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枕戈待旦 震懾印度

加拿大都市网

■ 中國目前在役的航空母艦是「遼寧號」,圖為它在海上航行。資料圖片

當印度還在得意於虛幻的「陸上對峙」之時,中國海軍已經高調在印度洋建立「移動補給點」,這種新的方式不只是簡單的海上補給,更能使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獲得保障。

近年來,印度對華一面加強經濟建設,一面小動作不斷,兩面三刀的態度迫使中國重新考慮自身印度洋戰略。自印度入侵中國、挑起邊境爭端以來,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活動頻率大大增加,進軍印度洋態勢非常明顯。 《印度時報》報道稱,中國在7月初派出了包括中國級神盾艦、護衛艦和補給艦、兩棲登陸艦,還有核潛艇和常規潛艇在印度洋定期巡航,共達14艘,已經可以組成2至4個艦隊,並且擁有極強的作戰能力。

與此同時,航經亞丁灣海域參加中俄聯合演習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日前成功接受第26批護航編隊海上補給,大大提高整個編隊連續機動能力,一方面節約停靠他國港口補給成本並節約時間,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大膽嘗試。

別看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海上補給,其深遠的意義在於中國在印度洋上有了移動的後勤補給站,使海軍隨時能有效地應對相關區域突發事件需要。中國國家利益正向全球拓展,《環球時報》稱,中國海軍要實現「大洋存在」的戰略目標,需要有隨時能用的遠洋艦艇編隊提供支撐,而能否提供高效、充足、有力的後勤保障是決定這一目標可否實現的關鍵。

專家認為,此次中國海軍利用在亞丁灣海域的護航編隊為途經該海域的艦艇編隊進行大洋前置補給是一種有益探索,對日後這種類型行動幫助很大。中國海軍在大型作戰艦艇不斷建造和入列的同時,現代化、多功能的大型遠洋補給艦船和必要的海外後勤保障設施也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人的視野中。

很長一段時間,出於地緣限制及審慎態度,中國海軍在印度洋活動並不頻繁,即使亞丁灣護航,規模和頻率都很有限,而美俄等大國海軍主要戰略重點都在大西洋或太平洋,所以印度長期將印度洋視作「後花園」,任何人不得染指,尤其是中國。印方此次入侵, 徹底激怒中國,中國海軍被迫短時間、高頻率、大範圍進入印度洋。 「前置性補給」試驗的成功相當於其「後花園」打下一根鋼釘,擊中其軟肋,還將中國在印度洋對印度數量優勢轉化為品質優勢,軍事威懾潛力得到極大釋放,整個印度洋戰略形勢出現逆轉趨勢。

■ 海軍特戰隊員在艦艇上實彈射擊。新華社

解放軍海軍概況

  • 成立時間:1949年4月23日
  • 現役兵力:約24萬人
  • 下轄艦隊: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
  • 主要任務:獨立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的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 裝備:艦船300餘艘,飛機600餘架,現役艦艇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武裝力量。
  • 主要艦艇:遼寧號航母(001型)、052D型驅逐艦、052C型驅逐艦、052B型驅逐艦、052型驅逐艦、051C型驅逐艦、956型驅逐艦、051B型驅逐艦、051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054型護衛艦、056型護衛艦、053型護衛艦、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艦、071型船塢登陸艦、072型登陸艦、094型核潛艇、093型核潛艇、092型核潛艇、091型核潛艇、039A型潛艇、基洛級潛艇、039型潛艇、
    035型潛艇、032型潛艇

艦艇數量戰鬥力皆佔上風
放眼亞洲,除了中國之外,真正具有航空母艦艦隊作戰力量的國家只有印度。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
海軍目前有283艘主要水面戰艦,這個數字還在增長,而印度海軍只有66艘,加上中國有核潛艇,更有航
空母艦「遼寧號」,若大舉兵臨印度洋,印度根本無力招架。

■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日前成功接受海上補給。中新社

數十年來,印度至少擁有一艘航空母艦,與原本沒有航空母艦的中國相較,曾享有海上軍力優勢,但情況已逆轉。印度海軍目前能真正依靠的只有「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國產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面臨多次延誤,研發工作一直進行,外界預計2023年之前都無可能完成。而中國目前不僅有「遼寧號」航空母艦,首艘國產航空母艦也已於今年4月下水,同時已下水的自主研發1.2萬噸055驅逐艦從各個方面都對印度尚未服役的最新型「沙卡帕特南」級驅逐艦形成了碾壓。

作為航空母艦戰鬥力的絕對保證,艦載機也是很重要的。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號」搭載的是米格29K艦載機,雖經過多次改進,但本身已經落後,整體性能相對於國際一流艦載機只能說一般,而且受制於體格的問題,在執行諸如對地攻擊對艦攻擊等任務中,根本不如中國海軍的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5。

即使不談航空母艦,印度海軍的整體水準也不夠強大,拿航空母艦艦隊所需的各種護航艦艇而言,印度目前僅僅擁有11艘驅逐艦,19艘護衛艦,19艘潛艇,在如今的中國海軍面前完全不佔優勢。

而印度一直高調宣傳的「德里」「加爾各答」級等驅逐艦實際性能並不是很理想,而且產量很是問題,製造過程很是漫長,十餘年造一艦,完全無法和中國海軍近年來的大建帶來的高達幾十艘新艦入役的規模相比。

遠海訓練成常態貼近實戰
從一支小小的艦隊發展到擁有航母編隊,中國海軍實現了從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與遠海防衛相結合的戰略轉型。近年來在實戰化方面新步伐不斷,遠海訓練次數更多、領域更廣、強度更大,已經成為常態。近年來,海軍主戰裝備實現更新換代,反潛、防空和對海突擊等綜合作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1990年代,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裝備海軍部隊,標誌着中國戰艦朝着多用途、遠海作戰的方向發展;2012年來,有「中華神盾」美譽的第三代國產導彈驅逐艦,使水面艦艇部隊同時具備點防空能力和區域防空能力;殲15艦載戰鬥機成功起降「遼寧號」,標誌着海軍航空兵固定翼作戰飛機實現由岸基向艦載的突破;「遼寧號」的服役及第一艘國產航母的建造,標誌着海軍武器裝備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在演習訓練方面,海軍「出島鏈」遠海訓練成常態,先後有數百艘次艦艇、百餘架次飛機出島鏈遠海訓練。 2010年前,中國海軍很少到第一島鏈外演習訓練,近年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去年,中國海軍頻頻走向大洋,遠海訓練接二連三:「遼寧號」穿過第一島鏈的宮古海峽,首次進入西太平洋地區
進行遠洋訓練,在航行途中,航母編隊開展了建立偵察預警體系、空中攔截、對海突擊和防空反導等課目演練;海航部隊轟-6K遠程奔襲;驅護艦編隊鏖戰西太平洋……遠海訓練不論頻率還是強度都有顯著提升。

海外建軍事基地護航維和
隨着經濟躍居世界第二,在海外投資劇增、在海外的從業人員數量龐大,中國維護自身經濟以及政治實力的迫切程度與日俱增。從今年7月開始,中國海軍有了自己的首個海外基地——吉布提軍事基地。吉布提位於非洲東部,扼守紅海至亞丁灣通道,向北通過蘇伊士運河可抵達地中海,向東可直通阿拉伯海及印度洋,這條航線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中國在該地區的護航和貿易活動越來越頻繁。

據中國海軍網報道,吉布提保障基地主要為解放軍在非洲和西亞方向參與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提供有效保障。同時,建設該基地也有利於海軍更好地執行軍事合作、聯演聯訓、撤僑護僑、應急救援等海外任務,與有關方面共同維護國際戰略通道安全。

也就是說,吉布提保障基地主要功能不是軍事功能,而是為了支持解放軍開展海外救援以及維護中國民眾海外利益等活動。統計顯示,中國從2008年開始在索馬里海域護航,至今已經派出22批艦艇編隊,為6000多艘中外船隻護航,成為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貢獻的維和經費達到世界第二位。《解放軍報》刊登的文章表示,未來中國軍隊「將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當好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