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請NDP兌現競選承諾 儘快落實保存華人史

加拿大都市网

■ UBC今年8月初從威頓太太后人手上,買下威頓太太日記,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女性所寫下對卑詩的紀錄。 UBC圖片 

日記在今天也許淪為式微中的生活藝術,雖然紙上書寫現正面臨數碼文字的步步進逼,日記仍是了解歷史的其中一項珍貴資料。透過前人的日記,讓我們可從更人性角度重塑歷史,重新詮釋當下社會現象的焦點,調整社會發展方向。卑詩大學(UBC)最近以88,000元買下威頓太太(Susannah Weynton)1850年短暫停留加拿大西岸所寫下的日記本,使今人可通過一個特別視角,審視150年前的卑詩社會片段。撰文:廖長仁

威頓太太是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一艘補給船船長之妻。UBC希望從她的日記中,透過不同角度一瞥加拿大西岸面貌。翻看歷史書,卑詩歷史彷彿一部白種男人開拓新大陸的故事,非常剛陽;女人、原住民,以及對本地發展舉足輕重的華人,往往成為沒有對白的配角;找出並聆聽這些角色的聲音,不只是個歷史學的問題,更是為著建立多元和諧社會所邁出的積極一步。

威頓太太是哈德遜灣公司補給船「考利茨號」(Cowlitz)船長亞歷山大威頓(Alexander John Weynton)之妻,於1849年8月4日隨丈夫從英國倫敦出發,當年她29歲,新婚,是船上唯一女性。補給船通過南美洲合恩角(Cape Horn)和夏威夷到達太平洋西北地區;1850年3月至7 月,到過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堡(Fort Victoria)和魯珀特堡(Fort Rupert),以及蘭里堡(Fort Langley)。日記提及與當時新上任的英屬殖民地總督、被稱為「卑詩之父」的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及其家人相處的生活瑣事,也提到與加西原住民見面。

威頓太太於1851年4月26日返回英國港口時,在船上誕下一個孩子,那是她在日記上最後一個紀錄,日記餘下部分,是威頓太太的姊妹哈克(Clarissa Hack)在1852年3月至6月,陪同她前往澳洲雪梨港期間所寫內容。

UBC本月初從現居澳洲的威頓太太后人手中,買下威頓太太這本日記。這日記獨特之處在於,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女性所寫下對卑詩的紀錄,UBC學者冀藉著研究日記內容,從女性的角度去重塑卑詩早期歷史面貌。

重塑歷史 建立和諧社會
重塑歷史的意義,不在於緬懷過去,更有助活在當下,建立未來。尤其在多元族裔社會中,一直以來所傳遞殖民拓荒加探險的卑詩史觀,對建立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裨益不大。翻看歷史書和學校課本,卑詩史基本上是一部英國為主白人開拓新大陸的故事,充滿改造蠻荒征服「地主」的西方「英雄」意識;這種歷史理解本身也極有偏差,更不利於族裔和諧。

■ 華人犧牲重大助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可在這槌下最後大釘的歷史圖片中,沒有華工身影。這是典型白人主導歷史記載的錯誤。 加拿大檔案處圖片 

例如朗之萬(Hector-Louis Langevin)是推動建立加拿大聯邦的政治人物之一,在白人冒險家開發新大陸的故事情節下,朗之萬是個功臣級人物,可是忽略了他也是原住民寄宿學校制度的總設計師;該項聚焦思想文化改造的體系,對原住民社群造成極大傷害。把總理辦公室所在建築物冠命朗之萬樓(Langevin Block),猶如在原住民社區的傷口上撒鹽,漠視曾在寄宿學校制度中受虐原住民的傷痛。全國各地原住民團體經多年抗議,聯邦政府才於上月棄用朗之萬樓之名,而把建築物改名為總理辦和樞密院。

另一典型例子是有關加國華人史料的處理。在1880年代,為保住卑詩不會脫離聯邦,時任總理麥當勞(John A. MacDonald)大力推動興建鐵路計劃,但由於本地缺乏工人,工程難以展開。在美國有多年從事鐵路建築經驗的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知道華工刻苦耐勞,遂向麥當勞表明沒有華人就沒有鐵路。麥當勞接納建議,旋即引入大批華工。華工克服惡劣環境,死傷者眾,成了建造太平洋鐵路的重要力量。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總裁史密夫(Donald Smith)在鐵路軌道上槌下最後一口大釘,把卑詩牢牢地鞏固在聯邦的一幕,被稱為卑詩省其中一張最重要的政治圖片,可偏偏沒有華工身影。

 

 

■ 華裔先僑貢獻不只建築太平洋鐵路。圖為早期在威廉斯溪(Williams Creek)的華裔,與白人淘金者同桌吃飯。網上圖片 

而多年來在教科書中,華人的位置除了在加西淘金,就只在建築太平洋鐵路付出勞力,此外別無貢獻。這種論述根本無視華裔先僑對卑詩早期經濟發展的建樹,例如,協助振興在淘金潮過後漸趨式微的內陸市鎮。省府雖於2015年在全省第5班和10班引入名為《竹筍:卑詩省加國華裔的文化傳承》(Bamboo Shoots: Chinese Canadian Legacies in BC)的補充教材,但為何本省華人貢獻只屬教材選項,而不納入正規課程,成為主流歷史內容?

這種只凸顯白人殖民者,強調剛陽英雄主義的歷史記載,不僅未全面傳播事實,也扭曲歷史脈絡,無助於建立和諧社會的願景,令歷史的受壓迫者總在主流的邊緣徘徊,甚至把真正歷史締造者如鐵路華工的應有地位,一筆勾銷。

傳承卑詩史原貌 省府宜修訂課本
通過威頓太太日記呈現了不同的卑詩史面貌,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但原住民的歷史素材和華裔先僑參與建設加國的史料,不是一直存在嗎?好像本報4月23至28日所刊出「消失中的華人故事系列」,即開宗明義促請政府認真保育省內華人遺址及保存華裔文物,並成立華人歷史博物館。本報5月14日發表以《傳承卑省歷史原貌 省府應修改歷史教科書》為題的評論,進一步建議省府把華裔先僑以及一切參與建設卑詩的族群史實,納入正規課程,全面修訂歷史教科書,把不同族裔共建卑詩的歷史原貌,反映在主流歷史記載中。

在2017年省選期間,卑詩新民主黨(NDP)黨領賀謹到訪本報,表示認同保存華人歷史的必要,隨後更發出新聞稿承諾,NDP一旦執政,「將在卑詩省成立華人歷史博物館(Chinese-Canadian History Museum),讓未來世代都能學習華人社區對卑詩省的卓越貢獻和歷史遺產傳承」。NDP上台執政了,立此存照:促請省長賀謹兌現競選承諾,儘快落實保存華人歷史,更須重新檢討記載和教授歷史的方式,協助下一代培養一個整全的歷史觀,更深刻地促進族裔和諧,讓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終成為一個名實相副美麗的卑詩(Beautiful British Columbia)!

share to wechat