國在不發生新建、分立、合併等特殊原因下,改國家名稱的情況非常少,修改國家全稱的情況會有一些。但通常,國家全稱的改變只能反應其國體政體的改變,國家名稱並沒有實質改變。

比如俄羅斯。

  以前是俄羅斯帝國,十月革命後主體部分稱為蘇俄, 1922年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併稱為蘇聯,蘇聯解體後主體部分稱為俄羅斯聯邦。

  隨着蘇聯解體,也有一些東歐國家的名稱發生了變化。

  比如「南斯拉夫」。

  1918年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聯合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國;1963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原南斯拉夫解體,分裂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其頓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黑山獨立,隨後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繼承塞黑國際法主體地位。

  資料 | 海外網 中國駐菲律賓共和國大使館 中國駐沙特阿拉伯王國大使館 中國駐塞舌爾共和國大使館 中國駐多民族玻利維亞共和國大使館

來源:北京青年報 新浪國際 綜合報道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日本女性出轨率近50%男性超60% “出轨是必要之恶”?

伊朗总统直升机硬着陆|莱希及阿卜杜拉希扬生死未卜 多国表示提供协助

加拿大地产市场乏力 七成潜在买家不敢轻举妄动

安省渔船快艇相撞 酿3死5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