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昨天排華今天排穆,種族主義的前世今生

加拿大都市网

People gather for a vigil to stand together in solidarity against violence after a terrorist incident in Edmonton, Alta., on Sunday, October 1, 2017. THE CANADIAN PRESS/Jason Franson

星島資料圖

加拿大一直被稱作是「移民的國家」,除了原住民之外,都是移民。然而,這片土地並非從一開始就歡迎移民。據記載,早期加拿大的移民基本只對英國和美國開放。「卑詩省必須保持白色……我們有權利說:只有與我們同種、同膚色的人,才配享受我們勞動的果實。」這是當年卑詩省的省長Richard McBride在黨大會上的言論, 「讓加拿大永遠白色」,代表了當時的民意基礎。而華人則是這種「白色加拿大」思潮的早期攻擊對像之一。

在1880年代,為數不少的華人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有的是來淘金,有的是應召修鐵路做苦工。當時的加拿大不願意接受這批膚色不同的人。1885年,加拿大的開國總理麥克唐納在議會上宣布,如果不能把華人趕走。「未來英屬美洲大陸的雅利安特色將會被摧毀」。

至於排斥華人的理由,和當今針對其他少數族裔的說法有很多類似。華裔移民與當地文化格格不入,根本不能融入。每到經濟蕭條時期,華人就會成為替罪羔羊。工會人士表示,他們只知道幹活,會搶掉本地人的就業機會;有人稱華人身上帶有疾病和不良習慣;「他們近乎奴隸階層,對自由社區來說是討厭的,對國家來說是危險的」(皇家委員會調查報告,1906年)。

從政府層面,最早的辦法就是通過立法的方式,制定單純針對一個種族的人頭稅法案,專門對華人徵收人頭稅。見效果並不明顯,隨即多次把人頭稅的價碼升高,最後乾脆通過了《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入內。上行下效,在社會層面,仇視華人的行為時有發生,不明不白地被毆打殘害,警方睜隻眼閉隻眼。1907年,上萬人在溫哥華聚集發動排華示威,一些發起者頭上系著「為了白色加拿大」的布條,帶領人群沖向唐人街和日本街,見人就打,見店舖就砸;1919年,數百名士兵和市民沖向哈利法克斯,同樣是砸華人店舖。可以說,在十九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白人至上主義、「白色加拿大」思潮盛行,這種思潮不僅針對華裔,也曾經針對來自東歐、中歐,這對猶太人,針對來自印度、非洲的移民。

加拿大也曾受到三K黨的影響。三K黨滋生於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結束期間,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軍隊」佔領了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各州,這些「北方佬」在那些維護白人至上主義的人看來,簡直就是「大逆不道」:不僅要廢除黑人奴隸制度,還要向非洲裔的美國人授予選舉權。三K黨作為反彈的力量應運而生。三K黨蔓延到加拿大,這些人要求保持安格魯撒克遜在加拿大這片土地上的純潔性,因此當時的訴求是反對加拿大吸收從中歐和東歐來的移民,對天主教恨之入骨。

直到二戰以後的很長時間,加拿大在1960-70年代才確立了多元文化的國策,相應地去掉了以來源地選擇移民的移民法規。大批非歐洲移民來到這片土地。

時至今日,種族主義、白人至上的思潮又有所回潮,伴隨以新納粹組織,雖然不像歷史上那樣占社會的主流,但這些思潮依然存在。他們以前是針對華人,如今卻針對各個少數族裔,包括針對華裔;他們以前曾經反對天主教、猶太教的信徒,今天卻是在排斥穆斯林。華人到底應該與誰為伍,需要更多的理性。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